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对表演教学中“解放天性”的探索在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迷失了自己,戴上了社会所赋予的冰冷的面具,而真正的那个自我却一点一点的被淹没,被吞噬。每个人从出生就被社会无情的套上了重重的枷锁,几乎所有人都被符号化,定义化。然而在他制他律、否定“自我”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表演者更是很难找到自我,找到原本属于人的“天性”。在表演教学研究中,“解放天性”一直是国内外表演学家讨论的焦点、热点,同时也是接触表演学这门学科的第一阶段,但却很多时候都容易被人忽视。本文是作者用宏观的视野和整全的思维方式,将“解放天性”对于中国表演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一次系统地提出来,论述其基本特征、
2、必要性和解决方法。关键词:表演 天性 解放天性 他制他律 一 导论1 问题的提出1. 1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的畸形是导致中国表演者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解放天性的重要因素纵观当今社会,从古至今,中国人的言行举止无一不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当今中国社会,看似越来越多人热爱表演、喜欢艺术,尤其以高中应届毕业生居多,他们真的都是因为喜欢表演才选择艺考的吗?斐然,他们都是中国应试化教育所生产的“畸形儿”。为了能上一所他人眼中的好大学,他们不得不去挑灯夜战,放弃所有一切的娱乐时间,拼命的学习,可是由于中国基本国情所致,每年高考的人数竟多达上千万,要想通过普通高考这个“独木桥”上大学,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此想
3、通过艺考来上一所好大学的考生就越来越多。这样我们就不难看出,其实很多学生并不是真正的热爱表演,喜欢艺术。本身就不是真正的喜爱表演,并且最重要的是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学生都是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害怕当众孤独,害怕在别人面前展示自我。那么当进入表演课堂时,相应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第一阶段“解放天性”届时就成为大多数学生学习表演的最大问题。1. 2中国学生眼中的表演以及对“解放天性”的片面认识在中国大部分学生只有上大学以后才有机会真正接触表演,学习表演,但是由于对表演知识的缺乏,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表演并不难,只要长得漂亮,胆子够大,说哭就可以哭出来,说笑就可以笑出来,照着剧本念台词就可以。其实不然,进入表
4、演课堂的第一步就是要解放天性,关于“解放天性”这一课题在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名家做了研究和探讨,但更多人只是单纯的从表演角度来理解何为“解放天性”,并没有试着将“解放天性”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同时展开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几乎没有人从社会因素对解放天性的重要性加以分析,且在表演教学中解放天性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并且可以达到表演中所要求的天性的解放做过多的解释和论述。因此笔者选择了“对表演教学中解放天性的探索”一题作为我的研究生毕业课题。2 研究的方法2. 1文献研究法解放表演者天性的研究不仅仅是表演学中涉及和应用的,它还关系到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历史等众多其他学科领域。因此
5、必须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这些相关学科的历史文献、文论资料、图表数据等进行深入细致地整理、分类、考证、研究,然后提炼出与解放天性相关的资料。2.2对比研究法本文论述虽以在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体系下的中国表演者的天性解放为主,但解放天性这个题目一直是中西方表演艺术家探索研究的焦点。因此,我将结合东西方解放天性的相同点与不同处,做对比研究并进行论述。2.3实验研究法对表演者解放天性问题成因的研究与解决必须进行有条件、有目的、有步骤的调查、考察,并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对通过上述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进行实验,进而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2.4综合研究法表演者不能很好的解放天性的问题从创作主体上离不开“
6、人”这个母体的孕育,从文化背景上又受表演者本人所在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学科分类上更离不开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人体学等相关学科的支撑。因此对表演者不能解放天性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是一门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研究。研究者要在深入研究表演学的基础上,将研究视角关注到其他相关学科,尤其是心理学,并且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综合分析、解决表演者不能解放天性的问题。3 论文结构本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什么是天性。天性是人的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综合的几种反映和表现,从生理角度来讲,它是人的行为的自然法则,从心理角度来讲,它是人的感知觉,情绪情感的意识思维的自然表现。天性是客观存在
7、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章分两个部分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其中生理机制分四个小点包括:摄取养料;新陈代谢;自我更新;趋利避害。心理机制同样也包括四个小点感觉、知觉;情绪、情感;意识、思维;个性、气质。第二部分:为什么要解放天性。由于我们是社会性动物,从幼年起就无可避免的按照父母、集体、社会与文化的期待,塑造,改变着自己,那个真实的“自我”就在我们的身体里,等待着我们自己的解放。作为演员如果那个真实的自我得不到解放,我们作为人的“天性”自然也得不到很好的表达和呈现,其表演艺术及作品就失去了活力与生命。由四个部分构建这一章的内容:1、文化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中国文化及观念,家庭教育与养育方式);2、
