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线间腔(透明隔腔、Verga腔及中间帆腔)的课件(PPT 58页)_第1页
脑中线间腔(透明隔腔、Verga腔及中间帆腔)的课件(PPT 58页)_第2页
脑中线间腔(透明隔腔、Verga腔及中间帆腔)的课件(PPT 58页)_第3页
脑中线间腔(透明隔腔、Verga腔及中间帆腔)的课件(PPT 58页)_第4页
脑中线间腔(透明隔腔、Verga腔及中间帆腔)的课件(PPT 58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脑中线间腔的影像诊断与鉴别第1页,共58页。目录1.透明隔腔(第五脑室)A2.Verga腔(第六脑室)B3.中间帆腔(第三脑室上池)C5.脑中线间腔的鉴别E4.脑中线间腔囊肿D6.脑中线间腔分型及临床表现F第2页,共58页。胼胝体:它是联络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构成的纤维束板。在大脑正中矢状切面上,胼胝体呈弓状,前端接终板处称胼胝体嘴,弯曲部称胼胝体膝,中部称胼胝体干,后部称胼胝体压部。胼胝体纤维进入两侧半球后散开,投射到整个半球皮质。它把两大脑半球对应部位联系起来,使大脑在功能上成为一个整体。对于两半球间的协调活动有重要作用。脑中线间腔周围解剖结构概要 在脑的中线前部有三个潜在的腔隙,分别是透明

2、隔腔(CSP)、Verga腔(CV)和中间帆腔(CVI)。要正确认识和鉴别诸间腔,首先必须对间腔周围解剖结构有清楚的认识。第3页,共58页。穹窿:是大脑海马至乳头体的弓状纤维束。主要由海马的传出纤维组成,海马的大锥体细胞的轴突先沿侧脑室内表面走行,称室床,继而在海马内侧集中成海马伞。后者于胼胝体压部下方向后上行,绕过压部,形成穹窿脚,继绕过丘脑后端,左右汇合形成穹窿体。在体形成处,两半球的海马结构之间,有大量纤维相互投射至对侧,形成一薄的白质层,称穹窿连合。穹窿体继续前行,在室间孔上方,左右纤维再次分开形成穹窿柱。此柱又分为两小部:在前连合前方下降者,称为连合前穹窿,主要止于隔区和扣带回;在前

3、连合的后方下降者,称连合后穹窿,主要止于乳头体核、板内核前部、丘脑前核群、下丘脑外侧区和中脑网状结构。第4页,共58页。 透明隔:是两侧侧脑室中间的一厚约1.5-3mm的双层半透明薄皮髓质板(间隔膜)。第5页,共58页。第6页,共58页。第7页,共58页。第8页,共58页。第9页,共58页。第10页,共58页。 透明隔是两侧侧脑室中间的一厚约1.5-3mm的双层半透明薄皮髓质板(间隔膜)。在胚胎3个月时,胼胝体发育跨中线形成透明隔腔及Verga腔。到胚胎6个月时,两个腔由后向前逐渐融合而消失,如到一定年龄尚未融合且由液体填充,即形成透明隔腔及Verga腔。 1.透明隔腔(第五脑室)第11页,共

4、58页。 透明隔腔前界为胼胝体膝部,后界为穹窿柱,上界为胝胝体体部,下界为胼胝体嘴和前连合,两侧壁即透明隔小叶(薄皮髓质透明板)。 透明隔腔(第五脑室)与Verga腔(第六脑室)不属于脑室系统,因为它没有脑室所具有的室管膜,可能仅是一个“别称”或认识上不足的“误称”,但它经常与侧脑室或三脑室相通,因为在气脑造影时可积满气体,那些不与脑室系统相通者,腔内的脑脊液通过透明隔膜过滤和隔膜静脉及毛细血管重吸收。 第12页,共58页。 根据尸检显微镜观察,在胎儿和早产儿,CSP的存在率为100%,足月后迅速减少,出生后1个月为85%,2个月为45%,3-6个月为15%,6个月至16岁为12%,在成人多为

