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及区域规划课后答案_第1页
区域分析及区域规划课后答案_第2页
区域分析及区域规划课后答案_第3页
区域分析及区域规划课后答案_第4页
区域分析及区域规划课后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功毫 清泉 科伟 编著 课后答案U1绪论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外表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构造形式。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构造性、动态性2、我国当前区域开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答:区域差距、开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3、区域分析的主要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答:1区域开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2开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构造3开展方向机策略研究4、

2、谈谈你对区域开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答:区域开展是指一定时空围所进展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构造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 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围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开展等问题进展研究的应用学科。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开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

3、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开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开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开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根底。 U2区域开展的资源环境根底分析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开展的关系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开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开展,区域开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开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

4、域开展,同时,区域开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根底上的可持续开展。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容与方法。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围生态系统的总体或局部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开展的适宜程度。2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3评价方法: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 3、简述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的方法。答:1本钱效益分析是环境经济学的根本分析方法,是各种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的根底。目前与之相关的评估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实验评价法和成果参照法。 4、说明生态补偿的对象、补偿主体、补偿

5、标准和补偿方式。 答:1补偿对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2补偿主体: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生态建立和环境保护中获益的单位和个人,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政府补偿、市场补偿和社会补偿。3补偿标准:既切合实际又合理的生态建立的本钱补偿,因时、地而异,因程度而异。4补偿方式: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5、何为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 答:1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本钱与社会本钱不一致的现象。2解决措施:外部效果部化。政

6、府的直接收制、基于市场的经济鼓励价格控制、数量控制、责任制度、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6、试述自然资源与区域开展的关系。 答: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开展的物质根底和前提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局部;2是区域生产开展的必要条件;3仍是区域生产力开展的自然物质根底。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开展的影响:1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开展的规模大小;2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构造。7、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容有哪些?答:1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根底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

7、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开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2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1质的评价;2量的评价;3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5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8、说明如何合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答:1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开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人口的根本生存和开展的支撑能力。 2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自然资源的代分配:自然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的公平性;同一国家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先分析,再分配,调整产业构造U3区域开展

8、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1、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答:区域经济特色是由区域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的。 2、区域市场化水平时如何印象区域经济开展的?答:1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生产专业化协作,促成区域具有个性特色的产业构造的重要因素;2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3市场地域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5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3、通过实例说明社会文化背景对区域开展的决定作用.答: 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开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开展道路的选择

9、;2区域文化开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开展的速度;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开展的水平;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开展的质量。例:改革开放以来,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与外资引进相结合,造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的快速开展。 4、区域人口构造与人口增长分析主要包括哪些容?答:1区域人口构造: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2人口增长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迁入迁出。 5、选择*一地区,试分析其人口自然增长类型。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答:1人口增长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6、教育本钱与收益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教育本

10、钱: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消耗的教育费用,包括教育的个人本钱和社会本钱。2教育收益:是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与技巧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种种有益效果,也称教育的经济收益。包括个人收益直接:收入增加;间接:较大的职业适应性和更多的就业时机、由于较强的能力而实现的消费支出的节省、较安康的身体、世代影响和社会收益直接社会收益:劳动生产率提高和间接社会收益:政治、道德。7、试比拟说明适度人口、人口承载力、人口容量、土地承载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答:1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

11、。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便是最适宜的人口。2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时期,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3人口承载力:一定时空围*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4土地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以及土地生产价值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5四者的区别与联系: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地而异、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因经济社会开展阶段不同而异。人口容量和适度人口就是指人口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是各项指标的最根本条件 8、试论区域政策与区域开展的关系?如何进展区域政策效应评价? 答:1关系: 1区域政策

12、是区域战略的支撑,因而,在确定区域政策前,一般需要明确区域政策战略;2区域政策是为解决区域问题和促进区域开展而生的工具;3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区域政策,好的政策可以促进区域快速开展,不好的政策则会抑制开展。2评价就是对具体的区域政策和开展工程的效果进展评价。包括分段的定性描述和对*项具体的区域政策进展系统、定量的分析。定性、定量9、结合实例论述制度创新与区域开展的关系。答:1制度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开展最深刻的动因。所谓制度创新是指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制度创新主体为获得潜在收益而进展的制度安排。分为诱致性制度创新招商引资和强制性制度创新省级政府 强 家庭联产承包制。比方*市实施的十五农业创新方案,包

