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卷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_第1页
高二语文试卷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_第2页
高二语文试卷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_第3页
高二语文试卷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_第4页
高二语文试卷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高二语文中学试卷网版权所有 命题人:江苏省如东岔河中学 花亚军 邮编226403 测试范围:高二2002年人教修订本第卷 (选择题,共36分)一、(12分,每题3分)1中学试卷网版权所有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打烊(yàng) 惩创(chung) 忖度(cn) 女红针指(hóng) B粜汆(tiào) 侍候(cì) 渲(xuàn)染 屠戮(lù)妇婴 C股肱(gng) 赍(j)助 谬(miù)误 渐(jin)车帷裳 D薄弱(bó) 歆羡(yn)

2、愆期(qin) 忝(tin)列衣冠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搭讪 双刃剑 殒身不恤 义愤填膺    B 寒喧 氨基酸 妍媸必露 开门揖盗 C 饿莩 百页窗 杳无音讯 仔细端祥 D 癖好 素不知 老态龙钟 僻处一隅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小说是想出来的,诗歌是踏出来的,小说是大脑紧张劳作的结果,诗歌却好似根本没有用大脑,那些千古绝句,都如天外来客,不期而遇地撞上心头。B乌鲁木齐有了来自东海之滨的直达列车,从此“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成为真正的千古绝唱。C人他虽然八十多岁了,但人心不古,整天乐呵呵的。D文化部领导强调,有人说的国家批

3、准投资36亿元的数字图书馆工程纯属子虚乌有。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们读阿Q正传时,往往被阿Q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嘘唏叹息。语义重复B 如果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一些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能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C朝韩双方能够重新回到谈判桌前,靠的是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中、俄、美三国政府从中积极不懈的斡旋取得的。D中国人民绝不会允许任何形式的“台独”阴谋得逞,我们将听其言,观其行,对台湾领导人欲把两岸关系引向何方拭目以待。二、 (12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

4、题中国建筑中的塔梁思成 现在说到砖石建筑物,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塔也许同志们就要这样想了:“你谈了半天,总是谈些封建和迷信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主要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去的社会既是封建和迷信的社会,当时的建筑物当然是为封建和迷信的社会服务的。因此,中国的建筑遗产中,最豪华的、最庄严美丽的,最智慧的创造,总是宫殿和庙宇。欧洲建筑遗产的精华也全是些宫殿和教堂。 在一个城市中,宫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庙宇寺院的美,人民大众都可以欣赏和享受。在寺院建筑中,佛塔是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层的高耸云霄的建筑物。全城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它。它是最能引起人们对

5、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 在佛教未到中国之前,我们的国土上已经有过一种高耸的多层建筑物,就是汉代的“重楼”。秦汉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长生不老和会见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总在云雾缥缈的高处,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因此建造高楼,企图引诱仙人下降。佛教初来的时候,带来了印度“窣堵坡”的概念和形象一个座上覆放着半圆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后来这个名称首先失去了“窣”字,“堵坡”变成“塔婆”,最后省。去 “婆”字而筒称为“塔”。中国后代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 5、以下不属于中国建筑中“

6、塔”的特征的一项是( ) A、佛塔应该是寺院建筑的一种,是为封建和迷信服务的。 B、为了让全城的人在遥远的地方能够看见,塔修成高耸入云的建筑。 C、塔是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只是在佛教传人中国以后有一些发展罢了。 D、塔的形式也反映出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向往和追求。 6、以下不属于“塔”的成因的一项是 ( ) A、秦汉的封建主常常幻想成仙、遇仙和长生不老。B、佛教带来了“窣堵坡”这一概念和具体的形象。C、由于口语传承中概念和语音的变化,使“窣堵坡”变成了“塔”。D、佛教的信仰和追求,使人们想有一种高耸入云,引人注目,令人产生丰富想像和联想的建筑。7对原文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

7、的砖石建筑物,最主要的是塔。B、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C、塔的价值,完全表现为封建迷信的宗教信仰上。D、中国和欧洲的建筑精华全是些宫殿、庙宇或教堂。8、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阶级社会里,关于佛教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也应该有很多精品,B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人文积淀的城市里往往保存着较完美的宗教艺术品。C、凡有佛教传入的国家,都一定会有塔这种建筑。D、从“塔”这个概念的产生,可以知道,通过对佛教中一些音译梵语的研究,能够发现汉语语音的一些发展演变规律。三、(12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供备库副使李允则知潭州,始至,