5、12-20%。在CT和MRI上确定的CSP要少得多,新生儿为83.3%,1岁以内为3.9%,1-5岁为2.2%,6-9岁为1.1%,10-14岁为1%。第13页,共58页。 影像表现CT:两侧侧脑室额角间呈三角形(底在前,尖向后)、边缘清楚的低密度影;CT值与脑脊液相同;双侧侧脑室前角无移位及变形;增强无强化。MR:位置、形态与CT表现相同,信号: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呈低信号;增强无强化。第14页,共58页。透明隔腔(第五脑室)Verga腔及(第六脑室)分型:间隙混合型(CSP+CV)第15页,共58页。透明隔腔(第五脑室)Verga腔及(第六脑室)分型:间隙混合型(CSP+CV)第

6、16页,共58页。知识延伸 透明隔腔(CSP)又称为第五脑室。国内的所有的教材、文献其定义皆大致相仿,而几乎所有医务工作者也笃信此定义。而在国外的文献中,“第五脑室”通常被定义为位于脊髓圆锥并由室管膜组织包绕的囊腔,也称终室。由于第五脑室发育多变,可以是与脊髓相通的单个囊腔,也可以是与脊髓中央管不相通的孤立囊腔。 备注:“第五脑室”这一概念由Krause(克劳斯)于1875年提出。参考文献重新正确认识第五脑室的概念及其影像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2016年6月第50卷第6期)第17页,共58页。第18页,共58页。我们常说的“第五脑室”就真的错了吗? 第一、国内很多文献里,并没有将透明隔间腔即我们

7、认可的第五脑室称为真正的脑室系统。而且大多数文献都可查到以下类似的表述透明隔腔和韦尔加腔虽被称为第五和第六脑室,但是不属于脑室系统,并且提出其内壁未衬有室管膜细胞,不具备脑室的组织结构特征。所以国内众多医务工作者早就认识了我们常写的第五脑室并不是真正的脑室系统。 第二、国内中文医学资料包括医学教科书、著作、文献及网络文字中,之所以将透明隔间腔称为第五脑室。本人认为此称呼更多的是从解剖位置来定义的,比如第六脑室,这样更方便大家对该处扩张的囊腔进行标示,而并不代表我们认可其组织结构;所以我们常写或者常表达的第五脑室如果用此分类来看,并不是错误的。 第三、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外文章已用“终室”一词来替

8、代位于脊髓圆锥的“第五脑室”。所以,将脊髓圆锥处的囊性腔室称为第五脑室可能并不符合解剖分类或者标示,虽然在组织结构上符合脑室的定义,但在称呼上可能会引起一些误解。 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如果遇到透明隔腔增宽的病例,我们仍然可以按照国内习惯在诊断结论中写第五脑室扩张(形成),但是假如你比较纠结组织结构学的话,不妨在结论里用透明隔腔增宽这种描述性诊断代替。第19页,共58页。 知识延伸 脑室共4个,第一、二脑室最大,左右各一,统称为侧脑室;第三、四脑室位于中线。 第五、六脑室内无室管膜,非脑室系统。第20页,共58页。 Verga(韦尔加)腔(CV)又称第六脑室,是由意大利神经病学家Andrea Ve

9、rga(安德列韦尔加)于1851年在尸体解剖中首先发现,并定名为“第六脑室”,后称Verga腔,也称为穹窿腔、穹窿脑室、三角脑室、胼胝体腔。是位于穹窿连合与胼胝体之间的一个水平裂隙。从根本上讲,透明隔腔、Verga腔结构相同,只是借穹窿柱将位于中线的腔隙结构前后隔开。2.Verga腔第21页,共58页。 Verga腔通常由海马联合闭合不全所致,常由透明隔腔向后扩展形成,亦可单独存在。可以是先天透明隔或海马联合闭合不全而成,后天外伤也可引起。 它的前方是穹窿前肢的前缘,上方是胼胝体的体部,两侧是薄皮髓质透明板(透明隔小叶),后方是胼胝体压部及后联合,向后下延伸至穹窿脚附近。第22页,共58页。

