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口自然变动及其地理意义_第1页
第三章人口自然变动及其地理意义_第2页
第三章人口自然变动及其地理意义_第3页
第三章人口自然变动及其地理意义_第4页
第三章人口自然变动及其地理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 人口自然变动及其地理意义 人口出生水平分析人口出生水平分析人口死亡水平分析人口死亡水平分析人口自然变动的度量与分析人口自然变动的度量与分析第一节 人口出生水平分析一、人口出生水平的测度指标一、人口出生水平的测度指标 人的出生是人口自然变动中的主要因素。出生人数能反映人的出生是人口自然变动中的主要因素。出生人数能反映特定地区人口出生的规模,但是不能反映该地区出生的强度。特定地区人口出生的规模,但是不能反映该地区出生的强度。 1、人口出生率:表示某地区某时期内出生的活产婴儿数人口出生率:表示某地区某时期内出生的活产婴儿数同该地区平均人口数的比率。同该地区平均人口数的比率。()()1000(

2、)BCBRP一年内出生婴儿数出生率同年平均总人口数 人口出生率通常用于描述总的生育状况,但其数值大小受人口出生率通常用于描述总的生育状况,但其数值大小受到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的影响,有时不能反映实际生育水平。到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的影响,有时不能反映实际生育水平。( )()1000()15 49BGFRW出生婴儿数一般生育率育龄妇女人数 2、一般生育率:也称育龄妇女生育率,它是某时期内活、一般生育率:也称育龄妇女生育率,它是某时期内活产婴儿数与育龄妇女平均人数之比,国际上多规定育龄妇女产婴儿数与育龄妇女平均人数之比,国际上多规定育龄妇女为为1549岁的全体妇女。岁的全体妇女。19901995年4个

3、国家生育状况的对比 由于各年龄段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不同,一般生育率只由于各年龄段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不同,一般生育率只能笼统反映育龄妇女生育状况,不能反映生育率在不同年龄能笼统反映育龄妇女生育状况,不能反映生育率在不同年龄之间的分布,而且育龄妇女年龄区间大小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之间的分布,而且育龄妇女年龄区间大小的差异直接影响到生育率数值的高低。生育率数值的高低。 3、年龄别生育率:某地区某时期内每一年龄或年龄组、年龄别生育率:某地区某时期内每一年龄或年龄组妇女生育的活产婴儿数与该年龄妇女平均数的比率。妇女生育的活产婴儿数与该年龄妇女平均数的比率。WaBaASFRa 4、总和生育率:某一时期内育龄妇

4、女各年龄生育率之总和生育率:某一时期内育龄妇女各年龄生育率之和。其含义是指一批进入生育年龄的妇女按照当年的分年龄和。其含义是指一批进入生育年龄的妇女按照当年的分年龄生育率度过整个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所生的孩子数量。生育率度过整个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所生的孩子数量。 4915ASFRaTFR 5、生育模式:用于描述各个年龄(组)妇女生育活产生育模式:用于描述各个年龄(组)妇女生育活产婴儿的相对比重,即生育水平在各个年龄(组)的分布状况。婴儿的相对比重,即生育水平在各个年龄(组)的分布状况。 TFRASFRaHa 二、人口出生水平的影响因素二、人口出生水平的影响因素 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受特定生产力

5、条件的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受特定生产力条件的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制约。前者一般是决定性的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制约。前者一般是决定性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对人口的供养能力以及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对人口的供养能力以及决定着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决定着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 随着生产的技术构成日益提高,对人口质量的提高超过随着生产的技术构成日益提高,对人口质量的提高超过对人口数量增长的要求,使得培养一个劳动的时间延长,从对人口数量增长的要求,使得培养一个劳动的时间延长,从而导致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而导致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经济发展

6、水平还制约着家庭职能及育子的价值观。经济发展水平还制约着家庭职能及育子的价值观。 2、人口政策、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用于影响和干预人口发展过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用于影响和干预人口发展过程的法令、法规及措施的总和。对生育的干预表现在鼓励生程的法令、法规及措施的总和。对生育的干预表现在鼓励生育和节制生育两个方面。育和节制生育两个方面。 3、文化教育水平、文化教育水平 文化教育程度与人口出生率、生育率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文化教育程度与人口出生率、生育率之间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其中以妇女受教育的程度对生育的影响更直接。文负相关。其中以妇女受教育的程度对生育的影响更直接。文化教育水平对人口

