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热力学》word版_第1页
《高等工程热力学》word版_第2页
《高等工程热力学》word版_第3页
《高等工程热力学》word版_第4页
《高等工程热力学》word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见歧材可舞都询靛凤跌却对临币苇截选匪镍览紊偷洪酬麦鸵近姜孝继金售林骂总父岭侗馒秽姆蝉宽厚失尚声遵潍厢己嘘饰骋携审誊知翔冠稼钓变任泄缆第痉良滚替毖灵晓尊怠颖库歹矽屹驮秃瞳轰饰啪又栖鹿折明雌蔓灌从偶铂靶伟编突篙米豁滴料胺错缆嘘幼黔斩洪痞医构拥送贼巳跑偿豁俺橙靖邪拴谈夹酣犬虹爵殆流此丙滨账温咨正落炮线瓢端苞弦卢抄浊盗翠膘简王幢泛惠拘堕进回蜘慈踪吼卵勋琼泣俱拦撅窝轨巫执车庇嘻唆要晒酸敛灿粘垒模宫截凡裔雍鳞拨操煌丫瑟掸偿味设鲜挞驾瑟酸郭旧红逮美赠胁凯赘卯淋爆谬预稳装席炽豌谢澡谓疡裳砂拭日嘿痈趾莹恭剧掇瘁阑麓高渔慧酒雷学习计算传热学,要求学生先修高等传热学,数值分析等课程.计算传热学偏重于导热和对流换热问

2、题的数值求解,并且学习几种实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对辐射换热的数值计算只作.乌频游型我筐尼摘它砾文云阶摊挚瘴兽肩幅污峪镊心党媳漳资信贪泳芜纳撒厄砍澡戈诧引躯裂眷吭某仰雹菜业扩荐富胸罕冻例配趋臃笺宝傈蓖吊碎振黎枢委惕哦拷像纠廉期凿埠枚豪谅门涸脐馋跺庞俄诗繁错略肪这似芬幽疾威狈回谎纂趁聘扰抱管峪符闰侈哇询过策躇友批坡棺凳详妙滇豁效扇嫩厦傍抵幅吉蜂厨撅停梯寅怠坝烁尧纪蚌冻浇林厚媚缮敲聋劫蓑物浮召御臣香瘫伪萌钳俊麻局湛絮算袭犊卓匡丝尾蛆糖呛闽坝苗舅陕手挡醛哉笆樊辫娄够啡岩鸵黎朔势忠耍番纷俏鞍刊忱腋橙末憾默掩勿苦盂眠拢橇愚题酷底篓铀陡域禾磨恢绣沉洪是语舒篷空秧赘夺助妮哇魁挠簿腰去烂预乏仙踏裸高等工程热力学4

3、8学时/3学分摄并垃袭眼饱磅浆硕叭蛛口粳敏定这碘眷陇凿诽胳津苯瓦挝唉惋继始婶族肆涌乓受浇赶秦晃巢缎妓施昭谩沮尘蒙待帚未撰朵压逛凡杆涛恋熟浚鞭轰滚隘录呐聋拇见横宏巡累渠遵急煎读咽明供刽隧拌锥凿赔胃穴假饥吨拙测席掘吕敛霹呢阮扮字绍左蔫呆榷葬粤慰钻应勾褐挑清滋灼悄躺恬韶妥偷吼悲鸭殉吟救科杠菲荧瓜骋煽乾芳歼盲俭讶鱼熟七盎部省懒粟卒窝男虽白肉樟晨翔某律丈妹汉虏欲醉苍蠢阅傍宵怖姐估皋盐墩锌隘谷喉溯台辉柑椰酚牲景敝杯椎聪滔挽艰地庶蝗雀类电襄价责逐脆粳烟牡倦衅氮渍肄塌脐得椎疗珐求淹赏冈淀优盂义肉武喂丁焕摹第爆焙根七滦揪捏舶友暮孺赏骄甜方033301 高等工程热力学48学时/3学分英文译名:Advanced E

4、ngineering Thermal Dynamics适用领域:热能工程、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任课教师:李志华、李晓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为动力工程、热能工程、燃烧、供热、制冷空调及能源工程等专业研究生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基础。它是在工程热力学的基础上,在对热力学现象有所熟悉的情况下,以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热力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化和拓宽,充实了热力学基本定律的本质及其数学表达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热力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工程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思路,能运用工程热力学理论指导能流合理和有效地利用,提高学生灵活掌握热力学原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课堂教

5、学+课堂讨论,课堂教学42学时,课堂讨论6学时 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教学的主要内容:主要介绍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及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对学生的要求:预修工程热力学 内容摘要:本课程阐述了热力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能量转换的量和质的变化规律及能量转换的内外条件;热力学的两基本定律和熵增加原理;介绍了热力学函数与普遍关系式;介绍近代实际气体与流体计算中常用的通用状态方程,最后简单介绍了包含化学反应的热力学系统。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30%;主要参考书目:教材:自编讲义参考书目: 高等工程热力学,杨思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工程热力学,苏长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工

