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的继承与创新_第1页
建筑材料的继承与创新_第2页
建筑材料的继承与创新_第3页
建筑材料的继承与创新_第4页
建筑材料的继承与创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筑材料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建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各地民间传统建造的演绎也形形色色、各具千秋,如徽派建造的粉墙黛瓦、西北窑洞的纯粹粗犷、湘西吊脚楼的优雅轻快在现代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环抱下,我们好像对传统建造的印象变得渐渐迷糊。那些砖瓦留在了某些街巷,那些泥墙留在了某些村庄,那些木头留在了某些河岸边,这些都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建造材料,中国传统建造气质的源头,在我们视野聚焦的当下,中国本土建造师要如何保留这些传统建造材料的优势,让它在现代建造中发挥活力与更持久的生命力?随着2022年,中国本土设计师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造奖”,王澍的代表作宁波博物馆受到了万众瞩目。 宁波博物馆,作为宁波市“十一五”期

2、间建成的地标级项目,在传统建造材料的继承与创新应用方面也树立了标杆,给了我们启发与引导。宁波博物馆位于宁波市鄞州区的核心区,北部是鄞州区政府,南部紧邻鄞州公园,东部为文化广场。在这样的中心地位,宁波博物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以“港”为意向,象征着宁波文化将以此为始发港,向世界开放。博物馆总占地约60亩,建造面积为30325平方米,建造主体较为方整,外观就像是人力切割的方砖,又如开裂的山体。主体部分有三层,局部五层。入口处独辟蹊径,从跨度30米的“洞”中穿过,颇有桃花源记的意境,阶梯、庭院、高墙、水池在建造中自由组合,空间营造精妙绝伦。宁波博物馆整体建造展现着集中与凝聚、整与散的

3、对立与统一,体现着对历史的辩证哲思,对自然的恭敬与演绎。 1宁波博物馆建造用材特点 出于对宁波博物馆的定位与功能考虑,一方面反映其收纳历史、唤醒回忆的功能特质,另一方面反映其呈现历史文化、思古悟今的精神气质。王澍选用了浙东地区瓦爿墙与特别模板-竹纹理饰面清水混凝土墙两种建造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材料与结构的创新,赋予宁波博物馆厚重而沧桑的文化韵味。博物馆的砌墙瓦片与砖块来源于宁波周边地区,大多是旧城改造时存留下来的。这些收集于四周拆迁工地的碎砖烂瓦,用它历史沉淀的痕迹,在设计师的笔下,在工匠的手中,变成了宁波博物馆墙面上的史书,陈述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与世事变迁。特别模板-竹纹理饰面清水混凝土墙

4、是建造师与幕后技术研发团队共同努力的成绩,毛竹制成的特别模板在墙上留下的竹纹肌理与室内竹子景观相映成趣,共同演绎着浙江宁波这一方水土独具的地域特色与传统文人气质,哲思与美的艺术并行,在宁波博物馆的演绎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宁波博物馆建造材料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2.1瓦爿墙 瓦爿墙是浙东一代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建造墙体。因为浙江沿海地区多台风,考虑到房屋损毁崩塌后残余的碎砖碎瓦的再利用,形成了这样一个独有的建造工艺。在浙东一代的传统民居中,游走与街巷间,色调偏黑的瓦爿墙随处可见,石块在墙面上层层叠起,在层与层之间夹杂着砖块、石块和劈成片的竹木,混杂而有序,展现出自然古朴的美感。在瓦爿墙下往往会堆砌

5、条石,称为“放墙脚”约有四五层后才开头正式砌墙。砖块横档,瓦爿堆叠,匀称整齐展现一定的韵律,同时又灵巧多变。建造师带着敬重城市历史的怀旧情怀,带着对传统工艺的热情与从事当代建造设计的创新精神,将瓦爿墙这一传统建造工艺灵巧地应用于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 2.1.1色的继承与创新宁波博物馆瓦爿墙的颜色主要包含红砖的沉稳、青砖的素雅,但又由于其砖瓦是从民间旧城、工地废墟搜罗而来,其中又多了几分岁月洗礼的斑驳。这些砖瓦大多产于明清时期,由于湿度、温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砖瓦的色彩展现了偏白、偏灰、偏青等多种色温色调的变化,使得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相比于传统的瓦爿墙越发颜色斑斓、丰盛多变。在墙面建筑过程中,王

6、澍时刻保持着与工匠们的沟通,除了在技术工艺上对工匠们有所限制外,各种材料的搭配比例与间距、砖瓦色彩的抉择都让工匠们自由发挥。限制中的不限、统一下的自由,建造师在“度”的控制上有张有弛,从而让宁波博物馆的墙面颜色终于展现出稳定大局、创新细节的进展态势,整体气概恢宏、协调统一,局部灵活精美、变化多端。 2.1.2形的继承与创新瓦爿墙的结构本是很容易的双墙结构,先用砖砌筑240mm的墙体。这样的结构对于当代建造的需求来说,一方面奢侈了材料,另一方面传统瓦爿墙只能砌筑到2m左右的高度,无法超过4m(超高墙体),当代建造,尤其是博物馆建造,对高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在保证平安性稳定性的前提下将瓦爿墙

