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1620三焦和诊断课件_第1页
温病1620三焦和诊断课件_第2页
温病1620三焦和诊断课件_第3页
温病1620三焦和诊断课件_第4页
温病1620三焦和诊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吴鞠通其人一、吴鞠通其人1.吴鞠通简介吴鞠通简介 吴瑭吴瑭,字配珩字配珩,号鞠通号鞠通.清代医学家清代医学家生卒年生卒年17581836年年,江苏淮阴人江苏淮阴人.温病学派重要代表人物。温病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2.吴鞠通著作:吴鞠通著作: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 医医病书医医病书 吴鞠通医案吴鞠通医案等等3.吴鞠通学术贡献:吴鞠通学术贡献: 倡导温病三焦辨证倡导温病三焦辨证 人体脏腑归类方法人体脏腑归类方法 制定三焦分证治疗大法制定三焦分证治疗大法 治疗原则:治疗原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治下焦如权,

2、非重不沉。 对温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进行归纳,组创许多经典方剂,对温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进行归纳,组创许多经典方剂,便于运动和推广便于运动和推广 “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始上焦,终下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始上焦,终下焦。焦。” 实用方剂: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实用方剂: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 留有大量医案留有大量医案二、二、温病条辨温病条辨简介简介

3、此书为温病学的重要代表此书为温病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共六卷,系清著作之一,共六卷,系清吴瑭吴瑭撰,嘉庆三年撰,嘉庆三年(1798)完成,前完成,前后化了六年时间。后化了六年时间。 刊行之后,为医家所重,乃刊行之后,为医家所重,乃致翻刊重印达五十余次之多,致翻刊重印达五十余次之多,并有王孟英、叶霖等诸家评注并有王孟英、叶霖等诸家评注本,或编为歌诀之普及本。本,或编为歌诀之普及本。 今之温病学教材,取该书之今之温病学教材,取该书之说亦最多。说亦最多。1.温病条辨温病条辨的学术渊源的学术渊源 晋唐以来诸名家,其识见学问工夫,未易窥测,瑭岂敢晋唐以来诸名家,其识见学问工夫,未易窥测,瑭岂敢轻率毁谤乎

4、?奈温病一症,诸贤悉未能透过此关,多所弭缝轻率毁谤乎?奈温病一症,诸贤悉未能透过此关,多所弭缝补救,皆未得其本真,心虽疑虑,未敢直断明确,其故皆由补救,皆未得其本真,心虽疑虑,未敢直断明确,其故皆由不能脱却不能脱却伤寒论伤寒论蓝本。其心以为推戴仲景,不知反晦仲蓝本。其心以为推戴仲景,不知反晦仲景之法,至景之法,至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惜其论之未详,立法未备;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惜其论之未详,立法未备;吴又可力为卸却伤寒,单论温病,惜其立论不精,立法不吴又可力为卸却伤寒,单论温病,惜其立论不精,立法不纯,又不可从。纯,又不可从。内经内经 伤寒论伤寒论 叶天士叶天士 惟惟叶天士叶

5、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然叶氏吴人,所治多南持论平和,立法精细,然叶氏吴人,所治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於杂症之中,人多忽之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於杂症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而不深究。瑭故厉取诸贤精妙,考之瑭故厉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内经,叁以心得,为是编之,叁以心得,为是编之作,诸贤如木工钻眼已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作圆满会耳,作,诸贤如木工钻眼已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作圆满会耳,非敢谓高过前贤也。至于驳证处,不得不下直言,恐误来非敢谓高过前贤也。至于驳证处,不得不下直言,恐误来学,学,礼礼云:事师无犯无隐,瑭谨遵之。云:事师无犯无隐,瑭谨遵之。 内经内经 伤寒论伤寒论 叶

6、天士叶天士 2.该学术思想在处方中的体现该学术思想在处方中的体现“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乎仲景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乎仲景其处方也一遵其处方也一遵内内经经,效法仲祖,效法仲祖”例:银翘散例:银翘散“此方谨遵此方谨遵内经内经风淫于内风淫于内,治以辛凉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佐以苦甘 ,热淫热淫于于内内,治以咸寒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佐以甘苦.之训,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此之训,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此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内经内经 仲景仲景 叶天士叶天士3.喻嘉言对吴氏的影响喻嘉言对吴氏的影响 治者于未病前,先饮芳香正气药,使邪不能入。治者于未病前,先饮芳香正气药,使邪不能入

7、。 邪即入,则以逐秽为第一义,斯又得焉。邪即入,则以逐秽为第一义,斯又得焉。 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 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 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 4.本书结构与成书本书结构与成书 七卷七卷 首卷首卷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卷一为上焦篇卷一为上焦篇凡一切温病之属上焦者系之。凡一切温病之属上焦者系之。卷二为中焦篇卷二为中焦篇凡温病之属中焦者系之。凡温病之属中焦者系之。卷三为下焦篇卷三为下焦篇凡温病之属下焦者系之。凡温病之属下焦者系之。

8、卷四杂说卷四杂说救逆、病後调治救逆、病後调治俾学者心目了然,胸有成竹,不致临俾学者心目了然,胸有成竹,不致临证混淆,有治上犯中、治中犯下之弊。证混淆,有治上犯中、治中犯下之弊。17卷五解产难卷五解产难专论产後调治与产後惊风。专论产後调治与产後惊风。17卷六解儿难卷六解儿难专论小儿慢惊风、痘症专论小儿慢惊风、痘症缘世医每於此症惑於邪说,缘世医每於此症惑於邪说,随手杀人,毫无依据故也。随手杀人,毫无依据故也。 245.条辨?条辨? “是书仿仲景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伤寒论作法,文尚简要,便于记诵,又作法,文尚简要,便于记诵,又恐简则不明,一切议论,悉以分注注明,俾纲举目张,一见恐简则不明,一切议论,悉以

