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对联教学的尴尬_第1页
走出对联教学的尴尬_第2页
走出对联教学的尴尬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走出对联教学的为难对联要不要讲平仄?这个问题和旧体诗词是否要押韵?一样,让人啼笑皆非。陈寅恪先生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中曾论及对子题的诸多功能,其中就包括检测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这一条,而且认为这一条最为重要。可证对联非讲平仄不可。由于对联具有宏大的语文教育价值,对联教学日渐受到重视,对子题甚至进入了高考卷子。据统计,2004年的15份语文高考试卷中就有7份命制了对子题,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其中6份都没有说是否要讲平仄,另有1份那么明确标出平仄不管。这自然有命题者的苦衷在。由于自1949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从未提出过相关要求,教学中从来平仄不管,岂能在考试时贸然杀出这么一个程咬金?但我以为

2、,腔调是我们汉语的一大特色,一大亮点,正如周汝昌先生所指出的:讲我们的诗按指旧体诗词引者,要根本明白四声平仄之理,这是汉语本身具有的自然规律,不是哪个强加给它的人造的lsquo;外铄rsquo;之美。讲四声平仄,在声律上已然算是最粗略的了,可是令人吃惊的是,时至今日,讲诗而不明声律的大有人在,报章杂志上刊出的诗词,有的全然不谙格律;弄个标题,一定是平仄全乖。例如非把lsquo;春色满园关不住rsquo;改造成为lsquo;满园春色关不住rsquo;不可,其见解是lsquo;满园rsquo;在语法上应当居前吧?人们对于自己祖国语文的音韵美的钝觉到了这般地步,岂不是令人忧虑的事态之一吗?周汝昌选注

3、?范成大诗选middot;写在卷尾?,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周先生讲的虽然是诗,对联自然也不能例外。假设一旦平仄不管成了我们对联教学包括试卷中的对子题的惯例,那么很有可能会被人耻笑了去。然而,对联教学真要论起平仄,似乎也确有难处。王力先生说:平仄是诗词格律中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王力?诗词格律?P8,中华书局1977年版可见平仄是古汉语的概念,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和古汉语的平上去入不一样。如今的中小学生要学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当然可以学会;但我以为无此必要。他们的时间精力太珍贵了,有更要紧的东西要学,何必在这上头花

4、费心思?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课外自学。说到这里,我就想起我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上大学中文系时,夏承焘教师曾严肃地对我们说:假设不懂平仄,这毕业证书是不能发给你们的。实际上毕业时我们极大局部同学仍然不会分别平仄声,但也都拿到毕业证书毕业了。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尚且如此,对中小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显然是不适宜的。这是当今对联教学的为难。怎么办?我主张,一、对联要讲腔调相对,不讲不行,但开始时可把要求降到最低限度,即?汉语大词典?所说的上句末字腔调必仄,下句末字腔调必平,以后逐步进步要求;二、不讲古汉语的平上去入,而讲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但如何区分阴阳上去的平仄,要作进一步的讨论。有论者论断定:平声包括现代

5、汉语的阴平和阳平第一声和第二声?语文学习?2005年4期P16。所说不知有何根据,我以为有可议之处。平者平也;仄者侧也,不平也。因有平与不平的差异,才能创造出或感受到汉语的音韵美,如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古汉语的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王力语,所谓平声平道莫低昂是也。而从古汉语的平声分化出来的阳平,显然不是中平调,?现代汉语词典?说是阴平读高平调,阳平读高升调,高升调显然有别于高平调,升者,不平也。据此,阳平应该划归仄声才是,假设不平也平,那就乱套了。这样,从理论上看是合理的稳安的,但在对联的写作理论中也可能带来问题。我曾请我的研究生张帆、陈智峰两位作过如

6、下统计:现代汉语3500个常用字、次常用字中阴平字加上可以读成阴平的字约为1000个;这3500个字中,按古汉语的平仄来分,平声字加上可以读成平声的字约为1513个。也就是说,假设把现代汉语的阳平字划归仄声,平声字只有1000个,比古汉语的平声字少513个,后者明显多于前者。这会不会给对联写作造成不可抑制的困难?这有待于理论的验证。7份2004语文高考试卷对子题所出上联,末字都属古汉语的仄声,其中扫千年旧习之习古汉语读为入声,现代汉语读为阳平,假设阳平也属仄,当然也就没有问题。有一篇文章所附的考场答卷实例?中华活页文选middot;教师版?2005年创刊号P6,答卷末字除一例外均为平声,说明我们的中学生对汉语的音韵美有自然之感悟,让人快乐。下联末字是仄的一联是: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锣鼓陈陈大轴戏大秧歌在大年演出。虽词性、构造对得都很工整,但由于上下两联末字都是仄声,对不起来,怎么读都觉得别扭,不像对联。对联写作可否以现代汉语的腔调替代古汉语的腔调?能否把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分为平仄两类?假设可以,阴平终究应该归为平声还是仄声?这些都是大问题,希望可以引起语言学家、对联爱好者和广阔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大家共同努力,通过认真深化的讨论求得共识。真能如此,谓之功德无量,也决不为过。鉴于目前对联已经走进语文课堂和试卷,对上述问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