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伍光和-第三版(共33页)_第1页
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伍光和-第三版(共33页)_第2页
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伍光和-第三版(共33页)_第3页
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伍光和-第三版(共33页)_第4页
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伍光和-第三版(共33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绪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第一章 地球彗星: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日食:月球运行到

2、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月食:地位于月和太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受到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剧烈运动当中。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1 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2 各行星轨道面都

3、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 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4 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 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6 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形状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形状效应。 当太阳平行光线照射到扁球状的地球表面时,同一时刻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就不同,总体上是从南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大,反之则

4、小。因此,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温的程度也是也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引起地表热量分布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对地球气候的形成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切过程产生极大影响 ,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气候、植被和土壤等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1) 地球巨大的体积和质量使其能以强大的地心引力吸引着地球周围的大气,使地球保持一个具有一定厚度和质量的大气层。才有了多种圈层,才有生命。 (2) 地球巨大的表面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场所。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就是地球本身的旋转。它的旋转轴叫地轴,地轴通过地球的中心,所以,地球的这种绕轴旋转被称为“自”转,以别于它绕太阳的公

5、转。日的概念:恒星日:以春分点为参考点,是指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的周期。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是太阳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需的时间。太阴日:以月球为参考点,是月球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经历的时间。通常所说的1日(一昼夜)是指太阳日。自转角速度 :地球各部分都有相同的自转角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平均为每小时15,或每分15,每秒15。自转线速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和高度而不同。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赤道上,自转速度最大,在南北纬60地方,地球自转的速度减为赤道的一半;至南北两极减小为零。 地球自转速度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潮汐摩擦对地球自转起着“刹

6、车”那样的作用,使它的速度不断减慢。地球自转速度的季节变化又分周年变化和半周年变化。前者主要是季风的变化引起的;后者是大气潮汐引起的。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律。 3 .产生地转偏向力,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4.产生了地方时。 5.对潮汐产生阻碍作用。 地方时:某一地方某一恒星两次经过同一地的时间间隔。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 证据:恒星周年视差 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大;7月初经过远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小。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现象。

7、季节变化首先是天文现象,然后是气候现象。公转的地理意义 1太阳的回归运动 2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3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4四季更替 5五带分布四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太阳的回归运动,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现象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是半球性的。五带: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天文现象的纬度差异划分的。 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热带是跨赤道的唯一有太阳直射的纬度带;南、北寒带是南、北半球各自唯一的有极昼和极夜的纬度带;南、北温带则是南、北半球从热带到南寒带和北寒带的过渡地带,即既没有太阳直射,又没有极昼和极夜的

8、地带。黄赤交角为0时:季节消失,温度年较差减小;季风消失,干湿度的季节变化也将很小;赤道附近更热,中高纬度更冷,径向环流加强;极昼极夜消失,热带宽度减小,寒带宽度增加;季风区降水减少,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减少;纬度地带性更明显,中高纬度地区的径向分异和垂直分异减弱。纬度是线面角,即本地法线同赤道平面的交角。经度是两面角,即本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的夹角。地球的内部构造特征: 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它们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又分外核和内核。地壳和地幔之 间的界面,称为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或M界面。地幔和外核之间的界面,称古登堡面。外核和内核之间的界面,称莱曼面。 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的界面,

9、称康拉德面。(沉积岩层、硅铝层和硅镁层)地球的外部构造: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各种地貌形态,等等。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如水循环、地质循环、化学物质循环等,井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

10、发生、发展的环境,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第二章 地 壳克拉克值(地壳元素丰度):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含量。条痕:锐器割划矿物后粉末的颜色。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的能力。摩氏硬度计分为十级:1 滑石 2 石膏 3 方解石 4 萤石 5 磷灰石 6 正长石 7 石英 8 黄玉 9 刚玉 10 金刚石 相对硬度 :指甲2.5 小刀5.5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成光滑面的性质叫解理。裂开面称解理面。断口: 受力后不沿一定方向裂开,而破裂成不规则的破裂面。解理不完全,则断口愈显著。岩浆岩(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

11、分类: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和超基性岩。也可划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沉积岩: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在原地或经搬运堆积下来,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类型:碎屑岩类, 粘土岩类, 生物化学岩类。 变质作用: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性质的变化过程。或者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变质岩: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控制变质作用的三要素:温度、压力和化学因素。当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或称火山岩; 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在地壳深处冷凝形成的岩石岩叫深成侵入岩

