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性社区何以存在-现代中国都市的社区意识研究_第1页
规范性社区何以存在-现代中国都市的社区意识研究_第2页
规范性社区何以存在-现代中国都市的社区意识研究_第3页
规范性社区何以存在-现代中国都市的社区意识研究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规范性社区何以存在现代中国都市的社区意识研究 李 升,佐佐木卫(1北京工业大学,北京100124;2日本神户大学)Reference本文使用日本地域社会研究中的社区意识研究技法对现代中国的社区意识进行尝试性的论证。从调查分析结果发现,现代中国的社区意识与日本的地域社会存在很大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与日本的基层社会结构的差异。这样的差异可能引发中国社区建设的独特性,进而影响中国式的公民社会的实现。关键来自www.lw5U.com词社区精神;社区规范;社区意识中图分类号C913A1008 -9314(2013)05 - 0082 - 06一、研究问题的提出现代中国开展的以组织居民委员会为核

2、心的社区建设,旨在追求社区的自治性和居民的自主性,社区被认为是具有“基础自治体”的作用。这对于日本的地域社会建设来说就是确立社区的规范性,将社区建设成为居民的意见达成、纽带联结及共同活动的“生活场”。而将社区建设成为居民的“生活场”,形成“规范性社区”,社区居民对地域的整合性、活动的自主性以及对地域的情感等积极的社区意识是不可或缺的。一旦社区意识缺失,将会导致诸多社会问题。如果将社区只是作为居民社会生活功能完备的统一体称之为“功能性社区”,而将培育社区意识的统一体称之为“规范性社区”,那么本文的研究问题就是:急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现代中国社区建设形成的社区意识究竟如何?“规范性社区”究竟何以存在?

3、本文将使用日本地域社会论中的社区意识研究技法,通过对中国沿海城市青岛的调查研究,对此问题进行尝试性的论证。二、社区意识研究模型构建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社区建设”致力于建设一种“生活场”,在这样的“生活场”中,社区居民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市民”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具有地域性的共同目标,成员之间具有相互的信赖感,即社区建设目标指向具有居民自治性和主体性的“新社区”,这样的“新社区”不仅具有希勒里( Hillery)所说的“地域性、共同性、共属感情”的社区共通特性,而且更加强调居民的主体参与性和自治性,而社区情感和参与意志等就构成了居民的社区意识:奥田道大把“新社区”形成的分析模型按照两条轴

4、线划分为四个类型(图1),第一条轴线是“社区活动是居民主体性的组织、还是依存于行政组织”的“主体一客体”行动轴线,第二条轴线是“居民关于社区的价值指向意识是普遍连带的、还是特殊排他的”意识轴线。具体来说,(1)“地域共同体”模型是具有地缘连带的、相互情感的、对外封闭的地域社会;(2)“传统失范”模型是“地域共同体”模型解体后,居民失去归属对象的、对地域呈现不关心的状态;(3)“自我”模型中,居民虽然能够主体性的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并要求权利的获得,但仅对与自己关系紧密的问题持有关心;(4)“社区”模型则指居民在考虑地域社会全体的广阔视野下积极参与到地域社会活动中。在奥田看来,理想的理解城市化过程应

5、该是从“地域共同体”模型向“传统失范”模型、再向“自我”模型、最后向“社区”模型转变的过程,不过根据不同社会结构特征,也存在由“自我”模型向“地域共同体”模型反向转变的可能性。社区意识是形成地域社会行动体系的核心,铃木广将奥田的“社区”模型放人现实的地域社会,将社区意识按照强弱性和方向性分为“社区精神”和“社区规范”两个纬度,其中“社区精神”是体现了社区居民对生活社区的关注,主要有社区情感、整合认知和参与意愿的三个要素构成;而“社区规范”则体现了社区居民对社区应当存在的状态认知,包括“主体主义一客体主义”、“差别主义一平均主义”和“普遍主义一特殊主义”三个要素。对可以使地域生活丰富化的活动参与

6、( commit-ment:参与意志)是与对地域的挚爱(attachment:情感连带)和结合(integration:整合感觉)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其中的“挚爱”是激发社区参与的动力根源,而“整合”体现了社区对居民的包容性以及相互协作的态度,呈现出社区意识的“封闭性”和“开放性”特征(特殊化与普遍化)。这样的三种情感和动力的联结是以“生活于此”(定居性)的价值必然性为基础的,当然,“生活于此”的必然性的形成机制也存在两种不同的区分由“只能在此生活”产生的被动选择(客体化)和由“希望生活于此”产生的积极选择(主体化)。由此,在对社区模型理解的基础上,基于表示“社区精神”和“社区规范”的诸因素,

