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训练第十四课 谓语前置与宾语前置_第1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训练第十四课 谓语前置与宾语前置_第2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训练第十四课 谓语前置与宾语前置_第3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训练第十四课 谓语前置与宾语前置_第4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训练第十四课 谓语前置与宾语前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十四课 谓语前置与宾语前置 【知识概说】古今汉语成分的位置大体是相同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古汉语一些成分所处的位置会出现和现代汉语相反的情况,翻译时要将其作前后位置的调整。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倒装句。常见的古汉语倒装句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这四种。一、谓语前置 古今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谓倒装。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比较少见,通常出现在感叹句中。例如:(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你不聪明,很严重啊!(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能够解救他人之困难的品行,表现在哪里啊!(3

2、)贤哉回也!(论语七则)颜回很贤德啊!(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百姓认为我舍不得是应该的啊! 说明:例(1)是“甚矣”谓语前置;例(2)是“安在”谓语前置;例(3)是“贤哉”谓语前置;例(4)是“宜乎”谓语前置,语气上都是表感叹的句子,翻译时一般都应还原到正常句式的谓语位置上。二、宾语前置 在古汉语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以示强调。常见的主要有如下四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就是指句中含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者含有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是无主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在

3、文言文中,如果是否定句,宾语又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就置于动词谓语之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其句式格式是:主语+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语余、吾、尔、自、之、是+动词 从上面的格式中可以看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有否定副词或否定动词,或表示否定的无主代词“莫”。二者缺一不可。(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的,置于动词谓语之前。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其句式格式是:a主语+宾语何、谁、胡、安、曷

4、、焉、奚+动词 从上面的格式中可以看出,疑问句宾语前置,只需具备一个条件:宾语是疑问代词,就一定置于动词前。同样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一般也置于介词之前。如: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句式格式是:b主语+宾语何、谁、胡、奚、易+介词+动词 从上面的格式中可以看出,这种宾语前置,仍只需具备一个条件: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置于介词前。(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也有陈述句宾语前置的现象,而且只是介词的宾语,但较少见。如: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宾语“全石”被提到介词“以”的前面。其句式格式是:宾语+介词(以)+动词(4)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在古代汉语中,有时

5、为了加重语气,强调宾语,虽不是否定句或疑问句,也可以置于动词前,但它需要靠“之”、“是”的帮助,夹在置前的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其句式格式是:宾语十之(是)+动词【阅读训练】79镜 喻清钱大昕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 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镜之贵不如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 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也,而不知已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译文:五官中没有哪一个比眼睛更明察的,脸面上有黑痣,眼

6、睛却看不到,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眼睛能看见别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脸,只有借助于镜子才能见到自己的脸。镜子的宝贵比不上眼睛,但是镜子不有求于眼睛,而眼睛却要有求于镜子。然而世人从不曾因为镜子帮助了眼睛就责怪眼睛失去了明察。镜子有什么对不住眼睛的地方呢?可这个世上就有个相信眼睛而厌恶镜子的人,他说:“这镜子使我好痛苦,我自己有眼睛,哪里需要用镜子呢?”时间长了,看世间所赞许的美人,很少合自己意的,却不知道自己脸上的黑痣,泰然自若地说:“美没有人比得上我的。”周边的人都偷偷地笑他,他却一直不能醒悟,可悲呀!1从这篇短文中找出一句谓语前置的句子,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句子是: 译文:_2从这篇短文中

7、找出两句宾语前置的句子,并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1)句子是: 译文:_(2)句子是: 译文:_3下列句中的“于”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五官莫明于目B.假于镜而见焉C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D镜何负于目哉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_(2)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_5读了本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_1乌在其为明也?译文:眼睛的明察表现在哪里? 2. (1)镜何负于目哉?译文:镜子有什么对不住眼睛的地方呢?“何负”即“负何”,翻译时不必拘泥(2)泰然谓美莫己若。译文:泰然自若地说:“美没有人比得上我的。” 3. A介词,表比较。BCD三项都是介词,表

8、对象 4. (1)然而世人从不曾因为镜子帮助了眼睛就责怪眼睛失去了明察。(2)这镜子使我好痛苦,我自己有眼睛,哪里需要用镜子呢?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或:人贵有自知之明。或:不能盲目自满,应常照镜子反观自己80师旷撞晋平公韩非子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注 喟然:叹息的样子。 被衽:被同“披”,衽,衣襟。译文:晋平公与各位大臣一块喝酒,酒喝得很畅快时,他却感

