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居住区规划课件_第1页
第五章居住区规划课件_第2页
第五章居住区规划课件_第3页
第五章居住区规划课件_第4页
第五章居住区规划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 居住区演进与前瞻一、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 回顾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的发展进程,历经里坊、街巷、邻里单位、居住小区、综合居住区的过程,并呈现出螺旋形发展势态,体现居住区明显的社会属性及其物质现象。第五章居住区规划“里坊”的形成 早在奴隶制社会,随着城市的形成,出现了最早的居住环境的组织形式,如我国周代的“里”,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城市的“坊”,这些居住单位的规模都比较小。 封建社会时期,唐长安城的人口规模达100万人,用地为80km2左右,居住区基本单位“坊”的面积也进一步扩大,大的为650步X550步(约80hm2),小的也有350步X 350步(约27hm2) 。 这些基本居住单位均有

2、严格的管理制度,设有坊墙、坊门,每晚实行宵禁,坊门关闭,禁止出入。就我国城市规划发展史沦,这种由纵横道路网所划分的方整坊制,与早期运用井田制规划概念的传统足分不开的。 北宋仁宗时,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原来的坊里组织形式被商业街和坊巷的形式所代替,坊墙为商店所代替、宵禁被取消,夜市纷列,住宅直接面向街巷多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东京(汴梁)就是典型的代表,清明上河图上描绘的即汴梁城街巷的景象。 欧洲封建时代的大多数城市都是在罗马营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规划多以道路分隔成小坊的组织形式一直延续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期,17到19世纪,欧美国家一些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均采用这种方式。 我国184

3、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建国,住宅建设一直混乱无序,缺门严重,一些通商口岸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地价昂贵,出现了二、三层联排式为基本类型的里弄式住宅,实际上是街巷、三合院在空间压缩中的变态。所谓里弄,其一般形式即城市街道两侧分支为弄、弄两侧分支为里;一般不通机动车日照、采光、通风条件较差,几乎没有绿化,空间呆板单调。上海、天滓两地的里弄大致可对我国南方和北方的里弄作一概括表述。 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他制订了邻里关系的六条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4、(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特点:1、城市交通不穿越 2、人车分流 3、保证充分的绿化 4、邻里单位设一所小学(一般规模18班) 5、保证地形地貌(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64.75h),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亩(0.8km)。(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

5、、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扩大路网结构+自由式住宅布局+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服务设施+绿化+小学等 在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用的同时,前苏联等国提小了扩大街坊的组织形式,我国50年代的北京百万庄住宅区包属于这种形式。这种扩大街坊的规划原则与邻里单位十分相似,但在空间布局上邻里单位比起强调轴线构图和周边布置的扩大街坊要自由活泼些。 旧区道路结构+周边式住宅布局+幼托+生活服务设施+绿化 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如河流等)划分,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居住小区内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其规模一般以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

6、大的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的上限 。 居住区是指城市里的居住区,从人口来界定,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生活聚居地,并与居住人口相适应的一些配套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规模为35万人。 综合居住区则是指居住和工作环境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规划组织形式,以居住用地为主体,附设不同类型的工作地段,以节约上班的时耗,减轻城市交通的压力,方便生活利于工作和生产。如与无害工业结合的“生产综合居住区”、与行政办公结合的“办公综合居住区”、与商业服务结合的“商业综合居住区”等。二、建国50年居住区规划建设回顾 50年代居住区建设改造与稳步发展时期 其规划建设的特点是: 其一:引进了邻里单位,居住街坊和居住小区理论,并在实践

7、应用中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规划理论与方法。 其二:规划建设指导原则为“有利生产、方便牛活”、“节约用地、少占农田”,居住区与生产工作区就近配套建设。 其三:规划组织结构形式50年代初期采用了邻里单位形式,如北京洒仙桥居住区等,其特点是布局较自由;住宅行列式布置均有较好朝向,但空间单调,可识别性较差;公共设施简单,其布点也未能考虑居民出行路线,居民购物不便。 其四:建设体制实行“统一投资、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建没、统一管理”的统建制,推进厂成街成片、成组成团并配有完备设施的新型居住区的形成。 6070年代居住区建设停滞及恢复时期 这一时期,居住区规划建设的特点是: 其一:60年代初,从理论