7、可以提出建构社区意识模型的分析指标(图2)。本文将表现社区意识的“整合”(integration:由社区联结的一体感)、“定居”(settlement:长期在社区居住的定居意愿)、“评价”(assessment:对社区发展的乐观态度)、“挚爱”(attachment:对居住社区的深厚情感)、“参与”(commitment:对能够丰富社区生活的活动加入)这五个因素列为代表社区精神(社区意识的强弱指标)的五项指标,这些指标的比重的不同将体现出不同的社区规范的方向:“平均一差别”、“开放一封闭”和“主体一客体”,进而表现出不同的社区意识模型。三、社区意识研究的实证分析青岛市H社区的调查研究1调查地基

8、本概况基于问卷的调查是2009年在位于青岛市东部的L区H社区进行的。H社区由“G科园”、 “T家园”和“J华庭”的三个小区构成。调查对象是从G科园小区和J华庭小区抽样选出300户居民。“G科园”是由50栋楼1917户(5751人)构成的小区,建成于1993年。这个小区的特征是,由于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的建设而拆迁的6个村的回迁村民占到了310户。不过,调查的70户回迁房中,“一直居住于此”的居民只有13户(18.6%),很多拆迁的回迁补偿房都是已经出售或是租赁。除此之外,小区还有面向教师和政府机关人员的单身宿舍。“J华庭”建成于2003年,属于新建商品房小区。这是由27栋楼的735户(2160人

9、)构成的小区,内有公共活动广场,配有休闲运动设施。小区的出入有保安管理,内设有较多的监控设备并实行“门禁”出入,呈现出Gated Community的形态。“G科园”的租赁者较多,超过了30%,而“J华庭”的购房入住的居民比率较高。2调查结果分析(1)社区生活环境评价图3表示了关于社区居民对社区生活环境评价的调查结果。整体来看,“G科园”的生活环境评价相对较高。尽管从调查情况来看“J华庭”的居民阶层性较高,但或许正是由于较高阶层的社会期待和需求水平也较高,因此阶层性特征并没有与社区生活环境的满足(肯定评价)关联起来。尤其是在“购物”和“教育环境”方面,“J华庭”比“G科园”的评价明显要低。实际

10、上G科园的确是具备有大型自由市场,而且商店也很多。然而却不仅于此,或许这也反映了由阶层差距带来的消费取向不同以及对子女教育期待水平的不同。(2)社区精神社区精神表示了地域社会居民意识的强弱,是衡量社区意识的重要纬度。在对H社区的调查结果中,关于社区精神五项指标的具体测量和结果分别如下(图4-图8)。整合是否认为社区居民之间互相协作的意识很强?(图4)从以上的图表结果可以看出,无论哪一个指标,给出肯定回答的人都接近半数。关于地域整合的“互相协作的意识很强”、地域情感的“如果有人说了社区的坏话,就感觉是说了自己的坏话”以及地域评价“社区今后会越变越好”的意见都超过了半数。尤其是居民对社区发展的评价

11、比较高,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如果和图3关于社区生活环境评价结果比较来看,尽管社区居民对生活环境的现状肯定比率不是很高,却对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持乐观的肯定态度。总的来看,H社区的两个小区在社区精神五项指标方面呈现出相似的特征(图11和图12)。不过仔细来看,在地域整合意识和定居意识表现方面,两个小区略有差异,“G科园”小区的调查结果相对较高,这可能由于G科园小区有搬迁居民和较多本地人的缘故。虽然不能和日本的地域社会研究作比较,但对于“如果有人说了社区坏话,就感觉是说了自己的坏话”这样问题,“J华庭”小区一半以上的居民回答是肯定的,从小区居民的居住时间并不是很长这一点来看,这可以理解为居民对

12、“J华庭”的居住条件满意的表现。不过,相对于“G科园”来说,“J华庭”小区在“购物”和“教育”的评价低是明显的(图3),这或许与“J华庭”的居民阶层性较高而带来的期望水平高和流动性大有关,因此其定居意识相对较弱。(3)社区规范平均一差别(平均)不应该只考虑自己社区的利益,而应该首先考虑其他有困难的社区。(差别)还是要把自己社区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用考虑其他社区的利益。开放一封闭(开放)应该在社区中互相交流和帮助,懂得与他人分享,使社区更好发展。(封闭)只做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与社区中其他人的交流是无关重要的。主体一客体(主体)积极主动推进社区的发展,为使社区更加适宜居住尽可能做出自己的努力。

