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感悟艺术”教学设计(下)_第1页
第二单元“感悟艺术”教学设计(下)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单元“感悟艺术”教学设计(下)第二单元“感悟艺术”教学设计李凭箜篌引【教学目标】.鉴赏作者描写音乐旋律的技巧。.学习在比较中归纳课文的艺术特点。.学习课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掌握诗歌中想象、比喻等修辞手法。难点:理解李凭箜篌引中典故和意象的象征意义。【媒体准备】多媒体教具;投影仪。【课时安排】课时。【预习要求】阅读全文,查找生字词的读音和解释。【教学过程】课时学习心血凝成的作品一、作者简介:马可江苏徐州人。曾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1939年抵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学习,得到冼

2、星海、吕骥等人的指导,记录、整理过大量民族资料。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解放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音乐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二、检测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凛冽霎时间皓月清寥悲天悯人颤栗吞噬三、导入示例:在本单元我们学过音乐家冼星海的自叙留学巴黎,我们敬佩他身陷贫贱却不移大志的决心,也为他献身祖国的热情而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马可的冼星海传中的一章。马可是冼星海的学生,他写冼星海传,所根据的就是冼星海的自述。本课文的素材就是冼星海的留学巴黎中关于写作

3、风的片断。同样的事情,换一个叙述者,会有怎样的效果呢?四、用比较法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请一位同学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冼星海在巴黎求学的几件事?明确:主要写了三件事:冼星海创作风、外国音乐家对风的评价、投考高级作曲班的波折等。.冼星海在留学巴黎中提到的事情还有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取这三件事情来写呢?明确:选取的这三件事,都是留学巴黎中最感人的故事,也是最重要的事件。冼星海考取巴黎音乐院,是他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这三件事同时也是很富有戏剧性情节的故事,如考场事件。.比较两篇课文对于创作风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的记叙特点?明确:冼星海的原文大都是比较精练的叙述,展开有限的描写的只有这么几行

4、。我写自以为比较成功的作品风的时候,正是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我住在一间七层楼上的破小房子里,门窗都坏了,巴黎的天气本来就比中国南方冷,冬夜又刮大风,我没有棉被,觉也睡不成,只得点灯写作,哪知风猛烈吹进来,煤油灯灭了又灭。我伤心极了,我打着战,风穿过门窗,猛烈嘶吼,我的心也跟着猛烈撼动。一切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来。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于是借风抒怀,写成了这个作品。而在马可这里,光是风的写作过程,就是两千多文字。冼文叙述概括,本课叙述详细。五、分析课文中的三种“风”。.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着力写风呢?明确:当然是因为,这是冼星海在巴黎命运转折的关键。风这个奏鸣曲,得到了法国音乐

5、界权威的赏识,他才获得了投考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的资格。.在本课中,“风”除了是指巴黎寒夜中的狂风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明确:在本文中,风具有三重含义。首先就是冼星海住处的风;其次,是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风;这二者凝集起来,成为第三种风,就是冼星海作品中的“风”C.首先,我们来看冼星海住处的风。这是大自然的风。马可没有到过巴黎,难得的是,他把风写得那样具有感性色彩。这得力于马可的想像力。他是怎样写出风的严酷的呢?明确:这种严酷,只用了几个有特点的细节就显得饱满起来。窗外的风声,“猛烈的嘶叫”,“窗页被吹落”,“玻璃哗啦啦啦摔成碎块”,“谱纸被吹得满屋飞舞”,煤油灯火,不断地熄灭

6、。.其次,如果光是写巴黎的风的严酷,对冼星海的生命的概括还是不够的。作者又联想到了哪里的风?明确:风意味着苦难。不仅仅是在巴黎,马可把它扩展到冼星海的整个生命中去。他让冼星海在忍受巴黎的寒风之时,联想到十多年前,广州珠江上的小茅屋前的风雨声。北京寒风中传来的枪声和犬吠,水灾地区“吹裂肌肤的烈风”这是包含着冼星海自传的风,民族的历史的风。这些细节描写,不但让读者感觉到风的寒冷,也表现了冼星海对祖国命运的隐忧。在冼星海的中,关于创作动机,只有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四个字:“借风抒怀”。马可的功夫就是把这四个字,通过艺术想像,把它和冼星海的童年经历、祖国同胞的苦难结合起来。.冼星海作品中风的形象,到底是

