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15153ad52246affb94650acfdbb5cf9/615153ad52246affb94650acfdbb5cf91.gif)
![2021-2022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15153ad52246affb94650acfdbb5cf9/615153ad52246affb94650acfdbb5cf92.gif)
![2021-2022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15153ad52246affb94650acfdbb5cf9/615153ad52246affb94650acfdbb5cf93.gif)
![2021-2022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15153ad52246affb94650acfdbb5cf9/615153ad52246affb94650acfdbb5cf94.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2022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积累运用(6分)1. 按要求填空。唐诗之中,李白、李贸、李商隐被人称为“三李”,同样以月为情感载体,却各具其妙。(1)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以“_,_”两句借月表现了其逸兴豪情。(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以“_,_”两句用月宫中的人物表现音乐的魅力。(3)李商隐锦瑟写月则以“_,_”两句表现怅惘的情怀。【1题答案】【答案】 . 俱怀逸兴壮思飞 . 欲上青天览明月 . 吴质不眠倚桂树 . 露脚斜飞湿寒兔 . 沧海月明珠有泪 . 蓝田日暖玉生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
2、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俱、逸、览、沧、暖。二、阅读部分(54分)(一)(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改造我们的学习(节选)毛泽东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
3、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一真理。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
4、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
5、多同志。确实的,现在我们队伍中确有许多同志被这种作风带坏了。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具体情况,不愿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仅仅根据一知半解,根据“想当然”,就在那里发号施令,这种主观主义的作风,不是还在许多同志中间存在着吗?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特别重要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史,真正懂得的很少。近百年的经济史,近百年的政治史,近百年的军事史,近百年的文化史,简直还没有人认真动手去研究。有些人对于自己的东西既无知识,于是剩下了希腊和外国故事,也是可怜得很,从外国故纸堆中零星地捡来的。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他
6、们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这就是说,他们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的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了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
7、对党的指示反而不重视,他们一心向往的,就是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万古不变的教条。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的。2. 对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我们党对近二十年来的国内外现状,既缺乏系统性研究成果,也缺乏研究的普遍氛围。B. 对自己的工作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应有的工作态度。C. 对于近代以来的历史和现状,类似的研究从未曾启动过。D. 有些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祖国现状和历史的研究都很缺乏。3. 将下面这段文字放回原文,最合理的地方是( )几十年来,很多学生都犯过这种毛病
8、。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这种毛病,也传染给了共产党。A. 第段和第段之间B. 第段和第段之间。C. 第段和第段之间D. 第段和第段之间。4. 对第段的分析与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总结上文,强调其问题的典型性,意在提请重视。B. 运用“当然”对上文内容进行补充论证,使表述更严密。C. 两个“相当地”,强调问题严重性,提醒全体同志注意。D. 从比例和危害性角度,表达作者对这种工作方式的极度失望。5. 概述上述选文的行文思路。【25题答案】【答案】2. C 3. C 4. D 5. (1)首先提出我们有缺点
9、,且不改正便无法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的事业更进一步的观点。(2)其次从三个角度“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分别阐述缺点所在,并总结这三种作风都是极坏的作风,会害了我们的同志。(3)接着指出坏作风带来“主观主义作风”的坏影响,并以历史研究重外国不重本国的态度类比党内部分人士违反“理论和实际统一”原则的反马克思主义学习方法,教条主义严重。(4)最后强调坏典型数量多,危害大,必须加以重视和改造。【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C.“类似的研究从未曾启动过”错误,根据“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