8、社会意识和价值对人的异化(社会价值成就、成功、他人的认同,社会心理消费主义、娱乐至上,社会欲望焦虑、恐惧);3、教育对个性及潜能的限制(幼儿规范教育,中小学得应试教育,大学的工具教育);4、人与生俱来的焦虑和恐惧(对生的焦虑生活对人是个问题,对社会恐惧死亡意识如影随行)。第三部分:如何解放天性及结论1、心理治疗与心理暗示(认识与发现自我,接受与肯定自我,呵护与关爱自我,激励与发展自我,与自我连结);2、学习有关人的知识;3、表演素质与元素训练。4 论文的贡献解放天性这一问题是千百年来理论界、实践界共同关注、争论不休的问题。以人为本,以人为创作工具、材料的表演艺术更是迫切需要这一问题的解决。西方
9、的表演教育家已经展开了对解放天性从表演学、心理学、社会学多学科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与借鉴阶段。尽管东西方表演者从“人”这一本质上拥有许多共同点、相似处,但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也造就了各自不同的生命内涵与表现形式。因此,本文在借鉴别国的研究成果的同时更注重立足于本国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着眼于本国的表演者和表演教学,首开先河(开拓性)地针对中国文化与教育背景下的中国表演者不能很好的解放天性的原因进行全面地分析,并对其表现做深入地剖析,对其在实践中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本文综合运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理论,诸如表演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生理学、
10、心理学、等学科的原理, 透过现象看本质,将表演者还原为“自然人”和“社会人”,采用综合、比较、调查、实验等方法,将理论与具体实践有机的结合,在充分借鉴、吸收相关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已被实践证明的教学成果基础上,正本清源,破题对策,形成了破解课题的科学独特的理论框架与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为表演创作实践和表演教学提供了指导性较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依据,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参考价值。正文1什么是天性天性是人的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综合的几种反映和表现,从生理角度来讲,它是人的行为的自然法则,从心理角度来讲,它是人的感知觉,情绪情感的意识思维的自然表现。天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 1
11、生理机制1. 1. 1摄取养料人在母体里就开始吸收养分,让自己成长,出生后更是加大了对养料的需求,人是会不断的为了自己变得更强大而在外界摄取更多的养料。这是人的天性,是不可能改变的。1. 1.2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1. 1. 3自我更新1. 1. 4趋利避害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当然,也是人性的本能,这种本能是生物与生俱来的,也是生物不断向高级进化的保证。生物存在的两种充分的条件是:一、活着(求生);二、避免死亡(畏死)。趋利使生物习得更强的生存能力,避害使得个体的生命得到延续,进而
12、保证了物种的延续,其中的优胜者在大自然的优胜劣汰中生存下来,并促使物种不断向高级进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恐惧死亡,维持个体的存在是生物最大的潜在驱动力,是生物最坚实的需求。人,作为一类物种也不例外,无论恐惧害怕的范围有多宽广,恐惧的最终对象 都是死亡,而人的恐惧这一心理情绪仅仅是建立在死亡上是可以肯定的。趋利避害也是人的本能行为,并体现人的每一个行为细节里。趋利避害的方式取决于对利和害的认识,对利害的认识及趋避行为,是从最初的对死亡的恐惧及维持生命的本能需要开始的。在生命延续的过程中,最初的利害判断,如:是利还是害、利害程度如何等都将直接 (往往是潜意识地)影响生物的趋利避害的行为,而出于对死
13、亡的恐惧,让个体对利害的感知异常敏锐,往往会迅速地做出潜意识的反应。趋利避害行为(如:应激反应)及行为的结果让个体感知到更多的“利害”及其程度,并不断地扩展、丰富了对利害的认识及积累更多的趋避的方式,形式最初的价值观念。随着个体的成长,价值观体系不断成熟,并更高效地指导个体的趋利避害行为。 对于人而言,对利和害的认识属于价值观的范畴。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包含对利与害的判断标准)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并在社会活动中指导自己的趋利避害行为。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
14、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人的高度发达的大脑给了人思维和分析能力,让人可以更好的趋利避害。1. 2心理机制1. 2. 1感觉、知觉感觉:是指个体靠身体感觉器官(耳、目、口、鼻、皮肤等)与环境中的刺激接触时所收集到得讯息,进而辨别出该刺激特征的历程。感觉器官的运作是以生理变化为基础的,故而感觉现象的产生,也是以生理现象为基础的。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和体觉;视觉-眼睛与视觉区之间发生的心理历程。视觉历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凭眼睛的感光功能而产生视感觉,就是物理事件(外在刺激)引起生理事件(神经冲动)而后转化为心理事件的前一段视感觉是一个“由感而觉”的简单心理历程。以视感觉为基
15、础进一步形成视知觉,即由生理事件转化为心理事件的后一段。先有视知觉而后有视知觉,因此平常所说的视觉,事实上是一个包括“由目而视”和“由视而见”、“由见而觉”的复杂心理历程。听觉-个体对环境中声音刺激特性的反映。听觉以耳为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声音刺激,从而产生由生理事件(声音传导)到心理事件(听觉)的历程。在心理学上对听觉的研究同样也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研究听觉器官的生理结构与功能,籍以了解听觉器官如何将外界物理性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的生理历程。味觉-以舌面的不同部位对溶化物质予以辨别,从而获得感觉历程。嗅觉-辨别空气中气味的感觉。引起嗅觉的刺激是气化的化学物质。气化物质空气扩散,个体不必直接与