8、上探讨了如何创造安静、优美、生活方便的居住区,并日在提高建筑密度,继承传统方面也有不少见解,对当时的居住区规划建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在上海蕃瓜弄小区可以看到一斑。 其二:6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规划被取消,城市建设无章可循,统建体制完全解体,住宅建设采取的是“见锸针”、“占用少量零星农田或城市边角地”等挖掘潜力的方针,因而出现散、乱、差的局面,同时受到先生产、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窝”等极左思想的影响,提倡“干垒精神”。在这一时期建造的居住区,住宅一般是公用厨、厕,内、外装修简陋;公共配套设施稀少;建筑艺术被否定,住宅布置均采用简单的行列式,单纯从力便简化施工出发,居住环境质量低下,早巳不能适应人

9、民生活需要,如今大多已成危房,被陆续拆除。 8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居住区规划建设的特点是: 其一:住宅商品化;住宅及居住区规划设计开始从粗放型转变为小康型 ; 其二:居住区规划创作手法多样化 其三:居住区结构组织向多元化发展,不拘泥于分级的模式,更重视人的生活活动规律和空间环境的塑造; 其四:小区功能布局观念的更新。 其五:规划设计思想理论增强了“以人为核心”的环境意识,对社会、文化、心理、生态等深层次环境领 域引起了注视,并有涉足的良好势头第二节居住区的概念及组织构成一、居住区的概念 指城市里的居住区,从人口来界定,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生活聚居地,并与居住人口相适应的一些

10、配套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规模为35万人。二、居住区的基本组成要素 自然:地形、地质、水文、气象、 植物等。1)物质要素 人工:各类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等。 人的因素: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居2)精神要素 民行为、居民心理等。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经 济技术、历史文化、邻里关 系。三、居住区用地项目构成1、居住区用地:(1)住宅用地指居住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前后左右附近必要留出的一些空地,其中包括通向居住建筑入口的小路、宅旁绿地和杂务院等。(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周围的专用地,包括专用地中的通路、场地和绿地等。(3)道路用地指居住区范围内

11、的不属于上两项内道路的路面以及小广场、泊车场、回车场等。(4)公共绿地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应安排游憩活动场地的居民共享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他具有一定规模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2、其他用地 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用地及不可建设用地。四、居住区的规模分级构成1、居住区的规模包括人口和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级。城市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表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户数11.6万300050003001000人口35万11.5万10003000面积(公顷)50100 153546 2、影

12、响居住区规模的因素: (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 所谓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放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m。 (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 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一般应在6001000m之间,城市干道间用地一般在36100h左右。(3)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街道办事处管辖的人口一般约5万人,少则3万人左右。(4)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有很大的影响。五、居住区规划任务、基本原则 、内容1、居住区规划任务: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卫生.安全.宁静和优美的环境。2、原则符合整体规划要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13、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综合考虑所在地城市的气候、民族,城市的性质、规模及习惯、习俗、传统风貌;根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满足防灾要求防火、防震、防水;无碍障设计(老人、残疾人);为工业化、商品化创造条件,市场化;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的管理分期实施;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平衡系;3、内容1)确定用地形态:用地范围合理规模2)确定规模:既确定人口数量和用地的大小;又确定住宅类型、户室比:安居: 60以下(均) (户型多样性) 康居:80以下(均) 平均层数3)确定规划结构(道路):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次、布置方式; 4)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确定

14、公共绿地、体育、休息等室外场地数量;与体育结合5)确定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层次,内容,规模、布置。6)确定道路红线,纵横断面,道路的宽度、布置方式, 对外出人口位置,泊车辆和停泊方式; 三块板 建筑线,建筑红线 最佳排水坡度4/10005/1000(重力流) 城市交叉口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管道排放。7)定量、造价的估算,(建筑面积,人口数量)。8)提出方案管理措施运算管理9)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10)拟定各级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4、编制成果规划范围现状分析图规划结构分析、过程图总平面图住宅单位、中心区的公建方案图道路系统规划设计、道路的横断面,标高,宽度转折点、回车场地管线的排设,坡

15、度,埋深竖向规划、排水的方向,主要控制点标高 设计等高线法 高程法 标高法绿化系统规划 小品意向,绿化景观轴人防工程:地下室间的公共绿地模型说明书分析图基地现状及区位关系分析图;基地地形分析图;规划设计分析图(规划结构与布局分析图、道路系统、公建系统、绿化系统、空间环境分析图等)。规划设计编制方案图居住区规划总平面图、建筑单体设计方案图工程规划设计图竖向规划设计图、管线综合工程规划设计图形态意向规划设计图或模型全区鸟瞰图、主要街景立面图、社区中心、重要地段及主要空间节点平、立、透视图。规划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第三节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一、居住区规划结构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