9、分注注明,俾纲举目张,一见了然,并免後人妄注,致失本文奥义。了然,并免後人妄注,致失本文奥义。”条文举例:条文举例: “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6.本书中的三焦辨证本书中的三焦辨证体系体系 三焦的定义:三焦的定义:将人体将人体“横向横向”地分为上、中、下三焦。地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及膀胱,由此创立

10、的一种人体脏腑归类方法小肠及膀胱,由此创立的一种人体脏腑归类方法 。 传变方式传变方式:“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始上焦,终下焦。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始上焦,终下焦。” 治疗原则治疗原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思考?思考? 真正的真正的温病条辨温病条辨第一方?第一方? 吴鞠通眼中的伤寒与温病?吴鞠通眼中的

11、伤寒与温病? 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 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 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休息一下!休息一下!三焦辨证三焦辨证一、三焦的生理概念一、三焦的生理概念1 阳气运行的通道阳气运行的通道气道(或火道)气道(或火道) 焦焦 -隹隹zhui 灬灬-火火 难经六十六难难经六十六难“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经历于五脏六腑” 2 水液运行的通道水液运行的通道 水道水道 素问灵兰

12、秘典论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它到底是气道还是水道它到底是气道还是水道 ?3 划分人体部位划分人体部位 上焦上焦膈以上膈以上心、肺心、肺 、手厥阴心(包)络、手厥阴心(包)络 中焦中焦膈以下,脐以上膈以下,脐以上 胃胃 、脾、脾 、肝、肝 、胆、胆下焦下焦 脐以下脐以下小肠、大肠、膀胱、肾小肠、大肠、膀胱、肾吴鞠通三焦划分:吴鞠通三焦划分:上焦上焦心、肺心、肺 、手厥阴心(包)络、手厥阴心(包)络 中焦中焦脾、胃脾、胃 、大肠大肠、胆、胆下焦下焦小肠、膀胱、肾、小肠、膀胱、肾、肝肝 胃?胃家?心下?胃?胃家?心下?4 传化之腑里边的一腑传化

13、之腑里边的一腑 传化之腑传化之腑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传化传化 传化食物,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传导变化传化食物,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传导变化 三焦究竟在哪儿三焦究竟在哪儿?内经内经“孤之府孤之府”独一无二独一无二大大类经类经藏象类藏象类张景岳张景岳“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 脏,一腔之大腑也。脏,一腔之大腑也。” 难经难经三焦三焦 “有名而无形有名而无形” 思考:思考:吴鞠通为什么选择三焦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吴鞠通为什么选择三焦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 ? 饮食物饮食物 -受纳、消化、吸收受纳、消化、吸收 精微物质(气、血、精、津、液)精微物质

14、(气、血、精、津、液) -敷布转化敷布转化 饮食物糟粕饮食物糟粕-排泄排泄 三三焦焦气气化化新新陈陈代代谢谢二、三焦的病理和证候二、三焦的病理和证候 1.三焦辨证中温病传变规律三焦辨证中温病传变规律 上焦温病上焦温病肺肺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新(新感)感) 中焦温病中焦温病胃胃 ,(胃家),脾,(胃家),脾 下焦温病下焦温病肝,肾,膀胱肝,肾,膀胱 “始上焦,终下焦始上焦,终下焦” 心包心包逆传逆传2.三焦辨证对两类温病的实用性三焦辨证对两类温病的实用性温热病温热病 肺肺 逆传逆传 心包心包 湿热病湿热病 肺肺 逆传逆传 心包心包 胃、大肠胃、大肠

15、脾、胃、大肠脾、胃、大肠 肝、肾肝、肾 膀胱膀胱3.上焦辨证简表上焦辨证简表证证 型型 病病 理理 证证 候候 辨辨 证证 要要 点点 温温 邪邪 犯犯 肺肺卫气受郁卫气受郁肺气失宣肺气失宣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 发热,微恶风寒,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咳嗽 邪热壅肺邪热壅肺肺气闭郁肺气闭郁 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渴,苔黄脉数渴,苔黄脉数身热,溲赤,苔黄身热,溲赤,苔黄 湿热阻肺湿热阻肺肺失清肃肺失清肃 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嗽,

16、咽痛,苔白腻,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脉濡缓恶寒身热不扬,胸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闷,咳嗽,苔白腻 湿蒙湿蒙心包心包 湿热酿痰湿热酿痰蒙蔽包络蒙蔽包络 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苔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苔垢腻垢腻神志时清时昧,舌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苔垢腻 邪陷邪陷心包心包 热邪内陷热邪内陷机窍阻闭机窍阻闭 神昏,肢厥,舌蹇,舌绛神昏,肢厥,舌蹇,舌绛 神昏,肢厥,舌绛神昏,肢厥,舌绛 4.中焦温病辨证简表中焦温病辨证简表证证 候候 病病 理理 证证 候候 辨辨 证证 要要 点点阳明阳明热炽热炽 胃经热炽胃经热炽津伤津伤 壮热,大汗,心烦,面赤,口渴引壮热,大汗,心烦,面赤,口渴引

