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的发展史_第1页
我国教育的发展史_第2页
我国教育的发展史_第3页
我国教育的发展史_第4页
我国教育的发展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PAGE8 / NUMPAGES8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编:原始氏族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二编:封建时代的教育第三编:近代社会的教育第四编:现代社会的教育第一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发展初民生活所在时期叫做采食经济时期:男子外出采食食物,女子在家照料小孩,以年长的女子为首领,谓之母系社会。这个社会没有文字、法则、制度、他们过着纯自然的生活。又成为原始公有社会。这个时期他们与自然作斗争。后来经过长期斗争,征服异族,逐渐有了文字,有了粗笨的用具,开始从渔猎变为牧畜。也是男子之与女子的一大革命,因此母系社会转为复习。了解了初民生活的情形,就知道他们教育的起源。教育发生于实际生活的

2、需要,教育情形也跟着当时经济情形而变迁。在渔猎经济时期,他们的教育就是教会怎样捕鱼,怎样猎取鸟兽,怎样拾掇果实;在牧畜时期就是教怎样架设栅栏,怎样追逐水草、喂牛养羊足可以说明:劳动即学习,教育和生活是一致的。在当时没有老师这个职业,而父母就相当于教师。逐渐的社会阶级出现,有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后来统治阶级为了利益,私产观念日益鲜明,而土地成了最主要的生产手段,这两种手段混合为一,奴隶制、分工制及种种剥削情形由此产生。原始教育的意义无形发生变化,带有阶级性,与实际生活不能完全一致,除了生物欲的目的外,还带了支配所属阶级的工具目的。夏、商、西周的教育夏朝的建立标准着原始社会退出历史舞台,进入奴

3、隶制社会。经过商代、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极盛时期。这一历史阶段的教育开始同生产劳动相分离,并完全为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成为实施社会教化的一种工具。它的基本形式是学校,即奴隶制官学。学校的产生氏族公社末期学校萌芽出现后(有成均之学、虞庠之学等)夏代学校的雏形我国古籍中有关夏代学校的记载,列举如下:“夏后氏之学在上庠。”“序,夏后氏之序也。“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夏曰校。”这很容易看出,在夏朝已经有了“庠”、“序”、“校”等三种学校名称。而从后期夏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看,夏已具备学校产生的条件。另外从

4、殷商甲骨文的成熟程度来看,夏已进入原始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这些都可能使学校产生。商代的正式学校在古籍中,商代学校的记载比夏朝更丰富和详尽。例如:“殷曰庠。”“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宗。”“宗,殷学也。”除了“庠”、“序”等,又出现了“学”和“宗”等学校名称。“庠”、“序”、是从夏代穿绳、传承下来的,又有新的发展。商代的“学”和“宗”成为前代没有的新型教育机构,也是商代奴隶主贵族子弟专门学习礼、乐的学校,已初步具备现代学校的某些专门特点,所以标志着我国学校的正式形成。从中和我们得出结论,学校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经历

5、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西周的教育中国社会,在殷、周之际,可算的是第一次最大的变革。在生产、技术、社会性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变成了以农业为主,并有铜器时代变为铁器时代,由氏族社会变为封建社会以上变化全是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而在农业的基础上,以互相连系的种种制度所组成之法网,来纪纲全社会的民众,是全社会的民众皆受其支配,此周朝封建制度的真正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典型的封建社会”。不过后来随着各诸侯国实力的强大,这种繁密的制度更遭破坏。而正是在农业基础的发展的前提下,用于参考的数目增多,如周记尚书大传等,西周的学制为双轨制,这在封建时代是必然的制度。例:贵族教育用甲轨表示,庶民教育用乙轨表示,