16、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20世纪30年代,首先由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是邻里单位理论的出发点。 50年代初,上海曹杨新村的建设也受到了邻里单位规划思想的影响。美国的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最引人注目的理论就是传统邻里区开发(简称TND)和注重使用公交的邻里区开发(简称TOP)。它们共同的出发点是建立公共中心形成以步行距离为尺度的居住社区。新城市主义带来的新生活是具有传统特色、高密度、小尺度和亲近行人的建筑空间。 居住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

17、生活服务的社区。它一般由35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 二、居住区的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主干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 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它的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

18、间。 1、居住区规划结构有三种基本形式: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2、组团是构成居住区或小区的基本单元,也可独立设置 以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以居住生活单元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以居住生活单元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 居住区。以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以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3、以组团为基本单位组成小区的居住区、 组织方式:小区组团两级结构适用:城市规模较小、受自然地形条件限制或分期建设及旧城改造居住区。规模:以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上限。 组织方式

19、:居住区组团两级结构居住区直接由组团组成,是种扩大小区特点:以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由于其规模小,建筑相对集中,且多为住宅建筑,建设周期短,有利于居住区分期建设及整体面貌的形成。组织方式: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居住区由若干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若干组团组成特点:这种组织方式可使公共服务设施分级布置,配套建设,形成不同级别的公共中心,使用和管理方便,建设与经营经济合理。三、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规律:居民日常生活必须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尽量接近居民;小学生上学不应跨越城市交通干道,以确保安全;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上厂班活动、应保证职工自居住地点至公交车站的距离不大于500m。 四、居住区的规

20、划结构实例分析深圳白沙岭居住区,为居住区住宅组团二级结构上海曲阳新村居住区,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第四节居住区规划设计一、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观念和设计要点 1、原则及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设计要点1、整体性。对整体环境的空间轮廓、群体组合、单体造型、道路骨架、绿化种植、环境小品、整体色彩等一系列环境设计要素进行整体构思。2、经济性。节地、节能是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考虑的方面。3、生态性作为城市主体的居住区的生态质量对趁势的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水绿交融的环境、“绿色”建材等已普遍得到社会的公认。4、地方性与时代性5、超

21、前性与灵活性 规划设计必须要有超前的意识,要有弹性,留有余地。二、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1、住宅类型的选择1.1住宅的类型及其特点1.2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 在土地有偿使用的情况下,用地的经济起主导作用。分析住宅建筑经济的主要依据是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土建造价和平面利用系数、层高、长度、进深等技术参数,而用地经济的主要依据是地价和容积率。(1)住宅层数 对于多层住宅,提高层数能降低住宅建筑的造价。从用地经济的角度来看,提高层数能节约用地。如住宅数在35层时,每提高1层,每公顷可相应增加建筑面积1000左右。6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层数越高,造价越大。(2)长度

22、 住宅单元拼接越长,山墙越省。四单元长住宅比二单元住宅每平方米居住面积造价省2.5%3%。但长度不宜过长,过长需要增加伸缩缝和防火墙等,对抗震也不利。(3)层高 层高每降低10cm,能降低造价1%,节约用地2% 。1.3合理选择住宅类型(1)住宅标准 :面积标准、质量标准 (2)套型和套型比 套型指每套住房的面积的大小和居室、厅和卫生间的数量。如一室一厅、三室二厅二卫等。 套型比指各种套型的建造比例。在确定套型比时,应参照当地的人口结构和市场的需求。(3)确定住宅建筑层数和比例(4)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特点和居民的习惯(5)要有利于节约用地(6)城市面貌的要求2、住宅的规划布置2.1住宅群体的组

23、合2.1.1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行列式布置周边式布置混合式布置自由式布置2.1.1.1行列式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 优点:通风采光效果好 缺点:容易造成单调呆板,交通穿越基本形式 前后交错 左右交错 前后左右交错 拼接 成组改变朝向行列式布置行列式布置2.1.1.2周边式布置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优点:形成封闭的院落,安静,减少风沙,建筑密度提高缺点:朝向多样,结构复杂增加抗震及施工难度部分房间朝向不好 单周边式 双周边式 自由周边式周边式布置2.1.1.3混合式布置行列式与周边式的结合,常以行列式为主,少量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布置周边布置,形成半敞开式院落。北京垂杨

24、柳居住区混合式布置混合式布置混合式布置返回2.1.1.4自由式布置散立曲线形曲尺形点群式自由式布置自由式布置自由式布置返回2.2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成组成团方式成街成坊式整体式2.2.1组团式组合由一定规模和数量组合成组团,作为居住区或小区的基本组合单元,有规律反复使用。这种组合方式功能分区明确,组团用地有明确范围,有利于分期建设。2.2.2街坊式组合成街式住宅沿街道成组成段布置,多用于道路沿线成坊式住宅以街坊作为整体布置,多用于旧居住区改造成街式成坊式 有一个整体感,重复加变化 道路系统分析离不开组团分析 城市路是小区的总干道 分布适当均衡一点:用地规模2.2.3整体式组合将住宅用连廊、高架平