13、括六大工程:农业良种、优质农产品生产、农业产业化、生态效益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示和星火技术密集区建立区等。U4区域开展的技术支持分析1、简述技术进步的概念和类型,说明技术进步是如何影响区域开展的。答:1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技术激进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本身的变革、开展;二是技术开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2技术进步的类型:1狭义的主要包括:改造旧设备,应用新设备;改良旧工艺,应用新工艺;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改良老产品,提高其性能和质量;降低各种生产消耗;提高劳动者技能。2广义的包括:生产

14、要素质量的变化;劳动者知识、经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应用;提高规模经济;政策的影响;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资金利用效率。3技术进步对区域开展的影响: 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开展:促进了经济构造的变化:3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2、索洛余值法预算技术进步的经济奉献的依据是什么?答:利用增长率方程可以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奉献、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奉献和劳动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索洛余值法把总产出看作是资本、劳动、技术三个投入要素的函数,从总产出增长中扣除资本、劳动带来的总产出的增长,余值作为技术进步的作用,有一定的科学性。余值法计算的技

15、术进步是广义的概念,包括提高装备技术水平、改革工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等,从而能为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有用的依据。3、如何评价区域开展的技术支持条件?试对你熟悉的区域的技术条件做一评价。答:技术扩散:指的是技术的创新通过市场传播的过程。从地理角度看,技术扩散是技术在空间上的流动和转移,它是由新技术的供方、受方、传递渠道组成。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技术引进: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式、提供效劳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它是从国家的角度看技术转让。技术转移:从地区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技术选择的原则:1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2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

16、利用率;3新技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4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 开展中国家技术短缺,加快区域开展,节约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培养人才。我国:技术引进,与设备相结合,与投资相结合4、谈谈技术扩散和技术引进对国家和区域开展的影响。答:技术引进是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这一点已为世界经济开展史所证实。我国1979年以前的技术引进方式是以成套设备进口为主,单纯技术引进为辅助,这种引进方式可以使我国在短时间建立起一批骨干企业,推动国民经济的开展。技术引进后会进展一系列技术创新活动,但只有通过扩散,才能够创造出规模效益。主要通过企业间的技术扩散,社会科研部门与企业

17、间的技术知识扩散,通过人员流动进展技术扩散。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将国外先进技术成果融入自己的产业体系之中并在开展本来的新一代工业体系方面在世界前列。 U5区域开展的整体评价1、什么是国生产总值GDP?如何计算?用它来评价区域开展有何优缺点?答:1国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2计算方法:1生产法:从货物和效劳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平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增加值=总产出 中间投入 2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驻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展核算。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支出法

18、: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效劳的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三局部容。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 进口3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反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国家富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下,是用来描述经济构造,是描述接个总水平变化的重要指标 缺点:不能全面反响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2、什么是绿色GDP?我国绿色GDP核算的根本思想是什么?为何要用它来评价区域开展水平? 答:1绿色GDP:在传统GDP根底上,把资源和环境本钱计算在,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又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状况的GDP。狭义理解为扣除自然资产随时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

19、财富总量指标2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注入更多的环保成分,以科学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质性进步。3现多国为粗放型增长模式。绿色GDP可以理解为真实GDP,不但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反映了质量,能更为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真实开展和进步。3、什么是人类开展指数?它是如何计算的? 答:1人类开展指数是测算人类开展水平的概要指标,它衡量了一个国家在三个人类开展的根底方面的开展水平,这三个方面包括:1安康状况 2受教育程度 3生活标准2GDP指数为实际数值取对数后计算,计算公式是:GDP指数=log实际数值log最小值/log最大值log最小值4、利用实际资料,对近期我国人类开展指数在世界的的排

20、名进展分析。答:略。5、什么是竞争力?竞争力分析应包含那几个层次?答:1竞争力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种些一样资源的能力。2四个层次:一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即国家竞争力;二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不竞争,即区域竞争力;三是产业与产业的竞争,即产业竞争力;四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即企业竞争力。6、什么是国家竞争力?评价国家竞争力主要有哪些评价指标体系 答:国家竞争力是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国家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1、IMD世界国际竞争评价:着眼于国家或地区宏观环境与企业财富创造过程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竞争