16、刺激物接触,即可产生嗅觉。肤觉-是靠皮肤表面为感受器接受外来刺激,从而获得触觉、痛觉、温觉、等感觉的历程。体觉-个体对自己身体活动的一种感觉。体觉包括动觉与平衡觉。动觉与平衡觉联合运用可作出各种动作。知觉:是指个体根据感觉器官对环境中刺激所收集到得讯息产生感觉后,经大脑的统合作用,将感觉传来的讯息加以选择、组织并做出解释的历程。感觉的产生不仅靠感官的生理基础,而且是一种心理作用。感觉与知觉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感觉是形成知觉的基础,先产生立即而简单的感觉经验;惟单从行为反应看,两者间的差异不易区别;感觉是以单一器官(如皮肤)的生理作用为基础所产生的心理作用,而知觉则是大脑系统共同运作之后所产生的心
17、理功能。由此可见,感觉与知觉是连续性的两阶段心理历程。感觉与知觉之间的区别:知觉虽与感觉同样为外在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反应,但知觉却是个体对外在客观刺激加以选择、组织并赋予主观解释的心理历程。1. 2. 2情绪、情感情绪:说到情绪,我们就会不自觉的想到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的说法。情绪的定义:情绪是指由某种刺激事件引起个体的身心激发状态;当此状态存在时个体不仅会有主观感受和外露表情,而且会有某种行为伴随产生。情绪是有某种事件所引起,引起情绪的事件,多半属外在刺激。在日常生活中,个体的情绪长随环境中所面对的刺激情境变化而改变。哭声、风声、笑声、雨声、歌声,都会令人产生不同的情绪;澎湃山河的壮
18、丽景象和拥堵喧哗的城市景象也会使人产生不同情绪。当然引起情绪的事件也可能是内在的,比如回忆和想象也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情绪状态下伴随产生生理反应。情绪是由某事件引起的生理激发状态,生理激发状态显示在身体生理方面产生多种反应。在情绪的生理反应阶段,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脑与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系统,联合产生重要作用。情绪状态下产生心理反应。情绪状态时,当事人不但自我觉察得到情绪的变化,而且也能辨别自己当时感受到的是何种情绪。喜、怒、哀、惧等不同情绪,就是个人在引起情绪的情境之下所得到的感受。惟在心理反应上所感受到得情绪经验,完全是主观的。所以,每个人面对同一事件时,所产生的情绪也未必相同。情绪兼具行
19、为与动机两种特征。情绪状态形成时,不仅产生内在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反应,而且同时产生情绪性行为反应。情绪行为反应称为情绪表达或情绪表现;在情绪状态下的面部表情、语言表意以及身体动作等,都是情绪性行为反应。因此,情绪本身兼具行为与动机两种性质。情绪历程中的身心反应情绪的生理反应根据情绪的定义,情绪的第一个特征是由某种事件引起的生理激发状态。这里的生理激发状态所指者,是某种事件引起的神经冲动后所产生的一连串生理反应。情绪状态下的一切生理反应,都是由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系统与脑两个部位的神经组织所主控。情绪状态时,当事人虽然可以自我觉知,但不能自我控制情绪的发生。个人不能控制的原因,是因为主控情绪的自
20、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者功能相反,前者是在情绪平静时发生作用,后者是在情绪平静时发生作用。如血压上升、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生理反应,都是由交感神经系统发生作用时所引起的生理反应。而这些生理反应都是在带有情绪的状态下所产生的。情绪的心理反应情绪的心理反应,是指当事人在情绪状态下的主观感受;感受到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情绪的主观感受,成为情绪经验或情绪体验。情绪经验是主观的,自然就很难找到客观标准以确定何种刺激情境之下产生何种情绪反应,且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情境未必会产生一样的情绪。因此,心理学家在研究情绪的心理反应时,一向采取自陈法,让参与者凭自己的感受描述在某种情境下会产生什
21、么样的情绪体验。情绪的行为反应情绪经验虽然是内在的主观感受,但个体的内在情绪感受通常是在“情不自禁”的情形下由行为表现出来的,此即心理学家所研究的情绪表现。情绪表现的外显行为有很多变化,例如,笑声、哭声、面部表情、眼神表情,语言表述,肢体动作等都属于。其中要强调的是非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是指人际交往时不以语言为中介即可达到彼此间情意沟通目的的行为方式。面部表情-情绪状况下之最容易被人看出来的,即为面部表情。一般情况下每个人的喜、怒、哀、惧等各种情绪的变化,都是通过面部表情显示出来的。在所有非语言行为的情绪表达方式中,面部表情是最重要的。人类情绪的表达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人类之所以天生就有如此丰富
22、的面部表情,是与人类生存需求有直接关系的。眼神表情-如果与人面对面谈话时发现对方戴着深色眼镜,除了仔细听对方说话的语调外,很难看出他的面部表情。因此,眼睛所表露的神采是面部表情的焦点。“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错,眼神往往最能表达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而旁人也能通过其眼神的变化了解他内心的情绪感受。动作表情通过身体的动作表露内心情绪感受的一种行为反应。早在中国古代,古人们就运用很多带有身体动作的成语来表达情绪。例如:“比手画脚”就是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摇头晃脑”是形容一个人得意轻狂的样子;“手舞足蹈”是形容一个人特别快乐的样子。还有平时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小动作也能表达我们的心理活动。眯
23、着眼不同意,厌恶,发怒或不欣赏。走动发脾气或受挫。扭绞双手紧张,不安或害怕。向前倾注意或感兴趣。懒散地坐在椅中无聊或轻松一下。抬头挺胸自信,果断。坐在椅子边上不安,厌烦,或提高警觉。由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身体的动作表达其当时的情绪,而旁人也可以根据其形体动作了解他所表达的内心感受。因此,动作表情在人与人交往时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类似语言的功能,在心理学与表演艺术上我们都称动作表情为肢体语言。情绪智力是指个体能够适当控制自己情绪及了解别人所表达情绪意义的能力。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出版的情绪智力一书中讲到,情绪智力包括五方面的能力:觉知自己情绪状态的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情绪低潮时能自我激
