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贸易题库_第1页
区域贸易题库_第2页
区域贸易题库_第3页
区域贸易题库_第4页
区域贸易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 填空题(共 8小题,每空1 分,共计26分)1、在平面上发展轴可以解剖为以下三个部分:、。线状基础设施、发展轴的主体部分、发展轴线的直接吸引范围2、和在空间上的表现是生产的集中,最终产生。3、江苏的经济发展轴大致可分为、“五轴”为(宁沪铁路)、长江、东陇海铁路、苏北大运河以及沿海公路(204国道)五条发展轴线。4 、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大致包括:、。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2劳动力、3资本、4技术、5产业结构、6制度安排。5、根据发展轴的线状基础设施种类的不同,发展轴可以分成、和。海岸发展轴、大河河岸发展轴、铁路干线沿线发展轴、复合型发展轴6、按照功能分类法,区域产业结构可分为产业、产业、和

2、产业。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潜导产业7、从空间构成上讲,区域至少由一个 与 组成,其中 是指占主导地位的中心城市。8、经济发展中的非均衡力来源于普遍存在三种效应:效应、效应和效应。市场接近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市场拥挤效应9、工业结构的高度化规律表现为工业结构的,和的总体趋向。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10、当国内某产业i的产量平均增长速度大于零时,表明该产业在全国处于阶段,如果此时某地区的该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大于等于1,则表明该产业向该地区有 趋势。当Sit 0时,表明产业i在全国处于成长阶段。此时若Aijt 1,则表明j地区产业i的发展速度超过全国水平,产业i向j地区迅速集聚;若

3、0 Aijt 1,表明虽然产业i在j地区也在增长,但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若Aijt0,则表明j地区的产业i已出现了萎缩。当Sit 0时,表明产业i在全国处于衰退阶段。此时若Aijt 0,即Sijt小于0,表明产业i在j地区处于衰退期。11、产业结构规律性演变的原因:、。一,收入提高导致需求结构的变动、二,生产率上升率的不均等增长、三,国际贸易的促动12、“霍夫曼比例”是资料工业和资料工业的比例。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二、判断对错与改错题(共 4 小题,每题 2 分,共计 8 分)1、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

4、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对2、区域在行政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错3、非均衡力为本地市场放大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之和。对4、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越小,则经济的二元特性越突出。错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越大,经济的二元性越显著5、产业结构的优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6、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中经济发展初期,回波效应往往小于扩散效应。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中经济发展初期,回波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随着经济的深化发展,扩散效用的作用才日益增强。因此,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区

5、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将不断扩大。7、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上升的。 错 下降8、区位利益是一种外部性利益,厂商、居民等个体有可能去改变它和排他地独占。错 区位利益是一种外部性利益,厂商、居民等个体只能被动接受,既不可能去改变它,也不可能排他地独占。所以厂商与居民一般是通过区位决策来选择区位,获取既定的区位利益,以扩大利润或效用。9、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越小,则经济的二元特性越突出。10、克拉克认为,劳动力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移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出现收入的相对差异。11、产业动态集聚指数是t时期内i产业在j地区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

6、与该产业在全国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之比。其中Sij 表示产业i在地区j的静态集聚指数Xij表示产业i在地区j的产量表示产业i的全国产量之和,j=1.。n三、名词解释(共 4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 12 分)1、增长极增长极既是指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企业,也是指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也称为增长中心2、二元经济结构即在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并存,即二元经济结构。在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中,发达地区是核心,集中了现代工业,不发达地区围绕在核心的边缘,所以二元结构又表现为核心边缘结构。即由行进的、相应发达的核心区与落后的、不发达的边缘组成的空间系统。

7、3、配第-克拉克定理纵向(时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将增加。横断面(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在同一时间内,人均国民收入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相对越小,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反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小。4、三次产业分类法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总结了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规

8、律,创建了产业结构理论。三次产业分类法因此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第一次产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狩猎业(广义的农业)第二次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水(广义的工业)第三次产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公用事业、其他各项事业(广义的服务业):在三个产业的归属上有争议的行业这种分类法从经济学理论上看并非很严密,但从应用经济分析上看,它是研究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资源分配结构变化趋势的一种有用工具。5、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一般指劳动力由过剩转为短缺的转折点。拐点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整个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都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6、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