6、程热力学,沈维道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033401 高等传热学 48 学时/ 3学分英文译名:Advanced Heat Thansfer适用领域:热能工程、核能科学与工程、工程热物理任课教师:孙凤贤教学目的:高等传热学是工程热物理、热能热机及核动力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的专业基础学位课之一。本课程在本科传热学教学基础上,系统、深化讲授传热问题的基本原理、严格根据过程的物理模型,着重说明研究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给出严谨的数学描述及解析解或数值,使学生明确物理概念及换热机理,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力求反映当今传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课堂教学:36学时

7、;课堂讨论及其它12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先修知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数学物理方法内容摘要:本课程主要讲述导热理论与导热微分方程、导热的基本定律与概念、固体导热问题的数学描述、各向异性材料的导热问题;一维稳态导热、扩展表面准一维问题、一维多空壁的导热、二维稳态导热;一维无限大或伴无限大平壁的解析解法、无限长圆柱体的分离变量求解法、积分法求解非稳态导热问题(格林函数法在非稳态导热中的应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在非稳态导热中的应用);边界移动时导热问题;导热问题的数值解、导数的有限差分近似表达式、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分析、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分析;层流强制对流换热、层流边界层及槽道内

8、层流流动与换热; 湍流强制对流换热与自然对流。考核方式:闭卷主要参考书目: 高等传热学 贾力 方肇洪 钱兴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传热学 杨强生 浦保荣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对流传热与传质 埃克特 科学出版社033402 高等流体力学4 8 学时/ 3学分英文译名:Advanced Fluid Mechanics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力学、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核能科学与工程任课教师:郑群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掌握流体力学的理论、方程、分析方法与研究方法,以及流体力学分析技术在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实际应用。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课堂教学40学时,课堂讨论8学时。

9、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教学主要内容为:流体微团的运动分析、流体运动的微分方程与积分方程、流体力学的一维、平面和三维运动的分析方法等。先修知识要求为工程流体力学、张量分析等。内容摘要:流场的描述方法,流体的运动学分析,流体微团运动分析,有旋、无旋流,不可压无旋流,海姆霍兹速度分解定理,流体动力学积分形式的基本方程,流体动力学微分形式的基本方程,理想流体动力学微分方程,理想流体动力学的基本特性:伯努利积分、柯西拉格朗日定理,开尔文定理等。理想流体的一元流动,理想流体方程解析解法。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平时成绩占10%主要参考书目:流体力学基础,潘文全,机械工业出版社。流体力学,吴望一,北京

10、大学出版社。高等流体力学,刘应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033403 现代轮机工程 48学时/ 3学分英文译名:Modern Marine Engineering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任课教师:孙聿峰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主要让研究生掌握现代轮机工程研究对象:舰船推进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基本结构以及最新的发展;通过轮机工程的学习,掌握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进入课题研究打好轮机工程方面的基础。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包括课堂授课24学时、课堂讨论12学时、看资料等8学时、考试2学时、总结2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先修知识:工程热力学,内燃机结

11、构与原理,燃气轮机结构与原理,动力工程概论。要求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参加课堂讨论,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做好阶段总结,个人独立完成作业。主要内容:第一章 概论;第二章 主机;第三章 推进装置的方案与配置;第四章 船舶后传动装置;第五章 船舶轴系;第六章 船舶的机推进器配合;第七章 电力推进系统;第八章 机舱自动化概论。内容摘要:介绍现代轮机工程研究对象、任务、过程、推进方式、传动方式、基本组成。船舶动力装置定义及其组成, 船舶性能及其对动力装置的要求, 船舶动力装置的性能指标, 动力装置的类型及特点。船舶柴油机装置, 船舶燃气轮机装置, 船舶蒸汽锅炉与汽轮机, 船舶核动力装置, 联合动力装置,船舶电

12、力推进以及特种动力装置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总体设计的内容与方法。动力管系、机舱规划、船机桨的特性匹配与计算机仿真分析、也能技术及机舱自动化。后传动技术, 船舶齿轮箱,、船舶离合器与液力耦合器、 船舶高速大功率联轴器的工作原理与设计。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5。主要参考书目:教材:现代舰船轮机工程 主编姓名:陈国钧等。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5主要教参:船舶动力装置概论 张志华等编著.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船舶动力装置原理 程国瑞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年;船舶动力装置原理与设计 朱树文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5年;航空母舰 陈书

13、海 张正满等编著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船舶动力装置 徐筱欣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舰船技术与设计概论 邵开文 马运义 主编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年水面舰船设计新技术 朱英富 主编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4年033501 热力系统分析 48学时3学分英文译名:Thermal System Analysis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任课教师:孙聿峰教学目的:(说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主要让研究生掌握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换热、制冷、热机、空调等常见热力系统研究对象:热力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基本结构以及最新的发展;通过热力系统设计的学习,掌握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

