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课件:第八章 油气聚集单元1_第1页
石油地质学课件:第八章 油气聚集单元1_第2页
石油地质学课件:第八章 油气聚集单元1_第3页
石油地质学课件:第八章 油气聚集单元1_第4页
石油地质学课件:第八章 油气聚集单元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 油气聚集单元第一节 油气聚集单元基本概念 油气聚集单元全球油气大区含油气盆地域(含油气省)盆地(主盆地、附盆地)坳陷/隆起凹陷/凸起洼陷/低凸起构造带圈闭群圈闭油气层油气聚集单元盆地含油气系统成藏体系区带油田油气藏流动单元第二节 含油气盆地的概念与分类一、含油气盆地的概念和分类盆地的三重概念,即地貌盆地、沉积盆地和含油气盆地。地貌盆地:四周被高山或高原围绕的低洼地貌区域,主要是指地形而言。沉积盆地: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史时期,地壳长期不断下沉接受沉积物堆积所形成的地质单元。含油气盆地:是指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并且已经发生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发现工业性的油气 聚集的沉积盆地。(

2、一)、含油气盆地的概念 盆地:地壳上具有相同或相似发育特征的相对沉陷的区域性构造单元。简而言之,地壳上相对沉陷的区域性单元。 含油气盆地:含有工业价值油气田(藏)的盆地。 (二)、盆地分类 1.基于盆地几何学方面参数分类 (1)基于面积:超巨型盆地( 100万平方千米)、巨型盆地(50 100万平方千米)、大型盆地(10 50万平方千米)、中型盆地( 1 10万平方千米)、小型盆地( 1万平方千米)。 (2)基于平面形态:圆形盆地、椭圆形盆地、长条形盆地、三角形盆地和多边形盆地,等。 (3)基于剖面形态:对称性盆地和非对称性盆地。 2.基于盆地形成地质时间 太古代盆地、元古代盆地、古生代盆地、

3、中生代盆地、新生代盆地等等。 3.基于沉积作用和盆地形成时间关系分类 (1)先成盆地(地貌盆地):盆地基底在沉积物充填前就是地貌上的相对负向单元。 (2)同生盆地(狭义的沉积盆地) :盆地的沉陷作用与其中沉积作用同时的盆地。必要特征是有边缘沉积相。 (3)次生盆地(构造盆地):盆地沉积物形成后由于构造作用形成的盆地。 4.基于沉降速率和沉积速率关系分类 (1)欠补偿盆地 (2)补偿盆地 (3)过补偿盆地 5.基于盆地下伏地壳性质分类 (1)陆壳盆地 (2)过度性地壳盆地 (3)洋壳盆地 6.基于大地构造位置分类 (1)固定论分类:克拉通盆地、山前盆地、山间盆地等等。 (2)板块构造分类:与分离

4、型边缘有关的盆地、与会聚型边缘有关的盆地、与走滑型边缘有关的盆地、板块内部的盆地。 基于盆地形成的区域性应力条件分类(基于地球动力学) (1)拉张性盆地(2)挤压性盆地(3)走滑性盆地图7-2 断层动力学模式和盆地形成(主应力轴123) (据刘和甫,1983) 三、含油气盆地的结构 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基底、盖层和周边。1、盆地的基底 盆地基底的岩性、形态上的差异强烈地控制着后期沉积物的分布方式,盆地的基底通常有两种: 前震旦的变质岩系:大部分发育在地台区,由于刚性较大,构造活动性较小,使得其上的含油气盆地,一般都具有较大规模,形态上大都呈椭圆形。生油层系稳定且广泛分布,储集层类型较

5、多,除砂岩储集层外,石灰岩储集层和白云岩储集层也较发育,油气藏的含油气面积大,油藏保存条件较好。 年轻的褶皱带:发育在地槽区,由于褶皱带往往成长条形,所以盆地大都呈长条形,规模相对较小。沉积盖层以中、新生代为主,生油层系和含油岩系因多次沉积旋回而多次出现并且厚度较大但不稳定;油气运移条件较好;圈闭类型多;油气藏形成较快但保存条件较差;油气显示普遍。 2、盆地的周边 盆地的周边实际上是盆地基底与盖层的接触方式,通 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超覆接触:一般位于地台区,以前震旦结晶岩系为基底,坳陷型,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一致。 断层接触:往往为同生断层,盆地以断陷为主,平面上为长条形,剖面上为槽型。 断超接

