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翻译概论课件_第1页
第一章-翻译概论课件_第2页
第一章-翻译概论课件_第3页
第一章-翻译概论课件_第4页
第一章-翻译概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你最希望在翻译课上学到什么?Lecture + Practice理论水平+实践水平 1.目的要求2.重点难点1)对英汉双语特点的认识;2)对英汉翻译技巧的认识与利用;3)对英汉文化、思维的了解3.作业与考核1)课前预习2)小组翻译个人阅读人人起草共同讨论集体修改分别审校汇总定稿人人签名共享成绩3)期末考试为闭卷,题源来自教师的课堂内容和课后练习4.课堂活动1)小组讨论2)学生陈述3)教师讲评 5.主要内容第一章 翻译概论第二章 英汉对比第三章 词汇翻译第四章 句子翻译第五章 段落翻译第六章 修辞翻译第七章 篇章翻译第八章 翻译单位第九章 翻译的类型第十章 常用文体翻译6.翻译阅读参考书目1)英

2、汉语比较与对比 【1】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王武兴.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英汉语比较导论. 魏志成.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3】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何善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 萧立明.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5】英汉语篇综合对比. 彭宣维.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6】英汉对比研究. 连淑能.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6.翻译阅读参考书目2)翻译理论【7】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申雨平.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8】翻译学. 谭载喜.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3、, 2000.【9】当代翻译理论. 刘宓庆.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10】文体与翻译(增订版). 刘宓庆.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11】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 黄振定.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12】翻译文化史论. 王克非.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6.翻译阅读参考书目3)翻译实践【13】英汉翻译手册. 倜 西、董乐山.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2.【14】中国时尚热点新词速译. 朱诗向.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15】英文汉译技巧. 陈廷祐.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4、16】实用英语翻译技巧. 吴伟雄、方凡泉.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17】英美名著翻译比较. 喻云根.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18】实用英汉翻译技巧. 张鸾铃.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6.翻译阅读参考书目4) 国外翻译理论与实践【19】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Revised ed. Snell-Hornby, Mary.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5.【20】In Other Words: 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 Ba

5、ker, Mona. London: Routledge. 1992. 【21】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Bell, Roger T. London: Longman. 1991.【22】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Newmark, Peter. Hertfordshire: Prentice-Hall. 1988.【23】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Nida, Eugene Albert.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

6、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7.翻译证书1.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 7.翻译证书2.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wyfyzs/7.翻译证书3.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 /第一章 翻译概论主要内容1. 翻译的定义2. 翻译的分类3. 翻译史简介4. 翻译的标准5. 译者的素质6. 翻译的过程1. 翻译的定义What is translation?唐朝贾公彦义疏“译即易,为换易言语使相解也。”宋代法云翻译名义集“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7、 language the close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E. A. NidaTranslationSOURCE TEXTSOURCE MEANINGSOURCE CULTURETARGET TEXTTARGET MEANINGTARGET CULTURE2. 翻译的分类工作方式口译笔译翻译的材料文学翻译实用翻译翻译的目的交际翻译语义翻译翻译的效果显性翻译隐性翻译3. 翻译史简介西方翻译史中国翻译史 西方翻

8、译史第一次高潮(公元前3世纪中叶)第二次高潮(公元4-6世纪)第三次高潮(公元11-12世纪之间)第四次高潮(公元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第五次高潮(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第六次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中国翻译史1.两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3.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4.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的东西方文学翻译5.20世纪70年代至今1.两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译经三大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3.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五四运动之前:林纾:西方文学作品翻译 口述笔录严复

9、: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天演论 T.H.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原富A.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五四运动至建国前:马列主义、世界文学翻译梁实秋:莎士比亚剧本4.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的东西方文学翻译译介西方文学作品5.20世纪70年代至今社科、科技、军事、外交、贸易、法律、文教、卫生等领域翻译爆炸的时代4. 翻译的标准你认为怎样的翻译才算得上是好的翻译?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尤不译也

10、,则达尚焉。信 Faithfulness达 Expressiveness雅 Elegance鲁迅:宁信而不顺 vs.赵景深:宁错而务顺鲁迅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三化:等化、浅化、深化许渊冲音美 意美 神美 气美 形美林语堂好的翻译等于创作郭沫若译者与作者同感朱光潜神似论傅雷化境钱钟书多元互补论辜正坤Dynamic Equivalence动态对等Nida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1.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 Th

11、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3.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Tytler忠实准确通顺流畅风格得体翻译标准的共核5. 译者的素质有扎实双语基础有较广百科知识有较高理论素养会高超翻译技巧持严肃认真态度具一丝不苟精神应勤查勤用词典培养多种思维力不断总结与完善6. 翻译的过程理解表达校核Practice: Which one is correc

12、t?1He has a weakness for smoking. A他有抽烟的缺点。 B他有抽烟的癖好。2A cat is a cleanly animal. A猫是一种干净的动物。 B猫是喜爱干净的动物。理解3He is dead,as I live.A他死了,我还活着。B他的确死了。4His English leaves nothing to be desired.A他的英语毫无希望。B他的英语无可挑剔。5Your loss is nothing to mine.A你的损失与我无关。B你的损失和我的(损失)比较起来算不了什么。6The patient is waiting to cros

13、s the Styx.A这个病人正等着过斯蒂克斯河。B这个病人已经等死了。直译 vs. 意译异化 vs. 归化 表达校核译文在人名、地名、日期、方位、数字等方面有无错漏;校核译文的段、句或重要的词有无错漏;修改译文中错译的和不妥的句子、词组和词;力求译文中没有冷僻罕见的词汇或陈腔烂调,力求译文段落、标点符号正确无误;通常必须校核两遍。第一遍着重校核内容,第二遍着重润饰文字。如果时间允许,再把已校核两遍的译文对照原文通读一遍,做最后一次的检查、修改,务使所有问题得到解决,译文才算是定稿。校核11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3把

14、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

15、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16、?”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

17、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奏划分思考“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18、【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

19、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教学提示】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目标导学四: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

20、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明确: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

21、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

22、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目标导学五: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思考探究: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作者并未在文中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连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目标导学六:赏析文本,感受文本艺术特色1在把握作者复杂感情的基础上朗读文本。2反复朗读,请同学说说本文读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1)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