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_第1页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_第2页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_第3页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 冯 韬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松江区李塔汇学校 冯韬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却常常有这样的场面:讲台上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座位上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师生的审美情趣走不到一块;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审美出现偏差,甚至良莠不分,把怪诞当时髦,把粗野当豪放,将玩世不恭和放荡不羁当作潇洒和有风度,这是教育中偏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陈旧,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不足造成的结果。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学生

2、“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审美教育的意义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它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它是令人愉快的,是让人心甘情愿,乐而忘返的;它是动人内心的,是从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的;其目的就在于培养人,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创造能力,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谁都知道,生活中到处都是美,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创造活动。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意识领域中进行着多种多样的创造之外,还要通过美育,实现自身的美化。在某种程度上

3、说,审美活动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造就。审美能力包括审美知识、审美趣味、艺术鉴赏、审美观点、美的创作等。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美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的美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培养农村初中生的审美能力,对提高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农村初中生数量大、分布广,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农村初中生升上高中、大学的比例远不及城镇学生,很大一部分农村初中生实际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这部分人的审美能力出问题,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因此,我们培养农村初中生的

4、审美能力,不是为了造就几个作家、诗人和艺术家,也不是为了单纯普及美学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是以特殊方式完成对人的塑造,它需要人们像春风化雨般地让人不知不觉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体会、领悟,让受教育者置身于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生活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生美见诸语言文字中,也存在于课文之中。课文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美育材料,作品中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不仅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凝聚作者的审美理想。阅读这些作品就像徜徉在美的艺术世界。把美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就会引起学生

5、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观点和一定的审美能力,陶冶灵性,激发他们创造美的能力。二、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的误区不少人以为“美”字由“羊”与“大”两个字构成,认为“美”来源于古人认为羊大为美。其实不然,甲骨文中“美”其实是一个站立的人,头戴羽毛头饰的形状,后来简写时误作“羊”“大”两个字,和“美”同源的“每”字,甲骨文写作戴羽毛头饰的妇女。在古代,这两个字都是表示漂亮、好看的意思,后来才作他用。鲁迅先生曾经把“美”解释成“戴帽子的太太”,也就是此意。“审”,在荀子非相中是这样解释的:“审,谓详观其道也。”“审美”这两个字的意思,用现代汉语来

6、解释即欣赏、了解美的对象后,要审慎、深刻地辨别。然而,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只见秀美工整的板书,机械教条的讲解,不着边际的语言训练,学生少有发言,一堂本可以闪现智慧火光的语文课成了一言堂。学生有发现人物心灵深处闪光点的能力吗?我们教师的审美意识又在哪里?这些问题似乎一时很难找到答案,又似乎容易得无须去回答。关于审美情感的培养,不少教师要么驻足观望,要么觉得审美对学生的学科成绩提高并无帮助,只会耗时费力,甚至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而影响到初中升学率的高低,就将审美教育排斥在语文教学之外。其实语文素质的真正形成,不是能默写多少句名言警句,更不是考试时答案整齐划一、中规中矩。而是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

7、充实学生的审美知识,注重感情融入文本的培养,能通过解读意象,进入情境,让自己的理解具有较强的主观审美色彩。因此,我们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尽早从误区中走出,找到正确有效的训练途径。三、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审美能力的目标1.提高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文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人们总是凭借作者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美也是通过人的视听感官进入人的心灵的。帕克就曾经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因此,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应该用自己

8、的美丽心灵去体验课文中的美,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存在和美的风姿。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佳作,读来或令人感觉赏心悦目,或使人掩卷后凝神深思,它们都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诗歌的典雅圆润,散文的优美动人,小说的跌宕起伏陶醉其中,随处有实施美育的机缘。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立足教材,学好教材,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初中生的审美情感具有较鲜明的年龄特征,他们的审美情感的主观色彩浓厚,容易陶醉于色彩鲜明、节奏明快的审美对象之中,而较难自觉地对审美对象深沉内敛的美产生审美情感。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努力发掘教材中那些诚挚深厚的美。无论是忧国忧民,还是寄情山水,都是作者发自

9、肺腑,诉诸真情的,都是美的。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所提供的情境来感知形象,从形象中感知美。当然这只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是进行审美教育的第一个环节。2.提高学生识别美丑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就是学生对审美对象的分辨和评价的能力,它以一定的文化知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丰富的审美情感为底蕴。鉴赏美要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索和分析,进一步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意义,是在发现美的基础上的深化和升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正应该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防止学生的审美活动浮于表面。高原上昂然挺立的白杨树究竟美在哪里?同是岳阳楼,同为洞庭水,为何阴晴两景会使“迁客骚人”产生忧、

10、喜两种览物之情?搏风击浪的海燕具有怎样的象征意蕴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发掘其深层意味和文章主旨,对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从而把 握审美对象美的真谛和本质。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托物寓意,行文平淡自然,富有情味,委婉含蓄,不露锋芒,表现了作者高尚的人品和情操。可引导同学从此联想到社会上具有像莲花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的人,进而感悟到作者高洁的情操,加深美感,全面体会其中的语言美、形象美、哲理美。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借以表达强烈感情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

