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ppt(王怀民)_第1页
第十五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ppt(王怀民)_第2页
第十五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ppt(王怀民)_第3页
第十五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ppt(王怀民)_第4页
第十五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ppt(王怀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五章 国际收支调节(tioji)理论共五十六页第十五章 国际收支(u j shu zh)调节理论在描述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状况时,最常使用的指标就是国际收支平衡与否,无论顺差(shnch)还是逆差都代表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通常,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由于汇率缺乏弹性造成的,这种不平衡同时也会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危害,即使是顺差也是如此,比如长期的顺差会造成国内通胀压力加大,本币升值的压力加大,削弱国家的竞争能力等逆差所导致的后果就更为严重,严重的贸易赤字会导致国际收支危机,甚至导致一国经济破产或者汇率制度的崩溃,因而国际收支的调整就成为国际经济领域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共五十六页导论 国际收支失衡(sh

2、 hn)与调整多数情况下,国际收支不平衡表现为国际收支帐户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差额不能自主性的达到平衡例如,当经常项目赤字不能被自主性资本流入所平衡时,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从根本上讲,国际收支失衡是由国内外商品市场、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的失衡引起的。造成这种失衡的因素主要包括:(1)周期性因素因国内外商业周期的非同步性而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周期性失衡,比如国内经济处于景气阶段(jidun)而国外经济处于衰退阶段(jidun),则国内对国外的商品需求旺盛而国外则相反,这时就会发生国际收支逆差,因而国外经济的发展对国内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共五十六页导论 国际收支失衡(sh hn)与调整(二)结构性因

3、素因国内经济结构与国际市场供求变化不相适应而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结构性失衡。比如,当廉价的新能源被大量开发和使用时,原先依靠能源出口的国家就可能面临国际收支失衡,因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措施,假如不能解决该问题,则国际收支失衡将是长期的(三)收入性因素因经济增长和收入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收入性失衡。理论上讲,收入增加(zngji)意味着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增加(zngji),如果本国的出口不变则可能引发国际收支逆差,但收入的增加(zngji)同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资对本国投资,因而这种效应不能一概而论共五十六页导论 国际收支(u j shu zh)失衡与调

4、整(四)货币性因素因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而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货币性失衡。当一国的货币供应量扩张时,物价上涨,即使名义汇率(hul)不变,实际汇率(hul)也会升值,出口竞争力下降,经常账户恶化。同时,高通胀使投资风险加大,外资可能抽回或者至少,外资的流入减少,资本账户也会恶化此外,投机性资本转移以及季节性或者偶然性因素也可能导致国际收支不稳定客观的讲,短期的国际收支失衡是不可避免的,失衡是绝对的,而平衡是相对的,但长期的、持续性的失衡则是经济系统不合理的表现,并且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损失,这就需要国家在失衡时采用一些政策和措施对这种失衡进行调整共五十六页导论 国际收支(u j shu zh

5、)失衡与调整总体而言,对失衡的调整可以有两种基本方式,其一为利用市场力量自发调整,其二为利用国家力量人为调整前者指汇率的自由波动、收入的上下涨落以及储备的流出流入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国际收支具有稳定作用后者指为克服自动调整机制的不足或者(huzh)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由政府主动采取政策对国际收支失衡进行干预和调节,常见的调整策略包括贸易管制和外汇管制、总需求政策等共五十六页导论(do ln) 国际收支失衡与调整理论上讲,任何失衡在自由经济条件下都可以通过市场(shchng)的自发调节达到均衡,国家的调整策略也必须通过市场(shchng)机制才能发挥作用,因而适当的策略可以提高调整的效率,但非理性的

6、调整则不仅不会解决失衡问题反而可能给经济带来巨大伤害从不同角度对国际收支失衡进行调整的研究,便形成了不同派别的国际收支调整理论,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包括弹性理论、收入理论和货币理论共五十六页第一节 金本位制下的“铸币价格(jig)流动机制”一国国际收支发生失衡之后,有时并不需要当立即采取措施来加以消除,因为经济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机制,往往能够使国际收支失衡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缓和,乃至(nizh)自动恢复均衡。金本位制下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便是这样的一种自动机制。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就是大卫 休漠所提出的价格一铸币流动机制。共五十六页“铸币价格流动(lidng)机制”共五十六页“货币价格