25、台等连成一体2.3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形态要素: 点(点式住宅、树木等) 线(条形住宅、连廊、林荫道等) 面(板式住宅、地面、水面等)视觉要素:建筑及各构成物的体量、尺度、色彩等关系要素:建筑及各构成物布置的位置、方向、间距等。通常采用的手段:对比:长短对比、高低对比、简单与复杂的对比韵律与节奏比例和尺度:一般认为建筑高度与院落进深的比例在1:3左右为宜色彩绿化建筑小品(假山、凉亭)法国宠丹城古迪利衰居住区的住宅群 分析:变化“形体”、“方向”、“间距”等要素。由扇形住宅单元,以不同方向连续组合成曲线院落,加上点式住宅的点缀,使其体型和空间形式上形成对比,衬托院落蜿蜒曲折的动感。分析:变化“位置

26、”(错行、错列的住宅排列)等要素。小区处于山坡地,其西向坡沿街住宅群的处理,采用了叠落的行列式错列布置,顺应坡的走向,形成立体街景层次,富有节奏和韵律感,既保证了住宅的好朝问,又体现了山庄风貌。 目的:合理利用有效防止日照/日晒;通风/防风噪声的防止和隔离途径:选择良好地形和环境进行合理建筑组合有效组织利用绿化带2、4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的防治(1)住宅的日照间距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隔距离。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标准日照间距:即当地正南向住宅,满足日照标准的正面间距。方位 0度 15度 15

27、度30度 30度45度 45度60度 60度折减值 1.00L 0.90L 0.80L 0.90L 0.95L长沙地区现行采用的日照间距系数:1.01.1。不同方位日照间距:当住宅正面偏离正南方时,其日照间距以标准日照间距进行折减换算。住宅侧面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a、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开窗两侧增加(私密性视线干扰) ;标准车道3.5m,货车3.75m b、高层塔式住宅、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线干扰因素,适当加大间距。以房屋长边向阳,朝阳向正南,正午太阳照到后排房屋底层窗台为依据来进行计算。tanh=(H-

28、H1)/D,由此得日照间距应为: D=(H-H1)/tanh式中:h太阳高度角H前幢房屋檐口至地面高度;H1后幢房屋窗台至地面高度。实际应用中,常将D换算成其与H的比值,即日照间距系数,以便于根据不同建筑高度算出相同地区、相同条件下的建筑日照间距日照间距图示不同方位日照间距(2)住宅的群体组合与日照的防治 (图1):住宅错落布置,可利用山墙间隙提高日照水平。 (图2):将建筑方位偏东(或西)布置,等于是加大了间距,增加了低层的日照时间,但阳光入室的照射面积比南向要小。(3)住宅的群体组合与通风的防治 高低建筑结合布置,将较低的建筑物置在迎风面。 长短建筑结合布置,院落开口迎向主导风向。 建筑错

29、列布置,以增大建筑的迎风面。利用绿化带导引气流(4)住宅的群体组合与防止噪声 利用绿化组团式组合方式行列式布置点状布置混合式布置自由式防噪声设施上海番瓜弄住宅群规划布置噪声的隔离2、5住宅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可以通过群体的合理布置提高节约用地效果途径:底层布置公共设施合理组织住宅间用地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架平台图解:小区中心为大型四层停车场;顶上平台布置花园、儿童游戏场、篮球和羽毛球场三、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八类设施。 居住区配套公

30、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a. 按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性质分: 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文化体育、 金融邮电、行政管理、市政公用、其它。b. 按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频繁程度分为: 居民每日或经常使用的 居民必要的非经常使用的c. 按盈利与非盈利性分类: 盈利性、公益性2、配建的项目 以人口规模的级别,对应配建配套的公共设施项目,见“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级配建表(如下图)”。3、配建的面积 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以每千居民所需的建筑和用地面积作控制指标,即以“千人指标”控制。(见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表)当居住人口介与两级人口规模时,其配套设施面积进行插入法计算。 千人指标:每千户居民

31、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服务半径:指居住区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层 次内容设施基 层居委会、便利店、老人活动、儿童游戏场、 P小 区10ha,一万人九年制义务教育、幼托儿(6个) 、敬养院、文化站、商业中心综 合社 区管理服务、科技文化、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综合经济、市政公共服务管理服务社区行政、市政管理、工商、环保控制、物业公司、警署科技文化小型科技馆、文化馆、图书、影视中心体育健身多功能体育场馆、健身俱乐部、专业体育协会社会服务就业指导办、人才交易部场、家务工作站、公共洗衣房、综合服务综合经济保险公司、综合超市、集贸市场、旅馆、酒