6、触:盆地一般不对称,沉降中心偏于断层一边。 3、盆地的盖层 含油气盆地的盖层(又称表层)就是含油气盆地内,覆于基底之上的沉积岩层。 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基底、盖层和周边,三者有机结合,共同组成一个沉积盆地,缺一不可。含油气盆地与一般沉积盆地的差异是,含油气盆地具有油气生成、运移并聚集成工业油气藏的特征,而最本质的特征是生油。任何一个含油气盆地都必须具有至少一个生油凹陷(或中心)。同盆地的基底、周边和盖层一样,生油凹陷是构成含油气盆地必不可少的部分。缺少生油凹陷的盆地,不能称为含油气盆地。四、含油气盆地的内部构造 含油气盆地是一种沉降大地构造单元,洼陷是含油气盆地的基本特征,但由于基底的结构不同,

7、以及构造活动的差异性,盆地沉降时,其基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洼地或平面,而是有的部份沉降较快,拗陷较深;有的部份则沉降较慢,拗陷较浅,这样就形成了相对隆起和拗陷,它们之间为斜坡。一级构造:隆起、坳陷和斜坡,是基底起伏而形成的构造,盆地内最高一级的构造。 隆起:盆地内大面积的相对上升部份,基底埋藏浅,其沉积表层常发育不全,厚度薄,沉积物粗。甚至,基底露出水面而成为剥蚀区。隆起翼部常有地层超覆和岩层尖灭出现,它是捕捉油气的场所,在形态上,隆起略呈椭圆形及长条形,它的形成多与基岩块断升起有关。 坳陷:是盆地在地质历史上大面积相对下降占优势的负向单元,基底埋藏深、沉积表层厚,地层发育全而连续,沉积物细,与

8、隆起常以大断裂为界,是盆地内有利生油区。隆起与拗陷常相伴而生,对应而存在,两者紧相毗邻,隆起起着分隔坳陷的作用。 斜坡:是坳陷向盆地周边抬升的部份。斜坡与隆起的翼部相似,常存在地层超覆和岩性尖灭等圈闭,是油气运移聚集的良好场所。 二级构造:二级构造在盆地的展布并不是孤立的和杂乱无章的,而是按一定的规律成群、成带出现,这些群和带的规模,处于一级构造和三级构造之间。二级构造有背斜褶皱带、单斜挠曲带、断裂构造带等,都属于沉积盖层褶皱。但也有少数除有盖层褶皱外,还有基底翘升参加,如长垣,即为具有基底突起核心的盖层褶皱带。二级构造控制着油气区域性运移和聚集。 三级构造:盆地内沉积盖层因褶皱和断裂活动而形

9、成的构造,如背斜、向斜、断层等,这是盆地最低一级的构造, 是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 在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划分上,在我国有些 大型的分隔性较强的盆地,如渤海湾盆地,在每个坳陷内还有凸起、凹陷,其规模大于二级构造而小于一级构造,实际上是从一级构造分化出来的,一般称之为亚一级构造,每个坳陷有独立的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因此,首先把盆地划分为坳陷、隆起和斜坡,在此基础上再划分为三级构造,含油气盆地的这种构造划分方法,称为三级四分法。 第二节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与特点 根据盆地发育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可把含油气盆地分为3大类:张性盆地、压性盆地和剪切盆地。进而依据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和盆地发育特征把含油气盆地细分为

10、10亚类。其中,陆内裂谷、大陆边缘和前陆盆地是最重要的油气聚集区。 根据大地构造观点不同: 固定论:是根据软流圈的热流动所引起的垂直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大洋的形成就是海洋化的结果。即槽台学说。 膨胀论:认为地球一直处于膨胀之中,大洋的形成不是海洋化的结果,而是由于沿着洋中脊的增生作用和扩展作用。即海底扩张原理:中央海岭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软流层的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分异、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一股岩浆“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地壳向外推移,后浪推前浪式地每年由海岭向两旁扩张,不断为海洋地壳增添新的条带。 活动论:是以岩石圈在软流圈上的水平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即板块构造学说

