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作业高二期中试卷讲评_第1页
前置作业高二期中试卷讲评_第2页
前置作业高二期中试卷讲评_第3页
前置作业高二期中试卷讲评_第4页
前置作业高二期中试卷讲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二语文组 编制:王建华 审核:陈宏亮 时间:2014年11月14日课题:诗歌技巧鉴赏(期中试卷讲评)前置性作业设计【学习目标】1.巩固诗歌技巧鉴赏常用术语2.通过讨论,掌握诗歌技巧鉴赏题的解题思路 3.总结要点,规范作答【前置活动】1.知识储备阅读诗歌技巧归纳图,了解诗歌常见技巧。2.试题回顾次二十一兄韵晁冲之忆在长安最少年,酒酣到处一欣然。猎回汉苑秋高夜,饮罢秦台雪作天。不拟伊优陪殿下,相随于蔿过楼前。如今白发山城里,宴坐观空习断缘。注:伊优:幼儿刚学说话的声音,用以讥讽逢迎谄媚的人,说话没有定见。于蔿:歌名,于蔿歌是表明操守、规诫帝王过失的诗篇。宴坐:静坐,闲坐。8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

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5分)诗歌既表达了诗人对年少时意气风发、轻财任侠生活和不愿逢迎权贵、坚持内心操守品格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如今时事多舛,自己年华老去、欲有所作为却又有心无力的悲凉之情。9本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请简要赏析。(6分)9.全诗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2分)从局部来看,诗歌第三联“伊优陪殿下”“于蔿过楼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为人为官态度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独特的操守。(2分)从整体来看,诗歌前六句所写的年少时的豪情万丈的生活与如今白发苍苍、无奈隐居的生活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2分)(三)读学生考场答案,点评。答案1.答案2答案3.【合作探究】一.指出诗歌技巧

3、题解题思路:1.指出什么地方,用了什么技巧或什么手法。如果手法对应范围是全诗,就直接说全诗用了什么手法。如对应的是句子,就说哪个或哪些句子用了什么手法。如:“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这两句诗用了比喻夸张手法。2.怎样用的。如:诗人把贪官污吏比做大老鼠,刻画了贪官胆大贪婪的无耻形象。3.用这个手法有什么好处。要扣住塑造形象,表达主旨两个方面来说。如:这个比喻形象传神的塑造了贪官的形象,表达了人民的憎恶之情,批判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2.总结诗歌技巧题答题模式:诗歌(诗句)用了 (技巧)写了 (景物、图景)。突出了 特点(结合原诗具体分析),表达(抒发)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当堂检测】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定林(王安石)(10年浙江卷)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仍:又。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22、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23、参考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背景解读:王

5、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当堂检测】7、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对比反衬,用“寒声”反衬秋夜的寂静;“儿童挑促织”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凄然情伤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此

6、刻作者的凄然之情 绝句 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分析鉴赏本诗的艺术技巧.本诗运用乐景反衬哀情的手法,诗中极言景色之美:漫江碧波荡漾,白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鲜花红艳欲燃,却反衬出诗人乡思之深。13、夜雪 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注:本诗写于诗人被贬江州时。请具体阐释一下本诗写雪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参考答案:这首诗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雪。“已讶衾枕冷”从感觉的角度,用“冷”暗示雪已下了很长时间;“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暗示雪下得大,积得深;“时闻折竹声”从听觉的角度,用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暗示雪势之大。表达出作者谪居江州时的心情

7、是沉重郁闷的。早行 (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分析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17、谒荆公不遇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鉴赏本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哀景写哀情,运用了正衬的手法。本诗借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创造一种凄凉的意境。渲染了作者强烈的失望惆怅之情。【能力提升】18、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

8、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19、 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试分析诗中运用的主要表达技巧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此诗通过大旱之日农民“心内如汤煮”,而豪家却荒嬉闲愁,两种生活场面,两种不同思想感情对比,深刻揭露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1.虞 美 人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

9、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本词主要的手法有那些?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乐景反衬哀情:用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等美好的景物,反衬李煜的亡国的悲痛之情。虚实结合 全词实写 “春花、秋月、小楼、东风”,虚写不堪回首的故国月明“颜色黯淡的雕栏玉砌” 。突出亡国之痛的深重。对比 诗人亡国后囚居的愁苦悲痛与昔时的快乐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愁痛之巨大。全词运用设问手法,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到自问,在问答中既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又突出了愁思之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好处?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抽象的忧愁比作具体形

10、象的春水。形象地表现了如滔滔春水一样的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愁思。突出了亡国的深哀和剧痛 (答“设问”也可)鉴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诗的手法。 声色相衬,动静结合,相得益彰。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描写井然有序,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乐景衬乐情,借景抒情。 (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岁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

