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1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2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3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4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春光无限,这个主题透射着自然美和人性美。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感受童心、感受儿童的世界、感受儿童的智慧。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应该是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 第一单元由一首现代诗歌,两篇叙事散文,两首古诗组成,透射着自然美和人性美。 春光在哪里?春光在青山碧岭之间“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春光在小天使般的儿童身上“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

2、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春光在喷花的海棠树间“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华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春光在冰清玉洁的梅花的花瓣上“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春光在红杏枝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春光在黄蝶飞舞的菜花丛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教学建议: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材分析: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诗歌意象

3、明确,语言浅显易懂。和前两册中的课文(走,我们去植树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遥相呼应。全诗就是先抓住植树时所发出的声响,来折射出劳动的场景,写出人们欢快的心情,简洁而传神。然后抓住荒山的变化、小动物的高兴,河水的变清等来写,虽然只抓住了几点变化,但却生动地展现出了植树给荒山野岭所带来的巨变。全诗共有八个小节,分三个部分来写:第一小节为第一部分,主要讲“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第二至七小节为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们”用双手为荒山披上绿装,使动物有了家园,让环境变得更加美丽。第八小节为第三部分,抒发了“我们”要绿化祖国的决心和情怀。作为一首诗歌,本文优美的语言也值得学生细细揣摩、赏读,从而体

4、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到匠心。如:用词精美,如“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中的“染”字赋予春光一种活力和生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文中“染绿”出现了两次,意思略有不同。第一次在第一小节出现,“染绿”一词蕴涵着少先队员们植树造林,使荒山野岭变成一片密林的意思,体现了少先队员们绿化祖国、酿造春光的决心和豪情;第二次出现在文末,展示了植树造林的成果。“荒山野岭”变成了“青山碧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写出了我们要让祖国披上绿装的豪情壮志,以及愉悦的心情;“锨镐叮叮当当,奏响了植树歌谣。”运用了象声词,“叮叮当当”,简练形象地描绘出了同学们植树造林时的欢乐场面。“小鸟抖

5、动彩翼,来这里搭窝筑巢,松鼠有了美丽的家园,快活得叽叽直叫。”等拟人语句,描绘出了小动物们在美好的家园里生活得无忧无虑的情景,让人感受到动物、自然、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意韵。琅琅上口的排比段落,体现了语言的无穷魅力。教学建议:教学这篇课文,应该抓住两个关键之处:一是变化,二是快乐。 变化很明显,由“荒山野岭”成为“青山碧岭”,这个变化具体体现在“裸露的山岩”“披上了绿袍”、“寂寞的荒山”“枝繁叶茂”、“混浊咆哮”的河水变成了“荡漾的碧波”荒山变得热闹了,草茂林丰,小动物们到这里安了家。变化带来了快乐,小鸟快乐、松鼠快乐、小兔快乐、小猴快乐,人更快乐。人的快乐不仅仅是这样的情景让人赏心悦目,还因

6、为这一切的变化是自己双手劳动的结果。所以应该以“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场景中,感受欢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感受春光的美妙,感受大自然的生机,感受少年儿童的自豪。在讲读本诗时可以找到不同的切入点。其一首尾两段相呼应,唯一不同的是:首段写“向荒山野岭进军”,末段是“走遍青山碧岭”,一下就找到了两个关键词语:“荒山野岭”和“青山碧岭”。接着,再问:“诗歌中哪些句子是写荒山野岭的?其中的哪些词语特别表现了这一点?写青山碧岭的呢?”学生马上再读诗歌,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圈出重点的词语。写“荒山野岭”的词语:裸露、煎熬、寂寞、浑浊咆哮等,写“青山碧岭”的词语:绿袍、枝繁叶茂、阵阵林涛、茂密

7、、荡漾的碧波等。请学生读这些词语,然后思考一下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里旨在引导学生由眼前的这些抽象的词语进行联想,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积累,拓展思维空间,调动已有的表象,对“荒山野岭”和“青山碧岭”进行具体化的表述,让学生对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有更深刻的感受。然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想想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有怎样的表现。还可以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下面的词语可供选用:枝繁叶茂 青山碧岭 茂密 树丛搭窝筑巢 阵阵松涛 碧波 荡漾其二抓住“染绿”进行探讨。“染绿”一词先后出现两次,不是重复,而是比照,内容上也有层升递进的作用。教学时,先扣住“染绿”一词质疑,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染

