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上第六七单元各课提要与检测_第1页
语文版八上第六七单元各课提要与检测_第2页
语文版八上第六七单元各课提要与检测_第3页
语文版八上第六七单元各课提要与检测_第4页
语文版八上第六七单元各课提要与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版八上第六七单元各课提要与检测单元絮语: 本单元有五课。前四篇为游记,均为名家所作。柳宗元、苏轼为唐宋八大家,徐霞客是著名的地理学家,袁宏道是明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诗词五首分别出自唐宋的五位作家之手,风格多样,有古风、格律诗、词,展示了 我国古典诗歌的多样性。21、小石潭记一、整体感知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

2、,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二、字词积累1、生字篁(huáng) 佁(y)然 为坻(chí) 为堪(kn) 俶(chù) 翕(xì) 悄怆(chuàng)幽邃犬牙差(c)互 参差(cnc) 清2、一词多义水尤清洌(清澈,形容词)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介词) 隶而从者(跟随,随从,动词)以其境过清(清静,冷清,形容词)可差潭中鱼可百许

3、头(大约,副词)参差披拂(长短不一,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明灭可见(能够,可以) 1、 古今异义词(1)乃记之而去(去:离开。今常用意为“往”。)(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生:青年,后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三、篇章透视: 1、层次结构:全文共有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写潭、写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最后一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中心思想: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

4、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3、写作特色: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四、句段赏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五、难点突破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

5、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

6、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填空    柳宗元,字子厚,_代著名文学家,他曾官贬_,写下了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 _,课文出自_。 2、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  )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C、似与游者相乐   D、其岸势犬牙差互 3、选出“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全石以为底 

7、0; 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D、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4、选出加线词文言现象不同的一项(  )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潭上,四面绿树环合5、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青树翠蔓。(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 以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 明灭可见。( ) 乃记之而去。( )( ) 二、阅读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8、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选出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  )   A、卷石底/以出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似/与游者相乐   D、水/尤清洌 2、翻译下列句子   近岸,卷石底以出。_。   似与游者相乐。_。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9、_。   参差披拂。_。 3、用文段原文作答。   说明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句子是_。   与“皆若空游无所依”相照应的句子是_。 4、“佁然不动”后面的分号不能改为句号的理由是_。5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6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能力拓展延伸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扛,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捷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尽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

10、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望西山,始指异之。   (2)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并从学过的其它文言文中找出一个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写在下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句子: 。3、阅读选文,你有什么启发或感悟?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答: 。中考

11、链接阅读三峡和小石潭记的选段,回答问题。(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

1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三峡的作者 ,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是 代文学家。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不见曦月( ) (2)素湍绿潭( )(3)蒙络摇缀( ) (4)斗折蛇行( )3、分别从三峡和小石潭记中找出描写江水或潭水十分清澈的句子。4、选文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选出你最喜欢一句,并做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21、小石潭记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一、1、唐: 永州; 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

13、2、C 3、A 4、D 5、翠绿的茎蔓大约表示数量的向西步行因为 停留 忽明忽暗 于是、就离开二、1、B 2、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   好像和游人一同嬉闹;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路,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3、伐竹取道,水尤清洌 4、静景与动景并列。5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6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能力拓展延伸1(1)感到惊奇 (2)从前 2是:这 例示:是亦

14、不可以已乎?/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启发或感悟可从以下角度回答:(1)只有志存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有所作为。(2)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甚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3)只有躬身实践,善于探索发现,才能正确认识事物。中考链接1、郦道元 唐 2、(1)阳光或日光 (2)激流的水 (3)连结 (4)像北斗星一样曲折 3、三峡:“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小石潭记:“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理解文意,谈出语句特点即可22、记承天寺夜游一、整体感知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

15、期。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二、字词积累1、生字无与乐(lè)者 遂(suì)藻(zo)荇(xìng)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古义:只,仅。 今义:但是,表转折。)三、篇章透视 1、层次结构: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第二部分: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第三部分:惋惜无人赏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中心思想: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写作特色:(1)层次分明。(2)行文流畅。(3)叙事简洁。(4)写景别致。(5)写

16、情自然。四、句段赏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2、赏读课文第一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寂寥,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五、难点突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