10、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可见,并非未曾启动过,只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且研究空气不浓厚。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第五段是总结上文三种坏作风;第六段强调坏作风对于共产党队伍的不良影响。第七段批评有些人不研究本国历史而只知道外国故事;第八段批判党内部分人士学习马克思主义却违反“理论和实际统一”的原则,不研究中国特点而导致学生对中国问题不感兴趣。第九段总结上面坏典型的危害。该语段“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与第七段讲有些人不懂也不去研究自己国家的历史,只
11、知道“希腊和外国故事”“从外国故纸堆中零星地捡来”的内容衔接紧密;而“这种毛病,也传染给了共产党”,与第八段所讲共产党队伍中“理论和实际分离”,不研究中国本身特点,导致学生“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对党的指示反而不重视”的问题相呼应。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段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能力。D.“表达作者对这种工作方式的极度失望”错误,应该是表达作者对这类问题的高度重视,希望能够纠正不正之风,改造我们的学习方式和态度。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提出“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这一观点。接着二、三、四三段分别从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
12、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三个角度阐述“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这一观点。第五段总结这三种作风都是极坏的作风,会害了我们的同志。第六段具体说明坏作风的危害,导致“不愿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想当然”的“主观主义的作风”。第七段阐述学者不研究自己国家历史,只会从“外国故纸堆中零星地捡来”外国故事的现状,指出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共产党;第八段具体讲党内人员受该风气影响,“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造出了一条相反的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的现状,导致教师不研究中国特点,学生对中国问题毫无兴趣,一心只追求“万古不变的
13、教条”的教条主义问题。第九段强调上文所述情况是“极坏的典型”,而且“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即坏典型数量多,危害大,必须加以重视和改造。(二)(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刺刀锋芒胥得意这次执行任务,整个仪仗队全副武装披挂上阵,枪上的刺刀闪着银辉。以前执行任务,刺刀并不开刃,银灰色的刀锋倒是显得庄重,可那种光芒里却透不出冷峻的杀气。自从严峻当上仪仗队大队长后,他要求仪仗兵要把刺刀的刀刃开出来。配发下来的那块长方形的磨刀石和擦枪工具一并成为了战士们的必备。每次执行任务回来,除了要通体擦枪,多出的一项内容是磨刺刀。新兵韦民提出过疑问,这只是礼仪配枪,又不打仗,磨刀做什么
14、。而现代战争即便打仗,似乎也用不上拼刺刀。面对这个问题,严峻不屑于正面回答,只是告诉韦民,让你磨你就好好磨,磨久了你就知道为啥了。韦民闷不作声地磨刺刀,嘶啦,嘶啦,嘶啦在这一声声锐响中,韦民觉得时间走得有些慢,但比以往多了一些内涵。磨刀石呈暗褐色,石面有些粗糙,像是韦民的皮肤。这种粗糙,沾上水接触刀刃之后,随着一滴滴暗黄的石粉掉下来,却又显得细腻。这种细腻一点点地变成了韦民的心情。每一次磨完刺刀,他都会惊诧地发现磨与不磨的区别。磨之前的刺刀虽看起来凛冽,但是拇指肚抚上去轻刮一下时,感觉是一块钝铁温和地划过了皮肤。而磨过的刺刀却不是这样,手指只需轻轻一碰,一股冷冷的风声就会直直地钻入耳朵。并且,
15、他的眼前会突然幻化出一些奇怪的画面,有时是刺刀扎向胸膛,有时是刀尖上沾着鲜血。他知道,这些画面大多来自以前看过的影片。看这些影片时,先辈们和敌人拼刺刀时的呐喊声就会贯入耳膜。每次把枪交到枪库,韦民的目光都有些恋恋不舍。有一次,他猛一回头,竟然看到大队长严峻在几米处用眼睛盯着他。那目光有些复杂,他一时读不太懂,有几分冷峻,几分欣赏,几分温度,似乎还有几分轻蔑。在那以后,韦民只要磨刺刀,眼睛都会悄悄地寻找大队长的身影和目光。他想把磨了三个月刺刀的感受说出来,可是,他发现大队长并不是只在关注他一个人,而是认真地巡视着每一个仪仗兵磨刀的动作。那天晚上,集合的哨声响得有些急。所有仪仗兵都以最快的速度集合
16、到了操场。大队长已经提前站在了操场上,灯光从后面打过来,勾勒出他魁梧的轮廓。他面前站着仪仗队员,他们青春的脸庞迎着飞来的光,一张张面孔生动又紧张。大队长的声音有些低沉,但深情有力量:又一批抗美援朝的烈士遗骸明天归国,两天后,我们到烈士陵园为前辈们站岗。韦民的心怦怦直跳。入队以来,他一直是在随着队伍升旗降旗,或是迎接外宾,眼下这一任务是第一次参加,有庄严,更有悲壮。就在这时,他的眼前跳跃起一团亮光。他使劲地眨眼,那是刺刀的锋芒。第二天,是任务前最后一次擦枪,当然包括磨刺刀。韦民一边细致地磨,一边试着刀锋,接着再磨,嘴里絮叨着什么。严峻悄声蹲下来,听到韦民忿忿地低语:就不是装样子,就要磨快,就要磨
17、快。严峻伸出的手在空中晃了两下,还是轻轻地搭在了韦民的脖颈上。韦民一个激灵,一抬头,眼里含着的泪珠一下抖到了脸上,迅速滑进了衣领。严峻笑了一下,看你,磨刀咋还一脸是汗。韦民不好意思地笑了,脸庞微微红胀,眸子仿佛被什么洗过,闪闪发亮。严峻悄悄地小声说,好好磨,明天接我爷爷回家。韦民的耳朵里,仿佛一下子响起了一声炸雷。烈士安葬那天,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礼炮每响一下,韦民的胸腔都鼓胀一下,到了最后,他觉得呼吸竟然不够用,满耳朵里都是鼻息的喘动。尤其是当仪仗兵两两抬着覆着鲜艳国旗的棺椁在他眼前缓缓走过时,他似乎感觉到天空中有无数双眼睛在深情望向他的刺刀。泪水就在眼眶里噙着,只要眨一下,便会掉下来。韦民