7、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用音乐描写风的语段。旋律转入一种颤栗的、不安的音调中去。音乐从那减七和弦的悲剧气氛中转入新的乐段,经过一个色彩性的、幻想的间奏,过渡到一种坚实、壮丽的乐句上去。这时,他仿佛觉得老诗人的巨大的身影就站在他对面,那深远的眼光和苍劲的脸色像要透过历史的帷幕给世世代代的受难人以鼓舞和安慰。音乐形象是旋律,本来是语言所不能传达的,但是,马可找到了表述音乐的形象的语言,把专业性术语和形象的可感性结合了起来。在这里,音乐术语构成了音乐的旋律形象,更借助着对杜甫的想像,透露出冼星海的内心形象,把音乐的风和冼星海内心的风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六. 同样是描写留学巴黎期间的三件事,冼

8、星海和马可各自用了两种不同的记叙方式,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更好呢?分小组讨论后回答。明确:马可描写的风的创作,集结了主人公对自身苦难和对祖国苦难的强烈感受,是他在巴黎期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最困难的时期,又是其创作成功的转折点、命运的转折点。主人公本人在留学巴黎中也是花笔墨最多,情不自禁描写起来的最重要的一段。此事当然是主人公巴黎经历中最感人的故事。马可运用的是文学描写,其不同于留学巴黎之处,也是其优点或特点主要有:1、对于凛冽的冬风、酷冷以及无法抵御风寒的居所,增加了许多富有感性的细节。2、增加了显现社会苦难、祖国苦难的各种风的描写,如珠江边的风雨声、裹夹着枪声犬吠的寒风、大水灾中兴风作浪的烈风。这

9、些苦难在留学巴黎中只是部分有概略提到且不是与风的创作放在一起,而在马可的笔下不仅内容多了、写细了,而且与风的创作放在了一起。这样,“风”的内涵、主人公情感的深广度都扩展了。3、留学巴黎没有对它的音乐形象的创作过程展开描写,在马可笔下作为主要内容出现了,细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音乐形象的转换,且成为凝结上述各种“风”的核心。特别是音乐创作的最后部分,尤其鲜明地把“心血凝成”四字形象展示了。即他把主人公连棉被都没有的生活细节与杜甫“布衾多年冷似铁”联系起来,说“此刻他连一条冷似铁的布衾都没有,而且还远离祖国的土地千万里”,于是音乐的旋律转入颤栗不安的音调中,但紧接就过渡到诗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10、的博大情怀,乐声由悲切转入壮丽的结章。总之,这样丰富的、有深度的、又统一的文学描写是留学巴黎所没有的但留学巴黎的写法又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或特点。一是它是文中唯一的一处描写,在一片直白叙述中显得很突出,给人深刻印象。二是它的侧重点放在苦难及其感受上,似乎对读者的情感触动更大,尤其是最后一句,浓缩了主人公许多情感、痛苦和当时的情景,引人触动,遐想。三是都为主人公自身经历的手资料,其教育方面和其他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另一处大幅度展开的文学描写是考场事件,这也是主人公留学巴黎经历里最感人的故事之一。显然,此处的描写比留学巴黎的简单叙述效果要好。马可的描写至少有三处好处。1、对门警阻止其入考场展开了细