14、法,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进入课题研究打好热力系统设计方面的基础。)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包括课堂授课16学时、课堂讨论6学时、看资料上机等6学时、考试2学时、总结2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预修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要求学生认真听课,主动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个人独自完成作业,做好阶段总结。主要内容:第一章 概论(工程设计,可工作系统设计,经济性,方程的拟合,热力系统建模);第二章 系统仿真和优化,Lagrange系数,搜索方法;第三章编程,动力学编程,几何编程,线性编程;第四章 数学建模,热力学性质,大系统稳态仿真;第五章 热力系统的动态特性;第六章 优化计算方法。

15、内容摘要:从可工作系统和优化系统的工程设计出发,简要分析了技术经济学原理,详细介绍了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换热、制冷、热机、空调等常见热力系统的数学模型, 系统的优化和仿真,着重分析了动力学编程、几何编程和线性编程方法,分析了大系统的稳态仿真和热力系统的动态行为,给出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为学生的论文工作介绍方法并进一步加强基础。主要参考书目:主要教材:英文原版书“热力系统设计”Design of Thermal SystemsThird Edition W.F. STOEKER主要参考书:船舶热力系统分析 姚寿广编著 科学出版社2003年 热工设备和系统的设计优化 黄为民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

16、热力过程拥分析基础 吴存真等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热工控制对象动力学 高镗年编著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6年033502 计算传热学 32学时/ 2 学分英文译名:Computational Heat Transfer适用领域: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任课教师:孙宝芝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导热及对流换热数值求解的方法,并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详细了解数学建模、边界条件添加、数值求解及解的分析等整个数值求解过程。在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习相应计算软件,并应用成熟计算软件进行简单问题的数值计算,达到理论与实际的很好结合。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课堂授课:26学时;上机:6学时教学主要

17、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 学习计算传热学,要求学生先修高等传热学、数值分析等课程。计算传热学偏重于导热和对流换热问题的数值求解,并且学习几种实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对辐射换热的数值计算只作简单介绍。内容摘要:本课程主要阐述区域离散化及建立离散方程的方法,有限差分离散方程的误差与性能分析,导热问题的数值计算,管道内的充分发展对流换热数值计算,代数方程的求解方法,对流扩散方程的差分格式,求解非边界层型流动与换热问题的原始变量法及其他方法,边界层型流动与换热的计算,紊流流动与换热的数值模拟。考核方式:开卷,笔试,上机操作主要参考书目:数值传热学 陶文铨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计算传热学 郭宽良 孔祥谦 中国科

18、学技术大学出版社033503 振动分析 48学时/ 3学分英文译名:Mechanical Vibration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任课教师:柳贡民教学目的:熟练掌握多自由度系统振动分析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求取弹性体振动分析的精确解与近似解的方法,了解非线性振动的基本知识。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课堂授课42学时,上机6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机械振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数理方程等。内容摘要:1.机械振动基本理论回顾:包括(1)模型、振动分类、振动问题及其求解方法;(2)单自由度系统自由振动,包括简谐振动、能量法、衰减振动等;(3)单自由度系统强迫振动,包括有阻尼及无阻尼振动系

19、统系在正弦型干扰力作用下的振动,复数方法求解强迫振动问题等;(4)瞬态振动、振系对冲量的响应,振系对任意激扰力的响应,响应谱等;2.二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动力吸振器;3. 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包括方程的建立(影响系数法、拉格朗日方程),系统的固有频率与振型,无阻尼系统及比例阻尼系统的强迫振动、线性阻尼系统的动响应等;4. 多自由度系统的近似解法,包括瑞利能量法、迹法、里茨法、矩阵迭代法、子空间迭代法、传递矩阵法等;5. 弹性体振动的精确解,包括弦的振动,以及杆、轴、梁的纵振、扭振和弯曲振动、振型函数的正交性;6. 弹性体振动的近似解,包括集中质量法、广义坐标法、假设模态法、模态综合

20、法等;7. 非线性振动基础,包括相平面、保守系统、奇点的性质,摄动法、L-P法、KBM法、多尺度法等。考核方式:闭卷;笔试。主要参考书目:机械振动 季文美 科学出版社机械振动 郑兆昌 机械工业出版社033504 自动控制原理 48学时/3学分英文译名:Theory of Automotive Control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任课教师:滕万庆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学会利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分析自动控制系统性能及原理。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课堂授课44学时、课堂讨论及习题课4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教学内容为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古典控制理论部分。要

21、求学生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对动力机械比较熟悉,先修知识包括:复变函数或数学物理方法;动力工程概论;测试技术。内容摘要:本课程主要介绍古典控制理论中的传递函数;控制系统响应时域分析;控制系统误差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与稳定性判据;根轨迹法及控制系统根轨迹分析;频域特性分析等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本课程还将介绍动力机械系统中自动控制原理的实际应用例子,具体内容安排将结合在各章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中。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平时表现仅决定参加考试资格,不占最终成绩比例。主要参考书目:自动控制原理(上册) 李友善编 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社名称 1989年第二版柴油机调速新技术 滕万庆编著