18、不敢眨眼,严峻大队长在任务前的最后一次训话就要求了:有几十家媒体的摄像机向全世界全程播出呢,要保持好中国仪仗兵的威严,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许动一下,连眼也不可以眨。而且,他也是和所有战友一起从心底喊出了“是”!然而,意外却发生了。一个记者扛着摄像机跑得过于匆忙,一下子从台阶上滑了下来,韦民的余光看到他就快滑向自己锋利的刺刀。韦民身子没动,只是下意识地抬起手,紧紧攥住了刺刀的刀尖。瞬间,他感觉一股冰凉划开了洁白的手套,然后是一股温热,接着,那种温热顺着手腕无声地流进了袖口,然后是小臂、大臂韦民一动没动。他在余光里看到,自己的手套像是刚才眼前的国旗一样,正在一点一点变红,而那个记者已经站稳身子,
19、正把镜头对准了他的刺刀。(有删改)6. 第段的拟声词颇有韵味,请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 突出了声音的刺耳,给人身临其境之感。B. 细腻地刻画了书民被迫磨刺刀时的烦闷心理。C. 形象描绘一次次磨砺带给人物内心的撞击,为后文韦民的转变作铺垫。D. 暗示韦民对队长的愤恨,为后文两人的冲突埋下伏笔。7. 第段划线句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人物感受,对其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触觉入手,以“冷飕飕”,凸显了武器的冷峻感。B. 用通感,从触觉到听觉的变化,形象地刻画了人物在反复磨砺后内心变得更加敏锐。C. 动词使用传神,以“抚”、“刮”等动词,侧面烘托出刺刀的钝感。D. 想象,以“扎向胸膛”、“沾
20、着鲜血”,暗示磨刺刀的举动,使书民的精神上越来越接近一个真正的战士。8. “严峻大队长”这个人物塑造很出彩,对其构思上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他串联起了文章主要情节,使文章叙事更紧凑。B. 推动了韦民这一人物形象的发展变化,便文章内容更饱满。C. 对下属的严格要求,突出了他和当代年轻军人的深刻隔阂,引人深思。D. 以小见大,以大队长对归国烈士的尊重敬仰,突出了当代军人对革命精神的传承这一文章主题。9. 最后一段的划线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加以评析。【69题答案】【答案】6. D 7. D 8. C 9. 用“余光”看,可见韦民经过刻苦训练,完全具有服从命令、遵守纪律的优良军人素质。
21、手套“变红”,照应前文磨刀情节和为保护记者握住刺刀刀尖的情节,既写出刺刀的锋利,又体现他下意识保护人民的军人意志。把染红的手套比喻成国旗,因为他是为保护人民而受伤的,呼应抗美援朝的老一辈军人保卫祖国人民的精神,寓意当代年轻军人也已成长为足以用鲜血染红国旗,勇于担当的继承者。记者镜头里既有抗美援朝烈士遗骸归国,老一辈军人为国捐躯的画面;又对准当代军人磨砺出血性,锋芒毕露的刺刀,新老军人精神汇聚一处,表达对中国军人的高度礼赞。【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D.“暗示韦民对队长的愤恨,为后文两人的冲突埋下伏笔”错误,韦民只是对为何要磨刺刀感到不解,并没有愤恨对仗,后文也没有
22、和对仗起冲突。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D.“ 想象,以扎向胸膛、沾着鲜血”错误,根据后文“他知道,这些画面大多来自以前看过的影片”可见,这不是想象,是联想。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作用能力。C.“突出了他和当代年轻军人的深刻隔阂”错误,从文章来看,年轻军人虽然一开始不能明白严峻的要求,但随着时间的过去,不但认同了他的做法,还深刻理解了严峻及以严峻爷爷为代表的老一辈军人们保家卫国的精神,并不是突出他和当代军人的隔阂。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重要语句丰富含义的能力。“他在余光里看到”,塑造出韦民坚决服从命令,完全遵守自己诺言“保持好中
23、国仪仗兵的威严,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许动一下,连眼也不可以眨”的军人形象,反映出他优良的军人素质。“手套正在一点一点变红”,与前文反复磨刺刀以及“韦民忿忿地低语:就不是装样子,就要磨快,就要磨快”的情节相呼应,写出刺刀的锋利。“自己的手套像是刚才眼前的国旗一样,正在一点一点变红”,他的手是为保护记者,不破坏仪仗队威严而受伤的,这种保护人民的精神和老一辈军人保家卫国的精神一致,把染血的手套比喻成“国旗”,正寓意着新一代军人已经成长,也拥有用鲜血染红国旗的军人意志。“那个记者已经站稳身子,正把镜头对准了他的刺刀”,磨好的刺刀锋芒毕露,结尾的镜头对准刺刀,照应标题;这位记者既记录下“抗美援朝的烈士
24、遗骸”归国的重要时刻,又记录下这把锋芒毕露的刺刀。老一辈军人为国捐躯的精神,和新一代年轻军人有血性有素质、敢担当敢作为的精神,汇聚在记者的摄像头里,表现出对中国军人的高度礼赞。(三)(8分)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听颖师弹琴韩愈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10. 听颖师弹琴应该属于下列哪种体裁( )A. 古体诗B. 排律C. 长短句D. 散曲11. 下列关于本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5、 )A. 诗歌表现了颖师高超的琴技和作者听琴的复杂感受。B. 琴声由刚而起,继而转柔,再由柔转刚,呈现起伏回荡之姿。C. 作者自谦未能了解音乐奥妙,但是仍被琴声深深感动。D. 全篇诗情起伏,有较大的起落,用法变化而深严。12. 本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表现琴声,请选择两种进行赏析。【1012题答案】【答案】10. A 11. B 12. 对比,首联比以儿女之情,次联拟以英雄气慨,一柔一刚,构成悬殊之势,突出琴声的忽高忽低、抑扬顿挫的特点。通感,以众鸟蹁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最后一落千丈这样极具画面感的视觉形象,表现乐音的起落变化,有新奇、精警之效。烘托,后八句写自己听
