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及详细答案_第1页
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及详细答案_第2页
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及详细答案_第3页
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及详细答案_第4页
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及详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古诗文阅读征人怨 柳中席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注释)金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玉关甘肃玉门关。青冢西 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诗中的“金河”“玉关”都是边陲之地,“马策”“刀环” 也是体现军旅生活的典型物品。B.前两句“岁岁”和“朝朝”相对,叙说年复一年,东西奔波,日复一日,征战不止的状 况,表达了戍边将士期望建功立业,与范仲淹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情感一 样。C. “三春白雪归青冢”写出了暮春时廿位于边塞的“青冢”仍然是白雪飘

2、飞、肃杀凄绝之 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汉时出塞的王昭君深深的同情。D. “万里黄河绕黑山”写滔滔万里黄河,奔腾向前,绕过沉沉黑山。所写之景看似壮 阔,其实展现了征戍之地的荒凉,也使人深切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E.诗题为“征人怨”,通篇不着一个“怨”字,但句句弥漫回肠荡气的怨情,收到了 “不 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2.这首绝句对仗工整,最后一联有数字对(“三”和“万”)、颜色对(“白”“青”“黑”“黄”)、动词对(“归”和“绕”),请任选一种“对字”,结合诗 句赏析它的表达效果。【答案】1 . BC2 .示例:“三”和“万”都表示数目之多,“三春白雪”指时间的漫长,“万里黄河”指 路程

3、的遥远艰险,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用边塞自然景象的冷寂、凄绝,表现了征人的怨 情。【解析】1 . B项“情感一样”分析有误。本诗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 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 陲前线。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 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 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 出。岁岁和朝朝极言守边时间之长和战争之频繁。与范仲淹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所 表达的情感不一样。C项”表达了

4、诗人对西汉时出塞的王昭君深深的同情”分析有误。“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 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令人凄 绝。这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 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 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2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全诗不 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 究:

5、数字对(“三” “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 中:颜色对中,“白” “青” “黄”“黑”四种颜色交相辉映,使形象富于色彩美。“白 雪”覆盖“青冢”,写出边塞之荒凉、寒苦、凄绝之景,滔滔“黄河”绕沉沉“黑山”, 表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用颜色描写的景象,使蕴含的怨情更显深重。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暮春时节,边塞不见春色,只见白雪 飘飞笼盖青冢,给人肃杀、凄凉之感;滔滔黄河只能绕沉沉黑山奔腾,“绕”字寄寓绵绵 怨情。看似没有直接写怨,却把征人的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3 .阅读辛弃疾的鹅鸽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一词),完成后而小题春入平原养菜花,

6、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编袂口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注)此词是作者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时所作。时年他才四十二岁。稼轩闲居 带湖时常往来蚂湖游赏。青帘:借指酒家。镐狭:白衣。外家:娘家。1 .诗中描写农民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的生活状态的句子是:,°2 .细读上阕并联系写作背景,赏析第一、二两句。【答案】1. 闲意态,细生涯2.运用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以恬静怡人而又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反衬 词人退隐后内心的苦闷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解析】1 .扣住“悠闲自在”选择句子,不难找出“闲意态,细生涯”。“闲”

7、悠闲自在。2 .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词的前两句“春入平原养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写的是农村恬 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葬菜花开满了田野,上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 在新翻的上地上觅食。面对如画的春色,词人却来了愁绪。其原因可以从这首词的一小序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中找到一定的线索。这时,正是词人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 园之时。这时他正壮年,还有精力,足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是不能耐得住清闲无为 的生活的,所以词人游鹅湖,而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 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3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

8、小题菩萨蛮舒直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西江潮欲平。江湖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注: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1 .赏析“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的表达效果。2 . “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 .画船上的船夫捶着鼓催促着你启程,在高楼上我端着酒想把你留住。该句运用对比的表 现手法,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突出强调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 和依依惜别之情。2 .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 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深意长。【解析】1 .试题分析:

9、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 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 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 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诗句“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把船夫捶鼓催促启程和朋友把酒挽留进行对比映 衬,突出地表达了作者与好友之间的深情厚意和依依惜别之情。2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诗句”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的意思是:今 天这酒杯空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同饮!叙写的是情景和思忖的结合。将送别之