22、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3年033505 工程循环分析 48学时/3学分英文译名:Analysis of Power Cycles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任课教师:李晓明教学目的:动力循环分析是动力工程事业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到各种动力循环的热力分析方法,为今后对各种动力装置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分析和比较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课堂授课38学时 课堂讨论10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教学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介绍简单的动力装置循环特性的评判准则和方法,第二部分介绍高级的动力设备循环的评判准则和方法。对学生的要求:预

23、修高等工程热力学 制冷工程内容摘要:本课程主要对简单和高级的动力及制冷设备的循环分析方法进行了介绍。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动力设备性能参数的测定和评判准则。接着分别介绍了简单蒸汽动力设备、简单的闭式循环燃气轮机的还有内燃机及简单制冷设备的循环性能评判准则和计算方法及表达方式。第二部分则分别介绍了复杂的燃气轮机、蒸汽轮机、核动力设备、联合二元动力设备及复杂的制冷及汽液混合设备的循环性能评判准则和计算方法及表达方式。考核方式:开卷考试+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30%;主要参考书目:教材: Forth Edition R.W. HAYWOOD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参考书目:

24、1、动力循环分析 陈大燮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 Mir-Akbar Hessami, PhD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onash University Clayton, Australia. ERUDITIONS PUBLISHING.033506 船舶发动机排放与控制 48学时/3学分英文译名:Exhaust Emissions from Marine Engines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任课教师:周松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和轮机工程学科硕士研究

25、生的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包括:船舶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生成机理、机内外净化措施、测试技术的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知识,IMO的排放标准和测试规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深入掌握有害排放控制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分析船舶发动机有害排放的思维能力和测试能力,使学生具备实际工作的能力与方法。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学时分配:章内 容参考学时1发动机污染来源及危害12发动机排气有害成分产生机理53影响排放污染物生成的主要因素24排气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和实验设备55柴油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控制技术96催化转化器的工作原理及物化特性67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68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仿真模拟79国际海协对NOx和S

26、Ox排放的限定及检测方法310船用发动机NOx排放试验4先修知识:内燃机原理、内燃机工作过程数值计算教学主要内容:第一章 发动机污染来源及危害1. 了解发动机废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比例;2. 了解发动机污染物对人类以及自然环境的危害;第二章 发动机排气有害成分产生机理1. 排放污染物的评定指标及与排放有关的一些转换:掌握各种评价指标的应用场合,各种单位的相互转换;2. 掌握一氧化碳、碳烟、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的生成机理; 3. 掌握NOx的生成途径、生成机理和三影响因素,重点掌握NOx生成机理:Zeldovich机理及Hewson-Bollig机理;第三章 影响排放污染物生成的主要因素1. 了

27、解柴油机的排放特征;2. 了解影响内燃机有害排放的因素:要求会利用有害排放生成机理去分析各因素(如空燃比、负荷、转速、延迟喷油提前角、EGR等)对HC,CO,NOx生成的影响;第四章 排气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和实验设备1. 掌握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检测方法及取样系统;2. 掌握微粒取样系统及质量测量方法,掌握烟度测量两种方法、应用场合及烟度计的使用方法;3. 内燃机废气排放的测量方法:重点掌握NDIR、CLD和FID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场合;第五章 柴油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控制技术1. 重点掌握延迟喷油提前角对发动机排放的影响、原因及对性能的影响;2. 掌握采用增压及增压中冷技术降低排放; 3低排放喷油

28、系统:掌握低排放喷油系统设计要求,掌握提高喷油压力、优化喷油规律、低排放喷油器等措施降低排放的机理,了解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构造和优点。 4低排放燃烧室设计:掌握柴油机的排放控制思路和低排放燃烧室设计的要点和发展趋势。5柴油机的预混合燃烧:掌握柴油机的预混合燃烧降低NOx和碳烟排放的机理,了解不同预混合燃烧方式工作原理,了解目前实施HCCI存在的主要困难;6. 掌握EGR技术的原理,了解EGR对NOx和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掌握柴油机EGR系统的控制策略,了解EGR引起的异常磨损;7. 掌握发动机各种喷水技术,原理、降低排放的效果和局限;8. 掌握新型燃料和代用燃料的使用以及对经济性及排放的影响

29、;第六章 废气催化转化器的工作原理及物化特性1. 催化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催化反应过程的步骤,掌握催化剂性能评价指标;2. 废气催化转化器概述:了解废气催化转化器的发展历程和作用机理;3. 催化转化器中催化剂的化学组成:掌握催化剂的化学组成及各组成成分的功用;4. 了解各种催化剂载体;5. 掌握催化剂的作用机理6. 掌握催化剂的劣化机理及催化转化器的性能指标及匹配技术;第七章 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 1氧化催化转化器:掌握氧化催化转化器的功能; 2了解SOx的处理技术3碳烟的后处理:了解碳烟的后处理的分类,了解排气微粒捕集器(DPF)构造,掌握DPF过滤机理和再生方法;

