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对创新问题的长期研究,学者发现创新过程呈现出非线性特征,非线性创新模式是指创新活动是一种企业间互动的过程。基于这种思想,一个重要的欧洲学派GREM I (欧洲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小组从企业创新环境来研究区域内组织的集体效率对于创新发生的积极作用1。该学派认为组织内成员的集体学习是在空间层面上实现创新的有效机制,组织成员间的互动和社会文化因素是提升组织创新能力的关键。尽管集体学习一再强调企业外部环境对其企业创新的重要性,但企业如何通过集体学习机制实现创新却缺乏制度上的合理安排,同时以往的文献对于研究创新网络结构功能实现机制上还
2、存在不足。因此本文以环境学派提出的集体学习机制为基础构建基于集体学习的创新网络模型,同时从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网络特征对创新功能实现的不同模式,并以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为实证案例。1集体学习的概念和网络模型1.1集体学习(collective learning 概念的界定目前,关于集体学习(collective learning 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学者对此给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GREM I (欧洲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最先提出集体学习的概念,并指出集体学习是指产业区内企业为应付技术不确定性的挑战而协调行动,本质上是知识空间转移的一种有效载体2。Cam agni 认为集体学习的
3、过程就是降低企业在迅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中所面临不确定性的区域机制3。Capello 把集体学习定义为区域内积累性知识传递的动态过程,这种过程是基于共同规则和程序通过经济主体间的互动机制实现的4。集体学习机制主要是解决创新过程中知识流动和转化问题。当企业面对迅速变化的外部技术环境时,受制于自身资源和能力有限,中小企业不得不跨越组织边界,从组织外部获取知识,以保持持续创新能力。从区域层面来看,企业间相互联系是实现区域知识流动的主要途径,这种联系表现为区域企业的集体行动。在获取知识后,企业面临着“解码”知识,增加企业知识存量的问题,而企业间规则和程序的共享加快了知识的转化过程。同时,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
4、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一,使企业间产生信任,有利于维持企业关系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减少知识流动风险性;其二,使企业分享共同的规则和程序,有利于企业间知识的共享,加快企业对外部知识的转化。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集体学习是指在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区域企业成员通过集体行动(包括相互联系和共同规则和程序的共享形成了有利的区域创新环境,加快区域内知识基础的积累,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从而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9-1478-06基于集体学习机制的创新网络模式研究以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为例毛睿奕,曾刚(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上海200062摘要:全球化
5、背景下,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10年来,学术界掀起了对创新活动研究的高潮,经济学家、经济地理学家、管理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创新的形成动机、过程、模式及演变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显示,一方面,创新是集体行动的结果,企业间互动对创新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创新网络要素结构差异对创新功能的实现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将基于集体学习机制,从网络个体与整体结构差异出发,分析和总结结构差异下不同创新网络模式特点,并以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作为实证案例。关键词:集体学习;创新网络模式;生物医药产业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时间:2010-06-28;修回时间:2010-0
6、8-2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8J A7904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编号40371033联合资助。第30卷第9期经济地理Vol.30,No.92010年9月ECONOM IC GEOGRAPHY Sep.,2010集体学习的特点包括连贯性、动态协同性及公共性4。连贯性是指集体学习是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动态协调性是指集体互动实现积累性知识空间转移和扩散的主要方式;公共性指在一定区域内隐性知识对区域内部成员是共享的,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表1学习与集体学习特点区别Tab.1The difference of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learning