10、人 心中的不舍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抒发了词人希望再与君重逢的迫切愿望。据此理解分析 作答。4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注)丹阳:地名。唐天宝年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曲阿为丹阳县(今属 江苏镇江)。二者地理位置相近。参军:古代官名。心知:犹知心。指好友。1 .作者本次送别友人从 (出发地)前往 (目的地)。2 .简析“一别心知两地秋”中“秋”字的表达效果。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 丹阳(郭)江北2. “秋”字既交代了送别的时令,更烘托了人的离情别绪。此外,巧妙运用拆字法,以 “

11、心”上“秋”道明愁绪。3. 全诗表达作者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伤感孤寂之情。潮上秋居马戴漏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注)潇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致此身:以此身为国君 尽力。1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画而。2 .诵读“空帕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字?请说说你的理由。3 .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感情?请简要概述。【答案】1 .秋夜一片寂静,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似在低声哭泣,寒夜已至,漂泊的 诗人独自一人被寒意包围,而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2 .例一

12、:重读“空”,意为空旷、空荡,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 愁苦。例二:重读“滴”,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声响来衬托秋夜宁静,表达作 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3 .靶旅漂泊的思乡思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解析】1 .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落叶”“树”“寒灯”“夜”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而。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 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 .选择重读的字,合理阐述选择重读字的理由即可。如,重读“孤”,强调隔壁只有一个 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13、3 .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此诗写作者客居酒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首联写溺 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上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 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 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官舍竹 王禹傅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火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用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注)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 称作“闲官”。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

14、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 地方。1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亚碘的请选“A”,增误的请选“B” .(1)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 呢?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 “闲官” 一词传达出了因官 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2)颔联用拟人的手法写竹子不与娇艳的百花争春,孤独地守着坚贞,等待着寒冬来临的 品格,同时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3)颈联的“拂”和“侵”两字都用了拟人的写法。“拂”写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 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侵”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

15、诗人同 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4)尾联写自己第二年又被贬谪到了更远更荒僻的地方,但还时常想到今冬在这里看到翠 竹白雪结为岁寒之友的情景。()(5)此诗以竹自喻,人物融合,自然贴切:语浅意深,情味隽永。表露诗人的牢骚不平和 自我宽解。()2 .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特征?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案】1 .(1)B (2)B (3) A (4)B (5)A2 .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解析】1. (1)错误。"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

16、理解错误。表达的是因遭贬而无法申志的无奈与愤怒。(2)错误。”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 途的心态”理解有误。描写出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 格。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3)正确。(4)错误。“第二年又被贬谪到了更远更荒僻的地方”理解错误。未然理解成已然。尾联表面上说明 年即便是被移到其他地方去,依然不影响今年冬天在皑皑白雪之中看到青翠碧绿的官舍 竹,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清高自守却屡遭排挤的愤懑之情。(5)正确。2. 一问,要求答出官舍竹的特征。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竹”没有一般花木艳丽 芬芳,它有的是清雅的色泽和高高挺拔的身姿。它的

17、这种品质正与中国古代文人不愿与污 浊世俗苟同,追求清高、独立的人格精神暗合。所以它常常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来寄托自己 情怀的文学意象。诗歌描写了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的“官舍竹”形象。二问,诗人托物言志,写出了竹子潇洒、清荫、耐寒的特点,借咏竹子 既表现了自己被贬后淡泊无争、贞洁不渝的孤傲清高,也流露出了不受重用的孤愤不平与 自我宽解。8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步(宋)周密麦旄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1)(赏景)两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来写景,周密用“”形象

18、表现蝴蝶流连花从 的情态,赵翼则认为秋风“",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2)(悟情)两诗都以野步为题,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清简要分析。【答案】(1)烂醉:管闲事(2)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而,表达出诗人悠然自 得、惬意喜悦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表达出诗 人对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悲苦、愁苦)之情。【解析】【详解】周密在诗中,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 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 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翼 将“

19、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 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 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 惬意喜悦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盎然生机和春天的活力。表达了沉醉在美 好春光里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对田I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 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 了,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 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赤壁杜牧折戟沉

