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教学杂谈_第1页
《金色的鱼钩》教学杂谈_第2页
《金色的鱼钩》教学杂谈_第3页
《金色的鱼钩》教学杂谈_第4页
《金色的鱼钩》教学杂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金色的鱼钩?教学杂谈浅谈小学生作文选材的角度·要选择真实的材料一篇文章的优劣与材料的选择关系甚大。恰当的选材能使文章寓意深刻 ,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反之 ,那么使文章过于浅薄 ,会索然无味。教学中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形:一些小学生虽然积累了很多素材 ,但由于知识水平和社会生活的局限 ,作文却时常感到难以取舍 ,无法下笔。对此 ,我就小学作文如何恰当地选材以及找准选材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真实是文章的生命。选择材料要选择自己熟悉或比较了解的题材 ,最好是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有真情实感的材料。只有这些真实可信的材料 ,才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情实感 ,写出的文章才能说

2、服人、打动人 ,才能引人入胜 ,引起共鸣 ,这里所说的“真实有三层含义:一是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这些事情想起来 ,眼前耳旁 ,历历在目;写起来 ,文如泉涌 ,一泻成河;读起来 ,身临其境 ,感人至深。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攻克“三九一高地确有其事 ,烈火烧身壮烈牺牲的邱少云也确有其人。邱少云的事迹也远不止这一件 ,但作者只选择了自己亲身经历的 ,有真情实感的材料 ,深深地打动和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二是反映出某种事物的本质。如?金色的鱼钩?一文 ,故事虽然是虚构的 ,但它以真切的语言玫生动的情节 ,记叙了“老班长在长征途中照顾病号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动人事迹 ,真实地表现

3、出革命前辈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因此 ,它也是典型的、真实的。三是要有真情实感。文章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可起画龙点睛的效果。也只有融入自己情感的文章 ,才会感动他人。比方有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 ,妈妈舍不得为自己买双廉价的雨鞋 ,却为即将开学的女儿买了一套漂亮的衣服 ,这是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小作者在作文时 ,把自己当时的情感如实地写下来 ,作文获得很大成功。为学生预留课堂创新的时空·增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设计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 ,有些教师往

4、往忽略了这一点。教师的教学设计过于细密 ,一堂课有哪几个教学环节 ,每个环节有哪几个问题等等 ,都为学生考虑得细致入微 ,步步紧扣 ,让学生完全跟着老师走 ,其设计可称得上是天衣无缝。课堂中 ,教学流程又过于死板 ,每一分每一秒都有预先安排。因此 ,教学就变成了教师一厢情愿地演示自己设计的教案 ,千方百计地牵着学生往那一条道上走 ,其中来不得一点变通 ,容不下一丝意外 ,根本没有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 ,也没有学生主动创新的余地。于是课堂教学在平淡的教学中一帆风顺 ,但是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和灵气。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给学生预留创新的时空 ,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气氛 ,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

5、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摒弃细密的教学设计。有些老师认为这样的话 ,学生的根底必定会不扎实。从教师机械传授、学生被动应对的角度来看 ,好似如此 ,但这样却给了学生更多创新的时空。如何做到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 ,又要让他们得到思维方面的开展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方面作多角度、多元化的思考 ,用学生创新的思维来充实教师提问的空隙。质疑是创新的根底 ,也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鼓励学生质疑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心理学研究认为:当学生把学习上遇到的矛盾由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时 ,原来并不十分清楚的问题便明朗化了 ,思维过程也随着清楚起来。

6、所以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允许学生在答复中出现错误 ,也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存自己的意见 ,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第一课时时 ,我用了五六分钟 ,让学生对课题质疑 ,学生先后提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诸如:“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为什么说鱼钩是金色的?“这个金色的鱼钩是谁的?“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鱼钩?“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是不是有什么含义?等等。我就让学生根据以上问题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并让学生不断地阅读 ,寻找新的问题 ,谈谈自己的收获。试想:如果我事先把

