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2012自然辩证法考点和答案_第1页
合工大2012自然辩证法考点和答案_第2页
合工大2012自然辩证法考点和答案_第3页
合工大2012自然辩证法考点和答案_第4页
合工大2012自然辩证法考点和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 反馈控制方法:反馈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反馈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反馈方法是指运用反馈概念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是一种以结果反过来影响进一步产生事物或原因的思考方法。控制是指对事物起因、发展及结果的全过程的一种把握,能预测和了解并决定事物的结果。控制方法有多种具体状态。控制方法的核心是一种在系统视野中如何处理好控制主体与控制客体的辩证关系。运用控制方法对复杂对象进行研究时,是对其控制流程加以综合性的考察,是以事物的系统要素、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立场观察事物。2、 社会需要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1、社会需要是科技

2、创新的根本动力2、社会需要决定了科技创新的方向。3、是科技创新的目的。3、 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主张以人为核心的观点。无论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日益恶化的环境迫使下对自己观点有所修正的人类中心主义,都主张以人为本,行为的出发点是人,行为的目的是从人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向自然索取或者更好的索取。不可否认,人类中心主义在唤醒人类的主体意识、摆脱自然对人的束缚、使人类从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状态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当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极端之时,必然导致对自然先在性存在的无视和肆意的掠夺,其结果必然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未来发展的尴尬。4、 归纳与演绎的关系:归

3、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演绎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结论的认识方法。归纳与演绎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指导。归纳出来的结论可以成为演绎的前提,而演绎的结论往往又是归纳的指导思想。5、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牛顿的经典力学。经典力学认为,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所有运动都是机械运动,物体运动只有速度和位置的变化而无质量的变化,物体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受到数学方程式的逻辑规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存在的;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4、的观点和特征:1、主要观点: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2、机械自然观的主要特征:第一,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第二,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第三,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

5、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性”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四、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6、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科技观,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科学技术方法论,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7、 反科学思潮:科学是关于自然、

6、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由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反科学思潮,具体表现在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极端的环境主义者等的论述中。它表明科学事业是非常复杂的,对科学研究纲领、技术设计,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过程的选择,是一个困难而复杂的问题,若不加批判地接受。会走向科学技术悲观论甚至“反科学”,不利于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科学一定会是人类进步吗?面对任何问题,我们都要怀着质疑的态度。空气污染、全球变暖、科技的进步人类丧失了很多能力等等,这都应该是人们重新反思科学对于人类的意义。8、 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第一、科学始于问题,并终于问题。问题是科学

7、探索的起点和主攻方向,善于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取得成果的首要步骤。第二、科学探索中要大胆猜测,反对狭隘的经验论。有了问题就要试图解决问题,提出各种假说以便合理解释问题。第三、科学是一个永不止息的动力系统,是一个不断地证伪理论、推翻理论的过程 。9、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a、归纳主义的累积渐进模式:科学的发展是许多知识的积累,科学进步的历史是连续渐进的历史。对科学现象观察越广,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来的理论就越普遍正确。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问题假说否正新问题历史主义的范式模式:前科学 常规科学 危机 革命 新的常规科学。 技术发展模式:技术自主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的、自在的或者自

8、我扩展的力量。技术自主性的三个层次:第一、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则;第二、技术对社会的全面渗透,或者说整个社会的技术化; 第三、技术对人的全面影响,特别是对人 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影响。社会建构论。社会因素在技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评价:技术自主论和社会建构论看到了技术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动力,却忽视或者低估了其他方面动力的作用,存在着片面性。10、 科学实验的特性: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研目的,利用一定的科研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认为控制、变革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研究方法。科学实验具有以下特点: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可以强化研究对象及其条件,可以使研究对象

9、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再现时过境迁的现象(5)可以经济可靠地认识与变革自然。11、 机遇在科学发展中的意义:在科学观察和科学试验中要注意机遇的作用。科学研究有许多意外发现。在科学研究中能够通过意外事件把握机会而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把握机遇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创造性能力。1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人们迫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作出科学发现。2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3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12、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调性或

10、某种默契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自组织不是按系统内部或外部的指令来完成的,而是根据事物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和特定条件来完成的。自组织理论认为,开放系统,在远平衡的非线性区,通过引进负熵和正反馈循环,经涨落与起伏,会从无序状态中产生出有序结构。自组织(自然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1)开放性:系统要从无序走向有序,必须保持对外环境的开放性,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2)“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要从无序向有序进化,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3)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机制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只有非线性机制才能使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维系形成有机整体,导致系统失稳、旧结构瓦解、新的有序结构得以产生。4)涨落生序原理:

11、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随机涨落是非平衡系统失稳的“导火线”,是非平衡有序结构的“胚芽”,是非平衡系统进化的“驱动力”。13、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发展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一、人文文化确立了为人之本。二、科学文化奠定立世之基。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同源共生互通的。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互补不可分割的。五、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发展将提高人类的综合素质。14、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科学实验主义的科学哲学认为观察是中性的,理论依赖观察,而观察不受理论制约。之后观察渗

12、透着“理论”的观点曾经在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中一度成为主流观点,并且带来了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中渗透理论。1)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2)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语言记载了来自客体的信息,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3)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科学观察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活动,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首先,观察主体渗透着理论,科学观察通常以理论为指导,观察目的的确定,手段的改进,对象和环境的选择,都依赖与理论;同时观察者还需要充

13、足的知识储备和理论修养。其次,贯彻观察操作过程渗透着理论;最后,对观察结果的陈述渗透着理论。15、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有何区别? 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绿色设计不同于传统设计,绿色设计包含产品从概念形成到生产制造、使用乃至废弃后的回收、重用及处理处置的各个阶段,即涉及产品整个寿命周期。它既着眼于人的当前需求,又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而传统的产品设计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当前需求为目的,以产品是否能顺利在市场上实现经济价值作为评价设计成败的标志。从这个意

14、义上讲,产品绿色设计是一门可持续的工程技术。传统设计是绿色设计的基础,没有传统设计,绿色设计也就无从谈起。因为,任何产品都首先必须具有所要求的功能、质量、寿命和经济性,否则绿色程度再高的产品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绿色设计是对传统设计的补充和完善,传统设计只有在原有设计目标的基础上将环境属性也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之一,才能使所设计的产品满足绿色性能要求,具有市场竞争力。绿色设计和传统设计在设计依据、设计人员、设计目的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不同,由此可见,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根本区别在于,绿色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构思阶段,就要把降低能耗、易于拆卸、再生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与保证产品的性能、质量、寿命、成

15、本的要求列为同等的设计目标,并保证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顺利实施。试述“3R”原则及其生态哲学基础。“3R”,即Reduce(减量)、Reuse(重复利用)、Recycle(循环)。1.减量(Reduce)减少废弃物的数量是绿色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绿色设计中的减量有两层意思:一是省料,二是节能。 2.重复利用(Reuse)重复利用旨在减少浪费,对同一物体进行多次使用。重复利用就是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产品整体或部分以至材料的再利用性,将产品价值发挥到极致。3.循环(Recycle)循环就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有用成分,合理开发二次资源,实现废弃物的充分回收利用。从哲学的层面看,循环就是周而复始的变化

16、,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是指技术圈和生物圈复合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某些物质形态和能量形式重复出现和周期性变化的最佳状态。 因此闭路循环规律是循环原则的生态哲学基础。16、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和谐: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共同构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环境。人类要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环境,就要致力于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和谐。人类必须通过对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之形式的协调、作用的互利、意蕴的相恰的不懈追求来递进实现人工和天工的璧合,从而为自身创造一个圆满美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1)形式协调。是指作为人类感觉对象的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在空间、尺度、色彩等外在形象方面的和谐。(2)作用互利。人们创造人工自然的目的不仅

17、是与天然自然达成外在形式上的和美协调,而且要与天然自然相克相生。(3)意蕴相恰。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和谐,不仅包括两者形式的同一、作用的互利,而且包括两者意蕴的相恰,即意蕴的彼此相通、氛围的相互烘托、意象的圆满规整。17、 生态系统规律: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循环。包括:1闭路循环规律,2反馈调控规律,它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它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3系统和谐规律。18、 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

18、文明社会。(2)有利于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1)确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2)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3)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4)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19、 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1. 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2. R&D(研究与开发)投

19、入占GDP的比例较高。3. 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4. 自主创新能力较强。20、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总体战略方针和战略决策:根本目标:1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2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总体战略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战略对策:1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保障)。2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关键)。3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根本)。4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基础)21、 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反思:科技乐观主义:它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解除和摆脱人来社会的各种难题的困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未来。科技悲观主义:这一思想主张抑制科

20、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威胁人类未来的全球问题。科技乐观主义和科技悲观主义的两种观点都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但却显示出一定的片面性,其共同点是将科学技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具体的特殊价值看作是普遍的绝对价值。把当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单纯的归咎于社会技术,科技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关键是看掌握技术的人如何使用它,“双重效应”主张科技的价值是两面的,技能造福于社会,也能破坏社会的健康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这种双重影响,对科技加以合理利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正面功能,有效控制其负面效应,才能将科学技术变成真正造福人类的利器,实现人与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