7、砌筑到24m”成了研究的难点,这是传统工艺实践中未曾考虑的问题。在设计师、施工方、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胜利地在建造材料的结构创新上找到了突破点,对传统工艺实现了改进创新。 终于选用了以钢筋混凝土墙为主结构,悬挑部分托梁的方式来实现结构稳定性的需求。运用这一方法的益处在于三方面:一是结构受力合理,大大提升了平安性;二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给施工带来了方便;三是结构内可增强空腔,装入现代化的内墙板,节约材料,并保证防潮保暖多重功效。在困顿中寻求创新,终于实现了多重效益,该设计终于还申请了国家专利。通过建造材料技术的攻关,瓦爿墙从外形上实现了高度的突破,24m高的墙面与博物馆恢弘统一的气质相应,为

8、博物馆“港”为意向的大气方整的建造外形供应了可能。 同时瓦爿墙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中国传统民居的示意更赋予了宁波博物馆浓厚的文化内涵与韵味。其形成的自然多变的肌理有着耐人寻味的美感,借着宁波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瓦爿墙为植物的生长供应了土壤,化作一面抽象派艺术创作的背景墙。王澍谈及瓦爿墙的设计时就提到“建造是有生命的。多年以后,瓦片墙上青苔满布,屋顶植物郁郁葱葱,那时的建造才真正融入了自然的美轮美奂。”这样一个建造技术与建造艺术的协同创新,同时体现了绿化环保的理念,是对传统最高效的应答,传承与创新并行,为当代建造设计树立了标杆。 2.2特别模板-竹纹理饰面清水混凝土墙 清水混凝土墙指的是直接利用

9、混凝土成型后的自然之感作为饰面效果的混凝土,要实现带特别肌理图案的立面效果,最直接的方式是从模板的制作寻求创新。在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设计师王澍考虑到将江南特色的毛竹元素运用到墙面肌理表达中,但是以毛竹为模板的清水混凝土从未有工匠做过尝试,竹本身易裂、差异性大、耐腐蚀性差等都是毛竹模板制作务必面向的弱点。在无数次尝试后,最终探究出了最便捷而有效的方法,特别模板竹纹理饰面混凝土墙施工工法正式申请了国家专利。 2.2.1传统地域性元素与现代清水混凝土的结合清水混凝土建造是当代建造设计的潮流,它所展现的最本质的美感得到了建造界专业人士的普遍认可,也得到了贝聿铭、安藤忠雄等大家的重用。清水混凝土充分发

10、挥了建造材料本身的魅力,古朴自然而有质感有温度,并且有较大的创新空间,从材料的配比到模板的制作都有较大的发挥余地。王澍正是发挥了清水混凝土的特长,创新性地提出将清水混凝土融入江南特色毛竹纹理。建造墙面肌理的营造是传统建造惯用的手法,王澍坦言宁波博物馆设计是受到慈城建造的启发,其颜色与肌理的完善演绎是亮点所在。 前文所提到的瓦爿墙对这两方面已有所阐释,竹纹理饰面清水混凝土墙也力图一以贯之。基于研究团队与工匠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竹纹理饰面混凝土墙施工工法最终得以探明,原材料的抉择、混凝土的制备、毛竹加工、现场模板拼装、混凝土浇筑、后期养护等施工细节共同运用,终于实现了这项高技术、高要求的创新探究

11、,传统地域性元素的当代运用又多了一项胜利的典例。 2.2.2实竹与虚竹在建造空间中的演绎在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竹这种极具地域特色与文人情怀的材料,“虚”化的呈现已经在墙面肌理上充分呈现,“实”竹的演绎则更多地体现在空间营造中。竹子在宁波博物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庭院的营造中,博物馆入口、建造内部以及屋顶都能看到竹的影子。以散植唯美,把竹纹理饰面清水混凝土墙当做背景,数竿翠竹,一丛幽篁,营造出宁静空冥的空间;以丛植为美,高地远近,考究变化与韵律,与竹纹理饰面清水混凝土墙隔台阶而望,日光投下,竹影丛生,王澍始终考究的交通空间丰盛性的营造,在此处也有所体现。 “实”竹在建造空间中的运用与“虚”竹的应用相映成趣,将设计师的理念通过容易而纯粹的手法一以贯之。更充分地体现了“竹”这一传统建造元素在当代建造设计中的运用,无论从墙面或是从庭院,无论从材料或是从空间,都得当地将传统元素继承了下来,并开拓创新,实现了宁波博物馆的卓越,为建造设计领域的思索与实践树立了标杆。 3结语 在中国这片有着丰厚文化、浓郁地域特色的土壤,在现代建造设计的潮流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去思索,如何发挥中国传统的积淀带来的乐观作用,给现代建造设计的历史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王澍先生的宁波博物馆为我们打开了一部新的篇章。本文仅仅是从具有典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