24、励的能力;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与别人建立并维持深厚感情的能力。1. 2. 2意识、思维意识是一种觉醒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在此状态下,个体不仅对感觉与知觉而有所了解,而且对自己心理上所记忆、理解、思维、想象、忧虑以及计划或进行中的行为活动,也有所知觉。意识就是个体心身合一对内外世界有所了解并随时做出适当行为反应的复杂内在历程。意识的三点特征:意识是经由感觉与知觉对环境中刺激的了解所引起。意识的主要成分是认知,个体不但知道环境中刺激所代表的意义,而且也知道自己当时在刺激情境下所想的与所做的一切。意识中除认知成分外也含有情绪与动机;前者指个体对刺激情境的喜好或忧虑,后者指个体心理上有准备采取行动的内在
25、倾向。意识的心理作用分为:意识的检选作用和意识的控制作用。意识的检选作用:是指在意识状态下个体对环境中的刺激,并非是全部接受的。意识的控制作用:一是意识支配自己的思想行动,二是籍意识控制使其意识状态产生改变。意识的不同状态,是指因个体清醒状态程度的不同,意识状态也随时会有起伏的多种变化。这些状态包括下意识、无意识、潜意识以及前意识。下意识-个体对其内外环境中一切刺激情境不完全了解的一种精神状态。无意识-个体对其内在与外在环境中一切刺激情境无所感、无所知、无所记的一种精神状态。个体对内在外在环境中的一切刺激讯息,既没有被动接受,也没有主动处理。潜意识-精神分析学派的专门术语。按弗洛伊德的说法,人
26、的心分为三个层次;居上层者为意识,居中层者为前意识,居下层者为潜意识。潜意识指潜藏在内心幽深处不为个体所觉知的意识;不为个体自己所知,并不就是“无有”或“不存在”。而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存在着很多欲望、冲动、痛苦记忆、想像等。潜意识中的一切,之所以不为当事人所自知,主要是由个体刻意压抑使之无法浮至意识层次以免引起焦虑的缘故。在个人意识层次的控制力减弱时,潜意识中所存在的一切即可能浮现。关于前意识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来自精神分析论,指前意识是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状态。潜意识层面下所压抑的一些欲望或冲动,在浮现到意识层面之前,先经过前意识(如做梦)。另一种说法是指以前储存在长期记
27、忆中的讯息。此等讯息虽早已储存在长期记忆中,但在平常不使用时,个人对之并无意识;只有在必要情形下检索使用时,才会有意识产生。思维是内在的心理认知历程,在此历程中,个体将心理上所认知的事件,经过操作过程予以抽象华,以便在心理上运作处理,对事件的性质予以推理判断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该定义包括以下三个要点:思维只是内在心理活动,而非外显的行为表现;思维系又认知事件所引起,引起思维的认知事件很多,可能是对目前的困难问题,可能是对往事的检讨,可能是对未来事件的计划,也可能是对世事的忧虑;思维是心理运作的历程,而在心理上所运作者,不是认知事件的本身,而是经操作过程予以抽象化的心理活动。思维的构成要素。系指思
28、维活动时在心理上运作处理的要素。在思维构成要素中,概念与意向而这最为重要。概念是构成思维的第一要素,如果思维时没有概念,就等于作文中没有文字;没有概念做基础,有系统的思维活动就无从产生。概念是指对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概括认识。概念中所包含的事物是指某一类事物,并不是不成类属的单一事物。像“家用电器”就是概念,其中就包括一类事物。电视、冰箱、吸尘器等都属于家用电器,但他们又有很大的区别。概念也是对一类事物的概括认识,而将这很多事物归属于同一类的根据则是属性。属性是指可以对事物辨认的各种基本而共同的性质或特征,举凡事物所具有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以及个体身心特征等,均成为属性。属性与概念之间
29、具有密切关系;必须根据属性才能了解概念。只有属性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不是繁杂的,而是有法则可循的。要分析面对事物的属性是否符合某概念的标准,则须根据以下四项法则:肯定法则是指某些属性界定于某概念时,是恰当的,采用该属性类界定该概念时,概念的意涵是肯定的。否定法则是指某些属性是不包括在某概念范围之内的,采用此等属性来界定概念时,是不恰当的。所以,在陈述某一概念时,此等属性是排除在外的。连言法则是指用于界定某概念所采用的数项属性,是同时或连续出现的;也就是说多个属性同时出现使用,才能肯定该概念的确切意涵。根据连言法则所形成的概念,称为连言概念选言法则是指用于界定某概念所采用的两个属性间带有二选一或两个
30、兼备的情况。根据酸盐法则形成的概念,称为选言概念。概念形成是指根据学得经验,辨别事物所具之属性,予以归类处理,抽取其共同指点,综合归纳从而获得概括认识的心理历程。肯定法则与否定法则,就是形成概念的逻辑法则,而这些逻辑法则是人为的,因此,逻辑感念又称人工概念。只根据经验不根据逻辑法则而形成的概念,称为自然概念。意象也是构成思维的一项要素。意象也称心象,是感觉经验的心理表象,是指将外在事物编码转化后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意识图像。意象是感觉经验的心理表象,可见意象是学来的,并不是个体天生具有的,而意象的学得,则是经由讯息处理的历程。感觉经验得自感觉记忆,感觉记忆中的讯息,经过注意、编码、复习之后,即由
31、短期记忆输入长期记忆因此感觉记忆虽然为时极短,但经过继续处理之后,也和语义记忆一样,永远不会消失。作为思维基本成分的意象是多方面的。凭借各种感觉器官都会形成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是长期记忆的基础,故而在长期记忆中,个体本身应该储存多种属于意象的记忆。意象不但能使记忆中的情境重现而有助于思维,而且能够更进一步在心理上直接运作处理意象,从而达到思维目的。1. 2.4个性、气质个性西方心理学中又被称为人格。是指个体在生活历程中对人、对事、对己以及整个环境适应时所显示异于别人的独特个性;而此一独特个性由于表现于动机、兴趣、能力、态度、自我观念、生活习惯以及行动等身心多方面特质所组成;此由多种特质所形成的人
32、格,在心理与行为表现上,具有相当的统整性与持久性。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性,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是由其所决定的。个性倾向包括动机、需要、理想、信念、兴趣、世界观等。 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 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系统的动力结构。它较少受生理、遗传等先天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培养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倾向性中的各个成分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其中,需要又是个性倾