11、(拉张、俯冲、碰撞、转换断层)。板块边界的类型 1. 背离型板块边界(拉张力) 称被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不显著,构造作用不明显。 2. 聚合型板块边界(挤压力) 称主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强烈,构造变动强烈。 (1) 洋壳俯冲到陆壳下面,并被吸收进地幔(B型俯冲) (2) 陆壳与陆壳碰撞(A型俯冲) 3. 平行的板块边界(剪切力)一、张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张性盆地 以背离板块活动和拉张构造为主,由于地幔上隆,地壳变薄而沉降,也可以是由于盆地形成以前,高温热流使地壳隆起,后来随着高温岩石圈热力衰减而发生沉降。 主动裂谷:地幔上隆,地表处于张性应力状态,加之重力侧向扩张作用,使地壳破裂,形成裂陷盆

12、地和伸展构造,称为主动裂谷(如东非)。 被动裂陷:由于板块俯冲作用,造成大陆边缘的张性变形或碰撞时大陆内部发生张性变形产生的裂谷,称为陆内碰撞裂谷或大陆边缘裂谷盆地。 根据裂陷阶段可分: 大陆内裂谷盆地 陆间海盆地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根据所处的位置有: 孤后(间)裂谷盆地 夭折谷或坳拉槽(一)内陆裂谷盆地(大陆裂谷盆地) 1. 内陆裂谷盆地:大陆内部区域性岩石圈规模的正断裂所控制的纵长形沉降谷。 2. 演化过程。 3. 一般特征 (1)下伏地壳为大陆型地壳; (2)沉积盖层常具有双层结构; (3)地温梯度常较高(一般大于30度/千米); (4)同沉积正断层控制裂谷的格架,断层常为铲形; (5)

13、圈闭类型以滚动背斜、掀斜断块(潜山)及底辟为特征,但各种圈闭均可发育。陆相生油为生油特征。可具有丰富油气资源。图7-3 裂谷盆地演化示意图 (二)内陆拗陷盆地 1.内陆坳陷盆地:位于大陆板块内部坳陷型盆地。 2.形成过程:可能与地幔上隆后塌陷有关。 3.一般特征 (1)常为圆形盆地,剖面上为碟状。 (2)沉积物较均匀分布。常有浅海相沉积。 (3)地温梯度较低。 (4)圈闭以背斜为特征。但各种圈闭都可以有;生油岩常为海相;可具有较丰富油气资源。图7-4 威林斯顿盆地麦迪生灰岩(密西西比系)顶部构造等高线图与横剖面图(转引自陈发景,1982) 顶部构造等高线田显示盆地平面上呈近圆形,横剖面表示充填

14、盆地的各时代地层;1.麦迪生蛆缺失区 (三)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1.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位于拉张性大陆边缘、下伏过渡性地壳的盆地。 2.形成过程:大陆裂谷分离后,其间发育大洋,该盆地位于大洋与大陆交界处。 3.一般特征 (1)位于邻近开阔大洋的大陆边缘; (2)沉积以冒地棱柱体为特征,下伏大陆裂谷和陆间裂谷沉积。 (3)地温梯度正常相;油气资源极其丰富。 (4)各种圈闭都有,以断层、滚动背斜和底辟及礁型为特征;生油岩为海相图75 冒地斜棱柱体演化图解(据Dickinson, 1976) 从早期过渡型地壳快速下沉时底部为碎屑岩相(A), 进一步发展到以挠曲下沉为主的三角洲碎屑沉积和藻滩碳酸盐沉积(B

15、) (四)陆间裂谷盆地(幼年洋盆) 1.陆间裂谷盆地:大陆之间强烈减薄、下伏过渡型地壳和部分洋壳的纵长沉降谷。 2.形成过程:大陆裂谷盆地进一步拉张、大陆型地壳强烈减薄成过渡型地壳并开始新生洋壳的产物。 3.一般特征 (1)位于大陆之间、下伏地壳为过渡型地壳和新生洋壳; (2)沉积物:闭塞环境以红层-蒸发岩为特征,开放环境以红层-浊流沉积为特征,下伏大陆裂谷沉积; (3)热流趋于正常; (4)各种圈闭都有,特别是底辟圈闭发育,一般缺乏良好的生油岩,油气资源贫乏。 (五)新生洋盆新生的大洋盆地,沉积物以远洋沉积为特征,油气资源贫乏。图76 原始大洋裂谷示意图解(据Dickinson, 1976)