11、情绪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他们进一步创造美的热情。如初中语文的仿写题中,所提供的例句一般语言简明,构思新颖,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学生在阅读品评之后进行仿写,会有很高的热情,进而积极地去创作佳句、创造美。如有个仿写题是请学生根据例句仿写一组句子“种子如果害怕被埋没,就永远不能发芽。”学生随即创作了许多精妙的句子。如“蜡烛如果害怕燃烧,就永远不能发光。”“航船如果害怕风浪,就永远不能远航。”一个个饱含哲理的语句,显示了学生的智慧和创造美的能力,而我们也正是期望通过这些仿写题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四、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1.努力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美需要情感为

12、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文学鉴赏只有在师生对文学作品从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况下,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其美的内涵。因此,教师应致力于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营造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关于情境教学,不应拘泥于生硬地再现文中的情境。有位教师在教学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时,扔下书本,面对讲台,以手扳住讲台,双脚努力向上缩起,来模仿文中父亲攀爬月台的笨拙模样。在教学散步时,非要背上个学生来显示中年人负重前行的艰辛处境 人的审美,总是与自己的审美情境,审美情趣,审美经验有关。同样的自然景物,由于以上的差异,产生的美感也不同。青年人与老年人同在湖边欣赏山水的美,

13、产生的美感是不相同的。人的心情舒畅和沉郁痛苦,对自然景物的情感出迥然有异。在审美过程中,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大可不必越祖代庖。要相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和想象,从而得到审美体验,使得作品的意蕴融于胸中。过多依赖直观而浅薄的形象展示,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忽视了学生是审美主体的地位,如果教师的表演又不幸拙劣了些,那真的是弄巧成拙了。所以,教师应该重视情感的诱导,善于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识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从而过渡到对认知对象的审美体验上。如早年教材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文字很优美、浅显、动人。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

14、”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在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们像老舍说的那样“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呢?即使是没有见过雪的南方人,这时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片白茫茫的大地,手中仿佛触摸到了那冰凉的雪花。让学生随着文章提供的意象展开联想,具体地感知情境。这样的情感诱导,易于将学生带入文本创设的意境之中,较自然地获得审美感受。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情境,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像等,将学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这些灵活多样的教

15、学手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它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信息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2.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应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诵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文中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景,写出了春草的柔嫩、春花的烂漫、春风的温暖柔和

16、、春雨的细密、人们的喜悦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味觉表现出来的,这是一幅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朗读时,对学生在停顿、重音、节奏、语速、语调上加以指导,就会让学生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眼前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古诗词是讲究韵律的,有平仄、对偶、押韵等,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感受这种语言美的方法之一就是朗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优美的古文,其用语准确、生动、凝练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朗读,方能使他们体味其语言的优美。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应该注重朗读的作用。3.在分析中挖掘

17、作品的形象美。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注 意挖掘作品的形象美。在分析春一文中对“春花图”的描写时,教师可以抓住“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语 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象那春花争芳斗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满是”等词语展开想象,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的累累硕果,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

18、”、蝴蝶“飞”,衬托出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就充分地展现出来了。在教授背影时,先让学生听录音,跟读,从“直觉”上有个整体感知,再让学生走进父亲的背影中,师生一起随着低缓抒情的去赏析、体味具体事件中的背影,感受深沉的父爱;最后进入“移情”关,学生先互相交流,然后上台口头表述:读背影,要求联系自己与亲人的生活实际,或论述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流泪的理由。结果学生多半选择了前者,因为前者更有现实的基础,他们更有话可说,也更乐意讲述亲人与自己亲密的关系,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情不能自已,泣不成声。所谓的“移情”是互相的,既可是文本对

19、读者的感染和改造,也可是读者对文本的二次创作,形成独具个性的经典。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的意蕴美,达到意美以动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悦目,那么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也就逐渐地提高了审美能力。4.在整体感悟中体味作品的思想美。写文章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我们阅读文章就应该准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在对作品产生体验的基础上,由情入理,把握作者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知形象,产生审美效应,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邓稼先中邓稼先对事业的执着;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中邓颖超与周恩来之间真

20、挚深厚的爱情;热爱生命中对生命的珍惜和执著追求,无不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美的熏陶。通过对作品思想美的体味,获得人生的启迪和顿悟,学生会自然提高审美鉴赏能力。5.在鉴赏中领略作品的艺术美。文学作品的审美范畴包括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和丑。美感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美感欣赏活动有表层的心理特征和深层的心理特征,而艺术本身也有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向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等不同的层次。审美是艺术的核心功能,艺术的鉴赏过程是个阶段性的过程,需要观、品、悟的不同阶段,以达到对作品的把握。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不是显现在表层的,这就要有一番鉴赏的功夫才能领略到它的实质。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心上一直压着“焦虑和悲痛”,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