6、甲轨学校称作国学,乙轨学校称作乡遂之学。乡遂之学,设立在六乡者曰庠,在六遂者曰序,有地方长官管理,庶民子弟入之。国学设立在近郊都市,由中央政府或侯国政府管理,贵族子弟及庶民子弟之俊秀者入之。惟国学才有完备的教育阶段,乡遂之学没有大学只有小学。大学设立在王城外,别为五院,统名辟雍;辟雍代表当时的学校,四院地位稍低,还有一种学校是民间自办的叫私塾。私塾近于补习学校。分为初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前者是幼稚教育和小学教育,后者则是大学教育时期。西周时期的教具:以刀漆为笔,以竹木为纸。而师资:幼稚教育在家里实施,小学由国家设立专官,乡遂之学有地方长官乡大夫聘请年老致仕还乡的士大夫充当。大学教育较国立

7、小学的职位尤其高贵,皆设有专职。至于掌握教育行政大权,地方教育行政由乡大夫秉承司徒办理。以上为男子教育,现在我们也谈谈女子教育。周朝的女子教育被陈青之先生称为“内教育”,她们的职务只限于内教育,简单来说缝衣煮饭,这种教育有父母或保姆(贵族家庭)训练完成。男女分得很清楚,男子不可讨论门之内之事,女子不可讨论门之外之事。西周主要接受教育的还是少数贵族子弟,尚下及到城市的市民。注释:X玄注,仪礼礼记名堂位礼记王制X玄注;东序: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西序:小学,在西郊八岁入小学曲礼纳女于天子曰备百姓,于国君曰备酒浆,于大夫曰备酒洒。主要查阅书籍(陈青之中国教育史曲铁华中国教育史)第二编、封建社会的教育春

8、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发展春秋战国教育的发展主要包括:官学的兴废、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稷下学官、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人的思想主X。官学兴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争霸,土地兼并加剧,贵族更关心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士阶层兴起,而贵族阶层普遍的思想是不学习也不会有损害,所以官学衰落是必然结果。但奴隶制官学的兴废不意味着教育的中断,后来宫廷教育被保、傅所取代。私学兴起: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政治斗争不断激烈,士阶层的出现以及文化的不断下移,私学逐渐兴起。比如:X国的邓析、鲁国的孔丘等都是当时很有名的私学大师。私学属于高等教育,学生多实成人,私学无固定的场所和国定形式。例如:孔子创办的儒学、墨子创办的

9、墨家私学都是鲜明的例子。私学代替官学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重大变革。百家争鸣:随着各国各诸侯国封建改革的进行,一切旧的观念和信仰从根本上发生动摇。因此,解决各种问题的新思想风起云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盛行于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是老子;还有法家、阴阳五行家、农家等思想的传播与发展。稷下学官:稷下学官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也是私学空前发展的的一个标志。稷下学官与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还有百家争鸣是分不开的。稷下学官是官私合营,兼官与私的优长与一身。形成了尊师重道、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鲜明特点。总之,稷下学官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著名的高等学府,而且其创办之早、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是世界教育史上绝

10、无仅有的。孔子思想: 1、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对个人身心发展的影响;2、主X有教无类;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圣人”、“君子”、“士”;倡导“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方针;4、提出教师应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生应虚心笃实、学问结合、学思结合、学行结合5、道德教育即德育,提出人应具备孝悌、爱人、复礼、忠恕、中庸等品质。6、学生应培养立志有恒、安仁乐道、克己内省、改过迁善等自我修养;7、为师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平等某的师生关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墨子思想: 1、兼爱、非攻、贤士、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的政治思想; 2、注重生产实践、还有光学理论知识教学、形学理论知识教学、

11、心理学等;孟子思想:1、性善论; 2、教育、环境是人发展善端的必要条件; 3、注重道德修养,提出持志养气、意志磨炼、反求诸己; 4、在教学过程中,他提出自求自得、盈科而进、专心有恒、教亦多术的思想。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校发展不是很平衡,。秦代没有建立正式学校(焚书坑儒),两汉的官学和私学都相当发达,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时隐时现。秦朝没有建立学校,只记载了吏师制度和博士官。汉代学校教育体系相当发达,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系统:官学和私学。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主要有太学、官邸学、鸿都门学。私学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学“写书”为主,第二阶段是以学

