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1页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2页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3页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4页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问题1:根据材料和图片,你能分别描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吗?游牧为生流动性强擅长射猎骑兵凶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问题2: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卫线?两种文明的分隔线?第5课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标要求: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1、族源: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 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颠之东麓,是一天然石洞,洞内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数千人,是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派人来此祭祖,现在祝文仍镌刻于石壁上。 嘎仙洞遗址历史大讲堂鲜卑族的崛起鲜卑拓跋部的南迁:呼伦贝尔大草原 汉魏以来,鲜卑拓拔部逐渐南迁,过着游牧生活。公元315年鲜卑拓拔部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川2.崛起: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

3、后,前秦瓦解。386年,拓拔部的首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北魏疆域图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各抒己见链接高考解题关键:如何正确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我们应该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结合其主要活动,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意夸大和否定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判断的标准: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探究思考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进行改革?他推动了哪些改革?改革能取得

4、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胡人与汉人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民族间的混战造成白骨蔽野、村丘邑墟的惨景。诸胡同汉人一样,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来,他们的子孙干脆以胡人自居。 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情景再现胡人入驻中原,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可

5、能性)冯太后影响孝文帝北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情景再现冯太后和孝文

6、帝的推动作用可能性一、背景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前提)2.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改革迫在眉睫(必要性)3.随着胡人入驻中原,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可能性)4.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深受影响(推动力)知识梳理社会问题形成原因1阶级矛盾激化宗主督护制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压迫政策3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北魏社会制度落后4吏治黑暗,贪污成风官无俸禄任意搜括5土地荒芜、经济衰退中原地区长期战乱6平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柔然威胁解决方案迁都洛阳整顿吏治汉化政策实行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采用汉制改革内容出谋划策二、北魏

7、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1、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2、中后期特点:实行汉制、移风易俗桑田麻田农民所有禁限1)实行均田制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影响: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 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可否买卖?露田国家所有禁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2) 改行“三长制”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影响: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

8、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思考:三长制实行之前的地方统治机构叫什么?有何弊端?3)整顿吏治内容:俸禄制;考核官吏决定任期。影响:吏治得到改善,农民安心从事生产,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原因: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加深矛盾。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一定程度上有,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现象。 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朝堂议政 众爱卿,咱们迁都洛阳如何?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根本)4)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设巧计迁都洛阳平城洛阳孝文

9、帝巧迁都城有何意义?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B、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讲汉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改汉姓: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籍贯:迁居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汉化政策 上述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后期特点:实行汉制、移风易俗北魏孝文帝出行图图中的帝王和大臣们均穿着长袍宽袖,为汉族服装,反映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的情形。基础过关鲜卑族姓氏汉族姓氏拓跋氏元氏丘穆陵

10、氏穆氏步六孤氏陆氏贺赖氏贺氏拔拔氏长孙氏独孤氏刘氏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孝文帝废太子孝文帝要彻底革除旧俗,在当时引起了一部分鲜卑人的强烈反感,其中也包括他的太子元恂。元恂不过是个14岁的孩子,却成了反对革除旧俗的先锋。他身体肥胖,嫌河南太热,一直想回北方。八月中,他乘父亲去嵩山的机会,带着左右心腹逃往平城。小领军元俨领卫兵拦截,闹到天黑,方才平息。孝文帝得知此事大惊,回宫后,召太子来见,痛加训责,还与兄

11、弟咸阳王元禧两个轮流动手,把元恂打了一百多棒,然后命人把他扶出去禁闭起来。这一顿打得着实是重,元恂躺了一个多月才能起床。后来,孝文帝把元恂废为庶人,派兵看守。次年三月,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说他仍在谋划作乱。孝文帝令人带毒酒逼他自杀,其时年仅15岁。以孝文帝废太子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问题?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考古断定牧马(魏晋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感悟历史改革影响生产方式农耕化鲜卑人乐俑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自身统治。艺术

12、鉴定鲜卑人乐俑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社会制度封建化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1)改革的必要性:与时俱进,适时改革(2)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措施、权力、个人等等(3)改革的曲折性:利益再分配,既得利益反对,复杂、艰巨性(4)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探究原因把握规律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2)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生产

13、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 3)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3、改革的重大意义1、性质: 由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2、目的:3、意义: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

14、,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各抒己见链接高考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所以,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全面的,这种观点错在未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不能从文或武,或某一民族的衰亡来评价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请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谈谈你对这一历史观点的看法。评论观点链接高考 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我的观点“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背景社会矛盾尖锐鲜卑族落后内容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影响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整顿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