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题前,请务必将县区、学校、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及答题上。3.选择题请用2B笔填涂;非选择题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如果承认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那么,就不能不进而承认:盛唐诗乃是这座高峰的顶点。从玄宗继位到代宗登基,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但在安史之乱前后,诗坛的面貌是并不一样的。在这次战乱以前,诗人们在其创作中都发散着强烈的浪漫气息

2、。这或者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隐士;或者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侠少。这实质上也就反映了他们由于生活道路千差万别的曲折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出世与入世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生活道路与不同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或者成为高蹈的退守者,或者成为热情的进取者,或者因时变化,两者兼之。前人所谓“盛唐气象”在很大的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孟浩然、王维等人的许多作品都极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这些人是以写田园山水诗而得名的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的后继者。气象的浑穆或有不及,而措语的精深华妙则有过之。但王维却在描摹自然、

3、歌颂隐逸之外,还曾将其诗笔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在另外许多同样成功的篇章中,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悲壮情怀。王维在高蹈者孟浩然等和进取者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之间,恰好是一座桥梁。所以有些评论家就一方面将其与孟浩然相提并论,合称王孟;而另一方面,又将其与高适等相提并论,合称王、李、高、岑。当然这种提法也包含有对诗歌的样式考虑在内。王维是兼有五七言古今体之长的,而王孟并提,偏指五律;王、李、高、岑并提,则偏指七古。集中反映了盛唐时积极进取精神的,是出自王、李、高、岑等人之手的边塞诗。在这类诗篇中,诗人们塑造了边庭健儿的英雄形象。他们希望保卫祖国,建立功勋,却并不无原则地项战争,往往还反

4、对开边。在写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时,也同时控诉了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这些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极富悲凉慷慨、缠绵宛转之情。借诗中隐士和侠少的形象来说明安史乱前的浪漫倾向,并不等于认为当时诗歌中所反映的仅止于这两类人的生活,也决非那些诗人描写的题材如此狭窄。否则,许多繁丽的社会风光和莽苍的边塞景色会出自佛教徒王维和道教徒李颀笔下,而著名的七绝组诗从军行和长信秋词乃是王昌龄一人的手笔,就不免费解了。但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却不能不推李白。自从贺知章称之为谪仙人,后人又尊为诗仙,这就构成了一种错觉,好像李白之所以伟大,就在他的人和诗具有他人所无的超现实性,这是可悲的误会。事实

5、上,没有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者是超现实的,李白何能例外?开元、天宝时代的其他诗人往往在高蹈与进取之间徘徊,以包含得有希冀的病苦或欢欣来摇荡心灵,酝酿歌吟,李白却既毫不掩盖他那为富贵利禄所吸引的颇为庸俗的一面,同时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履。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报之以轻蔑,以平衡内心的矛盾。这种已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后代人民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习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也许是李白的独特性,和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也是相反而又相成

6、的。安史之乱是我国封建社会前后期的界标,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活动于开元、天宝时代的重要诗人,大都死于乱后。在战前,他们当中的多数人为社会表面的安定繁荣所迷惑,一意追求自适其适的浪漫生活,乱后却丧失了过那种生活所凭依的许多条件,就转为意志消沉。再也唱不出热烈高昂或优游自在的歌了。而另外少数人,则乱前原就比较清醒。在朝野沉酣中,对潜在的严重危机己有预感,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使他们受到锻炼,教育,使他们在经历危机的同时也产生了希望,使他们终于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坚决地站出来,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哀乐而高唱。杜甫,就是这少数人中的杰出代表,他以积极的入世情神,勇敢而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即使

7、在大局极端危急的情况之下,也从来没有失去信心。而其所具有的“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的高妙艺术手段。又足以充分地将这种高贵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在我国诗坛上,杜甫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这就是后人尊之为诗圣,将其作品尊为诗史的理由。安史乱前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乱后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双峰对峙,显示了盛唐之所以为盛。(节选自唐诗鉴赏辞典序言程千帆,有删改)1. 下列关于“盛唐诗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盛唐诗歌指的是从玄宗继位到代宗登基这半个世纪内产生的诗歌作品,既包括安史之乱前的浪漫主义诗歌,又包括安史之乱后的现实主义诗歌。B. 盛唐诗歌有古

