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中诊复习资料_第1页
中基中诊复习资料_第2页
中基中诊复习资料_第3页
中基中诊复习资料_第4页
中基中诊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基础理论痰饮饮停胃肠,悬饮饮停胁下,溢饮饮停肢体,支饮饮停胸肺五劳所伤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发病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发病的类型:感而即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并与并病、复发。感邪后立即发病,称为感邪即发。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其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多见于外感疾病和某些外伤。徐发是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缓发。徐发与致病因素的种类、性质,以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继发,是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原发病与新产生的疾病在病理上密切相关。复发是指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卒发,又称顿发,即感

2、而即发,急暴突然之意。一般多见以下几种情况: 1.感邪较甚:六淫之邪侵入,若邪气较盛,则感邪之后随即发病。如新感伤寒或温病,是外感热病中最常见的发病类型。外感风寒、风热、燥热、温热、温毒等病邪为病,多感而即发,随感随发。 2.情志遽变:急剧的激情波动,如暴怒、悲伤欲绝等情志变化,导致人的气血逆乱,而病变顷刻而发,出现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胸痹心痛、脉绝不至等危急重证:3.疫气致病:发病暴急,来势凶猛,病情危笃,常相“染易”,以致迅速扩散,广为流行;某些疫气,其性毒烈,致病力强,善“染易”流行而暴发,危害尤大,故又称暴发。 4.毒物所伤:误服毒物,被毒虫毒蛇咬伤,吸人毒秽之气等,均可使人中毒而发病

3、急骤。 5.急性外伤:如金刃伤、坠落伤、跌打伤、烧烫伤,冻伤,触电伤、枪弹伤等,均可直接而迅速致病。 病机真虚假实 即 “至虚有盛候”。概念:指“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形成:多由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气血运行无力所致。表现:如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可见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胖嫩而苔润,脉虚而细弱等正气不足病证;同时又可见腹胀满(但时有和缓轻减),腹痛(但喜按)等假实之症。再如老年或大病、久病,气虚推动无力而出现的便秘,亦属此类。真实假虚即 “大实有羸状”。概念:指“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

4、状态。即所说“大实之病,反有羸状”。形成:多由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表现:如热结肠胃,里热炽盛,可见大便秘结,腹满硬痛拒按,潮热,谵语等实热之症;同时因阳气被郁,不能四布,又可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之假象。再如小儿食积所出现的腹泻;妇科瘀血内阻出现的崩漏下血等,亦属此类。阴阳互损肾藏精气,内寓真阴真阳,为全身阴阳之根本。因此,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脏阴阳或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发生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病理变化。1.阴损及阳概念:指由于阴气阴液亏耗,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

5、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表现:如肝阳上亢病证,病机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若病情发展,进一步耗伤肾脏精气,损及肾阳,继而出现畏寒肢冷,夜尿清长,面色白,脉沉细无力等阳虚之症,即说明已发展成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病证。2.阳损及阴概念: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累及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表现:如肾阳虚亏,水泛为肿病证,病机主要是阳气不足,气化失司,津液代谢障碍,水液贮留,溢于肌肤所致。若病变发展,肾阳进一步虚损,耗伤肾中精气,则阴无阳以生,致使肾阴亦日益亏耗,继而出现消瘦,烦躁升火,甚则瘛疭等肾阴亏虚见症,即说明已发展成阳损及

6、阴的阴阳两虚病证。阴阳格拒1.阴盛格阳概念: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特点:阴寒内盛为疾病的本质,由于格阳于外,可表现出某些假热之象,即为真寒假热证。表现:如极度衰弱之虚寒证, 在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踡卧,脉微欲绝阳虚阴盛基础上,突然出现面色泛红,烦热,口渴,言语过多,脉大而无根等假热之象,即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并向阴阳离决发展之危重病证。2.阳盛格阴概念: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特点:阳盛于内,实热炽盛,为疾病的本质,但