33、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只有在需要的推动下,个性才能形成和发展。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而世界观属于最高指导地位,它指引着和制约着人的思想倾向和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人的言行的总动力和总动机。由此可见,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以世界观为指导的动力系统。个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所谓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是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能力,能力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气质,一部分取决于先天因素,大部分
34、取决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后天的教育,就像各种不同阶级有着不同气质的人一样;性格。性格指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物(客观现实)的基本态度及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气质无好坏、对错之分,而性格有。自我意识指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方面,如自尊心、自信心等。 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的自动调节结构。有的学者还把自我意识称为自我调控系统。 个性结构的这些成分或要素,又因人、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互相排列组合,结果就产生了在个性特征上千差万别的人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中的个性特征的变化。 而心理过程是个性产生的基础。个性的特性一
35、般而言,个性具有下列特性:个性的倾向性个性就是你自己的一种特殊的外在表现,也许你给人的第一印象能让别人知道你的个性吧,或好或坏,这只是初步的,但,真正的个性,我认为,则是你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式,及对待问题的态度,这种,则能让你身边的人知道你的个性是什么,我觉得这样的才是真正的人的个性,也许,你在某某人的印象不同,那也只是暂时的,也许你换另一种风格的衣服,在他的印象中过你的风格又不同了。只有长久的才算是个性,或好或坏,这只是你自己的方式,在别人看来,这就是你的个性!个性的复杂性个性是由多种心理现象构成的,这些心理现象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别人看得清楚,自己也觉察得很明显,如热情、健谈、直爽、脾气
36、急躁等;有些非但别人看不清楚,就连自己也感到模模糊糊。个性的独特性每个人的个性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即使是同卵双生子甚至连体婴儿长大成人,也同样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积极性个性是个动力倾向系统的结构,不是被客观环境任意摆布的消极个体。个性具有积极性、能动性,并统帅全部心理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个性的稳定性从表现上看,人的个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个性的完整性如前所说,个性是个完整的统一体。一个人的各种个性倾向、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其标准比较一致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决不是偶然性的随机凑合。人是作为整体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个性的发展性婴儿出生后并没有形成自己
37、的个性,随着其成长,其心理不断丰富、发展、完善,逐渐形成其个性。从形式上讲,个性不是预成的,而是心理发展的产物。个性的社会性个性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起一定社会作用的有意识的个体。个性是社会关系的客体 ,同时它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主体。个性是一个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活生生的人和这个人所具有的意识。个性的社会性是个性的最本质特征。 从个性的发展性 与个性的社会性来看,个性的形成一方面有赖于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有赖于个人所处的一定的社会关系。研究人的个性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为基础和出发点。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8、 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考察社会因素对人的个性形成的决定作用,才能科学地理解个性。 研究个性,就是研究人,就是研究人生。个性理论就是关于人的理论,就是关于人生的理论。人人都有个性,人人的个性都各不相同。正是这些具有千差万别个性的人,组成了我们这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各种各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人类群体,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个性的特征研究个性必须探讨它的特性及表现,这样才能把个性心理与其他心理现象区别开来。个性具有以下几方面特性。自然性与社会性人的个性是在先天的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起来的。因此,个性首先具有自然性,
39、人们与生俱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在结构上与机能上的一系列特点,是个性形成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但人的个性并非单纯自然的产物,它总是要深深地打上社会的烙印。初生的婴儿作为一个自然的实体,还谈不上有个性。 个性又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他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教育教养内容和方式的塑造。可以说,每个人的人格都打上了他所处的社会的烙印,即个体社会化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见,个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可塑性个性的稳定性是