17、饮,脉洪大而数饮,脉洪大而数 壮热,汗多,渴壮热,汗多,渴饮,苔黄燥,脉饮,苔黄燥,脉洪大洪大 阳阳 明明 邪邪 结结 肠道热结肠道热结传导失司传导失司 日晡潮热,神昏谵语,大便秘结或日晡潮热,神昏谵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部硬满疼痛,舌苔黄热结旁流,腹部硬满疼痛,舌苔黄而燥而燥 潮热,便秘,苔潮热,便秘,苔黄黑燥,脉沉实黄黑燥,脉沉实有力有力 湿热积滞湿热积滞博结肠腑博结肠腑 身热,烦躁,胸闷痞满,腹痛不食身热,烦躁,胸闷痞满,腹痛不食大便溏垢如败酱,舌赤,苔黄腻或大便溏垢如败酱,舌赤,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黄浊,脉滑数 身热,腹痛,大身热,腹痛,大便溏垢,苔黄便溏垢,苔黄腻,黄浊腻,黄浊

18、湿热湿热中阻中阻 湿热困阻湿热困阻脾胃,升脾胃,升降失司降失司身热不扬,胸脘痞闷,泛恶欲呕,身热不扬,胸脘痞闷,泛恶欲呕,舌苔白腻等;或高热持续,不为汗舌苔白腻等;或高热持续,不为汗衰,烦躁,脘腹痛满,恶心欲吐,衰,烦躁,脘腹痛满,恶心欲吐,舌绛,苔黄腻、黄浊舌绛,苔黄腻、黄浊 身热,脘痞,呕身热,脘痞,呕恶,苔腻恶,苔腻 5.下焦温病辨证简表下焦温病辨证简表证证 型型 病病 理理 证证 候候辨辨 证证 要要 点点肾精肾精耗损耗损 邪热久羁邪热久羁耗损肾阴耗损肾阴 神疲萎顿,消瘦无力,神疲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手口燥咽干,耳聋,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绛不鲜,干枯而萎

19、,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脉虚 手足心热甚于手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燥咽干足背,口燥咽干舌绛不鲜,干枯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而萎,脉虚 虚风虚风内动内动 肾精虚损肾精虚损肝失涵养肝失涵养虚风内动虚风内动 神倦肢厥,耳聋,无神倦肢厥,耳聋,无心烦热,心中憺憺大心烦热,心中憺憺大动,手指蠕动或瘛疭,动,手指蠕动或瘛疭,脉虚弱脉虚弱 手指蠕动或瘛手指蠕动或瘛疭,舌干绛而疭,舌干绛而萎,脉虚萎,脉虚 三、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三、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这两个辨证体系都是温病的辨证纲领,但各有所长。这两个辨证体系都是温病的辨证纲领,但各有所长。 卫气营血卫气营血由浅入深,是横向的由浅入深

20、,是横向的定位不如三焦明确。定位不如三焦明确。三焦辨证三焦辨证由上至下,是纵向的由上至下,是纵向的定位清楚,但标示由定位清楚,但标示由浅入深没有卫气营血明确。浅入深没有卫气营血明确。 谢谢!谢谢!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温病常用诊法温病常用诊法承德医学院承德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主讲:王莉主讲:王莉一、辨常见症状一、辨常见症状(一)发热(一)发热发热恶寒发热恶寒 寒热往来寒热往来 邪进则寒,正争则热邪进则寒,正争则热 状热(高热,大热)状热(高热,大热) 胃、肺、肝、胆胃、肺、肝、胆 日晡潮热日晡潮热 身热不扬身热不扬 身热夜甚身热夜甚 夜热早凉夜热早凉

21、邪伏阴分邪伏阴分 低热低热 阴虚发热阴虚发热 伴随症状:手足心热、两颧红,舌红无苔,或者伴随症状:手足心热、两颧红,舌红无苔,或者 舌绛无苔,牙齿干枯,甚至于眼眶塌舌绛无苔,牙齿干枯,甚至于眼眶塌 陷,两眼无神陷,两眼无神吴鞠通吴鞠通“深倦欲深倦欲 眠眠”;伤寒论伤寒论“但欲寐但欲寐” (二)汗出异常(二)汗出异常 内经内经“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加于阴谓之汗”1.无汗无汗 表郁表郁 津亏津亏 2.时有汗出时有汗出特点:汗出热减,继而复热,汗少而粘特点:汗出热减,继而复热,汗少而粘机理:热蒸湿动机理:热蒸湿动 3.多汗(大汗)多汗(大汗) 高热,口渴,大汗,脉搏洪大有力高热,口渴,大汗,脉搏洪大有力

22、肺胃热炽肺胃热炽汗出如油,齿枯舌萎,目眶塌陷,脉散汗出如油,齿枯舌萎,目眶塌陷,脉散 亡阴亡阴大汗淋漓(冷),形神衰惫,脉搏微细大汗淋漓(冷),形神衰惫,脉搏微细津气欲脱津气欲脱甚者脉洪大而芤或散,手足逆冷甚者脉洪大而芤或散,手足逆冷亡阳亡阳4.战汗战汗 171 第六条第六条(三)口渴(三)口渴1.口渴欲饮口渴欲饮饮水自救饮水自救 2.口渴不欲饮口渴不欲饮 湿热湿热 湿(痰)阻气机,津不上承湿(痰)阻气机,津不上承“但欲漱水不欲咽但欲漱水不欲咽” 温病夹痰温病夹痰热灼营阴热灼营阴(四)神志异常(四)神志异常 1.神昏谵语神昏谵语 身热夜甚,烦躁不寐,时有谵语,舌红绛,脉细数身热夜甚,烦躁不寐,

