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照应,让作文的形式更完美_第1页
过渡、照应,让作文的形式更完美_第2页
过渡、照应,让作文的形式更完美_第3页
过渡、照应,让作文的形式更完美_第4页
过渡、照应,让作文的形式更完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九讲 过渡、照应,让文章的形式更完美 知识点透视 1、什么是过渡、照应?过渡,是指文章的层次或段落之间表示衔接、转换的方式。它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相邻的两层意思或段落上下连贯,自然衔接,让读者的思路很顺利地由前者转入后者,不感到中间有什么相隔。也可以这样来说,过渡是使上下文自然衔接的一种结构方法。文章缺少了过渡就会上下不顺,思路跳宕。 照应,是指文章内容前后的关照与呼应。 “照应”也称“伏应”。前有“伏笔”,则后面必须有照应;后有“照应”,则前面必要有伏笔。否则,有呼无应,前后没有着落,会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所以,“照应”是使文章结构更加谨严的重要手段。如挺进报一文中多次运用伏笔和

2、照应,暗示了故事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这伏笔,那么文章在结构上就不够严谨了。因此,行文中一定要注意到前后左右顾盼呼应。对文章前面提到的人、事、物、问题、原因等,后面一定要做必要的交待亦即照应。文章通过照应,能使所写的事物或问题互相补充,更加鲜明突出,便于读者了解文章的思路和层次间的内在联系。 2、什么情况下需要过渡、照应? (1)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A、文章由景生情,由情入景,情景之间常需要过渡。 B、叙议结合的记叙文,通常在叙述和议论之间加一个过渡段。有时议论本身就是过渡。 如:魏巍我的老师中先写“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后

3、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动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便是由议论转入叙述。海伦.凯勒我的老师中“我的脑子里充满了美妙的真理。我感到我的心跟我看不见的东西,和别人的心,都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便是由叙述转入议论。 C、记叙文,特别是参观游览类记叙文常常会遇到视角转换。视角是作者对事件、人物、景物观察的角度。角度间的互相转换需要过渡。 D、记叙文的叙事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一篇记叙文中如果有几种叙事顺序,那么在两种不同的叙事顺序之间需要进行过渡。 E、用于由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便是由对先生读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

4、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的忘我状态的描写转入对学生们开始做小动作的描写(“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 ) (2)好文章需要有这样的照应:A、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B、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C、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的时间照应也是首尾照应;其中的人物照应和物件照应也是行文中的照应。课文彩色的翅膀结尾写道:“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彩色的小翅膀。”用象征的手法,照应了课题又说明了小昆虫已在海岛上安居

5、乐业,展示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建设海岛的美好心灵。我爱故乡的杨梅的开头写道:“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文章的开头照应照应了文题。 3、过渡、照应的几种方法:(1) 过渡的方法 A、用段落过渡。意思的转折、跳跃较大,用的段落,一般叫过渡段。在层次或段 落之间,安排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 B、用句子过渡。意思转折、跳跃不大,在层次或段落之间,安排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或在前一段末尾,或在后一段开头,一般叫过渡句。 C、用关联词语或转折词语过渡。往往在段落的开头,用“因此”、 “总之”、“那么”、“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或用“但是”、“然而”、“可是”、“相反地”等词语表示上下段落

6、间的逻辑关系,一般叫过渡词语。 D、小标题过渡:有些文章在总标题之下还安排了若干小标题,这些小标题概括了各个部分或段落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起过渡作用。注意:过渡的文字不宜过多。可以用一段的,不用两段;可以用一句的,就不用一段;可用一个词语的就不用一句。 (2)照应的几种方法 A、时间照应: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写道:“我又哭了,从地下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这段话中点到了“4月28日”这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里照应了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这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有十六年了。”因为李大钊烈士牺牲的日

7、子是1927年4月28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个日子。这样的照应,给人以十分沉痛的感觉。B设问照应:用设问照应可以给读者留下悬念,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句:“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 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先设疑问,然后列举了“教我读书”,“谈论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四件事,最后用“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话做结尾,与上面提的问题照应起来。、人物照应: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前面提到“工友阎振山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没有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去了。”这里照应了后面的“在军警中,我发现了前几日被捕的工友阎振山

