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教案_第1页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_第2页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_第3页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_第4页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篇一: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之一教案】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之一送别诗鉴赏教学目标:1 掌握送别诗的特点,分析送别诗的思想情感2 分析送别诗表达情感的的方法及艺术手法,解答同类型的高考题。教学重点:分析送别诗表达情感的的方法及艺术手法,解答同类型的高考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创新激趣。学生竞赛背诵自己读过的送别诗。教师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聚散离合总是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送别诗。唐代较突出的2000 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

2、有400 多首。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二 展示问题,自主学习。思考:读以下五首耳熟能详的送别诗,概括送别诗的基本特点。 赠汪伦 李白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别董大高适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三 探究讨论,总结送别诗特点。要求:分组讨论从以下五个角度总结送别诗特点(1)形式标志:(2)常见意象:(3)基本情感:(4)感情色彩:( 5)艺术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四 成果展示1 学生交流,总结送别诗特点。2 学生代表演板3 教师点评赠汪伦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借助潭水直

3、抒胸臆,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表现,诗人将眼前景物与友人情谊联系在一起,情景交融,以水深比情深,联想自然巧妙,比喻生动贴切,化抽象的、无形的感情为优美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桃花潭水已有千尺之深,尚且不及,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有多深,是用了夸张的写法。表达了他和友人间的深情厚谊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虽是一场深情的离别,没有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

4、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别董大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天空的广漠,阳光的昏暗,漫天的黄云。在这天地之间,寒冷的北风又送来纷纷扬扬的大雪,更有“雁阵惊寒”,征人远别。描绘的完全是一派雄浑苍莽的边塞风光,寒凉冷落之意尽在其间,悲壮的气氛渗透字里行间,将边塞气象写得无比苍凉悲壮

5、。后两句却具有气吞象,威震四野的英雄气度:不要发愁再往前去便难逢知己,其实天下谁不敬重具有雄才伟略的大丈夫呢!反衬手法,以哀景衬壮情,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诗歌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寂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

6、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以冰心以告慰友人,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五 教师总结(一)送别诗特点:1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 ”或 “别 ”等字眼2 常见意象: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古道、渡口、阳关等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等自然物象:杨柳、萋萋春草、秋月、夕阳,孤舟(兰舟)、流水、远山、浊酒等3 . 基本情感: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4 . 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5 常见艺术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意借景抒情表现手法: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结

7、合修辞 : 比喻夸张拟人(二)鉴赏方法总结古人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为了达到抒情明志的目的,诗人往往要借助一定的意象,选用一定的方法,来表达情感。因此,鉴赏送别诗:先要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识别诗歌运用的手法,来分析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即送别诗鉴赏三步曲一抓意象二明手法三析情感六 小试牛刀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

8、湘我向秦。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离愁。借景抒情。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 ”、 “杨花 ”、 “风笛 ” 、 “ 离亭” 抒发离别愁绪。直抒胸意。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七高考链接2010 江苏卷 送 魏 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 分 )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 ”、 “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9、(4 分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第二课时专项鉴赏训练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衬;哀景衬壮情。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这首诗中的“渺茫 ”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渺茫 ”是遥远而模糊不清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看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

10、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 、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暗含了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2 、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 “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用 “青山 ” 白水 “ ”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 ”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 ”

11、描画出白水的动态,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幅青山秀水的送别图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1 、景物:“猿啼 ” 、 “暮江 ”、 “孤舟 ” 。情: “客散 ”、 “伤心 ” 、 “逐臣更远”。2、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万里反衬孤舟。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朋友美好的祝愿,感情豪放激昂,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篇二: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鉴赏诗

12、歌形象 一、感性认识诗歌的形象“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例 1、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

13、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 ”、 “明月 ”、 “清泉 ”、 “竹喧 ”、 “莲动 ”等积极的意象。例 2:蝉虞世南 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 垂矮: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 (帽带)。请分析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这首诗的首句写的是蝉的形态与习性,含有象征

14、意义。古代常以“冠缨 ” 指代贵宦,诗人将“尊贵 ”与 “清廉 ”的特点统一在“垂矮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次句写蝉的远传之声。“流响 ”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 个“出 ”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分析之后可以这样表述: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之上的蝉的形态、习性、鸣声的 (自然属性)描写,表明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说理-寓意),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例 3: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人来,

15、袜躔金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请分析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天真纯洁、活泼娇媚、感情丰富(含羞躲避)而矜持的少女形象。首句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神态,展示了她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见人来,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展示了少女想见又怕见的复杂心理。这首诗从动作行为、神态、心理等方面对抒情主人公作了细致描写。作业:阅读名师领航1 、练习:p43 的 “名师精讲”的 6 道例题。2、看书:p58 的 “诗歌意象附表”。二、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1 、抓意象诗歌的形象主要表现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分析诗歌形象即指分