7、生育水平的影响:化教育水平对人口生育水平的影响:l 伴随着人们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平均婚龄会相应推延;伴随着人们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平均婚龄会相应推延;l 文化水平越高,出生婴儿成活率越高;文化水平越高,出生婴儿成活率越高;l 妇女文化水平越高,就业机会和比例越大;妇女文化水平越高,就业机会和比例越大;l 文化水平越高,生育观念越易更新。文化水平越高,生育观念越易更新。 4、医疗卫生水平、医疗卫生水平 医学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人口生育水平有着直医学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人口生育水平有着直接影响。接影响。l 不断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降低婴幼儿死亡率,对人口生不断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降低

8、婴幼儿死亡率,对人口生育率产生抑制作用;育率产生抑制作用;l 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在控制生育和实行优生优育方面具有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在控制生育和实行优生优育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积极的作用。 5、其他因素、其他因素 婚姻家庭状况、养老保障制度、政局的稳定与否、宗教信婚姻家庭状况、养老保障制度、政局的稳定与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仰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灾害)等自然环境(灾害)等 因素对人口生育率均有不因素对人口生育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各国各地区人口出生率的差异及其制约因素问题,必研究各国各地区人口出生率的差异及其制约因素问题,必须同该国该地区的具体国情联系起来。须同该国该地区的具

9、体国情联系起来。 三、人口出生水平的变化及社会经济意义三、人口出生水平的变化及社会经济意义 1、人口出生水平的变化趋势、人口出生水平的变化趋势l 世界人口出生水平的变化趋势:产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世界人口出生水平的变化趋势:产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出生率长期保持在40及以上;欧美主要国家相继完成产及以上;欧美主要国家相继完成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出生率先缓慢后加速下降,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出生率先缓慢后加速下降,1965年跌年跌破破35,1976年跌破年跌破30,1993年跌破年跌破25。l 世界人口出生率的主要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和世界人口出生率的主要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发

10、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体现出生产力水平的作用和影响。发展中国家之间,体现出生产力水平的作用和影响。l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变动及其地区差异我国人口出生率的变动及其地区差异 旧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在旧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在3838左右。新中国成立后的左右。新中国成立后的2020世纪世纪5050年代和年代和6060年代,除年代,除1959195919611961年的经济困难时期外,出生率多年保持在年的经济困难时期外,出生率多年保持在30304040的高水平上(的高水平上(19631963年高达年高达43.443.4),19701970年仍达年仍达33.433.4。从。从19701970年代开始,年代开始,计

11、划生育工作得以逐步展开,加上婚龄推迟,促成出生率大幅下降,计划生育工作得以逐步展开,加上婚龄推迟,促成出生率大幅下降,19791979年已降至年已降至17.817.8,至,至20052005年已降至年已降至12.412.4,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出生率最低,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也从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也从2020世纪世纪50506060年代的年代的5.75.7左右降至左右降至9090年代中期的年代中期的2.02.02.12.1,已达到或略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已达到或略低于世代更替水平。 现阶段我国人口出生率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为:乡村高于城镇;少数现阶段我国人

12、口出生率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为:乡村高于城镇;少数民族地区高于汉族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地区高于较发达地区;人口民族地区高于汉族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地区高于较发达地区;人口迁入区高于人口迁出区;计划生育强度小的地区高于强度大的地区。所有迁入区高于人口迁出区;计划生育强度小的地区高于强度大的地区。所有这些差异的综合表现是:西部省、区高于中部省、区,更高于东部省、区。这些差异的综合表现是:西部省、区高于中部省、区,更高于东部省、区。 2、人口出生水平的社会经济意义、人口出生水平的社会经济意义 人口出生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其高人口出生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其高低将对

13、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低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l 人口出生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未来人口发展趋势人口出生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未来人口发展趋势 l 人口出生水平的高低通过人口数量的供求关系影响经济社人口出生水平的高低通过人口数量的供求关系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会的发展第二节 人口死亡水平分析一、人口死亡水平的测度指标一、人口死亡水平的测度指标 死亡是指一个人生命的终结,是一个生命周期的结束。死亡是指一个人生命的终结,是一个生命周期的结束。死亡作为人口自然变动过程中的一个组成因素,从负的方死亡作为人口自然变动过程中的一个组成因素,从负的方面影响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面影响人口再