8、,”阎振山受了酷刑,并没有供出李大钊。这样的照应,使我们认识到李大钊的革命行动和高贵品质,也教育了工友。、心理照应:粜米中写到农民“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占卜他们的命运。”这里照应了第十自然段“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舟似的那股劲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农民好不容易遇上丰收的好年景,一大早满怀希望摇船出来,满以为可以多收入一点,生活得到一点改善,可是由于粮价大迭,到头来反而不如往年的景况。这说明即使遇上好年头,农民依然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物件照应: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提到“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课文后面又提到了书籍和文件:“为了避免党组织被

9、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里的照应,说明李大钊同志忠于党,在危急时刻,处处为党的利益考虑。 、设置悬念法:作者在安排情节或描写人物时故意设下卡子,对矛盾不加以解决,让读者牵肠挂肚,然后用照应的方法释疑解难。【讲练结合】 1、写出下面两段话的过渡部分。 月,静悄悄,我抬头望着她,她笑着望着我。明亮的月光把天空映成多情的深蓝色,仿佛我的头顶是一块嵌着一颗璀璨宝石的天鹅绒,在轻轻移动。_。爸爸带着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2、任选其中一个题目,写照应的形式写出开头和结尾。 A、我长大了 B、梦想 C、难忘的一节语文活动课 名家美文年 感梁 衡钟声一响,已入不惑之年;爆竹声中,青春已成昨天。是

10、谁发明了“年”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一寸一寸地剁去。可是人们好像还欢迎这种切剁,还张灯结彩地相庆,还美酒盈杯地相贺。我却暗暗地诅咒:“你这个教我无可奈何的家伙!”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有许多地方是浅浅的一痕,甚至今天想来都忆不起是怎样划下来的。当小学生时,苦等着下课的铃声,盼着星期六的到来,盼着一个学年快快地逝去。当大学生时,正赶上“文革”年代,整个乱哄哄地集会,莫名其妙地激动,慷慨激昂地斗争,最后又都将这些一把抹去。发配边疆,白日冷对大漠的孤烟,夜里遥望西天的寒星。这许多岁月就这样在我的心里被烦恼地推开,被急切切地赶走了。年,是年年过的,可是除却划了浅浅的

11、表示时间的一痕,便再也没有什么。但有的地方,却是重重一笔,一道深深的印记。当我学会用笔和墨工作,知道向知识的长河里吸取乳汁时,也就懂得了把时间紧紧地攒在手里。静静的阅览室里,突然下班的铃声响了,我无可奈何地合上书,抬头瞪一眼管理员。本是被拦蓄了一上午的时间,就让她这么轻轻一点,闸门大开,时间的绿波便洞然泻去,而我立时也成了一个被困在干滩上的鱼。当我和挚友灯下畅谈时,司马迁的文,陶渊明的诗,还有伽利略的实验,一起被桌上“滴答”的钟声搅拌成一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陶醉,我们盼夜长,最好长得没底。而当我一个人伏案疾书时,我就用锋利的笔尖,将一日、几日撕成分秒,再将这分分秒秒点瓜种豆般地填到稿纸格里。我拖

12、着时间之车的轮,求它慢一点,不要这样急。但是年,还是要过的。记得我第一本书出版时,正赶上一个年头的岁末。我怅然对着墙上的日历,久久地像望着山路上远去的情人,望着她那飘逝的裙裾,但她也没有负我,留下了手中这本还散发着墨香的厚礼。这个年就这样难舍难分地送去了,生命直尺上用汗水和墨重重地画下了一笔。想来孔夫子把40作为“不惑”之年也真有他的道理。人生到此,正如行路爬上了山巅,登高一望,回首过去,我顿然明白,原来狡猾的自然是悄悄地用一个个的年来换我们一程程的生命的。有那聪明的哲人,会做这个买卖,牛顿用它生命的第23个年头换了一个“万有引力”,而哥白尼已垂危床头,还挣扎着用生命的最后一年换了一个崭新的日