17、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

18、)(2)水中藻荇交横( )(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 )(5)盖竹柏影也( )(6)但少闲人(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3、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_二、阅读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本文选自_,作者_,字_,号_,_(朝代)_家、_家,与父_、弟_合

19、称“三苏”,三人同为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2解释加点的词语。遂至承天寺_ 庭下如积水空明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 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_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_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_能力拓展延伸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0、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更定:初更开始的时候。毳衣:用鸟兽细毛编织的衣服。雾凇沆砀:雾气弥漫,大雪覆盖湖山。白:酒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挐一小舟( ) 毳衣( ) 沆砀( ) 一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人鸟声俱绝( ) 是日( ) 挐一小舟( ) 余舟一芥( )3本文的叙述和描写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何相同的特点?_4由于描写的对象不同,这篇文章与记承天寺夜游表现的意境和手法的运用有何不同?_中考链接(2003年,广东省中考

21、试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 怀民亦未寝(睡觉) D. 相与步中庭(共同、一起)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2、记承天寺夜游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一、1、(1)愉快地,高兴地 (2)交叉错杂 (3

22、)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 (5)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6)连词,只是,不过 2(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二、1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唐

23、宋古文八大家” 文忠2于是,就 清澈透明 这里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甘味。 4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5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能力拓展延伸1nácuìhàngdàngjiè 2停,止 这 牵引 小草 3提示:不必面面俱到,列举其一即可。如都是写景散文,但都不先点景,一个写解衣又

24、起,一个写乘舟下湖,使读者随作者自然地步入景中;文字都十分简练;二者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 4提示:此题有一定难度,不必作过高的要求,可侧重于一个方面。如苏轼的文章突出了闲适、恬静,张岱的文章突出了广漠、辽阔;苏文借用多种形象作喻体,表现月色空明,张文则直写雪色之白。中考链接1.A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答“豁达”或“怀才不遇”也可;答“愤愤不平”、“乐观”等给一半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23、游恒山记一、整体感知 本文选自徐霞客游记。徐霞客(158

25、6-1641),明地理学家、旅行家。他从青年时起,开始了旅行探险的生活,足迹遍及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 南等十六个省。他的旅行日志经过后人整理成书,留给我们一部洋洋六十余万言的巨著徐霞客游记。游恒山历时三日(九、十、十一日),此节是十一日等恒山高峰的日记。二、字词积累1、 生字风翳净尽(yì) 浅阜(fù) 无攀跻劳(j) 穹碑(qióng) 官廨(xiè) 间道(jiàn)攀蹑(nie) 比肩联袂(mèi) 不啻(chì) 虬松(qiú) 庑(

26、w) 槎(chá)循崖乘峭而上(上:动词,有低处到高处。)上负绝壁(上:名词,上面。)故树皆在北(北:名词。)北瞰隔山一重(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 一词多义北上杂树阴翳(翳:遮蔽。)风翳净尽(翳:云雾。)亭曰望仙(曰:叫,称。)有杰坊曰(曰:刻着。)翳曰3、 词类活用台中像群仙(像:名词作动词,这里是塑造的意思。)至此则合抱参天(参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参天大树。) 4、 古今异义浑源州城一方(一方:一座城。今常指处于对立面,或一个矛盾体中的一方。)三、篇章透视 1、层次结构:全文共有四段,第1段略写处罚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第2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第3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第4段

27、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2、中心思想:文章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的实践精神。 3、写作特色:文章是按游踪的顺序组织材料的,移步换景是写作上的突出特色。文章中的方位词语使用得准确恰当,文章中有几处生动的比喻,使考察纪录细致、生动,富有文学意味。四、句段赏析课文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详细描写了登山的过程。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详细描述了攀登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行一里,山上都是煤,而且多到了不深凿即可得的程度。在这里,表现了恒山的物产物貌以及地质结构,不失地理学著作的特色。又行一里,土石都变成了红色。再走三里,就到了虎风口,地势开始

