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定稿教育大会曹书记讲话_第1页
最终定稿教育大会曹书记讲话_第2页
最终定稿教育大会曹书记讲话_第3页
最终定稿教育大会曹书记讲话_第4页
最终定稿教育大会曹书记讲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40、最终定稿教育大会曹书记讲话 建设教育强县 再创教育辉煌 昂首阔步迈向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 曹 卫 东 (2021年9月9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志们:又到一年桃李芬芳时,今天,我们怀着喜悦、带着自豪、充满憧憬,在魅力舒展的滨海新城,与各位辛勤的园丁一道,共同庆祝第29个教师节,共话教育发展的星光灿烂,共谋教育前行的辉煌征程。站在省教育现代化县的新起点上,我们不停歇、不满足、不止步,用孜孜不倦的追求、矢志不渝的拼搏,捍卫了我们教育强县的光辉荣耀,教育已经成为赣榆最有影响、最具价值的品牌和名片,我们时常为之骄傲、为之自豪。教育的品牌,是历届县委县政府尊师重教、倾心打造的结果。一直以来,赣榆始

2、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从启动“十校联动”的突破举措,到新建16所学校的投入力度,再到2021年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精彩嬗变;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到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的提档升级,再到高考实现全市“15连冠”,“到赣榆上学”已成为全市学子的选择。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着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对教育公平底线的执着坚守,对教育优质均衡、内涵发展的不懈追求。教育的品牌,是全社会崇文尚学、赣榆人吃苦善学的结果。赣榆历来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千百年来,赣榆人逐海而生、踏浪而行,沾濡着海纳百川、敢写第一的海洋精神,逐渐形成了善于学习、善于创新,敢于吃苦、勇于实干的文化品质。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种文化的熏陶和激励下,赣榆人才辈出、继往开来。从劈波斩浪成就“海上长征第一人”盛名的徐福,到与张謇等同为“实业救国”的“苏北三大名流”的许鼎霖,再到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朱智贤。历史在前进,事业在发展,2021年以来,全县18955名赣榆子弟被本二以上院校录取,32名跻身全市前10名,26名被北大、清华录取。教育的品牌,是全县教师无怨无悔、辛勤奉献的结果。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三尺讲台,关系未来。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意味着辛苦、意味着奉献。多年来,全县广大教育工安于清贫、甘于寂寞,钟情杏坛不言悔,乐为赣榆育英才,许多山区教师扎根山区数十年,各位班主任披星戴月不言悔,

4、全体老师为赣榆教育倾注了全部心血,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光和热,以强烈的责任感诠释了教师这个职业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正是因为有全县广大教育工的辛勤耕耘,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优秀的团队,有了这样一种崇高的精神,才创造了赣榆教育的光辉荣耀。各位老师,你们辛苦了!你们无愧于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全县百万人民,向辛勤工作在教育战线上的广大教育工致以节日的问候!向曾经为赣榆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离退休老教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赣榆教育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

5、才,那热烈而隆重的掌声献给的是令人自豪的赣榆教育,传递出的是赣榆人对教育的一种油然而生的敬仰,诠释的是广大教育工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奉献。下一步,赣榆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要达到这一目标,教育工作需要融入大局、尊重规律、开明开放,这也是我今天要讲的三个主要观点。 第一、教育要融入大局 近年来,赣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赣榆港区从无到有,“三个百亿”精彩实现,今年新海石化产值将突破200亿元,滨海新城傲然崛起,连盐铁路即将开工,2021年以来连续三年夺取全市综合目标考核第一名,特别是2021年实现了“跻身全国百强,建成全面小康,港口开港运营”三大目标,标志着赣榆从

6、此跨入科学发展新征程。县委县政府,将以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以沿海开发为主攻方向,始终高举工业立县大旗、招商引资大旗、项目建设大旗,重点突破柘汪港产城一体化、新城区和海洋开发区产城一体化,着力招引一批事关赣榆长远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推动赣榆城市化、工业化互动前行,力争到2021年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为达到上述目标,县委县政府将大力弘扬实干文化,要让实干成为赣榆干部最鲜明的个性和最显著的特征。教育要把服务大局作为重要使命,教育只有适应社会需求,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当前赣榆正处于由基本小康向全面更高水平小康迈进的关键时期,教育理应成为率先突破的主要板块,理应成为普惠民

