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 ,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 在联系过程与方法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较分析能力;识读明长城不意图明 朝北京城平面图等地图、图片,提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品 读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提升历史文 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愿望重重点难点】重点:1.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与农政全书三部科学巨著。2.明朝时期文学艺

2、术。难点: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甘肃的嘉峪关和河北的山海关遥相对应,雄峙于明长城的东西两边 都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嘉峪关修建于明朝初年 ,屹立在两山之间,地势极为 险要。关城略呈梯形,城墙高约十米,城上四面阁楼高耸,飞檐凌空,雄伟壮观。 清代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在诗中写道:“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据传当年建关时,匠师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后只剩一砖。此砖今存西瓮城门 楼后檐台之上。那么,明朝是怎样修建长城的?除了长城还修建了什么伟大的工 程?明朝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新课探究】1.科技名著(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史料研读:材料一 李

3、时珍(1518 1593),新州(今湖北新春)人。自幼对医学有着浓厚 的兴趣,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便决意放弃功名仕途,继承祖辈的事业,终 于成为著名的医生。他刻苦钻研大量古代医药学书籍 ,发现其中有不少错误,决 心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学著作。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 ,但“行 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 查。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上千个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 终于在他61岁那年写成本草纲目。材料二 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约190余万字,收入药物1800余种,比 前人增加了 370多种,记载药方11000多则,比前

4、人增加4倍,纠正了前人的错误, 总结了 16世纪以前我国的医药学成就。材料三EK蔓好材料四 本草纲目共分52卷、16部(纲),每部又分若干类,共62类(目)。它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对动物 和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问题探究:结合材料一说出李时珍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分析材料二、三、四指出本草纲目一书的特点。答案提示:品质:不盲从古训的创新精神,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广泛实地考 察的科学方法,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27年成书的坚韧毅力等。特点: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图文并茂;纲目分明。阅读材料体会本草纲目在世界医药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5、材料一 本草纲目不同语言版本:日文、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 俄文等。材料二 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著作中登 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留斯的 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三 本草纲目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而且对世界自然科学 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 尔文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2)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史料研读:材料一天工开物由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著。天工指自然力 ;天工开物即靠人工技巧从自然界开发出有用之物O材料二-X工Bfl物 >

6、*- ff « r南方泥屎冶排天工开将;割田材料三 天工开物介绍的生产技术,如北京王麻子菜刀、杭州张小泉的 剪刀,使用“夹钢” “贴钢”的技术;采煤时,已经能除瓦斯;纺织业使用了精巧 的提花机等,在当时世界上都是第一流的。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天工开物的内容。宋应星在天 工开物中是如何阐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 ?就此谈谈你的看法。答案提示:内容: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具体介绍了各种物品、生产 工具及生产流程。关系: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看法:宋应星的强调是对的。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人与自然不协调 意味着人不能适应生存环境或破坏

7、了生存环境。如果人为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 协调,则意味着破坏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 无尽的,但科学技术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对自然力的利用,这种认识和利用,不可能超越自然。阅读材料体会天工开物的历史地位材料一 日本学者三枝博音称其为“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材料二 英国学者李约瑟称其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称宋应 星为“中国的狄德罗”。(3)徐光启与农政全书史料研读:材料一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卒于崇祯六年(1633年),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 曾同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共同翻译

8、了许多科学著作,如几何原本泰西 水法等,成为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同时他自己也写了不少关于历算、测 量方面的著作,如测量异同勾股义;他还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主持了一 部 130 多卷的崇祯历书的编写工作。除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工作以外 , 他还亲自练兵, 负责制造火器, 并成功地击退了后金的进攻。 著有 兵机要诀等军事方面的著作。但徐光启一生用力最勤、收集最广、影响最深远的还要数农业与水利方面的研究。材料二 农政全书分为 12 目, 共 60卷, 约 70万字 , 包括了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及技术知识等, 不仅是 17 世纪以前中国农学的总结, 而且还介绍了一些外