9、慨万分地说:“没有什么比当国君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没有人敢违背他。”师旷在前面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就撞晋平公。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撞坏在墙壁上。晋平公说:“太师,您撞谁呀?”师旷说:“刚才有个小人在一边胡说八道, 所以我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呀!”师旷说:“呀,这可不是做国君的人应说的话啊!”在旁侍候的近臣(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把师旷杀了。晋平公说:“放了他吧,就让这人作为我的警戒吧。”1指出以下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惟其言而莫之违。句式特点:译文:_(2)太师谁撞? 句式特点:译文:_(3)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句式特点:译文:_(4)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句式

10、特点:译文:_(5)以为寡人戒。句式特点:译文:_2就本文,说说师旷和晋平公他们各是一个怎样的人?(各限20字以内作答)(1)师旷:_(2)晋平公:_1. (1)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译文:只有他的话没有人敢违背。(2)疑问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译文:太师撞谁啊?(3)定语后置。译文;现在在旁边有个说话的小人(4)否定判断句译文:这不是做人君的应该说的话。(5)省略句。译文:就让(这个人)作为我的警戒吧。 2. (1)师旷是一个勇敢正直,机智镇定,敢于冒死进谏的人。(2)晋平公是一个心胸开阔,勇于纳谏,知错就改的人。81南岐之见明刘元卿 南岐在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

11、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累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那?”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注 瘿:中医指长在颈部的瘤子。 焦:细瘦。 累然:高起的样子。译文:南岐位于川蜀的山谷之中,那里的水味儿甘甜,但水质不好,凡喝这种水的人都生颈瘤病,所以那里的山民没有一个人不是颈瘤病患者。等到他们见到外方人来了,男女老少都涌去围观,还大声嘲笑说: “真怪呀,这个人的脖子怎么长得这个样子!脖子细瘦的一点也不像我们!”外方人说;“你们那高高地凸起在脖子上的是一种瘦病使你们这样的。你们不找好药来去

12、掉你们的病症,还反而认为我脖子细瘦呢?”南岐人听了大笑道:“我们乡的人全是这样,哪里用得着去医治呢?”他们始终不知道自己的脖子是丑陋的1从短文中找出一句谓语前置的句子,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句子是: 译文:_2从短文中找出一句宾语前置的句子,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句子是: 译文:_3从短文中找出一句判断句,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句子是: 译文:_4解释下列句中的“病”字含义。(1)凡饮之者辄病瘿_(2)瘿病之也 _(3)不求善药去尔病_5本文的寓意是_1异哉,人之颈也!译文:真怪呀,这个人的脖子怎么长得这个样子!2焦而不吾类!译文:脖子细瘦得一点也不像我们!3尔累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译文:

13、你们那高高地凸起在脖子上,是一种瘿病使你们这样的。 4.(1)患病;(2)使得病;(3)病症 5一个人不能孤陋寡闻,否则会自以为是,用自己错误的去衡量正确的,结果只能是颠倒是非、美丑。82曾子寝疾 礼记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 矣。”举扶而易之

14、,反席,未安而没。 注 乐(l)正子春:曾子的学生。下文的曾元、曾申:曾子的儿子。 皖(hun):光泽。箦:席子。与: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瞿(j)然:惊视的样子。 呼(x):同“吁”,叹息声。 季孙:季孙氏,鲁国的大夫。 革(j):危急。 得正:合于正礼。 已;意思是可以。译文:曾子病倒在床上,病情严重。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脚旁,童仆坐在墙角,手拿烛火 童仆说:“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用的席子吧?”乐正子春说:“住口!”曾子听到了,突然惊醒过来说: “啊!”童仆又说道:“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用的席子吧?”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送给我的,我没有力气换掉它。曾元啊,扶我起来,把

15、席子换掉。”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急了,不能移动,希望能等到天亮,再让我来换掉。”曾子说:“你爱我,不如爱那童仆。君子用德行爱人,小人用姑息迁就爱人。我还要求什么呢?我只盼望死得合于正礼罢了。”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换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还没有放安稳,曾子就去世了。1找出文中宾语前置的句子,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子是: 译文:_(2)句子是: 译文:_2从文中找出至少四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_同_意义是:_ (2)_同_意义是:_(3)_同_意义是:_ (4)_同_意义是:_ (5)_同_意义是:_ 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病:_ (2)隅:_ (3)变:_ (4)幸

