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刍议康濯在张家口的文学创作及《我的两家房东》的新变化_第1页
解析刍议康濯在张家口的文学创作及《我的两家房东》的新变化_第2页
解析刍议康濯在张家口的文学创作及《我的两家房东》的新变化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解析刍议康濯在张家口的文学创作及我的两家房东的新变化康濯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是继赵树理之后,描写解放区农村生活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之一。他在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工作和创作了 10 年,在硝烟弥漫的抗日烽火中逐步成长和成熟起来。 1945 年 8 月 23 日,在伪蒙疆政府奴役下的张家口迎来了第一次解放, 康濯随组织一起来到张家口工作, 1946 年 10 月 10 日张家口再次沦陷,他离开张垣,尽管只有短短的 1 年多时间,但康濯创作了大量的中短篇 小说、杂文、通讯故事、儿童文学和报告文学等。另外,他还主编或编辑了工人报 时代青年和长 城等报刊,在张家口参与了大量文学活动。梳理并研究

2、康濯在张家口的文学活动,对于研究康濯丰富的创作经历、厘清其文学创作的蝶变轨迹和 确立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此外,康濯和其他云集在张家口的革命文化精 英一起活跃了张家口的文坛,繁荣了张家口的文化事业,使张家口成为解放区的文艺活动中心,也使该时 期成为张垣文化发展历史上的最辉煌时期,张家口因而享有“第二延安” “东方模范城”和“文化城”等美 誉。康濯,原名毛季常, 1920 年 2 月 20 日生于湖南省湘阴县。 1938 年夏,在全国抗战热潮的激荡下,18 岁的康濯高中尚未毕业,即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不久,他加人中国共产党。 1939 年 7

3、月,康濯从鲁迅艺术学院毕业,来到刚刚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开始了在晋察 冀边区长达 10 年的工作经历。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家口作为八路军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被选定为晋察冀边区的首府。时年 25 岁 的康濯随边区机关迁至张垣,被分配到边区工会工作。在张家口,康濯深入实践,体验生活,一边作宣教 工作,一边进行文学创作。他先是担任工人报的主编, 1946 年 5 月,他从边区工会调边区青年联合 会,改任时代青年的主编。同时,他还在中华全国文艺协会张家口分会机关刊物长城任编委,主 编是丁玲和沙可夫。对于康濯来说,在张家口的时间也许是他文学生涯中最难忘的 1 年。这一年,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晋察

4、冀边区的军事、政治形势和物质环境都大大改善。因为张家口之前是日伪蒙疆政府的首府,早已达到了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化”物资条件。这些在农村不可能具备的城市物资和条件是一直在偏僻落 后农村搞创作的康濯文学创作实现突破的优良土壤。在创作上,他迎来了多产期和突破期。此外,收复后的 张家口成为边区新的政治中心,聚集了一大群进步的优秀的著名的革命文学家,如邓拓、于力、成仿吾、周 扬、沙可夫、丁玲、吕骥、马达、张庚、丁里、艾青、杨朔、魏巍、徐迟、贺敬之、萧三、萧军、周巍峙、 沃渣、蔡若虹、田间、江丰、草明、古元、向隅、钟敬之、汪洋、舒强和贺敬之等。在和文化精英接触的过程中,康濯的艺术视野更开阔了。

5、在多年艺术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康濯的文学 创作出现了新的突破。其创作和发表的作品有小说,如我的两家房东 灾难的明天讨吃的当了英雄 初春抽地堡垒和明暗约等;有报告文学,如平常事和蹦豆儿当干部;有杂文,如恨和爱从墙头草说起和随感等;有论文,如中国新文艺运动中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文献;也有像卷帘战这样的通讯故事合集。康濯在张家口创作和发表的小说以中短篇为主,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其代表作我的两家房东和灾 难的明天,小说从两个不同时代的对比中,表现了农民精神世界的变化。诞生在 1946 年 5 月的我的 两家房东,是康濯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显示了他独特 的艺术风格,真正达到

6、了康濯短篇小说的创作高峰。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借助一位下乡干部老康的活动,描写了抗战时期边区青年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 1940 年的晋察冀边区农村里,背景是晋察冀边区刚进行了民主大选举,八路军百团大战消灭了不少日本鬼子。中国共产党中央晋察冀分局在 8 月 13 日公布了对边区的施政纲领 20 条,即“双 十纲领”。作品从“我” (老康 )由“下庄”搬家到“上庄” ,展开了对“两家房东”的描写。作品从婚姻家庭这个角度,写出了解放区青年敢于冲破旧婚姻观念的束缚,真正把握自己命运的决心 和勇气,表现了解放区农村生活可喜的变革,风格清新朴素。从抒情角度看,作品主要有如下一些亮点:一、注重揭

7、示人物美好的情感,努力挖掘劳动人民美好的内心世界“人物刻画,重在内心。 ”我的两家房东的笔锋深入到人物的心灵中,揭露其内心的矛盾和斗争, 塑造了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使读者从他们的言行中看到时代的变化和历史的进程。 “我”在“下庄” 的房东叫拴柱,是村里的青救会主任和青抗先队长。在“我”搬家时,他坚决要送我。出发时,他“穿了 新棉袄,破棉裤脱下了,换了条夹裤,小腿上整整齐齐绑了裹腿,百团大战时他配合队伍上前线得的一条 皮带,也系在腰上,头上还包了块新的白毛巾” 。作者一开始就借助细致的细节描写和人物的行动描绘,来 捕捉热恋中拴柱细腻的感情活动。小说虽然没有什么离奇的故事情节,描写的都是平常的