9、场所。7、集聚经济第一种类型:属于同一产业,或性质相近的许多企业的集中,如纺织企业的集中。在一个地区内同类企业数目的增大,必然带来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总量的增加,分工协作的加强,辅助产业的发展,其结果不仅创造大规模的外部经济,而且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费用和成本。第二种类型:属于不同产业,或不同性质的企业的集中。这比各个企业孤立地分散设立在各个地区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8、规模经济大规模生产导致的经济效益简称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

10、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9、 实际经济增长率g=s/v实际增长率就等于储蓄率与资本-产出比的比率10、比较劳动生产率即一个部门的产值同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它反映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产值(或收入)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指数是二元经济结构的三个主要测度指标。G为总产值(或总收入),L为劳动力总数,G1为农业部门产值(或收入),G2为非农业部门产值(或收入),L1为农业部门劳动力数,L2为非农业部门劳动力数。B1为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B2为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G1 + G2 = G,L1 + L2 = L。比较劳动生产率大致能

11、客观地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通常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1,而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1。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本部门的产值与劳动力比值越大四、分析题(共 3 小题,每题 4 分,共计 12 分)1、下图表示的一个企业的原料地A、燃料地B和市场区C的位置及交通线路的分布情况,图中数字为两段路的长度,如果原料、燃料和成品的换算重量比分别为2、3、4,那么,企业应布局在何处?如果原料、燃料和成品的换算重量比分别为3、4、8,那么,企业又应布局在何处?为什么?B(燃料地)35A(原料地)C(市场区)2、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分析表中的木材与粮食这两个生产部门的区位选择。到城市的

12、距离木材粮食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利润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利润0.5200140105080503271200140204080506241.52001403030805092122001404020805012182.52001405010805015153200140600805018123.52001407008050219420014080080502464.520014090080502735200140100080503003、用下图说明,无区位优势、区位优势增加与区位优势削弱时,分别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产出F1优势区位的产出边界F2区位优势削弱时的产出边界F0无区位利益

13、时的产出边界投入曲线F0,既定技术下的产出边界线。在既定的经济空间中,厂商区位的不同,即使生产投入不变,等量的投入也可能得到不同的最大产出。因为区位优势的外部经济,产出边界线将会扩大,即F0向F1方向移动。当区位利益减少,外部经济下降,既定的技术下厂商等量投入的最大产出也将减少,从而又促使F1向F2方向移动。极端情况下F2可能低于F0,此时,厂商必然迁出该区位。4、用下图说明,区位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影响?x212首先,优势区位所产生的交易费用节约提高了居民的货币收入。在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优势区位节约了居民消费时的搜寻、交通等方面的支出,从而同样的货币收入居民由于区位上的便利可以购买更

14、多的消费品。其次,区位利益所产生的外部性经济,直接为居民带来了额外的效用满足。例如,便利、舒适的生活文化环境,作为一种非支付品为居民带来了额外效用;城市消费品的多样性所产生的补偿效用显然提高了消费效用。5、随着天津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大量的韩资企业进入天津,根据天津韩国商会的统计资料,到2005年底,在天津韩国商会注册的韩资企业有3000多家,然而与天津韩国商会保持经常联系的只有1200多家企业,那么其余1800多家企业呢?韩国商会会长指出,这些企业要么遭淘汰,要么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这1800家企业,主要是技术含量较低,效力较弱以及经营失策的企业,不仅无法同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竞争,也竞争不过

15、规模较大的中国企业。与些相反,随着天津新一轮投资高潮的到来,大量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纷纷到天津投资,包括一些韩国的跨国企业。用循环累积因果链的作用机制分析上述案例。由于偶然的原因,两区域的初始对称状态受到了某种轻微扰动,例如有少量工业人口,哪怕只有一名工人,从北部迁移到了南部结果一:南部市场扩大工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此时,南部对工业品的需求大于北部结果二:企业迁移南部的市场规模大于北部,就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而言,南部的优势强于北部。这种现象被称为市场接近效应结果三:人口继续迁移南部企业数量的增加导致南部生产的工业品种类和数量增加,南部生活成本的降低将吸引北部工业人口继续向南部流动。这种