32、店、书店市政公共服务报名前释施工段、能源中心、变电所、燃气、供热、净水屋、污水处理站、全封闭垃圾处理站、邮政、邮电、信息处理站、救灾中心、修车场、综合社区出行中心居住区小区组团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总指标16683293(22284213)21725559(27626329)9682397(13382977)10913835(14914585)362856(7031356)4881058(8681578)其中教育60012001000240033012007002400160400300500医疗卫生(含医院)78198(178398)138378(298548)38

33、98782286201240文体12524522564545756510518244060商业服务700910600940450570100600150370100400社区服务5946476668592927632819321628金融邮电(含银行、邮电局)2030(6080)255016222234-市政公用(含居民存车处)40150(460820)70360(500960)30140(400720)50140(450760)910(350510)2030(400550)行政管理其它46963772-注:居住区级指标含小区和组团级指标,小区级含组团级指标;公共服务设施总用地的控制指标应符合

34、表规定; 总指标未含其它类,使用时应根据规划设计要求确定本类面积指标; 小区医疗卫生类未含门诊所; 市政公用类未含锅炉房。在采暖地区应自行确定。 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千人) 4、规划布置基本要求方便居民使用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居住区级 8001000m居住小区级 400500m居住组团级 150200m设置在交通方便人流集中地段道路合理利用,保持居住区内部安宁与公共绿地结合布置,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 5.1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三级 二级布置/三级布置居住区级:影剧院、图书馆、医院、银行居住小区级:综合商店、物业管理、幼托、中小学居住组团级:居委会、活动室、服务站、小

35、商店(1)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一般宜相对集中布置,以形成居住区中心布置方式 沿街线状布置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住宅底层独立布置位置(2)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商业服务设施 相对集中布置,形成服务中心位置:一般在小区中心或小区主出入口中小学占地大,一般设在居住区边缘较僻静地段服务半径:小学500m,中学1000m(3)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公共服务设施 相对集中布置,形成服务中心位置:多在住宅底层或小区内路口幼托多在环境安静,方便接送的单独地段5、2商业服务设施布置方式沿街布置。步行商业街。成片集中布置。混合布置。集约化布置。商业服务设施沿街布置 右图:一东西走向的步行街与南北走

36、向的小区主干道相交处以绿地隔离;步行街商业楼后面的专用杂院设专用出入口通向城市车行道,为步行街禁止机动车通行提供了条件。步行街布置形式 成片集中布置形式 将众多项目组织在一起,形成两个小广场,并用曲折步道相连;建筑形体平坡顶结合,大小空间结合,主次分明,杂而不乱,室内外空间变化有序。 混合布置形式 集约化布置形式 采用平台式内庭院集约布局组织商业服务设施,一二层为商店,上面为住宅。商店屋顶可供居民活动,购物就近,方便,但隔音和安全不是很好。5、3中小学的规划布置 一般小学的服务半径为500m左右,中学为1000m左右。 一般在小区一所小学的建筑面积是2500-3000平方米,20班,1000人

37、,一所中学的建筑面积是5250-6000平方米,30班, 1500人。 中小学的布置一般应设在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僻静的地段,不宜在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附近布置,避免噪音干扰。应有与新建学校相应的用地面积;便于学生就近上学,有方便的道路连接,出入口明显;有良好的日照、通风条件,并远离铁路、城市交通干道,避免噪音的干扰。形状有利于校舍及运动场地的布置。小学规划布置实例:5、4 幼儿园的规划布置 幼托最好布置在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单独地段上。幼托规划布置,一般分4、6、8班,以8班为宜,以联合设置为好。用地紧张可设置在住宅底层,但应该将住宅出入口和幼托入口分开。建筑层数一般以一到二

38、层为主。用地紧张可考虑三层。托幼规划布置实例:6、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1) 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扰;(2) 商业服务与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3) 基层服务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4) 配套公建的规划布局和设计应考虑发展需要。四、道路及其交通的规划布置1、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和分级 1.1功能 日常生活交通公共服务的市政、货运车辆通行满足工程管线铺设需要道路走向、线型考虑群体景观 1.2分

39、级 按照功能要求和规模的大小,居住区道路一般分为三级或四级(如图): 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用以解决内外交通的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m。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m,人行道宽度为24m 。 第二级:居住小区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14m,车行道宽度为68m,人行道宽度为1.52m。 第三级:住宅组团级道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m。 第四级: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不小于2.5m,一般为3米。 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居住区三、四级道路配置居住区一级道路断面图:居住区二级道路断面图:居住区三级