16、 张性盆地(一)内陆裂谷盆地(大陆裂谷盆地)(二)内陆拗陷盆地(三)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四)陆间裂谷盆地(幼年洋盆)(五)新生洋盆压陷盆地(一)前陆盆地(二)山间盆地(三)弧前盆地(四)残留洋盆二、压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压性盆地 多沿陆缘岩浆弧或造山带一侧分布,应力场以挤压作用为主,盆地的形成与聚散型板块活动有关。 压缩构造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弧沟系:深海沟、火山弧(B型);褶皱冲断带、缝合带、消减带杂岩体(A型)。 弧前地区:火山岛弧靠海沟一侧的地区。 弧后地区:火山岛弧以后的地区。 与B型俯冲有关的盆地类型有:海沟、弧前盆地,与A型俯冲有关的盆地类型有: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山间盆地(缝间

17、盆地)。(一)前陆盆地 1.前陆盆地:位于造山带与克拉通之间、与造山带同时形成的盆地。 2.形成过程:在造山带形成过程中,由于垂直于造山带的挤压作用和重力作用,邻近的克拉通发生屈曲和扰曲沉降而形成。 3.一般特征 (1)位于造山带与克拉通之间,下伏为大陆型地壳或增厚的大陆型地壳; (2)沉积物有洪积-河流-三角洲相和浊流相,常具有向上变粗沉积序列; (3)圈闭以挤压背斜和逆断层圈闭为特征,生油岩既可有陆相也可有海相,可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图7-7 与碰撞造山带毗邻的周缘前陆盆地简图(据Dickinson,1976) 图78 弧后前陆盆地横剖面简图(据Dickinson,1976)(二)山间盆地

18、 1.山间盆地:位于造山带之间或内部的盆地。 2.形成过程:在若干造山带形成同时,由于垂直于造山带的挤压作用和重力作用,邻近的克拉通发生屈曲和扰曲沉降而形成。或者若干造山带形成后,在它们之间或一个造山带内部的负向构造单元,充填沉积物,形成盆地,即一种地貌盆地。 3.一般特征 (1)位于陆内造山带之间或内部。 (2)沉积物以陆相沉积为特征。 (3)圈闭以挤压背斜和逆断层圈闭为特征,生油岩为陆相,可有较丰富的油气资源。(三)弧前盆地 1.弧前盆地:位于陆缘弧或岛弧与海沟之间(弧沟间隙位置)的盆地。 2.形成过程:在若干陆缘弧造山带或岛弧造山带形成同时,由于垂直于造山带的挤压作用和重力作用,弧上邻近

19、的海沟一侧(弧前)沉降而形成。注:许多弧前盆地是张性盆地。 3.一般特征 (1)位于陆缘弧或岛弧与海沟之间(弧沟间隙位置)。 (2)沉积物以海相火山粗碎屑沉积为特征。 (3)圈闭以背斜和断层圈闭为特征(但各种圈闭均可发育),生油岩为多为腐植型多不成熟,油气资源较贫乏。图7-9 海沟、斜坡盆地和弧前盆地发育示意图 (据Dickinson,1976)自上面下表示时间从早到晚 (四)残留洋盆 1.残留盆地:残留在碰撞型缝合带内部局部未缝合的原始洋盆。 2.形成过程:相隔大洋的两大陆板块会聚,最终发生碰撞。由于两大陆边缘不平行,在碰撞后其间可能残留部分原来洋盆,从而形成残留洋盆。 3.一般特征 (1)

20、位于宏观缝合带之中,下伏地壳为洋壳; (2)沉积物为海相(三角洲和深海浊流沉积)。 (3)各种圈闭均可发育,生油岩有腐植型和腐泥型,可具有可观的油气资源。图7-10 在地壳碰撞造山带形成的陆间缝合(带所伴生的沉积盆地演化简图)(据Dickinson,1976)图7-11 由于沿碰撞造山缝合带发育使残留大洋盆地逐渐封闭图(据Dickinson,1976) 表示在碰撞造山带某处在时间上的一系列事件,这一碰撞造山带为穿时封闭所标志:因此,在陆间完全缝合的遣山地段的慢性作用将在纵向上扩散沉积物,经过正在移动的过程点沿着构造走向将沉积物供给残留大洋盆地中的复理层浊流海底扇 三、走滑型含油气盆地 仅介绍拉