8、绿”?“染绿”一词在文中出现两次,意思有何差别?接着通过重点问题“山岭在植树前后有什么不同?”展开研读。可采用“一划二想象三品悟”的方法。划的是体现“荒山野岭”的词句及表现“青山碧岭”的词句。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材分析: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采取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了冰心奶奶在颐和园所碰到的春游的儿童,表现了儿童的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态,表达了冰心奶奶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给世界爱和美”,这是冰心老人为“冰心奖”所作的题词,其实这正是冰心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本课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这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

9、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根据作者的行踪,可以把文章分为4个部分。第1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文章先写碰到儿童的地点,以及儿童之多;然后通过对两句诗的新的解释,点明题目,同时也道出了游园的缘由被活泼可爱的孩子所吸引,不由得产生游园的兴致。于是,“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这一“笑”一“迎”,流露出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之情;一个“挤”字,表现出冰心奶奶那颗不老的童心。第2部分(第3、4自然段),写游览时“我们”处处遇上儿童。这一部分在写儿童之多时,作者抓住儿童的不同情

10、态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的,说着的,笑着的,还有跑累了坐着看书的,在“一面面鲜红的队旗”的映衬下,他们显得那样的活泼可爱;在写儿童归队的情景时,用他们和我们常常“撞个满怀”,说明他们有点莽撞;但又用他们总是说一声“对不起”,表现了他们的懂礼貌。第3部分(第58自然段),写“我们”在玉澜堂的院落里,与儿童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这一部分先写了开得很旺盛的几棵大海棠树以及对饱满、烂漫的春光的赞叹;接着写“我们在花下大声赞叹”时,引来“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文章用“我”与孩子的对话的方式,写了一个女孩子的“忸怩”和一个男孩子的率真,然后就孩子说的那句“就是开得旺”作引申,写了花儿与儿童一样,借花喻人

11、,表达出冰心奶奶对儿童的挚爱和期望。 第4部分(第9自然段),写“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一部分照应前文,再次点题,以突出题旨。课文不仅写了儿童之多,还写了花儿开得之旺盛。那么,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儿童的多呢?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就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颐和园门口的儿童之多。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成千盈百”是说孩子之多;“闹嚷嚷地”是说孩子之欢。这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用“魔术匣子”来比喻颐和园,突出了颐和园内含的丰富,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用“小天使”来比

12、喻孩子们,“天使”本来是指宗教中神的使者,西方文学艺术中,天使的形象多为带翅膀的少女和小孩,因此常用来比喻天真可爱的女人和小孩。一个“飞”字,既让我们想到天使的翅膀,更让人看到了孩子的活泼可爱。这里冰心奶奶用生花妙笔,写出了儿童之多、之欢,表达了对儿童的喜爱。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通过读使得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能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通过读来感受儿童之多之欢快;通过读来体会冰心奶奶对少年儿童的喜爱。文章的第3、4自然段说“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这句话的确具有诗情画意。我们知道,太阳,给人光明,给人温暖,给人希望,地球万物离不开太阳。太阳,多么好的一个词语啊,人们常把自己

13、最喜欢的人比作太阳,冰心奶奶在这里把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儿童比作太阳,从儿童身上喷发出的气息是太阳的气息,是生命的气息,是希望的气息,表达出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这些是需要通过朗读来细细体会的。课文的第5自然段通过写开得很旺的海棠花来反映春光的饱满与烂漫。这一自然段文字优美,比喻生动。用“喷花的飞泉”比喻密密层层的海棠花,突出了花开得之多、之密、之美,既让人感受到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觉得海棠花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活力,更让人感觉到春光的饱满与烂漫。文章的第六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对春光的赞叹。文章第5、6两个自然段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需要我们用心去品读,从读中感悟春天那番生机勃勃的景象。文章的第8自然段借花