7、and collective learning学习主体连续性动态协同性企业R&D部门隐性知识在部门间传递学习环境外部劳动力低流动性环境内劳动力的转移区域稳定的供应客户联系供应客户创新合作组织学习企业衍生数据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4。1.2基于集体学习的创新网络构建现代企业网络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交易成本经济学(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TCE和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view,RBV。TCE强调网络的交易性,认为在企业和科层组织之间存在连续的中间形态(William son,1975,这些中间形态组织是可以长期稳定存在的,(Willi
8、amson,1985,T CE把市场制度分为“科层制网络市场”;RBV则更强调网络的互补性,认为企业能够从外部企业获得互补性资源提升竞争优势(Gulati,1995;Powell, 1996,而企业网络则是获取外部资源的有效途径(Richardson,1972。除交易和互补功能,社会经济理论(new econom ic sociology,NES认为社会网络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Granovetter,1985。因此,现代企业网络理论认为网络是具有交易性、互补性和社会性的制度形态。图1现代网络范式结构Fig.1The structure of modern network paradig
9、m利用现代网络分析范式,本文将构建基于集体学习的创新网络模型。Hakansson和Snehota5提出了影响网络组织结构的基本变量(活动、行为主体和资源和网络的构成关系(企业、关系和网络。在集体学习网络中,创新是网络的功能和目标;集体学习是网络的运行机制;网络主体则是以企业为核心,包括供应商、竞争者和高校及科研机构等;网络资源包括网络内知识和网络外知识。网络各行为主体以集体学习为机制通过各种有机联系实现集体效率。Schmits6把集体效率的来源依据其主动性程度不同分为基于社会网络的外部经济性和基于合作网络的共同行动。据此,把集体学习实现途径分为主动式学习和被动式学习。主动式学习是网络主体间自愿
10、性合作创新行为4,是合作双方基于共同目标进行联合研发,实现双赢效应。被动式学习是指企业通过网络知识外溢来获取创新资源。网络知识库在主动式学习与被动式学习间起着媒介作用。主动式学习增加了区域知识存量,形成网络知识库;被动式学习则以网络知识库为基础,实现企业对外溢知识的获取,同时网络企业可以通过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的转换。区域社会文化背景是构成社会网络的基础。一方面,通过信任的产生减少了创新的不确定性,加快隐性知识的流动。另一方面,社会网络有助于企业共享规则、程序,有助于隐性知识的解码转化,增加了区域的知识存量。图2基于集体学习的网络结构Fig.2The structure o
11、f network based on collective learning 2基于集体学习的创新网络模式本文以网络的个体和整体维度为基点辨别基于集体学习的创新网络模式。其中,网络整体特征以地理开放性为标准,包括封闭性和开放性。网络的封闭性是指网络的地理开放性较低,企业倾向于加强内部联系,与网络外部联系的成本很高,网络的封闭性有利于形成网络规范,抑制机会主义,也有利于网络内隐性知识的传播8;开放性是指网络的地理开放性较高,网络内企业接触网络外部知识的成本低,机会较多,网络的开放性则有利于获取第9期毛睿奕,曾刚:基于集体学习机制的创新网络模式研究 1479网络外部信息,当网络内企业位于结构洞位置
12、时其相对于网络内其他企业能获得更大的回报9。网络个体特征是以企业技术势能为标准,包括较大技术势差和较小技术势差。当企业间技术势差较大时,高技术势能的企业表现为较高的技术实力,且知识吸收和利用能力较强;而技术势能较低的企业则表现为技术实力较低,知识吸收和利用能力较弱,存在一定的“能力缺口”。技术势差较小则表明企业间知识吸收和利用能力相当。图3四种网络模式特征差异Fig.3The difference of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networkmodes依据网络开放性和结点技术势差,本文将集体学习网络分为四种模式:类为高地理开放性、低技术势差模式。由于该模式地理开放性较高
13、,网络内企业有更多接触和获得网络外部知识的机会。在开放条件下,位于结构洞位置的企业在获取外部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上具有更大优势,并对网络内其他企业实行信息控制,同时由于网络内部企业技术势差不大,每个企业都具有占据结构洞位置的潜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企业间的竞争,而过度竞争会使整个网络陷入衰退。企业逐渐意识到合作创新的重要性,网络主动式学习的特征日益显著,但网络知识存量的有限性迫使实力较强的企业开始跨越网络边界,从网络外部获取创新资源。因此,网络内外的知识联系越发紧密,网络技术路径不断被突破,而外部网络联系的增强减弱了网络内部联系的可能,降低了网络内部的知识流动,但网络惯性的存在依然使网络内部
14、保持着一定的联系。该模式下通过网络内部联系加快了知识共享,同时外部联系的增强也实现了技术路径的突破,从而使区域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美国的硅谷就属于这类模式,Saxenian认为硅谷的成功不仅归因于其内部企业具有很强的合作文化和精神,而且通过人员流动和跨国投资加强与海外高新技术园区联系和交流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类为高地理开放性、高技术势差模式。由于企业间技术势差较大,在开放条件下,高技术企业占据着结构洞位置,是网络中的关键者。高技术企业在网络外部知识获取的数量与质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同时对网络内其他企业进行信息控制。因此,该类企业的战略主要是通过信息控制来维持其在网络中的地位,这导致了低技术企业