21、力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广泛采集多项指标,分层归类,做出可比口径的计算值。 2、WEF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WEF依据不同经济开展阶段进展国家竞争力评比,注重从体制与政策评价的角度对国家创新能力进展研究。 7、什么是区域竞争力?结合实例谈谈要提高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答:1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开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拟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21地方政府承当着组织培育区域竞争力的职能;2实施人在战略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3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4扶持优势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

22、在竞争力。实例略。8、什么是区域竞争力?如何提高我国的区域竞争力?答:同7 现状分析 从政府 市场 素质 创新等方面提高 9、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升一个城市的竞争力? 答:可从软硬实力10、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一区域的竞争力进展评价。答:五步:一是确定评价的因素因子;二是对因素因子的属性进展调查并进展标准化处理;三是确定因素因子的权重;四是计算因素因子的分值;五是对结果进展排序和分析。实例略。11、钱纳里把经济开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有什么特征?答: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传统社会阶段。产业构造以农业为主,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 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构造由以农业为

23、主的传统构造逐步向以现代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构造转变,工业中则以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第三阶段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场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场迅速开展,也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这一阶段产业大局部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 第四阶段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协调开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场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高速增长,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开展最快的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效劳业。 第五阶段是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部构造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

24、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被推广普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开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第六阶段是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场分化,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场从效劳业中别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成现出多样性和多边性,追求个性。 12、什么是霍夫曼定理?了解它有何作用?答:霍夫曼定理:工业化进程中工业构造演变的规律,霍夫曼定理又被称作霍夫曼经历定理是指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 通过设定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即重工业的相对地位变化作了统计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场于何时,一般具有一样的趋势,即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

25、展,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是逐渐趋于下降,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13、罗斯托将经济成长分为那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什么特征?答:经济成长阶段,将人类社会开展划分为六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此阶段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主导产业是农业。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从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农业产量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主导部门是工业部门。 (3)起飞阶段: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此阶段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主导产业体系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如纺织业和铁路运输业。 (4)向成熟推进阶段:起飞后经济持续

26、开展,已经有效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主导部门是重化工业和制造业体系。 (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工业高度兴旺,经济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部门,主导部门是耐用消费品工业。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以效劳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成为主导部门。 14、简述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如何减少区域差异? 答:自然条件:我国西部地区不靠海、深居陆,对外贸易十分不便,尽管资源相对丰富。东部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海岸线长,交通和通讯等产业根底较好。 历史原因: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凋敝,交通闭塞,社会制度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27、政策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东、中、西梯度开展理论的影响,国家投资的主要重点又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思想观念: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根底设施和现代工业是在方案经济时期建立和开展起来的,方案经济体制对民族地区的影响和作用远远超过东部兴旺地区,传统的方案经济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特别是文化科技素质低下,这是制约中西部民族地区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科技素质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则更低,劳动力素质低下,直接影响了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减少区域差异:首先,分析各地资源优势,构建有机统一的市场体系、以线带点,以

28、点连线合理布局生产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开展;然后,国家必须集中财力,从宏观上尽快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根底设施建立;最后,统筹规划、综合管理,促进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开展。U6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1、区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的主要理论有哪些?答:1亚当斯密的绝对本钱学说;2大卫嘉图的比拟本钱学说;3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4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5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6波特德尔竞争优势理论。2、区域分工有何特点?答:1区域生产的专业化;2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3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3、区域分工有那几种模式?如何运用这些模式? 答:1垂直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展专业化生

29、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 雁形学说2水平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开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形成的分工。 国际分工体系3混合分工: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同时存在。相互穿插4、区域投资环境包括哪些?答:1区域投资环境:指的是影响投资主体进展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投资动机、投资类型、行业类别、投资规模、投资研究区域5、什么是参数法?它有何特点?答:参数法是针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投资环境评价而提出的。特点和容表达在:一是标准具有创新性,二是应用具有实用性,三是容具有系统性,四是方法具有科学性,6、如何改善一个地区的软环境?答:1政策法制环境的改善:完善投资的法律保障体系;2市场环