8、州大火,民无居舍,多冻死。允则亟取官竹假民为屋,及春而偿,民无流徙,官用亦不乏。马氏暴敛州人,岁出绢,谓之地税;计屋每间输绢三尺,谓之屋税;营田户有牛者,岁输米四斛,牛死犹输,谓之枯骨税;民输茶,初以九斤为一斤,后益至三十为五斤。允则请除之,税茶则以十三斤半为定制。又,山田可以莳禾而民惰不耕,乃下令,月给马刍,由是山田咸垦。会岁饥,欲发官廪,先赈而后奏,转运使以为不可,允则请以家资为质,乃得发廪贱粜。因募饥民堪征役者隶军籍,得万人。转运使请发所募兵御邵州蛮,允则曰:“今蛮不扰,无名益戍,是长边患也。且兵皆新募,饥瘠未任出戍。”遂奏罢之。后迁边郡。始民多以茅覆屋,允则取材木西山,大为仓廪营舍。教

9、民陶瓦甓,城上悉累甓,下环以沟壑、莳麻,植榆柳。广阎承翰所修屯田,架桥引水,作古梁,列堤道,以通安肃、广信、顺安军。岁修事禊。允则曰:“南北既讲和矣,安用此为?”命撤楼夷坑,为诸军蔬圃,浚井疏洫,列畦垄,筑短垣,有隙地悉种榆,久之,榆满塞下。一日,民有诉为辽人殴伤而遁者,允则不治,与伤者钱二千,众以为怯。卒有亡北界者,允则移文督还,辽人报以不知所在。允则曰:“在某所。”辽人骇,不敢隐,即归卒,乃斩以徇,后无敢亡者。允则不事威仪,间或步出,遇民可语者,延坐与语,以是洞知人情,盗发辄获,人亦莫知其由。身无兼衣,食无重羞,不蓄资货,当时边臣鲜能及之者。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10、、允则亟取官竹假民为屋 假:借给B、允则请以家资为质 质:抵押C、无名益戍,是长边患也 长:长久D、即归卒,乃斩以徇 徇:示众10、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始至,州大火,民无居舍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B、 因募饥民堪征役者隶军籍,得万人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C、 且兵皆新募,饥瘠未任出戍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D、 列堤道,以通安肃、广信顺安军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允则做官为民的一组是允则亟取官竹假民为屋税茶则以十三斤半为定制命撤楼夷坑,为诸军蔬圃允则请以家资为质乃斩以徇,后无敢亡者身无兼衣,食无重羞,不蓄资货A、 B、

11、C、 D、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允则在潭州任上,救济失火的百姓,免除由马氏任意增加的各种苛捐杂税,鼓励百姓开垦山地,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B、李允则在百姓遭遇饥荒时,采取了先打开官仓赈济百姓而后向皇上禀报的办法,甚至拿出自己的家产来赈济百姓。李允则教百姓烧制砖瓦,在城周围种植榆树柳树,在边境相对安定的情况下,拆除防御工事,开垦成军队的菜园,并在空地上全部种上了榆树。D、允则不事修饰打扮,不断与百姓交谈,凭这种方法深入了解民情,一旦出现盗贼便能够捕获,其他人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第卷(共114分)四、(21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2、1)允则亟取官竹假民为屋,及春而偿,民无流徙,官用亦不乏。(2)今蛮不扰,无名益戍,是长边患也(3)身无兼衣,食无重羞,不蓄资货,当时边臣鲜能及之者。14、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列各题(8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年少”句:“年少”,意指孙权,他十九岁继承其兄孙策的事业。 “兜鍪(móu)”,俗语称头盔,借指兵士。(1)“生子当如孙仲谋”,语出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猪狗)耳”,请说出作者用典的作用。 _(

13、2)试分析这首词和课本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在意境、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_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1) ,可以无悔矣, ? (2)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 (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五、(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关于离骚 离骚是屈原长篇自叙性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甲金开诚先生讲:“离骚所述之忧,概括地说就在于不能通过政治变革以实现其美政理想。”乙这是有相当道理的。他把离骚的“主题旋律”定为“忧”是符合作品实际的,也符合历代有识学者的论述。可是他进而分析说:“这种忧患又可分析为二。屈原要在当时的楚国

