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复习资料_第1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_第2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_第3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_第4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词解释左传概述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既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相传是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我国现存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

2、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本书在我国的文学界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史学也有巨大的贡献!伦理思想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作者要求担负有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他们所拥有的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些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主要内容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左传

3、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就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作品评价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由于它具有强烈

4、的儒家思想倾向,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叙述方式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但倒叙和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文学色彩左传对后世的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很大影响,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之一。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与尚书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特点可概括为:第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时间的故事情节化。第二,刻画人物性格神

5、形毕现,有立体感。第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第四,擅长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后世影响左传是我国最早最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同时也是一部长于修辞的文学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总之,这部搜罗广泛,丰富多采的史学巨著,对后世史学、散文乃至小说、戏剧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地位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历来研究者常把它和史记并称,尊为历史散文之祖。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这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通常

6、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

7、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屈原-主要作品九章: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九歌: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其他:离骚 天问 远游 卜居人物简介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屈

8、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

9、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mì)罗江自杀。老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定于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关于端午节其中的一种说法)。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著作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

10、,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

11、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作品风格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反映了屈原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苦苦探求。此外如九歌、天问等还采用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为素材,其想象之大胆、丰富,古今罕有。除此之外,屈原的作品还

12、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

13、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敬仰和崇拜的诗人。苏轼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14、。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生性放达,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黄庭坚称他“真神仙中人”。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

15、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

16、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17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

17、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风格思想一、诗苏轼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流传于后世的有2700多首。他的诗有一个最突出的主题:同情人民、关心生产。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脍炙人口。如游金山寺、望湖楼醉书、望海楼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就细致地描绘了长江的夜色、江南的晴雨和西湖的胜景。百步洪、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登州海市等作品则逼真地描写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他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特点,还能写出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

18、苏轼善于从日常的生活和普通自然的小景中领悟新意妙理,从而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琴诗、题西林壁、泗州僧伽塔等就是即景寄意。还有一些诗满含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的精神。二、词苏轼的词恰似北宋词坛的一阵清风,既影响了当代,又为词体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从现存的300多首词来看,苏轼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不仅用来写爱情、离别、旅游等,还用来描绘农村生活、报国壮志、贬居生涯等。他用笔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寄托自己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并在词中更多地倾入了自我个性。如满江红“江汉西来”就是一篇即景怀古的词,定风纱“莫听穿林打叶声”则是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

19、然自处的生活态度。在徐州,他写的五首浣溪纱则以清新隽秀的语言描绘了白叟、黄童、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不同的农村人物。苏轼扩大词的内容,抒情写景、说理怀古、感事等题材,无一不可入词。苏轼提高词的意境,扩大和开拓词境,提高格调,豪放词以外,也有清旷飘逸、空灵隽永、以至缠绵妩媚之作。苏轼词风豪放(王国维曰“东坡之词旷”),将词“诗化”,笔力雄健,个性鲜明,展现出作者旷达、爽朗的个性,多毫情壮语,意气昂扬,感情奔放,想像丰富奇特。体裁和音律上,苏轼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词的文学生命重于音乐的生命。苏词作品往往有序,阐明词的内容,或作词的原委、时间、地点,事实分明。三、议论文苏轼散文中的议论文汪洋恣肆,记

20、叙文结构谨严,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与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一同被传诵为名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力求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在文学创作方面倾注了毕生的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在答谢民师书中,主张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更要敢于独创。他比较重视文学创作技巧的探讨,答谢民师书中写道“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事物了然于心”,这就触及到了文学创作的规律。他的创作实践也体现了他的文学观,致使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具有独到的成就。四、书法苏

21、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五、绘画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宋高宗,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简答简述我国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轨迹先秦是指

22、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社会形态。先秦是我国散文发展的最初阶段,是散文中各种文体产生和源头,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文学是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夏商时期的政权在文化垄断除了巫之外,还有“史”。凡是祭祀、征伐等等,巫在贞问之后,将结果刻在甲骨上,交由“史”保存。一、商朝中期到商周之交:历史散文产生和萌芽阶段这一时期作品有甲骨卜辞、钟鼎铭文、周易甲骨卜辞是我国最早的散文,产生于商代中期以后,广泛地反映了商代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是狩猎、农业、祭祀、战争等大的方面。它不成篇,最长不过百余字,但使用了虚词、语气表达情感,具备了散文的朴

