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不住难点的教学真难_第1页
抓不住难点的教学真难_第2页
抓不住难点的教学真难_第3页
抓不住难点的教学真难_第4页
抓不住难点的教学真难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抓不住“难点”的教学真难小学一年级语文风的教学案例武汉市江夏区教科室彭敦运自我踏上讲台,我就听说,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是上课的制胜法宝,要上好公开课,更是要将重点突出,难点分散。什么是难点?在各种教学参考资料里早就说白了,用不着你瞎操心,我的确也没有操过心。可是,这一次,参考资料涮了我,原来,它指出的难点竟然不是难点!事情发生在我要对全区上的公开课上,所取的教材是:“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里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刚走过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河水起波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这是

2、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是鄂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完成本文教学,我安排了2个课时。依据区教科室领导的要求,我要以这一篇课文的教学探路,摸索怎么拓展教材预留的空间,引导学生与教师互动,扩展课程的生成性,把学生带进新课程,也为来我校听课的外校领导与教师示范,显然,我肩负的使命是光荣而沉重的。我决定以第一课时作为公开展示课。要上好这节公开课,我需要进行排练。在排练课前,依据大纲,我确立的知识目标是,学生自主完成识字;能流利地朗读诗歌,感受风的神奇、有趣;能进行说诗。教学难点是,学生“流利地朗读诗歌”。开课10分钟,课堂教学在波澜不惊、山水不显中平淡进行。我手执课本,在组

3、间走道上悠闲自得地带读,以为这样,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分散教学难点。可是,当第二遍还只读了一句“谁也没有看一一见一一过一一风”时,倏忽,在我身后传来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老西(师),我看见过风!”“嗯?”我吃了一惊,忙回头,看见第一排站起一个小不点,一脸的真诚,一脸的稚气。“你看见过一一风?”“我昨天看见了的。”“我也看见了,”又一个声音说。“我也”一片嘈杂。我停留在成人定势里的思维一下子乱了,人也一下子懵了,睁大的眼睛一动也不动,“你们都看见了风?”霎时,教室里小眼看着大眼,大眼看着小眼,教室里静得只听见手表的走动。静。好静!“以学生为本,以仰为本",我耳边突然响起一个熟悉的幽默声音。我

4、舒缓了一口气,有意压低了自己的声音,故作和蔼地说,“胡伟,你真的看见风了?”“我昨天回家,看见风把塑料袋吹飞了。”哦,原来是这样!我紧绷的神经终于松了下来。“我也看见了,风把灰尘吹得漫天都是。”七嘴八舌,好不热闹。“啊,你们看见的那不是风。”我笑了。“那是什么?”孩子们睁大眼睛不解地问。“那是间接看见了风,真风是看不见的。”“不是简洁(一个女同学的名字)一个人看见的,我们都看见了,”孩子们不依不饶,他们以为我只在表扬简洁一个人。“我是说间接,不是简洁”。我几乎有些愠怒。“老师,间接是什么?”“间接是间接就是不是直接的”,这样的解释他们懂吗?我语塞了。是啊,“间接”是什么?对于五、六岁的孩子,我

5、怎么解释?“老师,我在忍者神龟里看见过风,直转直转的。”“天气预报里的台风也转。”连气带急,我都要糊涂了,”忍者神龟里的风,天气预报里的台风,那是大人凭想象画出来的,真风是看不见的。”不知不觉中我提高了语调,而高声调吓住了好几个孩子。船在阴沟里翻了,一节课才上到这里就卡住了壳。我满以为,“流利地朗读诗歌”是本节课的难点,谁知道一个“间接”,不仅把学生难住了,也把我难住了。这节课塌台了,我简直楞了。“胡伟,你这小子!”现在记起来,我的牙都还痒痒的。牙痒归牙痒,你还得给学生解释“间接”,不然,真上起公开课来,书上说“谁也没有看见过风”,胡伟偏要说他看见了风,不是出了我的大洋像?为什么教学参考资料所

6、说的难点,竟然在教学实践中衍变成了“间接”,而且是一个隐型难点?下课后,我冥思苦想了好一阵,才似乎慢慢明白,成人世界与幼儿世界是不会一样的,只有孩子们的难点,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难点。教案预设的难点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我决定下一节课把电扇带进教室,分散这一难点。第二节课一上,我就打开了电扇,顿时,一股凉风吹满教室。我问,“同学们,你们看见了风吗?”“看见了。”活见鬼,他们竟然回答得这样整齐,这样快,而且都说“看见了”!我气得圆睁双眼,孩子们吓得又屏住了呼吸。你生气有什么用?孩子们是“看”见了,他们看见了墙上的纸在飞,看见了我的头发在飘动,你不让他们说“看见了”行吗?我在原地转了一圈,让自己冷静下

7、来。“同学们,请你们把眼睛闭上。”一双双小眼睛闭上了。“你们感觉到了风吗?”“感觉到了。”又是一次整齐的回答。然而对这一次回答,我的感觉却比上一次好多了。“你们是用眼睛看到风的吗?”“不是。”“我是脸感觉到的。"我的心怦然一动,这里是一个可以拓展的视角:风可以被学生的触觉接受,不也可以被听觉、嗅觉接受吗?陡生的教育机智使我忽然明白了师生互动的积极意义,也忽然对“教学相长”有了新的理解。原来教学过程的资源性可以这样表现出来!“好,现在睁开眼睛,"我收回思绪,刚才的气也消了一大半。“胡伟,你看,这里有风,是吗?"我用手指着墙上飘动的纸。“嗯。”“那么这里呢?"