11、致描写。此处描写越充分,越能反衬出后面戏剧性变化的重要价值。此巨大反差,包括门警后来的愕然反应,鲜明展现了主人公求学条件的艰难和取得成就的可贵。2、要饭票一事本身就是生活中极感人的细节,留学巴黎的写法太可惜了这一细节。马可很有感染力的描写显然动人多了;尤其“饭票”这脱口而出之状和再也不知道说什么为好的情态,使主人公三年来挣扎于生存线的艰难历程跃然纸上。3、从头至尾采取了小说的情节手法。故事本身就是极富情节性、戏剧性的,这样写不仅更为引人入胜,而且更觉得真实可信。上述两件事不仅感人,也都是主人公留学经历中最重要的事。此外,风在巴黎公开演出后,对艺术家们的反应马可也展开了文学描写。此事虽不如上述两

12、事感人,但也是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同时这也加强了通过效果手法突出主人公的作用。七. 布置作业。完成伴你学语文相关练习。第二课时学习李凭箜篌引一、作者简介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郡望陇西,家居福昌之昌谷,因称李昌谷。其父名晋肃,“晋”、“进”同音,故因避父讳不得考进士,仅任奉郎小官,愤懑不得志。其诗多感进伤逝之作,或寄情天国,或幻念鬼境,世称“鬼才”。尤擅乐府歌行,词采瑰丽,意境奇特,富浪漫色彩。绝句多抒写不平之感,笔意超纵。有李长吉歌诗,全唐诗存诗五卷。“引”和“行”一样,是一种比较自由的诗歌体裁,章无定句,句无定言。据考证,李贺这首诗写在公元811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郞。诗中所歌颂的李凭属

13、梨园子弟,箜篌弹得很出名,“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在当年是个当红的明星。李贺的赞颂当不是虚言。二、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箜篌颓女娲妪三、弄懂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句“吴丝蜀桐”,吴之丝,蜀之桐,都是当时制作乐器的名品。这里不仅是说材质之精良,而且有一定的文化意味。诗经里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梧桐是和凤凰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有高贵、高雅的联想。庄子用凤凰比自己,说“宛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梧桐高雅的形象,又加上“张高秋”。这“张”字语义颇丰,大体可以理解为弹奏的意思,但是这个意思是引伸出来的,“张”的本义是开张、张开,

14、也就是张开双手、张开双臂的张,令人联想到姿态和胸襟的开放。本来,不管怎么张,总是要张在人面前,在人的手中。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旋律之美,在人的心与手之间,在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和默契中。但这里却说,张在高秋之间,好像没有人似的。把琴和天空,而且是秋高气爽的天空联系起来。这就构成了一种异常空旷的背景。在天宇之下,什么也没有,只有箜篌,箜篌的形象和意蕴就变得宏大了。在李贺的构思中,就是尽可能让空间宏伟到天宇上去。而同时,天宇之下,则尽可能地空白,连山都是“空山”。这样的一幅画面,同学们会不会感到空洞?明确:不会。因为要让箜篌之声,占领全部空间,不受任何影响。相反,高空中惟一存在的云,要被箜篌之声影

15、响到衰颓,到不能、不敢飘动的程度。.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箜篌音响效果是太强烈了,连昆山之玉都被震荡得碎了。在这里,诗人为什么不用“鸣”字,而用“叫”字?明确:要从音响效果上来理解:昆山之玉可以碎,凤凰可以叫,芙蓉可以泣,香兰可以笑。四者皆贵重之物,而引发之声,不一味典雅地悲愁,也不限于凄厉,也有兴奋和欢乐。诗人追求的效果,是悲欢、邪正、雅俗的复合趣味。.在接下来的意象中,则以现实和神话的交织为特点: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十二门,是皇家宫阙的景观;而紫皇,则是道家的神仙之宗;女娲,又是神话人物。三者杂处,意在构成一种错综的复合和意象的群体。有

16、人阐释女娲一句,说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直泻。这样跳跃的想像,这样多元的意象,在通常的情况下,是有点冒险的,可能要造成芜杂的,但在李贺这里,却构成一种迷离恍惚,怪怪奇奇梦幻的景观。在这种景观中,现实退隐了,甚至连李凭、连箜篌都消失了,留下的只有为音乐所激动的神话人物和动物: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的用词诡怪奇崛:神女以妪为怪,鱼以老为奇,蛟以瘦为异,皆足以显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追求话语突围之志。.至于最后,两句本当为结束语,然而却无明显的结束感可言: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就是说,箜篌之乐音,使吴刚都忘了自己千年