7、这堂课安排得毫无余地 ,使整堂课都变成我一味地介绍、讲解 ,实行“满堂灌式的教学 ,那学生恐怕早就去见周公了。还有什么创新可言呢?立足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从学生实际和兴趣出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 ,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它能使学生具有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在这几年的综合实践活动中 ,我们初步总结出了一条立足学生健康开展、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途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如何真正发挥和表达学生的主体性 ,课题的选择尤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

8、感兴趣的问题 ,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 ,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课题 ,从而自主确定或选择。往往学生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社会现实 ,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 ,越有积极性。在学完?金色的鱼钩?这一课后 ,有个学生说他家经常做野菜吃 ,立即引来一片嘲笑 ,有的说“野菜有什么好吃 ,人们躲还来不及呢。有的说“野菜不能吃 ,因为有毒。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不休 ,利用这个契机 ,我们布置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去收集有关野菜的信息。然后结合科学课指导学生走向田野进行社会实践 ,到农村去挖野菜。大家兴趣

9、很浓 ,几天里挖了一些他们认识的“野菜 ,有的请当地农民 ,有的请老师鉴定 ,但发现相当一局部是野草 ,这才意识到挖野菜也有学问 ,必须认识野菜 ,才能去采野菜。随后学生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哪些是能吃的野菜?他们又进行了调查访问 ,这次认识了许多可食用的野菜 ,如野苋菜、艾蒿、马齿苋、鱼腥草怎样发挥野菜的价值呢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野菜“科技餐 ,即利用野菜制作标本 ,有的把野菜压干后铺在纸板上 ,有的把野菜泡制在药水瓶中 ,还有的想到了用“真空压缩枯燥处理的制作技术。也有的小组开展了“百味野菜品尝宴。学生通过调查了解野菜的许多烹饪方法 ,在家长帮助下把野菜用各种方法做成不同的食品 ,有小

10、炒、有凉拌、有野菜煎饼、还有的做成了野菜汤。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更总结出了使用野菜的本卷须知 ,如树上的野菜不宜炒着吃 ,受污染的野菜不要吃 ,最后学生提出了建立野菜物种库的建议 ,呼吁保护野菜 ,大家认识到过度的采摘 ,也是造成资源破坏的重要因素。即使是量特别多的种类 ,不合理的采集也会造成再生产的困难。用快乐点燃智慧的火花·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快乐珍视和尊重学生在学习开展中的独特体验 ,是我们今天教育生命的希望所在。随着我国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 ,课堂教学改革再次掀起热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进学生和谐开展 ,充满情感、智慧、

11、语文学科美的善良课堂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但是 ,我们在欣赏评价这些课堂的时候 ,往往被亮丽课堂这个小舞台上的老师的才华、老师的智慧、老师的创造所倾倒 ,我们所听到的都是教育者总结、点评的声音 ,却从来没有来自学生的对课堂的评说 ,哪怕是学生对课堂细小环节的感受。乌申斯基指出:“儿童的天性明显的要求直观性。教儿童5个他不认识的字 ,他将会长久的、徒劳的受这几个字的折磨 ,但是 ,如果你把20个这一类字和图画联系起来 ,儿童就会飞快的掌握它。学生在学习?趵突泉?小泉的千姿百态时 ,看看老师信手画下的一组简笔画 ,很快背诵出了相关段落 ,从?夕照?的挂图中感悟了神奇的自然美景 ,从?金色的鱼钩?那个

12、小鱼钩的光辉中感受到了人性美。当多媒体之风吹遍神州大地的时候 ,语文教学也因它的使用而鲜活起来 ,但是 ,在绝大多数地方还没有到达这种使用条件之时 ,我认为哪怕是一张挂图 ,一副简笔画 ,一份精美的板书、一束还带着露珠的花都可以成为学生心灵中的亮点 ,让学生在快乐中点燃智慧的火花。总之 ,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快乐体验 ,让学生用快乐迅速点燃智慧的火花 ,也许是一个新的话题 ,但肯定的说它是符合?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新语文教学理念的。只要我们勤加探索 ,积极实践 ,一定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实践得到改良 ,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随之焕发出无限的生机。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13、新课标进入教师的学习课程已经很大时间了 ,每位教师都在以最大的努力改变自己的课堂 ,新课标也在循序渐进地进入课堂。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充满人文关心、问题探索、知识魅力的课堂。新课堂应该是能让学生语文能力得到开展的课堂。新课堂更应该是让学生感到快乐 ,让学生有一种感觉:学习语文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从我几年来的教学实际来看 ,学生能否快乐的学到知识 ,老师起着很大的作用。老师应该与学生融为一体 ,想学生之所想 ,思学生之所思 ,想方法让学生快乐的学到知识。人类的任何行为 ,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 ,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