14、喻人,抒发了作者的热爱儿童,以及寄希望于儿童的思想感情。这一个自然段要凭借朗读并联系前文来感悟儿童和花儿的相通之处都是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都能让人感到快乐。是啊,花儿与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春天荡漾在儿童的心里,春天写在了儿童的脸上,春天就住在儿童的身上,春天是儿童的,儿童就是春天。所以,“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文章的结尾段落用了设问的方法,最后一句还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教学建议:在教学中,可以对教材做处理,着重围绕两个方面进行学习:一是感

15、受课文中那群春游的孩子们的快乐;二是感悟冰心奶奶对孩子无限喜爱的感情。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走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思考这些地方的儿童给你感受是怎么样的?第一小节写儿童多,儿童是天使;第三小节写儿童多,儿童是太阳;第四小节写儿童多,我们感受到儿童像花朵。在冰心奶奶的眼中儿童是天使、是太阳、是花朵当学生读懂了作者的心,感受到冰心奶奶对孩子们的爱,理解作者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也就容易了!首先从课文的主体,贴近学生生活的“儿童”入手。冰心奶奶路过颐和园并“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近颐和园去”。在门口、园中几次遇到春游的儿童,这些春游的孩子们是多么快乐呀!请学生仔细读读

16、课文,找一找,你从哪些句子里读出了儿童的快乐?围绕这一问题展开阅读,并随机出示有关的句子:“这几扇大红门,就像一只魔术匣子,盖子敞开着,飞涌出一群接一群的关不住的小天使。”“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簇,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写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逐一品味,引导学生入景入情,体会孩子门的快乐,并用朗读表达这分快乐。其次,引入第二方面内容的学习。从颐和园门口到园内,随处可见儿童。这么多儿童,对于喜欢静静地游园赏景的人来说,有点烦,甚至太吵了,可冰心奶奶游园时要“只拣儿童多处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冰心奶

17、奶爱孩子,她心中充满了对孩子的爱。)紧接着请学生再次读课文,找找你从哪些句子读出了冰心奶奶对儿童的爱?在冰心奶奶眼里,儿童是花儿,花多,孩子多。花生机勃勃,孩子们生气蓬勃。花儿让人欣赏,让人感到快乐,孩子也让人感到愉快。这里要引导学生感悟两者相通的之处。这些相通之处的理解为早中借梅花喻鲁迅打下基础,也有助于学生从字面延伸去感悟“字中义”“字外义。”学生找句、品句、谈感受,读句,感悟冰心奶奶对孩子的爱。注意指导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孩子们的快乐和冰心奶奶对孩子真诚的爱表达出来。早教材分析:浙江绍兴的三味书屋很有名,这里曾是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小时候学习的地方。鲁迅在他的文章里曾深情地回

18、忆在三味书屋里度过的读书时光。那么三味书屋是什么样的?布局陈设如何?在这里曾发生过些什么?作家吴伯箫先生的散文早就记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后园的梅花和鲁迅书桌上的“早”字的来历,赞扬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暗示人们要珍惜时间。文章以“早”为题,别具深意。文章虽记录了访问三味书屋的时所见到的情景,但在这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把现实和过去勾连在一起,使文章的内涵更加深远。 本文是一篇精美的游记,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理解。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写我们在绍兴访问三味书屋。第二部分是第24自然段,主要写三味书屋的陈设。第三部分是第58自然段,写由腊梅花开得早想到鲁迅桌上的“早”字的来历。

19、 文章按作者的游览顺序写。作者的脚步每移动一处,现实的景物都会带出一段往事。这样一来,三味书屋作为一处文化遗迹的文化内涵就在作者悠悠的叙述中如园中梅花的香气扑面而来,书屋最重要的人物鲁迅的品格早,也随着作者的看和想润物无声般凸现出来。课文形散神聚,内涵丰富,写法灵活。作者不光记录访问的所见所闻,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把三味书屋的陈旧、简陋又精致的工笔描写与对蜡梅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写意描写相结合,把现实的无声的静态描写与历史的有声的动态描写相结合,把借物喻人的写法和直抒胸臆的写法相结合,使得今天的三味书屋依旧充满文化气息,依旧折射出伟人的民族精神。本文文笔隽永,语言流畅,过渡自然。从课文中看出,吴伯