13、心说体系。时间不可留,但能换得做成一件事,明白一个理,却永再不会失去。而我过去多傻,做了多少赔钱的,不,赔了生命的交易啊。假使把过去那乱哄哄的日子压成一块海绵,浸在知识的长河里能饱吸多少汁液;假使把寒夜的苦寂变为积极思索,又能悟出多少哲理。时间这个冰冷却又公平的家伙,你无情,他就无义;可你有求,他就给予。人生原来就这样被年、月、时,一尺、一寸、一分地度量着。人生又像一枝蜡烛,每时都要做着物与光的交易。但是总有一部分蜡变成光热,另一部分变成了泪滴。年,是年年要过的,爆竹是岁岁要响的,美酒是每回都要斟满的,不过,有的人在傻呵呵地随人家过年,有的却微笑着,窃喜自己用“年”换来的胜利。这么想来,我真清

14、楚了,真的不惑了。我不该诅咒那年,倒后悔自己的过去。人,假如30或20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选自南方出版社时文选粹一书)【阅读手记】年是喜庆的。在鞭炮齐鸣、张灯结彩之时,人们常常陶醉于人为制造的气氛之中,但当这一切沉寂下来之时,很多人对旧年的逝去、新年的到来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感触。年感就是这样一篇引人深思、令人回味的文章。作家梁衡在不惑之年诅咒“年这个怪东西”,但是当他用“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这个设问句单独成段作为过渡时,对年的叩问亦即对生命的叩问便随之而展开:“浅浅的一痕,甚至今天想来都忆不起是怎样划下来的”蜻蜓点水,便荡起层层涟漪。随之作者笔锋一转:“但有的

15、地方,却是重重的一笔,一道深深的印记”自然过渡到下文,作者思绪如夺闸而出的江水,一泻千里,浮想联翩。最后当作者自己清楚“真的不惑了”便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便有发人深省、令人深思的疑问:“人,假如30或20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真是令人心旌摇荡,回味无穷小橘灯冰 心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我在她桌前坐下,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

16、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XX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他就会来的。”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噔、噔、噔地下楼去了。我又回到里屋

17、去,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橘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门口。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做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

18、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橘灯

19、,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阅读手记】照应的三种类型,在小橘灯一文中都有范例。首尾照应。开头:“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结尾:“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文题照应。全文中多处照应了题目。如第5段的买橘子,第6、7、8段小姑娘掰开橘子及做小橘灯的动作,第10段我提着小

20、橘灯走在路上的联想等。前后照应。如第2段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提到竹凳及墙上的电话;第3段写小姑娘登上凳子要打电话的动作;第2段提到朋友有事出去,第11段则交代朋友已经回来了;第9段写小姑娘的话“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第13段则呼应“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例文点评】例文一 人生路·单车·背记不清是几时的事了,该很久了吧。出校门的时候,正下着淅淅沥沥的秋雨。天气很凉,风不大,但刺骨。“应该会来接我吧!”我心里想。这样的天气,母亲一定会让父亲来接我的。 不出所料,刚走出几步,一辆自行车穿过马路来 到我面前。“上来。”父亲穿着雨衣喊。我紧跑几步,跳上后车架。只听父亲说:“快

21、进来。”我掀了一下雨衣,“不行,这雨衣装不下咱们俩了,我进去只能往里面灌风。”“快进来吧,外面风刺得很。”我知道父亲脾气,不进去,他肯定会脱下雨衣给我,只好低了头钻进去。 说真的,里面真暖和。看不到外面,只能从地面上判断外面的情况:过马路了,拐弯了,过小路了好久不曾有过这种感觉了。小时候上幼儿园,有时赶上下雨,要是父亲来接我,就像现在这样,爷儿俩在一件雨衣里,只感到车子的晃动,却不必担心摔倒。这时候,只觉得父亲的背好宽,好厚,还散发着一阵阵的热。听着外面的雨声、自己和父亲的呼吸声,与父亲说几句话,只觉得这时的父亲才是慈祥的,不知是不是因为这环境,这天气,反正这时候这种心情最强烈。但这样的心情是