12、;在地壳浅层冷凝形成的岩石叫浅成侵入岩。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状和矿物之间相互关系等特征。按结晶程度分为:全晶质、隐晶质、玻璃质。按颗粒大小分为: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10 -5-2-0.2mm 晶体关系分为:等粒结构、斑状结构、辉绿结构。玻璃质结构:矿物没有结晶,岩石断面光滑。是岩浆岩喷出地表迅速冷却而成。喷出岩特有的结构。岩浆岩构造:是指岩石各组成部分在岩石中的排列方式或充填方式。分类: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沉积岩的形成过程:风化剥蚀与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固结成岩作用几种途径: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新矿物的形成。层理构造:指岩石

13、的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的层状构造。层面构造:如波痕、雨痕、干裂等等。节理: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断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断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海侵(浸)层位:当地壳下降时,海水侵漫陆地,陆地面积相对缩小,海洋面积相对扩大,称为 “ 海侵 ” ,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 “ 海侵层位 ” 。海侵层位特点: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由于海洋面积扩大,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大于老岩层面积,形成超覆现象。海退层位:

14、当地壳上升时,海水退出陆地,陆地面积相对扩大,海洋面积相对缩小,称为 “ 海退 ” 。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为 “ 海退层位 ”海退层位特点: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细变粗;由于海洋面积越来越小,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小于老岩层面积,形成退覆现象。构造运动:由内动力所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岩石发生变动、变位的一种机械作用。(通常与地壳运动通用)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 (1)水平运动: 指地壳物质大致平行地球表面,沿着大地水准球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岩层在水平方向遭受挤压力或张力,形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 “ 造山运动 ” 。(2)垂直运动:指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进行

15、的缓慢升降运动。 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高低的变化和海陆变迁。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 “ 造陆运动 ”垂直运动的特点:交替性:时间上,空间上;周期性:一个地区从下降到上升终止称为一个旋回;复杂性:不同规模的升降交错发生。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从地壳发展历史看,地壳运动的总体表现形式,无论在大陆还是在海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水平运动是主导的,而垂直是派生的。 水平运动形成地壳的褶皱和断裂,升降运动引起地壳的隆起、凹陷和海陆变迁。4 种主要地质构造类型: 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岩层:具层状结构,由两个平行或近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岩层产状:即岩层的产出状态,

16、是指岩层在空间的方位。由其走向、倾向和倾角来表示。岩相: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即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褶皱构造: 褶皱: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它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褶曲:岩层被挤压形成的一个弯曲叫褶曲。断层构造:1、节理: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 2、断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 3、断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整合接触: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岩层沉积连续,且下老上新,没有岩层缺失,这种关系叫整合接触。特点:岩层相互平行,时代连续,岩性和古

17、生物特征呈递变状态。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未发生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没有显著的变化。平行不整合:又称为 “ 假整合 ”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时代不连续,曾发生过沉积间断,故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其中的化石群也明显不同。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曾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有过显著的变化。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成角度相交,上覆岩层覆盖在倾斜岩层或褶皱岩层之上。时代不连续,岩性和古生物特征突变;不整合面上往往保存有古侵蚀面。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地壳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古地理环境发生过极大的变化。沉积旋回:海侵层位是在地壳下降条件下形成的,而海退层位是在

18、地壳上升条件下形成的。一套海侵层位和一套海退层位,在垂直剖面上构成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又由细变粗的有规律变化,表明该地区的地壳曾经历了一次下降和上升的完整过程,称为一个沉积旋回。 一般海侵层位厚度大,保全较好;而海退层位厚度较薄,不易保全,甚至会出现沉积间断。断盘:断层面两侧的岩块称为断盘。断层的主要类型: 正断层-断层的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逆断层-断层的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平移断层-断层两盘沿断层走向(水平方向)相对移动 依据逆断层断层面倾角的大小,分为: 冲断层(断层面倾角大于45);逆掩断层(断层面倾角小于45);枢纽断层:是指那些具有旋转性质的断层运动,断层上盘似乎绕一