23、时有谵语,舌红绛,脉细数营热扰心营热扰心 身热灼手,吐血,衄血,发斑,舌紫绛,脉数身热灼手,吐血,衄血,发斑,舌紫绛,脉数 血热扰心血热扰心 身热灼手,舍蹇肢厥,喉间痰鸣,舌红绛,苔黄燥,脉细滑数身热灼手,舍蹇肢厥,喉间痰鸣,舌红绛,苔黄燥,脉细滑数 痰热蒙蔽心包痰热蒙蔽心包昏聩谵语昏聩谵语痰蒙热扰,心神内闭痰蒙热扰,心神内闭 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日晡潮热,腹满痛拒按,舌红苔黄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日晡潮热,腹满痛拒按,舌红苔黄燥,或焦燥,脉沉实燥,或焦燥,脉沉实浊热扰心浊热扰心2.昏愦不语昏愦不语 心神外越心神外越 3.神志昏蒙神志昏蒙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24、痰热蒙蔽心包痰热蒙蔽心包 时昏时醒,昏则谵语,醒则神呆,呼之能应时昏时醒,昏则谵语,醒则神呆,呼之能应 4.神志如狂或发狂神志如狂或发狂 证见:轻则如狂,重则发狂,舌象紫暗或者是有瘀斑,舌紫证见:轻则如狂,重则发狂,舌象紫暗或者是有瘀斑,舌紫 暗,少腹硬满或者急结暗,少腹硬满或者急结 (五)痉厥脱(五)痉厥脱痉痉四肢抽搐四肢抽搐动风(虚、实)动风(虚、实) 厥厥 神志昏迷神志昏迷昏厥昏厥 四肢逆冷四肢逆冷肢厥肢厥脱脱多由厥而来,与厥互见(阴竭、阳脱)多由厥而来,与厥互见(阴竭、阳脱)厥厥病机:病机:阳气不相顺接(热、寒)阳气不相顺接(热、寒)热炽筋挛热炽筋挛水不涵木水不涵木二、辨舌二、辨舌辨舌

25、历来为温病学家所重视。辨舌历来为温病学家所重视。 温病的病理变化既迅速又明显,而温病过程中的温病的病理变化既迅速又明显,而温病过程中的脏腑脏腑虚实、虚实、气血气血盛衰、盛衰、津液津液盈亏、邪正消长、病情轻重、盈亏、邪正消长、病情轻重、病病位位浅深、预后好坏等情况,往往都能在舌象上反映出来。浅深、预后好坏等情况,往往都能在舌象上反映出来。 吴坤安:吴坤安:“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 ,必形于舌。必形于舌。” “杂病重脉,温病重舌杂病重脉,温病重舌” 。 张虚谷辨舌张虚谷辨舌 胃胃 土壤土壤 浊气浊气 肥料肥料 阳气阳气 阳光阳光 津液津液 水水生理上:

26、淡红舌、薄白苔生理上:淡红舌、薄白苔病理上:苔之有无、苔之厚薄、苔之润燥、苔之色泽病理上:苔之有无、苔之厚薄、苔之润燥、苔之色泽地上长草地上长草舌上生苔舌上生苔(一)辨舌苔(一)辨舌苔主要观察舌苔的色泽、润主要观察舌苔的色泽、润燥、厚薄等。温病舌苔的变化,燥、厚薄等。温病舌苔的变化,主要反映卫分和气分的病变。主要反映卫分和气分的病变。1、白苔、白苔白苔有白苔有厚、薄厚、薄之分。薄者之分。薄者主表,候卫分之邪,一般见于主表,候卫分之邪,一般见于温病初起,病变尚轻浅。厚者温病初起,病变尚轻浅。厚者主里,候气分之邪,多因于湿主里,候气分之邪,多因于湿热为患。热为患。(1)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苔薄白

27、欠润,舌边尖略红为外感温邪初袭人体,客于卫分的征象。多见于风为外感温邪初袭人体,客于卫分的征象。多见于风温病初起。温病初起。风寒表证也可见薄白苔,但质地润泽、舌色正常,风寒表证也可见薄白苔,但质地润泽、舌色正常,且恶寒较甚而无汗,与风热表证不同。且恶寒较甚而无汗,与风热表证不同。 (2)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比苔薄白欠润者更为干燥,而舌边尖呈红色。系表邪比苔薄白欠润者更为干燥,而舌边尖呈红色。系表邪未解,肺津已伤。为温病表邪未解、肺津已伤的征象。未解,肺津已伤。为温病表邪未解、肺津已伤的征象。多见于素体津液亏损而外感风热者,或感受风热病邪多见于素体津液亏损而外感风热者,或

28、感受风热病邪较重而津液耗伤者;或见于燥热病邪侵袭肺卫者。较重而津液耗伤者;或见于燥热病邪侵袭肺卫者。 (3)苔白厚而粘腻苔白厚而粘腻多伴见口吐浊厚涎沫,其苔白厚布满全舌,垢腻润多伴见口吐浊厚涎沫,其苔白厚布满全舌,垢腻润泽,其上多有粘涎附着。泽,其上多有粘涎附着。为湿热相搏于气分、浊邪上泛的征象,多见于湿温为湿热相搏于气分、浊邪上泛的征象,多见于湿温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 (4)苔白厚而干燥:苔白厚而干燥:为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亦主胃燥气伤、气为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亦主胃燥气伤、气不化液之证,即胃津不足不能上承,而肺气又

