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_第1页
2014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_第2页
2014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_第3页
2014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_第4页
2014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控规复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次思考题:1.名词解释A物质规划:以城市物质环境布置为主要内容,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主体的空间布局规,其规划工作集中在城市的物质建设上,关注于城市外观的形式和环境中的建筑物、街道、公园、公共设施等布局问题。B综合规划:综合规划通过对城市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结构的研究,揭示这些要素的性质、功能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全面分析城市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从而在整体上对城市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C物质环境决定论:认为创造了理想的环境,城市中存在的经济、社会、政治乃至文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二论述题:A.试述国外城市规划专业发展过程及其社会、经济、文化背景。1物质形态规划为主导的阶段(1940s-19

2、60s)a欧美多数国家面临着高速的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大量城市需有效规划和管理。b体形环境决定论认为规划好了,创造理想的环境,城市中存在的经济、社会、政治乃至文化方面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c物质形态规划立足于规划人员的预感规划,缺乏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客观的判断标准,没有清楚明确的社会目标。d规划师关心最终理想状态的蓝图。不了解规划是受外部世界各种微妙变化着力量所作用的的连续过程,以物质环境角度看待社会经济问题。2区域规划为主导的阶段(1960s)a从注重建设规划转向注重经济规划,规划师的眼界从城镇扩展到郊区。b对城市及区域发展机制进行探索,区域科学专业理论大为扩大,地理学数理学等都得到应用

3、。c科学分析技术及区域科学的发展,摆脱了传统预感规划的手法,引进定量分析的科学手段,同时,规划人员意识扩展到外围郊区、农村,规划专业步入社会科学的范畴。3政治主导规划的阶段(1960s末-1970s初)a西方发生了严重经济危机,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出现城市危机。b部分规划师认为要重新定义规划和设计,要求规划变成解决社会政治冲突的工具。规划目标为社会公正,包括社会平等、财力重新分配。4经济因素主导规划的阶段(1970年代末期-1980年代)a西方发生了长期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b规划经费被大量消减,认为规划干预市场机能,制约了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成为经济萧条的替罪羊。c大城市人

4、口外流,城市财政运作资金不足,规划不再是对增长的控制和引导而是争取发展机会,维护城市财政生存。经济学对规划的影响远超过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5 合作性规划主导规划的阶段(1980S-2010S)a经济衰退、福利国家危机、政治气候右转,使新自由主义成为当代西方国家的主流政治经济理念,成为“政治经济的世界新秩序”。b 减少国家干预(包括规划干预),增加市场作用,本质是效率与公平的取舍问题。规划作用下降,规划改变适应。c认可规划在实践中与市场进行实用主义的合作,为达成某些关键性目标而在规划理想上进行妥协。d加强社会多方参与的合作与协调,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使城市空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实现规划目标,达

5、到“政府市场社会规划师”多方参与,合作共赢。 【版本2】s后新自由主义的指导地位。经济衰退、福利国家危机、政治气候右转,使新自由主义成为当代西方国家的主流政治和经济理念。因而导致规划作用下降,规划改变适应。b对福利国家再反思以及“公开协商方式”的社会标准化机制的形成。新型“混合型社会福利模式”的形成(由福利国家转向福利社会)和新型“社会伙伴关系”(劳方、资方、政府代表平等协商,形成共识),形成注重社会合作和公开协商的社会行为趋势,是1980年代后交往型规划及合作性规划占据城市规划理论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c.主要社会思想:合作协调与利益均衡。B.从国内外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出发,谈谈你所理

6、解的未来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应具备的能力。知识结构:a .基础和工具:以传统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为基础和工具 充分认识、理解传统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和工具作用;适当精简传统学科的授课内容;增强建筑和城市规划中新技术运用的授课内容;增强建筑和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授课内容。b扩展和加强:关注物质空间背后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意义。加强空间经济学、空间社会学、空间生态学、空间管制学的研究。c价值观以维护公众利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科学发展为价值观。增强社会和谐、公众参与等授课内容。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授课内容。增强可持续额发展理念等授课内容。能力:(1)(地域特色)结合国家地域