19、个轴旋转。顺地貌: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逆地貌:背斜为谷,向斜成山。大地构造学说(即地壳运动学说):主要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分布规律,地壳运动发生的时间、运动方式和规模,以及地壳运动的起因和动力来源。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魏格纳,德,1912 在大约 2.5 亿年前的石炭纪后期,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连结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大陆(称为泛大陆),围绕它的是一片广阔的海洋(称为泛大洋)。此后,受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潮汐力的作用,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由硅铝层组成的、较轻的陆壳在较重的硅镁层洋壳之上漂移,直至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格局。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是在大陆漂移过程中形成的,而太平洋则是泛

20、大洋的残余。海底扩张说的主要观点 :迪次(1961)、赫斯(1962),美1)洋底在洋脊裂谷带形成, 接受分裂,并不断向两侧扩张,同时老的洋底在海沟处潜没消减,因而洋壳不断更新。2)洋底的扩张是由于刚性的岩石圈块体在软流圈之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洋脊轴部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3)地幔对流说表明,不是舟行于水,而是软流圈类似传送带的作用。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导致大陆的分裂和大洋的启开。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 1).刚性的岩石圈由巨大断裂分割成许多块体,叫(岩石圈)板块; 2).板块由于软流圈运动而运动,如传送带; 3).板块边界是地壳活动性强烈的

21、地带,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力地质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进程;板块内部相对稳定;4) .板块边界:(山弧)岛弧-海沟系、洋中脊、转换断层, 在大陆内部的地缝合线。前三种边界位于洋底或洋陆交接处。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1.扩张(或增生)型边界:是新增地壳增生的地方,喷出的多为玄武岩;以张应力产生的正断层和节理为主;地震震源较浅,烈度也不大。 2.俯冲(或汇聚)型边界:见于两个板块汇聚,消减的地方,多强烈地震,分布亦广;板块拼缩的速度每年多在5cm以内。 3.转换断层(或次生)型边界:被断开的两条海岭之间的部分断层两盘运动方式相反,而两条海岭外侧的断层两盘的方向一致。仅见于大洋地壳中,以浅

22、震为主,亦有少量玄武岩喷出。火山的喷发形式:1)裂隙式:岩浆由地壳的裂缝溢出地表。多为基性熔岩, 形成熔岩被,一般没有固体喷发物。( 多见于大洋中脊裂谷带。)2)中心式:岩浆沿管形通道喷出地表。宁静式(夏威夷式):基性岩浆喷发;只有熔岩流,无火山碎屑,多形成盾形火山锥;爆炸式(培雷式):中、酸性岩浆喷发;爆炸力强,含气体多,火山碎屑多, 形成锥形火山锥;中间式(斯特龙博利式): 中、基性岩浆喷发;爆炸力小,火山碎屑少。 全球岩层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大利亚板块和南极板块。火山的分布:火山沿构造板块的边界呈带状分布,大致可分为四个主要火山带:太平洋火山带:62以上

23、的活火山分布于此,有 “ 火环 ” 之称。地中海火山带东非火山带:沿东非大裂谷分布。大西洋海底隆起火山带地震的分布:呈带状并与板块边界一致。1.环太平洋地震带沿太平洋板块边界上的海沟-岛弧分布,全世界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发生在该地层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沿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接合带分布,地震数量约占全世界地震总数的15,其中绝大多数为浅源地震,3.大洋中脊地震带地震数量不多,震级较小4.大陆断裂谷地震带此带主要为浅源地震。生物的发展与地质年代的关系 :显生宇:新生代(第四纪 人类时代) 中生代(白垩纪,侏罗纪,三叠纪)爬行动物时代 裸子植物时代

24、上古生代(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两栖动物时代 陆生孢子植物时代第三章 大气与气候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大气的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对流层基本特征:1)一般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大气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太阳辐射能分布:主要是波长在0.4um-0.76um的可见光区,约占总辐射能的50;其次是波长大于0.76um的红外辐射,约占总辐射量的43。波长小于0.4um的紫外辐射只占能量的7。99的辐射能在波长

25、0.15um-4um间。太阳常数:8.16J 日地平均距离处,太阳光垂直照到地表,排除大气影响,1cm3吸收的太阳能地面长波辐射:地表面以其本身的热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的方式。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那一部分,刚好和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的辐射。大气的温室效应:由于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比地面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少一些的这种大气保温作用。造成逆温的条件:地面辐射冷却、空气平流冷却、空气下沉增温、空气湍流混合等。逆温的类型:(1)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2)湍流逆温:由于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而形成的逆温。(3)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会