29、受伤,气不化液之证,即胃津不足不能上承,而肺气又受伤,气不能化液,故舌苔白厚而干。不能化液,故舌苔白厚而干。 (5)苔白腻而舌质红绛:苔白腻而舌质红绛:一般属气分病变,为湿遏热伏之征象,是由湿热病一般属气分病变,为湿遏热伏之征象,是由湿热病邪在气分,湿邪阻遏而致热邪内伏不能外达所致。此外,邪在气分,湿邪阻遏而致热邪内伏不能外达所致。此外,热邪已入营分而又兼有湿邪未化者也可见到此种舌象,热邪已入营分而又兼有湿邪未化者也可见到此种舌象,同时在临床上会有营分证的其他表现,应结合全身表现同时在临床上会有营分证的其他表现,应结合全身表现进行鉴别。进行鉴别。(6)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白苔滑腻厚如积

30、粉而舌质紫绛: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的特有舌象,其病变一般虽仍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的特有舌象,其病变一般虽仍在气分,但传变甚快而病多凶险,多见于湿热性质的温在气分,但传变甚快而病多凶险,多见于湿热性质的温疫病。其舌上苔如白粉堆积,满布无隙,滑润粘腻,刮疫病。其舌上苔如白粉堆积,满布无隙,滑润粘腻,刮之不尽,舌质则呈紫绛色。之不尽,舌质则呈紫绛色。 (7)白苔如碱状:白苔如碱状: 为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之征象。其舌上苔垢为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之征象。其舌上苔垢白厚粗浊而板滞,状如石碱,多见于湿热性温病。白厚粗浊而板滞,状如石碱,多见于湿热性温病。(8)(8)白砂苔:白砂苔:又名水晶苔,其舌苔白

31、而干硬如砂皮,扪之糙涩。又名水晶苔,其舌苔白而干硬如砂皮,扪之糙涩。系邪热迅速化燥入胃,苔未及转黄而津液被灼的征象。系邪热迅速化燥入胃,苔未及转黄而津液被灼的征象。(9)白霉苔:白霉苔:表现为满舌生白衣,或蔓延到颊颚等处,有如霉状,表现为满舌生白衣,或蔓延到颊颚等处,有如霉状,或生糜点,或如饭粒样附着,或如豆腐渣样,刮之易去。或生糜点,或如饭粒样附着,或如豆腐渣样,刮之易去。为秽浊之气内郁而胃气衰败之征象,预后多属不良。为秽浊之气内郁而胃气衰败之征象,预后多属不良。常见于温病患者久治不愈,胃气大伤,或滥用广谱抗生常见于温病患者久治不愈,胃气大伤,或滥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者。但在小儿见有类似上

32、述表现,而非出素、皮质激素者。但在小儿见有类似上述表现,而非出现在温病中,多属鹅口疮,不与白霉苔同例。现在温病中,多属鹅口疮,不与白霉苔同例。 白苔主表、主湿:白苔主表、主湿:白而薄者主表,白而厚者主湿;白而薄者主表,白而厚者主湿;白而润者主津未伤,白而燥者主津已伤;白而润者主津未伤,白而燥者主津已伤;白而厚浊粘腻者主湿痰秽浊,白而干硬粗糙者主里热实结。白而厚浊粘腻者主湿痰秽浊,白而干硬粗糙者主里热实结。注意注意在温病过程中见白苔者,一般病情多较轻,预后较好。在温病过程中见白苔者,一般病情多较轻,预后较好。但白苔中的白砂苔、白霉苔却为危重证的表现。但白苔中的白砂苔、白霉苔却为危重证的表现。此外

33、,还要结合舌质状况,此外,还要结合舌质状况,如苔白如积粉又见紫绛舌质者,主瘟疫凶险之证。如苔白如积粉又见紫绛舌质者,主瘟疫凶险之证。2 2、黄苔:、黄苔:温病中的黄苔多数是随着病情的发展,从白苔转化温病中的黄苔多数是随着病情的发展,从白苔转化而来,一般是邪热进入气分、里热已盛的重要标志。而来,一般是邪热进入气分、里热已盛的重要标志。在临床上,黄苔也有厚、薄、润、燥之分,同时还在临床上,黄苔也有厚、薄、润、燥之分,同时还应观察是否兼有白苔,并与舌质情况相结合。应观察是否兼有白苔,并与舌质情况相结合。一般来说,苔黄而薄者病势较轻浅,苔黄而厚者则一般来说,苔黄而薄者病势较轻浅,苔黄而厚者则病势较深重

34、;苔黄而润泽者津伤不甚,若腻者,多提示病势较深重;苔黄而润泽者津伤不甚,若腻者,多提示湿热内蕴,苔黄而干燥者则多为津液已伤。湿热内蕴,苔黄而干燥者则多为津液已伤。 (1)薄黄苔:薄黄苔:苔薄黄而不燥者,为邪热初入气分,里热不盛而津苔薄黄而不燥者,为邪热初入气分,里热不盛而津伤不著;如苔薄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伤不著;如苔薄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2)黄白相兼苔:黄白相兼苔:指黄苔微带白色或有部分白苔未转黄色。指黄苔微带白色或有部分白苔未转黄色。其中有邪热已入气分,但表邪尚未尽解所致,其苔其中有邪热已入气分,但表邪尚未尽解所致,其苔一般较薄而干燥;也有黄白相兼而较厚腻之苔,

35、其白色一般较薄而干燥;也有黄白相兼而较厚腻之苔,其白色为湿甚之象,黄白相兼是湿热开始化热所致,属邪在气为湿甚之象,黄白相兼是湿热开始化热所致,属邪在气分而非表邪未除的表现。分而非表邪未除的表现。 (3)苔老黄燥裂:苔老黄燥裂:指苔色深黄,焦燥起芒刺,苔有裂纹。指苔色深黄,焦燥起芒刺,苔有裂纹。多为阳明腑实证之征象,并可伴有腹部胀满疼痛,多为阳明腑实证之征象,并可伴有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等症状。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等症状。 (4)黄腻苔或黄浊苔:黄腻苔或黄浊苔:主湿热内蕴。湿热或暑湿病邪流连气分多见此种舌苔。主湿热内蕴。湿热或暑湿病邪流连气分多见此种舌苔。 黄苔的诊断意义黄苔的诊断意义