40、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在个体生活中暂时的偶然表现的心理特征,不能认为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例如,一个人在某种场合偶然表现出对他人冷淡,缺乏关心,不能以此认为这个人具有自私、冷酷的个性特征。只有一贯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的反映。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每个学生都具有一些不同的、经常表现的心理特征,如有的学生关心集体,热情帮助同学,活泼开朗;有的学生对集体的事也关心,但不善言谈,稳重,踏实,埋头苦干,这不同的行为表现不仅是在班集体中,在其他场合也是如此,因此,这才能把某个学生同另一个学生在精神面貌上区别开,也才能预料某学生在一定情况下会有什么样
41、的行为举止。总之,一个人的个性及其特征一旦形成,我们就可以从他儿童时期的人格特征推测其成人时期的人格特征。 尽管如此,个性或称人格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非常复杂,随着社会现实和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变化,年龄的增长,主观的努力等,个性也可能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特别是在生活中经过重大事件或挫折,往往会在个性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个性的变化,这就是个性的可塑性。当然,个性的变化比较缓慢,不可能立竿见影。 由此可见,个性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塑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履行教育职责时才能有耐心和信心。独特性与共同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因为
42、构成个性的各种因素在每个人身上的侧重点和组合方式是不向的。如在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反映出每个人独特的一面,有的人知觉事物细致、全面,善于分析;有的人知觉事物较粗略,善于概括;有的人情感较丰富、细腻,而有的人情感较冷淡、麻木等。这如同世界上很难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也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强调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个性的共同性。个性的共同性是指某一群体、某个阶级或某个民族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正是个性具有的独特性和共同性才组成了一个人复杂的心理面貌。气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
43、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一个人的活泼与稳重不能决定他为人处世的方向,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人既可以成为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也可以成为道德败坏、有害于社会的人。 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的人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不同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为平庸无为的人。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
44、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它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脾气”、“性格”、“性情”等含义相近。 气质与性格的差别: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且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不易改变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较易改变。某种气质的人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饰、改变气质。气质的可塑性小,性格的可塑性大。2. 为什么要解放天性由于我们是社会性动物,从幼年起就无可避免的按照父母、集体、社会与文化的期待,塑造,改变着自己,那个真实的“自我”就在我们的身体里,等待着我们自己的解放。作为演员如果那个真实的自我得不到解放,我们作为人的“天性”自然也得不到很好的表达和
45、呈现,其表演艺术及作品就失去了活力与生命。2. 1. 1文化对人的压抑和扭曲 中国文化及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定义正好是明确的将人的“自我”疆界铲除掉的。古云“仁者,人也。”“仁”字就是中国文化对“人”的定义。根据中国字的构成形式进行分析,“仁”字是“人”字旁和一个“二”字组成,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对个体的“人”的定义是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作为个体的“人”才能成立,才能对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下定义,而单独的“人”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是没有自我的。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谦卑”是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而“独来独往”、“孤男寡女”、“一意孤行”是被排斥和批驳的。在孟子梁惠王章