8、体诗和近体诗之分,如高适的燕歌行属于古体诗;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属于近体诗,也是律诗。C. 安史之乱前,盛唐诗歌反映的不仅仅是隐士和侠少这两类人的生活,除此之外,繁丽的社会风光和莽苍的边塞景色等,也是一些诗人描写的对象。D. 体现“盛唐气象”的诗歌,一般指的就是出自王、李、高、岑等人之手的边塞诗,这类诗歌表现出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2.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些评论家将王维与孟浩然并称,同时又将其与高适等相提并论,这很大程度上因为王维在高蹈者孟浩然和进取者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之间,恰好是一座桥梁B. 作者认为,任何浪漫主义者都不能超脱现实,

9、李白也是如此,但李白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甘于接受现实的束缚,反过来想征服现实,有积极进取的价值追求C. 作者认为,孟浩然、王维等人继承并发展了以陶渊明、谢灵运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传统,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效果都远远超越前人,达到了诗歌的顶峰。D. 杜甫是经历安史之乱后仍怀揣希望积极入世的少数诗人的代表,在艰难困苦中他能够站出来勇敢而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是唐诗思想和艺术的“集大成者”。3. 为什么说盛唐诗是中国诗歌“高峰的顶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答案】1. D 2. C 3. 唐代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反映了盛唐气象。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取得最高成就。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

10、达到顶峰。【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D项,“一般指的就是出自王、李、高、岑等人之手的边塞诗”错误,体现“盛唐气象”的诗歌有两类:山水田园诗,边塞诗。“边塞诗”是其中的一种。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C项,“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效果都远远超

11、越前人,达到了诗歌的顶峰”错误,原文说的是“气象的浑穆或有不及,而措语的精深华妙则有过之”。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盛唐诗是中国诗歌“高峰的顶点”,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与概括,首先要理解“盛唐气象”,“盛唐气象”在很大的程度上指的就是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相关信息有:“如果承认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那么,就不能不进而承认:盛唐诗乃是这座高峰的顶点”“孟浩然、王维等人的许多作品都极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

12、色,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这些人是以写田园山水诗而得名的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的后继者”“王维却在描摹自然、歌颂隐逸之外,还曾将其诗笔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在另外许多同样成功的篇章中,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悲壮情怀”“集中反映了盛唐时积极进取精神的,是出自王、李、高、岑等人之手的边塞诗”“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却不能不推李白”“杜甫,就是这少数人中的杰出代表,他以积极的入世情神,勇敢而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安史乱前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乱后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双峰对峙,显示了盛唐之所以为盛”。据此分条概括即可。【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

13、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

14、),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赶集路遥吃过早饭不久,在大马河川道通往县城的简易公路上,已经开始出现了熙熙攘攘去赶集的庄稼人,由于这两年农村政策的变化,个体经济有了大发展,赶集上会,买卖生意,已经重新成了庄稼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公路上,年轻人骑着用彩色塑料缠绕得花花绿绿的自行车,一群一伙地奔驰而过。他们都穿上了崭新的“见人”衣裳,不是涤卡,就是涤良,看起来时兴得很。粗糙的庄稼人的赤脚片上,庄重地

15、穿上尼龙袜和塑料凉鞋。脸洗得干干净净,头梳得光光溜溜,兴高采烈地去县城露面:去逛商店,去看戏,去买时兴货,去交朋友,去和对象见面更多的庄稼人大都是肩挑手提:担柴的,挑菜的,吆猪的,牵羊的,提蛋的,抱鸡的,拉驴的,推车的;秤匠、鞋匠、铁匠、木匠、石匠、蔑匠、毡匠、箍锅匠、泥瓦匠、游医、巫婆、赌棍、小偷、吹鼓手、牲口贩子都纷纷向县城涌去了。川北山根下的公路上,趟起了一股又一股的黄尘。当高加林挽着一篮子蒸馍加入这个洪流的时候,他立刻后悔起来。他感到自己突然变成一个真正的乡巴佬了。他觉得公路上前前后后的人都朝他看。他,一个曾经是潇潇洒洒的教师,现在却像一个农村老太婆一样,上集卖蒸馍去了!他的心难受得像