7、特点,发展学科特色,成为具有国家特色的城市规划技术与管理型人才。(2)(人文精神)通过拓展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开展广泛的社会认识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社会、历史和文化,加强文化素质和人文意识的培养,注重地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适应当代社会和城市文化的发展要求。(3)(创新能力)融合中西城市文化,博采众家之长,多方位的开放思想,挖掘潜力,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大胆竞争的意识。(4)(实践应用)加强实践环节,增强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具备良好的实际工作能力。(5)(综合素质)利用交叉学科优势,拓展知识面,多向发展。培养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严谨而活泼的态度,道德、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全面提高。C. 目标

8、愿景型规划、决策咨询型规划、资源管理型规划的特点(1)目标愿景型:(建筑学+城市规划)特征:重点关注物质空间形态,强调“静态理性”;描绘城市未来的终极蓝图(依据美学原则确定,不可更改的,完美的终极状态)并付诸实施;体现政治精英和技术精英的理想。保障手段:强权型政府(具有绝对强势的行政、财政、法律能力、主宰城市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存在问题:由于城市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完美的终极蓝图往往无法实现,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2)决策咨询型(行政管理+系统科学)特征:重点关注规划形成过程,强调过程理性。通过多方参与、不断反馈和修改完善的过程达成一致目标,保证规划建设成果动态合理;由“全知”到有限理性

9、,由理想回到现实。不求最好,避免最坏。保障手段:民主型政府(组织各方参与规划建设决策的全过程)。存在问题:规划建设决策过程复杂,在大规模建设、高速度发展时期往往效率很低,且难以把握全局。(3)资源管理型特征:增长压力与资源瓶颈,是各国政府的职能和管理任务也日益丰富、复杂和扩大,那些过去不大需要政府管理的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保护等均被列入到现代政府的管理范围内,由此引发了规划的变化,即由传统的目标总量型规划转向资源管控型规划。重点关注资源保护、合理利用、优化配置;政府调控力和市场力并行。保障手段:作为型政府(围绕目标有限作为,计划+市场,法制健全)。存在问题:如果政府权力不受约束,并直接参与

10、逐利行为,将无法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也容易扭曲资源配置D. 试述现代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趋势总体趋势:发达国家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经历了从工程学建筑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的过程,近半数高等学院校设规划专业。从中看出的特点与趋势: 规划专业教育的基础:呈逐步拓展的趋势,从建筑学、工程技术走向城市科学; 规划专业教育的重点:工程技术与社会经济、政策科学并立; 规划专业教学的方法:启发式、讨论试、研究型教学特征日益明显。 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一致,在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上,加大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在规划设计型人才培养基础上,加大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力度。 规划专业人才培

11、养特点:规划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学科,其专业教育需要一个较宽口径的基础教育和一些方向性的专业教育。规划专业人才应该是一专多能,具有专长的博学者,复合型人才才是今后人才培养的方向。三重点内容(自己补加)A.现阶段规划的社会功能a. 控制:维护“公共利益”,保护脆弱资源,控制不当开发。 公益性公共物品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土地、水资源、能源、自然和人文历史景观等不可再生资源;保障性住房;教科文卫等公益性公共设施;综合交通设施,特别是公共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b引导:顺应民生和国策要求,顺应市场运行规律,优化资源配置,为城市开发提供合理引导。信息引导:即向开发商公布城市目标、产业定位、空间主导方

12、向等重要信息,使开发商掌握正确的方向和时机,降低预期收益风险。政策引导:即通过财政、税收及其它可以转化为经济收益的政策扶持,引导开发商向新兴产业、保障性住房、公益性公共设施等有利于长远协调发展、但利润较低的建设项目投资。公共物品供给引导:即通过政府出资建设大型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旗舰项目”,带动某一新区的地价整体升值,从而刺激和吸引开发商对该区进行后续投资。c平衡:平衡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 落实国家空间发展战略和管控要求 为城市政府提供决策咨询 维护整体和局部公众利益 为开发商提供合理引导B城乡规划的本质和核心 (1)主要任务: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 (2)本质:

13、是一个充满价值判断的决策过程,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核心:是协调多方利益博弈的角力过程。第二讲: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及实施状况1. 为什么要修订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国家宏观发展背景的转变:城市规划的职能:从注重建设项目安排转向注重发挥政府的调控、监督、管理和服务的作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区域协调、城乡统筹、资源与环境保护、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协调发展、建设节约型城市;和谐社会目标:关注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利益、注重住房、交通、公共服务等民生问题2)旧版存在问题:a过度强调由政府统一配置资源原则(规划引导及控制的强制性和灵活性均不足)b体现了较强的城乡二元特点(区域统筹、城乡统筹不足)c未能体现规划的公

14、共政策属性(社会层面内容不足、对社会公平及公众利益的忽视)d缺乏城市规划编制组织的程序保障(不符合一般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和要求)3)近年来,国发、部发有关规划编制与管理规定,需纳入到规范化的编制办法中4)城市规划编制改革的作用:适应我国城镇化发展特点(如城市区域化、区域城市化);反映新形势下政府职能的转变、依法行政的要求;改变过去规划编制办法中重内容、轻公共政策属性的倾向。2. 城市规划编制工作重点的转变表现在哪些方面?(1)规划功能的转变:从技术文件走向公共政策(2)规划编制组织的转变:从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依法行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从单一政府组织转向建立健全政府、专家、部门与公众参与的程序

15、保障(3)规划调控及规划范围的转变:从城市走向区域,强化区域统筹及城乡统筹(4)规划重点内容的转变:从项目及用地安排转向资源保护及空间发展管制(5)规划技术方法的转变: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参与,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运用A(自己添加)城市规划的基本属性a.城市规划涉及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配置,任何资源配置方式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影响b.城市发展中,市场机制会自动趋向于效率的追求,但市场存在不足或缺陷(及市场负效应),故需要公共干预及公共政策作调节。c.城市规划具有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分配功能。B(自己添加)新版编制办法和旧版的差别1.强调了规划编制工作的前期研究2规定了城市规划修

16、编或调整的程序3具体规定了专家领衔、部门合作与公众参与的内容要求。C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变化 1.强调了规划纲要的地位和重要性2.强调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3.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侧重突出了城市核心地区发展确定科学的空间不觉和空间管制措施。4.明确了各类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D总结关注重点1.总框架适用范围: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基本属性:重要公共政策之一(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建设)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关注中低收入人群规划编制组织: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规划编制要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市特

17、色、城市安全强制性内容: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单独编制2.总体规划前期研究,编制程序:先提交编制工作报告,总体规划构成: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城乡统筹,空间管制:市域、中心城区,城镇建设标准,控制人口规模和节约用地,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公共交通优先,维护公共利益: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旧区有机更新,综合防灾和城市安全,地下空间。3.近期建设规划4.分区建设规划统一划定分区,公共交通设施,管线综合5.详细规划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共交通组织,人居环境,管线综合,地下空间利用,日照分析,图

18、则(控规)3. 新编制办法是如何体现城市规划的政策属性的?a.公共政策具有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分配功能。为了体现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新办法针对当前形势,突出了与之相关的内容,如区域统筹、城乡统筹、人口、城镇化、“三区四线”、空间管制、公共交通、公共服务与公益设施布局、城市安全防灾等。b.新版办法注重规划的公共政策特点,在规划编制内容上增加对社会公平有影响领域内容上的侧重(如经济房用地、公交优先政策、各类规划强制性内容)。C. 新版办法:第一章 第三条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城市规划涉及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

19、配置,任何资源配置方式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影响。在城市发展中,市场机制会自动趋向于效率的追求,但市场存在不足或缺陷(即市场负效应),故需要公共干预及公共政策作调节。城市规划具有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分配功能。4. 新编制办法中哪些条款强调了对于公共利益的保护?第二章 第二十六条在城市总体规划送审批前,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在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中,应当采取公示、征询的方式,充分听取规划涉及的单位、公众的意见,对有关意见采纳结果应当公布。公众参与是维持社会公平、保证公告利益不被侵蚀、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第三条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