8、生活事件。但由 于作者重在写人的心灵世界,因而产生了感人的艺术魅力。二、农村妇女成为作品的主人公。 作品写的是农村景、农村人和农村事。 “上庄”房东陈永年的两个女儿,即金凤姐妹,是小说的核心人 物。作品重在写姐妹俩的心灵世界, 通过这两个农村女孩的命运, 揭示出富有社会意义的主题。 姐姐 16 岁 就出嫁了,但长期遭受公婆的虐待,丈夫“也还瞒着人闹了个坏女人哩”包办婚姻的折磨使她未老先衰, 而且一直生活在痛苦中。后来在“双十纲领”政策下,她主动和丈夫离了婚。金凤是小说的女主人公, 19 岁了。但在 14 岁时就“许给人家了呀”那男人“比她大七岁” ,“人没人 相没相的,不务庄稼活,也是好寻个人

9、拉个胡话,吃吃喝喝” 。“听说这会儿不进步,头秋里闹选举那工 夫,还被人们斗争来哩 ! ” 好学上进的金凤显然看不上这个男人,她早就爱上了同样上进好学的村干部拴 柱。经过积极争取,她终于退了婚,和自己的心上人订了婚。金凤离开的是不肯劳动和不上进的人,身上萌 芽着新的道德和新的爱情观念。通过妇女的解放,读者看到了人民的解放和个性的解放。“双十纲领”中关于妇女问题的条文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金凤姐妹俩的生活道路。透过金凤姐妹的生 活和命运,可以看到解放区妇女追求自由幸福的热望,和青年一代精神面貌的变化,也看到了只有在民主 政权的领导下,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斗争才能取得胜利。这个平凡的故事是从一个农村工作

10、干部的视度写 出来的,是从儿女间的琐事去反映刚刚冒出嫩芽的新社会以及农民思想感情的解放。三、艺术手法细腻,作品具有画面美。小说写的是普通人的平凡事和寻常情,没有紧张、曲折与惊险的故事情节,却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充 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作者以朴实的手法,细致地勾勒了农村人的农村生活,场景描写中具有 鲜明的画面美。我的两家房东 一面世,就引起了文坛的高度重视。 周扬当时正编辑 解放区短篇创作选 , 并准备带往国统区。他理科看到了这部小说的价值,将其选入文集。在解放区和国统区,这部作品都得到 了热烈反响和很高评价。周扬说: “它反映出了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的新的生活与新的人物,在形式上,我 们

11、也已经可以看出一种新的风格,民族的。大众的风格。 ” 郭沫若和茅盾也都作了极高的评价。郭沫若在板 话及其它中指出: “十二篇中我最喜欢的是康濯的我的两家房东,那可以说是达到了完善的地步。”他在谈解放区的文艺一文中写道 : “尤其康濯的我的两家房东 简直是惊人之作。这几位作 家的笔力可以说已经突破了外边的水准。寂寞的中国创作界可以说不寂寞了。 ”之后,我的两家房东被翻译 成日、俄、英、法等文流传到了域外。四、人物语言具有浓郁的河北地方色彩。 这篇小说语言朴素明朗,具有鲜明的河北地方色彩。作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乡音和乡情。如: “可别忘了阿,老康,买个小字典 呃,结记着呀 ! ”“同志 ! 说起来

12、可是 一家子,三几年没穿个新呀,这会儿才买点布,盘算着缝个被子、鞋面啦、袜 子啦,谁们衣裳该换的换点,该补的补点呗 !唉 ! 这光景可是搁浅'着哩 !”老头子蹲在炕沿下面,催我吃糕, 又一边打火镰吸烟,一边接着老太太的话往下说。“今年个算是不赖哩! 头秋里不是开展民主运动么?换了个好村长。农会里也顶事了,我这租子才算是真个二五减了 ! 欠租嘛 ?也不要了 !这才多捞上两颗“老康,不,先说二闺女吧 !大闺女闹下个这,二闺女差不大点也要闹下个这! ”她又给我满上酒,还夹了一大块鸡肉:“人没人相没相的,不务庄稼活,也是好寻个人拉个胡话,吃吃喝喝。听说也胡闹坏女人哩!”“咱们这死脑筋嘛 !唉

13、说是说吧,我可还是脑筋活泛着点,我老头子可就是个不哩! ”“咱们这脑筋, 比年轻人这新式脑筋可离着远点子哩 !我跟我那些个老伙计们说叨说叨再看吧 !你说行不 ? 哈 哈”“结记着呀” “ 搁浅”“ 顶事”“ 闹下个这” “人没人相没相的,不务庄稼活,好寻个人拉个胡话” “脑筋活泛着点”和“ 说叨说叨”等,都是保定和张家口交界一带农村常使用的方言俗语。小说语言具有口语化、性格化、形象化、地域化的特征,在娓娓而谈中表现出质朴清新和平易亲切的 美,散发出人物特有的地域与时代气息。我的两家房东的这些新特点,展示了康濯在张家口文学创作的新变化。可以看出,其创作和发表 的作品给张家口文学和文化带来的变化是显著和深刻的。首先,带来了作品题材与主题的鲜明变化。其作 品通过对婚姻家庭和劳动生产题材的描写,真切生动地反映了边区各个方面的变化,表现出人民群众新的 生活风貌。其次,就人物形象来说,工农兵在作品中如同在实际生活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