26、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诗歌文体特征的能力。诗歌总体句数、字数不定,不属于句式整齐的排律;“长短句”和“散曲”都需要依照一定韵律填词,这首诗歌不符合该特点。这种句式长短错落,句数字数自由的特征,应属于古体诗。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B.“由刚而起,继而转柔”错误,诗歌开头两句是“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这是柔;接着两句是“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这是刚,故而应该是由柔而起,继而转刚。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首联“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将琴音比作儿
27、女之情,次联“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又将琴音比作英雄气概,一柔一刚,用对比突出了琴声的抑扬顿挫。而“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是用通感,描摹在众鸟蹁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饱经跻攀之苦,最终还是跌落下来,表现乐音的起落变化,想象新奇动人。诗的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嗟余”二句是自谦之辞,申明自己不懂音乐,未能深谙其中的奥妙。尽管如此,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所深深感动,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末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琴技的高超。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从侧面烘
28、托了琴声的优美动听。(四)(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许衡,怀之河内人也。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寻居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凡经传、子史、礼乐、星历、水利之类,无所不讲,而慨然以道为己任。尝语人曰,纲常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苟在上者无以任之,则在下之任也。凡丧祭娶嫁,必徵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
29、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中统元年,召至京师。时王文统以言利进为平章政事,衡言治乱休戚,必以义为本,文统患之。阿合马领尚书省六部事,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帝欲开太学,以为国子祭酒。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其为教,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相其动息以为张弛。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少者则令习进退、应对,或射,或投壶,负者罚读书若干遍。久之,诸生人人自得。(节选自元史许衡传)13. 下列句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纲常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A. 灭亡B. 丧失C. 迷失D. 逃离14. 下列句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30、)学者浸盛A. 逐渐B. 渗透C. 假使D. 熏陶15. 下列句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衡言治乱休戚A. 停止B. 吉庆C. 休假D. 离弃16. 下列句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相其动息以为张弛A. 察看B. 扶助C. 教导D. 治理17. 下列选项中,为第段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B. 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C. 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D. 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18. 把第段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1、。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19. 请根据原文内容填写下表。事件(请加以概括)特点(请填写两个四字句)倡导乡人婚丧嫁娶要依礼而行严守礼法,教化百姓面对权倾朝野的阿合马,毫不退让(1)_(2)_教导有方,爱生如子【1319题答案】【答案】13. B 14. A 15. B 16. A 17. B 18. 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 19. . 刚正不阿,直言不讳 . 被皇帝任命为国子祭酒,尽职尽责【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亡:失去。句意:纲常伦理国家一日不可
32、失去。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浸:逐渐、渐渐。句意:学习的人逐渐多起来。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休:吉庆、有利的遭遇。句意:许衡认为治国安邦之道,有利的和不利的不能分开。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相:察看。句意:察看他们学力情况来决定学业的轻重缓急。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第二个“粟”是“不熟”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AC。“泰然”修饰“处之”,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故