14、和动力 ,创新活动同样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创新动机将直接决定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期待 ,对结果的评价和体验 ,进而影响起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开展。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 ,这就为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的方便。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引发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 ,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倾向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力之一 ,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要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 ,我这样导入新课:“你们知道鱼钩吗?你们见过金色的鱼钩吗?(板书课题) ,金色的鱼钩 ,跟这些人(出

15、示课文插图)有关系吗?这一课的导入看似很平淡 ,但提出的这一系列的问题 ,却引发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 ,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好奇心会让学生的内心产生很多疑问 ,有句格言说的好:“为学患不疑 ,疑那么进也。学生内心的疑问多了 ,想解决的问题也就多了 ,知识自然而然的也就学到了。学生解决了心中的疑问自然很快乐 ,时间长了就会变成一种习惯。老师一定不能打击学生的好奇心 ,要让学生在快乐中解决问题 ,掌握知识。培养语感 开展思维 渗透德育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 ,开展思维 ,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有机地渗透德育。古人说“夫缀之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

16、文以入情。可见“情是一篇文章的主旨 ,观文入情 ,强调了读文章要体味情感。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郭沫假设同志曾指出“语感的培养 ,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因此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语感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一、朗读吟诵重点句段培养语感 ,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 ,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 ,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 ,吟诵中品味 ,会其义自现 ,入情明理的。?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喝鱼汤时 ,说:“怎么了 ,吃不下?要是不吃 ,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 ,为了革命 ,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 ,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着急地发问 ,第二句爱怜地说理 ,第三句果断

17、地命令 ,第四句严厉地暗示。结合上下文 ,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 ,让学生反复诵读 ,抑扬的语调 ,变化的速度 ,语音的轻重 ,使学生体会到了句子的深刻含义 ,老班长关心同志 ,忠于革命的精神也输入学生的心田。二、咀嚼品味语培养语感 ,有的应细细咀嚼 ,慢慢品味 ,采用比较 ,换字等方法 ,让学生明辨字词的准确性 ,以求“语语悟其神。?金色的鱼钩?一课 ,“老班长捧着搪瓷碗 ,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教学时 ,我让学生把“捧和“嚼换成别的词进行比较。学生将“捧与“拿“端比较 ,“嚼与“吃比较 ,经过品味 ,辨析出“捧更能显示老班长对碗里东西的珍惜 ,“嚼才能反映草根、鱼骨在嘴里难以下咽。

18、尽管难吃 ,还当宝贝似的用双手捧 ,深刻地反映当时条件极端艰苦。老班长断粮多天 ,在饥饿威胁下一直想着三个病号 ,自己吃鱼骨头草根 ,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是多么崇高啊!学生就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 ,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 ,理解感情所包蕴的作者的观念和认识。运用情感原理培养小学生学语文兴趣·鼓励获自信“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前言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明确指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总目标中 ,那么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列为其中一项;在“实施建议中又强调“要

19、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可见 ,“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 ,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 ,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所谓体验 ,我的理解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 ,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 ,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为什么今天的语文教学特别关注体验也正因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知 ,情 ,意 ,行的亲历和验证 ,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并开展 ,为学生的全面开展与终身开展打好根底 ,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 ,意境深远 ,感情真挚的文章 ,但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内涵 ,常常不能被学生准确地理解 ,接受 ,因而 ,学生就产生厌烦之感 ,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作为教师 ,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 ,将自己对所教学科和内容产生的积极情感不知不觉地流露给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