21、分盆地。 1.拉分盆地:位于走滑断裂的释压弯曲部位,或两雁列走滑断裂释压叠阶部位,主断裂走滑作用形成的盆地。 2.形成过程:走滑断裂的释压弯曲部位,或两雁列断裂释压叠阶部位,主断裂走滑作用,造成大致平行主断裂方向的拉张形成的盆地。 3.一般特征 (1)位于走滑断裂的释压弯曲部位,或两雁列走滑断裂释压叠阶部位; (2)沉积物既可是海相,也可是陆相,沉积物相变迅速,常有巨大的厚度; (3)各种圈闭都有,生油岩既可海相,也可陆相,可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图7-12 理想的拉分盆地简图(据Crowell,1974) 四、我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格局及演化 中国含油气盆地有四期演化阶段:贺兰山裂陷旋回(中、晚

22、元古代);祁连裂陷旋回(早古生代);天山裂陷旋回(晚古生代);中新生代裂陷旋回与上叠盆地形成。 中新生代以后,从古中国大陆形成并与古亚洲大陆联合以后,这一规模巨大的大陆板块,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同相邻的板块发生了明显的构造地质作用,并在中新生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主要是表现为太平洋板块向西北的型俯冲和印度洋板块的向北挤压碰撞,所以中国中新生代以来的中国大陆构造,主要表现为陆相裂陷沉积盆地星罗棋布,极为发育及其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以贺兰山龙门山衰牢山一线和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为界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即东部地区的裂陷盆地、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中部克拉通盆地的演化。1、太平洋板块俯冲形成东部

23、地区的裂陷盆地 中生代起,板块俯冲带即存在,新生代俯冲带大致沿深海沟分布,台湾为其岛弧,向北与琉球日本相连,向南与菲律宾相接。使中国东部自元古代、古生代以来南北分异转变为北北东、北东构造格局。同时,自古生代以来存在的东西向构造走向,仍穿插在北北东北东构造之间,起着明显的分隔作用的复合作用。 随着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向东迁移以阴山深断裂带,秦岭深断裂带和南岭深断裂带,分为四段:松辽断坳盆地区、华北渤海湾裂谷盆地区、江汉裂谷盆地区和北部湾裂谷盆地。属弧后裂谷盆地。1、太平洋板块俯冲形成东部地区的裂陷盆地 油气聚集特征: 构造体系:1. 正断层组成的地堑、地垒和断阶构造形式;2. 正断层上升盘形成屋脊断

24、块,下降盘上常发育披盖背斜;3. 发育岩盐等可塑性岩层,可形成盐构造。 圈闭类型:断层、披盖背斜、滚动背斜、盐丘构造古潜山。2、印度板块碰撞形成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 印度板块不同地质时期向北的移动形成了西部中新生代的沉积盆地,三叠纪至中侏罗世,羌塘地块与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南缘的碰撞,造成西北诸盆地陆相碎屑岩建造,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和含煤建造;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冈底斯地块北移,继续发展了西北诸盆地边缘逆冲断层带,并形成巨厚的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印度板块在早白垩世到第三纪继续向北移动,并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发生碰撞,其主要向北的挤压作用,使西北所有盆地的边界逆断层带剧烈活动,盆地抬升,巨厚的粗碎屑物质在

25、山前挠曲地带广泛分布。 西部盆地受挤压作用的同时,还有横向推移,形成走滑拉分盆地,主要集中在印度地台与塔里木地台或与杨子地台或与华北地台之间的交界地区。盆地主要类型为:前陆盆地,山间盆地等。2、印度板块碰撞形成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 油气聚集特征: 构造体系: 盆地形成与造山带的挤压活动有关,盆地往往不对称,发育有中生代新生代的山前坳陷,边界受逆冲断层控制; 盆地靠近山前褶皱发育紧密线状排列的背斜和向斜,背斜两翼不对称,靠稳定地块方向一翼较陡,甚至倒转,并伴有逆断层各逆冲断层,靠褶皱山脉一翼较缓,幅度由高变低,逐渐变为大型平缓构造。 圈闭类型:挤压背斜、逆冲断裂带。3、板块运动对中部克拉通盆地的演

