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赤壁赋21 (2)_第1页
9 赤壁赋21 (2)_第2页
9 赤壁赋21 (2)_第3页
9 赤壁赋21 (2)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4赤壁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太和中学 张彩慧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主客情感变化的过程。2、以“水”和“月亮”为载体,体味苏轼乐观、旷达和超然的诗人情怀。教学重点以“水”和“月亮”为载体,品味感悟苏轼“乐”与“悲”的情感变化过程,感受苏轼豁达的心胸。教学难点“变“与“不变”的哲理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古代文人最喜欢饮酒作诗,而且常常在月下饮酒赋诗,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明月照耀着咱中国的古今文坛,而且诗人常常借助明月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书法的是_;“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王维感怀的是_;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感悟到的是_;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千古名篇赤壁赋,以“水”和“月亮”为载体,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二、展示课堂目标1、了解文中主客情感变化的过程。2、以“水”和“月亮”为载体,体味苏轼乐观、旷达和超然的诗人情怀。三、初步感受文中主客情感变化的过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面对着黄州的山水与明月,苏子的情感有何变化呢?同学们自由地诵读课文,并且提笔勾画出文字有关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情感变化:乐悲乐。 三、品读鉴赏,感悟苏轼的快乐的情感世界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有这样的句子“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指出的是人生当中的四美:良辰、美景、

3、赏心和乐事。赤壁泛舟,四美俱全。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一自然段,其余同学勾画出有关四美的语句。(一)品味美景之“乐”1、请一位同学谈谈你勾画出的有关“良辰”的语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2、请一位同学谈谈你勾画出的有关“美景”的语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3、面对着如诗如画的美景,苏子与客做了哪些可乐的事呢?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4、苏子与客又有哪些快乐的感受呢?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5、王国伟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怎样朗诵才能读出快乐的情感呢?语速慢点,语气欢快一点。6、同学们集体朗诵第一自

4、然段,读出快乐的情感。四、品读鉴赏,感悟苏轼的悲伤的情感世界老师师范朗诵第二段1、作者的情感为何由“乐”转化为 “悲”?从箫声中来2、同学共同朗诵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箫声有何特点?悲伤、凄凉和哀怨4、客人为何会演奏出如此悲伤、凄凉和哀怨的箫声?从歌词中来5、同学共同朗诵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6、“美人”常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那么“望美人兮天一方”,说明什么?理想落空,壮志难酬,希望再次得到君主重用五、同学齐读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小组探究。全班同学分两组,同学们转变身份,一组是苏子,一组是

5、客人,合作探究:1、客人为何而悲?2、苏子是如何劝慰客人的?同学发言后老师总结:客人悲的原因:(1)“曹操”和“吾与子”的对比(2)自身的渺小、人生短暂(3)理想与现实相矛盾(4)超脱现实而不得的痛苦苏子是这样劝慰客人的:(1)对人生哲理的领悟:A.变与不变: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B.取与不取:莫取功名利禄,共适清风明月。(2)“物与我皆无尽也”:A.代代相传,永不停息;B.佛家思想:“生死轮回”;C.道家思想:“比形于天地,受气于阴阳”(秋水),人由“气”变成,死后回归自然。D.精神、贡献(成就)无穷无尽,如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3)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转悲为喜。要像享受

6、清风、明月那样,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达观处世,进退坦然,随遇而安,顺从自然。同学们齐读“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体会乐观旷达的情感。(四)小结水有潮起潮落,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在月亮的横亘与易变当中,苏轼将一腔浓浓的诗情,寄予这一江月晕之中,在月亮中体悟,完成人生思想情感的升华。从而使月亮这一意象,永远横亘在中华儿女的心间。五、作业设计1、反复朗诵,争取背诵全文。2、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关“月亮”的句子。附:板书设计乐悲乐 理想悠远思慕明君功业无常人生苦短物我无尽共享清风歌景色优美饮酒唱歌课后反思: 赤壁赋这一课很有内容可讲,但同时内容多,又怕时间不够,这是刚开始时的困惑,不过,上节课讲过一课时,疏通了文意,通过几遍梳理,结合课下注释,只要问题引导的具体,学生应该能听懂,事实 HYPERLINK /zhengming/ t /htm/201478/_blank 证明,效果也是不错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我在 备课期间又反复阅读教参、查找相关备课资料,心中慢慢理出了思路,那就是抓住景、情、理三者交融这一线索,分析理解课文。定下了教学目标,就心中有数了。在安排教学环节中,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理清感情脉络,难点是第三、四段的哲理分析。但是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