20、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冬春深锁二乔。1 .诗歌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2 .请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 .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2 .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 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解析】1 .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为小;“赤 壁之战”为大,“国家的命运”为大。“折戟”是引起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同时为下文 情感的抒发做铺垫。2 .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东风不与周郎便,

21、铜雀春深锁二乔”:倘若当年东风不 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 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 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 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 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 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 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 争胜负写

22、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 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电蓼,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处望神州? ”中“神州”指的是长江以南大片的美丽河山。B. “悠悠”兼指时间的漫长久远和词人的思绪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了杜甫 登高中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C.词的上片作者登高望远,即景抒情,慨叹千古兴亡之事皆已逝去,唯余滚

23、滚长江向东而 流。D.词的下片通过赞美三国时年轻的孙权雄踞江东,与曹操、刘备抗衡,表达了作者怀古 伤今的感慨。2.填空:“年少万兜婺” 一句中,“兜婺”指的是,运用的是的修辞手 法。【答案】1 . A2 .士兵借代【解析】1 .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分析。A、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即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不 是长江以南地方。B、C、D说法均无误。故选A。2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兜婺”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用“头盔”代指“士兵”,是形象代本体,属于借代手法。11.阅读戴叔伦的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一诗,回答问题。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

24、露草泣塞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注)千重:千重万户。翻:义同“反” .暗鹊: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 星稀,鸟鹤南飞,绕树三匝(za,周的意思),无枝可依”。羁旅:留滞他乡。(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 鹊,露草泣寒虫” 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诗结合诗句赏析“相留畏晓钟”中“畏”的妙处。(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一写时间:秋天的满月之夜,一片清辉:一写地点:京城长安,己沉睡在静 静的深夜里了。B.颔联“还作”“翻疑”写出写客居他乡与江南故友不期而遇的惊喜心情。C. “弱旅长堪醉”

25、中的“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表现了醉生梦死的颓废心境。D.全诗情景交融,婉转深至,格调清美,悠然不尽。【答案】(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意思对即 可)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答到任意一点即 可)。(2) “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 情的珍视,侧面烘托了对故乡的思念和飘泊在外的孤寂、痛楚。(3) C【解析】【详解】(1)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 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后 而再加

26、上情感。颈联很明显是写景,从“惊暗鹊”“泣寒虫”可见景之寂寞与凄凉。然后 结合全诗中“江乡故人”“梦里逢” “羁旅”“相留”可得出悲情。颈联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 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 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典故,写出自 己与故友分别之苦。他们的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 叙谈,最后,诗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结,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 和同乡深厚的友情。(2)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炼字题,炼

27、字题的答题步骤一般是:解词+释句+手法+作用。“料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漂泊在外的人都沉醉于饮酒,酒醉方能解千愁,大家相互 挽留着不肯散去,心里只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又要分手。末联里,作者直抒胸臆:羁旅他乡 的人,只有醉了才不思乡啊,那就长醉不用醒吧;虽欲相留,共话乡情,却怕听到报晓的 钟声,因为晓钟一敲,彼此势必就要分手了。这一联最有表现力的词语就是“畏”,害怕 听到报晓的钟声,报晓的钟声意味着分别的时刻,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 对故乡的思念。(3)C “表现了醉生梦死的颓废心境”说法不恰当。尾联“耨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中 的“长”字运用得极为恰到好处,“长”字意谓宁愿长醉不愿醒

28、来,只有这样,才能忘却 痛苦,表现了诗人的颠沛流离之苦。12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题目。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气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注释)诗人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所作。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 店中的侍女。觞(sh台ng):酒杯。下而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中“满店香”指柳花的香气充溢了整个酒店,写出了柳花 多而香。一个“香”字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B.诗中描写了店中女子劝酒、金陵子弟送别,开怀畅饮、难舍难分的情景,这既表现了金 陵子弟的热情,也表现了我与他们的深情厚谊

29、。C.诗歌的前四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色迷人、吴姬劝酒、畅饮佳酿的动 人场景,衬托了别离之愁。D.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首句写景烘托了送别氛围,中间三句叙送别饯行之事,最后两句 表达离别之情。诗歌后两句把“东流水”与“别意”作比较,有什么好处?【答案】A答:诗人以流水与离别之情相比较,以反问形式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 绪之长之多。比较新奇,将无法言说的别愁形象的表达出来,显得意味悠长。【解析】【详解】(1) A “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金陵一行,诗人是快乐 的。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却要走了。面对美丽的江南风物 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