7、由于格阴于外(实际是阳气不能外达),可表现出某些假寒之象,即为真热假寒证。表现:如外感热病,邪热炽盛, 可见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症,病势发展较重之时,又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即是阳盛格阴危重病证。防治原则未病先防1. 养生以增强正气包括顺应自然、养性调神、护肾保精、体魄锻炼、调摄饮食(注意饮食宜忌、药膳保健),以及运用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方面。2.防止病邪侵害包括避其邪气、药物预防等方面。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防止传变(如 阻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等。正治与反治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本质和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而言。故说“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8、。1.正治:指采用与其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又称“逆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2.反治: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原则。又称“从治”。但究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的治疗。主要包括如下四种:(1) 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2) 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3) 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指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如血虚的经闭

9、、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纳呆和脘腹胀满病证、年老或久病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4) 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指用通利之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如食积所致的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其治疗可分别采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活血祛瘀,以及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即属“通因通用”之运用。治标与治本1.“本”和“标”的概念本和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主要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如从邪正双方来说,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则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

10、先后来说,则旧疾、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是标。2.缓则治本指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情况下,即应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3.急则治标指标病急重,甚则影响本病的治疗,则当先治,故急治其标病。如病因明确的剧痛,应先止痛;如肝病基础上的臌胀腹水,则肝血瘀阻为本,腹水为标,则当先治标病腹水;又如大出血而危及生命,不论何种原因所形成,均应紧急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再缓治其本。4.标本兼治指标病本病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则当标本兼顾,予以治疗。扶正与祛邪1.扶正与祛邪的概念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及康复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适用于各种虚证。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而正安。祛邪多

11、用泻实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实证。2.扶正祛邪的运用单纯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亦不盛的虚性病证或真虚假实证。单纯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或真实假虚证。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病证。但在具体应用时,亦应分清是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实为主,以便确定其治法是扶正为主而兼顾祛邪,还是祛邪为主而兼顾扶正。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而正虚不甚,尚耐攻伐的病证,或邪盛为主,两者同时兼顾,则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均应先祛邪而后扶正。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适用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证。因正气过于虚弱,若同时兼以攻邪,则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祛邪。调整阴

12、阳: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应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应适当配用补阴药。即所谓“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三因制宜三因制宜,即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制定其适宜的治法和方药。1.因时制宜即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如所说: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2.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用药的原则。如所说: “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即西北地区天气寒凉,其病多外寒而里热,应散其外寒,而清其里热。东南地区天气温热,因阳气外泄,而易生内寒,故应收敛其外泄阳气,而温其内寒。3.因人制宜即根据患者的年龄

13、、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年龄:老年人生机衰退,气血阴阳亏虚,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虚证宜补,攻邪宜慎,药量较青壮年为轻;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忌投峻剂,少用补益,药量宜轻。性别:妇女有经、带、胎、产之别,用药宜慎。妊娠期间,凡峻下、破血、滑利、走窜等伤胎或有毒之品,尤当禁用或慎用。体质:阳盛或阴虚之体,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 )A .邪气盛,正气末衰B .正气虚,邪气也不盛C .邪气盛,正气也虚D .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耐攻伐E .邪盛正虚,正气不耐攻伐慎用温热之剂;阳虚或阴盛之体,则应慎用寒凉之药。A. 邪气盛,正气

14、末衰祛邪B.正气虚,邪气也不盛扶正C.邪气盛,正气也虚祛邪与扶正D.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耐攻伐祛邪E.邪盛正虚,正气不耐攻伐正气大伤,不耐攻伐,当以补为主,扶正培本以抗邪气属于正治的是( )A .以寒治寒B .热因热用C .用寒远寒D .以补开塞E .以寒治热【隐藏答案】【正确答案】:E【解析】:A.以寒治寒就是“寒因寒用”,用于用于热极反见寒象,即真热假寒的患者。B.热因热用用于阴寒之极反见热象,即真寒假热的患者。C.用寒远寒即气候寒凉之际不宜使用大寒大凉药物或食物。D.以补开塞就是“塞因塞用”,指用补益药治阻塞假象的方法。E.以寒治热就是“热者寒之”,指热证要用寒凉的方药治疗,属逆病性而用治