7、流动(lidng)机制” 在纸币流通下,当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顺差情况正好相反),意味着本国对外支付大于收入,货币外流;在其他条件既定(j dn)的情况下,本国物价下降,本国出口商品价格也下降,出口增加,贸易差额因而得到改善。“货币价格流动机制” 的自动调节过程可用下图来描述。共五十六页“货币价格(jig)流动机制”共五十六页第二节 弹性(tnxng)分析理论弹性分析着眼于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调整,其基本思路为货币贬值,通过(tnggu)对国内外相对价格体系调整进而对国际收支发生作用由于这一分析方法是围绕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展开的,故称为国际收支弹性论弹性论是由勒纳和罗宾逊夫人在马歇尔供

8、求弹性均衡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从经常项目出发来看待国际收支问题,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在当今国际经济理论界还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力,对现实问题的说明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共五十六页马歇尔-勒纳条件(tiojin)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ner condition)这是西方汇率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所要表明的是: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中,即VxVm,或Vx/Vm1(Dx,D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的需求弹性) 共五十六页马歇尔-勒纳条件(tiojin)这是由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和美国经济学家A.P.勒纳揭示的关于一国货币的贬值与该国贸易收支改善程度(chngd)的关系 一

9、国货币相对于他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该国的贸易收支状况主要取决于贸易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弹性这里要考虑 4个弹性:他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指他国对贬值国出口的商品的供给弹性)共五十六页马歇尔-勒纳条件(tiojin)在假定一国非充分就业,因而拥有足够的闲置生产资源使出口商品的供给具有完全弹性的前提下,贬值效果便取决于需求弹性需求弹性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进出口需求数量的变动程度。如果数量变动大于价格变动,需求弹性便大于1;反之,数量变动小于价格变动,需求弹性便小于1.只有当贬值国进口需求弹性大于0(进口减少(jinsho)与出口需求弹性

10、大于1(出口增加)时,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共五十六页马歇尔-勒纳条件(tiojin)如果用Dx表示他国对贬值国的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Dm表示进口需求弹性,则当DxDm1时,即出口需求弹性与进口需求弹性的总和大于1时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此即马歇尔勒纳条件举例来说,假设一国出口的需求弹性为1/4,即出口数量(shling)的增加率只有价格下降率的1/4,如果出口价格下降4,出口数量(shling)仅增加1,结果出口总值将减少3又假设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为3/4,即国内价格上涨4,进口数量就会减少3,进口总值也减少3。由于这两种弹性之和等于1,进出口值按同一方向同一数量变动,贸易差额保持不变,即该

11、国的贸易收支状况得不到改善如果DxDm1,贸易收支可以改善;如果DxDm1,贸易收支反而恶化。 共五十六页马歇尔-勒纳条件(tiojin)工业发达国家的进出口多是高弹性的工业制成品,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货币贬值的作用较大。相反,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多是低弹性的商品,所以货币贬值的作用不大。这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只有改变进出口的商品结构,由出口低弹性的初级产品转为出口高弹性的制成品,才能通过汇率的变化来改善国际收支的状况。理解马歇尔-勒拿条件对于一国正确制定(zhdng)本国贸易汇率的政策,进而对推动本国贸易,融资发展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战指导意义,对一国正确分析和判断他国货币汇率政策走向走势,进而对做

12、好本国贸易、投资、融资财务及其他有关经济、社会、政治工作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共五十六页J曲线(qxin)效应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所应用的是一种静态方法,未考虑变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事实上,即使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进出口数量也并不是随相对价格的变动立刻进行调整,二者存在时间差,因而货币贬值(hu b bin zh)对贸易收支的调整作用是时间的函数,产生所谓的J曲线效应J曲线效应说明,在货币贬值初期,贸易收支非但不能得到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只有在经过一定时期以后,货币贬值的效应才会显现出来,贸易收支才会逐步得到改善共五十六页J曲线(qxin)效应图示说明(shumng)t1t0(

13、-)B1B00(+)tt2共五十六页J曲线(qxin)效应横轴度量时间,纵轴度量贸易差额,(+)代表贸易盈余,(-)代表贸易赤字,在T0时,一国存在贸易逆差B0,该国货币贬值后,贸易逆差逐渐扩大,在T1达到最大,此后(c hu)逆差逐渐缩小,至T2时,贸易逆差消失,并且可能转为顺差由于货币贬值所引起的贸易差额的变化形似英文字母J,因而这种图形就称为J曲线效应共五十六页J曲线(qxin)效应对于J曲线效应形成的原因,大致可以从短期弹性与长期弹性的关系上来(shngli)解释。通常,短期供求弹性低于相应的长期弹性,因此,即使理论上的进出口弹性值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的要求,在货币贬值后的短期内,由于消