28、陡峭起来,松树茂密,给人阴冷的感觉。又走三里,开始有了人文景观:杰坊上题字:“朔方第一山”,突出了恒山在北方山脉中的重要地位,里面还有官府以及必要的生活设施。从杰坊的右侧继续攀登,则看到了寝宫、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是恒山的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所以对它的描写比较详细:“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这几句描写,突出了北岳殿高大的特征。再向上,就是会仙台,作者描写了台中的群仙像。在这个时候,作者还要继续攀登,所以又转回来,来到北岳殿的东侧,在这里,找到了登山的小道。“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表现了登山路径的艰险。再行二里,已经到达了悬崖的顶上,再看主峰

29、绝顶,还像在半天之中,由此可见恒山的高大。而且还是满山的短树、枯竹,钩衣刺领,即使用尽全力,也像坠落在波涛中,无力自拔。但作者还是鼓足勇气,竭力攀登,最终到达了顶点。五、难点突破 徐霞客的游记并非客观地介绍恒山的山山水水,庙宇胜迹,而是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与客观外物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情与景的交融,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随着客观景物的变化,随着作者行踪的转移,读者会与他一起,欣喜、赞叹、着急、恐惧,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2)又一里,则土石皆赤。(3)台中像群仙,

30、环列无隙。(4)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2、(1)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2)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3)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 (4)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二、阅读题。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

31、森立。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

32、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1、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 无攀跻劳 ( ) 还过岳殿东 ( ) 2、找出文中点明游恒山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的句子。3、用自己的话表述下面句子的意思。 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4、细读文章第二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精神风貌的句子。5、从作者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能力拓展延伸西湖游记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33、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从武林门而西( ) 突兀层崖中( ) 即棹小舟入湖( )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向往已久,亟欲一览的迫切心情?_3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主要用了哪种修辞?_中考链接(2004年,杭州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34、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干:岸边。圮(pí):倒塌。阅:经历。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柿(fèi):木片。颠:颠倒、荒唐。河兵:治河的士兵。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35、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一老河兵闻之 果得之于数里外A和句相同,和句不同 B和句相同,和句相同C. 和句不同,和句相同 D. 和句相同,和句不同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

36、思。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3、游恒山记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一、1、(1)拄着,扶着 (2)红色 (3) 塑造 (4)伴侣 2、(1)有盘曲的松树并立在路的旁边,亭子上题名叫做望仙。 (2)行走二里,来到了悬崖的顶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 (3)这座山土山上不长树木,石头山上则生长。 (4) 然后从西峰下山,顺着从前进入峡谷的悬崖,向下一看,苍苍茫茫,不敢下行。二、1、升、登 现在作“环”,转,绕

37、 2、“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 3、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 4、“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5、此题为开放性题。旨在能从读徐霞客游恒山过程中,了解并学习他的精神,即: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与文章内容吻合,语言通顺,言之有理,即可。)能力拓展延伸1向西 高耸的样子 划船 2心飞湖上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3文中写了山色、花光、温风、波纹四种景物,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中考链接1B C 2A C 3C 4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

38、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 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24、满井游记一、整体感知这篇游记描写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山川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作者从城居不见春叙起,接着写郊外探春,并逐层写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诱人,而最后归结道:"始知郊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回应开头,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通篇写景都渗透着这种洒脱而真挚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种清新恬静的田园节奏。而简练的白描和贴切的比喻,更为行文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二

39、、字词积累1、生字燕(yn)地寒  花朝(zho)节    飞沙走砾(lì)    廿(niàn)二日 波色乍(zhà)明   倩(qiàn)女       靧(huì)面    浅鬣(liè)    泉而茗(míng)者    罍(léi)而歌者  红装而蹇

40、(jin)  汗出浃(ji)背    曝(pù)沙之鸟     呷(xi)浪之鳞    堕(hu)事       恶(w)能无纪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乍:刚刚,初,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乍:突然。)2、 一词多义乍3、通假字恶能无纪(纪“通”“记”)4、词类活用 泉而茗者(泉,用泉水,名作动。) 罍而歌者(罍,拿着酒杯,名作动。)三、篇章透视 1、层次结构:全文共有三段。第一段写城中“余寒犹厉”