16、效应被称为生活成本效应。结果四:南部企业拥挤南部企业数量的增加会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工人的收入也随之下降。这种效应被称为拥挤效应。五、简答题(共 3 小题,每题 4分,共计 12 分)1、简述区域内主导产业的主要特征。第一,它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产出规模大,产品调出规模也大,在全国或高层次同类产业中是主要的生产供应基地,产品面向全国或高层次区域,能承担起全国或高层次区域地域分工的某一重大任务,为全国或高层次区域经济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第二,它是区域经济系统中的主体和核心,在区域产业结构中,不仅产值比重大,而且关联效应强,它的发展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轮

17、,并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向高一层次演进。2、简述区域非均衡力的构成。市场接近效应=区域聚集力生活成本效应=区域聚集力市场拥挤效应=区域分散力聚集力分散力,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力表现为聚集力,企业势必进一步向南部聚集,而且,这种聚集是不断强化的,能够不断加速进行下去。这其中包含一个循环累积的因素关系,也称为“循环累积因果链”。聚集力分散力,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力表现为分散力,抑制企业向南部的进一步聚集。3、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20世纪50年代,科林克拉克,进一步考察纵向(时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

18、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将增加。横断面(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在同一时间内,人均国民收入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相对越小,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反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小。4、简述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图示)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市场进口国内生产出口时间图72产业结构的雁行形态日本经济学家赤松,立足于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提出通过国际贸易促进产业结构转变的理论。他从日本棉纺工业的发展史中发现了如下的现象:19世纪6

19、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日本现代化的棉纺工业尚未发展起来,西方棉纺产品大量涌入日本市场。国外棉纺产品的大量进口,开辟和开拓了日本的棉纺织品市场,同时,也为日本棉纺织品的发展准备了市场条件。国内市场、近代技术、低工资成本相组合,促进了日本本国的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低工资,日本棉纺织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价格优势,在了日本的重要出口产品。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拓展,日本的棉纺织工业得到充分发展。随着“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更替发展,日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据此,日本经济学家提出了“雁行形态说”,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应当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这一模式,相继更

20、替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雁行形态模型中,第一只雁是进口,第二只雁是国内生产,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5、简述产品循环说产品循环说弗农立足于发达国家,提出的“产品循环说”,讨论国际贸易对于发达工业国家产业结构的影响。他认为发达国家特定产业的演化过程经过四个过程:第一,国内新产品问世、市场扩大直至饱和; 第二,产品将出口国外,开拓国外市场;第三,随着国外市场的形成,便会有资本和技术的出口,这是资本与技术和输入国的廉价劳动力及其它资源相结合的过程,在输入国发展了这种产品的生产;第四,国外生产能力的形成,又会使这种产品以更低的价格打回本国市场,这就使先发工业国不得不放弃该产品的生产而

21、去开发新产品。这四个过程的连续化进行就形成了所谓的“产品循环”,即新产品开发国内市场形成出口资本和技术出口进口开发新产品。6、简述块状经济形成的主要原因六、论述题(共 3 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 30 分)1、以人口迁移作为初始扰动因素,论述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循环累积因果链理论。(一)循环累积因果链的形成条件 北 部 北 部 南 部 南 部 南部与北部是对称区域,假设由于偶然的原因,两区域的初始对称状态受到了某种轻微的扰动,例如有少量工业人口,哪怕只有一名工人,从北部迁移到了南部,由于作为工业品生产者的工人同时也需要消费工业品,因此,这时南部对工业品的市场需求大于北部,这意味着南部的市场

22、规模大于北部,根据市场接近效应,就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而言,南部的优势强于北部,这样,北部的企业有向南部流动的倾向,这就产生了一个聚集力。如果不考虑迁移成本等因素,企业就会开始向南部迁移,又会引发前面已经提到的生活成本效应和拥挤效应:一方面,南部企业数量的增加导致南部生产的工业品各类和数量增加,根据生活成本效应,这引起南部居民生活成本的降低,于是北部工业人口有进一步向南部流动的倾向,这又产生了一个聚集力;另一方面,南部企业数量的增加会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工人的工资收入也随之下降,这就是所谓的拥挤效应,拥挤效应产生阻碍企业向南部聚集的分散力或排斥力。如果两个聚集力之和大于分散力