36、黄苔主黄苔主里、实、热里、实、热证,为证,为邪在气分邪在气分的主要舌苔表现。的主要舌苔表现。如薄者邪势尚轻浅;厚者则邪势较为深重;如薄者邪势尚轻浅;厚者则邪势较为深重;润者津伤不甚,浊腻者则主湿;润者津伤不甚,浊腻者则主湿;干燥者为津已伤,厚实者主里有燥实。干燥者为津已伤,厚实者主里有燥实。注意注意 如素体内热较重者,特别是湿热素盛者,平时如素体内热较重者,特别是湿热素盛者,平时就有黄苔或黄腻苔的表现。就有黄苔或黄腻苔的表现。3、灰苔:、灰苔:温病过程中的灰苔应辨别其润燥的不同,二者所主温病过程中的灰苔应辨别其润燥的不同,二者所主病证各异。如属灰而燥者,多从黄燥苔转化而来,主实病证各异。如属灰

37、而燥者,多从黄燥苔转化而来,主实热之证,属热盛阴伤;其灰而润滑者,多从白腻苔或黄热之证,属热盛阴伤;其灰而润滑者,多从白腻苔或黄腻苔转化而来,主痰湿或阳虚之证。温病过程中常见的腻苔转化而来,主痰湿或阳虚之证。温病过程中常见的灰苔有以下几种:灰苔有以下几种: (1)(1)灰燥苔:灰燥苔:多伴有舌苔焦燥起刺,为阳明腑实而阴液大伤之征多伴有舌苔焦燥起刺,为阳明腑实而阴液大伤之征象象。(2)(2)灰腻苔:灰腻苔:系温病兼夹痰湿内阻的征象,多伴有胸痞脘闷、系温病兼夹痰湿内阻的征象,多伴有胸痞脘闷、渴喜热饮,或口吐痰浊涎沫等症状。渴喜热饮,或口吐痰浊涎沫等症状。(3)(3)灰滑苔:灰滑苔:为温病后期阳虚有

38、寒之征象,多伴有舌质淡、肢冷、为温病后期阳虚有寒之征象,多伴有舌质淡、肢冷、脉细或吐泻等症。湿温病因湿胜热微,衍为寒湿者亦可见脉细或吐泻等症。湿温病因湿胜热微,衍为寒湿者亦可见此种舌苔。此种舌苔。 灰苔所反映的病理变化,有寒、热、虚、实及痰湿等灰苔所反映的病理变化,有寒、热、虚、实及痰湿等区别,临床须根据苔的润燥及全身证候加以辨别。区别,临床须根据苔的润燥及全身证候加以辨别。4 4、黑苔:、黑苔:温病过程中的黑苔,大多数由黄苔或灰苔发展而来,温病过程中的黑苔,大多数由黄苔或灰苔发展而来,往往是病情危重的标志,但根据其所表现的厚薄润燥不往往是病情危重的标志,但根据其所表现的厚薄润燥不同,所主病证

39、也有虚实寒热之分。其常见的黑苔有以下同,所主病证也有虚实寒热之分。其常见的黑苔有以下几种几种:(1)(1)黑苔焦燥起刺质地干涩苍老:黑苔焦燥起刺质地干涩苍老:其苔黑而干,中心较厚,焦燥起刺,扪之糙涩无津其苔黑而干,中心较厚,焦燥起刺,扪之糙涩无津为阳明腑实,肾阴耗竭之征象。为阳明腑实,肾阴耗竭之征象。此舌象多由黄燥苔或灰燥苔此舌象多由黄燥苔或灰燥苔发展转化而来,可见于热结肠腑,下不及时,应下失下而致发展转化而来,可见于热结肠腑,下不及时,应下失下而致阴液耗竭的危重病证。阴液耗竭的危重病证。(2)(2)黑苔干燥或焦枯:黑苔干燥或焦枯:其苔黑干燥无津,但较薄而无芒刺,舌体色绛而枯萎其苔黑干燥无津,

40、但较薄而无芒刺,舌体色绛而枯萎不鲜。为不鲜。为温病后期邪热深入下焦而肾阴耗竭的征象。温病后期邪热深入下焦而肾阴耗竭的征象。如见如见苔黑干燥而舌质红,兼有心中烦不得卧,为真阴欲竭而壮苔黑干燥而舌质红,兼有心中烦不得卧,为真阴欲竭而壮火复炽所致,即所谓火复炽所致,即所谓“津枯火炽津枯火炽”。(3)(3)遍舌黑润:遍舌黑润:其舌遍体黑润而无明显苔垢,其舌遍体黑润而无明显苔垢,为温病兼夹痰湿征象。为温病兼夹痰湿征象。每见于胸膈素有伏痰而复感温邪者,多伴有发热、胸闷、每见于胸膈素有伏痰而复感温邪者,多伴有发热、胸闷、渴喜热饮等症状而无其他险恶症象。渴喜热饮等症状而无其他险恶症象。 (4)舌苔干黑、舌质淡