17、不息的劳作,而转入沉吟。这一幅图画和前面的梦入神山老鱼跳波瘦蛟起舞的动态、甚至更前面的昆山玉碎香兰泣露的纷纭飞跃相比,是相对静止的图画。就在这种相对静止的图画中,一切归于安宁,留给读者以意味深长的沉吟。“露脚”放在这里,有什么意味?明确:表现了露水慢慢润湿寒兔的过程,亦即衬托出吴刚入迷听乐的漫长过程。四、分析比较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侧面烘托的特点,哪一篇最好?李凭箜篌引效果手法最好:李凭箜篌引的效果手法最好,好在丰富、玄妙、雄奇、瑰丽。丰富在几乎每一联都用了效果手法。玄妙在不少效果手法同时又是或又可理解为比喻。雄奇是既气魄宏大又奇特诡谲。瑰丽是每一侧面描写都是典丽华美之象。具体如下:联是效果手法,

18、乐声之美充溢了天宇,使山也空静,唯闻箜篌之声,吸引得云雾都停止了流动。第二联的效果是说李凭所弹箜篌感动了神女,使神女们也想以她们的悲情悲乐和他一比高低;此联也可说是比喻,即其乐声激起的情感好比江娥的悲情、素女的悲乐第三联的效果是指其各种各样的乐声或激越得震碎了昆山之玉,或清亮得引发凤凰啼叫,或哀怨得使芙蓉悲泣,或欢快得使香兰欢笑;或又为比喻,即以此四样华美物象比喻、形容乐声的激越之美、清亮之美、哀怨之美、欢快之美。第四联是效果手法,意为温暖了京城,感动了天神。第五联首先是效果奇特,即乐声使补天的女娲入迷得忘记了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直泻;或说乐声震惊了整个天界,结果天惊石破,引来了秋雨。其次

19、也可理解为比喻,言其乐声之奇伟象石破天惊,秋雨直泻。第六联前句为效果手法,指乐声的美妙使人产生了幻觉,仿佛看见李凭在神山上教授那位神女学弹箜篌,即神话中那位善弹箜篌的神妪就是李凭教会的;后句是效果、比喻兼用,既以列子?汤问的“鼓琴而鸟舞鱼跃”之典比喻李凭的绝技,又以连无知的动物都欢腾起舞表示音乐的超凡效果;并且,女以神为异,鱼以老为奇,蛟以瘦为怪,其物象的奇诡足见此乐曲非人间能有。第七联是效果,月宫中的吴刚都听入迷得一夜无眠,直至晨露打湿了桂树下的寒兔。总体而言,其效果叫惊天地,泣鬼神。五、试比较琵琶行李凭箜篌引运用比喻的异同。O喻体都很美好,都因量多而产生了叠加效应,使音乐的美好感觉格外浓郁

20、。都发挥了比喻使难以言说者明晰的好处,即琵琶行通过鲜明的视觉画面,李凭箜篌引以人们熟悉的听觉、视觉、触觉形象及典故传达出难以说清的美妙音乐。白诗对乐声及其变化过程的比喻更为贴切,发挥了比喻使事物特征更为鲜明生动的好处;李诗对音乐声、音乐所含情感、音乐给人的感受作出超凡脱俗的比喻,发挥了比喻使习见说法出新意,给人新颖刺激的好处。琵琶行做得很好,使难以言说的、比较抽象的激越、沉重、婉转、幽微、高亢、凄厉等琵琶乐声,通过贴切的视觉画面鲜明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了。李凭箜篌引也大量运用了比喻,它以人们熟悉的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触觉形象,或者人们熟悉的典故传达出了难以说清的箜篌美妙的音乐形象。六. 布置作业完