23、素形式。如:已未卜,亘贞:逐豕,隻?意思是说,已未日占卜,名叫亘的巫卜问道:“追赶野猪,捉得到吗?”最后一句仅一个“获”是疑问句,语气分明,句子精练简短,强化了词的语法功能,用较少的词表示了更丰富的意义。钟鼎铭文产生于商周二代,由简到繁反映了散文的发展。商代的钟鼎铭文文字较少,从几个到几十个字,到了周代,鼎保存下来的较多,铭文也较长。最著名的是宣王时毛公鼎,共计499字,堪称当时的长篇巨制。周易产生于商末周初,是我国最早成形的一部书,繁衍了散文的进一步发展。其语言精炼、生动形象,有抽象说理,更多的是形象叙事。与卜辞相比,有了许多修饰词、限制语,语言准确形象、富有文采,出现了双声、叠韵、重言等。

24、二、商朝中期到春秋末期:历史散文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代表作是尚书、春秋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文集,收集了商朝中期到春秋中期官方文诰,以记言为主,有少量记事,开始有了成篇的文章。现存尚书共33篇,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其中虞书41篇、夏书2篇、商书7篇、周书20篇,据后人考证,商书、周书比较可靠。尚书中盘庚三篇最为可信,盘庚是商代第二十位君主,曾三次迁都,盘庚在迁都前后三次向臣民讲话,要说服他们,甚至是威胁。史官记了这三次讲话内容,就是盘庚三篇。盘庚三篇文句古奥难懂、言辞尖锐、感情充沛。韩昌黎进学解曰:“周诰殷盘,诘屈聱牙”,但颇能传示讲话人口气、态度、情感。从内容到形式,保留了较

25、多的本来面目,其中不乏形象生动的比喻,如“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中最晚的文章是周书里面最后一篇秦誓,这是秦穆公自责之辞,文辞扼要生动、语意恳切、感情沉痛,运用了对比手法,标志着散文有了进一步发展。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史自鲁国隐公元年(前722年)至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止,共十二公,历时242年。春秋记事方法与特点是以年、时(季节)、月、日、事为记史顺序,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记史系统。春秋在语气上的特点比较突出。特别重视用词的准确与含义的深刻。通过词语的准确动用来表明记录者的不同态度和评价,形成了“春秋笔法”,即后人所说的“一字褒贬,微言大义”,但作

26、者不轻易用一词,用一词则表明作者的态度。春秋语言平易含蓄,记事具有了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我国记事文之祖。三、战国初期:历史散文的成熟阶段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是左传、国语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产生于战国初期,是我国第一部史传文学的杰作,是言事相参的产物,到了春秋时期,诸候各自为政,社会斗争十分的复杂。简单的用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方式不足以记载反映历史的现状。为适应历史的需要,左传的作者创造了言事相参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组成一系列故事情节,以人物为中心,反映历史,是我国历史是第一部写人的作品,它标志着散文的成熟。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史传文学,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

27、形象。作者善于利用多种叙述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预叙),通过人物说的话、行动组成一系列故事情节,相对集中地记载了一个人物的重要事件。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增强了事件的戏剧性。左传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描写大大小小的战争有三四百起之多,是我国军事史的宝贵资料,同时也为军事文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后来的军事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统治者提供了借鉴。左传战争描写具有以下特点:1、从战前写起,写交战双方的政治、外交准备,政治上是否取得人心、民心,外交上尽量分化孤立敌国盟友,拉拢自己的盟友,如左传·城濮之战。2、战中正面描写很简单,有时甚至一笔带过。如左传·长勺之战,写战争过程

28、只有四个字:“齐师败绩”。3、最后进行战后经验教训总结,为统治者提供借鉴。左传善于写行人辞令。行人辞令,即外交辞令,春秋时期,诸候国因政治需要,外交活动频繁。在外交活动中,一方面要顾到“礼”,另一方面要把自己真正用意表达出来。左传语言简炼含蓄而富有文采。左传从文章的结构到语言的艺术,都是后世“古文”的典范之作,唐宋古文诸大家提到学习古文时,多推荐此书。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产生于战国初期,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一部分史实,共七万多字,以记言为主,故名国语。国语不如左传系统全面,记史也繁简不一,其中晋公子重耳之亡占到了整本书的四分之一。就整体而言,其思想