41、白无华: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湿温病湿随热化深入营血,灼伤阴络,大量下血,气湿温病湿随热化深入营血,灼伤阴络,大量下血,气随血脱时每见此种舌象。随血脱时每见此种舌象。虽属虚脱之证,但由于病变发展虽属虚脱之证,但由于病变发展迅速,苔未及转化而色仍黑,但又因气随血脱而舌质变为迅速,苔未及转化而色仍黑,但又因气随血脱而舌质变为淡白无华。淡白无华。( (二二) )辨舌质辨舌质舌诊除了辨舌苔外,还要辨舌质。舌为心之苗,舌舌诊除了辨舌苔外,还要辨舌质。舌为心之苗,舌质由血液荣养,所以舌质与心和营血的关系非常密切,质由血液荣养,所以舌质与心和营血的关系非常密切,其变化也较容易反映心及营血的情况。其变化也较

42、容易反映心及营血的情况。在温病过程中,当邪热深入营血、营阴受伤、耗血在温病过程中,当邪热深入营血、营阴受伤、耗血动血时,舌质必然有相应的变化。通过对舌体的色泽、动血时,舌质必然有相应的变化。通过对舌体的色泽、形态等方面的观察,可以辨别热入营血的各种病候,特形态等方面的观察,可以辨别热入营血的各种病候,特别能反映出邪热的盛衰和脏腑、营血、津液的盈亏。别能反映出邪热的盛衰和脏腑、营血、津液的盈亏。 1 1、红舌:、红舌:多为邪渐入营分的标志。多为邪渐入营分的标志。此处所说的红舌是指比正此处所说的红舌是指比正常人红舌色稍深之舌,多为邪热较甚,或渐入营分的标常人红舌色稍深之舌,多为邪热较甚,或渐入营分

43、的标志,也有因阴伤而致者。温病邪在卫分、气分时,可见志,也有因阴伤而致者。温病邪在卫分、气分时,可见红舌,但多局限于舌的边尖,或罩在苔垢之下,而热入红舌,但多局限于舌的边尖,或罩在苔垢之下,而热入营分后,则全舌发红而每无苔垢,二者有所不同。温病营分后,则全舌发红而每无苔垢,二者有所不同。温病主要的红舌有以下几种:主要的红舌有以下几种:(1)(1)舌尖红赤起刺:舌尖红赤起刺:为心火上炎之征象。温病中多见于邪热初入营分而为心火上炎之征象。温病中多见于邪热初入营分而出现红绛舌之早期。出现红绛舌之早期。(2)(2)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中生有红点: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中生有红点:为心营热毒炽

44、盛之征象。为心营热毒炽盛之征象。(3)(3)舌质光红柔嫩,望之似乎潮润,手扪之却干燥无津:舌质光红柔嫩,望之似乎潮润,手扪之却干燥无津:为阴液损伤之象,多由邪热初退而津液未复而致,为阴液损伤之象,多由邪热初退而津液未复而致,且多见于肺胃阴伤者。且多见于肺胃阴伤者。(4)(4)舌色淡红而干,其色不荣:舌色淡红而干,其色不荣:此为红舌中一种特殊的舌象,即比正常舌色此为红舌中一种特殊的舌象,即比正常舌色更淡的一种舌色。多为心脾气血不足,气阴两虚更淡的一种舌色。多为心脾气血不足,气阴两虚之征象。多见于温病后期邪热已退而气血阴液亏之征象。多见于温病后期邪热已退而气血阴液亏虚的病证。虚的病证。温病中红舌的

45、诊断意义有温病中红舌的诊断意义有虚实虚实之别:之别:如红色鲜明、质糙生刺、生点或有裂纹,多为邪热亢盛,或如红色鲜明、质糙生刺、生点或有裂纹,多为邪热亢盛,或邪热入于心营之象,其证属实;邪热入于心营之象,其证属实;如其色光红柔嫩,则为阴液亏虚之象,其证属虚。如其色光红柔嫩,则为阴液亏虚之象,其证属虚。如色淡红而不荣,则标志气阴不足,实际上已不属本节红舌如色淡红而不荣,则标志气阴不足,实际上已不属本节红舌的范围。的范围。2、绛舌、绛舌绛指深红色,多由红舌发展而来,绛舌与红舌所候病变绛指深红色,多由红舌发展而来,绛舌与红舌所候病变基本相同,只是反映的病变更深重。临床所见绛舌主要有如基本相同,只是反映

46、的病变更深重。临床所见绛舌主要有如下几种:下几种:(1) (1) 纯绛鲜泽纯绛鲜泽: :为热入心包。为热入心包。(2) (2) 绛而干燥绛而干燥: :为火邪劫营,营阴受损。为火邪劫营,营阴受损。绛而舌面有大红点:为心火炽盛,热毒乘心之征。绛而舌面有大红点:为心火炽盛,热毒乘心之征。绛裂纹红点舌中剥苔绛裂纹红点舌中剥苔(3) (3) 绛而兼有黄白苔绛而兼有黄白苔: :为邪热初传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之征象。为邪热初传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之征象。(4)(4)绛舌上罩粘腻苔垢绛舌上罩粘腻苔垢: :为热在营血而中挟痰湿秽浊之气,每易蒙蔽心包为热在营血而中挟痰湿秽浊之气,每易蒙蔽心包而出现神志异常的症状。而出