26、化 克拉通多旋回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由于远离两大板块,不受直接挤压,相对稳定,属大陆上板内克拉通多旋回盆地。形成时间较早,为继承性上叠盆地,下降幅度深,面积大,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沉积条件和较长时间的温湿气候条件,具有成油成煤的有利条件。1. 盆地东西两侧的挤压作用不同,使盆地东西构造具有明显的差别。东侧(俯冲较早)抬升较早,自东向西挤压,盆地沉积凹陷向西迁移;西缘构造变形强烈(碰撞作用)。2. 东部有线状盖层褶皱,为北北东向背斜伴以与轴面基本平行并向南东倾斜的逆断层;西部发育有北北东的线型紧密褶皱和向北西倾斜的逆掩断层;中部构造平缓,两翼基本对称。 圈闭类型:盆地边缘为陡背斜,西部有逆

27、断层圈闭,中央为缓背斜。 前陆盆地一、概念1前陆盆地是指位于造山带前缘与相邻克拉通之间的盆地。前渊盆地、山前坳陷均属于这一类。它包括褶皱冲断带、前渊、前缘隆起和后缘隆起。其中第一部分又称为变形带或造山楔。正是由于造山带的褶皱冲断作用,导致岩层的构造重叠,产生构造负载,造成岩石圈的挠曲下沉。 造山带系指造山作用中经受强裂变形的地壳的狭长形山带。板块观点,造山作用发生于板块聚敛边界,是板块府冲、碰撞作用造成的。 1周缘前陆盆地形成于大陆壳表面向下拖曳与碰撞造山缝合线(带)相接之处,与陆陆(A型府冲)有关。2弧后前陆盆地形成于大陆壳表面向岛弧造山带的后侧方向向下拖曳,与大洋岩石圈的府冲(B型府冲)有

28、关。3破裂前陆盆地盆地的形成是因基底卷入前陆变形作用,造成块状隆起和基底核部褶皱所分隔的孤立盆地,这种变形样式可以发生在周缘或弧后环境中。4再生前陆盆地 造山作用与同时代的俯冲作用或碰撞作用无关,但其构造样式、沉积样式、沉降特征和油气系统特征与前陆盆地类似,称为再生前陆盆地。 其形成机制主要与再旋回造山作用所产生地壳缩短和构造负荷有关。 二、特征:1剖面特征:可能是简单形、复杂形的,背驮盆地和前渊组合,基底冲断作用与沉积共同发生,基底冲断将盆地分段为小盆地,沉积后变形,导致剥蚀。2地球物理特征重力异常在冲断带一侧为正异常,等值线密,向克拉通方向渐变为负异常,等值线疏。磁异常等值图和大地电流测深

29、法中也出现类似变化。3变形特征盆地一侧为褶皱冲断带,有褶皱推覆体、叠瓦推覆体等类型,下部常见双重构造。前缘隆起部位常发生挠曲应力产生的张性或扭张性断裂,在后期可能出现反转,正断层在前陆盆地发育期可能反转,向上穿切前陆盆地层序。 盆地内构造样式以台阶状逆断层及断弯褶皱、断展褶皱等为特征,冲断方向自造山带指向克拉通。4沉降特征前陆盆地的沉降为冲断载荷引起的挠曲沉降,沉降幅度向克拉通方向逐渐减少,同时沉积中心也逐渐向克拉通方向迁移。但在连续粘弹性岩石圈情况下,前陆盆地的前缘隆起(Forebulge)则不断向构造负荷作用方向迁移,从而在造山带附近产生较深和较狭的沉降中心。5岩浆活动前陆盆地位于陆壳上,