30、境的改善:公平竞争、良好的信用保证、稳定的市场秩序;3配套效劳环境的改善:一是现代物流体系建立问题;二是零部件配套和产品上下游协调开展问题;三是人才供应和人文环境问题。U7区域产业构造与主导产业分析1、常见的产业分类有哪几种?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中,是如何划分产业的?答:1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生产资料生产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部类;2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开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三次产业的划分与五次产业的划分;3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开展中的作用功能划分:主导产业、辅助产业、根底性产业;4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资源密集程度划分: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

31、密集型产业;5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标准产业分类法,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2我国按照第五类分类方法,新标准共有行业门类20个,行业大类95个,行业种类396个,行业小类913个。2、区域产业构造演化的规律有哪些? 答:1、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样,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將逐渐增加。而劳动力分布构造变化的动力是经济开展中产业的相对收入的差异。2、库茨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产业构造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3、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产业构造和工业化阶段

32、理论:制造业开展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受工业品和初级品的输出率的影响小,并将制造业分为三种类型,即初级产业、中级产业和后期产业。4、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演替和经济成长阶段论:产业构造和经济成长阶段都有向高级演化的趋势。3、何为主导产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有哪些?答:1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开展和产业构造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构造的核心容和产业构造演化的中心。2区域比拟优势基准资源密集度、产业关联基准、筱原两基准生产率上升的快为主。 4、你所在的省或市的主导产业是什么?你依据什么作出判断? 答:1对

33、区域开展目标的奉献: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区域就业的作用、增加价值、出口潜力、环境影响;2竞争能力:技术先进程度、产品质量水平、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利税效果。实例5、请结合区域产业构造的影响因素及产业构造合理化的条件来分析你所在的省或市的产业构造。 答:1区域产业构造的影响因素:社会消费、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原有产业根底和生产传统、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工。2产业构造合理化的条件: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区域产业的技术构造是否合理、区域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是否协调、区域产业构造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产业构造的效益如何。结合实例 略。6、区域产业构造优化的原则有哪

34、些?运用实际资料,建立一个区域产业构造的线性规划模型。 答:1从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开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口构造高级化创造条件;4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根底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开展;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6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缓解质量的提高。结合实例 略U8区域规划及其开展1、区域规划的根本概念和主要容是什么?答:1根本概念: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围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开展和建立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2主要容:区域开展定位

35、与开展目标、经济构造与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根底设施规划、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区域空间管制、区域开展政策。 2、区域规划可分为哪些类型?答:1按规划功能分类:认识性的区域规划、应用型的区域规划2按规划容的侧重点分:策略性的区域规划、物质性的区域规划、综合性的区域规划3按规划区域属性分:1区域分类:自然区、经济区、行政区、社会区2规划类型:自然区区域规划、经济区区域规划、行政区区域规划、社会区区域规划。3、简述区域规划的开展简史。 答:区域规划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为了解决工业的开展、城市的扩大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而产生的。第一是工业聚集和城市规模

36、扩大提出的规划要求。第二,随着大量乡村人口流入城市和城市工业的高速开展,地区差异进一步扩大。第三,雅典宪章为区域规划工作在全世界推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是区域规划为全世界各国普遍承受的一个重要标志。4、区域规划程序为什么应具动态性?答:因为区域的情况时刻在发生变化,尤其科学和技术日新月异,科技上的创新和开展往往对区域的经济开展状况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发生变革。这就决定了区域规划应该采取动态规划的方法,把规划当成是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U9区域开展战略1、区域开展战略的核心是什么?答:区域开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开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

37、期的根本开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2、如何才能制定成功的区域开展战略? 答:1评估区域开展的部条件:区域本身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根底设施、对外的适应能力、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对区域开展具有极大影响,因此需要注意:区域的地位、区域优势与劣势、区域容量、创新活动;2分析区域开展的外部环境:总体环境、产业环境、企业或公司环境;3提出战略设想:SWOT。根本原则是要对区域开展的时机和障碍、区域开展的优势和劣势做综合分析研究。3、为什么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上既有集聚又有分散的趋势? 答:集中与分散是相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任何区域的经济活动都不可防止地存在集中景观和分散景观同时并存