20、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第五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第六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第十六条在城市总体规划报送审批前,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在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中,应当采取公示、征询等方式,充分听取规划涉及的单位、公众的意见。对有关意见采纳结果应当公布。第十七条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应当按规定向规划审批机关提出调整报告,经认定后依照法律规定组织调整。城

21、市详细规划调整,应当取得规划批准机关的同意。规划调整方案,应当向社会公开,听取有关单位和公众的意见,并将有关意见的采纳结果公示。第十九条编制城市规划,对涉及城市发展长期保障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等方面的内容,应当确定为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内容。第二十一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以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其它上层次法定规划为依据,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研究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按照人口与产业、就业岗位的协调发展要求,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按照有效配置公共资源、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和带

22、动作用,合理确定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第三十一条中心城区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九)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十二)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第三十二条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城市干道系统网络、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布局;城市水源地及其保护区范围和其他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P.S. 1.城

23、市规划编制改革的目的: 适应我国城镇化发展特点(如城市区域化、区域城市化) 反映新形势下政府职能转换、依法行政的要求。 改变过去规划编制办法中重内容、轻公共政策属性的倾向。2.城乡规划:是指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集镇和村庄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规划编制组织强调了规划编制工作的前期研究;规定了城市规划修编或者调整的顺序;具体规定了专家领衔、部门合作与公众参与的内容要求。5. 组织编制城市规划需要注意哪些问题?a.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b.必须强调的几项原则:依法编制,体现规划规划严肃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更加突出资源

24、节约和环境保护原则;坚持区别适应城市、镇、村庄地域特色分类编制规划原则。c.编好城市规划的具体要求:1.统一思想,突出公共政策属性2.转变规划理念,创新编制方法3.明确政府职责,规范市场行为6. “四区”规划应该重点考虑哪些因素?(1) 生态安全要素城市生态安全主要倾向于城市居住人口的安全保障,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基本生活条件。城市生态安全要素又包括自然要素(山体的高程和坡度、地基承载力、土质、地质环境、蓄滞洪区)和环境要素(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等)。(2)生态敏感要素城市生态敏感性就是城市中不同的生态要素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在城市中各个生态要素的敏感度各不相同,生态敏感度高的就构成了城市

25、生态敏感要素,主要包括水源地、景观资源(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保护区)、河湖湿地、生态廊道、基本农田等。(3)文化遗产要素文化遗产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生态空间管制中,城市文化遗产要素主要包括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街巷以及自然和历史环境等。(4)其他要素其他要素主要包括大型市政通道、区位交通条件、矿产资源区等要素。7.如何准确理解以下这些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城市空间增长边界、中心城区、规划区、市行政辖区,范围依次增大。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

26、划控制的区域。中心城区:是市(县)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般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空间增长边界:即规划用地的边界,常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用来限制建设用地范围。禁建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核心区;限建区: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资源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控制区、一般农田用地、山体绿化区、重要生态廊道区等。适建区:包括城镇建设区及独立工矿等其它适宜建设的区域。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都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划定。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增长边界<=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区<=市区<=市域8.城市总体规划编制

27、中,“空间管制”规划的目的及意义,“空间管制”规划制定内容要求。 “空间管制”规划的目的及意义a.适应城市建设从“计划安排”向“市场开发”的转变;b.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的力度;c.促进规划对生态自然、土地和水资源、能源及矿产资源、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制定内容要求a.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市域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b.在中心城区规划中:划定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9.不同层次规划中强制性内容是如何界定的?编制组织部门(修改)总体规划前期

28、研究(增加)总体规划编制程序(增加)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增加)规划调整原则(增加)不同层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1)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a.省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草)地区、大型湖泊、水源保护区、分滞洪地区,以及其它生态敏感区。 b.省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包括: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区域性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门站、天然气主干管、区域性防洪、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等。 c.涉及相邻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包括:城市取水口、城市污水排放口、城市垃圾处理场等。(2)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城