15、的正治法。 中医诊断学1.自汗: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尤甚。气虚或阳虚证。阳气不能固摄津液。2.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阴虚证,不能敛阳。正常睡眠的生理:“阳入于阴则寐”-睡3.绝汗:病情危重时大汗不止。亡阴或亡阳。4.战汗: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外感病时,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是病变发展的转折点。若脉静身凉,则愈;若脉急躁,病人烦躁则正不胜邪,病情恶化。 温热之邪侵入营分,营阴受损,故表现为身热夜甚,为营分证之主要热型肝郁脾虚证,由于肝气郁结,疏泄功能障碍,导致脾胃消化功能紊乱,出现大便时干时稀。大渴喜冷饮,壮热,大汗出者,为里热炽盛,津液大伤的表现。口渴咽干,夜间尤甚,颧赤盗汗,五心烦热者,是阴

16、虚津亏表现。口渴而多饮,小便量多,形体消瘦者,属消渴病。渴不多饮,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者,属温病营分证。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者,多由痰饮内停所致。若漱口不欲咽,可见于内有瘀血,系瘀血内阻,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故口燥不欲饮。腰痛连腹,绕如带状,多病在带脉。因带脉起于季肋部的下面,斜向下行,横行绕身一周久病时,耗伤机体元气,命门火衰,阳气虚弱,机体失去温煦,虚寒内生,故可见畏寒肢冷,所以阳气虚则寒,必有寒象。湿邪侵入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酸痛;火邪窜至经络,阳热熏灼所致者,属实热证,为灼痛原因;多因肾精不足,或气血亏虚导致的为空痛原因;寒邪侵入,阻滞脏腑、阻滞、经络所致者,属实

17、寒证,为冷痛原因;精血亏虚,或阳气不足为隐痛原因膀胱湿热蕴结,气化不利多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涩痛。而小儿遗尿多为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所致;脾虚无力升举,膀胱失约;肝经湿热循经下注则睾丸肿痛,小儿生殖器还未发育完全,容易造成遗尿;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固,则遗尿。肾气不固证是肾气虚损,固摄作用减弱所致的病证。凡先天不足,年幼肾气未充,或房事过度,久病伤肾,年老肾气亏虚等均可引起本证全身困倦,头目昏沉痰湿郁遏清阳引起。胸脘痞闷病位在脾,痰湿困脾,气机不舒引起。因此本题答案选D。而脾虚不运时多有肥胖壅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胸闷脘胀,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累后明显,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小便不利

18、,便溏或便秘,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肺肾气虚证指肺肾气虚,摄纳无权,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肾不纳气证伤风表证和风寒表征最主要的区别:伤风表证有遇风则冷,自汗的表现,而风寒表证是无汗;伤风表证的脉象是脉浮缓,而风寒表证的脉象一般是脉浮或浮紧。此外风寒表证还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而伤风表证是发热轻微,无明显恶寒的表现。而风热表证可见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脉浮数关于疼痛的性质,属于纯记忆的知识点,必须牢记。1.胀痛:指疼痛兼有胀感的症状。是

19、气滞作痛的特点。但头目胀痛,则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所致。2.刺痛:指疼痛如针刺之状的症状。是瘀血致痛的特点。3.冷痛:指疼痛有冷感而喜暖的症状。寒邪阻滞经络,为实证;阳气亏虚,脏腑经脉失于温煦为虚证。4.灼痛:指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凉的症状。火邪窜络所致者,为实证;阴虚火旺所致者,为虚证。5.重痛:指疼痛兼有沉重感的症状。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6.酸痛:指疼痛兼有酸软感的症状。多因湿邪侵袭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亦可因肾虚骨髓失养引起。7.绞痛:指痛势剧烈,如刀绞割的症状。多因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8.空痛:指疼痛兼有空虚感的症状。多因气血亏虚,阴精不足,脏腑经脉失养所致。9