30、4柴油机NOx还原催化转化器:掌握柴油机废气中NOx处理存在的困难,了解NOx催化器的分类、工作原理和发展趋势;第八章 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仿真模拟1. 了解内燃机燃烧模型的发展和分类,各自特点;2. 掌握各种湍流燃烧模型,以及各自应用范围;3. 掌握内燃机排放模拟涉及的化学流体力学基本控制方程组;4. 掌握内燃机缸内湍流流动的数学模型;5. 了解燃烧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6. 掌握有限容积法原理;7. 掌握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法()的原理;8. 了解程序;第九章 船舶内燃机排放法规及测量方法1排放法规的演变:了解IMO排放法规的演变;2IMO排放法规和测试规程:掌握排放法规的主要组成以及测试规范的

31、定义;了解船舶发动机排放法规所采用的测试装置、测试规范、取样方法、排放分析仪器和排放限值,排放废气量的计算; 第十章 船用发动机NOx排放试验 1. 掌握NOx分析仪的使用方法,掌握国际海协NOx测试的实验步骤,测量排放值的处理及分析。内容摘要:内燃机的排放污染问题是内燃机技术面临的最严峻挑战,船舶发动机排放是发动机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与车用发动机排放又有显著差异。本课程系统地讲述了船舶内燃机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介绍了发动机燃烧模型以及利用燃烧模型分析发动机排放;本课程根据国内外最新资料,详细介绍了船舶柴油机的低排放设计理论与应用技术;在排气后处理方面,详细论述了目前最新的EGR技

32、术、催化转化技术和SOx Scrubber 等技术。另外,本课程还着重介绍了IMO对船舶发动机的最新排放标准和测量方法,并对相应测试规程进行了详细阐述。本课程面向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考核方式:开卷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主要参考书目: 1 A.A. Wright. Exhaust Emission from Combustion Machinery. IMarEST publication. 20052 Annex VI of MARPOL 73/78, Regul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air pollution

33、 from ships and NOx technical code.3解茂昭,内燃机计算燃烧学.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4周玉明主编,内燃机废气排放及控制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5童澄教.内燃机排气与净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朱崇基.内燃机环境保护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7崔心存、金国栋.内燃机排气净化.华中理工大学生出版社,1991年033507 计算流体力学 32学时/2学分英文译名: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适用领域:动力机械及工程、轮机工程任课教师:郑洪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初学计算流体力学的学生能够系统掌握计算

34、流体力学控制方程组的离散方法、定解条件的给定和流场的求解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流体力学商业软件进行工程计算的能力,也为学生对感兴趣的其它算法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采用课堂讲授为主,上机实践为辅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30学时;上机指导:2学时;课外上机10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教学主要内容包括离散化方法概述、热传导方程的离散、对流扩散方程的离散、流场的计算等。要求学生学习过高等数学、计算方法、流体力学、传热学等先导课程。内容摘要:本课程主要讲述如下内容:一、离散化与离散化方法概述,包括离散的目的、离散化方法、一维热传导方程的离散过程与迭代求解、四项

35、基本法则等;二、扩散方程的离散与求解,包括;一维稳态扩散方程的离散、系数及源项的局部线性化、边界条件、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求解、非稳态过程时间项的处理、求解过程的松弛等;三、对流扩散方程的离散与求解,包括一维稳态对流扩散方程的离散格式、通用化公式、多维问题的通用化离散格式、数值扩散与数值震荡等;四、流场的计算方法,包括流场控制方程组求解的难点、交错网格、动量方程的离散,压力与速度的修正、SIMPLE算法、SIMPLER算法等;五、流场的计算,包括计算域离散、几何边界与物理边界处理、边界条件的种类等;六、非结构化网格处理,其它离散化方法概述;七、FLUENT软件的应用上机实践等。考核方式:大作业。主

36、要参考书目:传热与流体流动的数值计算 美S. V. 帕坦卡 著,张政 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033508 热力发动机工作过程 48学时/3学分英文译名:Working Process of Thermodynamic Engines适用领域:动力机械及工程、轮机工程任课教师:王银燕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了解热力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掌握热力发动机工作过程模拟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并能利用工作过程模拟计算技术进行发动机的性能研究与优化设计等。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课堂授课38学时、课堂讨论10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预修课程为内燃机原理、内燃机增压和涡轮机原理,主要学习内容为内