7、生的有力抓手。 (一)教育要走在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最前列。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必须实现教育现代化,赣榆未来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要让教育成为赣榆最重要的品牌,让教育优势成为赣榆最突出的优势。今年,江苏新修订的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由原来的四大类25个指标改成五大类22个指标。这22个指标中,第13个指标就是现代教育发展水平,该指标反映教育现代化程度,以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监测综合得分作为指标值,要求达到85%以上,主要从教育普及度、公平度、质量度、开放度、保障度

8、、统筹度、贡献度和满意度8个方面反映教育现代化发展程度。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共39个相关检测点,根据初步测算,我县已达成(含基本达成)23个,未达成16个,存在的主要困难是学校办学水平达不到省定优秀标准。因此,全县上下必须牢固确立“抓教育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加大投入,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依托今天的教育,发展明天的经济,创造后天的辉煌。 (二)教育要融入赣榆沿海大开发。2021年6月,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是赣榆最鲜明的特质和最大的资源,近年来,赣榆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无论是港口还是临港产业,无论是242省道、临海高等级公路通车,还是滨海新城凭海临

9、风,都得益于江苏沿海开发。赣榆下一步发展的潜力也在沿海,城市和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沿海布局、临海而建。教育要切实增强服务沿海开发的能力,要拓展服务功能,尤其是职业教育,承担着为沿海开发、招商引资培养劳动力资源重任,要围绕产业发展优化学科结构,面向“两后”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建教学、生产、经营基地,让优质劳动力资源成为赣榆发展的品牌,以充沛、稳定、优质的劳动力优势,提升招商引资项目落户率,助推赣榆沿海大开发,全面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三)教育要为赣榆发展凝聚正能量。在8月13日县委常委扩大会上,我表达了新一任县委班子执政理念,新一任班子

10、在赣榆的追求是“政治清明”,直白的表达是“维护公平正义,追求风清气正”,总体要求是“领导要有正义感,社会要有正风气,发展要有正能量”,具体体现是“善待百姓,严管干部,实干兴县”。教育系统有1万多名教师、20多万在校学生,背后还有数十万的家长,几乎涉及到全县所有的家庭,为此,“维护公平正义,追求风清气正”在教育系统尤为重要,教育系统每人说一句有利于发展的话,全县就有数十万个支持赣榆发展的力量。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影响教育公平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要着力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的基本政策,缩小不同群体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全县每

11、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公平的起跑线,使每个成员不因身份差异受歧视,不因阶层差异受制约,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二、教育要尊重规律 (一)要尊重教育规律。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书育人,基础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广大教育工要把实干兴教作为第一特征、第一作风、第一追求,去除浮躁心态、逐利思想,热爱教育、研究教育、服务教育,让教育真正回归教育本身。一是教育主体要回归本质。首先是校长要回归教学。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专业素养、办学理念,是无形的旗帜、无影的灯塔,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个“官”,但不要当做“官”来做,首先要当好“教师”、当好“服务员”,任何时候不能忘记

12、教师的身份、服务的责任,对自己要求要更严一些、更高一些。其次是教师要回归教学。教师是个光荣而特殊的职业,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有了好的老师才能办出好的学校,教师对学生来说,影响是终身的,要大力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教师最关键、最根本的是职业精神,教师要当好“家长”、当好“辅导员”,要继承和弘扬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关爱学生,甘为人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来教育和感染学生,真正管好每一个班级、带好每一名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进一步提升“三名”工程的品牌效应,让每一名教师都能成为学生爱戴、家长信任、社会满意的优秀教师,为赣

13、榆树形象,为自己立口碑。二是教育管理要回归本质。校园内要淡化行政色彩,弱化行政权力的直接影响,营造真正的读书学习空间。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管理机制,探索实施竞争上岗制、目标责任制、轮岗交流制等机制,以制度的不断创新激励学校办出特色水平。三是教育规律要回归本质。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教育工理论上都懂教育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每个学生个体是各不相同的,遇到的问题也是千变万化的,尤其是当代学生眼界更开阔、知识更丰富、个性更鲜明。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提高“站位”,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用引导代替说教,用激