26、发生接触冷却作用,愈近地表面的空气降温愈多,而上层空气受冷地表面的影响小,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现象。这种因空气的平流而产生的逆温。(4)下沉逆温:空气下沉,绝热增温,顶部下沉距离比底部下沉距离大,顶部气温绝热增温比底部多。这种因整层空气下沉而造成的逆温。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用e表示,单位:hpa.饱和空气:在温度一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的水汽量有一定限度,如果水汽含量达到此限度,空气就呈饱和状态。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汽质量通常以g/cm表示。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饱和水汽压显著增大。潜热输送:海面和陆面的水蒸气使地面热量得以输送到大气层中。 逆

27、温:气温随高度增大而上升的现象。感热输送:陆面、水面温度与低层大气温度并不相等,因此地表和大气间便由感热交换而产生能量输送。相对湿度f:实际水汽压e 与饱和水汽压E之比,当空气饱和时eE,f100;未饱和时eE,f100;过饱和,f100。露点温度Td: 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简称露点。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 所以露点温度经常低于气温。在饱和空气中,T-Td0;在未饱和空气中,T-Td0;T-Td 差值愈大,说明相对湿度愈小。实际水汽压(e)与饱和水汽压(E)关系,当eE,蒸发;eE,蒸发停止,可能产生凝结;eE,动态平衡。影响蒸发的因素: 1.

28、蒸发面的温度 2.空气湿度和风 3.蒸发面的性质水汽凝结的条件: 1.是有凝结核或凝华核的存在 2.是大气中水汽要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使空气达到过饱和的途径有两种: 1.是通过蒸发,增加空气中的水汽,使水汽压大于饱和水汽压。2.是通过冷却作用,减少饱和水汽压,使其少于当时的实际水汽压。雾的类型:辐射雾:这是空气因辐射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主要发生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 平流雾:当温暖潮湿的空气流经冷的海面或陆面时,空气的低层因接触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凝结成的雾就是平流雾。蒸汽雾:如果水面是暖的,而空气是冷的,当它们温差较大的时候,水汽便源源不断地从水面蒸发出来,闯进冷

29、空气,然后又从冷空气里凝结出来成为蒸气雾。上坡雾:这是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产生的雾。锋面雾:经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附近。锋前锋后均有,但以暖锋附近居多。大气降水的形成(使云滴增大的过程):1.为云滴凝结(或凝华)增长1)直接凝结(凝华)增大阶段2)水汽转移阶段:对形成大云滴来说,冰水云滴共存的作用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在相同的温度下,冰水之间的饱和水汽压差异很大,特别是当温度在-10-12时差别最显著,最有利于大云滴的增大。因此,对于冷云(降水,这种冰水云滴共存作用(称为冰晶效应)是主要的。 2. 为云滴的冲并增长:云滴经常处于运动之中,这就可能使它们发生冲并。

30、大小云滴之间发生冲并而合并增大的过程,称为冲并增长过程。降水量的地理分布:赤道多雨带:赤道及其两侧是全球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南北纬15-30少雨带:这一纬度带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是全球降水量稀少带。中纬多雨带:受天气系统影响,多雨。大陆东岸受夏季季风影响,降水多。中纬大陆内部因离海洋较远,降水量很少。高纬少雨带:本带因纬度高,全年温度低,蒸发微弱,大气中含水量少,故降水量也少。辐射平衡:1.从整个地-气系统平均状况来看,地面和大气从太阳得到的能量与发射到外层空间的能量相等。2.地-气系统内部有着复杂的能量转换和能量输送过程。3.全球年平均辐射平衡为零,但局部地区却并非如此。全球范围

31、内的气温水平分布有如下几个特点:(1)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变化而不同,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圈平行。北半球的1月比7月密集,表明冬季南北温差大。(2)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3)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墨西哥湾流(4)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月平均气温冬、夏均高于24度,称为热赤道。(5)南半球无论冬夏最低温都在南极;北半球最低夏季在极地,冬季在高纬大陆。大气降温过程:1)绝热冷却2)辐射冷却3)平流冷却4)混合冷却雾凇是一种白色固体凝结物,由过冷的雾滴附着于地面物体上迅速冻结而成。露:温度如在0以上,水汽凝结为液态;霜:在0以下,固态冰晶。雾