29、性、文学性亦不及左传,但国语长于记言,言辞言简意赅,富有哲理,具备了议论文的特点,为后代诸子散文提供了借鉴。语言古朴简炼,有不少生动的比喻四、战国末期:历史散文的进一步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是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承上启下的作品,它上承左传、国语,下启史记,标志着先秦历史散文有了长足的发展。战国策是继国语之后又一部分国记事史书。战国策共十二国三十三卷,主要通过对战国初期纵横家及策士言行的记录来反映他们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战国时期,七国争雄,辩士云涌,士阶层特别活跃,也日渐壮大。尤其是纵横家,他们在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到处游说来推行他们的政治主张,同时善用计谋诡计,利用矛盾以求私利。战国策在写作上

30、往往截取一事件片断,以一个历史人物为中心,以其它人物为配角,从而反映历史,为传记文学开了先河,提供了借鉴。战国策大量运用铺排、夸张的手法,大量运用寓言,形成了整本书“铺张扬厉”的艺术风格,语言在左传、国语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一条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轨迹,从最初甲骨卜辞只言片语到史传文学杰作左传再到分国史书战国策,历史散文的发展日趋成熟,在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同时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简述我国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诸子散文的形成说理散文蓬勃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所决定的,而其直接原因是士的阶层的形成和百家争鸣

31、局面的出现。具体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需要人才,并且能够产生人才的时代。当时社会激烈动荡,兼并战争频繁。到了战国,诸侯间的存亡斗争更为激烈,奋发图强就能捷足先登,扫灭群雄,统一全国;不图强则必然削弱萎缩,最终灭亡。面临这种严峻局面,各国统治集团在展开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同时,也展开了智力资源的竞争。他们纷纷礼贤下士,争相延揽人才,人才的价值空前升值。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的另一个方面是,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人才产生的条件。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分封制度解体,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一部分贵族随着贵族身份的丧失,沦为平民,把他们的文化知识带到民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学府下移,民间聚徒讲学

32、之风兴起。比如说孔子,本为殷商苗裔,但至孔子时已经从贵族降到一般平民。他早年受到了比较全面的文化教育,也从事一些平凡的工作,有短暂出仕经历,后周游列国,率不得志,晚年整理文献,教授生徒。孔子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开创了儒家学派;墨子聚徒讲学,组织成颇有纪律的集团,形成墨家学派。战国之际,私人讲学之风更盛,孟子、荀子等都曾是同辈中的老师巨擘。这种局面使社会下层人民获得了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机会,从而极大的开发了人才源,使得人才源源不断地以空前的规模生产出来。促成了“士”这一特殊阶层便迅速崛起。时代的变革,历史的发展,需要新的思想和理论,对社会现实做出解释,对社会未来作出设计。于是,大家纷纷拿出自己

33、的学说讲学授徒,相互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论难,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散文是见道明志,论难说理最便捷的文体,于是,以探讨哲理人生,研究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诸子散文便勃然兴起。诸子百家的分类按学术思想流派划分,司马谈把他们分归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而刘歆又分其为十家: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诸子中影响最大的是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代表性的著作有道德经、庄子。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代表性的著作是论语、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性著作是墨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代表性著

34、作有韩非子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先秦诸子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老子和论语(产生于年龄末期制战国初期)。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要的议论断章。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产生于战国中叶)。孟子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明显的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围绕一个主题而设立,以论说为主体,初步具备驳论性质。庄子则突破语录体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产生于战国末期)。荀子和韩非子的文字基本上是议论文的语言,抽象说理的部分增加,逻辑周密,结构复杂而严谨,标志着议论性散文体制的成熟,反映了先秦说理文的最高成就。先秦诸子散文的主要特征最先面世的是老子道德经。也叫作老子,其最

35、主要的内容是对“道”及其规律的论述。老子以天之道来推论人之道,主张社会的规则应效仿自然规律。老子用“上善若水”来说明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还以大自然中的水为例子,说明“以柔克刚”的道理,从而引申到“以退为进”“甘居下流”“不为民先”的处世观与政治观。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于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至为深远,对于世界思想文化也产生了并正在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这是我国哲理性著作易经的文体的嬗变,也蕴含着诗经的风韵,是老子独创的一种文体。作为议论文,老子采用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老子以道为学,以诗为文,并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散文以神