30、一般缺乏岩浆作用事件;但下伏被动大陆边缘层序中可能出现岩浆活动。6矿物成份特征下部层序以灰、灰绿色石英砂岩组合为主,上部以红、杂色岩屑砂岩为主。成份成熟度由下而上明显降低。反映早期物源以克拉通为主,而后期物源来自造山带。7沉积特征大陆壳相撞形成缝合线,不是各点同时碰在一起,常呈剪刀式闭合。前陆盆地与下伏被动陆缘层序间、前陆盆地不同阶段,发育沉积层序间的不整合面。前缘隆起早期的侵蚀不整合与中期应力松驰形成的不整合可以叠合在一起,层内同生构造现象普遍。三、石油地质特征1源岩条件特征:具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型和前陆坳陷型烃源岩系,岩石类型主要为海相碳酸岩、页岩。其成熟的生油气中心总是靠近深坳带侧,受造山

31、期间的挤压以及地层负荷的作用,深坳陷部位的油气沿断层、不整合面或渗透储集层向上或向克拉通一侧进行运移。2储层特征:也可分为两大体系,下部以台地相碳酸盐岩为主体的储集体系和上部以陆相碎屑岩为主体的储集体。 3圈闭特征:背斜构造圈闭、断层圈闭和地层圈闭是此类盆地最普遍和最为重要的圈闭。背斜构造圈闭: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分布在靠近盆地逆冲断裂带一侧。断层圈闭:既有裂陷阶段形成的由正断层构成的断块圈闭,亦有后期造山阶段运动影响,在逆掩冲断作用下形成的冲断层构成的断层圈闭,以及早期正断层反转形成的断块或前缘隆起轴部张扭性断裂形成的圈闭等。与逆冲断层有关的断层圈闭主要发育在山前地带;与正断层活动有关的断层圈

32、闭,一是发育在早期的裂谷盆地内,二是发育在晚期靠近地台一侧。地层圈闭主要发育在靠近克拉通一侧。因多期升降会形成多个不整合面,其地层总是向克拉通方向逐渐超覆,因此不整合类地层圈闭也是前陆盆地常见的一种重要圈闭。由于造山活动以及冲断带的不断挤压,盆地内油气藏会因此而不断调整、改造和再分配,是油气藏遭受破坏比较严重的一类盆地。 裂谷盆地一、概述裂谷盆地也称伸展盆地,是地壳或岩石圈在引张作用下减薄、破裂和沉陷形成的盆地。伸展构造是指在区域性引张作用下形成的各种构造变形。裂谷盆地和构造所形成的背景可以是各种不同的构造环境下,如重力滑动、拉张、挤压、扭动和上拱等条件,并可出现在岩石圈演化或威尔逊旋回的各个

33、发展阶段。伸展盆地内可简单划分为大陆裂谷系、大洋中脊裂谷和过渡型或陆间裂谷。按其成因又划分为主动裂谷和被动裂谷。二、石油地质特征1油气生成特征烃源岩可以有碳酸盐岩、泥页岩,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以水生生物为主,且丰富、分布广、类型多的特点。地热梯度高,利于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2储盖组合特征坳陷型裂谷在稳定沉积环境下,储集层发育规模大、横向稳定、成熟度高。断陷盆地在块断运动作用下发育规模小、横向变化大、储集层成因类型多。盖层岩石类型多,主要为泥质岩类、盐岩、膏岩及致密的碳酸盐岩。生储盖组合在裂谷前期为新生古储组合为主,断陷期为自生自储式组合为主,而裂谷后期以古生新储组合为主。3运移特点裂谷盆地中油气

34、运移既存在侧向运移又存在垂向运移,但以垂向运移为主,断裂带控制了裂谷盆地中油气田的地理分布。裂谷盆地断裂体系发育,油气纵向运移十分活跃,有多期运聚、重新分配、多期成藏的特点,油气往往沿断裂向上运移,在断裂两侧富集,纵向含油气井段长。4油气分布特征裂谷盆地油气藏类型多,主要有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坳陷型裂谷盆地中部,一般发育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断陷盆地陡坡带则主要发育滚动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洼陷带岩性油气藏发育,缓坡带则以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为主。 克拉通盆地一、概念:地台(Platform) :是由Suess(1885)首次提出的,表示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地台内大面积基底出露的地区称作地盾(shield)。Kober1921年用(kratogen)克拉通表示地壳上较稳定的部分,与造山带相对照。Stille(1936)改称作Craton泛指以前寒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