20、萧先生是带着一种对鲁迅童年足迹的追寻和鲁迅人格的敬仰之情来访问这一文化古迹的。自然触景生情,延伸出许多东西来。如由迎面而来的清香联想到书香,再联想到读书声。由鲁迅的书桌联想到鲁迅在这里读书、习字、对课、描像,由空空的椅子联想到学童们全部跑到后园玩耍等等。课文与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有较多的相关性,如书屋的陈设、“早”字的来历等。梅花是作者的一个写作重点。作者在文章中着力描写腊梅花,有闻到的花香到花的颜色、形状,把腊梅具有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字里行间充满喜爱赞美之情。所以引导学生对其反复品读是本课的重点。 以花喻人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由腊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桌上“早”字的来历,

21、进而讲到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质,可谓蕴涵深刻,让学生体味其中妙处是本课的一大难点。 教学建议: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抓住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充分体现老师的“导”和学生的“读”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段落(1-5)自然段进行“读悟品”,理解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进而指点学生沟通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二者的联系,感受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伟大品格,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领悟“时时早,事事早”,做“东风第一枝”的人生道理,从而突破文本的教学难点。精读感悟时首先让学生总览全文,去追寻鲁迅幼学足迹,以课题切入:作者瞻仰三味书屋,接触到了哪些实实在在的事物,又由此想到了什么?抓

22、住第二自然段中花香一句引导学生读悟花香。使学生感受到是因为作者的内心是沉浸在对鲁迅先生、三味书屋的崇敬之情中,才会由花香联想到书香、读书声,这是作者的内心世界的表现。学习“三味书屋”的陈设描写时主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严密的方位叙述,同时学习作者在叙事时,适时地加入自己的联想,以充实所叙之物的方法;抓住联想的内容,印证上一环节“作者是怀着追寻鲁迅先生幼学足迹的心情”这一说法。也可由第二自然段相关环节直入此处的联想的解读。围绕对梅的“早”的感悟,设计先让学生自由读文,求得整体把握后,再划出文中反映梅花特点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体会蜡梅的品质早,在此基础上,还要训练一下朗读。接着读悟“早”的来历,沟通4

23、、5自然段的联系。抓住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分析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词句,如“默默地”、“轻轻地”、“小小的”,让学生感受鲁迅此刻的感受,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感受到了鲁迅当时的心里很不平静,他在自己的内心暗下决心,他在桌子上“轻轻地”刻了个“小小的”“早”字,实际上是在他的心里“深深地”刻下了一个“大大的”“早”字。然后抓住重点句“从那以后”展开朗读感悟,深化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沟通蜡梅的“早”和鲁迅的“早”两者的联系,从蜡梅“早”放书桌刻“早”时时早,事事早的确要早,感受文章借物喻人的用意,进一步解读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这时,再将一个“早”字引申开去,劝诫学生

24、珍惜时间。出示鲁迅先生名言,请学生边读边想:1、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用在工作上了。2、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3、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最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课外练笔: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自己熟悉的场所。古诗两首教材分析: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柴门,没有人来开。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满园的春色,说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

25、住的啊!诗中描述了诗人原想访友赏花,不料轻敲柴门却许久未开,遗憾之余揣测大概是园主人怕外人践踏青苔,印上痕迹吧!正待离去时,猛然发现一枝粉红的杏花越墙而去,诗人因此而惊喜异常,不遇朋友的惆怅一扫而光。整个诗情趣盎然。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本首诗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是画龙点睛,

26、神来之笔。以小见大的,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其重点是朗读基础上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

27、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教学建议:在讲读时老师可以用语言渲染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再请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将其头脑中原有的先备知识与新知识建立链接。接着引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再“咬文嚼字、品悟诗意。”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读读下方提供的注释,争取用它弄明白每一行,每一句的意思,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诗中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老师只提供方法,而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咬文嚼字”,自悟自得。先让个人充分思考,在其力所不能及时,方可寻求帮助,然后提示“同学们如果哪一处理解起来有困难,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共同探讨。”教师允许课堂上“窃窃私语”、“交头接耳”,但前提是个体必须在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之后。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共同探究是难能可贵的,但对于个体善思品质的形成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亦不容忽视。 然后引导学生在自学后汇报成果,“你通过诗中的注释弄懂了哪一行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