40、道路断面图:居住区四级道路断面图:2、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2.1总的要求:通而不畅,顺而不穿,直曲微弯,不能一眼望穿。 2.2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 2.3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时,应设不小于44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2.4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并应设不小于1212的回车场地。 2.5 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1.5m,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m。 2. 6道路的线型、

41、断面等应与整个居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地结合,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2.7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纵坡不应大于2.5%。 2.8道路转弯半径: 居住小区级道路与城镇干道相交米 居住小区级道路与住宅区相交米 居住小区级道路与居住小区级道路以下道路相交的米 2.9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米左右应设置车辆会让处。2.10 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住宅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0米。2.11 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如尽

42、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在南方多河地区,道路宜与河流平等或垂直布置,以减少桥梁和涵洞的投资。在丘陵地区则应注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以节约投资。2.12 在进行旧居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2.13 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3、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人行道常设在居住区或住宅组群周围,且以枝状或环状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并选择合适的地方设停车场或回车场。步行道常贯穿于居住小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建筑和住宅的单元入口联系起来。3.1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 建立”人车分行”的目的在于保证住宅区内部居住生活环境的安静与安全,使住宅区内各项生活活动能正常

43、舒适地进行,避免区内大量私人机动车交通对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影响,应该在路网布局上遵循以下的原则: 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车行路应该分级设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深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在车行路周围应该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型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 步行路应该贯穿于住宅区的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3.2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 这是最常见的居住区交通组织方式。适用于私人小车数量不多的地区,特别是一些居民以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为主的城市更为适用。人车混行的小区主路的设计可以“通而不畅”,以防过

44、境车流对小区的干扰。同时要留够汽车的泊位,停车位的位置要合理,一般的原则是露天停放的汽车尽量不进住宅组团。3.3人车共存道路系统更强调人性化的环境设计: 人车不应是对立的,而应是合道共存的,将交通空间与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只要城市过境交通和与居住区无关车辆不进入居住区内部并对街道的设施采用多弯线型、缩小车行宽度、不同的路面分别采取铺砌、路障、驼峰以及各种交通管制手段等技术措施。3.4三种组织形式的结合运用总之,居住区规划首先要考虑行人安全,减少汽车对步行者和玩耍儿童的安全威胁,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灵活运用人车水平分离、立体分离、混行或设计人车共存模式,组织与人为善的交通。山东胜利油田中

45、华村小区道路系统采用环型加尽端的道路系统,小区中央有一条步行小道,为人车部分分行道路系统。 上海三林苑居住小区北京回龙观经济适用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图4、道路设计的经济性4.1指标:道路线密度(道路长度/公顷)道路面积密度(道路面积/公顷)满足使用要求前提下,考虑如何缩短单位面积的道路长度/面积4.2规律:(1)居住小区或街坊面积增大时,单位面积的坊外道路长度及面积造价均有显著下降;小区和街坊形状的影响也很大,正方形的较长方形的经济。(2)居住小区和街坊面积的大小对单位面积的坊内道路长度、面积和造价影响不大,而道路网形式和布置方式对指标影响较大。如采用尽端式道路均匀布置,则指标显著下降。5、居住

46、区道路的规划布置居住小区内部道路的布置形式有: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混合式等。环通式半环式环通式尽端式混合式6、居住区内静态交通的组织6.1小汽车存车设施的布置 长沙市住宅工程配建停车位指标:五、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1、居住区绿化的作用首先,绿化所用的植物材料本身就具有多种功能,它能改善居住环境的小气候: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防止西晒、降低风速;还能保护环境卫生、吸收噪声、减少灰尘、净化空气。其次,植物及其绿化空间能为居民(特别是为老人、儿童)创造良好的游憩社交环境:组织空间、美化环境,丰富居住区内容;另外在地震、战争等受灾时期还能起到疏散人口和吸附放射性物质等作用。 2、居住区绿地系统的

47、组成 2.1 公共绿地是指居住区内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化用地。如居住区公园、游园、林荫道、组团绿地等。 G 2.2 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附属绿地指居住区内的学校、幼托机构、医院等用地内的绿化。 G2 2.3 宅旁绿地指住宅四旁绿地。 G3 2.4 街道绿地指居住区内各种道路的行道树等绿地。 G4 城市道路造价60100元/、高速公路120元/ 3、居住区绿地的指标 居住区的绿地指标由平均每人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地率(绿地占居住区总用地的比例)所组成。公共绿地居住小区公共绿地道路绿地宅旁绿地 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m/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人,居住区