15、在知识获取上处于不利地位,它们面临着两种战略选择,一是完全依赖于网络内关键企业的知识外溢;二是通过与网络内其他低技术企业或主体开展合作分工,增强创新实力。前者由于高技术企业对关键技术的严加控制,减少了低技术企业知识获取渠道,使整个网络的创新表现出两极分化,不利于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从后者来看,低技术企业间的合作分工有利于企业双方创新能力的提升,而高技术企业则会采取主动与低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分化战略,以维持其在现有网络中的地位,该类模式网络被动式学习特征显著。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就属于该类模式。在低成本驱动下,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设立高新技术企业,但为防止关键技术外流,跨国
16、公司很少与本土企业开展创新合作,以维持其区域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缺乏良好的创新氛围使得本土企业无法获得先进技术,制约了其创新能力的增强。类为低地理开放性、低技术势差模式。在该类模式下,企业间技术势差不大,主要是通过主动式合作创新实现区域知识共享。因此,其网络内部联系十分紧密,企业间主动式学习特征显著。内部联系紧密产生了企业间信任,有利于隐性知识流动和机会成本减少。但在封闭环境下,网络容易陷入技术路径依赖,不利于网络创新的持续性。这类网络主要发生在一些传统手工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地区,由于与外界交流能力有限,创新的不可持续性,使这些地区出现了衰退。类为低地理开放性、高技术势差模式。这种网络模式等级
17、特征十分明显。由于网络企业间技术势差较大,在封闭环境下,网络内低技术企业严重依赖高技术企业的知识外溢,但由于网络内部知识来源的有限性,高技术企业会主动与低技术企业开展合作创新,增加网络知识存量,维持其创新能力的持续性。而网络内主动式学习会使企业间技术势差不断减小,最终使网络向类网络模式转变。基于以上四种模式,我们将做出简要评价。类网络模式的高地理开放性使网络内企业能及时1480经济地理第30 卷与重点培育产业,是浦东新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从产值规模来看,近年来,浦东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取得了较快发展。两区合并之后,浦东生物医药制造业实现工业产值166.8亿元,占到全市的38.3%。目前,浦东
18、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和上海国际医学园,作为浦东的“药谷”和“医谷”,它们是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张江生物医药产业是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大脑,以新药研发为主,目前已形成“2校、1所、1院、18个公共服务平台、40多个中心”的产业集群空间格局。在新药研发方面,张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止2008年底,张江已研发新药产品229个,新药证书超过50个,目前在研药物品种207个,其中创新药物127个。张江“药谷”已成为中国创新药物研发数最多、国际新药研发注册最多的园区之一。相对于张江以新药研发为特色,上海国际医学园则主要以医疗器械制造为主,园区已入驻多家知名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其医
19、疗器械的产值已达全市的18%。然而,浦东生物医药产业新药研发中大多是仿制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在国际上影响重大的技术突破。从新药研发的若干环节来看,从早期的靶点发现等基础环节到中晚期的临床阶段,介入的企业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集群内的企业更多从事前期的研发环节,尤其是有一部分企业承接了跨国企业的研发外包业务,而介入到后期环节的企业不多。同时浦东医药企业在规模上偏小,经济效益不够突出,在产值上甚至不如单个国外大型医药企图4四种创新网络模式图Fig.4The figure of four innovation network modes获得多元化新知识,有利于技术路径的突破,同时内部企业间的联系
20、虽不如类紧密,但其网络惯性的存在也促进了内部知识流动,从长期和短期来看,I类网络创新绩效是较高的。当企业占据网络结构洞位置时,该模式便会向类模式转化。类网络模式中,高技术企业在网络外部知识获取上具有垄断优势,为维持其在网络中的地位,会减少与低技术企业的接触,以避免关键技术的外溢。因此,该网络的分化特征日益明显,高技术企业实力不断增强,而低技术企业实力则不断减弱,最终形成高技术企业对网络内创新利益实现垄断的局面;然而,低技术企业也会通过合作创新,孤立高技术企业,逐步形成与高技术企业抗衡的局面,这时,高技术企业会采取与低技术企业主动合作的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网络技术势差的减小,使该类模式又向
21、类网络模式转化。类、类网络模式的地理开放性都较低,网络封闭性有利于知识在网络内部的流动,却容易产生技术锁定效应,不利于网络创新能力的持续性。类模式因技术势差较小,短期内会表现出较高的创新能力,但从长期来看,封闭性产生了技术锁定效应,使网络出现衰退。为避免网络出现衰退,该模式可通过提升网络的开放性,促进网络内外知识的流动,保持创新的持续性。类网络模式的企业间技术势差较大,被动式学习特征明显,但由于处于封闭状态,企业通过合作创新的方式逐步减小了技术势差,使该模式向类模式演化。3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实证研究3.1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现状生物医药产业在浦东新区发展的重点产业。在“十一五”规
22、划纲要中,生物医药产业被定位为战略第9期毛睿奕,曾刚:基于集体学习机制的创新网络模式研究 1481表2四种创新网络模式特征Tab.2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innovation network modes模式类型模式特点主要特征主要方式演化与升级路径I类高地理开放性,低技术势差类高地理开放性,高技术势差类低地理开放性,低技术势差类低地理开放性,高技术势差与网络外部存在相互联系,获取网络外新知识,而网络内企业相互联系也较紧密网络内关键性企业占据着主导地位,对外部知识垄断,而低技术企业依赖关键性企业的知识外溢企业通过合作创新实现区域知识共享,有利于网络内知识流动等级