10、影像表现CT:两侧侧脑室体部之间后1/2处呈三角形、后缘平直、边缘清楚的低密度影;与透明隔腔并存的,形成近似圆柱状、烧瓶状贯穿双侧侧脑室体部之前后低密度影;CT值与脑脊液相同;双侧侧脑室体部无移位及变形;增强无强化。MR:位置、形态与CT表现相同,信号: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呈低信号;增强无强化。第23页,共58页。Verga腔(第六脑室)分型:中间型第24页,共58页。透明隔囊肿分型:混合囊肿型(CSP+CV)第25页,共58页。 中间帆腔(CVI)又称为帆间池、帆间腔、间位帆池、脑室间腔等,是由中间帆池扩张而成,是一个潜在性的蛛网膜下脑池,是双层软脑膜反折而形成的腔隙,其最前端为反

11、折处,通常位于室间孔处,其后与大脑大静脉池或四叠体池相通。 中间帆腔位于双侧丘脑及穹窿脚之间,穹窿体、穹窿连合的下方,三脑室顶的上方,故又称为三脑室上池。3.中间帆腔第26页,共58页。 中间帆腔前可达室间孔,呈尖端向前的三角形,由穹窿脚间开始,前界为穹窿柱,后界是胼胝体压部、后联合及松果体,上外侧壁为穹窿柱,下外侧壁为丘脑,可以认为是环池和四叠体池向前上的延伸。 中间帆腔外下缘有2条大脑内静脉,走行于第3脑室顶部的脉络丛组织内,于胼胝体压部下方汇合为大脑大静脉,因此大脑内静脉可作为CVI的重要定位标志。另外中间帆腔底壁处还有丘脑上静脉及脉络膜后中动脉通过。第27页,共58页。第28页,共58

12、页。第29页,共58页。中间帆腔(CVI)分型:间隙型第30页,共58页。中间帆腔(CVI)分型:中间型第31页,共58页。中间帆腔+透明隔腔分型:混合CVI囊肿型+CSP间隙型第32页,共58页。中间帆腔+透明隔腔+大脑大静脉池囊肿分型:混合间隙型第33页,共58页。中间帆腔(CVI)囊肿第34页,共58页。 影像表现CT:位于CV下方,水平断面上呈三角形、梯形或斜方形的低密度影,不与透明隔腔相通,横径一般15mm;CT值与脑脊液相同;增强未见强化。MR:位置、形态与CT表现相同,信号: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呈低信号;增强未见强化。第35页,共58页。 脑中线间腔囊肿包括透明隔囊肿、

13、Verga囊肿和中间帆腔囊肿。人们通常将透明隔腔、Verga腔、透明隔囊肿和Verga腔囊肿统称为“透明隔腔”,本人认为这种称谓不是很准确,而分别称为“透明隔腔”或“透明隔囊肿”较为合适。 透明隔囊肿(SPC):若两侧侧脑室间的含液结构的两侧壁向两侧弯曲膨隆,两侧壁间距离10mm,多伴有临床症状,即为透明隔囊肿;而透明隔腔两壁基本呈平行排列,直径一般3mm有临床意义,在8mm以上伴有脑电异常者有一定临床意义。第五、六脑室常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局部脑萎缩、一侧大脑发育不全、灰质异位等。常见症状有头痛、眩晕、呕吐、癫痫、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不全性偏瘫及偏身麻木等。 较大的脑中线腔囊肿引起临床症状一般分三期:早期可有头痛、头晕和不适;一旦破裂可出现急性颅内压升高和精神障碍;以及可出现多样化大脑综合症:如额叶性共济失调、精神异常、语言障碍、癫痫、中枢瘫等。6.2临床表现:第56页,共58页。 尽管在统计学上发现透明隔腔、Verga腔的形成与癫痫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为透明隔腔、Verga腔形成后致室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