47、现神志异常的症状。(5)(5)绛舌光亮如镜(镜面舌)绛舌光亮如镜(镜面舌): :舌质光亮如镜,舌面干燥无津,为胃阴衰亡的表现。舌质光亮如镜,舌面干燥无津,为胃阴衰亡的表现。(6)(6)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舌绛不鲜,干枯而萎: :为肾阴枯涸的征象,病情多危重。为肾阴枯涸的征象,病情多危重。 总之,绛舌所反映的病候有总之,绛舌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虚实之分,纯绛鲜泽及绛之分,纯绛鲜泽及绛而干燥,均为心营热盛。光亮如镜或干枯不荣则为胃肾阴而干燥,均为心营热盛。光亮如镜或干枯不荣则为胃肾阴津枯竭。同是,还需察其有苔或无苔,兼有黄苔者为邪热津枯竭。同是,还需察其有苔或无苔,兼有黄苔者为邪热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

48、上罩有粘腻苔垢者,则为热在营血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上罩有粘腻苔垢者,则为热在营血而兼痰湿秽浊之气。而兼痰湿秽浊之气。3、紫舌、紫舌 舌紫较舌绛其色更深且暗。紫舌一般由绛舌发展而舌紫较舌绛其色更深且暗。紫舌一般由绛舌发展而来,所反映的病候更为深重,常为营血热毒极甚的征象。来,所反映的病候更为深重,常为营血热毒极甚的征象。此外,亦有其他因素而而使舌色变紫的。温病常见的紫此外,亦有其他因素而而使舌色变紫的。温病常见的紫舌有以下几种舌有以下几种: : (1) (1)焦紫起刺焦紫起刺( (杨梅舌杨梅舌):):舌体紫红而有点状颗粒突起于舌体紫红而有点状颗粒突起于舌面,状如杨梅,为血分热毒极盛之征象。常为热

49、盛动舌面,状如杨梅,为血分热毒极盛之征象。常为热盛动血或动风的先兆。血或动风的先兆。 (2)(2)紫晦而干紫晦而干( (猪肝舌猪肝舌):):其色如猪肝,为肝肾阴竭之其色如猪肝,为肝肾阴竭之危重证候的反映,示预后不良。危重证候的反映,示预后不良。 (3) (3) 紫而瘀暗,扪之潮湿紫而瘀暗,扪之潮湿: :为内有瘀血的征象,临床为内有瘀血的征象,临床多有胸胁或腹部刺痛等症状,常见于患温病而兼挟宿伤多有胸胁或腹部刺痛等症状,常见于患温病而兼挟宿伤瘀血的病人。瘀血的病人。 紫舌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之别:紫舌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之别:焦紫起刺为热毒极盛,紫而瘀暗为兼瘀血,属实证。焦紫起刺为热毒极盛,紫而瘀暗

50、为兼瘀血,属实证。紫晦干枯为肝肾阴竭,属虚证。紫晦干枯为肝肾阴竭,属虚证。紫而青滑多属虚寒,有恶寒、肢冷、脉微等一列虚紫而青滑多属虚寒,有恶寒、肢冷、脉微等一列虚寒征象,与温病紫舌属热者截然不同寒征象,与温病紫舌属热者截然不同。(三三)辨形态辨形态观察舌体形态的变化,在辨证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观察舌体形态的变化,在辨证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 1、舌体强硬:、舌体强硬:为气液不足,络脉失养所致,有动风趋势。为气液不足,络脉失养所致,有动风趋势。2 2、舌体短缩:、舌体短缩:系内风扰动,痰浊内阻的征象。系内风扰动,痰浊内阻的征象。3 3、舌卷囊缩:、舌卷囊缩:指舌体卷曲,兼阴囊陷缩,是病入厥阴

51、的指舌体卷曲,兼阴囊陷缩,是病入厥阴的危险征象。危险征象。4 4、舌体痿软:、舌体痿软:指舌体痿弱乏力,不能伸缩或伸不过齿,指舌体痿弱乏力,不能伸缩或伸不过齿,为肝肾阴液将竭的征象。为肝肾阴液将竭的征象。5 5、舌斜舌颤:、舌斜舌颤:为肝风内动之征象。为肝风内动之征象。6 6、舌体胀大、舌体胀大: 兼黄腻苔垢满布者,系湿热蕴毒上泛于舌的征象。兼黄腻苔垢满布者,系湿热蕴毒上泛于舌的征象。舌体肿大,其色紫晦者,为酒毒冲心的表现。舌体肿大,其色紫晦者,为酒毒冲心的表现。三、验齿三、验齿 验齿亦属温病诊断方法之一。验齿亦属温病诊断方法之一。 181181叶天士说叶天士说:“再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

52、齿。齿为再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 由于温热病最易耗伤胃津,劫烁肾液,所以验齿对于由于温热病最易耗伤胃津,劫烁肾液,所以验齿对于判断热邪之轻重,津液之存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判断热邪之轻重,津液之存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一一) )牙齿干燥牙齿干燥181181三十二条三十二条 为津液耗损津不上布,牙齿失于濡润所致。所反映的病为津液耗损津不上布,牙齿失于濡润所致。所反映的病理变化有轻重。理变化有轻重。 1 1、光燥如石、光燥如石:指齿面干燥,淳形体不枯,仍有光泽。:指齿面干燥,淳形体不枯,仍有光泽。为胃热津伤,肾阴未竭,病情尚不甚重的征象。若见于温病为胃热津伤,肾阴未竭,病情尚不甚重的征象。若见于温病初起,而有恶寒无汗者,则为卫阳受郁,津液不布所致。一初起,而有恶寒无汗者,则为卫阳受郁,津液不布所致。一经发散,则表疏气通,布津于上,齿燥即可转润。经发散,则表疏气通,布津于上,齿燥即可转润。 2 2、燥如枯骨:、燥如枯骨:指齿面干枯而无光泽。为肾阴枯涸,预指齿面干枯而无光泽。为肾阴枯涸,预后不良的征象。后不良的征象。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