9、来的农业知识。问题探究: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谈谈徐光启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答案提示: 徐光启是中国古代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接触较早较多的一位科学家 , 他已觉察到了欧洲的水利技术等比中国先进, 能关注别人的长处, 虚心接纳外国的科技成果, 这在闭关自守的明清时代是难得可贵的。 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不畏艰险、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4) 明朝时期我国科技巨著的特点明朝时期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 , 在封建社会允许的范围内 , 科技文化发展的余地很小。当时科技文化的主要成就不是创造, 而是继承和总结。从内容上看:多、全一一总结性的巨著,是集大成之作。从价值和影响 上看

10、:虽无突破、创新,但传统科技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从人的主体行为上 看:勤奋钻研、身体力行,注重调查研究,具有献身科学的精神。从部分内容上 看 : 开始涉及西方自然科学 , 如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2. 明长城和北京城(1) 明长城史料研读:材料一 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下骚扰,早在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 就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成化十五年(1479年),筑开原至辽东边 墙,这段边墙长八百八十多千米16世纪初,修筑了甘肃境内黄河沿岸的一段 长城(南至靖远),修筑了嘉峪关及其附近的长城此外,小规模的修筑,随时 随地都在进行,一直没有停止过。材料二明长城材料三秦长城问题探究:依据材料一

11、说出明朝修建长城的目的。根据材料二 ,说出明长城的东、西起 止点。用简短的话评价长城。答案提示: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下骚扰。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 ,西至嘉 峪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综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一下秦长城与明长城有何不同答案提示:X秦长城明长城目的抵御匈奴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下骚扰材料土筑结构东段用条石和青砖中段用土心砖(石)起止西起临洗,东到辽东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长度蜿蜒万余里总长万余里ftg明长城较奈长城靠南长城一瞥【山海关】倚山临海,形势险要。关北万山重叠,长城从山下蜿蜒而过,与关城相连,一直延至海边。关城高10米,厚6米多

12、。城楼上层,悬有“天下第一关” 的匾额。【居庸关】是万里长城的重要关口 ,距北京约50千米,为保卫京师的屏障居庸关以险著称,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嘉峪关】甘肃嘉峪关为明长城西端的终点,始建于1372年,因建在嘉峪山上而得名,地处河西咽喉之地,地势十分险要,自古被誉为“河西第一隘口” ,是 历代封建王朝戍边设防的重地,也是古代丝绸之路及东西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嘉峪关关城呈梯形,周长733米,高10米,垛墙高1.7米,面积33500平方米。(2)北京紫禁城气势恢宏的北京城图文再现:材料一 永乐十八年(1420年)九月,“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 师”。十一月,

13、“以迁都北京诏天下”。北京郊庙宫殿,“通为屋8350楹,自永 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建成。材料二明朝的北京城I明初宜建明中期措建具体解读:从14061420年,明成祖先后动用13万工匠、上百万民夫及士 兵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包括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个部分。宫城就是通常说的紫禁城。宫城外面是皇城,其正门为雄伟壮丽的天安门(明称承天门)。皇城外围是内城和 外城,里面店铺林立,为富贵之家的聚居之地。纵贯北京全城有一条中轴线,全长8千米,像是全城的一条脊椎。以外城正 中的永定门为起点,经过内城正中的正阳门,皇城正中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 城的午门,然后

14、穿过紫禁城的中心,出神武门,越过景山,而止于鼓楼和钟楼。北京城的布局正是以南北中轴线为主干对称展开, 规模宏大 , 主次分明 , 严谨整齐 ,雄伟端庄 , 成为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金碧辉煌的紫禁城阅读下列材料体会紫禁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材料一 紫禁城占地72 万多平方米, 简直就相当于中国一座不大不小的县城; 民间传说故宫有房间 9999 间半 , 后据专家考证, 现存房间也有8700多间 , 简直又像一个迷宫。紫禁城从建成之日起, 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大自然的风霜雪雨 , 却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雄姿。紫禁城,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宫建筑群。材料二 紫禁城主体