14、生产的规模和速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死亡状况,可以通过人口死亡的绝对数量(人口死亡规模)死亡状况,可以通过人口死亡的绝对数量(人口死亡规模)和相对数量(人口死亡强度)来表示和相对数量(人口死亡强度)来表示。 ()()1000( )DCDRP年内死亡人数死亡率年内平均总人口数 1 1、人口人口死亡率:指一定时期死亡率:指一定时期( (通常为一年通常为一年) )全部死亡人全部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之比。数与同期平均人口之比。 人口死亡率反映的是一个地区人口总体死亡水平,也称人口死亡率反映的是一个地区人口总体死亡水平,也称为平均死亡率。为平均死亡率。 2、年龄别年龄别死亡率:指一定时期死亡率:指一

15、定时期( (通常为一年通常为一年) )某年龄某年龄(组)死亡人数与同期该年龄(组)平均总人口之比。(组)死亡人数与同期该年龄(组)平均总人口之比。 年龄别年龄别死亡率反映的是死亡状况在不同年龄(组)的分死亡率反映的是死亡状况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特征。布特征。 3、婴儿、婴儿死亡率:指一定时期死亡率: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通常为一年)不满周岁死亡不满周岁死亡的婴儿与全部活产婴儿数之比。的婴儿与全部活产婴儿数之比。 是反映社会经济水平、人是反映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健康状况、医疗卫生条件特别是妇幼保健水平的敏感指口健康状况、医疗卫生条件特别是妇幼保健水平的敏感指标。标。相应的活产婴儿数某时期内婴儿死

16、亡人数IMR 5、人口平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指某人口在一定时期内死亡水预期寿命:指某人口在一定时期内死亡水平条件下出生时预测未来寿命的长短。平条件下出生时预测未来寿命的长短。 4、死亡人口平均年龄:为一定时期内死亡人口年龄的、死亡人口平均年龄:为一定时期内死亡人口年龄的总和与死亡总人数的比值。总和与死亡总人数的比值。 表示人口的总体死亡水平,受人口年龄结构、按龄死亡表示人口的总体死亡水平,受人口年龄结构、按龄死亡率影响。率影响。 平均预期寿命是根据某时期分年龄死亡率进行计算的,平均预期寿命是根据某时期分年龄死亡率进行计算的,不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不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综合反映了地区人口

17、的死亡水平,是评价整体健康水平综合反映了地区人口的死亡水平,是评价整体健康水平及其变化的重要指标,也是人口预测的一个重要参数。一及其变化的重要指标,也是人口预测的一个重要参数。一般来说,死亡率愈低,平均预期寿命愈长。般来说,死亡率愈低,平均预期寿命愈长。 6、标准化死亡率:在比较不同地区人口死亡率水平时,、标准化死亡率:在比较不同地区人口死亡率水平时,对比各方用自己的年龄别死亡率和同一个人口年龄结构来对比各方用自己的年龄别死亡率和同一个人口年龄结构来计算标准化死亡率,以消除各方因年龄结构不同造成的不计算标准化死亡率,以消除各方因年龄结构不同造成的不可比性。可比性。组人口比重)参照区aDaSd(

18、Sd为标准化死亡率,为标准化死亡率,Da为研究区为研究区a年龄的死亡率。年龄的死亡率。年龄组年龄组(岁)(岁)瑞典瑞典(1993年)年)佛得角佛得角(1990年)年)年龄组年龄组(岁)(岁)瑞典瑞典(1993年)年)佛得角佛得角(1990年)年)04.244.345491.93.6140.23.450542.73.3590.10.555594.56.310140.10.660647.411.115190.30.5656912.213.120240.31.0707420.130.025290.31.0757937.043.930340.51.5808469.884.535390.72.78516

19、2.2151.840441.13.4总平均10.86.6瑞典与佛得角各年龄别女性的死亡率对比 两国采用两国采用1990年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计算的标准化死亡率为:瑞典年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计算的标准化死亡率为:瑞典3.0,佛得角佛得角5.2二、人口死亡水平的影响因素二、人口死亡水平的影响因素 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 人口死亡水平受到生物规律、自然环境、医疗卫生水人口死亡水平受到生物规律、自然环境、医疗卫生水平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平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 各年龄别死亡率存在很大差异。婴儿死亡率最高、儿童各年龄别死亡率存在很大差异。婴儿死亡率最高、儿童死亡率较高,以后各年龄组