14、费行为的惯性、低价替代品的供给时滞以及产出调整和交易程序方面的问题,供求弹性也往往达不到理论上的弹性水平。短期的低弹性导致出口价格下降所带来的收入损失不能有效的被出口数量的增加或进口数量的减少所抵补,贸易收支状况趋于恶化只有经过一定时期以后进出口弹性才会上升到应有的水平,国际收支的价格机制才会发生作用共五十六页J曲线(qxin)效应有的学者认为,进出口商品的短期弹性与理论弹性的差别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1)合同货币问题按照商业惯例(gunl),在货币贬值以前签订但没有结算的商业合同只要没有保值条款,其交易数量和合同金额就不会受贬值的影响。这部分贸易商品的收支差额可以表示为Be=PxQxe

15、-PmQme,因为Qxe和Qme固定,所以dBe=QxedPx-QmedPm如果进出口合同都以外币计价结算,那么,在合同期间,货币贬值对以外币计量的出口收入和进口支出不发生影响(dBe=0),然而,如果进口合同以外币定值而出口合同以本币定值,则在贬值以后,合同项下的出口外汇收入减少而进口外汇支出不变,dBe=QxedPx1+m其中m是本国的边际进口倾向,这个条件适用于小国,如果扩展到大国,由于大国的收入变化会引起外国收入的反响,则哈伯格条件可以进一步修正为Dx+Dm1+m+m(m代表外国的边际进口倾向)同时,一些宏观经济学家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引入国际收支的调整过程,提出了诸如乘数论、吸收论

16、等基于收入和支出的分析理论,着重探讨收入和支出变化对于国际收支的效应共五十六页乘数论(shln)在非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并且不存在国际资本转移的条件下,乘数论阐述了国民收入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以及(yj)国内外经济通过贸易途径相互作用的原理。其基本观点归纳为自主性支出的变动通过乘数论效应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化,进而影响进口支出的变化,且其影响程度与一国进口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及其开放程度的高低有关乘数分析由哈罗德和马克鲁普最先应用于国际收支理论共五十六页乘数论(shln)边际进口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import MPM)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每一单位增量

17、国民收入中,用于进行进口的比重,通常中公式(gngsh)中用m来表示。 边际进口倾向大,则每一单位增量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大,乘数效应对于经济的刺激作用就会较小,反之则较大。 共五十六页乘数论(shln)乘数论是西方经济学家研究一国宏观经济的重要理论,其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投资对于国民收入(gumnshur)的影响效应,这里的投资资本品被理解为最终产品,并且由资本品所产出的产品通过消费传导到整个国民收入(gumnshur)体系中,在消费倾向既定的情况下,投资的传导作用可以创造非常大的乘数而扩大国民收入(gumnshur)例如,假设一国的消费倾向为80%,投资100万美元购买机械设备的最终结果

18、可能使得这100万美元形成500万美元的国民收入共五十六页乘数论(shln)这是因为,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投资品对于资本家而言就是最终消费品,100万美元的价值分别是由工资、地租和利息以及利润组成的,亦即资本家在购买这些投资品时实际上为社会创造了100万美元的消费,这些消费可以完全转化(zhunhu)为国民收入如果我们假定该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为80%,则这100万美元的收入又会有80万美元转化为其他人的收入,再次转化的收入为64万美元,如此不断循环,最终可以形成500万美元的国民收入计算公式为:国民收入=初始支出/(1-边际消费倾向)共五十六页乘数论(shln)(一)小国情形下的外贸乘数假如不考

19、虑政府税收和支出,国民收入的模型可以表示为:Y=C+I+(X-M),引入消费函数C=C0+cY,进口函数:M=M0+mY其中,投资和出口(ch ku)都假定为与收入无关的自主性变量,消费和进口是收入的函数,C0和M0为自发性的消费和进口,通常设为常量,c和m分别表示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则Y=1/(1-c+m)(C0+I+X-M0)以s=1-c代表边际储蓄倾向,则Y=1/(s+m)(C0+I+X-M0)共五十六页乘数论(shln)自主性支出增加一单位(u),收入增长1/(s+m)u,如果令k=1/(s+m),则k即为对外贸易乘数如果视储蓄和进口为国民收入流量的消耗,则外贸乘数的大小决定于