16、析这些“象 ”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它的象征意义。如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再如 2003 年北京春季考题列出了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然后要求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就需要我们对诗中雁的形象有正确的理解:雁是候鸟,春秋迁徒,它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

17、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例 1、天净沙 #8226;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描绘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羁旅愁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

18、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2 、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从意象入手,展开想像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例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刺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 “人 ”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

19、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例如: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 ”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 ”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 ”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等,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即:本诗通过“月落 ”“ 乌啼 ”“ 霜 ”“ 江枫 ”“ 渔火 ”“ 钟声 ”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幽寂清冷的水乡秋夜图,从而表达出诗人孤孑清

20、寥的愁情。3 、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 ”、“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 ”“ 怆然而涕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另:可参考点绛唇和崔颢

21、长干曲附1 :点绛唇见第二页。附2:长干曲崔颢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相问,或恐是同乡。(其一)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其二) 注 长干,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靠近长江边,为吏民杂居之所。聚居于此的多为市民阶层,较少封期礼教的束缚,有较多的市民意识。横塘,地名,此地也在今南京市,与长干接近。九江,泛指长江。这两首诗形式上是两篇,实质上是由一问一答组成的一个整体,必须补出其中跳脱的部分,这样才能理解诗意。一条船从一位女子身旁经过,女子偶尔听到船上人说话,操家乡口音于是把船停住打问:“你的家在什么地方?” 并自我介绍:“我家在横塘。”再往远处想一想,女主人公家住横

22、塘,与长干接近,她从小生活在市民中间,没有过多受到“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仪范的熏陶,所以直言发问。再者,这位女子恐怕是长年累月看着这单调寂寞的江流、两岸的山峦平畴,也许非常寂寞,所以听到家乡口音觉十分亲切,便直言发问,因而无丝毫恤陀之态。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 ” ,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再看第二首,这是对方男子的答问,从第一首的首字“君 ”可看出。男子并没马上回答女子问话,而是自我介绍:我住在长江岸边,长年奔波在外,经常在长江上来去。直到后来才告诉对方两人是同乡,可见他对对方很有好感。“生小

23、不相识”,很惋惜;为什么惋惜呢?恐怕是甜甜的乡音、美好的容貌,使他觉得有点相见恨晚。但初次相见,只能用如此平静的话语和口气作答。由此可见,本诗展示了朴素的人情美、人性美,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作业:1 、杜甫的登高中,写景和抒情是如何巧妙结合在一起的?答:通过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萧萧下的落木、滚滚来的长江等八个意象,描写出了苍茫辽远、凄冷萧瑟的深秋景象,烘托出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悲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和景的和谐统一,创造出了一种悲凉沉郁的意境。2 、一鹭图刘羽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4、3分)答:描绘出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你喜欢的理由。(3分)答:首句,以“芳草 ”、 “垂杨 ”、 “碧流 ”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次句,“雪衣公子”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立 ”字写出了其孤独、寂寞之状。第三句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清高)、无人理解的一腔愁苦之情。末句,“独 ”、 “叹 ”两字直抒悲、愁之情。“斜阳 ”以景衬情。3 、名师领航中的练习1 、 2 题。补充资料:附 1:丰乐亭游春(其三)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1

25、、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怎样的特征?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美景或: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2 、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喜爱和恋恋不舍附 2:简析意境。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析:首句 “溪涨 ”暗示此诗所写为夏夜情景,着一“拂 ”字写风之轻柔,给人以闲适恬静之感; 次句写月落而繁星满天,描绘出晴朗的夏夜氛围,给人以舒适之感;第三句写船“横 ”,最具诗情画意,状幽静、闲适,末句以 “一声笛起”来得娴静,写出夏夜的清幽自然。全诗则描绘出一个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美好意境。附 3:水口行舟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1 、朱

26、熹,宋代家,有作品 等。2 、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3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 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 、宋代理学家,有作品四书章句集注等。2 、 “夜如何 ”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 ”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 ”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3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 “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不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篇三: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设计】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

27、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能力目标: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学会解答鉴赏人物形象类题型。情感目标:体会人物形象的情感,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热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难点:人物形象类题型如何规范解答【教学方法】引导法 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过程】一、导入吟诵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可知诗仙之恃才放旷;吟诵着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可知诗圣之心忧百姓;吟诵着陶潜“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五柳之怡情田园。在诗歌的天空里,英雄、征人、游子、悲士、隐士、宫女、思妇?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如群星闪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二、明确概念人物形象:作品中描写的人物;诗人自我形象。三、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1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示儿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