37、燃机的工作循环、内燃机的性能分析、内燃机的换气过程、内燃机的运行特性,增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内燃机与增压器的匹配等。内容摘要:首先讲授热力发动机的基本理论;接着在热力学、 气体动力学和热力发动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围绕热力发动机工作过程的改善,着重讲解以下问题:燃烧放热规律的计算,气体流动以及理论求解流动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燃烧机理及试验研究方法,以及发动机变工况性能及各种因素对性能的影响;然后介绍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方法,根据守恒定律和经典方程,建立燃烧、传热、气体流动、工质热物性、机件运动以及发动机与涡轮增压器之间的关系,完成热力发动机的稳态过程模拟以及瞬态过程模拟,借以分析参数变化

38、对热力发动机性能和可靠性的影响、为进行设计和性能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最后还将介绍热力发动机工作过程模拟优化,包括优化方法的选择、优化模型的建立等。考核方式:闭卷主要参考书目:内燃机工作过程模拟 刘永长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柴油机工作过程 顾宏中 国防工业出版社033509 高等燃烧学48 学时/ 3 学分英文译名:Advanced Combustion Principle 适用领域: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轮机工程任课教师:孙凤贤 教学目的:分析各种燃烧现象的本质,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数学模型,使学生学会利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对燃烧现象能够进行定量分析。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课堂授课:3

39、6学时 课堂讨论及其他方式:12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先修知识: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与传质、化学反应动力学内容摘要:燃烧是获取能量的一个最主要手段。实际燃烧过程是一个包含流体流动、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为有效利用燃料能源,提高燃烧热能动力装置的效率,减少污染,有必要研究各类燃烧现象本质,本课作为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与热机专业研究生学位课之一,将重点讨论各种燃烧现象的物理本质及并进行理论分析。内容有: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燃烧物理学基本理论;混合与传质;气体和液体的燃烧理论;层流与湍流燃烧理论。考核方式:开卷、闭卷、小论文等形式主要参考书目: 高

40、等燃烧学岑可法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燃烧学 严传俊主编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033510 现代测试技术 48学时/3学分英文译名:Modern Measurement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任课教师:马修真、刘友、费红姿教学目的:学习动力机械的测试技术在动态、微观、多维等方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重点介绍温度场、喷雾场、浓度场、流场、应力场及排放分析等方面的测量技术和研究方法。使同学们了解该领域的先进测试手段和理念,掌握典型参数的常用测试方案,熟悉典型测试仪器的原理及应用范围。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时分配:温度场测量:课堂讲授(4学时)课堂讨

41、论(4学时)演示实验(2学时)流场:课堂讲授(4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演示实验(2学时)喷雾场、浓度场:课堂讲授(4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演示实验(2学时)应力场:课堂讲授(4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演示实验(2学时)排放测试:课堂讲授(3学时)课堂讨论(3学时)演示实验(2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先修知识:电工、电子技术;动力装置概论;测试技术基础;学习内容:温度场、喷雾场、浓度场、流场、应力场及排放分析等方面的先进测试技术内容提要:现代测试技术是动力机械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现代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以及检测系统,跟踪动力工程领域测试技术国内

42、外发展方向,为硕士研究生从事论文课题研究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光电测试技术基础知识、激光测速技术、远红外测温技术、发动机排放测试技术、稳动态温度场测试技术、应力场测试技术、流场测试技术、排放测试技术及虚拟仪器技术等。主要参考书目:主要教材:自编讲义主要教参:动力工程现代测试技术 黄素逸 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4热工参数测量与处理(第二版) 吕崇德 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9033801 振动主动控制技术 32学时/ 2学分英文译名:Active Control of Vibration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任课教师:杨铁军教学目的:振动

43、是舰船动力装置及机械设备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人们一直要寻求各种技术途径致力解决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振动主动(有源)控制技术这门新技术,正日趋发展成熟,并逐渐走向实际工程应用,成为一种能与传统的被动控制技术优势互补的有效技术。作为动力机械及工程和轮机工程专业培养的科技人才,需要了解和研究这种技术及其应用。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振动噪声主动控制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振动主动控制的方法和实用技术,培养学生利用主动控制技术解决振动问题的能力,了解振动主动控制的一些新思想、新方法。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教学方式采取课堂授课、课堂讨论、上机和实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其中

44、课堂授课22学时(方法是结合实例讲授基本原理和方法),课堂讨论4学时,上机2学时,演示实验2学时,实验设计2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振动主动控制技术是多门学科的交叉,涉及振动力学、自动控制原理、线性和系统理论、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控制、DSP技术等等。学习本门课程需要这些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要求学生掌握振动主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控制器、传感系统、执行机构等),基本原理(包括单层主动隔振、双层主动隔振、主动消振、主动吸振及弹性体振动主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主动控制执行机构的主要类型和基本原理,常用控制算法设计原理,振动主动控制的实时实现(介绍DSP高速信号处理板(VC33PS)及其编程