16、无数虫子在咬着。但这一切是毫无办法的。严峻的生活把他赶上了这条尘土飞扬的路。他不得不承认,他现在只能这样开始新的生活。家里已经连买油量盐的钱都没了,父母亲那么大的年纪都还整天为生活苦熬苦累,他一个年轻轻的后生,怎好意思一股劲呆下吃闲饭呢?他提着蒸馍篮子,头尽量低着,什么也不看,只瞅着脚下的路,匆匆地向县城走。路上,他想起父亲临走时安咐他,叫他卖馍时要吆喝,他的脸立刻感到火辣辣地发烧。天啊,他怎能喊出声来!“可是,”他想,“如果我不叫卖,谁知道我提这蒸馍是干啥哩?”走到一个小沟岔的时候,高加林突然想:干脆让我先跑到这没人的拐沟里试验喊叫一下,到城里好习惯一些嘛!他满脸通红朝公路两头望了望,见没什

17、么人,于是就像做一件见不得人的事一样,匆忙地折身走进了公路边的那条拐沟里。他在这荒沟里走了好一段路,直到看不见公路的时候才站住。他站住,口张了一下,但没勇气喊出声来。又张了一下口,还是不行。短短的时间里,汗水已经沁满了他的额头。四野里静悄悄的,几只雪白的蝴蝶在他面前一丛淡蓝色的野花里安详地飞着;两面山坡上茂密的苦艾发出一股新鲜刺鼻的味道。高加林感到整个大地都在敛声屏气地等待他那一声“白蒸馍哎!”啊呀,这是那么的难人!他感到就像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学一声狗叫唤一样受辱。他用手背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水,决心下一声非喊出来不可!他狠狠地咽了一口唾沫,把眼一闭,张开嘴怪叫一声:“白蒸馍哎”他听见四山里都在回荡

18、着他那一声演戏般的、悲哀的喊叫声。他牙咬住嘴唇,强忍着没让眼里的泪花子溢出来。他直愣愣地在这个荒沟野地里站了老半天,才难受地回到公路上,继续向县城走去。从他们村到县城只有十来里路,但他感到这段路是多么地漫长和艰维。他知道,更大的困难还在前头在那万头攒动的集市上!当他走到大马河与县河交汇的地方,县城的全貌已经出现在视野之内了。一片平房和楼房交织的建筑物,高低错落,从半山坡一直延伸到河岸上。亲爱的县城还像往日一样,灰蓬蓬地显出了它那诱人的魅力。他没有走过更大的城市,县城在他的眼里就是大城市,就是别一番天地。他对这里的一切都是熟悉的,亲切的;从初中到高中,他都是在这里度过。他对自己和社会的深入认识,

19、对未来生活的无数梦想,都是在这里开始的。学校、街道、电影院、商店、浴池、体育场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可是,三年前,他就和这一切告别了现在,他又来了。再不是当年的翩翩少年,衣服整洁而笔挺,满身的香皂味,胸前骄傲地别着本县最高学府的校微。他现在提着蒸馍篮子,是一个普通的赶集的庄稼人了。往事的回忆使他心酸。他靠在大马河桥的石栏杆上,感到头有点眩晕起来。四面八方赶集的人群正源源不绝地通过大桥,进了街道。远处城市中心街道的上空,腾起很大一片灰尘,嘈杂的市声听起来像蜂群发出的嗡嗡声一般。他猛然想到一个更糟糕的问题:要是碰上他在县城的同学怎么办?他下意识地抬起头,先慌忙朝前后看了看。这时候他才真正后悔赶这趟