14、实行变革、实现美政,事实上只有两种手段:一是通过君主(楚怀王)由上而下实行变革(这是主要的),二是集结志同道合的人互相扶持,共张声势。”丙他说诗人写作离骚时这两方面努力均已失败,“表现为两种忧患形象,就像交响乐中的主题旋律在全篇中反复出现,并在其他内容的陪衬之下多次变奏谱成全曲”。尽管他承认了诗人深感不得君王信任之“忧”是主要的,可是究竟又把它同深感孤立无援之“忧”定为全诗的“两个主题旋律”,并作为分析“求女、问卜、降神”的创作旨意的立论根据,这在事实上是把两者等同起来了。丁进而认为“牢牢把握这两个主题旋律,乃是通读离骚的关键”。恰恰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我同金先生的认识发生了分歧,那么,对于与有

15、关的其他问题的认识就分道扬镳。战国时代,是“一大变革之会”(王夫之读鉴通论),屈原生活的战国后期是政治变革最急剧的时期。他首先以政治家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他既“博闻强志”,又“明于治乱”,且有“存君兴国”之“志”(司马迁屈原列传)。他企图通过改革国政、修明法度、选举贤能以实现其君圣臣贤的“美政”理想。为达此目的,无论从当时客观的历史条件来看,还是从屈原身为王族后裔的主观处境来看,他都必须把实现想理的愿望寄托在楚王身上。其次,当然也要培养一批人才,作为国君“良辅”,所以他“滋兰树蕙”,可是要变革现实政治(不管程度多大),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这都会触犯当权贵族既得利益,这就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于是

16、,激烈冲突开始了。“党人”在楚王面前进谗,由于楚王昏昧不明,听信谗言,疏远了诗人屈原,毁弃了当初谋国“成言”(“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形势逆转,“党人”得势,诗人当初培养的人才变节,国事日非,“皇舆”急速“败绩”下来。诗人理想破灭,无限忧愤,“忱愁幽思而作(离骚”。这样,诗中抒情主人公、楚王、党人、“兰蕙”(喻诗人培育的人才)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便构成了长诗艺术形象的中心链条。长诗对“美政”理想不得实现的忧愤基调是通过长诗艺术形象中心链条的复杂关系表现出来的。这两者是互为表里的。文学作品的结构形象构成紧密相联,尤其全文所论“求女、问卜、降神”问题,又都是(离骚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因

17、此,要想正确认识整体结构和诗中“求女、问卜、降神”的命意,必须牢牢抓住长诗艺术形象的构成的中心链条这个关键问题。 (节选自戴志钧的也谈<离骚>的整体结构和求女、问卜、降神问题)16作者在第1段结尾处说“恰恰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我同金先生的认识发生分歧,”请你具体指出作者不赞同金先生的什么观点?(不超过30字) 17“它表达的是诗人为实现其美政理想而奋斗的过程和失败后产生的忧愁幽思”是从文中抽出的一句,它应放在甲 乙 丙 丁 四处的哪一处? ( ) A、 甲 B、乙 C、 丙 D、丁18在第2段中作者认为“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长诗艺术形象的中心链条”,那么构成“中心链条”的“链条”应是

18、_、_、_、_,连接“链条”的“复杂关系”主要是指_、_、_的矛盾关系。19第2段中说“理想不得实现的忧愤基调是通过长诗艺术形象中心链条的复杂关系表现出来的。这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如何理解“两者是互为表里的”?(不超过30字)2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作者同意金开诚先生把离骚的“主题旋律”定为“忧”的观点。B、屈原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必须一方面依靠楚王,另一方面依靠群臣。C、作者认为,离骚不存在“两个主题旋律”,只有一个艺术形象中心链条,表现一个感情基调。D、此段文章内容是戴志钧先生同金开诚先生关于离骚的创作主旨、主要内容和整体结构的商榷。E、从二人的论述可以看出,屈原所

19、作离骚是由于理想奋斗失败而产生的无人理解的苦闷孤独。 六、(13分) 21、阅读下面一则寓言,用一个精练而深刻的语句总结其寓意。(不超过10个字)螃蟹妈妈对儿子说:“我的孩子,你别再横爬了,直爬多好看啊!”小螃蟹回答说:“好妈妈,一点儿不假。如果你教我直爬,我一定能学着做。”螃蟹妈妈用了各种方法尝试直爬都不行,于是她才明白起初那样要求孩子有多愚蠢。答: 22、仿照下面诗歌首节三、四行的句式,在后两节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句子。 让我怎样感谢你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23、中学试卷网版权所有 下面