20、国民收入中对本国(bn u)商品和劳务支出之漏耗的边际倾向由于c+s+m=1,因而k1,外贸乘数越大,既定的自主性支出变动所引起的收入增减幅度也就越大结论:贸易盈余带来国民收入的乘数增长,贸易赤字则可能造成国民收入的成倍收缩,这也是战后凯恩斯主义奉行奖出限入的“新重商主义”政策的理论依据共五十六页乘数论(shln)根据国民收入均衡模型Y=C+I+X-M,又因Y=C+S,故开放经济的储蓄(chx)投资均衡条件为:X-M=S-I,其中(X-M)计量贸易差额B,B实质上代表一国的净对外投资如果发生顺差(B0),表明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储蓄外流,对外净资产增加,反之表明国内投资超过国内储蓄,需要国外

21、储蓄流入来融通,对外净投资减少共五十六页乘数论(shln)(二)收入调整机制通过自主性支出变动的收入乘数(chn sh)效应,国际收支的收入调整机制发生作用,变换的公式为B=X-M=X-(M0+mY)=X-M0-m/(s+m)(C0+I+X-M0)=s/(s+m)(X-M0)-m/(s+m)(C0+I)微分形式为:dB=sdX/(s+m)-mdI/(s+m)据此,在初始贸易均衡的条件下,自主性支出变化对贸易收支的调整效应如下(1)dB/dX=s/(s+m)0,当国内投资不变时,自主性出口每增长1u,贸易盈余增加s/(s+m)u(2)dB/dI=-m/(s+m)0,当出口不变时,国内投资每增加1

22、u,贸易赤字增加m/(s+m)u共五十六页乘数论(shln)图是说明(shumng)SnXnXnEY0YYE(-)0(+)XnSnYSnSn共五十六页乘数论(shln)横轴代表收入,纵轴代表净出口(ch ku)或者净储蓄,因储蓄与进口是收入的递增函数,而出口(ch ku)是递减函数,因而二者的斜率不同,储蓄曲线的斜率为边际储蓄倾向,出口(ch ku)为边际进口倾向,因为s+m1,两条曲线都比较平坦假设初始收入为Y0,自主性变量X减少1u,Xn曲线向下移动到Xn,新的均衡点位于E,收入降低到Y,运算以后的收入增量为dY=-1/(s+m)u,并且带来数量为EY的贸易逆差,如果自主性变量I减少1u,

23、则Sn曲线向上平移1单位,新均衡点为E,收入同样下降到Y,收入增量仍然为-1/(s+m)u,但出现EY的顺差共五十六页乘数论(shln)由上述分析可知,贸易收支具备一定程度的自动调整功能,例如出口萎缩产生贸易赤字,但出口萎缩同样导致收入降低,递减的收入对进口存在引致性乘数效应,进口水平下降,但这种调整是不完全的,其原因在于(ziy),国民收入中总有一部分会储蓄起来,产生漏耗,而不是全部用于支出,这就致使收入不能充分下降以恢复贸易收支均衡,欲使贸易收支最终达到均衡,尚需采用货币紧缩政策迫使国内投资水平相应下降(三)大国情形下的国外反响(略)共五十六页第四节 吸收(xshu)理论国际收支调整的吸收

24、(xshu)论是米德和亚历山大在理论界有关弹性问题的讨论中比较系统性的加以阐述的与乘数论的宏观经济视角相仿,吸收论同样强调收入水平和支出行为的变化对国际收支的重要性,但其显著特点是在一定程度上将价格调整和收入调整综合起来,并且提出货币贬值与需求管理相结合的政策主张共五十六页第四节 吸收(xshu)理论(一)吸收分析模型在小国模型中,国民收入的恒等式:Y=C+I+(X-M),如果以B代表贸易差额,(C+I)定义为国内吸收,以A表示,则移项可得B=Y-A当B0时,收入小于吸收,其差额由等值的贸易入超弥补,反之,则是顺差,差额由贸易出超弥补利用(lyng)国民收入均衡关系:S-I=X-M,吸收模型还