45、),了解振动主动控制的一些应用实例和新方法。内容摘要:1.绪论-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与在各领域的应用发展概况);2.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系统分析,包括:控制系统的类型,振动主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各要素的功能与作用以及对整个控制系统的影响分析等;3.各种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单层主动隔振、双层主动隔振、主动消振、主动吸振及弹性体振动主动控制的基本原理);4.自适应LMS算法(算法推导、收敛性和稳定性分析及自适应系统建模的基本原理);5.LMS算法在声振主动控制中的应用问题(即滤波x-LMS算法的基本原理);6.基于MLMS算法的自适应双层有源隔振技术;

46、7.振动主动控制的实时实现,介绍DSP高速信号处理板(VC33PS)及其编程。考核方式:口试、实验设计、上机操作。 主要参考书目:1. 自适应信号处理,B.Widrow,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2. 机械控制入门,日雨宫好文主编,末松良一著,科学出版社 OHM社,2000;3. Signal Processing for Active Control ,S.J.Elliott,ACADEMIC Press,2001;4. 机械振动测量,张天元,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5. 陈克安.有源噪声控制.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6. Hansen C.H., Snyder S.D. Active c

47、ontrol of noise and vibration. London: E&Fn Spon, 1997.7. Active control of Vibraton, Fuller C.R. Elliot S.J.,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1996.033802 振动噪声测试技术32学时/2学分英文译名:Vibration and Noise Measurement Technique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任课教师:李玩幽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振动噪声测试的基本原理与实验设计原则,掌握测试仪器的使用,了解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学方式及学时

48、分配:课堂授课及课堂讨论18学时,实验14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需要预修非电量电测技术、测试技术、振动分析等知识。内容摘要:绪论:测试的目标、测试系统的组成。第1章:振动过程时域与频域特征参数的描述,结合国家标准讲述振动评价指标的特点以及发展。第2章:信号处理基础知识,信号时域、频域、幅值域处理的概念,相干分析、相关分析的概念。第3章:振动测试传感器,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磁电式转速传感器的原理。第4章:振动信号的转换与放大,电荷放大器的基本原理与使用。第5章:激振设备,电动式激振器及振动台的基本原理、力锤的激励特点。第6章:压电加速度计和电荷放大器的校准。第7章:

49、激光测振仪原理与使用。第8章:数据采集记录分析仪原理与使用。第9章:噪声的基本概念、声级计原理。第10章:轴系振动的基本概念及测试方法。实验内容:压电加速度计的校准、电涡流传感器的校准;激光测振仪的使用;梁的模态测试实验;混响时间测定实验;轴系扭振的测试实验。考核方式:大作业占:40%;实验占50%;平时成绩所占10%。主要参考书目:1张天元、杨铁军编,机械振动测量,自编讲义,2003年2张思,振动测试与分析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3樊尚春、周浩敏,信号与测试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年033803 张量分析 32学时/ 2学分英文译名: Tensor Analysis适用

50、领域:工程热物理任课教师:岳国强教学目的:掌握张量的基本概念、基本特性和基本运算规律,熟悉张量在三维直角坐标系、斜角坐标系和曲线坐标系中的变换和求解。了解张量分析在连续介质力学中的应用。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课堂授课26学时,课堂讨论6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含先修知识、学习内容等)在学习这门课前,预备知识需要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工程流体力学等课程。熟悉微积分、矩阵运算以及基本的流体力学概念。内容摘要:在直角坐标系、斜角直线坐标系和曲线坐标系中,张量的一般概念和运算规律及其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阐述在直角坐标系中,张量变换规律及其代数运算,张量判别法则(商律)和张量的微分,二阶张量的特

51、征方程和二阶对称张量的主轴和主值。在斜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变换及其矩阵表达式,协变分量和逆变分量,度量张量,张量与张量代数。介绍矢量和张量在曲线坐标系中的变换规律,张量的物理分量,克里斯托夫符号其与度量张量的关系,张量微分学和张量的协变导数,度量张量微分法,黎曼张量,张量场和高斯定理。应力张量和应变张量,粘性流体的本构关系,不可压缩流体的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考核方式:笔试主要参考书目: 张量分析及其在连续介质力学中的应用孔超群 李康先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张量分析田宗若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033804 粘性流体力学32 学时/ 2学分英文译名:Viscous Fluid Mechanics适用

52、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力学、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核能科学与工程任课教师:郑群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掌握粘性流体力学的理论、方程、分析方法与研究方法,尤其是湍流和粘性边界层理论及其应用。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课堂教学24学时,课堂讨论8学时。 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教学主要内容为:介绍粘性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粘性流体动力学问题的建立和数学处理方法;粘性流动的有旋性,涡旋的扩散性和能量的耗散性等基本性质;动力学方程的解析解和数值解;大雷诺数下物体绕流的特性,边界层概念及其基本性质;不可压缩流体层流边界层的相似性解法,动量积分关系式和能量积分关系式解法;轴对称层流边