36、理为体,以形文为用的文章体制。论语比老子稍晚。它的体制与老子全然不同。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多是些叙说性文字或断语,篇幅短小简约,还未形成结构完整的单独篇章。但是,这些语录也具备了散文的基本特征,表现提供对话的语境以及出了与老子不同的艺术特色。首先,论语刻画了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提供对话的语境以及富有很强表现力的任务举止言谈,取其,展现任务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其次,论语的语言也很有特点。它以口语为文,亲切自然,而又生动传神。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表达含蓄而意味深长。论语注重实用而又文质彬彬的文风深刻地影响到后世散文的创作,成为先秦说理文的主要形态。总之,春秋时代

37、的散文,在论说文的体制、表现方法、语言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艺术性,并且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从而奠定了诸子散文的基础。孟子的文章在语录体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些章节依然是论语式的片言只语的记录,而有的章节则出现了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反复论证的对话体文体。文章的篇幅明显的增长了。有时为了论述一个问题,可以使用多达数千字的篇幅。孟子发展了辩论艺术,善用比喻,寓言说理,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孟子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远胜墨子,而其文章体制却不如墨子成熟,这也许与孟子墨守儒家家法,作文模仿论语有关。庄子的散文极富创造性,首先,它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来撰述说理文。文章很少使用逻辑方法进行辩论,而是多用寓

38、言故事连缀成篇,用形象直接说理,理隐事中,意在言外。从文体是看,庄子基本摆脱了语录体,文章具有专论体的倾向,但依然保留着对话体的成分。庄子还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千百年来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文学创作。老子发轫于前,庄子继轨于后,共同创造了散文艺术极品,在先秦诸子中独放异彩。荀子与韩非子的出现,标志着议论性散文体制的成熟。荀子的散文,大都是一些长篇大论,文章具有标题,且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完整,成为成熟的专论体议论文。此后,这种文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韩非子发展了荀子的议论文,极富表现力与说服力,把议论文的写作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还收集、整理、创制了大量的寓言故事,使寓言成为一

39、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诸子在散文发展的过程中,各具特色,各有建树,但是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们又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关怀人生,关注社会,贴近现实。他们为社会而立说,“文章合为时而筑,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传统提供了范例,奠定了基础。第二,议论中倾注了浓烈的情感。诸子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著文自然就把感情倾入文章之中了。第三,象喻式的表达方式,形象地说理方法。使议论文变得生动活泼,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直接影响了后代的语言修辞。诸子论著都是学术著作,它们以其深邃的思想,宏博的理论,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影响了中国一代代的知识分子。同时,它们又以其华美的词章,

40、瑰丽的形象,多彩的风格,高超的技巧,丰富的想象,成为精美的文学作品,铸就了我国散文发展的黄金时代。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概况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隋朝建立(489),前后约400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战争频仍,军阀割据,朝代更迭,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宽松、文学艺术极为活跃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大转变,且极富创造性时期。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轨迹:诗歌是这一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领域。我们从三个线索予以表述:(1)时代线索: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次大丰收,其代表人物有“三曹”和“建安七子”;正始诗歌,其代表人物有“

41、竹林七贤”,而真正代表正始诗歌成就的是阮籍、嵇康;太康诗歌,作家众多,有所谓“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除左思外,成就不太高;永嘉诗坛,代表人物有刘琨、郭璞与玄言诗人许询、孙绰等;晋宋之际,陶渊明是成就最高的诗人;齐、梁永明体诗,代表人物有谢朓、王融、阴铿;梁、陈之际的宫体诗;北朝文学以庾信成就最高,庾信是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2)内容线索:建安诗歌,悲伤离乱,慷慨苍凉,梗概多气,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被称为“建安风骨”;正始诗歌继承建安诗歌的传统,由于环境险恶,变慷慨用世为忧生嗟叹;太康诗歌重模拟、颂功德,重形式倾向明显,而左思则是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的继承者。其咏史诗,借古讽今,抒

42、写怀抱,笔力矫健。其后,鲍照拟行难路和拟古之作,情感抑郁、体气豪迈;庾信拟咏怀抒发悲愤,开绮艳、清新、老成的诗风。在玄言诗盛行之际,陶渊明可谓独树一帜,他以平淡自然之风开田园诗歌一派。谢灵运和谢朓完成了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开山水诗一派。梁、陈时期的宫体诗风靡一时,这是诗风的一股逆流。(3)体裁线索。曹操四言诗,曹植五言诗和建安七子的文人五言诗彬彬其盛,蔚为大观。永明体新诗的出现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七言诗也得到了开创和发展。曹丕的燕歌行,标志着七言古诗的成熟;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创制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曹操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发展了乐府诗;以四言写乐府,使四言诗出现