38、的空间特征。而且引发集中的机制和引起分散的机制往往参和在一起,不严格区分。区域空间构造的演化总是在集中与分散的整合中走向有机秩序的。集中到一定规模后继续开展就会走向过度。过度集中使集聚效益降低,将迫使一局部活动走向分散。同样,当分散区位的生态承载力大于分散活动强度时,分散的过程会继续,直至分散效益下降,又使分散过程转变为向*一区位的集中。4、简述空间开展战略的主要容。 答:空间开展战略的根本要求:区域空间构造的优化,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进的层次关系,要表达区域和区各局部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要表达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U10区域经济空间构造理论1、增长极的正负

39、效果是怎样产生的?答:1负效果:极化作用的后果。由于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开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开展时机,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开展差距拉大。增长中心无论最初的扩散的原因是什么,其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积累增长都会加强这个中心在区域中的地位。这一过程是通过资本、货物和效劳等的流动得以实现的。2正效果:扩散作用的结果。扩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开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他们地区的就业时机,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

40、。它是与极化作用同时存在但作用方向相反的另一种地域变化过程。它的产生是由极化中线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极化中心的经济外溢作用、政府调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表现是经济要素从核心地区向外围扩散、延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开展。2、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均衡开展的阶段是否出现?为什么?答:会出现。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因为扩散作用的存在与加强使得核心区对边缘区的资源需求加大,其规模经济所产生的剩余资本也投入到边沿新的开展区。而且资本、技术、信息等也从核心向边缘区域流动,边缘区域产生的次级中心逐渐开展,并趋向于开展到原来与原来的核心区域相似的规模,根本上到达相互平衡的状态。3、结合实际评价点轴开发模式。答:点轴

41、开发模式对区域开展的意义:1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2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3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4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地开展。5、适用于开发程度低,尚未奠定经济布局框架的国家地区6、等级划分无明确标注和准则,有主观随意性4、圈层构造理论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有和应用价值? 答:圈层构造理论的实践意义:1卫星城镇的规划、建立是圈层构造理论的应用之一;2圈层构造理论在日本已成为国土综合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且开展成为大城市经济圈构造理论,远远超出城市圈层构造理论,转化为大区域经济圈模式;3圈层式空间构造理论也广泛地运用于城市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的研究。U11区域土地

42、利用与区域管治1、反映土地利用状况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答: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能力和利用土地状况的一种反映,它可以从如下多种指标加以反映:1土地利用率2垦殖指数3水面利用率4耕地复种指数5草原载畜量6建筑密度7容积率8土地利用集约程度2、如何理解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根本原则?答: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根本原则是:一要吃饭,二要建立,三要保护环境。这三者关系,位置不能颠倒,也不要混乱。首先要保证保护耕地,保护最根本的生命线,接着在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扩大建立用地,切忌开展和扩展的盲目性。再者要保护好农业资源,保护好农田的质量,这样按序开展,确保土地供需矛盾的合理解决。3、在区域规划中对土地利

43、用分区的目的是什么?答:1通过土地分区,能更好地表达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2通过土地分区,能够从空间布局上落实用地指标,协调产业间用地的矛盾,为各个产业的开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用地条件。3土地分区是实现区域协调开展的重要途径;4用地分区是用地规划与用地管理联系的重要环节。4、区域空间管治规划的根本要求和原则?答:1根本要求:通过划定区域不同功能、不同建立开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各类型区的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要求,包括城镇建立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建立、土地资源利用等容。以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目标,实施区域的统一规划,以协调区域各级政府、各团体、企业、居民等不同主体的利益。 2原

44、则:可持续开展原则;强制性、指导性并存的原则;空间准入的可操作性原则;与其他相关规划协调的原则。U12区域产业规划布局1、分析区域农业产业化的涵及农业产业化布局要求。答:1在生产组织上,按照农业经济再生产的规律,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产业链通过利益纽带为一个完整产业系统;2在经营方式与容上,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3在经营目的上,要在提高产业化组织整体经营利润的根底上,使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拟效益得到提高,逐步形成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开展的良性循环经济机制,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加的目的;4在实施中,农业产业化具体表现为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