30、诗人依依不舍。所以是用“风吹柳花满店香”来反衬离愁别绪,这 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2)考查写作手法。“清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便是事件的结局了。送君千 里,终有一别,这离别之宴终归要散的,此时把手相送,心中的感伤便不能自己,诗人借 水言情,寓情于物,表达了惜别之情一一我和友人的离别的情义与东流之水相比哪个更长 呢?其气魄体现了诗人浪漫豪放的一贯风格,也不能不让人想起诗人“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以“东流水”与“别意”作比较,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 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 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

31、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深。13 .阅读明代何景明的雨夜,完成后面小题院颜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注)笳:一种乐器。万井:古制八家为井,后以井指乡里、家宅,此处指许多村 庄。1 .请另写出描写“雨夜”的连续两句诗:,。2 .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以声衬静。因为深夜院静,才能听到疏落的轻微雨声,也听到了远风吹林 的沙沙声。B.颔联中“上”字用得好。寒色“上”到梧桐树,可见寒色是慢慢浸润上来的,写出了秋 的凄凉、萧瑟。C.颈联视觉、听

32、觉结合,先实写眼前之景,后想象远处之声,为尾联抒情蓄势。D.尾联“江东”用项羽的典故,泛指家乡。3.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本诗是如何寓情于景的。【答案】1.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淮南秋雨夜,高斋 闻雁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寒雨连江夜入 吴,平明送客楚山孤。2. C3.诗歌选取疏雨、远风、蟋蟀、梧桐、孤灯、清笳等意象(1分,答到一两个意象即 可),描绘了一幅雨夜之景,营造了凄清的氛围,烘托诗人天涯孤客的思乡(思归)情 怀。【解析】1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从积累的诗句中选择两句描写“雨夜”的连续两句诗 作答即可。答

33、案是多元的,符合要求即可。2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诗句“清笳万井中”并非是完全想象的,而是实际 有的声响。所以“后想象远处之声”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3 .试题分析: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 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 式。全诗共八句,前六句写周遭的景物一一疏雨、远风、蟋蟀、梧桐、孤灯、清笳等,通 过对秋天雨夜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幅雨夜秋思图,渲染了凄清的氛J机再通过尾联,运 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作答时,抓住诗歌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 分析作答。14.阅读下面一首

34、词,完成后而小题浣溪沙苏轼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注释)作者任徐州太守时,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求雨后设祭谢神。平 莎(sub):莎草,多年生草木。耦耕:泛指耕作。光:指桑麻叶面光亮。使君:奉 命出使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1 .本词上阕描写了“”“平莎”“”等景物,表现出作者 的心情。2 .赏析“日暧桑麻光似泼” 一句。【答案】1 . “软草” “轻沙”“路”“路无尘”表现出作者轻松喜悦,闲适惬意的心情。2 .示例一:在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

35、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 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桑麻叶面光亮似水,表现了乡村景物的清新、 明丽(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表达了词人愉悦的心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 情)。示例二: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 辉。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表现乡村景物的清新、明丽(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 象),表达了词人愉悦的心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示例三:“泼”字用得精妙, “泼洒”(“泼水”)之意,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写出了桑麻叶而光亮似水,表现了乡 村景物的清新、明丽(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表达了词人愉悦的心情(对田园生 活的喜爱之

36、情)。【解析】1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意象的筛选和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词的上阕抓住了 “软草”“平 莎” “轻沙”“路无尘”等景物意象,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的特点,而且写出 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表现出作者轻松喜悦,闲适惬意的心情。据此填写作 答。2 .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i吾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 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 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 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词句 “日暖桑麻光似泼” 一句,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写作手法的角度 看,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麻叶面光亮似水,写出了乡村雨后天晴 后,田野里的清新、明丽,充满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本 题也可以从词语的运用角度来赏析。1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答张十一功曹(唐)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贫苦竞长纤纤笋,脚躅怎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释)张十一功曹:张署,韩愈好友,与韩愈一同在监察御史任上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