20、集了。一般的赶集倒也没什么,可他是来卖蒸馍的呀!现在折回去吗,可这怎行呢!他已经走到了县城。再说,家里连一点零花钱都没有了,这样回去,父母亲虽然不会说什么,但他们肯定心里会难受的不仅为这篮没卖掉的蒸馍,更为他的没出息而难受!“不,”他想,“我既然来了,就是硬是头皮也要到集上去!”(节选自人生路遥,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更多的庄稼人大都是肩挑手提”说明农村政策变化后,大多数的庄稼人日子还很艰辛,他们希望通过进城做生意改善生活。B. 从“满脸通红朝公路两头望了望”到“直愣愣地在这个荒沟野地里站了老半天”,写出高加林卖蒸馍前艰难的心理准备。C. 卖

21、蒸馍,对于老太婆来说都是能容易做到的事,高加林却做得非常艰难,这是他们家连买油量盐的钱都没有的根本原因。D. 作者用“亲爱的县城”,写出高加林看到县城的全貌后,对这个地方的特殊感情,这里有他初中到高中生活的美好回忆。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路上时兴的年轻人骑着自行车,穿着崭新的“见人”衣裳,与高加林挽着一篮子蒸馍形成对比,突出高加林家境的贫穷。B. 小说通过对拐沟里“雪白的蝴蝶”“茂密的苦艾”等景物的描写,衬托高加林喊出“白蒸馍哎!”时的紧张心理C. “要是碰上他在县城的同学怎么办?”这一句采用设问方式,强调高加林卖蒸馍所面临的心理难题,引发读者思考。

22、D. 本文有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一条是高加林为卖蒸馍去县城赶集的行程,另一条是高加林由教师回归农民的心理历程。6. 请简要分析高加林这一人物形象。7. 文中画线句在电影脚本中被改成“他看见一个老太婆也像他一样挽着一篮子馍,在他不远处走着他的脸在痛苦地抽搐着”请比较并分析两个文本的不同表达效果。【答案】4. C 5. A 6. 从为了减轻年迈父母的负担,挽着一篮子蒸馍赶集到县城卖,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孝心的青年农民(庄稼人、乡巴佬)。从在县城读过高中,曾经是潇潇洒洒的教师,可以看出他有知识文化。从两次后悔赶集卖蒸馍,可以看出他不满意农民生活。从到拐沟里练吆喝,硬着头皮也要到集上卖蒸馍,可以看出他努力

23、适应农民生活。 7. 小说通过对比写出高加林身份变化,又使用形象的比喻让读者感受这种变化给他带来的极度痛苦(或:使用比喻形象描写这种变化给他带来的极度痛苦,读者通过对文字的品味来感受这种痛苦。)。电影脚本中,描写高加林的脸痛苦地抽搐,给观众以直观的心理冲击(或:“直观展示高加林内心痛苦”),描写高加林看见一个老太婆也像他一样挽着一篮子馍在他不远处走着,以此告诉观众高加林满脸痛苦的原因。【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C项,“这是他们家

24、连买油量盐的钱都没有的根本原因”理解错误,这不是他家贫穷的“根本原因”。他家的贫穷是时代造成的,农村贫穷落后,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故选C。【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手法错误,有的是表达效果的错误,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一定要静下心来,判断时要仔细认真。A项,“与高加林挽着一篮子蒸馍形成对比,突出高加林家境的贫穷”,手法及作用概括错误,写公路上的年轻人是为了说明“这两年农村政策的变化”所带来的改变。故选

25、A。【6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可以从高加林的语言、行动及心理描写中,概括他的形象特征。“家里已经连买油量盐的钱都没了,父母亲那么大的年纪都还整天为生活苦熬苦累,他一个年轻轻的后生,怎好意思一股劲呆下吃闲饭呢?”从这段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高加林是一位有孝心的农民。“亲爱的县城还像往日一样,灰蓬蓬地显出了它那诱人的魅力。”“从初中到高中,他都是在这里度过。他对自己和社会的

26、深入认识,对未来生活的无数梦想,都是在这里开始的。”从这段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高加林有文化,有梦想。“他,一个曾经是潇潇洒洒的教师,现在却像一个农村老太婆一样,上集卖蒸馍去了!他的心难受得像无数虫子在咬着。”从这段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高加林不满意农民的生活。他的内心有着改变现状的强烈要求。“他站住,口张了一下,但没勇气喊出声来。又张了一下口,还是不行。短短的时间里,汗水已经沁满了他的额头。”“我既然来了,就是硬是头皮也要到集上去!”这些是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也有心理描写。他练习吆喝、硬着头皮也要到集上卖蒸馍,可以看出他努力适应农民生活。【7题详解】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