13、(客体)推动社区发展的事情应该托付给那些熟知社区且有能力的领导去做。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社区规范的“平均一差别”方面,“不应该只考虑自己社区的利益,而应该首先考虑其他有困难的社区”这样的“去个人利益”意见还是非常明显的。在“开放一封闭”方面,两个小区的“开放”意向都较强,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却不能简单的接受这样的结果。正如从实地观察和上述社区精神指标来看,“J华庭”小区是“门禁型社区”,居民的“封闭”意向(或说个人生活主义)相对较强。在“主体一客体”方面,对于社区事务是“居民作为主体的参与”还是“托付给领导”这样的问题回答,两种意见大致上是各占一半,不过细看的话,表现主体参与的意见显示出略高

14、的比率。不过,根据佐佐木卫的研究,即便是“如果不动产的价值得到提升,作为社区成员就能更加享受切实利益”的居民,“把麻烦的事情都委托给居民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的态度也是很强,进一步说,“对于从其他地方搬迁过来的居民或是居住在租赁房屋的居民,如果条件变差的话,就会寻找更好的地方而迁出社区”的态度是支配性的。3H社区意识模型的分析本文将社区意识模型的“社区规范”的三项指标作为因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纳入分析的自变量是表示调查对象基本属性的性别、年龄、学历、家庭收入和居住形态,以及表示“社区精神”的整合、定居、评价、挚爱和参与的诸因素。从表1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社区内购买房屋居

15、住、对社区有肯定评价以及参与意识较强的居民其社区规范的平均化意识较强;对社区整合和参与意识较强的居民其社区规范的开放化意识较强;学历较高、地域情感以及参与意识较强的居民其社区规范的主体化意识较强。整体来看的话,对社区参与意识的强弱对社区规范的三项指标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从这一点来看,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奥田的“社区”模型,现代社会的社区强调居民在考虑地域社会全体的广阔视野下积极参与到地域社会中。此外,“定居”变量没有与任何一个因变量发生显著的作用。这里似乎产生出一个与日本的地域社会相反的结论,那就是尽管社区居民的“定居”意愿强弱不能作为主观能动性因素与社区规范的积极性方向产生关联,但其对居住社区的

16、主动“参与”意识仍将影响整个社区意识的发展方向。由此,可推测出这样一种可能性:与日本地域社会的“定居者”社区模型相对应,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社区建设将形成一种都市的“流动者”社区模型。四、结论“规范性社区”何以存在从上述关于社区意识的分析结果来看,现代中国的城市“社区”很难想象是通过居民自主组织起来并通过居民的社区意识激发出动力能量的地域社会,与来自W日本地域社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一方面可能与中国社区类型构成的复杂化有关,也与构成社区的逻辑和实质有很大关系。正如本次调查的J华庭小区具有一种gated community(防御型社区)的性格,小区由铁栅栏制的坚固的门关着,不要说小商小贩,即使

17、是住户的熟人在进入时也需要在门卫进行登记。这让人联想到周围用墙包围起来、设置防止邪气进入的影壁的“四合院”。现在作为高级公寓建设的小区无一例外都是这样的形式,可以认为表现出这样一种生成机制通过共有封闭的生活空间,保证了社区内的整洁环境、安全秩序和有效管理,由此产生出房屋价值、生活方式以至社会阶层等社会特征。本文研究的H社区是位于城郊的新型社区,其社区意识的各项指标及其关联性与日本的地域社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使得形成这样一种可能性,就是中国的社区模型将出现都市的“流动者”模型:地域参与意识的强弱更能影响社区的积极性能量。这与现代社会的“社区”模型也具有一致性。在成为日本地域研究出发点的麦基文的社区论中,孕育作为国民的“共同的意愿” ( will)的基层集团(community)是以村、城市、国家这样的阶梯式多层性为前提的。日本的社区研究则是将基层集团解读为“自然村”等的地域社会来验证社区的规范性结构,“地域情感、参与、整合的相互有机的连带”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中国的实地调查中,这样的连带是模糊的。这或许与中国社区建设对社区的目标定位有关,社区更像是一个社会生活功能齐备的功能性统一体,而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