16、:_ (5)旦:_ (6)请:_ (7)毙:_ (8)举:_ 4翻译以下两句句子,并说说句式特点。(1)斯季孙之赐也。_(2)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_5曾子临终前为什么要“易箦”?你如何评价曾子的临终易箦行为?_1. (1)我未之能易也。我没有力气换掉它。(2)吾何求哉?我还要求什么呢? 2. (1)华同“花”, 花纹,作动词用,有花纹;(2)与同“欤”,句末语气词;(3)呼:同“吁”,叹息声;(4)反同“返”,回到;(5)没同“殁”,死去。 3. (1)病得很重;(2)墙角;(3)移动;(4)希望;(5)天亮,早晨;(6)请让我;(7)倒下, 这里是“死”的意思;(8)起,抬

17、起。 4. (1)这是季孙送给我的。判断句。斯:这(2)君子用德行爱人,小人用姑息迁就爱人。介宾结构后置句,强调状语“以德”和“以姑息”。若译成“君子爱人是用德行,小人爱人是姑息迁就”也通 5. (1)因为“赞”是大夫季孙送的,不是大夫的身份不得受大夫的礼遇,曾子是为了维护他所信奉的“礼”,才要求“易赞”。(2)曾子惜守仪礼,是个严于律己的人。或:曾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信念,他慎终如始,严于律己,直至去世,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83管仲荐相吕氏春秋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

18、“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 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x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耻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也。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注 渍:这里是病的意思。 夷吾:管仲之名。 勿已:不得已。 隰朋:齐大夫,曾助管仲帮桓公成就霸业。 上志:把上贤之人记在心里。志,记。 译文:管仲有病,桓公去探问他,说;“您的病相当重了。如果您病情危急,不幸与世长辞,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

19、说:“过去我尽心竭力,尚且不足以了解这样的人。如今病重,危在旦夕,我还能谈论什么呢?”桓公说:“这是大事啊,望您能教导我。”管仲恭敬地答应了,说:“您想用谁为相?:桓公说:“鲍叔牙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我和鲍叔牙很要好。我深知鲍叔牙,他的为人,清白廉正,看待不如自己的人,不愿和他亲近,偶一闻知别人的过失,便终生不忘。”(齐桓公又询问道:)“不得已的话,瞩朋大概还行吧?”“隰朋的为人,既能记识上世贤人而效法他们,又能不耻下问。既以己之德不如黄帝而感到羞耻,又怜悯不如自己的人。他对于国政,不该管的,就不去打听;他对于事务,不需要了解的,就不去过问;他对于别人无关大节的,就装作没看见。不得已的

20、话,那么隰朋还行。”1说说下列句子有什么特点,应怎么翻译。(1)寡人将谁属国?_(2)臣奚能言?_(3)公谁欲相?_(4)视不己若者而哀不己若者。_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问:_ (2)讳:_ (3)属:_ (4)愿:_ (5)善:_ (6)比:_ (7)过:_ (8)其:_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_4.“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这句话是管仲对限隰朋这个人的看法。请根据这句话的意思,简要概括隰朋这个人的特点。_5本文是节选,篇名是“贵公”。读了本文后,说说管仲“贵公”的具体表现。_1. (1)宾语前置。疑问代词“谁”是“属”的宾语,全句即“把国事嘱托给

21、谁”的意思。(2)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是“言”的宾语,全句即“我还能谈论什么”的意思。(3)宾语前置。疑问代词“谁”是“相”的宾语,全句即“你打算让谁做相”的意思。(4)宾语前置。否定句代词“己”是“若”的宾语,“不己若”即“不如自己”的意思。 2.(1)问候,探望;(2)隐讳,避忌;(3)同“嘱”,嘱托;(4)希望;(5)和要好;(6)亲近;(7)过失;(8)大概,语气副词。 3既能把上贤之人记在心里(并效法他们),又能以己之德不如黄帝而感到羞耻,并怜悯不如自己的人。 4. (1)对于国政有一定的原则;(2)对于事务抓大放小; (3)对于他人只看大节。 5,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在他临终

22、的时候,却不肯向齐桓公推荐鲍叔牙, 而推荐隰朋做齐国的相,足以表明他真正出于公心,为齐国的长远利益打算。84子馀造舟明刘 基 越王使其大夫子馀造舟。舟成,有贾人求为掌工,子馀弗用。贾人去,之吴,因王孙率以见吴王,且言越大夫之不能用人也。他日,王孙率与之观于江。飓作,江中之舟扰,则指示王孙率曰“某且覆,某不履”,无不应其言。王孙率大奇之,举于吴王,以为舟正。 越人闻之,尤子馀。子馀曰:“吾非不知也。吾尝与之处矣,是好夸,而谓越国之人无己若者。吾闻好夸者,恒是己以来多谀,谓人莫若己者必精于察人,而暗于自察也。今吴用之,偾其事者,必是夫也!”越人未之信。未几,吴伐楚。王使操余皇,浮五湖而出三江,迫于