23、性特征明显,网络内低技术企业依赖高技术企业的知识外溢,同时高技术企业为增加知识来源也会与低技术企业开展合作主动式被动式主动式被动式企业占据结构洞位置向类转化;不断减少开放性向类模式转化随着网络内部联系提高向I类模式转化提高网络地理开放性,向I类模式转化提高网络内部联系向类模式转化;提高网络地理开放性,向I类模式转化业的产值。3.2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特征目前,浦东生物医药产业聚集了罗氏制药、礼来、安利等全球知名的生物医药企业。这些落户上海的大型跨国生物医药企业一方面与本国母公司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使浦东生物医药产业能够融入到全球生物医药生产网络,提升浦东生物医药产业的外向性。另一方面,这
24、些跨国公司在新药研发、技术检测、生产设备等方面相对本地生物医药企业而言有着较大的技术优势,这对本土企业和浦东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本文基于以上四种创新网络模式对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进行识别。4结论从创新网络特征分析来看,浦东新区生物医药创新网络属于类模式。海外跨国企业的子公司在网络中占据着关键位置。一方面,这些企业与海外母公司保持的密切的联系,融入全球生物医药生产网络。另一方面,这些关键性企业拥有较高的技术1482经济地理第30卷第9期 毛睿奕, 刚: 曾 基于集体学习机制的创新网络模式研究 3 1483 势能, 对网络内部实行信息控制, 防止关键核心技 术流入到其他企业
25、,使网络内知识溢出效应较弱; 在网络内部, 本土企业之间, 本土企业与公共机构 之间合作机制不完善, 将影响到网络内知识流动和 研发成果的产业化; 网络内呈现出的技术权力不平 等也制约了浦东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因 此,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应加强企业间水平联系, 鼓 励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及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 同时提高跨国企业的本地根植性。 对于本土低技术 科研机构之 企业, 通过加强本土企业之间及高校、 间的合作, 利用跨国企业技术外溢等区域知识库, 不 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增加与跨国企业合作的机 会, 从而使得整个网络向 I 类最佳创新模式转化。 参考文献: 1 Aydalot P.
26、ed. Milieux innovateurs en EuropeM. Paris: GREMI, 1986. 2 马萍. 产业集群内的集体学习过程和机制研究D. 西北大学硕 士论文, 2004. Camag ni R.Spatial 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n Europethe Italian Case J.Ekistics, 1991, 58(350- 351:330 - 337. 4 Capello R.Spatial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Hig
27、h Technology Learning Versus 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es J. ReMilieux: gional Studies, 1999, 33(4:353 - 365. H&Snehota, I.No business is an island: network The 5 Hankansson, concept of business strategy 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1989: - 200. 187 ment, H.Collective efficiency and increasi
28、ng returns W.IDS 6 Schmits, Working Paper 50, University of Sussex, Brighton, 1997. 7 Lawson, C&Lorenz, E.Collective learning, tacit knowledge and reg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Regional Studies, 1999, 33(4: 305 - 317. 8 Coleman,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M. Cambridge: J.S. Har1990. vard Univer
29、sity Press, 9 Burt, S.Structural holes 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R, Press, 1992. 肖勤, 曾刚. 上海浦东新区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企业创 10 王琳, 新网络比较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24(5: - 37. 34 11 肖勤. 上海浦东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 论文, 2006. STUDY INNOVATION NETWORK MODES BASED ON MECHANISM OF COLLECTIVE LEARNING BASED ON THE PUDONG BIOTECHNOLOGY INDUSTRY 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