20、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以死亡率较高,以后各年龄组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以1020岁年龄最低,岁年龄最低,20岁以后缓慢上升,岁以后缓慢上升,50岁以后急剧上升。岁以后急剧上升。 死亡率的性别差异:男性的死亡率高于女性。女性的免死亡率的性别差异:男性的死亡率高于女性。女性的免疫力较强,其体内产生免疫抗体的基因比男性多疫力较强,其体内产生免疫抗体的基因比男性多1倍。倍。 2、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地震、火山、洪水、山崩、海啸地震、火山、洪水、山崩、海啸)可能使灾区可能使灾区人口突然大批死亡和死亡率空前提高。如人口突然大批死亡和死亡率空前提高。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年唐山

21、大地震24.2万人丧生,万人丧生,70.8万人受伤。万人受伤。1985年哥伦比亚火山爆发约年哥伦比亚火山爆发约3万人丧生。万人丧生。2004年末印度洋海啸年末印度洋海啸15万人丧生。万人丧生。 世界上有很多地方由于地球化学元素平衡失调,某些微世界上有很多地方由于地球化学元素平衡失调,某些微量元素缺乏或者过多,使居民患有某些地方病,如地甲病、量元素缺乏或者过多,使居民患有某些地方病,如地甲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导致这些地方居民死亡率增高。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导致这些地方居民死亡率增高。 世界上有一些长寿地区,如俄罗斯的高加索山区和帕米世界上有一些长寿地区,如俄罗斯的高加索山区和帕米尔高原,明显

22、与地理环境有关,因为那里的环境有利于人尔高原,明显与地理环境有关,因为那里的环境有利于人类长寿。类长寿。 环境污染在发达国家尤其严重,环境污染在发达国家尤其严重,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年伦敦烟雾事件,四天内就有四天内就有4000余人死亡。余人死亡。 3、经济因素、经济因素 一个地区的人口健康状况主要取决于生活水平和医疗一个地区的人口健康状况主要取决于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而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于水平。而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在当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在

23、当代各种类型国家的横向对比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平代各种类型国家的横向对比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平均寿命越长。均寿命越长。 经济发达的经济发达的“副产品副产品”“文明病文明病”、“富贵病富贵病”、交通事故和其他意外事故交通事故和其他意外事故 。 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 教育程度高的人群的死亡率比相对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教育程度高的人群的死亡率比相对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要低要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的平均寿命比相对受教育程度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的平均寿命比相对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要高。的人群要高。 医疗卫生水平是与人口死亡率关系更为直接的社会因素。医疗卫生水平是与人口死亡率关系更为直接的社会因素。随

24、着医学的进步,一些烈性传染病如霍乱、天花等得到控制,随着医学的进步,一些烈性传染病如霍乱、天花等得到控制,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婚姻分为未婚、有配偶、丧偶和离婚四种状况。研究表婚姻分为未婚、有配偶、丧偶和离婚四种状况。研究表明,在这四种状况中,有配偶人口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其它三明,在这四种状况中,有配偶人口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其它三种婚姻状况人口的死亡率。种婚姻状况人口的死亡率。 战争一方面它直接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另一方面它所战争一方面它直接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另一方面它所引起的饥荒、传染病、公共卫生系统的破坏、环境的污染以引起的饥荒、传染病、公共卫生系统的破坏、环境的

25、污染以及难民人口的增加,都会间接地导致人口死亡。及难民人口的增加,都会间接地导致人口死亡。 三、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化及社会经济意义三、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化及社会经济意义 1、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化、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化l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产业革命前的高死亡率阶段、业革命前的高死亡率阶段、19世纪世纪20世纪世纪60年代的持续年代的持续下降至低水平阶段、下降至低水平阶段、20世纪世纪60年代以来的略有回升阶段;年代以来的略有回升阶段;发展中国家目前处在发达国家的第二阶段。发展中国家目前处在发达国家的第二阶段。l 不同年龄组:

26、一般地,随着年龄的递增,死亡率上升,死不同年龄组:一般地,随着年龄的递增,死亡率上升,死亡率下降幅度递减。亡率下降幅度递减。l 不同性别结构:生物学因素上具有男性死亡水平高于女性不同性别结构:生物学因素上具有男性死亡水平高于女性的自然规律。的自然规律。 2、人口死亡水平变化的社会经济意义、人口死亡水平变化的社会经济意义l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死亡率高低是其人口自然变动的重要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死亡率高低是其人口自然变动的重要指标。指标。l 人口死亡水平是衡量和评价居民健康状况、福利水平、社人口死亡水平是衡量和评价居民健康状况、福利水平、社会经济水平和医疗卫生进步的客观依据。会经济水平和医疗卫生进步