25、表示:针对给定的国内投资水平,如果国内的储蓄资源不足,则缺口必须由净进口弥补结论:国际收支之所以失衡原因在于国内产出和吸收不平衡,盈余是吸收相对于收入不足的表现,赤字是吸收相对于收入过多的表现共五十六页第四节 吸收(xshu)理论可见,国际收支最终还必须通过调节国内收入和吸收进行平衡例如,当存在赤字时,改善的途径或者是提高(t go)国内收入或者是减少国内吸收,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但通常收入增长或者下降的速度都会高于吸收提高收入水平的方法之一是进行货币贬值,利用贬值的收入效应促进产出增长,但这是有条件的,如果国内就业水平已经很高,没有多余的资源用于出口产品生产时,这种方式就会失去效力,因而问题

26、的症结归结为对吸收,也就是需求的管理,换言之,必须减少国内吸收,也就是降低国内的需求才能达到均衡共五十六页第四节 吸收(xshu)理论(二)货币贬值的吸收分析1.对收入的效应(1)闲置资源效应。如果一国的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货币贬值就可以增加对本国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产品的需求,促使国民收入乘数增长同时,收入增加会导致国内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增加,造成总吸收水平上升,但只要边际吸收倾向a1,并最终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共五十六页第四节 吸收(xshu)理论(2)贸易条件效应。亚历山大认为,一国出口(ch ku)的专业化程度较之进口高,因而货币贬值对出口(ch ku)商品价格的影响一般比进口商品大,于是

27、,贬值后出口(ch ku)商品外币价格的跌幅往往大于进口商品外币价格的跌幅,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考虑到调整时滞的作用,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引致性吸收随之下降当a1时,吸收减少的幅度便会大于收入减少的幅度,贸易收支状况得到改善共五十六页第四节 吸收(xshu)理论(3)资源配置效应。在国际收支问题的解决方案中,货币贬值和管制具有相互替代作用,因而贬值在一定(ydng)程度上能够削弱决策者维持贸易管制的愿望经济或者贸易管制违背市场规律,会造成微观经济的扭曲,因而即使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因为货币贬值而放松或者取消管制同样可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并刺激经济发展增加实际收入,当然,贸易差额效应仍取决于

28、a值的大小共五十六页第四节 吸收(xshu)理论2. 对吸收的直接效应为说明货币贬值对吸收的直接作用,亚历山大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贬值已不可能增加其实际收入,进口供给(gngj)和出口需求都具有完全弹性,从而贸易条件不变此时,贬值导致货币收入和价格水平上升,实际支出趋于下降货币贬值对吸收产生直接影响的机制主要包括实际货币余额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和货币幻觉效应共五十六页第四节 吸收(xshu)理论实际货币余额效应-货币贬值带来物价上涨,实际货币余额减少,人们倾向于降低消费支出和减少投资,国内总吸收水平下降,因而有利于贸易收支的改善收入再分配效应-货币贬值的收入效应使得人们的名义收入提高,

29、在累进制所得税体制下,其会提高人们纳税的数额,私人收入转为公共收入,同时,短期预算与公共支出无关,因而政府(zhngf)的财政盈余增加,可以降低国内吸收。另一方面,通货膨胀时期,工资的上涨滞后于物价的上升,这相当于收入从工人转移到资本家手中,一般认为,资本家的边际储蓄倾向高于一般工人,从而使得吸收减少,这样,在公众、企业与国家的关系中,受损失最大的是公众,但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状况共五十六页第四节 吸收(xshu)理论货币幻觉效应-货币贬值之后,假设货币收入与物价水平呈同等比例变化,人们的实际收入没有发生变化,公众也可能对物价产生货币幻觉,名义支出的增长会低于物价水平的上涨,导致实际支出下降,国

30、内吸收减少,从而起到改善贸易收支的效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货币贬值对吸收的影响都是暂时性的,比如对于货币余额需求的增加,货币供给通常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因而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就会逐渐被货币扩张带来的支出增加所抵消关于工资的滞后,这虽然是有一段时间的,但工资一定会随着(su zhe)物价的上涨而上升的,并且会恢复到物价上涨以前的工资利润结构,因而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货币贬值对国内吸收的长期效应有待进一步评估此外,以上有关货币贬值的吸收分析还忽略了支出变化对于收入的反作用,比如,贬值对吸收的直接效应所引起的自主性支出下降又会减少对国内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导致收入水平下降,此时,若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则这种