43、中兴。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又一次集中的民间口头创作。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南朝民歌风格清丽柔弱,代表作为西洲曲;北朝民歌风健质朴,代表作为木兰诗。散文一改两汉史传、政论独盛的局面,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与汉代散文相比,有四个特点:一、叙事言情的书信和山水散文兴起,用书信的形成写自然山水是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独创;二、历史传记逐渐独立于史书之外,成为文学传记;三、抒情成分增多;四、文章趋向骈俪。骈体文形成并臻于鼎盛。文章四六句型已成常规,追求精致的对仗、谐调的声律、使事用典、雕饰辞采、骈文创作盛极一时。辞赋由汉大赋演变为抒情小赋,并向骈化和律化方向发展。小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

44、新的文学样式,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主要有志怪小说搜神记和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文学意识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自由,带来了文学理论发展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专论,它对文学的社会地位与作用、文学批评的态度与方法、文体的区分、文风与作家的关系等重要问题提出了看法,标志着文学批评进入了新时期。陆机的文赋是一篇用骈体文写成的文论著作,阐述了相当完整的创作论,它第一次把创作动机、过程、方法、形式、技巧等问题归入文学批评范畴。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巨著,是对前代文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它初步建立了文学史观,既重视文学发展与世风的关系,也重视文学自

45、身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较全面地说明了作品的内容与形成之关系,总结了创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经验和教训,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论著作。诗品序是全书的总论,论述了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对诗歌的某些创作方法及诗歌的抒情达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它也存在一些缺憾,如对某些作家品评失当,对声病说盲目排斥,在探讨诗歌传承关系时显得简单化,但它无疑是研究汉魏六朝诗歌的重要参考材料。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发展,逐步使文学创作置于其影响与指导之下。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同步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

46、酝酿着新变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孕育着、萌生着、成长着,透露出新的生机。一种活泼的、开拓的、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一幕接一幕新的景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这种新变总的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就文体的发展看来: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增强了诗人的个性,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一种诗化的散文即骈文的兴盛,成为这个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抒情性很强的、可以充分发挥汉语语言形式美的文体;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并因骈文的

47、兴盛而增加了骈俪的成分,骈文、骈赋在梁陈两代进入高峰;七言古诗在这时确立起来,并取得可喜的成就;南北朝民歌的新鲜气息,刺激着诗人进行新的尝试,再加上其他因素,到了唐代绝句便繁荣起来;小说在这时已初具规模,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以393年的时间酝酿这些新变,虽然显得长了一些,但和汉代大约四百年文学的收获相比,不能不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成就是相当可观的。如果没有这段酝酿,就没有唐诗的高潮,也就没有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了。简述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参考一:1、唐朝有力地巩固了隋朝达成的尚未稳固的国家统一,使民族文化的融合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对外文化交流也异常活跃。这种多元

48、文化融合的大背景成为唐代文学大繁荣的文化基础。2、唐代延续了隋朝开创的诗文取士政策,并予以发扬光大。这也就成为唐代文学繁荣的制度原因。3、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一个跨度近三百年,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社会长期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如此长的历史,如此庞大的人才矿床,如此稳定的文化建设环境;文学没有理由不繁荣。4、唐文学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魏晋南北朝已经开创的文学自觉局面。如果说魏晋南北朝已经开创以来诗品、文赋、文心雕龙等著作标志了这一时期文学在理论上的自觉的话,那么,唐代文学的繁荣则充分实现了文学自觉由理论到实践的成功跨越。唐诗是最好的表现追问能不能在详细点回答: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唐代

49、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唐朝建立不久,经济就从隋末的大破坏中恢复过来,并迅速得到发展,至天宝中上升达于顶点。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的思想与文化。唐代建立者一视华夷的心态,整个唐代,广泛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从文学艺术到生活趣味、风俗习惯,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唐代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男女较为平等。妇女在行为上也较不受约束。的这种较为开放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的意义。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国力日渐强大,为士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唐人入仕,较之前代

50、有更多途径。开科取士,唐沿隋旧,而更加发展成熟。唐代开科,分常选与制举。常选有秀才、明经等12科,其中明经又分为七;制举的确切数目已难了解,但据唐宋人的记载,当有八九十种之多。科举之外,尚有多种入仕途径,如入地方节镇幕府等。入仕的多途径,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一批较接近广阔社会生活的寒门士人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廷的狭窄圈子,走向市井,走向关山与塞漠,这对文学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的。由于国力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唐人恢宏的胸怀气度与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有很大的发展。唐初设立史馆,出于