48、(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人,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50%。 绿地率 新区=30% 旧区=25% 对绿地率的要求:新建小区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低于25%。4、居住区绿地规范4.1居住区内绿地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并宜发展垂直绿化;宅间绿地应精心规划与设计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4.2居住区内的绿地规划,应根据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不同的布局方式、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并宜保留和利用规划或改造范围内的已有树木和绿地

49、。4.3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它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中心公共绿地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至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之用,宜采用开敞式,以绿篱或其它通透式院墙栏杆作分隔;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要求,并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憩活动。小区中心集中公共绿地,应尽量朝阳,大部分面积不宜在建筑阴影之下;绿地内应有一定的供人活动、休憩场地;

50、小面积的硬地、水体和建筑小品设施可计入绿化面积。4.4 公共绿地的位置和规模,应根据规划用地周围的城市级公共绿地的布局综合确定。中心绿地名称设置内容要求最小规模(Ha)居住区公园花木草坪、花坛水面、凉亭雕塑、小卖茶座、老幼设施、停车场地和铺装地面等园内布局应有明确的功能划分1.0小游园花木草坪、花坛水面、雕塑、儿童设施和铺装地面等园内布局应有一定的功能划分0.4组团绿地(街坊绿地)花木草坪、桌椅、简易儿童设施等灵活布局0.04各级中心公共绿地设置规定 4.5应注意美化居住环境的要求4.6居住区绿化是面广量大的绿化工程,不应追求名贵花木树种,应以廉价、易管、易长为原则,绿化可以草地为主,树径不宜

51、过小,宜在10cm以上,在居住区的重要地段可以少量种植一些形态优美、具有色、香和地方特色的花木或大树,使整个居住区的绿化环境能保持四季常青的景色4.7尽可能利用劣地、坡地、洼地进行绿化,以节约用地,对建设用地中原有的绿化、湖和水面等自然条件要充分利用5.规划原则 位置布置适中 居住区或居住小区公共绿地的位置选择最好是在居民经常来往的地方或商业服务中心附近(即要求交通方便,但要注意避免成为人行通道,以保持安静的环境),但还要结合自然地形,如选在区内地形起伏的河湖坑洼地等不适宜搞建筑而适合建园林的用地上。为使居民使用方便,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以不超过500m为宜。在规模较小的小区中,公共绿地可在小区

52、的一侧沿街布置,或在道路的转弯处两侧沿街布置,以形成绿化隔离带,减弱噪声、尘土对临街建筑的影响,美化街景。 合理的指标要求:规范 采取开放式,便于居民休息与交往 规模 在居住区或居住小区内,集中整块面积的公共绿地,其用地的大小,应与全区总用地、居民总人数相适应。目前我国新建居住区或居住小区公共绿地面积采用平均每人l2平方米的指标。如居住小区内人口为1万人,则小区公共应为1万平方米左右。若居住小区内无整块地可供利用,则可分成两部分,在小区内搞两个小花园。 6、设计方法6.1 活动方式6.2 充分利用地形6.3 原有景观保留6.4 美化、绿化(平面布置形式) 注意空间:()规则式:游园道路与小区道

53、路与小品等组成几何图案、母体形成整齐和重叠的效果。(2)自由式:“轴”“线”,“不正,不歪”, 尽量采取一点自然式手法。(3)混合式: 7、设计内容:7.1 场地 便于儿童游玩 活动场地要布置草坪 活动设施既照顾小孩又要注意美和安全 便于成人,老人:开展各项活动7.2 园路:0.5ha以上游园,主要园路3-4m 宽度0.5ha以下游园,主要园路2.5-3m, 次要道路1.2-2m 纵坡:最小3,最大8% 超过8%的坡度要做台阶(最好3步) 园路及广场的铺装材料可根据资金、造景需要及就地取材原则来选择,花纹图样也根据造景需要具体设计,以提高铺装地面的艺术效果。 7.4入口 入口应设在游人的主要来

54、源方向,数量24个,与周围道路、建筑结合起来考虑具体的位置。入口处应适当放宽道路或设小型内外广场以便集散。内可设花坛、假山石、景墙、雕塑、植物等作对景。入口两侧植物以对植为好,这样有利于强调并衬托入口设施。7.3 园林建筑及设施 园林建筑及设施能丰富绿地的内容、增添景致,应给予充分的重视。由于居住区或居住小区公共绿地面积不大,因此其内的园林建筑和设施的体量都应与之相适应,不能过大。 小广场:坐凳,有景可观 花坛,不要太高一般太高3045cm 喷泉(水池):水不要太低 花架,亭子,水榭、假山石 栏杆、围墙、圆登、出口等园林建筑及设施桌、椅、坐凳花坛水池、喷泉水池、喷泉花架山石场地场地入口入口园路