32、的分类: 1.辐射雾2.平流雾 3.蒸汽雾 4.上坡雾 5.锋面雾。云的分类: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 湿润系数K:降水量P与蒸发量E关系。全球云量带:(1)赤道多云带(2)纬度20-30少云带(3)中高纬多云带。降水类型:1.对流雨2.地形雨3.锋面(气旋)雨4.台风雨 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降水量。降水日变化:(1)大陆型:两个最大值午后清晨,最小值夜间和午前(2)海洋型:一个最大值清晨最小值午后作用于空气的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2.地转偏向力 3.惯性离心力(空气作曲线运动时)4.摩擦力大气的水平运动 自由大气的空气运动 1.地转风(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形成地转风) 2.梯度风风随高度

33、的变化 1.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 2.摩擦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水平气压梯度:存在水平气压梯度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力。 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转动使运动物体发生方向偏转力;惯性离心力:空气作曲线运动时,受与运动方向垂直的惯性离心力。摩擦力:不同气层间,气地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摩擦力;白贝罗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北风而立,则高压在右,低压在左。梯度风:大气中空气做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的风为。埃克罗螺线:把北半球不同高度上风的向量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可得到一条风向风速随高度变化的螺旋线。三层含义:1.北半球摩擦层中风随高度呈螺

34、旋式分布;2.随高度升高,风速增大,风向向右偏转;3.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完全一致(一)全球环流 1.全球气压带 2.行星风系(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3.经向三圈环流(信风、中纬度、极地环流圈) 4.高空西风带的波动和急流大气环流 (二)季风环流 季风角(三)局地环流 1.海陆风2.山谷风3.焚风大气环流: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行星风系:不考虑海陆和地形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型式。气团:在水平方向上性质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锋:当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时,其间比较狭窄的过渡区。气团的变性锋的类型: 1)暖锋、冷锋、准静止锋、锢囚锋。 2)冰洋锋、极锋、赤道锋。 冷

35、锋天气:1.第一型冷锋或缓行冷锋(锋后雨)2.第二型冷锋或急行冷锋(锋前雨)暖锋天气(锋前雨)锢囚锋(锋前锋后雨)气旋分类:温带气旋(即锋面气旋,产生于极锋上)和热带气旋(产生于赤道锋上)。反气旋旋转方向:北半球是顺时针,南半球是反时针。反气旋分类:1.冷性反气旋即冷高压;2.暖性反气旋即暖高压天气和气候:天气是瞬时或短时间的大气状态;气候是时间尺度很长的大气过程。天气是瞬息万变,不稳定性的快过程;气候有相对稳定性的慢过程。天气是气候背景上的振动,天气属于气候范畴。天气指对流层不包括高层大气,气候涉及整个大气圈。气候系统特性:热力学特性气温水温地温,运动学特性风洋流,静力学特性压力密度盐度,含

36、水性。气候系统有五部分组成:1大气圈2海洋3冰雪圈4陆面(岩石圈)5生物圈(一)辐射因子 1. 地球的有效温度 2.地球上的天文现象(日地距离、太阳高度、日照时间)气候的形成因子 (二)环流因子 1.大气环流与热量输送和水分循环 2. 大气环流与水温异常(厄尔尼诺)(三)地理因子 1.海陆分布 2.洋流(对大陆东西岸气温将水的影响) 3.地形 (对温度降水影响) 同一纬度的天文辐射,日总量,季总量,年总量都相同。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郎伯定律: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高度的正弦成正比,与日地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沃克环流:赤道太平洋垂直剖面上大气低层为偏东风上层为偏西风的东西向热成闭合环流

37、。南方涛动:指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印度洋之间气压变化呈反相关的振荡关系。(沃克)最大降水高度:同一地区山地降水量总比山下多.低纬度气候 1.赤道多雨气候2.热带海洋性气候3.热带干湿季气候4.热带季风气候5.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全球气候带 中纬度气候 1.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2.副温带季风气候3.副热带湿润气候4.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5.温带海洋性气候6.温带季风气候7.温带大陆性气候8.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高纬度气候 1.副极地大陆性气候2.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3.极地冰原气候气候变化史:地质时期气候历史时期气候近代气候天文学方面的原因:1.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 2.太阳活动的准周期