12、论语、孝经为主,第三阶段以学“经典”为主。私学主要分“及门教学”和“著录弟子”两种情形。魏晋南北朝出现一些新情况,太学实行五经课试法、初立国子学、立四馆、建立州郡学校教育制度。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发展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教育制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隋朝由于统治时间短,虽然兴办一些学校,但并未发展起来;唐代的学校,尤其是官学在隋朝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五代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学校教育的不重要不言而喻。学校教育在这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尤其是官学,而在制度上也日趋完备:文教政策、隋朝时期设官学,并在朝廷设国子寺,寺内置祭酒,专门负责管理学校教育工作。在

13、国子寺设有太学、国子学、四门学等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此外,还有书学、律学、算学等专科性学校。唐初,重视兴学,设弘文馆、崇文馆,恢复书、算、律学,并下令州设医学,至此,唐代官学体制基本形成。后在复兴学校的基础上,又设置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并增设崇玄学。唐代官学体制有三大系统:直系六学,旁系二馆,旁系医学。在唐代的教育中,有入学资格、入学手续、修业期限、考试升格、行政管理等程序。科举制度的产生:其分为考生来源、报考手续、考试科目分为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书科、明算科。实际上主要是明经、进士两科,而且进士一科又由被重视。考试方法有五种,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科举制创立的最

14、终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扩大统治的阶级,从而更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国家制度。在隋唐时期著名代表人物韩愈提出性三品,以人性、人情的观点为依据。第一、他认为“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第二、他认为“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也”第三、他认为“下之性畏威而寡罪”。他还提出人才思想,他认为发展教育为政以本,并提出教育英才的可贵思想,他还进一步提出光培养人才还不够,还要进一步选拔和使用。他还论述了老师的问题,关于老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关于老师的任务(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关于师生关系(圣人无常师)韩愈的思想是对“尚贤”的发展,是对封建统治阶级选人唯贵、用人唯亲的腐朽思想的批判,也是对我国古代人才学的重大贡献。宋

15、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宋朝的建立,重新统一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文化的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辽。金、元大力推选“汉化”政策,科举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使考试向制度化规X化走进。两宋时期的教育发展两宋时期国力虽弱但学术思想异常发达,原因归结为四点,由于各种思想的融汇日久、书院制的兴起、印刷术的发展、贤人的涌现。宋的思想发展有:对旧儒学的改造,理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心学思想的发展,两宋的官学与科举的研究等。代表人物有周敦颐、X载、程颢提出生之谓性说(天是以生为道,而气亦当是生生不已的将教育程度分作两等,一般学者程度较浅,仍以学文为主,在程度高中,以进德为主,对于经文,须要多

16、读熟习)程颐(性即理说: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提出研究法: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而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把道德教育放在教育首位;主X立志、主敬、存养、省察、力行)对理学的发展以至高峰,陆九渊的心学、X拭、永康永嘉的教育思想等等等等。宋代的教育制度:国子监、太学,皆属大学性质,辟雍、广文馆、四门学属三短期学校(此学校既非大学又非专门,多由时君或执政大臣的意向偶尔设置,为了方便归类,取名为短期学校),小学属小学性质,还有专门的画学、医学、武学、律学。书学、算学这些专门的学校(六专门学校)、特殊学校有宗学诸王宫学、及内小学三所(都是贵族学校),还有四门学

17、一所,特为庶民子弟设立属于高等教育。在地方:州有州学、府有府学、军有军学、监有监学、县有县学。书院大盛(萌芽于唐朝,推行于五代,至宋朝大盛)代表性书院有: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及应天府。中央学校统归国子监管辖,地方由地方性长官负责。辽金两代的教育发展辽金两代是我国少数民族,但在占领的过程中,受到汉族教育同化,教育上尤为明显。概言之,汉化教育是辽金两代教育最主要的特色。而在推行汉化教育的同时受到南宋先进制度、政策法令、文化教育的影响,颁布了许多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文教政策。在汉化教育中,提出尊孔尚儒的主X,如:契丹族引进儒学,将其看作一种某信仰;在辽朝,利用确立汉化政策来通统治中原:在金朝,十分重