45、化、效劳社会化、管理企业化。2、试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的根本容及采矿业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答:11矿产资源储量是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的最根本指标,也是确定矿山开采业规划的依据;2矿产资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开采利用价值和开发利用方式;3矿产资源的开采条件,包括矿产的地质条件和地理条件;4矿石的市场需求及需求量的大小事决定能否开采关键指标;5当然,当今选矿工业和海上运输业开展大大拓展了矿产品市场的区域围,但作为采矿业的生产规划布局来看仍受矿产资源分布地域所制约;6此外,加强区域地质勘探规划也是采矿业规划布局的重要容,应给予足够重视。2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造成大量土地沉陷以及大量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

46、排放。特别是固体废弃物排放占用了大量土地。3、请比拟水、火电站的布局有什么不同。答:1火电站:1接近负荷中心,即在大型工业生产基地或大城市区建火电站;2靠近燃料基地,充分利用本地燃料特别是发热量低得劣质燃料建立坑口电站;3同时接近负荷中心和燃料基地,即在大煤电根底上开展起来的工业集群地区建电站;4燃料基地和负荷中心之间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地区,特别是水运条件好的港口地区建电站。2水电站:1受自然资源、开发条件的制约性很大 2受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影响和制约 3水力开发宽间布局的选择性很小 4初期投资大、建立工期长 5淹没损失大,移民工作复杂 6水电生产的产销过程复杂。4、区域制造业开展布局的趋势如何

47、?答:一是全球集中生产型,即生产集中在一个区域或国家,通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市场;二是专业化生产型,即按照制造业产品的专业化分工要求,将各零部件分散到各国家或地区,效劳于区域或世界市场;三是市场地生产型,即在需求地建立制造企业,由于市场的局限,规模一般不大,而多生产适合需求的非标准产品;四是跨国一体化生产型,即按生产过程阶段在不同区位的区域进展专业化生产,每个区域各自生产原材料投入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形成制造业的区域一体化生产格局。5、影响快乐技术产业布局的条件因素有哪些? 答:1经济社会因素: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开展是在区域经济水平高度成熟的驱动下开展起来的,是适应区域产业构造自

48、然演化规律的一种必然结果,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开展必须加以各种经济和政策扶持的驱动政策。2科学技术因素: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受区域整体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影响,这关系到其开展布局的背景条件和社会支撑程度,另一方面受区域新技术开发能力的影响,这种开发能力是指具有一种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其转化过程必须具有一批新的技术手段和科技人才,能够对高新技术吸纳、消化和再创新。3生产、生活环境条件: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有优良的生产环境,健全的根底设施包括交通、通售、供电、供水等和方便舒适的生活条件,这是因为:1优良的生产环境是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的技术上的要求;2根底设施是任何工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局部;

49、3适宜的生活环境,就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域营造一种拥有科学文化气氛,以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思维和企业家创造精神的生活环境。6、区域现代商品营销形式有哪些?市场建立如何规划? 答:1新型购销方式有总代理、总代销、大批发、外购外销,仓、批、零合一等经营;新型营销方式有连锁经营、物资配送、登门访销、超市经营、开架经营及早市、夜市经营等。2市场组织向多元化方向开展、市场规模向大型化方向开展、市场构造向合理方向开展、市场层次向多极化方向开展、市场体系向网络化方向开展。7、请分析现代效劳业规划布局的趋势。答:现代效劳业规划布局的趋势:一是现代效劳业是现代化城市的根本职能,二是现代效劳业是表达现代城市的根本特征,

50、三是现代效劳业是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四是借助现代效劳公司活动,扩大城市影响力和控制力。8、试述物流系统规划特点及物流中心物流园区规划布局。答:1特点:一是物流系统规划是综合规划,二是物流系统规划是动态规划,三是物流系统规划是过程规划2物流中心的规模、物流中心选址规划效劳区规划、模拟选址、定为决策。适应性、协调性、经济性、战略性原则9、旅游客源产生的动机机制?答:1动力:旅游者动机,包括精神动机、安康动机、心情动机、其他动机2外动力:旅游对象的空间相互作用。10、为什么说文化产业是当今区域经济开展中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答:1、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先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性理念。2