38、变化 3.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气候变化原因:地文学方面的原因:1.地极移动与大陆漂移2.造山运动3.火山活动人类活动第四章 海洋与陆地水水循环的5个环节: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3个阶段:蒸发、降水、径流。水量平衡: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收入-支出=变化量 大陆降水量+海洋降水量=大陆蒸发量+海洋蒸发量 大洋年降水量+入海径流量=大洋年蒸发量水分循环的地理意义:将各圈层与圈层连接在一起;使水成为可永续利用的可再生资源;使不同纬度之间水分收支平衡得到缓解; 海陆之间、有机界与无机界之间联系的纽带作用;影响全球气候的情况; 水分

39、循环导致地貌形状变化。世界洋流结构特点: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南北回归线高压带为中心;在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则逆时针流动;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为中心,在南半球中高纬为西风漂流(由于受南极冰盖影响,具寒流性质);绕极环流:南极周围,受极地东风作用,洋流自东向西流;季风漂流:北印度洋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逆时针流动,夏季顺时针流动。河流的分段:较大的河流可分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等五个部分。水系形式(5类):扇状水系、羽状水系、平行状水系、树枝状水系、格状水系。水系特征主要包括河长、河网密度和河流的弯曲系数。 河长:从河口到河源沿河道的轴线所量得的长度。 河网密度

40、:指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内河道的长度。河流的弯曲系数:是指某河段的实际长度与该河段直线距离之比值。水系:指由干流和各级支流组成的河流系统。 流域: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比降:单位河长的落差。 水位: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叫做水位。流速: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的体积。.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1)停蓄阶段:降水落到流域内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另一部分被土壤吸收,然后经过下渗,进入土壤和岩石孔隙中,形成地下水。所以降水初期不能立即产生径流。降水进行到大于上述消耗时,便在一些分散洼地停蓄起来。这种现象称为填洼

41、。停蓄于洼地的水也不能立即变为径流,所以这个阶段叫做停蓄阶段。对于径流形成而言,停蓄阶段是一个耗损过程;但是,从增加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和减少水土流失来说,这个阶段是具有重要意义的。2)漫流阶段:降水进行到植物截留和填洼都已达到饱和,降水量超过下渗量时,地表便开始出现沿天然坡向流动的细小水流,即坡面漫流。坡面漫流逐渐扩大范围,并分别流向不同的河槽里,叫漫流阶段。 3)河槽集流阶段:坡面漫流的水进入河道中,沿河网向下游流动,使河流流量大为增加,叫做河槽集流。河槽集流阶段,大部分河水流出河口外,只有小部分渗过河谷堆积物补给地下水,待洪水消退后,地下水又反过来补给河流。河槽集流过程在降水停止后还将继续

42、很长时间。这个阶段包括雨水由坡面进入河网,最后流出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它是径流形成的最终环节。潮汐: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高潮 低潮 潮差 大潮 小潮 顺潮 对潮 洋流分类:摩擦流(风海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倾斜流、密度流和补充流)和潮流。 半日潮、混合潮和全日潮全球水量平衡: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长期不变;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和陆地降水量绝大部分,海洋是大气水分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3)陆地降水量只有小部分来源于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最后通过

43、径流达到平衡。径流计量单位:1.流量Q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河道过水断面的水量。Q=Av,A 为过水断面面积;v 为水流的平均流速。2.径流总量W :在一特定时段内流过河流测流断面的总水量. W = QT,T 为时间(秒);Q 为时段平均流量。3.径流模数M: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产出的水量。4.径流深度y :流域面积除该流域一年的径流总量,即得到径流深度5.径流变率:(模比系数K)任何时段的径流值M1、Q1 或y1 等,与同时段多年平均值M0、Q0 或y0 之比。6.径流系数 :一定时期的径流深度y 与同期降水量x 之比。 用百分数表示河流补给:1.降水补给2.融水补给3.地下水补给4.湖泊与沼

44、泽水补给5.人工补给河流分类原则:1)以河流的水源作为河流最重要的典型标志,按照气候条件对河流进行分类;2)根据径流的水源和最大径流发生季节来划分;3)根据径流年内分配的均匀程度来划分;4)根据径流的季节变化,按河流月平均流量过程线的动态来划分;5)根据河槽的稳定性来划分;6)根据河流及流域的气候、地貌、水源、水量、水情、河床变化等综合因素来划分。1.东北型河流1)由于冰雪消融,形成春汛,春汛流量较小。2)春汛延续时间较长,可与雨季相连续,春汛与夏汛之间没有明显的低水位 3)河水结冰,结冰期间少量地下水补给。4)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全年流量变化较小。2.华北型河流 1)每年有两次汛峰,两