14、励代替号召,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多参与教育科研和教研活动,多钻研教法学法,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出课型丰富、师生互动的“高效教学”模式,让校园成为书声琅琅、笑声琅琅、歌声琅琅的殿堂,让课堂成为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现着乐的高效课堂,努力营造出名师出高徒、兴趣出高分、激励出高兴的良好氛围。 (二)要提升教育发展水平。让每一个孩子“上好学”“能成才”是所有家长共同的企盼,这一点在赣榆尤为明显,赣榆人民对子女“上好学”的渴望比任何地方都来得更加直接、更加迫切。广大教育工要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本理念,牢牢抓住教育质量这一生命线,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15、形成各类教育全市第一、苏北领先、全省争先的蓬勃局面。一是学前教育要重规范。客观地讲,目前学前教育已成为赣榆教育的一块短板,在硬件配置、管理体制和幼教队伍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欠账。要以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加大学前教育5年行动计划的推进力度,完善“县级统筹,镇村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新体制,统筹推进公办中心园与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要重点突破公办幼儿园建设,按照每镇1所省优标准公办幼儿园的目标,排好计划、分步实施,确保到2021年底实现乡镇全覆盖。要加大对无证幼儿园的清理整顿力度,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要加强幼教队伍建设,在幼师编制、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全面提升幼教水平,让每一

16、个孩子都能得到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二是义务教育要重素质。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养成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未来。要持续推进省、市课程基地和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学科基地建设,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工程,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稳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做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心理发育与体魄强健同步。三是高中教育要重特色。要正确处理好成人与成才、分数与能力、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稳步提升高考升学率的基础上,重点突破高分段考生的比例和数量,让赣榆涌

17、现出更多的北大、清华等名校英才。要大力加强高中学校的特色建设、内涵建设,为学校和学生搭建更高水平的发展平台,不仅要当全市的高考冠军,更要在单项上创国优、创省优,在全国性、全省性竞赛上拿到更多的金牌。赣中作为我县普通高中的标志,必须率先示范,确保年内拿到清华大学优质生源基地这个金字招牌,同时向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迈进,为其他高中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放出样子。四是职业教育要重实践。赣榆的两所职业院校近年来在品牌创建上屡创佳绩,但是县委、县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期望不仅仅是创优夺牌,更期望能多培育出懂经济、懂市场、能操作、能实践的实用人才。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调整职业教育办学思

18、路,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有机对接,提高职教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努力培养一批品德高尚、手艺精良、市场抢手的优秀学生,成为服务企业、服务市场、服务发展的生力军。 第三、教育要开明开放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讲的就是反思和进步的道理。近年来,我县教育在全市一直高居榜首,站在鲜花丛中,我们不能迷失,更不能迷茫,掌声和成绩不能淹没了我们的思索和追求,看到璀璨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差距,我们不能偏安一隅、固步自封,风物长宜放眼量,眼光要更加开阔、思维要更加灵活、理念要更加新颖。 (一)要开明,跳出县域看教育,我们还有差距,还需挖潜。近年来,随着全省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周边县市教育事业发展的势头

19、异常迅猛,中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海门、海安、如东、启东等县市高考本科上线率、考取北大清华等名校的人数都高于我们。南通地处苏中,经济不算最发达,为什么教育却走在了江苏的前列,比如2021年海门市本二以上达线率646,而我县本二以上达线率为37.9%,这需要我们反思。南通历史上就有浓郁的尊师重教氛围,今天,南通拥有一整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机制,概括起来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实为要”的教学态度、“以研为先”的教学策略、“以导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活为长”的教学风格,构成了南通教育教学管理的鲜明特色。再比如,启东市把“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培养特色人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作为执着的办学理念,高考连续十多年名列江苏前茅,每年都有20人左右考取清华、北大。教育先进地区的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县委县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支持教育发展,并将秉持“教育的落后是根本的落后,不重视教育的政府是短视的政府,抓不好教育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对教育的投入怎么增加都不为过”的理念,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要开放,拓宽视野办教育,体现能力为重。当前,教育工作中较多偏重于认识教育和应试教育,很多时候是我们拼时间、拼精力、拼命教、拼命学而成。老师多把眼界着眼于学校、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智力上、对学生综合能力重视不够,许多学生的视野局限于县域,眼界不够开阔,这种教育模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