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知识点填空_第1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知识点填空_第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知识点填空_第3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知识点填空_第4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知识点填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人口容量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类型有:高低高模式(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普遍存在于广大国家。过渡模式(过渡型):人口增长从“高低高”向“三低”过渡,如新加坡、中国三低模式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多数为国家。难点解析: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由

2、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 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2、人口与环境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 .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

3、响: .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 例题分析(判断对错): .人口数量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答:错误,造成环境污染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因此人口数量只是原因之一。死亡率高的地方,生育率往往也高。答:正确,死亡率高,往往说明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都较低,在此情况下,生育率会偏高。当然上述说法同时用"往往"二字避免了绝对化,因为有些时候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大,也会在一些特定的时段出现死亡率升高的情况。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

4、来影响):.生育率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死亡率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其中,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文化素质高,资源观(资源利用充分、同时开发新的资源)、环境观(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保)、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念)先进,人口、环境、经济得以协调发展,呈现一种良性循环。文化素质低,资源观(资源利用程度低,只能依靠现有资源,大量开采,必然造

5、成资源压力) 、环境观(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对环境造成破坏)、发展观(不可持续发展) 落后, 人口激增、环境恶化、经济落后,呈现一种恶性循环。例题分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答: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导致人类对环境大量索取资源,又大量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问题的恶化;.人口素质的低下,使得人口的环境意识淡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注意环保。难点解析: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人口素质提高,生育率必然下降,人口数量就能得到控制,环保实现。人口素质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实现。3、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

6、人口数。制约因素:(首要因素, 其他因素均通过影响它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后两者均通过影响资源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难点解析:为什么说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资源的数量决定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 科技发展水平将影响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使相同数量的资源能供养更多的人口,人口文化和消费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一个人对资源数量的最低生存要求。 所以说资源是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而科技水平和人口文化消费水平则是通过影响资源来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特性: .(长期的)不确定性: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在不断变化,因此不确定。 .(短期的)相对

7、确定性: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相对稳定,因此相对确定。难点解析:为简便,在实际中,通常以一种或几种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如用土地资源。关于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三种看法:悲观:已经大大超过地球环境人口容量, 并已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乐观: 考虑到新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利用程度的加深,认为地球不会达到它的环境人口容量;介于两种看法之间: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00 亿左右, 目前人与环境之间已经有了很多尖锐的矛盾。我国目前人口与环境之间的主要矛盾为: .。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现有耕地;.人口与淡水。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合理

8、人口容量:环境所能容纳的最佳人口数。制约因素 :资源消费水平(负相关因素)。4、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必须符合的条件: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居住地的改变必须超过“一定的距离”,一般以超过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为标准,如村。时间限度:时间的限度是“永久性”或“长期”,如 1 年或更久。分类, 地理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小范围的有省际迁移、县际迁移)迁移方向:城市至城市、乡村至乡村、城市至乡村(逆城市化过程、知青下乡)、乡村至城市(城市化过程)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等政治因素:政治迫害、战争、政策等社会因素:宗教、民族等生态因素:灾难性变化(如旱灾、水灾等)。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对

9、迁入地:改善综合经济环境;。对迁出地: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保护自然环境;在局部地区可能造成人才流失问题。80 年代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原因: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多剩余劳动力;1984 年推出"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政策”;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5、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分区:(位于市中心)、(位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多位于市中心)、(成片分布)、行政中心区(昼夜人口密度差异很大)、文化区(环境优越、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混合功能区、郊区(城市外围的农业区)。 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 工业区。 难点解析 : 功能

10、区的形成:同种经济活动需要的发展条件一致,所以同种经济活动容易在城市相同的区位上聚集起来,发生竞争,最终形成一个以该种职能为主、其他职能为辅的功能区。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区的区别:在城市中心区,交通最为便利,所以对商业的吸引力最大,容易形成城市中心的商业区,随着城市的发展,商业区不断膨胀发展,职能层次逐渐丰富,最终发展成为中心商务区。所以商业区是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具备的,是中小城市的。而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大城市中才有的。不同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而且这儿的功能区指的就是后面提到的经济文化区。中心商务区特点(对交通要求最高): 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

11、建筑物高大稠密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平面中心、垂直底层均为零售活动)。 工业区区位变化特点: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目的是为了降低环境污染、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趋向于沿分布,便于原料的运进和产品的运出。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高,日常除了工作还会进行其他休闲娱乐活动,所以住宅靠近、; 而低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低,终日为生活奔波,日常主要活动为工作,所以住宅靠近低地、工业区。 难点解析:卫星城的作用-分散城市的职能,起到大城市人口分流作用。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因素,历史因素:城市早期的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在的功能分区;城市发展和更新要考虑继承和保持原有特色;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