27、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小说中的语句是:“他,一个曾经是潇潇洒洒的教师,现在却像一个农村老太婆一样,上集卖蒸馍去了!他的心难受得像无数虫子在咬着。”这样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个教师与一个农村老太婆的巨大反差,体会到这一形象给高加林所带来的极度痛苦。同时“像无数虫子在咬着”是需要通过读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感觉得到的。电影脚本修改为,“他看见一个老太婆也像他一样挽着一篮子馍,在他不远处走着他的脸在痛苦地抽搐着。”这样的描写,通过电影表现给观众,“他像老太婆一样

28、挽着一篮子馍”这一形象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让观众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同时,“他的脸在痛苦地抽搐着”这一视觉上的表现,能给观众产生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总之,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人物语言只有与形式相协调,才能产生更好艺术效果。【点睛】分析人物形象的五种角度:从所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二、古诗

29、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曰:臣昨缘元稹左降,频已奏闻。臣内察事情,外听众议,元稹左降有不可。元稹守官正直,人所共知。自授御史已来,举奏不避权势,只如奏李佐公等事,多是朝廷亲情。人谁无私,因以挟恨,或假公议,将报私嫌,遂使诬谤之声,上闻天听。臣恐元稹左降已后,凡在位者,每欲举职,必先以稹为诫,无人肯为陛下当官守法,无人肯为陛下嫉恶绳愆。内外权贵亲党,纵有大过大罪者,必相容隐而已,陛下从此无由得知。昨元稹所追勘房式之事

30、,心虽徇公,事稍过当。既从重罚,足以惩违,况经谢恩,旋又左降。虽引前事以为责辞然外议喧喧皆以为稹与中使刘士元争厅因此获罪至于争厅事理已具前状奏陈况闻士元蹋破驿门,夺将鞍马,仍索弓箭,吓辱朝官,承前已来,未有此事。今中官有罪,未闻处置;御史无过,却先贬官。远近闻知,实损圣德。臣恐从今已后,中官出使,纵暴益甚;朝官受辱,必不敢言。纵有被凌辱殴打者,亦以元稹为戒,但吞声而已。陛下从此无由得闻。臣又访闻元稹自去年已来,举奏严砺在东川日枉法,没入平人资产八十余家;又奏王沼违法给券,令监军押柩及家口入驿;又奏裴玢违敕征百姓草;又奏韩皋使军将封杖打杀县令。如此之事,前后甚多,属朝廷法行,悉有惩罚。计天下方镇

31、,皆怒元稹守官。今贬为江陵判司,即是送与方镇,从此方便报怨,朝廷何由得知?臣伏闻德宗时有崔善贞者,告李锜必反,德宗不信,送与李锜,锜掘坑炽火,烧杀善贞。曾未数年,李锜果反,至今天下为之痛心。臣恐元稹贬官,方镇有过,无人敢言,陛下无由得知不法之事。假如朝廷误左降一御史,盖是小事,臣安敢烦渎圣听,至于再三!诚以所损者深,所关者大,以此思虑,敢不极言!疏入不报。(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六,有删改)8. 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虽引前事以为责辞/然外议喧喧/皆以为稹与中使刘土元争厅/因此获罪/至于争厅事理/已具前状奏陈/B. 虽引前事以为责辞然/外议喧喧/皆以为稹与中使刘土元争

32、厅/因此获罪/至于争厅事理/已具前状奏陈/C. 虽引前事以为责辞/然外议喧喧/皆以为稹与中使刘土元争厅/因此获罪/至于争厅/事理己具前状奏陈/D. 虽引前事以为责辞然/外议喧喧皆以为稹/与中使刘士元争厅/因此获罪/至于争厅事理/已具前状奏陈/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制举:即制举科,唐代科举制度之一,简称制举或制科,由皇帝亲自诏试于殿廷,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B. 翰林学士: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C. 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陈述正事表达衷情的奏章,谏太宗十思疏就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