55、、广场园路、广场园路、广场园路、广场园路、广场8.规划配置 8.1植物:树的姿态、形体、叶色、高度、花期、 花色、四季的变化、习性 8.2 四季有景 8.3 忌讳呆板 位置方式,对植,孤植,群植 9.居住区公共绿地的规划布置分级住宅组团级居住小区级居住区级类型儿童和老人游戏、休息场小游园居住区公园使用对象小区居民居住区居民设施内容幼儿游戏设施、座凳椅、树木、花卉、草地等儿童游戏设施、老年成年人活动休息场地、运动场地、凉亭、水池、雕塑等儿童游戏设施运动场地、等休息廊、水面用地面积4000m210000m2步行距离34分钟58分钟815分钟布置要求灵活布置园内有一定的功能划分园内有明确的功能划分1

56、0、植物配置10.1 树种、乔、灌结合,落叶、速生与慢生结合10.2 植物品种不易过多,但避免单调, 创造天地线,林苑线10.3 儿童游戏场树型要求丰富明快,尺度感。忌用有毒或带刺的植物,而体育场则尽量用落果较少,没有飞絮,无刺激性的树木。10.4 注意与地下管线和建筑物的特点。(如图450页)10.5 生长强壮,便于管理选择树冠较大,枝叶较茂盛,落叶与阔叶耐阴的树种,攀缘的尺度,有一定环保,经济利益11、环卫绿化11.1 垃圾站点:居民-垃圾站-垃圾车 定点收集 高层 分类11.2 公厕垃圾的分工管道、垃圾场地:方便运输,距入口150m。能排水,便于打扫,便于收集。公厕:在道路上r:0.5k

57、1800户到1500户设一个 ,要在规划图上表示。11.3 小汽车停车场土地污染、安全、安鸣、国家产业政策 限制进入小区四周停场 停车组团入口利用地下空间 五、居住区外部环境的规划设计1、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的内容居住区整体环境的色彩绿地的设计道路与广场的铺设材料和方式各类场地和设施的设计(儿童游戏场、老年活动休息健身场所、青少年体育活动场地、小汽车存车场等)竖向设计室外照明设计环境设施小品的布置和造型设计 建筑小品 市政设施小品 工程设施小品 公共设施小品 装饰性小品 铺地 游憩健身设施小品2、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整体性 生态性 实用性 艺术性 趣味性 地方性 大量性 经济性2123

58、、居住区各类室外场地的规划设计3.1儿童游戏场地 分为幼儿组(02岁)、学龄前儿童(36岁)、学龄儿童(612岁) 儿童游戏场地的面积每个居民在0.54平方米之间,建议指标控制在0.1平方米3.2成年与老年人休息、健身活动场地 3.3晒衣场地3.4垃圾储运场地 4、居住区环境设施小品的规划设计 建筑小品 装饰小品 公共设施小品 游憩设施小品 工程设施小品 铺地 六、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各项用地用界限划分的技术性规定 用地平衡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 住宅建筑净密度与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1、各项用地用界限划分的技术性规定 1.1居住区规划总用地范围的确定 1、当规划总用地周界为城市道路、居住

59、区(级)道路、小区路或自然分界线时,用地范围划至道路中心线或自然分界线; 2、当规划总用地与其它用地相邻,用地范围划至双方用地的交界处。 1.2住宅用地范围的确定 以居住区内部道路红线为界,宅前宅后小路属于住宅用地;与公共服务设施相邻的,以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边界为界。 底层架空建筑用地面积的确定,应按底层及上部建筑的使用性质及其各占该幢建筑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面积,并分别计入有关用地内; 1.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范围的确定 有明确用地界限的公共服务设施按基地界限划定,无明确界限的公共服务设施,可按建筑物基底占用土地及建筑四周实际所需利用的土地划定界限。 底层公建住宅或住宅公建综合楼用地面积应

60、按下列规定确定: (1)按住宅和公建各占该幢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并分别计入住宅用地和公建用地; (2)底层公建突出于上部住宅或占有专用场院或因公建需要后退红线的用地,均应计入公建用地。1.4道路用地范围的确定 1.4.1 城市道路一般不计入居住区的道路用地; 1.4.2 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 1.4.3 小区路、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人行便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 1.4.4 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和单位通勤车停放场地,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属于公共服务设施专用的道路不计入道路用地。1.4.5 宅间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1、5公共绿地范围的确定 公共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