45、次枯水。2)夏汛和雨期相符合,夏汛与春汛间有明显的枯水期,甚至断流,造成春季严重缺水现象。3)雨季多暴雨,洪水猛烈而径流变幅大。3.华南型河流 1)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区,有充沛的雨量,汛期早,流量大。2)雨季长汛期也长,梅汛,台风汛。3)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出现在台风季。4.西南型河流 包括中、下游干支流以外的长江、汉水、西江上游及云贵地区的河流,一般不受降雪和冰冻的影响。径流变化与降水变化规律一致,78 月洪峰最高,流量最大,2 月份流量最小。河谷深切,洪水危害不大。5.西北型河流 1)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补给 2)产流区主要在高山区6.阿尔泰型河流,以积雪补给为主。7.内蒙古型河流 以地下水补

46、给为主,或兼有雨水补给。8.青藏型河流 冰雪补给为主,东南边缘的河流主要为雨水补给。地下水的物理性质:1.温度2.颜色3.透明度4.比重(波美度)5.导电性6.放射性7.嗅感和味感。岩石的水理性质:岩石与水作用时,表现出不同的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等。容水性:指岩石能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容水度)。持水性:岩石依靠分子力和毛管力在其空隙中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质(持水度)。给水性:饱水岩石能够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流出的水的体积与储水岩石体积之比,称为给水度。透水性就是岩石的透水性能。地下水的总矿化度:是指水的总矿化度是指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地下水硬度: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称为

47、水的总硬度。永久硬度、暂时硬度(德国度)地下水分类: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按其储存空隙的种类又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湖泊的分类1.据水的来源,分为海迹湖和陆面湖。2.据湖水与径流的关系,分为内陆湖和外流湖。3.根据湖水的矿化程度,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4.按湖水温度状况,分为热带湖、温带湖和极地湖等。5.以湖水存在的时间,分为间歇湖、常年湖。沼泽:通常把比较平坦或稍为低洼而过度湿润的地面。沼泽形成过程: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成冰作用:是指积雪转化为粒雪,再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冰川冰的过程。成冰作用也分冷型和暖型两类成冰作用的三个基本类型:重结晶、渗浸和冻结成冰。粒雪化过程

48、:可以分为冷型和暖型两类冰川分类:1)山岳冰川(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2)大陆冰川 3)高原冰川 4)山麓冰川;据活动性分为积极冰川、消极冰川和死冰川;依温度分温冰川和冷冰川两类雪线: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线第五章 地貌地貌成因:构造运动,气候因素,岩性,人类活动。 地貌动力亦称营力基本地貌类型:山地和平原。(山地是山岭山间谷地山间盆地的总称)。极高山5000高山3500中山1000低山。丘陵相对高度小于100m。平原按表面形态可分为平坦,倾斜,凹形,起伏平原;按外动力分为熔岩,喀斯特,冲积,海成平原。高平原可分为切割高原和波状高原。南极冰雪高原,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卡拉哈利高原

49、。 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 3)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 4)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 5)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物理风化:机械风化或崩解; 化学风化(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解作用氧化作用);生物在化学风化中的作用。粘土矿物主要包括高岭土,蒙脱石,伊利石。风化壳或残积物: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 堆积风化壳。风化壳基本特征:1)由于各地风化作用强度与风化产物就地残留的条件不同,风化壳空间分布呈不连续性,厚度差异很大; 2) 组成物质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可包括少量残存液体; 3)结构疏松表层

50、分散性强,分解程度高,粒径细中下层相反,但不具有层理; 4)发育和保存均较好的风化壳,可以划分强度风化、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崩落,滑坡,蠕动。崩落或崩塌: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下移。崩落必要条件:坡度陡和相对高度差大,或外倾结构面,或处于断层破碎带,侵入岩体接触面带,风化作用强,降水或地下水引起坡体变化,以及地表水冲刷坡麓等导致岩体、土体失稳的情况,和松散堆积物坡度超过休止角。崩落形成地貌:崩塌崖壁与坡麓的岩堆。崩落使坡面上部后退,岩堆则使下部前伸,坡度逐渐变缓。大规模崩塌称山崩。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