23、,则三个力的合力(非均衡力)表现为聚集力。这种情况下,区域之间表现为聚集力的非均衡力势必进一步促进企业向南部聚集,而且,这种聚集是自我强化的,能够不断加速进行下去,直到所有企业都集中到南部为止,这是一个循环累积的过程,其中包含着一个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也称“循环累积因果链”。如果两个聚集力之和小于分散力,则三个力的合力(非均衡力)表现为分散力。这种情况下,区域之间表分散力的非均衡力不但将抑制企业向南部的进一步聚集,而且还倾向于抵消已经发生的扰动,直到恢复区域的对称状态。综上,可以概括为:循环累积因果链的形成条件是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力表现为聚集力。在表现为聚集力的非均衡力的驱使下,要素从北部向南部

24、的聚集因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原有的非均衡力,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聚焦能够不断进行下去,直到北部所有的工业人口和资本都聚集到南部为止。如此循环往复就构成了一个链条。1、初始扰动由北部的劳动力向南部的偶然流动造成。除了以上两个能够产生聚集力的效应之外,还有一个效应,是市场拥挤效应,这一效应产生分散力,它将阻碍要素向南部聚集,而且这个力也是随着南部要素或经济活动聚集密度的增加而增强。其影响过程如下:首先,在扰动初始发生时,分散力小于聚集力,要素向南部流动是畅通的,而且两种力的增强是不同步的,即分散力小于聚焦力。然后,随着要素集中度的提高,市场拥挤效应变大。考虑到市场拥挤

25、效应,生产要素在某一区域的聚集有其最大值,如果超出最大值,企业之间争夺消费者的竞争将变得非常激烈,企业的盈利能力将下降。这一过程的结果,将导致要素聚集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在要素聚集区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把谁挤出去了呢? 将那些竞争力弱或者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淘汰出局,这些企业被迫转移出去,而那些竞争力较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规模较大的企业留下来。这个过程就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外生过程而是内生过程。2、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用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理论分析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3、论述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人口流动模型及其政策含义。1972年,刘易斯又发表了题为对无限劳动力的反思的

26、论文。论文在前一转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刘易斯第二转折点”。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短缺,在传统农业部门的压力下,工人工资开始上升。刘易斯第二转折点,经济由二元结构转向一元结构。二个转折点间随着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剩余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现代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足以超过人口的增长,该部门的工资最终将会上升。当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时,也就是说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大体相当时,意味着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整个经济完全商品化了,经济发展将结束二元经济的劳动力剩余状态,开始转化为新古典学派所说的一元经济状态,此时

27、, “刘易斯第二转折点”开始到来“民工荒”2004年春,“缺工”这个词开始越来越多地为沿海甚至一些内地企业的关键词,农民工一夜间成了“稀缺商品”。2009年9月,经历了一场惨痛的金融危机之后,此番“民工荒”似乎有了更多经济复苏回暖的解读意味。如果城市企业所能给出的福利待遇依然止步不前,对民工的“拉力”吸引肯定不如从前。2010年10月,国家发改委提出,“劳动力成本上涨推动物价过快上涨”。(当前的物价上涨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个是货币发行过量,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临时性因素,比如灾害天气。第三,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快速向城市流动,农村的生产资源相对的

28、减少,今年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也上升“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到来之时,标志着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进入了消解通道,不仅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政策,更要实行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政策,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挤出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使之进入日益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整体上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支持。“刘易斯第二转折点”的到来,则标志着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消解,此时,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基本完成,经济开始进入一元经济结构条件下的相对更加稳定的发展状态4、 论述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经济二元结构的相关关系。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经济的二元性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

29、动生产率的差距越大,经济的二元性越显著。 从时间序列考察,当经济结构二元性处于加剧阶段时,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渐降低,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渐升高;在两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别达到最高点后,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又转而逐渐升高,从低于1的方向趋于1,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则趋于下降,从高于1的方向趋于1。所以,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轨迹呈现“U型”特征。同时,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轨迹呈现“倒U 型”特征5、叙述建国以来中国小城镇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一个阶段有什么样的特点,并依据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内容。费孝通-中国小城镇发展滞后是农村发展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在农村发展基础上,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对农村的辐射,进而促进整个地区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区域之间,再根据资源优势,形成相互补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