27、的客观依据。第三节 人口自然变动的度量与分析一、人口自然增长率一、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的自然增长是人口出生和人口死亡共同作用的结人口的自然增长是人口出生和人口死亡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增长水平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者之间的相对水果,其增长水平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者之间的相对水平。平。 人口自然增长数人口自然增长数= =出生人口数出生人口数- -死亡人口数死亡人口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人口死亡率二、人口再生产类型二、人口再生产类型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指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人口再生产类型,是指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

28、率以及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形成的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特征。它是反映人口再生产发展阶段的一个概人口再生产的特征。它是反映人口再生产发展阶段的一个概念。有不同的类型划分,分类一:念。有不同的类型划分,分类一: (1)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 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人口再生产的早期类型,它与生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人口再生产的早期类型,它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采集、狩猎经济相适应。其特点是极高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采集、狩猎经济相适应。其特点是极高的死亡率和可能补偿高死亡率的高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死亡率和可能补偿高死亡率的高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29、极低,平均预期寿命很短,世代更替很快,由于出生率与死极低,平均预期寿命很短,世代更替很快,由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相接近,故人口增长呈相对静止状态。新石器时代以前亡率相接近,故人口增长呈相对静止状态。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属于该类型。的原始社会时期属于该类型。 (2)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 (3)近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近代人口再生产类型 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相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相适应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其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以及适应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其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以及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相比

30、,人口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相比,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有所延长,死亡率也有所下降,人口自然增的平均预期寿命有所延长,死亡率也有所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稍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很低。奴长率比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稍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很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均属于该阶段。隶社会、封建社会均属于该阶段。 近代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产业革命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近代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产业革命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经济相适应的人口现代再生产类型。其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经济相适应的人口现代再生产类型。其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及二亡率和高人

31、口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及二次大战后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均属该类型。次大战后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均属该类型。 (4)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 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 传统、近代人口再生产类型 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 人口简单再生产 人口扩大再生产 人口可持续发展 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经济相适应的人口现代再生产类型。其特点是低出生率,大生产经济相适应的人口现代再生产类型。其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世代更替速度缓慢,人口低死亡率和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世代更替速度缓慢,人口少生少

32、死高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均属该类型。少生少死高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均属该类型。分类二:分类二: (1)原始型:出生率和死亡率高,均可达到)原始型:出生率和死亡率高,均可达到3050,婴儿死亡,婴儿死亡率超过率超过200,自然增长率极低。产业革命前,世界各国基本上属于,自然增长率极低。产业革命前,世界各国基本上属于此类型。此类型。 (2)年轻型:死亡率渐趋下降,出生率持续偏高,自然增长率)年轻型:死亡率渐趋下降,出生率持续偏高,自然增长率介于介于1535之间,人口迅速增长,年龄结构走向年轻化。目前大多之间,人口迅速增长,年龄结构走向年轻化。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此类型。数发展中国家属于此类型。

33、 (3)成年型:死亡率很低,出生率也降至较低水平,自然增长)成年型:死亡率很低,出生率也降至较低水平,自然增长率约为率约为515,年龄结构向老龄化方向演变。部分发达国家及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方向演变。部分发达国家及人口控制成效显著的发展中国家属于此类型。控制成效显著的发展中国家属于此类型。 (4)衰老型:出生率降至最低水平,死亡率因人口老龄化而由)衰老型:出生率降至最低水平,死亡率因人口老龄化而由低谷回升,自然增长率趋近于低谷回升,自然增长率趋近于0,甚至为负数。欧洲很多国家已属于,甚至为负数。欧洲很多国家已属于此类型。此类型。分类三:(分类三:(1)高、高、低;()高、高、低;(2)高、低、高;()高、低、高;(3)低、低、低)低、低、低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也称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类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也称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低级向高级依次更替,从而使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变化。社型由低级向高级依次更替,从而使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变化。社会生产力革命是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力量和物质基础。会生产力革命是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力量和物质基础。 1934年,兰迪在年,兰迪在人口革命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的观点,他认为西欧人口再类型随生产力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