21、成伴你学语文相关练习。鉴赏评论口技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教学目标】.赏析口技以对比和侧面烘托来表现事物精妙的写作技巧。.理解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观点,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分析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论证结构,提高议论能力。【重点难点】重点:赏析口技的对比和侧面烘托手法及其表现效果。难点:运用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观点,尝试评析其他文学作品。【媒体准备】多媒体教具;投影仪。【课时安排】课时。【预习要求】.阅读口技,找出课文前后对比的地方。.找出口技中表示时间状态的词语,译成现代汉语。.浏览老残游记,重点阅读第二回。【教学过程】课时学习口技一、导入示例在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篇关于音乐的课文。音乐是声音

22、的艺术。一说到音乐,大家可能马上联想到冼星海的大型交响曲,或者琵琶独奏,其实,还有一种很特别的声音艺术一一口技,就一个人,不用任何乐器,却有着惊人的表现力。现在,就让我们通过走进林嗣环的口技。二、作者简介林嗣环,字起八,号钱崖。福建安溪赤岭后畲人。明万历三十年生,从小聪颖过人。甫七岁即能属文。于明崇祯十五年年壬午科中举人,继而于清顺治六年乙丑科登进士第。为减轻民众役赋,抵制奢侈无度、滥设工役、私创苛税而上屯田疏。后无意仕途,遂客寓杭州,放舟西湖,寄情山水,唱和名流。后因贫以死。三、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屏幢哗呓语狺狺寝齁曳许许声嘿几欲先走.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状态的词语,译成现代汉语。少顷、俄

23、而:一会儿既而:过一会儿,接着当是时:这时候忽、忽然:突然,忽然.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对课文语言不解的地方。教师应尤其注意以下这些词语。善儿乳中间虽名变色毕绝四、课文赏析.课文一开头,展现给我们的就是简单甚至有点简陋的场景:口技演员极少,一人而已;所用之道具也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作者为什么要给我们设置一个如此简单的场景呢?明确:以如此简单的场景设置,要想表现出复杂的场景,其局限何其巨大,其难度何其巨大。这种简单场景和复杂效果的对比,让我们更加佩服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巧。.这就是对比的好处。通过对比,让我们对口技表演者的技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学们在文中找找,还有类似的对比吗?

24、明确:的第二段,强调的则是丰富复杂的声响。声响之间的对比、区别,再次体现了这种高超的技巧。犬吠声与妻子、丈夫、孩子的声音各异,每一声音,均有夜间特点:成人语言,孩子啼哭声,含乳声,妻子拍孩子、哄孩子声,床声,叱儿声,特别是便溺声,竟分出“溺瓶声、溺桶声”,均因细致分别而显得“众妙毕备”,因而趣味盎然。如此丰富、细致的声响,和前面交代的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而已,形成对照。可见其技之高、艺之精。第三段,实际上又是一种对比。如果说第二段是一种小小的骚动的话,那么第三段,则是微微的安宁:孩子睡了,丈夫发出了鼾声,妻子拍孩子的声音渐渐停止。作为宁静的反衬的是,老鼠的索索作响,把盆弄倒的声音,正是反衬

25、一家子进入了安宁的睡乡。作为听者的反应是:“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从来说,为文之道,一张一弛,这是一种情绪的节奏。调动读者情绪,不能一味紧张,在紧张之后,要有小小的缓解。读到下面第四段,就会明白,这一稍稍缓解,也是为了后面的更大紧张。第四段,大紧张。大呼,大哭,齐呼,齐哭,百千人呼,百千人哭,百千狗吠,火声、风声、百千齐作,百千求救声,屋倒声,抢夺声,泼水声。声声不同,旨在提示,口技演员一人一口之难能。从听者的现场效果来说,作者没有忘记和前面的效果进行对比。的最后,仍然还有对比:而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既是和前面所描述的众声喧哗的对比,又是和开

