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治课课堂问题的设计_第1页
浅谈政治课课堂问题的设计_第2页
浅谈政治课课堂问题的设计_第3页
浅谈政治课课堂问题的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政治课课堂问题的设计南宁十四中 黄开琨摘要:面对已经到来的新课程,笔者感到作为广西的高中教师必须尽快适应新课程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应该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本文想结合自己的这一节课,谈谈在政治课课堂中如何进行问题的设计:1. 变“知识的灌输”为“问题的解决”。 2.引导学生寻找矛盾,3.让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4.让学生体会生成的惊讶与兴奋,5.呼唤生活记忆,拓展生活经验,6.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7.问题拓展延伸,打通生活通道。 关键词:政治课 问题 设计广西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建课堂成为课程

2、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面对新课程,笔者感到作为广西的高中教师必须尽快适应新课程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应该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思维中,而且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中,更应该体现在现实的课堂中和学生当下的学习和发展中。笔者最近在本校上了一节研究课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着重在课堂问题设计上进行了探索。本文想结合自己的这一节课,谈谈在政治课课堂中如何进行问题的设计。1. 变“知识的灌输”为“问题的解决”传统教学以知识学习为中心,重视教学结果,是以知识为本位。新课程提出“以问题为中心”,更加重视教

3、学过程,以能力为本位,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做到变“知识的灌输”为“问题的解决”。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能仅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应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学生产生疑问、暴露困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造新成果的过程。这样学生在探究中,就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构建新知识。在这节课上,在学习“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这个问题时,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直接问“什么是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它的内容是什么?”,如果这样设问,学生就会照着课本,把课本的概念念完一遍就算了,但他们不一定能掌握。我尝试

4、打破传统,设计了几个问题:摆烟摊、酸嘢摊、开小粉店的收入是劳动收入吗?是不是按劳分配收入?这两个问题层层递进,并且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学生每天骑自行车到学校上课,都路过很多的小摊,也经常在小摊上买东西,只是他们平时不知识这就是个体劳动者,他们的收入就是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我提出的问题都很小,很生活化,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让他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充分发挥了创造潜力。2.引导学生寻找矛盾矛盾就是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到矛盾,实际上就是设计了问题。只有学生自己发现了矛盾和问题,才能引发其探究的动机。在这一节课上,我引导学生找出以下几个矛盾:(1)按劳分配的作用反映了价值规律的

5、哪一个作用?为什么?(2)同样是劳动收入,个体劳动者的收入与按劳分配收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同样是工资收入,公有制职工的工资与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各属于什么分配方式?为什么?学生为了解决这几个矛盾,必须积极思考,相互讨论、反复对比,才能找出答案。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处在感到困惑的情境时,被引发的动机更强烈。假如我们完全解答了所面临的问题,紧张感就会随之消失,人也就不再感到有兴趣了。我设计的上述几个问题,就是想构建“问题情境共同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应用”的课堂结构。解决第一个矛盾,是为了培养学生建立新知与旧知的联系,解决第二、第三个矛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同中求异的思维能力。3.让

6、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现代教育心理学提倡“用学生的眼睛来观察,用学生的心灵去体验,用学生的方式去研究”。学生的衣食住行跟身边的许多人都有关系,他们有这样的生活背景,天天可以触摸到,却熟视无睹,没有形成清晰的意识,没有“在场”感。如何唤醒他们的有意注意,看见“物”之后的人和事?我选择的教学策略是:教师自己不讲任何原理,让学生自己生成问题,用生活事实说话,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比如在学习“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个问题时,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1)如果将来大学毕业后,你要投资开设一家电脑配件厂,你必须购买哪些生产要素?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要购买土地、机器设备、建造厂房、有的说还要购买技术、信息,还

7、要购买劳动力,我提示一下:购买那么多东西,如果资金不够怎么办?学生马上回答:还要向银行申请贷款。我再进一步问:所购买的这些土地、机器设备、技术、信息、劳动力等就是我们经济学所说的什么呢?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认识了“生产要素”这个概念。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之间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学科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情感和思维品质。我认为是学生在学政治,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单纯的模仿者。4.让学生体会生成的惊讶与兴奋在引导学生认识了“生产要素”的概念后,我再提出第二个问题:人们出卖这些生产要素取得的收入属于什么分配方式?学