22、不常有的,父亲一向不大管我。只有一次,我被车子撞了,父亲抱着我打的冲向医院。听母亲说,那一次父亲真的害怕了,眼睛都红红的。一阵剧烈的颠簸把我拉回到现实中。“车子打气了吗?”我问。“打了,挺足,这路太差劲儿了!”父亲说。我又说:“看来这车太旧了。”“不光这个,你也大了,咱俩加起来可不轻呢!”是呀,我也大了,而父亲却老了。虽然车子仍很平稳,但父亲却不停地喘粗气,每蹬一下,他的背总要伏下,起来,再伏下想想平日里对待父亲的态度,心里泛起一阵愧疚。这样的天气,总把人变得多愁善感,偏偏我又莫名地喜欢这天气,也许,正是因为它能把人变得多愁善感的缘故吧。 孩提时,在路灯钛白的微光下,单车上的我总会“熟睡”的,

23、因为我有一个坚实而温暖的依靠父亲的背。父亲似一位向导,牵着我走过这十几年的人生路。 【点评】 这篇文章中在顺叙与插叙之间注意了过渡,且非常自然,如“过马路了,拐弯了,过小路了好久不曾有过这种感觉了。小时候上幼儿园”正因为“好久不曾有”,所以才让人容易联想到以前。“这种感觉”既是对上文的概括,又是对下文的统帅,此过渡句真正做到了自然、巧妙。 “一阵剧烈的颠簸把我拉回到现实中。”这一过渡句承上启下,自然结束了插叙部分而过渡到顺叙中来。 因此,这篇文章中的巧妙的过渡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例文二 雨 中 景 傍晚,渐浙沥沥的小雨滴答地下个不停。街上行人撑起了一顶顶伞。像在雨中盛开的一朵朵小花。 刚刚

24、放学的我,独自在小街上走着,漫不经心地边走边欣赏 这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景。 突然,一个年轻人像踢足球一样,一个极为“潇洒”的射门,把一个装着东西的玻璃瓶踢到了附近的信筒前,“砰”的一声,玻璃瓶碎了,里面流出一些黑乎乎的东西。这个年轻人愣了一下,也许是不敢相信自己这个极为“潇洒”的射门会有这么大威力。他犹豫了一下,就走了。撑着雨伞的我以为他会溜之大吉了,正在我思考该怎样做的时候,从我的身边跑过来一个小女孩,她手里拿着把扫帚气喘吁吁地说:“大姐姐,咱们两个把这儿扫干净好吗?”我听到这奶声奶气的声音,仔细一看,是一个梳着两个羊角辫的荚丽的小女孩,看样子,她最多不过是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她不等我回答又

25、说:“我帮你撑伞,好吗?”她用那双水汪汪的眼睛看着我。我点头同意了。 我从小女孩手中接过扫帚,刚扫了几下,那个年轻人从对面跑过来,他手中也拿着扫帚、簸箕来到我俩面前,面带羞愧地说:“这是我踢坏的瓶子,我来扫吧!”“我们大家一块儿扫吧。”小女孩又奶声奶气地说。 就这样,我们三个人一起干了起来。年轻人拿着扫帚细心地扫着,一个小玻璃碴也不放过。我拿着抹布用力擦着信筒上的脏物。小女孩把伞一会撑在我头上,一会又遮在年轻人身上,而雨水却顺着她的头发流了下来。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头顶的伞越来越多。终于,一切都收拾干净了。看着干干净净的地面,洗刷一新的信筒,我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雨还在下着。雨中的小花越开越多

26、,越开越艳。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像弦乐发出的和谐欢快的音响,演奏着一曲优美的赞歌。 【点评】 文章情节虽然简单却有起伏,通篇没有赞扬的话,而赞扬之意毕现。 本文首尾的照应,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使文章结构完整,唤起读者阅读心理上的美感。文章不仅首尾照应,行文中也有前呼后应。如,文章第3段年轻人踢碎玻璃瓶后“也许是不敢相信自己这个极为潇洒的射门会有这么大威力,他犹豫了一下,就走了。”其中,“他犹豫了一下”实际上留下了伏笔。到第5段,文章写道:“年轻人从对面跑过来,手中也拿着扫帚、簸箕来到我俩面前,面带羞愧地说:“这是我踢坏的瓶子,我来扫吧!”由于有前面的“犹豫”,后面年轻人的出现才不突然。这