33、的奏章D. 德宗:唐朝第九位皇帝李适的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君主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常用“祖”或“宗”字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白居易、李绛、崔群三人与元稹交谊深厚,因此元稹从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府士曹属吏后,他们在皇上面前辩说元无罪。B. 宫中使臣刘士元踢破驿舍门,抢夺武将鞍马,恐吓悔辱朝廷命官,自前代以来从没有过这样的事,刘士元却没受到处置。C. 白居易查访得知,元稹严于职守,上奏举报严砺、王绍、裴玢、韩皋等官员,此类触犯朝廷法规的官员,都受到了惩罚D. 封建时代的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自称为“臣”,本文二到四段是白居易给皇上的奏章,所以白居易都

34、用“臣”称呼自己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授御史已来,举奏不避权势,只如奏李佐公等事,多是朝廷亲情(2)今贬为江陵判司,即是送与方镇,从此方便报怨,朝廷何由得知?12.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元稹左降有不可”的原因。【答案】8. A 9. C 10. A 11. (1)自任御史以来,上奏检举(或“举报上奏”)不避权势,只如(仅仅像)上奏李公佐等人一事,(涉及的官员)(或:这些人)多是朝廷大员的亲党。(2)现在(将他)贬为江陵判司,便是(将他)送给方镇,从此方便方镇报复仇怨(或:此后方镇乘便报仇),朝廷凭借什么能够知道呢? 12. 无人肯为陛下当官守法,嫉恶惩罪。宫中

35、官出使外地,更加肆意施暴。朝廷命官受辱,不敢言说。方镇有越轨行为,无人敢言。【解析】【8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虽然以先前这事作为责罚的理由,然而朝外议论纷纷,都认为元稹是与宫中使臣刘士元住宿争厅,因此获罪。至于争厅一事,臣先前已具状禀奏。句中,“然”是对前句的转折,应与前句断开,与下句相连。排除BD两项。“事理”指以上的“争厅”一事,应与上句相连,与下句断开。排除C项。故选A。

36、【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C项,“臣下向君主陈述正事表达衷情的奏章”解说错误,疏是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不“表达衷情”。故选C。【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白居易、李绛、崔群三人与元稹交谊深厚”与文无据,

37、文中只是说元稹与白居易“交情隆厚”,没有说其他人。故选A。【11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举奏,上奏检举;只如,仅仅像;朝廷亲情,指朝廷大员的亲党。(2)报怨,报复仇怨;何由,凭借什么;朝廷何由得知,宾语前置句。【12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筛选信息、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首先要审读题干,明确筛选要求;再研读选项语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最后按照要求准确筛选。白居易上书

38、陈述“元稹左降有不可”,原因可结合以下文本分析概括:“元稹守官正直,人所共知。”“无人肯为陛下当官守法,无人肯为陛下嫉恶绳愆”,元稹为官正直,人所共知。担心元稹降职以后,所有官员,每欲履行职责时,必以元稹为前车之鉴,再无人肯为陛下当官守法,再无人肯为陛下嫉恶惩罪。“中官出使,纵暴益甚”,担心元稹降职以后,宫中官出使外地,更加肆意施暴。“朝官受辱,必不敢言”,担心元稹降职以后,朝廷命官受辱,不敢言说。“方镇有过,无人敢言”,方担心元稹降职以后,镇有越轨行为,无人敢言。【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

39、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

40、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干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参考译文白居易与河南人氏元稹相友善,同年应制举之试得中,彼此交谊深厚。元稹从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府士曹属吏,翰林学士李绛、崔群在皇上面前辩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也屡次上疏极力奏谏道:臣目前因元稹降职一事,已多次奏禀皇上。臣内察事情本末,外听众人议论,认为不可将元稹降职。