46、句上中对以“二人”关系去定义“一人”有这样的经典表达:“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士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可见,在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利吾身”是不正当的行为,而中国人的精神形态是在克服人我界限的“有吾之身,及人之身”的心意感通。“换而言之,中国人个体的精神形态,必须在别人身上才能完成,因此,仍然是符合了仁者,人也的定义。”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华岳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7页那么在中国文化中,能使人成为人的二人关系有哪些呢?“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姐妹、朋友等这些二人关系是相互为纲的:上一等级对下一等级享有统治的权利,下
47、一等级必须服从上一等级的命令,否则就是“大逆不道”,是礼教所不容的。“忠”与“孝”在中国传统礼教中占有统领的地位,并且以“忠”为先。“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即为,君要臣死,臣必须得死,不死就是不忠。于是,这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是主要衡量一个臣子忠诚与否的重要准则,也是各朝君王执政的重要法宝。例如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马上就“焚书坑儒”,目的就是为了铲除人们独立的思想以及那些有思想、但却与君王持不同见解的知识分子,全国上下都要以君王的意志、思想为转移,君王的思想就是整个国家的思想。试想,在这样的国家生活,全国上下唯有君王一个人是完整的心灵与肉体都活着的人,而其他的不过是执行君王意志思想的提线木偶和
48、行尸走肉,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而事实上中国人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生存了数千年,以至后来被外来侵略者冠以“愚昧的中国人”,这种所谓的“忠”实质上是一种愚忠。生活在这样状态下的中国人怎么可能还有天性的存在,他们的天性早已被愚忠的思想所代替甚至是铲除,这就是中国文化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中国传统礼教中另一方面占统治地位的是“孝”。中国人讲究“二十四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子女对父母之命的言听计从是衡量孝的唯一标准。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作为儿女的我们这一生都是按着父母之命的为我们设计好的康庄大道在前行着:当我们刚从娘胎里出来,只会哇哇啼哭时,我们的吃喝拉撒睡就开始由我们的父母来控制父母认为我们饿了的时
49、候会给我们喂饭,父母认为我们需要排泄时,如果我们没有排泄物或者根本不想排泄时,他们就会采用各种方法,例如,吹起口哨,拍屁股等等,我们若是稍有拒绝便会挨上巴掌;当我们会走路了,父母便开始为我们筹划我们的一生,各种兴趣班,琴棋书画轮番学习,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只负责去学习,没有你反对的权力。父母将子女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在我们身上实现着他们未实现的梦想。这是因为在中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的一块肉”,是父母的附属品,所以孩子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 那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成人?才能不当父母的附属品呢?成家立业是中国文化对成人的定义,一个人只有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用自己组成的“人伦”
50、关系去定义自己后,才算是成人,否则不论年纪多大,未婚者都不算是“成人”。因此,中国人的爱情与婚姻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要首先征得父母的同意,只有得到了父母的接纳与肯定,儿女才能走入成人的殿堂。儿女的孝道就是在丧失自我的基础上完成了对长辈的礼数。在中国一个女生如果过了二十五岁还没有结婚,就会成为世人眼中的“怪胎”,父母就会特别着急,生怕自己的女儿嫁不出去;如果你结婚了,但是婚后很多年,你们都没有孩子,同样要遭世人奇异的眼神,也会被父母认为是不孝之举。由陈数、黄磊主演的电视剧夫妻那些事里,两人就饰演了一对结婚多年但为了事业三十多岁都没有要孩子的年轻夫妻,男方的妈妈每次见了他们都会不厌其烦
51、,没完没了的提出让他们生孩子的要求,而他们总是左躲右闪,后来还是因为孩子的问题,相恋十多年的恋人被迫分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中国这种相当重视传承接代文化的国家里,人的很多想法和天性都被迫压抑,被迫扭曲,被迫改变。A他治他律在前面我们谈到,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是用“仁”来定义的,也就是说是用“二人”来定义一人,因此在中国文化里个体的人格组成中就不可避免地具有更多其他人的因素。在中国各个城市,大街小巷上都会写着“此处禁止大小便”。这句话在中国人眼里看似很普通,很常见,但在外国人眼中这是所不能被容忍的。因为一个人的大小便应该是个体的排泄系统控制,应该由个体自己本身控制,而不是以标语的形式写在醒目
52、的位置由别人来提醒。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中国人是没有意识的(没有“心”的表现),需要通过别人来管理制约自己。这对一个正常人而言是多么可怕的。这样的实例在中国社会里数不胜数,就在我自己身上也有十分明显的体现。我在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实习期间,担当09级学生的辅导员,学生对上课十分反感,尤其以男生为主,绝大部分男生喜欢晚上打通宵游戏,白天在寝室睡觉,自己不能控制自己,每次上专业课人都不齐,我就跑到寝室里去叫他们起来上课,他们并没有觉得一点羞愧,反而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他们从上学起每天都是由父母叫他们起床上学,并没有养成自己起床上学的意识。因此当我叫他们起床时,他们也就顺理成章的把我当成了他们的父
53、母。这也说明中国人从小就喜欢被他人所管制,没有“自我”管制的意识。中国人在能够制约自己的人面前,也就是说在“熟”人面前,所持的态度总是礼让的,处处以对方为重,哪怕自己这方多吃点亏都无所谓。然而,当遇到“生”人时,中国是得所作所为是完全相反的。比如,走在路上,甲乙二人互为“熟”人,甲拿的东西不小心碰到乙,甲就会愧疚的向乙道歉,乙也表示并无大碍,都说是自己的错,没有看到对方;如果甲乙是互不认识的“生”人,发生同样的事情时甲就会说乙“走路不长眼睛”,乙也会反骂甲“没素质”。各种各样“他制他律”的实例,告诉我们中国是一个“他制他律”现象及其严重的国家,每个人都要通过他人对自己的制约才能正常的做人,反之