27、里年轻人的再次出现就是对上文“他犹豫了一下”的一个照应。 文章的不足之处是对人物的描写欠具体。特别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的描写应更细致, 从而使人物更加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文三 字 趣仔细想想,咱中国人的老祖宗就是有才!没人教,没人帮,就最先发明了捕鱼、打猎、种田的技术我们的老祖先可真是为世界文明创造了无数宝贵的财富呢!说到宝贵的财富,指南针,火药自然是。可是咱老祖宗最伟大的发明,便莫过于我正用着的汉字了。您可能会问:“汉字咋了?人家洋人的老祖宗还发明了A、B、C呢!”那可不一样!咱中国的方块字才真是大有学问,太奇特、太深奥了!它的一个字,可能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真理,而且

28、每个字里,可都蕴藏了无穷的趣味呢!您可能会问:“趣味?能有啥趣味呀?不就是横竖撇捺,一板一眼的,没见出啥趣味呀。”但我得告诉您,那其中的趣味可真大着呢!举个例子吧。就拿“歪”字来说吧,“歪”由两个字组成:“不”和“正”,连起来就是“不正”,既然它“不正”,那不就是“歪”的么?若这一个字说服不了您,就再举个例子吧。看看“赚”和“挣”的差别吧。现在的人们流行炒股票,一般都是上班族在办公室里闲着没事,就抱着个电脑炒股赚点小钱,真正啥工作没有成天炒股的倒不多。一般我们都说“炒股赚钱”,不说“炒股挣钱”,这是为啥?关键就在这“赚”字上。“赚”字里有个“兼”,那就说明炒股应做兼职;而“挣”字里有个“争”字

29、,那就说明在工作岗位上要靠双手努力打拼,爱拼才会赢嘛!可炒股票时拼得太狠,说不定哪天就会破财。我们的老祖先在吃饭方面也挺有讲究,就拿“鲜”字说吧。“鲜”由“鱼”和“羊”组成。不用我说,大家都想到了,定是那么个创新意识发达的古人把鱼羊煮到一块儿,熟了,一闻,一喝,嘿,真“鲜”!所以就创造了“鲜”字,说不定现在饭馆盛行的各式鱼汤、羊肉泡馍都是从“鲜”字来的呢!咱中国字是象形文字,写字都像画画一样美,不信?那就观察一下“商人”的“商”字吧。“商”字上半部分(一点,一横再两点)就像商人的帽子。底下的框就像商人肥胖的脸盘。因为古代商人爱留胡子,显派头,所以呢,一撇一捺就代表他们的胡须,因为商人要与客户交

30、流,自然要说很多话,所以,胡须下面那张大了的嘴自然就少不了。您瞧,多像!要说汉字的趣味,那可真是数之不尽、道之不竭呀!我举了那么多例子,不知说服您了没有。这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却还没被淘汰。您说,这是为啥?不正是那些字趣吸引着、影响着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并记录演绎着我们辉煌的历史吗?朋友,好好写字吧,为了给生活增添乐趣!好好写字吧,为了我们中国千年的文化瑰宝!好好写字吧,为了报答那些辛苦造字的老祖宗们!【评析】小作者在行文上,由启到放,再由放到收,扣题而发散,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尤其是那巧妙的过渡,不得不令人赞叹!小作者先用一问“汉字咋了?”引出读者的思考,再用一问“趣味?能有啥趣味呀?”

31、把文章推向纵深。接着作者精心选用几个饶有兴味的例子对汉字的“趣”进行了巧妙、睿智的解释,使文章脉络清楚,衔接紧凑,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再者,小作者独特的视角打开了读者的心扉!你看,他匠心独运,整篇文章着眼在一个“趣”字上。写出了自豪骄傲,写出了灵动睿智,写出了俏皮幽默,也写出了洒脱自如看似信手拈来的几个例子,是小作者聪明而精心采撷的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巧妙灵动的行文创意,是小作者精心缀连的一挂美丽项链,字里行间,让读者品味出汉字的无穷意蕴,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整篇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油然而生。例文四 幽幽橄榄情奶奶给了我一颗青色的橄榄。我轻轻一咬,立刻,舌尖泛起了一股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