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的悲剧性缺失-2019年文档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悲剧性缺失-2019年文档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悲剧性缺失-2019年文档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悲剧性缺失-2019年文档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文学的悲剧性缺失王利华,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外语系讲师,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中国文学的悲剧性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 如果将 悲剧性视为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 那么每个民族均有对这种生存 状态的体验并将这种体验诉诸于文学。中国文学更不缺乏对人类悲剧性存在的表达。中国文学从诞生之日起, 就弥漫着浓郁的悲 剧色彩。对苦难现实的深切体验始终萦绕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 间。但这漫长的发展历史无数的悲剧作品竟然没有堆垒出一座悲 剧文学的高楼大厦,没有构建起足以与西方文学相媲美的悲剧殿 堂,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学的遗憾。究其原因,民族思维中强烈 的现世意识羁绊了中国悲剧文学穿越芸芸众生向人类生命的无 限

2、天空眺望的目光,致使在浩瀚的中国文学长河中, 除红楼梦 离骚桃花扇等屈指可数的作品外,绝大多数作品都表现 出不尽如人意的悲剧缺失,这是中国悲剧文学难以否认和回避的 问题。一、悲剧主题的平民性所谓平民性并非指作品主人公的平民化, 而是指戏剧主题的 平民化。即主题的社会性、道德性。或许是遭受了太多的苦难,“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城头烽火不曾灭,疆 场征战何时歇”(蔡琰)等艰难的人生境况强烈地震撼着中国文 人们那颗悲天悯人的心灵。于是,揭露社会黑暗,揭露强权者的罪恶,警示政治治理者的责任,鞭挞生活中的邪恶和丑陋,拯救 现世生活中水深火热生灵涂炭的众生百姓的愿望充溢于作家们 的心胸,他们

3、要通过揭示这个世道的黑暗,社会的黑暗,警示世 人。于是出现了赵氏孤儿窦娥冤孔雀东南飞。在这 里,我们能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炽热的救世情怀。但也正是这份炽热的救世情怀遮蔽了作家们的目光, 现实生活的困境以及改变 这种生活状态的愿望挡住了他们的视线, 使他们难以穿越伤痕累 累的人间。除此之外,民族文化心理又在客观上强化了平民性悲剧的形 成。许多学者在论述中国文学悲剧的特征是都谈到了中国文化的 重要影响。诞生于动荡和混乱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无论是动机还是 宗旨都带有一种现世性。在中国文化的开创时期,睿智的思想家 们比西方的思想家或许更早地看懂了人类的宿命性悲剧。但当慈悲的祖先们面对苦难的人群, 他们觉得他

4、们的任务不是在意识到 这一切苦难之后再去增加人类的苦难,而是要消除这苦难。给受尽苦难蹂躏的人们提供出一些足以让他们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气。于是他们为我们民族贡献了消除这种苦难的思路和方式。于是老子的道家、孔子的儒家以及后来的佛家不约而同地凝聚成中国文 化的基本格式,形成中华民族的基本思维方式, 这便是对现世和 当下的强烈关注。当中国文化的这种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更致命性 根源性因素渗透到中国作家的意识之中, 中国悲剧的现世性主题 的表达意愿就更加强烈而坚定。如在堪称中国悲剧的典型作品窦娥冤中,窦娥悲剧的原因是具体的、有限的、可感的,是 在社会之内的。这是一个社会中具体人的命运悲剧, 它关注的是 人类在

5、苦难生活中的艰难跋涉,解剖的是人类的现世命运。总之, 文化背景的现世性特点遏制了中国知识分子穿越生活的可能,遏制了从现实人世中提升出来,直指人类生命中最荒凉的终极之悲 的可能。中国悲剧文学终于没有显示出悲剧所应该显示的精神性 高贵。二、悲剧结局的乐观性正如有人所言:“华夏民族童年时代的艰难生存境遇,虽在 想象能力层面极大地抑束了该民族的思维勇气,但却意外地造就了其之于生命情势的绝对乐观。”表现在中国悲剧文学中, 不 管悲剧的过程多么曲折,不管悲剧的效果多么催人泪下, 但结果 却一定是令人满意。总是好人“凶中化吉,难过福来”,不是菩 萨慈航普渡,就是清官平冤,或是“好皇帝”圭寸浩表彰;而恶人 也

6、无一不受到惩罚,即使世人惩罚不了的, 也自有神祗或厉鬼惩 罚。总之,一切归于圆满,皆大欢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文 学的“大团圆结局”。对此,朱光潜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中 国剧作家最爱写的是名誉和爱情戏剧情境当然常常串插不 幸事件,但结尾总是大团圆,不管主人公处于多么悲惨的境地, 你尽可放心,结尾一定是皆大欢喜。”应该承认,大团圆结局 在抚慰世俗世界中人们的心灵方面确实功莫大焉。另外,透过这 些艺术的大团圆结局,我们也能触摸到汉民族充满希望和乐观的民族性格。透视出中华民族达观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的美好憧 憬。但就悲剧艺术而言,却是一个自欺欺人的骗局,是一个不可 忽视的缺陷。因为它是以对整个人

7、类灾难的置若罔闻为代价,以一个虚幻的假象满足了人们浅薄的感情需要,并在此基础上麻痹着对灾难的理性思考。这无疑偏离了悲剧的哲学意义。 对苦难的 体验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的浅俗意识。 使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思路 未能得到发展和延伸。三、悲剧风格的悲情性悲剧风格的悲情性是中国悲剧文学审美上的特征。曾有学者形象地将中国悲剧文学比喻为一声长叹, 在对悲剧命运的认识和 体验上,中国文学或许并不缺少。 但它缺少的是体认之后的呐喊 和抗争。这种悲情悲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化悲剧人物的悲怜,使人们在悲剧人物的厄运中体 会悲剧的悲情之所在。如窦娥冤中要强化窦娥的身世之可怜、 命运之悲惨,正如窦娥所唱:

8、“我从三岁母亲身亡后,到七岁与 父分离久,嫁的个同住人,他可又拔着短筹;撇的俺婆妇每都把 空房守,端的个有谁问,有谁瞅?”如此一个可怜人儿竟然“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 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 死权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泪水,在中国悲剧中占有很大的成分。 是中国悲情悲剧的一大特点。第二,悲剧人物的被动抗争性。 悲剧人物有抗争但抗争仅仅 限于对自己命运和遭遇不公的抗争, 且多伴有对某种道德目标的 顺从。如窦娥抗争了张驴儿父子却顺从了宗法制度, 公孙杵臼和 程婴虽然抗争了屠岸贾却顺从了仁义道德, 王昭君抗争了毛延寿 却顺从了民族大义。 这种抗争不是主人公自觉主动的行为, 而是 被迫的选择。 它以泯灭个人感情需要为代价获得道德上的理性大 义的成功。 也就呈现了主人公感情上的极大缺憾。 所以中国悲剧 多倾诉人生的悲苦不幸, 但在展览一种惨烈和苦难的同时却缺乏 对惨烈的抗议和昭示超越事件本身的深刻意义, 因此在欣赏中国 悲剧时, 我们会因对悲剧主人公的同情而泪流满面, 却难以激起 悲剧的澎湃激情。(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 2006 年课题,课题名称:中国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