29、市规划区范围。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设用地面积、容积率、人口容量等);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包括:城市干道系统网络、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布局;城市水源地及其保护区范围和其他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

30、位置和界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城市防灾工程。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3)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a.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土地主要用途; b.规划地段各个地块允许的建设总量; c.对特定地区地段规划允许的建设高度; d.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绿化率、公共绿地面积规定; e.规划地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 f.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地段的建设控制指标和规定,建设控制地区的建设控制指标。10.旧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版)存在的主要不足:l 过渡强调由政府统一配置资源原则:

31、l 体现了较强的城乡二元特点l 未能体现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l 缺乏城市规划编制组织的程序保障2006年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要实现四个转变l 一是要实现城市规划编制组织方式的转变l 二是实现规划范围重点的转变l 三是实现规划重点内容的转变l 四是实现城市规划从技术文件向公共政策的功能性转变 试述您对(1991)旧版规划编制办法的“四个不足”和(2006)新版规划编制办法“四个转变”具体内涵的理解。四个不足:a规划引导及控制的强制性和灵活性均不足b区域统筹、城乡统筹不足c社会层面内容不足、对社会公平及公众利益的忽视d不符合一般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和要求四个转变:a.实现城市规划编制组织方式的转变。“

32、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组织原则,将这一经验写入新办法,意味着规划编制要从行政手段为主转向政府依法行事、社会广泛监督、公众积极参与,目的是要建立科学、民主的规划编制程序保障。通过这种方式,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得到加强,地位得到巩固。 b.实现规划调控和管理范围的转变。旧版规划管理上的体现是将管理局限在规划区范围,有的甚至局限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使外围开发建设混乱无序。新办法转向突出强调区域统筹和全市域的城乡统筹发展理念。 c.实现规划重点内容的转变。从确定增长目标、增长速度转向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从确定开发建设项目和安排各类建设用地转向对各类资源实施有效

33、保护和制定空间管制政策。 d.实现城市规划功能的转变。即从技术文件转向公共政策。 从相对狭窄的工程技术领域拓展到相关领域,广泛借鉴其它学科研究成果和方法,积极运用新技术,提倡多学科参与、多部门合作,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11.城市规划中强调区域即城乡统筹问题的背景,区域协调及城乡统筹规划涉及到的主要领域及内容。 区域协调及城乡统筹规划主要领域及内容: 1)产业发展方面,和周边地区形成有序竞争拓展合作区域共进的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积极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共同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包括工业布局(工业类型、构成、产业集群、就业特点、布局状况和特点、如何支援农业)、农业布局 (农业产业化及集约

34、化状况、耕地和劳动力状况、城郊农业、农业布局等)和第三产业布局(产业特点、生产性服务业、传统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就业特点和容量)。2)交通发展方面3)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协调好区域性重大市政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保障区域性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的健康运作。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4)生态建设方面,落实市域结构性生态空间在本次规划范围内的内容,并建立持久性的保障机制。资源配置统筹,包括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和培育。5)区域安全方面,在保障通州新城及地区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保障北京市中心城次区域的各项安全需要,保障周边各区域防灾减灾应急救援需要。12.试举例说明城市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城

35、市群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的趋势和变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一体化程度和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群,正逐渐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带动华东、辐射华中和整个长江流域。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体系已比较完备,已形成了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县城、县属镇和乡级镇组成的七级城镇体系,城镇等级齐全,类型多样,各类城市的数量也呈现出"宝塔型"的特点。1城市级别加强上海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综合功能,特别是要着力培育作为区域以及更大范围内要素配置中心的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区域内次中心城市南京、杭州的经济实力,提升其在各自范围内的集聚、辐射能力,确定城市功能特色,促

36、进城市功能的互相衔接。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推进分层次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中,逐步理顺地级市、县级市的关系,并解决小城镇过于分散的问题,使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合理化。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推进分层次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中,逐步理顺地级市、县级市的关系,并解决小城镇过于分散的问题,使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合理化。2工业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从工业化推动为主到政府制度变迁为主的发展历程,企业区位选择基础上的集聚扩散以及基于政府竞争基础上的政策和制度创新共同影响了城市群的形成和演变,而且政策创新和制度变迁在城市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3交通:随着城际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和经济交往程度的加深,