31、支出的反馈效应又可能给贸易收支的改善造成不利影响共五十六页第五节 货币(hub)分析法共五十六页第五节 货币分析(fnx)理论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理论(Monetary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r Payments)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罗纳特蒙代尔(RMundell)及哈里约翰逊(HJohnson)等人运用货币主义学说研究调节国际收支问题的理论。货币分析理论强调国际收支的货币特征,它可看做是传统的封闭经济的货币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推广应用。但其代表人物却否认他们的理论同现代货币理论之间的这种联系。 货币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国际收支失衡是

32、货币失衡的结果,即是由人们希望持有的货币量与货币当局的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的差异造成的。如果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这部分超额货币需求必须通过(tnggu)国外货币的流入来满足,从而国际收支出现盈余; 共五十六页 反之,如果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这部分超额货币供给必须通过本国货币的流出来消除,从而国际收支出现赤字。 货币论者在理论和政策方面大体上分为两派,即“强硬派”和“柔和(ruh)派”。前者坚持国际收支调节是一个自动调节的过程,贸易和外汇管制的作用是十分微弱的,货币贬值的影响也只是短暂的。后者则认为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金融当局应紧缩国内信用,并同时在本国外汇市场上购入本国货币,以维持本国货币的

33、稳定,但不必实行贸易和外汇管制。尽管他们彼此间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共五十六页一、货币分析理论(lln)的内容1、货币分析理论的假设条件 货币分析理论也是建立在一定假设基础上的,其基本假定是:(1)在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下,一国货币需求是收入、价格和利率等变量的稳定函数,在长期内货币需求是稳定的;(2)贸易商品的价格主要是外生的(至少对小国来说是如此),在长期内,一国价格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3)货币供给不影响实物产量(chnling)2、货币需求和供给函数3、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支的调节 在固定汇率下,即使货币当局不采取任何措施,货币市场的不均衡也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它可以通过货币供给的自动调节

34、机制自行消除,即货币供给通过国际储备的流动来适应货币需求。共五十六页4、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的变动 如果一国实行浮动汇率,那么就没有储备移转的情形,货币供给完全是在各国金融当局的控制之下。5、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的调节 汇率在理论上是浮动的,其水平由市场供求(gngqi)决定,然而货币当局为了追求某一合意的经济目标,不时对汇率进行干预,将汇率钉住在某一理想水平上。因此它具有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度的双重特点。共五十六页二、货币分析理论的观点(gundin)总结 货币分析理论对国际收支方面的基本观点是:国际收支政策(zhngc)不会产生国际储备的流入,除非它们增加货币需求量,以及除非国内信贷

35、政策(zhngc)迫使居民通过国际收支盈余而增加所想要持有的额外货币。一旦有了国际收支顺差,顺差就会持续,直到它在增加国内货币持有的累计效应中满足国内货币需求为止。其政策(zhngc)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1)国际收支本质上是货币现象,而且只是暂时现象。(2)货币论者并不否认实际因素对国际收支的作用,只不过认为它需经由货币需求来产生影响。共五十六页(3)为了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制等其他干预贸易和金融的措施,只有当它们的作用(zuyng)是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而如果施加的限制伴随着国内信贷膨胀,国际收支状况不一定改善,甚至还可能恶化。(

36、4)较快的经济增长率往往通过增加对货币的需求而改善一国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总额的改善可能伴随着贸易逆差和外国资本流入。(5)如果一价定律成立,那么中央银行必须在汇率与本国价格水平之间做出政策选择,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输入性通货膨胀的情况。共五十六页三、货币分析理论(lln)的评价1、货币分析理论的贡献货币分析理论重视国际收支分析中对货币因素的分析。货币分析理论延伸了吸收分析理论,即从经常项目扩大到全部国际收支。货币分析理论区分货币的国内起源和国外起源。货币分析法的贡献还在于强调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将会引起货币存量的变化(binhu),从而影响一国的经济活动。2、货币分析理论的缺陷货币分析理论假定货币需求函数相当稳定。但在短期内,货币需求往往是很不稳定的,也很难不受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共五十六页货币分析理论假定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shw)产量。这一假定是与经济现实相悖的。 货币分析法的一个重大缺陷在于它将国际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