51、、文化产业具有广阔开展前景,在人们对物资产品的需求提到议事日程。3、文化产业具有产业的关联性,能带动第三产业中相当一局部行业开展,其乘数效应明显,对第三产业构造优化具有一定的作用。4、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强。U13区域根底设施规划1、比拟根底设施建立三种模式的优劣。答:1先行论根底设施应优于直接生产部门,超前开展。施工期长、投资大、资本产出率高2滞后论 从投资效益出发,认为有限的资本应首先开展工业部门,然后再来建立根底设施部门。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投资于直接生产部门,尽快地获得收益,增加收入。3同步论 经主对工业、农业、外贸、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根底设施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按不同

52、比例进展大规模投资,实行平衡增长战略。开展中国家恶性循环2、简要分析新世纪中国根底设施建立的新趋势。 答:远程化、区域化、高级化、先进化、网络化、生态化、节约化。远程化:中国将加快远距离运输和信息传递,实施全国围的资源大调整。区域化:我国经济兴旺的大城市带和城市群地区,由于区域经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人员往来日趋频繁,急需构建区域化的根底设施网络,一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高级化:为了实现远距离输送,运输方式由慢速低本钱转向快速高本钱的高级阶段转变,追求高级化成为根底设施建立的重要动力和目标。先进化:为了进一步缩短时空距离,根底设施的技术装备和管理体制都在不断地改良。网络化:各类根底设施将按照各自的

53、特点,成环成网形成完整的构架,并使各系统间实现有效而合理的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根底设施立体网络。生态化:根底设施建立为适应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改善生产和生活的质量,纷纷提出了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净水工程等生态理念,并在工程建立工程中予以实施。节约化:为了缓解能源、水源和土地的紧状况,在全国创导节约理念,建立节约型社会,节能、节水、节地不仅是一种社会风气,更是根底设施建立的最求目标。3、简述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的容和方法。答:1容:客货运量及流量流向的预测;运输方式构造确实定;提出交通运输网的根本方案;选定重大交通工程工程例如高速通道和具体布局;以及工程修建时间和造价估算等。2方法:图上作业法、实地调

54、查法、统计分析法、计量模型法4、简述区域需水量预测和给水系统规划。 答:区域需水量预测: 1城镇生活用水2工业用水3城市市政公共效劳用水4农村用水给水系统规划:水源地选择、拟定水厂地址、管网布置。1水源地选择。2拟定水厂地址。3 管网布置。U14区域城镇体系规划1、概述城镇体系的根本概念、特征和体系演化的根本规律。答:1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围,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2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3演化规律: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以规模小、职能单一、孤立分散的低水平均衡分布为特征;工业化阶段,以中心城市开展、集聚为主导的

55、高水平不均衡分布为特征;工业化后期至工业化阶段,以中心城市扩散,各种类型城市区域包括城镇群、城镇密集区、城市连绵带等等的形成,各类城镇普及开展,区域趋向于整体性城市化的高水平均衡分布为特点。2、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城镇体系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趋势? 答:1世界体系理论与城市化;2全球与地方联系:新的城市等级体系关系;3城市间相互作用新途径:信息网和航空网;4城市职能演化:全球重建与新国际劳动分工影响;5参与全球城市体系竞争必由之路:开展高新技术产业与高新技术区;6世界城市体系首位城市体系、均衡型城市体系、跨国型城市体系、边境型城市体系、变异型城市体系与传统城市体系。3、我国开展的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容是

56、什么? 答:1国家建立部方法的容: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开展建立条件;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3确定区域城市开展战略,有条件的可划分城市经济区;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构造和城镇分工;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构造;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根底设施和社会设施;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9确定各时期重点开发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扎城镇的规划建议;10提出实施规划的对策和措施;2根据开展需要,城镇体系规划需补充的容:1确定区域开发管制规划;2确定区域城镇开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3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业布局和居民点建立的原则。4、影响城镇开展的区域条件有哪些? 答:1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和森林资源、旅游资源、自然资源条件综合评价分析;2 城镇体系的历史演变;3人口与社会经济根底对城镇开展的影响:人口和劳动力、经济开展水平与产业构造、根底设施建立情况、教育和科技情况;4生态环境状况对城镇开展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城镇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