37、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网络特征己经初见雏形。以沪、宁、杭等中心城市为核心,周围散布着若干地级中心城市和众多的小城镇,形成相互交错、联系紧密的网络型空间结构。以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运、远洋运输和航空共同构建的现代化交通系统,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区域网络。由于城市群本质上打破了行政区划的束缚,在一个巨大的城乡交融空间内实现经济社会的整合,使跨地区的产业集团、贸易集团及金融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速扩张,从组织架构上保障了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更加畅通地向全国流动、扩散,从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13. 城镇体系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规划中的空间管制规划的概念内涵及其内容差别(1)概念

38、内涵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区域中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主体功能区:以某一类功能为住的国土区域城市规划中的空间管制规划:在城市地域范围内各类资源要素、发展条件分析基础上,以生态承载力为出发点,以空间资源分配为核心,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建立空间准入机制,引导区域各类空间的保护与开发建设。(2)内容差别城镇体系规划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其关注重点是一定区域内城镇化水平、城镇体系结构(包括地域空间结构、职能类型、规模等级结构),地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的统筹布局。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分为

39、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由此可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是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初衷,根据大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思想,提出国土区域的统筹兼顾、区别对待的发展思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发展及投资建设的宏观性指导。城市空间管制规划,是城市规划对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的一种应对,同时,也是区域统筹、城乡发展统筹要求的具体体现、基于城市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要求,而在市域及中心城区两个层面,划分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及已建区,并分别提出各类空间管制区域的政策与措施。(3)相互关联这三者都是属于国建的空间规划系列,即具有空间性,与发展规划有明显差别,但三者对

40、国土空间开发建设的控制与指导作用又有显著差别,城镇体系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城镇发展的整体设计,主要功能区规划则更多体现为一种地域发展及投资政策规划,而城市空间管制规划则是对城市内部地域的保护与开发引导。三者侧重点不同。2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城乡规划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和不协调,学术界对三规是否整合,如何整合有较多的讨论。试指出三规间的矛盾和不协调之处,提出三规的整合路径,并讨论规划管理架构如何适应三规的整合? 不便:部门权益的争夺,政府事权的分配有矛盾。市场和计划的矛盾:土地按计划供给的刚性与市场需求的弹性相脱节的矛盾,是造成地方层面“三规”失衡的最深层原因。多规协调:各部门行业规划作

41、为三个主干规划的补充、延伸和支撑,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可以形成一个均衡、稳定、高效,可持续额的“多规协调”的总体框架。a. 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减少规划间的冲突,实现规划战略、目标、内容的融合。b.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利用的三大主要规划,以及其他部门行业规划对各自领域进行专业安排,并最终落实到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上 。c. 通过使多个规划整合互通、无缝对接,能够使各类资源要素在各个规划系统中相互融合,解决规划之间互不统一、相互制约、相互矛盾的问题。 d. 实质上是构建“三规主导、多规支撑”的规划编制体系和技术方法,分清各个规划

42、的职能,明确各个规划的重点,避免规划内容重叠,充分发挥各个规划的专长和作用。第三讲 城市土地使用及土地使用规划1.名词解释a 土地使用: 是人类通过一定有意识、有目的行为,使用土地来满足自身的需要的过程或活动。b 城市土地使用:就是人们根据城市土地资源特有属性和城市活动功能的要求,对城市土地进行的开发、使用、改善和保护活动的总称。c 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广义的城市土地使用规划(Urban land-use planning)泛指城市物质形态规划的所有方面,包括交通、市政、住宅等内容。一般定义:城市土地使用规划是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指导下,为了实现城市空间建设的有序变化,满足城市各项活动需求而