26、头的交代相呼应。一句而两用,结构显得十分完整。五、讨论一:有人说,口技好象在记流水帐。它把一个夜里所有的声响不加区别不分详略的全部演奏出来。这个流水帐打动你的原因是否与留学巴黎的平铺直叙一样?请具体说说。明确:不是流水帐,打动人的主要原因是高超的仿真,说到底是高超的文字表现技巧。按时间顺序记述,内容也是一些生活琐事,但它是口技的仿真,读者的关注点是仿真的程度,即使所仿为流水一样的生活琐事,也不是流水帐。留学巴黎的表达形式是流水帐似的平铺直叙,它能吸引人主要在内容本身,在生活本身打动人;当然平铺直叙也是一种技巧,使内容本身更为突出。口技打动人就在高超的仿真,说到底主要是文字的表现技巧,把这高超的

27、技艺表现出来了。惟妙惟肖表现了这仿真之状,并未对每一声音的具体情状都进行描绘,多数只是如“深巷犬吠声”、儿“大啼”等等简单一句,为什么给人逼肖如真的感觉呢?原因有二点:其一,有三类声音都给人真实感。1、使人感到听众已细致分辨出数十上百种不同的声音。男女长幼及其各种动作的声音都能细微“听”出,非“真”无以至此,特别如主编导读说的,溺瓶中声、溺桶中声都能分辨出,确实“众妙毕备”。2、最后的“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的声音多至耳朵无法分辨,是万声汇于一处的场面的真实。3、也有少数声音的细节描绘,如微闻鼠声作作索索,盆器倾倒,这是周遭安静下来的情景的真实。其二,这些丰富复杂的声音不是游离的、互不

28、关联的、陌生的,而是一幅完整熟悉的市民日常生活图景的再现,真实感自然增强,自然无不“微笑嘿叹”,甚至信以为真,“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第二,写出了口技表现者善于调动听众心理反应,实现了听众对口技“仿真”的心理期待。此口技表现者很高明,不仅具体的声音、场景仿真过硬,而且表演过程不是平铺直叙,而是一波三折,一张一弛,象说书一样使得听众的心理一起一伏。文字表现者一样高明,把这调动心理反应和实现听众心理期待的过程写出了,使读者也如临其境。开始是由远而近,由渐渐骚动至众声并发,于是听众“无不伸颈侧目“以为妙绝”。接着由这小紧张转入弛缓,渐至宁静,静至可微闻作索鼠声,于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才弛缓一

29、会,即又转入紧张,而且是高潮性的大紧张,突然火起,火灾现场的千百种声音骤然降临。连用五个“百千”,语气越来越急促,场面越来越紧张,最后是千百种火场声、救火声同时并发,众声莫辩,场面急迫混乱、惊心动魄,以致听客以为置身其间,无不变色起身,纷纷欲逃离现场。这已经是以假乱真,仿真之高潮了,所以表演者把它放至最后。第三,以对比手法、侧面烘托有力突出了技艺的高超。1、对比是指开头、结尾段有关演员之少、道具之简单的交代与中间三段所表现的声音的丰富复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是相互的,即放在一起互相突出,少的越显少,多的越显多,实际要突出的就是技艺的高超。有人认为这是侧面描写,这也是相互的,即从演员之少、道具之

30、简单的角度反衬出声音如此繁富的不可思议,从声音繁富的角度又反衬出演员只一人、道具又如此简单的匪夷所思,实际要突出的仍是技艺的高超。2、前述的三处心理反应的描写,是典型的效果手法,有力烘托出了口技惟妙惟肖的仿真和以假乱真的惊人程度。六、讨论二:有人说,课文的最后一段是多余的,应该删去。你们赞同吗?为什么?明确:自然不能删去,主要是与“百口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句群对比,更见技艺的高超。.前面已述其对比、反衬作用,但它比开头的同类作用为重要和特殊。如主编导读指出的,它是紧接着“凡所应有几欲先走”这段话而来的,它有三重的对比、反衬:重是纵有百手百指、百口百舌都不能一一辨识、说清现场的那么多声音,而撤屏视