23、扶胥之口,没焉。越人乃服子馀之明,且曰:“使斯人勿试而死,则大夫受遗才之谤,虽咎繇不能直之矣。”注 掌工:即舟正,掌管船只的官。 偾:毁坏,败坏。 余皇:船名。 咎繇:即皋陶,相传是舜的臣。译文:越王命令他的大夫子馀负责造船。当船造好的时候,有个商人来为自己谋求做掌工的差事,而子馀并没录用他。这个商人离开后到了吴国,通过王孙率的引荐见到了吴王,并向吴王说越国的大夫不能利用人才啊。后来某天,王孙率跟他一起在江边观赏,突然飓风大作,江中的船一片纷乱,于是商人向王孙率指点着说:“这个马上要翻,那个不会翻”,他所指到的船没有不跟他的预言相应验的。王孙率很惊异于他的才能,便向吴王举荐了他,吴王于是任命他

24、作舟正之官。越国人听闻这件事,纷纷归咎埋怨大夫子馀。子馀说:“我并非不知道他的才能,我曾经跟他相处过,这人很好说大话,说越国没有人能比得上他的。我曾听说一个喜欢吹嘘的人,总觉得自己正确,是要招徕人们的吹捧奉承的。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的人,一定擅长研究别人但不能明察自己。现在吴国启用他,将来败坏他们大事的,一定是这个人呢!”越国人都不相信他说的。没多久,吴国讨伐楚国,吴王让那个商人操纵余皇大船,穿五湖过三江,接近到了扶胥口的地方,大船沉没了。越国人这才叹服子馀的先见之明,并且说:“假如说这个人没经此次检验便死掉了,那么大夫将受到遗漏贤才的指责,即使是上古刑理官咎繇来也不能申诉清白了。”1写出下列

25、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贾人去,之吴()(2)则指示王孙率曰()(3)越人闻之,尤子馀()(4)恒是己以来多谈()(5)使斯人勿试而死()(6)虽咎繇不能直之矣() 2和“因王孙率以见昊王”中的“因”字的意思相同一项是( )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则思无因喜以谬赏C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D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3写出下列句子中“之”字所指代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1)越人闻之,尤子馀之:_(2)越人未之信 之:_4下列各项在句式上相同的两项是( )A而谓越国之人无己若者B谓人莫若己者必精于察人C越人未之信D则大夫受遗才之谤 5下列句子,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部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26、王孙率)且言越大夫之不能用人也B.(贾人)则指示王孙率曰“某且覆,某不覆”C.(吴王)以(贾人)为舟正D迫于扶胥之口,(余皇船)没焉6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1)是好夸,而谓越国之人无己若者。_(2)使斯人勿试而死,则大夫受遗才之谤。_7下列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贾人离开越国以后,王孙率发现贾人有奇才,于是向吴王推举,让他担任舟正B子徐认为一个喜欢吹嘘的人,总觉得自己正确,是要招来人们的吹捧奉承C子馀觉得贾人是一个既精于观察别人,也能暗中审察自己,使人“莫若己”D当贾人在伐吴不幸使舟沉没后,越人意识到错怪了子馀,否则即使咎繇也不能辩白8通过上述这个故事,说明子馀是一个的人,而贾人则是一

27、个_的人。如果贾人没有沉船而亡的遭遇,子徐就会受到越人的_的指责。1. (1)前往,到去;(2)指给看;(3)责怪;(4)认为对;(5)假使;(6)说清白。 2. A题干和选项都是介词,通过;另三个依次是:因为、凭借、于是 3. (1)子徐不用的贾人被吴王任为舟正一事;(2)子馀评价贾人的那些话。 4. A、C都是宾语前置句,D项是个被动句 5. A应为“贾人” 6. (1)这人好说大话,说越国没有人能比得上他的(2)假如说这个人没经此次检验便死掉了,那么大夫将受到遗漏贤才的指责。 7. C主要错在“暗于察己”的理解,“暗”是昧、不明的意思 8.精于察人 暗于自察(或喜欢自夸) 遗才【图表梳理】宾语前置句示例 类别 句 型 例 句 及 译 文 否定句宾语前置不+宾语+动词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莫+宾语+动词(否定副词“莫”)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一点不肯顾惜我们。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莫+宾语+动词(无主代词“莫”)世溷浊而莫余知兮。(涉江)世道浑浊,没有人理解我啊。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秋水)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未+宾语+动词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