43、对城市各项用地的区位、性质、使用强度做出预计和期望的安排。2.简述题a 试述我国城市规划各个阶段土地使用规划内容及深度差别。现实中,总规中土地利用规划图更偏重于土地配置的总量平衡(如核算各种用地比例及人均用地指标的总量控制),用地的发展方向、用地的空间布局结构及形态。分区规划范围为城市中某一相对完整的地域,按照现状或潜在的土地使用性质,在总规的指导下进行土地细分,指导、促进或控制这些性质的发展,使土地的使用性质相对定,对相邻的用地具有兼容性进行规定,并对人口,开发容量进行分片控制与落实,因此,其对土地使用不仅具有定性控制深化,也有一定的定量控制职能。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对总规或分区规划中划分的各类

44、不同性质的用地诸要素的合理组合或调整,实际上也就是对城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性质的用地作具体安排。它包括从土地使用性质控制和土地使用强度控制等方面谋求合理的环境和容易,而且要解决各类用地互补性问题。因此控规能解决“应该建什么及允许建什么”,“可以建多少”,“要求怎么建”的问题,为规划管理提出每块用地的规划设计要点,以适应土地使用权出发及开发建设管理的需要。b 比较改革前后两种土地使用制度的特点与差异。传统土地使用制度:P14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采取行政划拨方式,把城镇国有土地无偿、无限期地分配给单位和个人使用,不允许土地使用权作为一项财产权利流转。人们通常把这种土地使用制度概括为“行政划拨,无偿、无

45、限期、无流动的土地使用制度”。这种土地使用制度有许多弊病,完全排斥地租规律、市场机制对土地利用的调节作用,致使土地在经济发展中不能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人们都想占好地、多占地,导致土地大量浪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能通过其带来的土地增值得到回收,政府被戏称为“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面貌长期落后。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土地资源配置制度从单纯的行政划拔,无偿或低偿的配置,转变到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创建了主要靠市场配置土地,土地有偿、有期限、有流动使用的新体制,并初步形成了土地市场的基本制度和政府调控管理体系。实践证明,新的土地配置和使用制度,带来了土地利用方式、管理方式的深刻

46、变化,促进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其优点: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为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来源。3.论述题试述发展规划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各自在城市土地使用管理职责上的内容及差异。发展改革部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是三个对城市土地配置负有管理职责的三个部门,三部门分别编制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城市规划(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土地利用计划,这三者构成了城市土地利用计划体系。1.发展改革部门两方面职能: 投资方向及投资规模的引导与控制扶持本地有发展潜力项目,引导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耕地总量控制2.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城市用地配

47、置过程中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它直接决定了城市用地配置效益的优劣和环境效益的好坏。规划部门对土地使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城市土地使用规划的编制;二是通过对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开发建设项目的审批来控制项目用地面积、性质、开发强度和其他技术指标。(举例:一个建设项目得到计划部门批准后,建设单位持有关批文(项目申请书)到规划部门申请选址,规划部门在审批其建设用地时,主要负责确定:建设用地地点及用地范围、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后退要求、机动车出入口、停车场配置、建筑高度、市政设施配套要求等,同时还负责审查建筑形式、色彩、材料等与城市景观密切相关的要素。规划部门负责检收两证一书(用地许可证、建筑许可

48、证、项目申请书),建设单位持两证一书才能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征用土地手续。)3.土地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根据计划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的批文,代表政府向土地使用者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项目完工后还负责向土地使用者签发国有土地使用证,土地管理部门在审批建设用地时,主要依据本年度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能否安排该项用地,以保证国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管理部门还负责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用地、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其他土地利用分区进行整体规划,进行总量控制和平衡。第四讲:分区规划1 试述分区规划与总规、控规的内容区别及衔接联系。分区规划含义:是城市局部地段的综合规划,是总体规划的深入和具体化,它着重解

49、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战术性问题。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或各项物质要素)的总体部署。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城市规划法明确规定:“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进行。大城市、中等城市为了进一步控制和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用途、范围和容量,协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可以编制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分区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系:从发展历程上看,分区规划进行的更早,之后