54、则不可以。试想如果中国人没有他人的制约,是不是就不知道自己该怎办,该怎么生活下去。因此,中国人已经适应并且依赖他制他律的社会生活,导致单独的个体没有思想,受旁人所摆布,以他人的意识为转移,没有了“自我”。这恰恰是在解放天性中最不愿被看到的事情,一个人一旦没有了“自我”,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那又何谈天性,何谈天性的解放。因此生活在他制他律环境下的中国表演者B 否定个体中国文化下的中国人“身”与“心”是完全分离的,自己是不能主宰自己的“心”,这也就造成了中国人过分的关注自己的身体。中国人是把“身”来代表生命的全部。“人的一生,在中文里是用终身一词去表达的。人一生的事业,在
55、英文里是CAREER,源自法文的CARRIERE,其原义为竞赛场的跑道,用作动词则具有全速前进的意思,因此有“动态地开展个人前途”的含义。人一生的事业,在中文里则曰安身立命,除了形象化地安置身体之外,还有去符合命运并静态地去谨守它的意思。”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华岳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26页这就是中国人对人一生的定义, “身体”就是生命的全部,有了身体就等于拥有了全部的生命,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明哲保身”就是这种理念的表达。于是,中国人演绎了“身体化”倾向。整个生活的内容都是为了满足“身”的需要这是中国人的“身体化”倾向的实质。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的“亲民”理想就
56、是让天下大众皆能“安身”,“有一口饭吃”。“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就变成 身,而国家则是照顾这个身的一颗心。”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华岳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28页而作为只有“身”的个体,则呈现出“口腔化”的倾向。也就是说只是为满足简单的生理需要而已。中国人在“吃”这方面,其文化在全世界是最发达的,是无人所及的。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很少有烹饪技术像中国这么精致的。一个统一的国度里所呈现出的菜系、口味纷繁复杂,种类之多、差别之大乃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中国人将吃摆在了生活的首位,想尽一切办法变着花样的吃,并且一日三餐都要保证饭菜的色香味俱全等基本条件。可以说中国将“四大发明”时所
57、用的聪明才智全放在了饮食文化上,所以我们至今也没有超过“四大发明”的壮举。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见面的彼此问候常常是一句“吃饭了吗”,一切的交际也都是请客吃饭,中国人把吃认为是拉近乎,表心意的最佳方式,认为“饭桌儿上什么都好说。”中国人将身体的关注集中在了吃上,同时将身体化推向了口腔化。统治中国思想领域数千年的宗教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便是体现这种极至思想的集大成者说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中的“身学”是不足为过的。“在修炼身体的具体技术方面,它为中国文化贡献了:房中术、采补术、炼丹术、长生术。在思想方面,道家则产生了保身、全身、养生、尽年等原理。” 孙隆基:中
58、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华岳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21页道家思想“反映的往往也是文化深层中个体爱惜皮毛、明哲保身、不要好出头的倾向,因此,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为活命哲学或乌龟哲学。”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华岳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22页中国几千年来没有超越意向的“超稳定”局面,也正与这个磨掉个性的“身体化”倾向有关。中国人“身体化”的宗教观与不朽观,一代又一代“身体化”的延续下去,每一代都不能产生特异风格。中国文化最高的社会政治理想就是“大同”。何为“大同”,就是大家都一样,都是相同没有区别的。我们就来举一个最简单的吃冰激凌的例子,这是在一年的三四月份,天气已经开始转暖,并且有些干燥,一次课后我出去买了个冰激凌吃,同学差异的问我:“这才几月份啊,你就吃上冰激凌了,也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海南省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
- 2025年安徽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2025黑龙江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急腹症诊治原则》课件
- 酸碱盐复习课件浙教版
- 《手机视频转换》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展示大全【人员管理】十篇
- 车钩缓冲器拆装器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单位管理制度展示汇编【职工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收录大全【人力资源管理篇】
- 2024-2030年中国电力检修行业运行状况及投资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河北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 中央空调系统运行与管理考核试卷
- 核电工程排水隧道专项施工方案
- 2021年四川省凉山州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理科综合(试卷)
- 骨科疼痛的评估及护理
- 民办学校招生教师培训
- 【MOOC】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南京邮电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年度软件开发分包合同技术要求与交底2篇
- 居家养老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 炼铁行业的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考核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