15、建筑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 , 按使用性质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前朝是皇帝和官员们举行各种典礼和政治活动的地方 ( 从乾清门前的横街到午门这一区 ), 外朝的中心区域是前三殿 , 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象征政权的中心; 内廷是皇帝办公和居住的地点 , 从乾清门开始 , 包括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御花园 , 东西六宫等。前三殿和后三殿均在中轴线上 , 其余则对称布置在左右 , 拱卫着中轴线上主要的建筑。材料三 皇宫的建造用料也极其讲究 , 木料大都采用云、贵、川等地的名贵楠木 , 所用城砖是山东临清等地烧制的 , 而宫殿内铺设的金砖是由江南的苏州等五府承烧的 , 石料采用北京房

16、山的汉白玉石 , 天津蓟县盘山的五色虎皮石和曲阳县的花岗石。所用琉璃瓦件 , 主要是由著名的“西窑”承烧的。修建宫殿时 , 还增调大江南北的大批著名工匠、艺人、劳工到北京轮流服役, 每次有 10 万工匠。其工程之浩大, 用人之多 , 耗资之巨是十分惊人的。材料四堂辖城花清宫由家3.小说和艺术(1)小说的发展历程史料再现: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魏晋时代,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创作了 许多神仙鬼怪小说。到了唐朝,出现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的形式;唐朝的传奇 小说,内容由志怪述异扩展到人情社会的广阔生活领域。宋代开始出现白话小说“话本”。到了元末明初,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

17、和章回体的长篇小说。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了成熟阶段。小说 的内容,多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 意愿。图示解读:上古神话传说魏晋志怪小说明清小说宋元话本一唐传奇(2)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史料研读: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字贯中,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 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根据民间长期 流传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编成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 历史小说。它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写到西晋的统一,描绘了三国时代 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

18、栩 栩如生,对后来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过 ,由于时代和阶级 的局限,三国演义也存在一些缺陷,书中不仅诬蔑黄巾起义,而且拥刘反曹的 鲜明政治倾向贯穿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这些都是应该批判的。问题探究:根据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你能说出历史著作和历史小说的区 别吗?答案提示:历史著作的要求是应准确地再现已经发生过的史实。历史小说是 以历史事件为基础,通过文学创作,构思出为作品思想主题服务的具体情节和人 物形象。它是在反映历史面貌的前提下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和 虚构,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其故事情节和人物事迹与历史实际并不完全 一致。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不

19、是历史著作。水浒传史料研读:施而t庵(1296 1370),元末明初的小说家,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是兴化白驹场人(今属江苏)。他根据民间流传的宋江起义故事,写了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 篇小说。它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描写以宋江为首的北宋下层官吏和劳动人民 在权贵、贪官、恶霸地主的欺凌压迫之下,从进行个人反抗到聚义梁山,同封建 统治阶级展开武装斗争,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直到最后 失败的全过程。由于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水浒传对封建制度不是持根本否定 的态度,此外

20、,小说还渲染封建迷信和小生产者的“义气”。问题探究:你如何评价水彳传这部小说?答案提示:水浒传体现的反抗权贵、贪官、恶霸地主等封建势力的压迫 和剥削的思想值得肯定;但对水浒传书中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流露出浓厚的 忠君思想以及渲染封建迷信和小生产者的“义气”,要给予批判。西游记史料研读:吴承恩(约15011582),号射阳山人,江苏山阴(今淮安)人,晚年写成了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这部小说由三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写孙悟空的故事 (第1回至第7回);第二部分写唐僧取经的缘起(第8回至第12回);第三部分写 取经的经过(第13回至第100回)。作者通过各种神化了的人物,淋漓尽致地揭 露封建统治者的腐朽和罪恶,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敢于反抗压迫的斗争精 神。但是,西游记描写的是取经的故事,书中带有宗教迷信的色彩,宣扬了因 果报应、宿命论的思想。问题探究:作者在创造孙悟空这个形象时,用意是什么?答案提示:作者借助神话故事,曲折地反映了人间的现实。揭露了封建社会 的腐朽和罪恶,借孙悟空的形象,反映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