33、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时”,当时;“夜”“昼”,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在白天;“身体”,亲自体验;“言动”,言谈举止;“揆”,穿多;“发”,实行。【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1)根据原文“阿合马领尚书省六部事,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意思是:阿合马兼管尚书省六部事情,权势远超朝野其他人,一时之间大臣多对他阿谀奉承,许衡每次与他讨论,必定直言不讳,一点也不让步。表现出的性格特点是“刚正不阿,直言不讳”。(2)根据“帝欲开太学,以为国子祭酒。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
34、,意思是:皇帝想要开设太学,任命许衡兼任国子祭酒。许衡接到任命,高兴地说:“这才是我应当做的事啊。时所选的弟子都还幼小,许衡对待他们如同成人,爱护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可见,事件是,被皇帝任命为国子祭酒,尽职尽责。参考译文: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七岁入学,老师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举!”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
35、大义然后才实行。不久移居苏门,常与姚枢及窦默讨论学问,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不是他们讨论的话题,奋然地把(传播)道义当作自己的任务。许衡曾对人说,纲常伦理国家一日不可废,如果在上者不履行,我们一般人也要履行。凡是婚丧娶嫁,他必定要根据礼法,并以此倡导同乡的人如此做,学习的人逐渐多起来。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如果家里财产有余,许衡就把他分给同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请许衡回京师。
36、当时王文统因为善于搞经济晋升为平章政事。许衡认为治国安邦之道休戚与共,必须以义为本,文统忌恨他。阿合马兼管尚书省六部事情,权势远超朝野其他人,一时之间大臣多对他阿谀奉承,许衡每次与他讨论,必定直言不讳,一点也不让步。皇帝想要开设太学,任命许衡兼任国子祭酒。许衡接到任命,高兴地说:“这才是我应当做的事啊。时所选的弟子都还幼小,许衡对待他们如同成人,爱护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许衡教学,顺应学生的个性,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察看他们的学力情况来决定学业的轻重缓急。课堂吟诵的空余时间,就让他们学习礼仪,有时练习书法算术。年龄小的就让他们学习进退、应对的礼仪,有的学习射箭,有的练习投壶(一种投掷游戏,也是一
37、种礼仪),输的处罚读书若干遍。过了一段时间,诸位学生人人自然而然学到很多东西。(五)(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尚节亭记刘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38、。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樠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樠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研之,他日
39、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20.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哉B. 矣C. 也D. 尔21. 下列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栽种花草树木往往有所取义,并非只是为了好玩。B. 文中古人所用玉石、象牙、倾斜的器具,都有各自的象征内涵。C. 想要进德修业,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就要做到以物自勉或自警。D. 引出后文黄中立植竹建亭,并取名“尚节亭”,以言其志22. 下列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竹之有节,表达人在世道变化中更要坚定志向。B. 作者以泰伯、子思能守大节,季子、曾子的行为却不合宜为例,说明“人道
40、有变,其节乃见”。C. 本文以“节”为中心,从竹之节到草木四季之节,再到人之节,层层递进,富有逻辑。D. 本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自由挥洒,富有韵致。23. 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2023题答案】【答案】20. C 21. C 22. B 23. 记录尚节亭的修建缘由,表达对黄中立“尚节”之志,“淡泊”之心的赞赏之情。借竹之有节,来表达对有节操之君子的崇敬之情,抒发个人的理想追求。借论述植物之“节”的形成特点,阐述应选择精准、处置适当,才能把握好“节”。【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意思是: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