20、.隐痛:指疼痛不剧烈,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的症状。多因阳气精血亏虚,脏腑经脉失养所致。10.走窜痛:若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称之为窜痛,多因气滞所致;四肢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多见于痹病,因风邪偏胜所致。 阳明潮热:此种潮热多见于伤寒论中的阳明腑实证,故称阳明潮热。其特点是热势较高,热退不净,多在日晡时热势加剧,因此又称日晡潮热。是由邪热蕴结胃肠,燥屎内结而致,病在阳明胃与大肠。 细目三:问疼痛(一)问疼痛的性质:不通则痛是实证;不荣则痛是虚。1.胀痛:气滞;特点:时发时止,排气后暂舒。但头目胀痛,则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所致,气郁集在头目。2.刺痛:瘀血;特点:固定痛,夜间。3.冷痛:冷感喜

21、暖;寒邪或阳虚。4.灼痛:热;喜冷;火邪或阴虚火旺。5.重痛:沉重感;湿;头重如裹,腰重。6.酸痛:湿邪;肾虚。7.绞痛:刀绞;寒邪或有形实邪阻闭气机,如结石、蛔虫、粪块。8.空痛:空虚感;喜温喜按;虚证(气血阴精)。9.隐痛:绵绵不休;虚证。10.走窜痛:部位游走不定,气滞或风邪。疼痛的一般规律:实证新病暴痛;痛势较剧;或持续不解;痛而剧按。虚证久病痛缓;痛势较轻;或时有缓解;痛而喜按。寒症疼痛喜温;得温痛减;遇风寒加重。热证疼痛喜凉,得热痛不减。(二)问疼痛部位1.头痛阳明经头痛前额连眉棱骨痛少阳经头痛头两侧痛太阳经头痛后头部连项痛厥阴经头痛巅顶痛2.胸痛(5个病特点)胸痹:胸痛憋闷、痛引

22、肩臂;痰瘀阻滞心脉。真心痛:胸背彻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冷,心脉急骤闭塞所致。肺痨:伴颧赤盗汗潮热,为肺阴虚。肺热病:壮热面赤,咳喘;为肺热。肺痈:咳吐脓血腥臭痰,为热壅血败肉腐成脓。3.胁痛胸胁部位是肝胆经循行。胁痛多与肝胆病变有关。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火盛、肝阴亏虚及饮停胸胁(悬饮病,胸腔积液),均可导致胁痛。细目四:问头身胸腹头晕:分虚实。头晕 + 胀痛,口苦,易怒,脉弦数=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头晕 + 头重,痰多苔腻 =痰湿内阻,清阳不升头晕 + 外伤后出现,刺痛 = 瘀血阻滞脑络头晕 + 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气血亏虚头晕 + 耳鸣,腰酸遗精 = 肾虚精亏,髓海失养细目五:问

23、耳目(一)问耳耳鸣、耳聋耳鸣实证:暴鸣声大,以手按之更甚。为肝胆火扰、或痰火郁结,药毒损伤等。虚证:渐鸣声小,以手按之可减轻。为肾精不足或脾气虚弱,耳窍失养。耳聋:同上(二)问目目眩实证(或本虚标实):肝病(如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或痰湿上蒙清窍。虚证:由气、血、阴精不足,目失所养。口渴与饮水口渴咽干,鼻干唇燥燥邪伤津;口干微渴,发热,脉浮数温热病初起,邪热伤津不甚;大渴喜冷饮,壮热,大汗里热炽盛,津液大伤;口渴咽干,夜间尤甚,颧赤盗汗,五心烦热阴虚津伤;渴不多饮,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温病营分证;渴不多饮,喜少量热饮或水入即吐痰饮内停,湿热内蕴;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见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瘀血(二)食欲与食量1.食欲减退久病食欲减退,兼面色萎黄,食后腹胀,疲倦者脾胃虚弱;纳呆少食,脘闷腹胀,头身困重,苔腻脉濡者湿邪困脾;纳呆少食,脘腹胀闷,嗳腐食臭者食滞胃脘。2.厌食厌恶食物,或恶闻食味。多见于伤食,为食滞胃脘。厌油腻湿热蕴胃(脘闷呕恶,便溏不爽,肢体困重);肝胆湿热(胸肋灼热胀痛,口苦泛恶)。3.消谷善饥一般多为胃火炽盛。消谷善饥,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者,多见于消渴病。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泻者,属胃强脾弱。4.饥不欲食多属胃阴虚证。(三)口味1.口淡多见于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