20、这则房产开发商做的广告,看后让人很不舒服。请你再写一句话,用上句中加点的词语,表达出欢迎前来购房的意思。原广告;热爱生活的人都住在这里。改写为: 七、24、作文(60分)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格言和成语,对人们的启迪和帮助很大。当然时至今日,对某些格言和成语,我们也常常会有不同的思考。请从以下这组题目中自选一个,或围绕“班门弄斧”的话题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不少800字的议论文。班门弄斧班门弄斧者戒弄斧就该到班门班门须有新境界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命题人:江苏省如东岔河中学 花亚军 邮编226403 测试范围:高二新课程2002年人教修订本第一卷(选择题 共36分)一、(12分,每题3分)1、C 。解析

21、:A女红针指(gng)B侍候(shì)D歆羡(xn)2、A。解析:B 寒“暄” 妍媸“毕”露 C百“叶”窗 仔细端“详 ” D 癖好 “殊”不知 3 D 。解析:A不合语境B语义不符 C “人心不古”指慨叹社会风尚浅薄浮夸,人心狡诈。用在此句不当。4 D 。解析:A“忍俊不禁”和起来“笑”语义重复。B搭配不当,思想违反社会秩序不当。C句式杂糅。二、 (12分,每题3分)5、C。解析:原文的表述是;“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不是原来就有“塔”6、A。解析: 这是古代修建“重楼”的原因 7、D。解析: A原文中说的是“这里面”,而不是

22、全部。B“都是”,以偏概全了。C“完全表现为”不是原文所表述的。 8、C。解析: 大武断了。三、(12分,每题3分)9、C。解析: 长:动词,助长。10、B。解析: 前一个“因”是连词,作“于是”讲,后一个“因”是介词,作“经由”讲。A、始,副词,才,刚刚;C、且,连词,况且;D、以,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11、A。解析: 句说李允则为部队做好事,句说李允则严以治军,句说李允则为官清廉。12、B。解析:此项中叙述“李允则甚至拿出自己的家产来赈济百姓”不正确,原文中没有这一信息。第二卷(共114分)四、(21分)13、(9分每题3分)(1) (3分)允则马上拿出官府中的竹木借给百姓来建造房

23、屋,等到春天再偿还,老百姓没有四处流亡的,官府中的资用也没匮乏。(2) (3分)现在邵州边民并没有作乱,没有原因地增加戍守人员,这是助长边患。(3) (3分)平时自己没有两件以上的衣服,从不吃两样以上的莱,不积蓄钱财,当时的边臣很少有赶上他的。14、(1)(4分)曹操所褒贬的两种人,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孙权和曹操对抗赢得曹操的尊敬,刘琮投降曹操而被曹操耻笑。南宋政局风雨飘摇,主战派和议和者截然对立,对于主张议和的那些人,不就是曹操所说的“豚犬”吗!这也反映了作者主战、奋发图强的呼声。(2)(4分)气象开阔,意境高古雄浑,都是写登上北固亭怀念古代英雄,讽喻南宋统治者,用借古讽今的手法。都灵活地

24、使用了典故。15、(4分,答对两题得4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 (2)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3)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五、(20分)16(4分)把深感不得君王信任之“忧”与孤立无援之“忧”等同起来。 17(3分)A(文章首句点出离骚是什么性质的诗,插入文句对其作出解释) 18(5分)抒情主人公 楚王 党人 兰蕙 抒情主人公与楚王、抒情主人公与党人、抒情主人公与兰蕙 19(4分)情感通过形象表现,形象塑造离不开情感抒发。(或抒发情感与塑造艺术形象二者是统一的) 20(4分)D、E(节选的文字显然没有谈到离骚的整体结构,故D项不符合文意。依据原文,

25、屈原作离骚是由于在为理想奋斗而失败后产生的“忧愁幽思”,而不是E项所言“无人理解的苦闷孤独”)六、(13分) 21、(4分)身教胜于言教(如超出要求字数,每超过一字扣1分,直至扣完为止。)22、(4分)参考答案: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的春天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的海洋我原想采撷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片的枫林(注意取材于自然景物,扣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不准确 、不通顺者酌情扣分。)23(4分)以下说法可供参考:这里是热爱生活的人理想的居所;住在这里的人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七作文按高考标准给分附:文言文参考翻译:库副使李允则任潭州知州,刚一到任,州中大火,老百姓没有住的地方,大都冻死了。允则马上拿出官府中的竹木借给百姓来建造房屋,等到春天再偿还,老百姓没有四处流亡的,官府中的资用也没匮乏。州中有一姓马的人,大肆搜刮州中百姓,每年都要收取细绢,称之为地税;按房屋每间交三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