41、的景象。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第三段抒发感受,写此文的目的。 2、中心思想: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3、写作特色:(1)白描的手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是用极为简练单纯的笔法将其勾勒出来。 (2)拟人的写法。把景物拟人化,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也便于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进作者的感情色彩。(3)生动的比喻。四、句段赏析文中的比喻主要是用来写景的,如用“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来比喻明亮的春水,用“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积雪融化后的山峦,这两个比喻一气相通,由明镜而带出对镜梳妆的美人,显

42、得优美熨帖,同时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本文中的比喻也有写人的,用“若脱笼之鹄”来表现自己终于得以出游的愉悦,真是再真切生动不过了。五、难点突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43、。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若脱笼之鹄 (A hào B hú C gào ) ( )如倩女之靧面 (A huì B guì C kuì ) ( )曝沙之鸟 ( A bào B bù C pù ) ( )红装而蹇者 (A qin B jin C sài ) ( )2填空满井游记作者 , 代文学家。 是本文画龙点睛之笔。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初返自然的心情是 二、阅读题。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

44、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1、与“呷浪之鳞”中的“鳞”字意义河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锦鳞游泳 B鳞浪层层 C毛羽鳞鬣 D鳞次栉比2、下列“之”的词性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蝴毛羽鳞鬣之间B局促一室之内C城居

45、者未之知也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脱笼之鹄D倩女之面曝沙之鸟髻鬟之始掠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项()作则飞沙走砾A做B起C发作 ( )余寒犹厉A像B还C特别 ( )游人虽未盛 A壮实B成年C很多 ( )4、在记叙描写中,文中运用了许多贴切新鲜的比喻句,按要求各举一例以物比人以人比物以物比物5、翻译下面的句子始知郊田之外未始天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能力拓展延伸画竹.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

46、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A 余家有茅屋二间(我家) B 甚凉适也(恰好、刚好)C 无所师承(老师传授) D 置一小榻其中(放)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字秋冬之际,取围屏骨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3、将下面这句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岂非天然图画乎! 4、从这段文字中,你能读出怎样得生活启示。中考链接(2004年,宁波) 善呼者   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

47、”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 (淮南子道应训)   注释:公孙龙:战国时赵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   汜:河岸。   1、下面是从古汉语词典中查出的“游”字的4个义项,请为“龙不能与游”的“游”字选择一个正确的义项。( )   A、游玩,游览 B、游历,游学 C、交往,交际 D、游走,游动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衣服) B、公孙龙顾谓弟子曰(回头) 

48、60; C、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原本,原先) D、往说燕王(游说,劝说)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与之弟子籍。   A、和他的弟子一起登记。 B、给他弟子的身份。   C、和他弟子籍贯相同。 D、给他弟子的书籍。  4、请对“公孙龙”(或“善呼者”)的所作所为,作一简评。24、满井游记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一、1 B A C B 2.袁宏道 明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若脱笼之鹄二、1A 2、A 3B B C 4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

49、掠也 若脱笼之鹄 麦田浅鬣才许 5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都)不知道即可 能力拓展延伸1B 2的 它 在 从 3这难道不是一幅无然的图画吗柄 4说明只要留心观察,处处皆有学问并能自学成才中考链接1、C 2、A 3、B 4、例如:公孙龙知人善任,广纳贤才,能用人之长。善呼者为谋求职业,勇于自荐,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公孙龙收罗“鸡鸣狗盗”之徒,浪费了人力资源,助长了人浮于事的风气。(任选一个人物发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25、诗词五首一、整体感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重要作品,也是历代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住在成都草堂时写作的。这一年正是唐九节度使围攻相州大败后的第二年,战争还在各地继续进行着,人民流离失所。杜甫在经历了十年悲辛潦倒的长安生活后,又经历了五六年“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生活,到了成都住在草堂,总算暂时安定下来了。他自己此时虽然贫病将迫,但却时时关怀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茅屋,指成都草堂。过故人庄是一首语言平淡质朴的田园风光的咏唱,又是一首语义深醇幽远的饱含农家乐趣、充满对友人情意的咏唱。诗人在平实的语言中,把真切的叙事、真实的写景和真挚的抒情结合在一起,犹如朴实的农人在农家田舍亲切平易地话家常一样,将一幅栩栩如生的农村景致风俗和人情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游山西村这首诗写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