41、元稹为官正直,人所共知。自任御史以来,上奏举报不避权势,仅以举报李公佐等人一事而言,这些人多是朝廷大员的亲党。人谁无私心,便因此事而怀恨,有人企图公报私仇,于是将诽谤元稹的话语,奏禀皇上。臣担心元稹降职以后,所有官员,每欲履行职责时,必以元稹为前车之鉴,再无人肯为陛下当官守法,再无人肯为陛下嫉恶惩罪。朝内外的权贵亲党,纵然有人犯了大错大罪,必然只会彼此宽容互相遮掩,陛下从此无法得知。日前元稹追查房式一事,他虽一心为公,但做得稍微过分。此事既已重罚,足为违犯制度者之惩戒,何况元稹已认罚,可是跟着又加贬谪。虽然以先前这事作为责罚的理由,然而朝外议论纷纷,都认为元稹是与宫中使臣刘士元住宿争厅,因此获

42、罪。至于争厅一事,臣先前已具状禀奏。何况又听说刘士元踢破驿舍之门,抢夺武将鞍马,而且拉弓按箭,恐吓侮辱朝廷命官,自前代以来,没有这样的事。现在宫中官有罪,未闻处置;御史无过,却先贬官。远近之人闻知此事,确实有损陛下名声。臣担心从今以后,宫中官出使外地,肆意施暴会更加厉害,朝廷命官受了屈辱,必不敢言说,纵然有人遭凌辱殴打,也以元稹为戒,只好忍气吞声。陛下从此无法得知真情。臣又查访得知元稹自去年以来,上奏举报严砺在东川时违法,吞没平民资产八十余家;又奏报王绍违法派发驿券,命监军押送棺柩及家属留驻驿站;又奏报裴玢违反诏令征收百姓谷草;又奏报韩皋命军将用封杖打杀县令。像这一类的事,前后很多,属于朝廷依

43、法办理,有关官员都受到了惩罚。想来天下方镇守臣,都恼怒元稹严于职守。现将他贬为江陵判司,便是将他送与方镇,此后他们乘便报仇,朝廷凭借什么能够知道呢?臣俯首听闻德宗时有个崔善贞,奏报李锜必反,德宗不信,反将崔善贞送交李锜,李锜掘坑燃火,烧杀崔善贞。未过几年,李锜果然反叛,至今天下人尚为此事而痛心。臣担心元稹贬官后,方镇有越轨行为,无人敢言,陛下无法得知那些不法之事。假如朝廷只是误降了一位御史的官职,不过是一桩小事,臣怎敢烦扰亵渎圣上的耳目,以至于再三唠叨呢。臣的确认为此事损害太深,关系重大,因此思虑,不敢不竭力禀奏。奏疏上交后却未报与皇上知道。(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

44、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后出塞五首(其二)杜甫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注】东门营:洛阳东面门有“上东门”,军营在东门,故曰“东门营”。由洛阳往蓟门,须出东门。这句点明征兵的地点。河阳桥:在河南孟津县,是黄河上的浮桥,晋杜预所造,为通河北的要津。悲笳:静营之号。嫖姚:指西汉大将霍去病。13.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描写部伍生活的五言古体诗,从本诗题目可以看出,杜甫的“后出塞”诗共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B. 开头两句交待新兵入伍的时间、地点及出征的去

45、向,一“朝”一“暮”,反映出军旅生活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C. 这首诗以写实的手法,勾勒出军旅生活的多重画面,创设苍凉悲壮的氛围,以悲笳阵阵,表达战士们反战思乡之情。D. 这首诗的结尾两句借历史典故,表达新兵初入军营的好奇和对统兵将领的称赞,也暗含作者对朝廷黩武开边的讽意。14. 这首诗勾画出哪几幅军旅生活的图景,各突出了军队的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3. C 14. 暮野行军图,体现军势(行军)的凛然庄严;沙地宿营图,体现军容的壮阔整肃;月夜静营图,体现军纪的森严。【解析】【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

46、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以悲笳阵阵,表达战士们反战思乡之情”理解错误。“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中,“悲笳”是静营之号,数声悲咽的笳声(静营之号)划破夜空,使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并无“反战思乡”之情。故选C。【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形象和意境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找出诗中所写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结合诗歌的主旨,明确形象特点,体会诗歌塑造形象所使用的方法技巧。诗句“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清