11、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_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_8、【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

12、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9、【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试题解析】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

13、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

14、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诗歌简赏】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

15、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关山月南北朝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注释】星旗:星名。疏勒:西域国名,也

16、是其王城。云阵:军队8诗歌表现了“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5分) 9(2)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6分) 8思念家乡亲人。(3分)厌倦战争,渴望回家团聚。(2分)9虚实结合。关山客子是实写,思妇未眠是虚写。【或答想象。客子身处边塞想象妻子深夜不眠的景象。从对面写起(或衬托)。用家中思妇衬托军中客子。均可得分。】手法3分,说明3分。【练习】3、清平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分析本诗的主要艺术手法。全诗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落梅”比之雪花,有乱之意;拂之不尽,

17、有多之意。而这“乱”与“多”恰与诗人满怀离恨烦乱苦闷的心境相吻合。 把自己的离恨比喻成春草,化无形为有形,具体形象的写出离恨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走的多远,都无法摆脱,而且还不断增多。 两个比喻写尽了无穷的离恨和愁闷,读来意味深长。 6、江西卷 (15)2013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鹧鸪天 酬孝峙清 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注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

18、明末文学家。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熏风:东南风。(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轫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答案】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福建卷】6.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晓至湖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注】湖:杭州西湖。折:弯曲。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3分)答

19、: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答: 【参考答案】(1)答题要点: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意思对即可)(2)答题要点:对比:以“有声”与“无声”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作者简介】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

20、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相关参考资料】人物生平早年生活厉鹗生于康熙三十一年五月初二日(1692年6月16日),卒于乾隆十七年九月十一日(1752年10月17日)。先世居慈溪,后迁至钱塘。祖父大俊,父奇才,都是布衣。他排行第二,兄士泰,弟子山。他还在少年时,父亲就已去世,家境贫寒,全家人靠士泰卖烟叶为生。他因家庭生活所迫,几乎被士泰送进庙宇,后自己坚持不出家才作罢。求知上进生活虽然艰苦,但厉鹗的求知欲却很强。他刻苦用功,“读书

21、数年,即学为诗,有佳句”。后来他又广泛涉猎,“于书无所不窥,所得皆用之于诗”。弱冠时,他从杭可庵游,可庵之子世骏小他4岁。他称可庵为先生,与世骏结为密友。他性格孤僻,不谙世事,但酷爱出游。每“遇一胜境,则必鼓棹而登,足之所涉,必寓诸目,目之所睹,必识诸心”。江浙山水,激发了他的豪迈诗情;迷人风光,丰富了他的美妙想象。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这位贫寒之子,迅速成长为一位诗人。这位年轻的诗人,对社会现实似乎有所不满,而又无能为力。他觉得“与其作白眼以看人,何如问青天而搔首”,因此仿古人诗体,借游仙之咏来抒发自己的游思和感慨。康熙四十九年(1712年),厉鹗写了游仙百咏,不久又写了续游仙百咏。这两篇游仙咏

22、清新飘逸,然而,诗人仍觉得言犹未尽。五十二年(1713年),他写了再续游仙百咏,“借文翰为遨游,真可谓尽名士之才情,极仙人之本色”,受到了朋友的赞叹。他自己也沾沾自喜道:“昔谢逸作蝴蝶诗三百首,人呼为谢蝴蝶。世有知我者,其将以予为厉游仙乎?”教授学生五十三年(1714年),厉鹗受聘来到了汪舍亭家,在听雨楼教授汪家的两个孩子:汪浦、汪沆。在这里,他受到了礼遇,饮食居住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汪家对孩子要求严格,厉鹗也极尽教师之责,认真授业。从五十三年到五十七年(1718年),他一直在汪家任师。在他的教授下,汪浦、汪沆学业大有长进。尤其是汪沆,后来也成为一位名士,并始终感激自己的恩师。考中当官五十九年

23、(1720年),厉鹗参加乡试,考官是内阁学士李绂。在试闱中,李绂见到他的试卷,读了他写的谢表,感叹道:“此必诗人也!”立即录取。中举之后,厉鹗登舟北上,准备参加京城会试。此时,他年不到30,又是第一次入都,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沿途他诗兴时发,写下了10多首诗。然而他沿途观光的兴趣似乎比会试中式的希望更浓。在广陵寓楼雪中感怀一诗中,他写道:“沉湎居翥主,浩荡游子意。平生淡泊怀,荣利非所嗜。哂笑讵云乐,明发难自弃。兹来扪空囊,翻为故交累。因思在家贫,忀徉尚高致。束书细遮眠,疏花香破鼻。纸阁无多宽,回隔飞尘至。因之问故园,南湖烦寄字。”在京城,厉鹗的诗受到了侍郎汤右曾的赏识。厉鹗春闱报罢,右曾殷勤办