50、才慢慢衍生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从内容上看,他们都是建立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而分区规划是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做的进一步安排。控规是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2.分区规划与控规性详规的区别是什么?分区规划与控制性详规是既具有共同之处又有差异性的两个规划层次。首先两者均以加强规划管理及指导规划实施为目的。其次两者均以土地划分及对地块定性、定量分析为主要内容。其差别为:(1)分区规划属总体规划范畴。偏重于布局规划、宏观控制,一般应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而控规属详细规划范畴,偏重于微

51、观定量分析,可以只在城市局部地段进行。(2)分区规划是详细规划的依据,控规是修建设计或单体设计的依据。(3)分区规划主要对分区范围内的人口容量、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做原则性规定,而控规需对大多数地块作出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建筑线位置等具体规定。(4)分区规划成果图一般为1/5000,控规成果图为1/2000或1/1000,因而图纸的表达深度不同。3.试述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1) 确定分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布局、土地使用性质和居住人口分布2) 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用地界限和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3) 确定市、区、

52、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用地范围和控制原则。4) 确定主要市政公用设施的位置、控制范围和工程干管的线路为止、管径、进行管线综合。5) 确定城市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确定主要交叉口、广场、公交站场、交通枢纽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和规模,确定轨道交通线路走向及规划控制范围,确定主要停车场规模与布局。4.分区规划与控制性详规对土地使用控规有何区别?分规规定分区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土地使用容量控制指标。(1)城市土地使用的“定性”控制即在总规用地性质基础上,对城市土地使用进一步细分,部分用地可划分至小类。(2)城市土地使用的“定位”控制“定位”是对各类不同

53、用地的位置及规模予以确定,定位控制的重点是两类用地:即:a.公共服务部门用地(包括:教育设施;行政管理设施;文化、体育、医疗设施;各类公共绿地)b.公共生产部门用地(包括:公共交通设施;对外交通设施;道路交通设施;给排水、防洪设施;电力、电讯设施;煤气、供热设施;环卫设施;防灾设施)(3)城市土地使用的“定量”控制“定量”是对城市土地建设强度的规定,分规阶段的用地强度控制指标一般不易过多,地块划分不易过细。控规对土地的细分及用地性质控制1.控规土地细分及用地性质是根据土地使用规划宏观控制要求和城市用地具体的特点,来进一步划分城市用地,确定用地界线及各地块用地面积、用地性质。它包括土地细分、用地

54、面积、用地性质确定及用地性质兼容性规定。2.对城市土地使用性质的控制,必须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定界”的具体控制:定性即确定城市土地细分性质按国标GBJ137-90控规将用地划到小类;定量即确定每片、块建设用地面积及其建设用地上所设项目的用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建筑量。定位即确定大中小类,特别是小类以下建设用地或建设项目(尤其是公建)的规划设置范围或设置的具体位置。 定界即确定每片、块建设用地或所设定项目的具体的建设用地范围和界限。第五讲 近期建设规划编制1. 近期建设规划编制期限要求第三十五条: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限一致,并不得违背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55、。近期建设规划到期时,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新的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年限一致是为了保证近期建设规划实施的可能性和有效性。2. 近期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1)近期人口规模2)近期建设用地规模3)规划近期建设重点用地4)确定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5)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道路交通设施的布局a.确定近期交通规划发展目标。b.制定发展战略和策略。c.确定近期道路交通设施的布局6)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选址7)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益性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8)历史文化名城与街区、风景名胜区等保护规划9)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10)近期建设规划的强制性内容3. 近期建设

56、规划的强制性内容1)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2)依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确定城市近期发展区域,对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空间分布和实施时序等进行具体安排,并制定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定。3)根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相应的保护措施。4. 近期建设规划与总规作用差别,近期建设规划作为行动规划的特点:近期建设规划与总规作用差别:城市总体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近期建设规划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并且不得违背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内同。同时,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重点要落实在近期建设规划。在宏观层面上使用国家对主要城市的规划审批与调控切实发挥应有的效力,中观层面把城市各项建设真正纳入整体协调轨道,微观层面上使用规划管理部门围绕近期建设规划进行规划管理。行动规划的特点:a.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