18、视对辽、宋先进文化的学习,后来实行全汉制改革。辽金还继承了科举制度,来消除知识分子对他们的抵触心理和提高统治者的素质。辽代有个鲜明特点,民族性“辽以用武立国”注释:凡有气莫非天。天只是以生为道。:辽史卷六十一刑法志元代的教育发展蒙古族建立一大帝国,统一亚洲,征服东欧,再次庞大的帝国系统下,风俗、文化、某信仰等都不同,因此需要一个强大的文化去统一,元朝对于中国民族,实行柔性教育,在政府方面,一方面提倡朱程学说,一方面通行蒙古文字,一方面传播佛教。在社会方面极力提倡程朱学说,后愈加昌明。在中央设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国子学,在地方设郡县学,蒙古字学,医学阴阳学,书院(有路立、府立、州立),中央的

19、以及郡县学是直系,其余为旁系。元代的科举:乡试分三场,会试分三场元朝教育的代表人物:赵复、许鲁斋、X静修、金履祥等人。蒙古族终究是野蛮的民族,对于儒生鄙视,对于儒生始终不能重视因此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元朝是一个降低的时期。中国教育史研究分卷陈学恂著明清时期的教育发展明朝建立后,为了进一步强化军权,在文化思想方面推行程朱理学,束缚人的思想,而到了清朝,同样为了统治实行高压的统治政策,依旧沿用程朱理学,在学校方面,严格推行以理为核心的书籍,来把它作为考试的标准教材。在明朝时期,学校教育也同样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大类。此外书院教育与私学教育也比较发达。中央官学分为国子监、太学、宗学、武学、医学和阴阳学

20、。其中国子监主要是学习四书五经、朱子大全并兼习理性大全,还有太学也是中央设立的,其余是贵胄子弟所进行培养某项专门技能的课程。而地方官学主要设儒学的讲堂,主要有社学(例如州学、府学、县学、卫学)和各司儒学(例如都司、行都司、宣慰司等)。在明朝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思想家,胡静斋、吴康斋、陈白沙、王阳明、东陵学派等。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即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著名学说,在平时他经常授课,授课的X围大多是大学,此外他还十分重视对儿童的培养,提倡培养主义,而训练标准即是孝忠信悌礼义廉耻八目,所用教纲主X用诗歌、习礼、读书。清朝的教育制度基本沿袭明朝旧制,除了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还分私学和书院。而在中

21、央官学中多设旗学和俄罗斯馆等新兴事物。地方官学统称儒学。清代的私塾特别发达,私塾性质主要分三种:教师在家所设,有钱人家聘请教师,地方出钱聘请教师在公众授课又叫义塾。在鸦片战争前,学院可分三类:一是以讲理为主、二是以博习经史、三是以考课为主,所谓考课就是学做八股文,应对科举考试,显然学校成了考试的附庸。在清朝政府对学校进行严格的控制,目的是为维护封建君主培养忠臣孝子,考试内容以三纲五常为主,为教育崇尚空虚、清谈心性、无实无用、制造愚昧的特点较为尤甚。自科举制出来后,教育越来越成为其附庸。到清朝科举考试越来越教条化的特点日渐显现。在清朝出现许多思想家,如:王守仁、王夫之、颜元等。王夫之是我国古代一

22、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王夫之提出三点总结性理论: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他认为“政立而后教可施”:谈本末“择教本也”。政治对教育的作用:教育固然重要,但教育离不开政治,只有“政立民安”,“衣食足,学校兴,可以文”论教育的作用:可以影响人的“先天之性”;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取得知识才能形成道德观念,即“后天之性”;可以革除“施教”或教之不当形成的“恶习”。论教学原则和方法:提出要“因机施教”“因才而授”“教必内动”“教必力行”。主要查阅书籍有曲铁华著中国教育史陈青之著中国教育史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第三编第一节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投敌卖国,鸦片战争战败。与外国列强签订一系