8、生开始讨论回答,出卖土地的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出卖技术、信息的收入属于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董事长、总经理的薪水属于按管理要素分配,人们炒股获得的收入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这时经历了反复探究活动之后的学生,一定体验到,如果我也能出卖技术和信息获得收入那该多好!如果我也能炒股赚钱一定很棒,这时作为老师的我,真正感受到学生生成的惊讶和兴奋。我设计这两个问题,是根据这节课的难点和关键点去设计问题,选择相应的生活情境,带领学生重走一遭企业经营者经营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在这样的知识建构过程中,其实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带领学生去发现某知识的“可能事实”,比如发现企业要进行生产,必须要购买哪些生产

9、要素。第二个阶段则是要带领学生去找到另一个事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拥有有形的资源如机器、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能得到收入,其实拥有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炒股技能等无形的资源也同样能赚钱。我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经由发现事实,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后,持续保持论证、推理的欲望,虽然有些问题的解答可能要到大学阶段才有能力解决,如怎样筹集资本、如何进行资本运作、如何炒股等,但在中学阶段,教师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具体的体验,才能使他们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5.呼唤生活记忆,拓展生活经验在巩固新课环节,在过去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做选择题或辨析题等。如:小张是一个厨师,被解某聘用,到其所开“同心饭店

10、”工作,小张被聘用后,每月工资1400元,小张得到的工资属于()A按劳动要素分配B按技术要素分配C按资本要素分配D按管理要素分配学生也会能很快选出A答案。但学生做完了,只是被动地记忆知识,可能过几天就会忘记了。所以在这节课巩固新课环节我设计一组生活情境:让学生判断老赵一家的收入各属于哪一种分配方式,这组材料中,老赵是农民、他的妻子是个体户、他们的儿子是水电局的工程师,还利用业余时间炒股、他们的女儿是国有企业的技术员,还在私营企业兼职做技术顾问、他的母亲出租房子。进行这样的设计,我的思考是,课程生活也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还原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引发学生对生活经历回顾,让学生感觉

11、自己的生活与身边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对熟视无睹的生活的注意,这样学生所生成的知识是鲜活的,生动的,因而他的记忆也是长久的。我觉得课堂设计不应仅仅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概念、原理等知识,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6.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教学过程不只是单身、封闭、静态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而这种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但同时,中小学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必须体现课程和教

12、学“国家意志”,必须落实国家对于青少年的基本要求,必须承担“引导人”、“塑造人”和“提升人”的责任,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于是“预设”和“生成”就构成了新课堂教学中的一对矛盾。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也着重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在让学生判断老赵一家的收入各属于哪一种分配方式时,我预设了老赵的收入、老赵妻子的收入、他儿子的收入、女儿的收入、他母亲的收入,学生一一判断以后,有的学生提出,还有他的父亲呢?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设的。怎么办?如果是过去上课的话,我就会对学生说:他父亲死了,所以没有收入了,如果这样,虽然可以按照教师的预设结束话题,但这种草草的收场,把学生刚刚被点燃的思想的火

13、花扑灭了。我当时是急中生智,接过学生的话题,你来设计,他父亲是做什么呢?有个学生说,他父亲是看单车的,我接着问:看单车的收入是属于什么收入分配方式?学生都会说出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有个学生说他父亲已经退休了,我接着问,退休的收入是属于什么分配方式?学生回答不出,我点拔,这是一种社会保障的收入,也是一种非按劳分配收入。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预设)不到的情况和问题。我们强调自己要认真备课,充分预设,要尽可能估计到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和问题。但是,备课再仔细,预设再充分,教师也不可能预见课堂教

14、学中可能发生的一切。退一万步来说,既使教师有这样的本领,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学中的预设主要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预设,但是如果预设没有适度的弹性,没有给“生成”留下一定的空间,那么,这样的预设就会扼杀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教学如同历险,没有意外、惊奇和生成,教学就缺少了生机和魅力。7.问题拓展延伸,打通生活通道传统的教学设计,追求清一色的标准答案,衡量教学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教学变成没问题,让学生“没问题”走出教室。我不受传统的束缚,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本课关于收入分配的方式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在学习了本课知识后,你对生活有什么新的感想?这个问题放在课堂结束前五分钟,让学生思考后回答。设计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而且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下课铃声响了,思维未断。我觉得教学既要还原生活,又要提炼生活,触动情感,影响态度,提升价值观。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并不意味着对某个问题的探讨的结束,而应当是新思考的开始。 参考文献:1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张天宝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年6月出版2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 靳玉乐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