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二)》_第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二)》_第2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二)》_第3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二)》_第4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二)》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二)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和等差数列的知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十分抽象,结合这一点,本节课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设计:1 . 复习旧知,激发兴趣。在复习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成果展示,通过展示上一节课学习内容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有规律的图形的美,明确这是我们自己运用学过的有关规律的知识设计出来的,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建立起学习新知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2 .扶放结合,认识规律。例题的讲解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根据图形的规律找出数字规律,第二个层次直接抽象出了数字规律,第三个层次是根据几组数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每一层次的讲解都采取扶放结合的方式

2、进行。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层次的题意,然后根据题意去发现规律,最后根据发现的规律自主解决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解决问题的喜悦,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小棒或正方形、卡片等学具教学过程。展示成果,激励引入1 . 成果展示,复习旧知。(1)看一看:课件呈现学生课外收集的利用重复规律形成的美丽图片。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规律美吧!(2)想一想:这些图片漂亮吗?图片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3)说一说:这些图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4)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规律是都有一组图形或事物重复出现。2 .点明课题,

3、提出挑战。师:其实规律有很多种,刚才的规律就是都有一组图形或事物重复出现。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找规律,但今天学习的规律要比上节课的复杂一点,你们对今天的学习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在新课开始前,展示一些学生收集的有规律的图片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简单梳理与复习,同时通过教师语言的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情境,探究新知(一 )探究数列中的变化规律。1 . 数形对应,感知规律。课件分步呈现教材87 页例 3 的第(1)小题上面的四组图形。(1)说一说:你们能找到这些图形的规律吗?学生小组内交流,选代表汇报。(2)摆一摆: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摆出这几组图形吗?

4、或者利用手中的笔将这几组图形画出来吗?(3)想一想:摆图形与画图形时你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很麻烦?那你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把这样的规律表示出来呢?引导学生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将每组图形相对应的正方形的个数用数表示出来。6/ 5(4)如果按这样的规律再往后摆一组图形,应该摆几个?为什么?如果让你按这样的规律再表示出几组,你是愿意摆图形,还是愿意写数呢?(5)比一比:我们今天找到的规律与上一节课找到的规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发现:原来的排列规律是一组图形或数的重复,而今天学习的这些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动态演示与教师的引导,利用图形与

5、数的结合,注重图形与数的一一对应,让学生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能初步抽象出等差数列的一般规律。2 .自主探究,发现规律。课件呈现例3 第 (1)小题下面的四组图形。师: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谁能发现下面这些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2)比较:这一组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与上面的那一组一样吗?(3)小结。相同点: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不同点:上面一组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这一组是依次减少相同的个数。(4)简单介绍等差数列:像这样,后一项是前一项加上或减去一个固定的数得到的,这样的数列就是等差数列。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并且通过比较、概括,发

6、现这两组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排列规律有了全面的认识。3 .独立学习,认知规律。课件出示教材87 页例 3 第 (2)小题。(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看看哪个同学先找到规律,并把你的发现与同伴说一说。(2)学生代表汇报,教师配合板书。(3)比较、归纳:这两组等差数列的变化规律:都是依次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4)让学生直接在教材上填数。再进行简单的汇报。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各环节的层层过渡与递进,学生已经完全能借助方法的迁移,顺利地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研究过渡到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完整地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过程。4 .适时反馈,巩固认知。(1)完成教材87 页 “做一做

7、”1 题。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 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

8、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师 ”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 “师傅 ”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 ”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 ”的原意并非由“老 ”而形容 “师 ”。 “老 ”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 ”“ 师 ”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 “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 ”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 ”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 ”,其只是 “老 ”和 “师 ”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 ”,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 ”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2)你能自己设计一组这样的数列吗?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 ”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