8、;我用手指着纸与电扇之间的空间问。“没有风。”因为这里没有可以飘动的物质,他看不见指示,所以说没有风。显然,孩子们的回答,更多的是直觉结论,然而这些直觉却是错觉。那些卡通片中的风、天气预报中形象化了的风,又再一次把孩子的直觉引向错位。“你说风从那里来的?”我继续问。“从电扇来的。”我要的就是这一句话。“这里在纸的前面,这里没有风,纸那里怎么会有风呢?”这会轮到胡伟懵了,这个聪明的小家伙睁大了一双明亮的眼睛,杀U是爱人。“同学们,风是看不见的,你们是通过看见纸被风吹动,才知道了风,这就是间接看见的"。我趁热打铁,解释了“间接”。为了巩固对“间接”的理解,我又举出了还几个例子,还让他们列

9、举了许多间接看到风的例子。这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就为了学生积累这一点生活经验。值吗?哎,“间接”,这个半道杀出的程咬金,耽搁了我两个课时!两节课过去了,我还在研究课的外围转。那么紧张的教学进度怎么办?心里那个急哟!整个下半天都在想;一夜都没睡。第二天,我求救于同行们,大家一直讨论了好久。这节研究课可真难做!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我终于有了分散难点,突出重点,进行课堂教学创新的好办法。第三天上课,我将电扇放在教室门外,扇前放了一瓶香水,电扇忠实地在那里转悠着,阵阵清香随着凉风送进教室。学生被我带进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境,我要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感受风的存在,并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老西(师)

10、,我闻到了风,蛮香。”“老师,我脸上好凉快。”“老师,我听到了风,嗡嗡地响。”奇怪,今天就是没有一个人说“看见了”风。“老师,我间接地看见了风,看,您的头发在飘哩”。又是这个胡伟,他竟然说出了“间接”!我激动得都有点晕乎了。越过了难点,下面的教学就如行云流水,连接龙式口头作文教学,都一气呵成了。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学生接龙为: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妈妈的头发飘起来,风儿在这里。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电线嗡嗡叫/那是风在吹。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油菜花香飘来了/风儿刚刚过小江堤。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肝湿的衣服有点儿凉/那是风吹这节课成功了。紧接着面对全

11、区教师以及省里的专家所上的公开课也成功了。听课的领导与教师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教学,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了,这是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教学,教师也真正走进了新课程。听课的专家说,“一年级的学生能把口头接龙作文做成这样,是课堂教学创了新的结果。”这节课最终被湖北省创新教育荆州会议评为一等奖。学生反映怎样?小胡伟回家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我会做诗了”。刘潞则跟爷爷说:“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风车转起来/那是风在推。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我闻到了油香/那是风走进了榨油厂”他竟一口气说了7节。其实,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说上三两节了。事情过去了,我的思考却依然继续。我在想:

12、什么才是“教学难点”?它应该产生于何处?是教学参考资料上的提示?是老师在备课过程中的认识?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上好课的希望寄托在教参的身上,我们教师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课堂也就失去了鲜活的个性,新课程也就失去了它的生成性,失去了它尽可能大的教育性。上这节风,为什么一开始我就在阴沟里翻了船?就是因为课前我盲目地相信了教参,也没有“吃透”学生,没有认真分析学情,就想当然地以为学生有对风的体验,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视觉会在“风”上错位,也没有想到卡通画、天气预报节目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把想象当成了真实。而第二节课正因为帮助学生完成了生活经验的必要积累,才使教学没有重蹈

13、覆辙。难点,首先是学生的难点,因为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就是说,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的备课除了“备教材”之外,主要应该“备学生”。但是,今后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我怎样才能够做到“备学生”呢?其次,我也想到:任何一节课都会有自己的难点。只有抓住了难点,才有可能突破难点。如果连难点都不知道在哪里?你怎么突破呢?但是,当老师确定的教学难点与学生实际学习中出现的难点不一致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是要“以学生为本”还是“以教学进度的完成为本”。面对着学生突然产生的困难与教学进度发生矛盾时,我们到底要牺牲什么?能做到两者都不牺牲吗?如果以牺牲教学进度为代价,那么课后补进度,时间从哪里来?这会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当学生没有生活经验时,为了教学的需要,我们老师都要补吗?当老师都不能补时,该怎么办?止匕外,在公开课中,我敏锐地关注了教学过程的资源性,发现了视觉、触觉、听觉、嗅觉上的横向联系,有效引导了学生多角度地感知“风”,才使学生对课本诗歌接龙时一气呵成,而且把新教材的预留空间拓展得那样绚丽多彩。课后反思,我在第一节课中,是否没有真正吃透教材?教材中是否已经隐喻了让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