47、晨,我到东门营报到,傍晚,就开拔到了河阳桥上,可以看出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日暮行军图。体现了军势(行军)的凛然庄严。诗句“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意思是“一望无际的沙原排列着无数行军帐幕,行伍首领各自召集手下的士兵”可以看出,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沙地宿营图。体现了军容的壮阔整肃。诗句“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意思是“夜空中,高高悬挂朗朗明月,军令森严,整个营地寂然无声。”可以看出,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夜静营图。体现军纪的森严。【点睛】如何鉴赏诗歌:一、看类型。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送别类。怀古类。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战争或边塞类。闲适类。借景抒

48、情类。托物言志类。爱情类。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二、定感情。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定主旨。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

49、、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四、找意象(典故)。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五、找技巧。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赏析: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东门营

50、,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小雅·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

51、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这里,不仅展示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而且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有素。入夜后,沙地上的军营又呈现出另一派景象和气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忽而,数声悲咽的笳声(静营之号)划破夜空,使出征的

52、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至此,这位新兵不禁慨然兴问:“借问大将谁?”统帅这支军队的大将是谁呢?但因为时当静营之后,他也慑于军令的森严,不敢向旁人发问,只是自己心里揣测道:“恐是霍嫖姚”大概是象西汉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样治军有方、韬略过人的将领吧!以霍去病比领兵将领,一个“恐”字,语意双涵,既有赞美其治军严整,令行禁止之意,也暗寓其如霍去病勤远开边之意。从艺术手法上看,作者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在起二句作了必要的交待之后,依次画出了日暮、傍黑、月夜三幅军旅生活的图景。三幅画都用速写的画法,粗笔勾勒出威严雄壮的军容气势。而且,三幅画面都以边地旷野为背景,通过选取各具典型特征的景物,分别描摹了出征大军的三个

53、场面:暮野行军图体现军势的凛然和庄严;沙地宿营图体现军容的壮阔和整肃;月夜静营图体现军纪的森严和气氛的悲壮。最后用新兵不可自抑的叹问和想象收尾。全诗层次井然,步步相生;写景叙意,有声有色。故宋人刘辰翁赞云:“其时、其境、其情,真横槊间意,复欲一语似此,千古不可得”(杜诗镜铨卷三引)。(三)(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15. 解释“庶物”在句中的意思:_。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中的“之”指代什么?_。16. 上文中“由仁义行”与“行仁义”有何不同?请简

54、要分析。【答案】15. (1). 庶物:万物,众物。 (2). 之:仁义 16. “行仁义”是把仁义当做手段来使用,是有意识的,带有功利性;“由仁义行”自然遵循仁义而行,是无意识的,不带功利性。【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读文本,运用文言文知识的积累,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明确文本的主要内容,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舜明于庶物”意思是: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庶物,指万物,众物。(2)“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意思是: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它。之,代词,指仁义。【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通读文本,运用文言文知识的积累,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55、明确文本的主要内容,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由仁义行”意思是:能遵照仁义行事。由,遵照;行,行事。“行仁义”意思是:(勉强地)施行仁义。“由仁义行”是无意识的,不带功利性;“行仁义”是把仁义当做手段来使用,是有意识的,带有功利性。【点睛】名著阅读的方法:1、感知内容,把握情节。通过阅读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解它写的是和人何地何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必须熟悉并把握故事情节。小说情节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八个字以上,即“出其不意,写其不备”。2、了解作者、作品背景

56、,把握作品环境。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倾向,了解一些作品写作的历史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作品问世以来人们的评价等。3、分析人物形象。不同的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能表现的侧重点不同。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及个性是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4、理解作品思想主题和意义。小说主题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5、感悟与收获。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抓住感悟。除此之外,小说作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学习写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参考译文:孟子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它。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

57、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有这样两句诗:_,_,写出他客居无聊时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境界看似恬静闲适,却藏着诗人无限感慨。(2)辛弃疾的善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_,_,”两句象征着力主抗金的潮流不可阻挡,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的信心。(3)刘克庄的贺新郎中“_,_,”两句,将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答案】 (1). 矮纸斜行闲作草 (2). 晴窗细乳戏分茶 (3). 青山遮不住 (4). 毕竟东流去 (5). 闻说北风吹面急 (6). 边上冲梯屡舞【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