12、态过程,原有的功能分区可能完全改变。经济因素:价高者得。(早期建筑街道布局、早期活动)社会因素:影响住宅区分化的主要原因(收入、知名度、宗教种族)行政因素:政府规划(工业园)。 难点解析: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是和。 从市中心向郊区,功能区的分布: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考虑经济-距市中心远近)、扇形模式(考虑环境因素)、多核心模式(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就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的核心点)。功能区的合理布置,要有便利的交通:工业用地分布在交通便捷处,降低成本;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联系要方便;要减少工业区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劳动密集型行业分布在市区;有污染的企

13、业分布在城市的。 要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防护带内人口不能密集、且应种植一些能吸收污染物的树种(水面也可充当防护带)。6、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规模:小城市( 20 万人以下)、中等城市(20 万 -50 万) 、大城市(50 万 -100万) 、特大城市(100 万以上) 。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的关系: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功能区越多。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规模越大,服务范围,服务功能,两者呈相关。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地理论: 一个中心地服务范围呈现正六边形;不同级别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所形成的六边形的大小和面积是不同的,高级中心地的六边形面积大,数目,中心

14、地间的距离。低级中心地的六边形面积小,数目,中心地间的距离近,高一级中心地位于低一级中心地的中央;同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互, 不同等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互嵌套,形成六边形的等级体系。7、城市化定义: 人口 向 城 镇集 聚 和 城 市 范 围不 断扩 大 , 乡 村 变 为成 真的 过 程 。 标志:、。 最主要的标志:。 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达国家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仍以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难点解析:是指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乡村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

15、的衰退,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是城市化的继续。是指城市的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进入城市的人口超过了工业的需求。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进入城市的人口没有满足工业的需求。卫星城的作用:缓解大城市的。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目前速度快, 与经济发展部适应,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是国都城市化,而中国则是城市化不足。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16、城市中心环境质量下降,而乡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较好。小城镇的各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差别近乎消失。高速公路及地铁等现代交通设施逐步完善,人们能方便快捷的往返于城乡之间。电脑等现代通讯设备的出现,家庭办公等新工作方式随之产生。城市化产生的问题:(气体,液体,固体,噪声污染)(人口增多,汽车增加,交通阻塞)(住房缺少,质量低劣,房屋拥挤,出现大量的贫民窟和棚户区)。解决措施:保护环境, 绿化, 治理污染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中小城市和卫星城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对城市功能分区进行合理规划。8、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含义: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

17、文化的差异:物质方面 (建筑, 服饰,交通工具,艺术作品)、非物质方面(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如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地域文化差异(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南船北马)。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城市建筑,包括城市的建筑结构(中国是围墙,美国则无)、建筑布局(美国市中心是摩天大楼,而欧洲市中心则是广场大教堂)、建筑风格(中国宫殿和西方宫廷的不同);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9、农业区位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对作物种类、分布、耕作制度等影响极大,如;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

18、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平原耕地;山地畜牧业、林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政策: 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 实例 (判断主导因素,先找出农业生产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因素):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古巴的甘蔗/海南岛的三季稻/青藏高原的青稞因素。杭州的“明前龙井”茶驰名中外,日本的茶道爱好着把茶 种 带 回 日 本 栽 培 , 但 效 果 不

19、 好 /黑 龙 江 的 大 豆 /江 南 丘 陵 的 茶 树 因素。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的气候都较寒冷,为何这两个地区的农业类型不同/横断山区立体农业因素。 杭州市周围形成大规模的蔬菜、乳、 肉、蛋的农业生产基地因素。萧山公路边的乳肉畜牧业、园艺业因素。 河西走廊的粮棉和南疆的棉花 因素。 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因素。10、农业地域类型定义: 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分类, 原始农业:游牧业、迁移初步定住农业;传统农业:稻作农业、 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合农业和地中海式农业;现代农业:种植园、现代谷物、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业和大牧场畜牧业

20、。难点解析:迁移和初步定作农业: “刀耕火种”, 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洲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区。 对环境影响是人口数量少则不会产生环境问题,人口过多、增长快则会产生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稻作农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 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亚洲的水稻种植业特点:小农经营;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种植园农业:种植园农业是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特点: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商品谷物农业:是世界上生产商品粮的主要地域类型,是一种面向的农业类型,种植的作

21、物以为主。主要分布区有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这些国家的商品谷物农业一般是经营,而我国的一般是国营的。特点:。大牧场放牧业: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进行大规模商品畜牧业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在气候区,地广人稀,地表主要为植被。主要分布区有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特点:。乳畜业: 乳畜业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主要是, 如奶粉、 黄油和奶酪。和是影响乳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产品主要是。混

22、合农业:是一种在同一农场中将业和业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区: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典型地区澳大利亚的和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一种新颖的混合农业。特点:。园艺业: 是为城市提供等的商品性农业。一般分布在大城市的, 后来随着交通运输和保鲜技术的发展,在远离城市但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也发展了园艺业。11、工业区位定义: 一方面指工业厂址的位置,另一方面指工业与其他事物如原料、燃料和市场等的空间联系。工厂建立在什么位置,需要政府或厂商的决策。从经济利益看, 厂址应选择花费生产成本最低而获得利润最高的地方;但一般情况下,决策者常把工厂建在具有明显的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