31、之,全部声音就是从这一人口中发出的,如此紧挨的强烈对比,技艺的高超给人更深刻更新鲜的印象。第二重是听众已忘记了开头早见到口技者,以为真的置身火场,恐怖得几欲逃离,现在再次现身,听众清醒过来,当对其人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第三重是声音多得百口百舌都无法一一说清,听众已不相信这是口技所为,“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现群响毕绝,确为一人之功,方知世上真有这等绝技.“一人”不放在开头而在此处出现,也是更强调了上述的对比、反衬。.与开头段形成呼应,结构更完整。七.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完成伴你学语文相关练习。.阅读老残游记第二回。第二课时学习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一、背景知识介绍老残游记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

32、表作,流传甚广。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只眼的。作者简介胡适,原名胡洪、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二、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讽嘲虐政陵嵯峨价嗤嗤溜澎湃孑熨斗千仞周匝譬喻三、分析.在课文的一开头,作者引用了游记里一个妓女骂诗的话,有什么作用呢?你同意这个“翠环”的观点吗?明确:本文开头,用了妓女的“造谣言”来形容

33、某些不好的诗歌,这个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但他还是引用了。这是为什么呢?是为了把理论写得有趣味,即使是极端的、作者不一定同意的话,也可以引来作为有趣的话题。所以下面接着说,老残的诗歌,“虽不是好诗,却也不是造谣言的。这就把作者所强调的文学要“写实”,作“实地的考察”,不能“用套语滥调”的观念,引了出来。.“地裂北风号,长冰蔽河下。后冰逐前冰,相陵复相亚。河曲易为塞,嵯峨银桥架。”这首诗被作者评价为“不会满人意的”,为什么呢?明确:这受诗描写的是一幅不常见的景象:河面的冰一块接着一块,后面的冰挤着前面的,有声有势。但是,对这种不常见的景象,仅仅用如此简单的一首律诗,是无法将其特色表达清楚的。那怎么

34、样的景物描写才能让人满意呢?.接着就引用了一段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写作为例证。这一段好在哪里?明确:作者自己归纳出了结论:“不但人有个性的差别,景物也有个性的差别。我们若不能实地观察这种个性的差别,只能有笼统浮泛的描写,决不能有深刻的描写。”这里从正面把自己的主张加以阐明了,也即要写出个性来,写出特点来,不能泛泛之谈。这也是的中心论点。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前文那首诗歌和散文对比,一正一反,正反对比,引出了的中心论点。.作者亮出他的论点后,去卩不进一步加以阐述,而是又去谈老残游记里的“千佛山倒影”,这是为什么呢?明确:先是从正面说明实地考察的重要性,接着又从

35、反面说明,如果不实地考察,就抓不住特点,也就只能用一些套语了。而“因袭的词章套语决不够用来描写景物,因为套语总是浮泛的,笼统的,不能表现某地某景的个别性质。”胡适还特别指出就是老残也难免有偶然的错误,其原因就是“作者误记”,当然是实地考察不严所致。同样是为了论证课文的中心论点。.接下来作者又选取了老残游记里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段白小玉唱书加以分析评价。同学们对照课文明湖居听说这一课,分小组讨论:刘鹗的这段描写好在哪里?胡适在课文中的评价你同意吗?明确:这一段的好处的分析,可以集中在一点,那就是音乐本来是不能用文字写出的,只能听的,可是刘鹗却把它写得具体了。这主要是因为他用了“七八种不同的比喻”,给读者留下“明了的印象”。当然,胡适这样的分析,也有不太到位之处。具体来说,就是对这七八个比喻缺乏分析。其实,这七八个比喻,妙就妙在把不可见的声音用躯体可感的心理效果和可见的形状来表现。中诸如吃了人参果,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一样,把声音的尖细比作一线钢丝,傲来峰,东洋烟火等等,都是突破了声音的局限性。.课文的最后,胡适又举了一个例子。说的是什么道理呢?明确:说明要写得好,非得下“精细观察”的工夫不可。最后一个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