51、落的过程。滑坡只有在由重力引起的下滑力超过软弱面的抗滑力才能发生。滑坡内在因素: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体结构和有效临空面等;诱发因素包括降水强度,地下水,地震,地表径流,人为蓄水灌溉建筑。2040度是发生滑坡最多的坡度。滑坡体,面,壁,阶地,垄丘,洼地,裂缝。蠕动:坡面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慢的速度移动的现象1530度最适合发生蠕动。泥石流的必备条件:1)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2)坡面坡度与沟谷纵比降大;3)可从高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水源供给。我国泥石流分布:天山昆仑山祁连山贺兰山太行山燕山横断山巫山,十万大山,南岭等,甘,川,云等最多.泥石流分类:稀性,过渡性,粘性,塑性。泥石流扇,

52、泥石流沟谷。地表流水包括坡面流水,沟谷流水,河流。坡积裙或坡积裾。 河谷:谷坡,谷底。河床,河漫滩,谷坡,阶地。河床:平水期河水淹没的河槽; 河漫滩:汛期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底。深槽位于弯曲段,浅滩位于过渡段。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小边滩、大边滩、河漫滩 离堆山 边滩,心滩,江心洲牛轭湖:自由河曲两相邻凹岸间的曲流颈因河流侧蚀而变窄,最终可被洪水冲决,这是裁弯取直,被裁去成为牛轭湖。 三角洲:河口三角洲,洪积扇。 无论从平面还是剖面上,三角洲沉积都可分为三角洲平原,前缘,前三角洲。三角洲平原的沉积包括分汊河床沉积,天然堤沉积,决口扇沉积,以及低地、舄湖的沼泽沉积。三角洲分类:鸟

53、足状(密西西比)尖头状(西班牙埃布罗河)扇形(尼罗河尼日尔河)多岛型(湄公河)。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区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河流出山口因比降突减、水流分散、水量减少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扇顶坡度510度,扇缘12度。扇缘低地常有泉水出露,形成绿洲。山麓洪积倾斜平原,洪积扇阶地。冲积扇,冲积平原,决口扇。河床相沙层和砂粒层为含水层,河漫滩相粘土层为隔水层。河流阶地:谷底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阶面,阶坡,阶地高度,阶地前缘,后缘。阶地分类:侵蚀阶地,堆积,基座阶地。 河谷类型:顺向河,逆向河,次成河,先成河,再顺向河,叠置河。河流劫夺:一条河流溯源侵蚀导致分水岭外移,从而

54、占据相邻河流流域的过程。断头河,劫夺点,劫夺湾,谷中谷,风口。准平原: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准平原发育过程:1)原始地面平缓; 2)构造上升,形成V形谷或峡谷,分水岭仍较宽; 3)侧蚀加强,河谷展宽,切割密度加大,分水岭变窄成为尖锐山岭;4)河流侧蚀作用形成宽广谷底平原,谷间分水岭降低、变缓,上凸下凹; 5)地面近似平原; 6)少数地段存在低矮孤立残丘。山麓面: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形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喀斯特地貌: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

55、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成为岩溶地貌,桂黔,滇分布甚广。地表喀斯特:落水洞,黯河,石牙,溶沟,石林,岩溶漏斗,溶蚀洼地,岩溶盆地,岩溶平原,峰丛,峰林,孤峰。地下喀斯特:干溶沟,石笋,石钟乳,石柱,暗湖。河面或者海平面即是喀斯特地貌的侵蚀基面。喀斯特地域分异: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亚季条件是地带性热量条件与非地带性降水条件;温季气候地下喀斯特发育;寒带和高原寒冷气候冻土层下小型溶沟洼地。刨蚀作用:冰川滑动过程中,它们不断锉磨冰川床。 拔蚀作用:冰川移动时把岩块拔出带走。在粒雪盆中冰川有向心和下沉运动,在冰舌部分有侧向和上升运动。 表碛,内碛,底碛,侧碛,中碛,终碛。冰斗,U形谷,峡湾,刃脊,角峰,羊背石,卷毛岩,冰川磨光面,悬谷,冰川三角面。谷源冰斗,谷坡冰斗,冰盆,冰坎,冰碛,冰碛丘陵,鼓丘终碛堤,终碛垅。峡湾是冰川槽谷的一种特殊形式。冰川地貌: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冰水堆积地貌,冰面地貌。冰水堆积地貌:冰水扇,冰水河谷沉积平原,季候泥(纹泥),冰砾阜,冰砾阜阶地,锅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