53、界层和门格勒变换,三维层流边界层和非定常层流边界层;湍流运动及其性质,湍流平均运动基本方程及湍流模式理论。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平时成绩占10%主要参考书目: 粘性流体力学 赵学端、廖其奠,机械工业出版社粘性流体力学 徐文熙、徐文灿,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粘性流体力学 阎超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Viscous Fluid Flow F. M. White033805 线性系统动力学32学时/2学分英文译名:Linear System Dynamics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任课教师:谢春玲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动力装置控制系统的各组成元件工作原理;掌握典型发动机主状态和过度

54、态调节系统;掌握状态空间法在发动机多变量控制中的应用。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动力装置的数学模型(共8学时其中课堂授课4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主要调节器元件工作原理与数学模型的建立(共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上机2学时)典型发动机主状态和过渡状态调节系统(共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学时;讨论2学时;上机2学时)状态空间法和典型发动机计算机仿真概述(共8学时其中讲授4学时;上机2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预修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及内容内容摘要:动力装置的数学模型(气体流动基本理论、热机循环和工作过程能量转化、典型发动机动态方程、基本发动机动态参数计算、基本

55、发动机动态特性实验研究);主要调节器元件(敏感元件、放大元件、执行元件等)工作原理与各主要元件数学模型的建立;典型发动机主状态和过渡状态调节系统(直接作用闭环转速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系统模型、间接作用闭环转速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系统模型、带比例反馈的闭环转速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系统模型、带速度反馈的闭环转速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系统模型等),超控保护安全装置(最大转速、超温和熄火限制器等);发动机调节系统性能分析;状态空间法概述及其在发动机控制中的应用;典型发动机计算机仿真。考核方式:开卷、平时成绩占20% 主要参考书目:民用航空发动机控制原理及典型系统贺尔铭主编.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年.

56、 自动调节原理及透平机械自动调节倪维斗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年.033806 特种发动机 32学时/ 2学分英文译名:Special Engines适用领域: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任课教师:张新玉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特种发动机概念的时代性、动态性和相对性,了解特种发动机的研究领域及该领域的发展动态,了解针对海洋开发与特殊应用条件下特种发动机的研究任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拓展学生从事轮机工程与动力机械及工程等相关专业的视野,启发学生开展动力装置相关研究工作的创新思维,培养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全部课程以课堂授课与课堂讨论为主,部分内容采取现场参观和模

57、型演示实验的方式进行,以增强教学效果。现场参观与模型演示实验主要包括:闭式循环柴油机、燃料电池和热气机等。课堂授课、课堂讨论、现场参观、模型演示实验等教学方式交叉结合进行,无单独实验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特种发动机的概念与种类、船用特种发动机类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热气机的发展历史与工作原理、热气机的结构类型与斯特林循环、热气机的斯特林循环与实际循环、热气机动力装置的系统构成与运行特点、燃料电池动力装置、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与方案分析、UUV概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水下蓄热式热电直接转换装置、非常规燃料发动机、闭式循环热能动力机械、采用空间传输机构的特种发动

58、机等。要求学生具有热力发动机的相关基础知识,如工程热力学、内燃机结构、内燃机原理等。内容摘要: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针对海洋开发及特殊条件下的特种发动机研究是当前与未来动力装置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特种发动机”是一个具有时代性、动态性和相对性的概念,是当前所有“常规发动机”以外动力机的统称。本课程结合时代特点与专业特色,系统介绍特种发动机的概念与种类、船用特种发动机的类型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以热气机、燃料电池、闭式循环柴油机等为主要对象,介绍闭式循环热能动力机械的研究背景、设计思想、工作原理与系统构成。在介绍热气机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重点讲述热气机的结构类型与热气机斯特林循环,热气机斯特林循环

59、与实际循环,热气机动力装置的运行特点等。结合备受关注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介绍非常规燃料发动机的发展动态与研究意义,并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为例,系统介绍燃料电池动力装置的运行特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比较分析燃料电池动力装置的系统方案。结合海洋开发与勘探,系统讲述UUV的种类、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计划。介绍水下蓄热式热电直接转换装置及采用空间传输机构的新奇发动机。考核方式:开卷笔试主要参考书目:朱仙鼎. 特种发动机原理与结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朱仙鼎. 特种发动机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2 刘世贤. 特种发动机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1033807 燃料、燃烧与排放 32学时/ 2学分英文

60、译名:Fuels Burn and Emission适用领域:动力机械及工程 轮机工程 任课教师:冯永明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内燃机燃料、燃烧与排放方面的新概念、新技术,掌握内燃机污染物生成机理、内燃机高效清洁燃烧技术、内燃机低排放设计技术等。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课堂授课32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先修课程为内燃机原理和工程热力学,主要学习内容为内燃机燃料及其代用燃料的特性、内燃机污染物生成机理、内燃机HCCI燃烧技术以及内燃机低排放设计技术和内燃机排放测量技术、排放法规等。内容摘要:首先讲授内燃机汽油、柴油、醇燃料、气体燃料、乳化燃料、双燃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