51、以史为鉴的目的,修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五史。后又以太宗御撰的名义修晋书和以私修官审的形式修南史和北史。八史的修撰,提供了丰富的修史经验,不久便有刘知几的史通出来,广泛地论述史学问题,反映了一种求实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与文学潮流的发展同步。初唐的文学潮流,逐步的向着反伪饰、求真情的方向发展,与初唐诗风朝着合南北文学之两长,旨深、调远、辞巧,声律风骨兼备的方向发展不无关系。音乐和舞蹈的繁荣,与文学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唐代,燕乐的发展产生了一种诗歌的新形式:词。燕乐用诗于歌唱,从绝句开始,后来才因调填词。其实,古体当时也可用于歌唱。参考二:一、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

52、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二、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汉代始,多民族的统一体已经形成。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再现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结束了南北分裂的纷扰混乱,唐使多民族的统一体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为加封边疆的治理,唐统治者极为重视边功并大加封赏。这就刺激了时人赴边从戎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文人,纷纷奔赴边塞,投佐幕府,随主将驰聘疆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

53、”。建功立业,获取功名成为一种时尚。边塞的征戎生活、异域的奇丽风光,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寄情于边塞的诗人应运而生。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有两千余首。边塞诗的兴盛为唐诗的繁荣增添了异彩。三、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究。唐初社会经济恢复迅速,庶族地主势力不断上升,为广泛吸收庶族地主参政、唐承隋制,取消了魏晋六朝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唐科举取士分常举和制举两类。制举由皇帝主持,科目临时设置,不常举行。常举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六科。考生集中在秀才、进士两科。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

54、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刺激了时人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四、统治者的个人爱好、提倡有助于全社会重视诗歌风气的形成。唐代君主,很重视诗歌,也大都能诗。太宗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与之唱和吟咏。高宗、武皇常自制新词以入乐。玄宗本人就是诗人,自述每运笔赋诗,辄“乐以忘忧”。文宗特制诗学士七十二人。武皇宴集群臣,宋之问赋诗最佳,曾获御赐锦袍。帝王的爱好、倡导提高了诗人的声誉,有助于形成全社会重视诗歌的风气

55、。五、文禁松驰,是产生大量抨击权贵、真实反映底层生活诗歌的前提。文学艺术的高峰,总是出现在思想比较解放的时代。唐朝统治者清明大度,敢于招贤纳谏。唐太宗能用直言敢谏的魏征;武则天重用贤臣狄仁杰;唐玄宗对于那些直刺自己的诗歌也不犯禁。“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唐代诗人在一个较为自由的思想空间里直抒己见。李白:“奸臣欲窃位,树党自成群。”杜甫:“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些大胆揭露权贵的不朽诗篇,只有在文禁松驰的社会环境里,才能一经问世就得以广泛流传。文禁松驰的政治气氛,使民族艺术的创造力得到解放,使诗人无所顾及地追求艺术的创造力得到解放,使诗人无所顾及地追求艺术的创造与完美。六、“安史之

56、乱”丰富了诗人的创作素材.社会的巨变刺激着诗人的灵感,也为诗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杜甫、元结、顾况等诗人对黑暗现实做了痛苦的观察与冷静的思考,从而创作了大量揭露阶级矛盾、反映民生疾苦的优秀诗作。七、中外文化交流和各种艺术的发展也对唐诗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唐帝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水陆交通发达,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各民族及中外文化的交流,给传统的唐文化注人了新的内容,新鲜的活力。做为诗歌姐妹艺术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也受到了其它民族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从杜甫的画鹰、高适的画马篇、白居易的胡旋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描写音乐、舞蹈、绘画方面的诗歌,可以看出唐代诗人很善于吸收其它艺术的养料滋补自己,

57、也可以看出唐代诗人们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时代精神。八、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则是唐诗繁荣兴盛的内在因素。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发展,一方面有对以往文学艺术的继承,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变革和发展,唐诗也是这样。从先秦到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远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五言、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诗、绝句也基本上跨越了试验阶段,无论是创作方法、文体特征、艺术技巧,还是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财富。唐朝的诗人们博采众长,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从先秦到六朝文学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而且发展了各种形式和技巧的艺术传统。难能可贵的是唐代诗人对待文学艺术遗产,并不是简单地拿来,而是采取了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