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读后感_第1页
论语为政读后感_第2页
论语为政读后感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PAGE11 页 共 NUMPAGES11 页论语为政读后感20_212676李美龄数学与统计学学院论语为政篇读后感读完为政篇,在其中的二十四章内容里,不仅有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还有孔子对学习和思考,以及做人修养的见解,让人受益匪浅,有许多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从孔子的政治主张方面来解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是说统治者只有以德治人,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还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这句话,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孔子十分重视道德在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但却有些忽视了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

2、用,道德和法制共同作用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还有“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一句,体现了任人唯贤的重要性,为政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德治的重要部分。然后,从做人与学习方面来认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勇于实践,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要学会举一反三,才能把事情做好。“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句话是说,做事情要先做后说,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不能言而无信,只说不做。最后,我想谈谈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3、逾矩。”我想,人生就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事情要做,心中的想法也截然不同,年轻时候或许雄心勃勃,但年老之时就顺其自然。因此,我们应该趁朝气蓬勃的时候奋发努力,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让自己的人生多姿多彩,不留遗憾,这样,才能在韶华逝去过后留下一副丰富多彩的画卷。孔子为政篇读后感陈颖初读论语为政篇,觉得此篇大部分内容为倡导人之德孝,或为学而篇的继承,但读完之后,细而思之,为君子的每一种品行和学与思的能力都影响着一个君主的王业。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句话算是为政篇的中心句,用道德的力量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他。

4、孔子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施行德政可以得人心,孚人望,得到人民的广泛拥护和支持。这句话表达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实行德治仁政,天下的人就会发自内心的走向正确的轨道。强调仁政在政治生活的核心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就是德治,而非严峻刑法。“仁”是蕴藏于内的品质,发抒于外而惠及他人因而形成人格力量的即为德。这种人格力量充满了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能使人心归附,就好像北极星,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而其他众多的星星都围绕着它。而后,孔子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中举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而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

5、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法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循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法治与德治对比,高下立见清代名家陆陇在松阳讲义中曾说:“操术不同,功效各异。路头一差,而风俗由之而殊,气运由之而变,不可不辩也。”这是一样的道理。而为君治国除了政策核心的把握,君主个人的修养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君主以孝治天下,而为人臣之孝在于是否遵循了礼。倘若社会上有一种“礼”的文化,所有分子都服从礼,那么,每个人便都是好的了。孔子一生的事业都在礼上,从他小时候的游戏“陈俎豆设礼容”,到他壮年发表政治理想在“君君、臣臣、夫夫、子子”,一直到他政治活动失败了,定礼乐,作为他那“礼的设计”之最后的修订;著春秋,作为他

6、那理想的社会中“礼的制裁”之寄托,在他这惶惶的七十三年的生涯中,没有一天忘记过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上,他要求为人子女者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还要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孝敬父母。这句话意思是说,只有对父母的敬重充溢于心,才能时时处处在眉宇之间、言行之中表现出和悦的神色和敬意。真正的孝不是“有事情,小辈们去效劳;有酒肉,长者先享用”,那些只是表面的敬重。真正的孝是要有爱,内心要始终充溢着敬爱的情感,表现在就是对父母是始终和颜悦色的。礼记祭义中有这样一段话: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悦色,有悦色者必有婉容。不是真

7、正的孝者,很难在父母面前保持着一贯的和悦之色。儒学是从“孝悌”观念出发来实行社会教化的。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可以说是发自本性的自然之爱,人在父母养育下长大,也自然产生对于父母的爱敬之心。儒家昭示这种爱敬之心,显发之,扩充之,强化之,使之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情感。道德规范是自觉地、长久有效的信念,如果少时灌输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长成之后即抛之脑后,那就是教化的失败。因而,儒学始终抓住“孝”的观念,把它贯彻于人的一生。“孝”的观念牢固确立,可以帮助其他道德规范的确立,因为自己的身体是父母所遗,寄托着父母的殷殷期望,因而自爱自重,不辱没父母,也就理所应当的成为孝的准绳。如果人们说,亏的某人生了这样一个

8、儿子,这就可谓是大孝。反之,如果“事君不忠”,“朋友不信”,“战阵无勇”等等,为父母带来恶名,那就不能称作孝。孝,礼一脉相承,而后便升华为德,立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孔子自述他的立德过程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立德的长期过程中,大约要经历两个大的阶段:一个阶段是从自然美到修饰美,儿童的本性是纯真的,这可以说是自然美,但有了自然美还应该加以修饰,子夏曾对孔子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洵兮,何谓也?”意思是说有了自然美,为什么还要打扮呢?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很理解老师的意思,他以为人有了

9、自然美,还应该用礼仪加以修饰,来培养他的德行,这就是从自然美到修饰美的过程。另一个过程就是,从外在的规范到内心的愉悦。礼仪总是带有某种的制约性和约束性,人们免不了感到礼仪对思想和行为的束缚力量,可是习惯成自然,慢慢的人们会安于礼仪,并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所以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能从规范中获得心理上的愉悦,不再感到规范的束缚,并且无往而非仁。他又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智者认为仁有利,才提倡仁道;仁者是为了仁而仁,并不考虑它有利还是无利,这也是因为他可以从仁中得到心里的愉悦。到此地步,可以说他已经进入了一种崇高的道德精神境界。综上而述,治理百姓根还在做人的道理上,孔子主张的

10、“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也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该庄重严谨,孝顺慈祥,如此则老百姓就会亲近、尊敬当政者,从而真心向善,努力劳作。论语为政篇读后感600字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

11、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第一篇其实只

12、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

13、,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

14、政?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统治者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也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老百姓就会以你为核心自动围绕着你转,顺随你,拥戴你。孔子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性作用。以德治国,要求领导者要推行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不仅针对老百姓,更要从领导者自身做起,榜样示范。假如只要老百姓有道德,而领导者为所欲为,“德治必定不成功。老百姓的眼睛是看着上头的,领导怎么做他们就怎么效仿,跟着比自己高的人学习,人性使然。“楚王好细腰,

15、宫中多饿死,领导看中贤德,百姓自然尚贤好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管人类延续多少年,这都是铁律。所以,“德治并不难,只要领导者以身作则就可以了。但是,这个“以身作则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就是“作不了“则,怎么办?那就需要有“法治,用“法来规约人的行为,一旦越轨,以“法来惩治。孔子说的“为政以德的人是针对君子式的领导者而言,他们能够自觉的遵道守德,推行道德教化,并以自己的君子之风影响百姓。不可否认的是,在封建时代,非君子的统治者大有人在,自己都不道德,怎么推行道德教化呢?那就必须有“法治,方可使非君子之流不得不顺正道走。无论怎样,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都是上上位的为政方略,它是为政的最高境界,当现实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