24、酒,收拾卧榻,派人致意要将厉鹗请到家中。厉鹗得信后却不辞而别。次日,右曾迎请时,他早已远去。“说者服侍郎之下士,而亦贤樊榭之不因人熟”。在归途中,厉鹗写诗叹道:“一昔都亭路,归装只似初。耻为主父谒,休上退之书。柳拂差池燕,河惊拨刺鱼。不须悲楚玉,息影忆吾庐。”结交文人回到家乡后,厉鹗更加热衷于出游吟诗。随着诗名的传播,他与更多的文人结成了朋友,与周京、金志章、符曾、金农十分亲密,常常在一起作文字之会,赋诗为乐。扬州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贾而好儒,“以古书、朋友、山水为癖”,家中藏书极富。文人名士纷纷来游,厉鹗也年年相访,成为马家的常客。在马氏小玲珑山馆里,他肆意探讨,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他与马氏

25、兄弟、杭世骏等浙江诗人结为邗江吟社,唱和切劘,“觞咏无虚日”。雍正年间,全祖望路过杭州,与厉鹗、杭世骏等结交,也成为诗社之友。他们一起讨论经史,考证掌故,写诗唱和。从康熙末年到雍正初年,厉鹗在出游吟咏之余,撰写了南宋院画录8卷、秋林琴雅4卷、东城杂记2卷、湖船录1卷,并同沈嘉辙、吴焯、陈芝光、符曾、赵昱、赵信一起,共同撰写了南宋杂事诗7卷。雍正九年(1731年),浙江总督李卫奉敕修浙江通志。厉鹗、杭世骏等28人受聘担任分修。在厉鹗、杭世骏等各位分修的努力下,浙江通志“越二年始削稿,又一年剞劂蒇事”。再次落第乾隆元年(1736年),浙江总督程元章举荐博学鸿词18人,厉鹗、杭世骏都列名其中。但是,

26、厉鹗无意应试。全祖望特地从京师写信相劝,希望他“与堇浦诸君勉之”。在朋友的劝告下,厉鹗再次赴京。在这科征士中,厉鹗的诗学是出类拔萃的。正如杭世骏所言:“是科征士中,吾石友三人皆据天下之最。太鸿之诗,稚威之古文,绍衣之考证穿穴,求之近代,罕有伦比。”可惜在考试中,厉鹗误将论写在诗前,再次落第。朋友们都为此叹息,他却淡淡地说道:“吾本无宦情,今得遂幽慵之性,菽水以奉老亲,薄愿毕矣。”贫寒离世厉鹗归乡后,因治生无术,贫病交加。乾隆二年(1737年)夏,他咳嗽气喘,历秋渐痊。五年(1740年),他移居东城,又患足疾。旧时的文人尽管生活艰难,却还有姬妾。六年(1741年),爱姬朱满娘病,厉鹗典质以偿药费

27、,终因治疗无效,迁延至七年(1742年)正月去世。以后,厉鹗身体更加孱弱,不断地受着肺病、齿痛等疾的折磨。在此期间,他的生活靠朋友们馈赠、补助,勉强维持。因年老无子,马曰琯又资助他再次纳妾刘姬。但是,刘姬不安于贫困,不久便离他而去。晚年的厉鹗尽管贫病多磨,著书立说却达到高潮。他有感于辽史的简略,采摭300多种书籍,写出辽史拾遗24卷。这部书有注有补,以旧史为纲,而参考他书,条列于下。凡有异同,都分析考证,加以按语。他常自比裴松之作三国志注。他还利用在小玲珑山馆里看到的大量宋人文集,并博引诗话、说部、山经、海志等书,撰写了宋诗纪事100卷。主要著作宋诗纪事和辽史拾遗是厉鹗的两部力作,受到时人的好

28、评。四库全书总目评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 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答: 【参考答案】8.(4分)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9.(4分)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

29、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资料参考】【作品简析】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公元1045年(北宋庆历五年),欧阳修来到滁州,对琅琊山上的佳丽景点,非常欣赏并有品评,写下了组诗琅琊山六题,题咏六处胜景:归云洞、庶子泉、琅琊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觉方丈。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此诗开头两句描绘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结尾两句从溪水飘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以眼前所见(实写)推写未见之源头(虚写),虚实结合,有暗示美景更在山中幽深处之意。2【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

30、1072)宋代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幼贫而好学。公元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合,退居颖州。谥文忠。提倡古文,奖掖后进,为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散文富阴柔之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学韩愈、李白,古体高秀,近体妍雅。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2014年 (新课标卷II)(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31、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注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参考答案8.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9.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漸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