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科学家开始捕捉二氧化碳了_第1页
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科学家开始捕捉二氧化碳了_第2页
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科学家开始捕捉二氧化碳了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科学家开始捕捉二氧化碳了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森林火灾、极寒暴雪、冰架垮塌等自然灾害屡见不鲜.。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给地球带来的严重危害,国际社会纷纷采取各种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被认为是遏制全球变暖的突破点.。于是,科学界对二氧化碳动手了,其中,“碳捕捉”技术格外引人注意.。最近,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更是宣布将捐赠1亿美元,用以奖励最佳“碳捕捉”技术.。所以,“碳捕捉”技术真的那么神奇吗?拯救全球气候,讲究“收支平衡”一提到二氧化碳的产生,我们通常会想到人类呼气、工厂废气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等,你或许很难想象,我们手里小小的一部手机,在生产过

2、程中就会排放大约200斤的二氧化碳.。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于是在治理全球气候变暖的思路中,“碳中和”的概念应运而生.。从字面意义上说,“碳中和”就是在某个时期、某个区域内,通过植树造林和其他技术手段,从大气层中捕捉、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恰好等于因为人类活动而产生,并且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总量.。也就是说,如果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看作一个整体的话,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可以视为“收入”,而人类从大气中获取、利用的二氧化碳则视为“支出”,当收支相抵的时候,便达成“碳中和”.。目前全球普遍达成共识,为了把整体上升温度控制在人类能够接受的程度(平均上升2C),需

3、要在本世纪末,在全球普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就需要“开源节流”:一方面,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另一方面,拓宽二氧化碳的利用途径.。前者在全球实行经济大发展、生产大进步的前提下,无法做到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各界普遍把目光聚焦在后者把碳捕捉,并利用起来.。将二氧化碳变成液态,深度封存“碳捕捉”技术其中一个解决思路,就是把二氧化碳集中搜集起来,再以高压将其直接灌入地层深处,利用厚实的地层将二氧化碳“封印”起来.。这被称为“碳捕集和储存技术”.。而在“碳捕集和储存技术”中,将二氧化碳变成液态(超临界流体)再进行封存的方法,备受科学界重视.。这项技术最大的好处,是门槛较低,成本也较低.。

4、一般来说,在大约60个标准大气压下,二氧化碳就可以在室温下变成液态,而这个压强在工业上很容易实现.。液态二氧化碳的流动性也很好,通过耐压长管输送到地下,并不难做到.。同时,用来“封印”的场所也是现成的,那就是全球已经接近采完的油田、气田甚至煤矿,都包含了容积巨大的地下采空区.。它们的容积量加在一起,远远超过了人类每年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此外,很多国家都在尝试把二氧化碳封印和石油开采相结合,也就是把超临界态的二氧化碳,注入到含油的岩层,从而降低石油的黏度;而氣化膨胀的二氧化碳,又会把石油“挤”向井口,就像你用吸管往利乐包的饮料里吹气,饮料会从管口自己飙出这就叫做“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驱油技术”

5、.。然而,这个方案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人类还不确定,这么做会不会影响地层的稳定.。现有的研究表明,在活动断层存在大量的水时,发生断层粘滑的概率会提高,进而诱发地质灾害.。那么,液态二氧化碳会不会也有类似效果呢?此外,如果发生了地震,会不会让这些被“封印”的二氧化碳脱离牢笼,重新回到大气之中?高压下的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相应增大,会不会对地下水构成污染,甚至造成“二氧化碳施肥效应”,让一些植物大面积地疯长,破坏现有的生态平衡?所有问题,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已经都在科学家们努力的探索研究之中了.。矿物封存法的利与弊除了上述“液态封存法”之外,还有一种“碳捕集和储存技术”,把二氧化碳先通过

6、化学反应,变成固态的化合物,再拿去封存,称为“二氧化碳的矿物封存”科学家用氧化镁(MgO)、氧化钙(CaO)等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在加热、加压的条件下,和水、二氧化碳一起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CaCO3)、碳酸镁(MgCO3)等碳酸盐;而这些固态的碳酸盐,无论是埋入地下还是用作建筑材料,安全性都很好.。同样,我们也非常容易获得氧化镁和氧化钙:它们主要来自工业和采矿业的废渣.。比如,炼钢产生的钢渣、发电产生的粉煤灰、制造水泥产生的水泥窑灰,都富含氧化钙;采矿产生的石棉尾矿、镍尾矿,则富含氧化镁.。而这种“以废制废”的策略,不仅能以低廉的价格得到矿物封存的原料,还能顺带降低这些废渣本身对环境的污染风

7、险,属于一举两得.。然而,加热、加压,意味着巨大的能源消耗;而水和催化剂的使用,又会带来新的环保压力.。两者加在一起,也会使成本相应增高,这大约是“液态封存”的几十倍之多,影响了其应用推广.。“碳捕捉”的未来在何方事实上,“碳捕集和储存技术”中的“液态封存法”和“矿物封存法”,主要针对的是工业排放的气体,其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而这也是目前二氧化碳增量的最大来源.。与之相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仅有万分之三左右,捕捉起来效率很低,上述两种方式就难以发挥作用了.。对捕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人想出了一个脑洞大开的方案:用钢铁制造很多棵“人工树”,顶端建一层面积很大的薄膜,薄膜上有石灰水等碱性物质,使其外观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钢铁苍蝇拍.。当风吹过时,这些薄膜上的物质,就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把它固定下来.。当物质被“吸收”满了,再把“拍面”整个拆下,刮下碳酸钙来,便完成了“碳捕捉”.。还有人提出,用二氧化碳直接加氢还原,从而制作燃料;或者是作为化工的原料,减少对石油的依赖.。这些技术在实验室中都有一定进展,但距离其产业化还有很长距离目前,要真正解决碳捕集、利用的难题,科技人员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也难怪马斯克砸重金寻找最佳的“碳捕捉”技术了,毕竟,一旦技术成熟,除了商业目的,的确也将造福整个人类社会.。科研人员在努力,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同样可以贡献自己力量.。一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