23、列不合法条约,是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在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让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要改变现状。在教育方面,多以一种私塾进行教育,但无论是那种学校,都是为科举预备学校。严复就这一现状曾批评道:“自学校之弊既极,所谓教授训导者,每岁科两试,典名册,计贽币而已,师无所谓教,弟无所谓学,而国家乃徒存学校之名,不复能望学校之效。”另一种方式就是清代书院,官学化成为其鲜明的特点。后为了维护统治,统治阶级更加的变本加厉,在但是社会上形成了“非朱子之言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礼不敢行”。后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一批觉醒的中国人士对腐朽的制度更加不满。西学进一步传播,新教育萌芽出现。从西方一大批

24、传教士涌入中国,他们带有殖民色彩,用列宁的话说“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他们除了向中国人传播某外,还设立学校,办杂志报刊,翻译出版书籍。从中也传播西学。从中他们创办出版机构,例如某的“同文馆”。传播某之外,还传播了现代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图书。龚自珍、魏源等著名思想及都出自此时。龚自珍主X尊德行,道问学两者兼备的人才是理想的人才;还主X学习西学,改革封建教育,尤其,他主X改革八股教育。魏源与龚自珍是好友,他有许多著名的著作,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介绍世界地理、历史、政治、科技等方面的书。他和龚自珍一样也主政改革教育,学习西学,他提出学习论,在学习论中他提出几点:要重实践,重自勉,重

25、专一。还提出教化论:重感化、重因材施教。第二节、戊戌维新变法时期的教育 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潮产生和初步形成。一批具有初步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新主X。到19世纪末期,维新变法运动时期,逐渐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教育改革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出现一批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者,主X“宏学校以育真才”其中包括:王韬变法中X观应西学冯桂芬采西学议等人。在此之后又出现了荣闳资产阶级教育家,他为“使中国日趋文明富强之境”,著有予之教育计划。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提出设报馆,开发民智,宣传维新思想(如:时务报);建学会,组织群众,广集维新力量;办学堂,教育青年,培养维新人才

26、。在百日维新中,提出广设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1901年,迫于国内外势力,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进行“新政”,新政最主要的四项内容,废除科举制度(改革科举内容、递减科举取士的名额、停止科举);新教育制度建立(鼓励兴办学堂,整合新式学校教育体系,分三阶七级),后制定奏定学堂章程和癸卯学制,这个章程对学校课程、课程制度、学校管理都有具体规定,被称作“癸卯学制”,这个学制对中学校教育制度有很大影响,如今的学制就是从这个学制演变而来的。当时,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很少,章程出来后,有了发展。被称作“蒙养院”。还有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一毕业,愿入高等小学堂,不用考试就可进入

27、,高等小学堂也分公立、私立、官立三种。还有中学堂“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事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掋为宗旨学限为五年”。高等学堂设置目的“令中学堂毕业愿求深造者入焉”学习三年,考试合格,可升入分科大学堂。大学堂有八科,此外还有通儒院,为最高学府,是研究院性质。除以上所述直系教育,还有师X教育和实业教育。第三节、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也较前更为壮大,而中国工人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911年发动了震撼世界的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辛亥革命的领

28、导人十分注重教育的作用,把教育作为唤醒民众的重要工具。当时主要的教育活动是创办报刊,宣传革命思想:例如民报苏报国民报民立报等,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都在这些杂志上刊登过;开展社会教育,提高民众觉悟,建立新型学校,造就革命人才,如孙某曾创立青山军事学校,1902年,蔡元培等人在某创立“中国教育会”蔡元培在学校担任学校总理,学习分寻常级和高等级,修业年限为两年,此外蔡元培等人还创办了“爱国女学”,分预备科、普通科和特别科,后来清政府强行解散爱国学社,但各地兴办教育学风方兴未艾,盛极一时;组织留日学生,参加革命工作,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资产阶级把吸引留学生回国参加革命作为革命任务。在孙某的带领下,留学生以“振其气,坚其志,固其操,不以富贵樱其心,不以死生挠其志”的英雄气质,留日学生成为反封建反帝的一方面主力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教育,革命派重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