41、残折断,是因为它有节。由此可见,此处是用“者也”来表达对原因的判断。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C.“就要做到以物自勉或自警”错误,原文说的是“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即以物自勉或自警对于进德修业,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是有好处的,但不是说要想进德修业,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就要以物自勉或自警。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原文艺术手法的能力。B.“说明人道有变,其节乃见”错误,应该是为了说明“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即节是很难把握得恰到好处的,必须要选择精
42、准,处置适当,否则就可能做得不适宜。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根据“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可见,其一,是为了记录尚节亭的修建缘由,表达对黄中立“尚节”之志,“淡泊”之心的赞赏之情。从“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可见,借竹之有节,来表达对有节操之君子的崇敬之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43、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樠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可见,借论述植物之“节”的形成特点,阐述应选择精准、处置适当,才能把握好“节”的表现。参考译文: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罢了。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芳,(种)谖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警;(这样)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帮助的。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
44、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内里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说明竹子,还有比节更值得崇尚的吗?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的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真是具有大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关于“
45、节”字的含义,在易经里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再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汗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因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是人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于是才有合乎中庸的(一个标准)。所以辞让继任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坚持自始不变,这也是大节,子思这样做就适宜了,但曾子这
46、样做就太过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又岂是无意义呢?三、写作(40分)24. 根据下列材料作文:近日上海疫情再起,有居民以是否核酸检测属于个人权益为由拒绝进行采样。这可以启发我们思考,特殊时期如何妥善处理个人权益和公众关切之间的关系,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24题答案】【答案】例文:权利伸张别忘“公共意识”在伸张个体权利的同时,我们也呼唤公共意识的提升。这种提升,是在松散的沙子当中,混合制度的水泥、规则的石子和道德的水分,从而产出比花岗岩还坚韧的文明基石。近日上海疫情再起,为了尽快战胜疫情,医护工作者为小区居民进行核酸检测,然而有居民却以是否核酸检测属于个人权益为由拒绝进行采样。近日,媒体报道的这一真实案例,再次让我们思考个体诉求与公共意识的关系。改革开放40年来,告别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陶瓷铸造砂行业投资前景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2024年12月金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武义县社会福利院公开招聘1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夏季保健课件
- 《时尚北京》杂志2023年第5期
- 《颅脑损伤的护理》课件
- 《Ch全面质量》课件
- 2025至2031年中国彩色石英玻璃管液位计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妇幼卫生用品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单密码门禁控制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浮油脂肪酸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我的家乡湖北荆门介绍
- 《中国十大书法家》课件
- 遮瑕(美容化妆技术课件)
- 不锈钢金属边框施工方案
- 民企与央企合作协议
- 医院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 超实用可编辑版中国地图全图及分省地图
- 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患者围手术期并发尿脓毒症护理专家共识
- 交换机工作原理详解(附原理图)
- 小学总复习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课件
- 2023年考研考博考博英语福建师范大学考试高频考点参考题库带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