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运动生理学00-14年真题00年真题 1、脑垂体分泌激素?(不需写出这些激素的生理作用 )(1) (GH):是一种含有191个的蛋白质激素。有明显促进生长的作用,并可促进体内,增强钠、钾、钙、磷等元素的摄取与利用。(2)催(泌)乳素(PRL):是一种含有199个的蛋白质激素。正常状态下,催(泌)乳素主要促进期女性乳腺的发育生长。(3)(TSH):是调节功能的主要激素,可作用于机体碘代谢的各个阶段。 (4)(ACTH):主要促进体内糖激素的分泌,对盐激素和的分泌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促(LH)和(FSH):主要起着调节性腺功能,促进的及的生成作用。卵
2、巢的主要由促和控制。 2、简要叙述目前解释运动性疲劳产生原因的学说及主要内容。P234(1) 衰竭学说: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2) 堵塞学说: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大量堆积所致(3)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由于血液PH下降,机体严重脱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及电解质浓度的改变(4) 保护性抑制学说:大脑皮层在高强度或长时间工作中处于一种高度持续兴奋状态,导致大脑工作能力下降,为了防止脑细胞的进一步耗损,大脑皮层由兴奋转为抑制,这种一直即为保护性抑制(5) 自由基学说: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点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质膜和胞液中都有可能产生自由基。运动中
3、耗氧量增加、能量代谢加强、抗氧化酶活性下降、胞浆Ca2+浓度升高都可以引起自由基增多,自由基不仅可以直接攻击细胞膜对细胞产生破坏作用,同时脂质过氧化物还可以自发分解形成更多的自由基,攻击其他双键,引起自由基连锁反应(6) 突变理论:从肌肉疲劳时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丧失三维空间关系,提出肌肉疲劳的突变理论,认为这是运动性疲劳的生物化学基础,提出运动疲劳是运动能力的衰退,形成一条链的断裂现象(7)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一些共同的介导物质,对他们自身的功能以及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进行调节,形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3、什么是基础代谢?影响人
4、体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 P23 (1)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BM)是指人体维持生命的所有器官所需要的最低能量需要。测定方法是在20-25°,人体在清晨、空腹、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2)影响因素有:肌肉活动,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环境温度 肌肉活动 : 肌肉活动对的影响最大,任何轻微的肌肉活动都会使提高。肌肉剧烈活动时的比安静时要高出许多倍。肌肉活动停止后,还将维持于较高水平,过一段时间才逐渐恢复。环境温度 :机体安静时的在2030的环境中最为稳定。在低温下率的提高是由于寒冷刺激反射性地
5、引起及肌肉紧张性增强所致。在高温下能量代谢率的提高则可能由于体内化学过程的反应加速,此吸、循环、出汗等活动的增强也有一定作用。食物的:人在进食后,虽仍保持安静状态,但能量代谢率却较进食前有所提高,进食1小时左右开始增加,23小时达到最高,一直延续到78小时左右。这种食物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称之为食物的。若所进食物是蛋白质,额外增加的产热量可达 30,混合食物增加 10左右。这种作用的机理至今不明。 精神活动 :人的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如恐惧、发怒或其他强烈情绪活动时,能量代谢率显著增高。这是由于紧张的精神活动伴随有无意识的肌肉紧张性增强及某些激素(如和髓质激素)分泌增多的缘故。这些因素
6、都具有促进和能量代谢的作用。 4、 简要叙述无氧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P207 (一)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无氧耐力(anaerobic endurance)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无氧耐力有时也称为无氧能力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时,体内主要依靠糖无氧酵解提供能量。1、 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与无氧耐力 肌肉无氧酵解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糖元的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的活性。2、 缓冲乳酸的能力与无氧耐力 肌肉无氧酵解过程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将对血液pH值造成影响。但由于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使血液的pH值不致于发生太大的变化,以维持人体内
7、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机体缓冲乳酸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碳酸氢钠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3、脑细胞对酸的耐受力与无氧耐力 尽管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能中和一部分进入血液的乳酸,减弱其强度,但由于进入血液的乳酸量大,血液的pH值还会向酸性方向发展,加上因氧供不足而导致代谢产物的堆积,都将会影响脑细胞的工作能力,促进疲劳的发展。因此,脑细胞对这些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无疑也是影响无氧耐力的重要因素。 5、维持血液酸碱稳定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P153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中往往含有一些(如碳酸钠)。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就会
8、使血液的pH发生变化。 血液中含有许多对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发生作用,生成和碳酸。 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
9、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叙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什么是心输出量,有哪些影响因素。 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总量。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心室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称为,人体静息时约为70毫升(6080毫升),如果每分钟平均为75次,则每分钟输出的血量约为5000毫升(45006000毫升),即每分心输出量。通常所称心输出量,一般都是指每分心输出量。心输出量是评价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心输出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全身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率相适应。心输出量是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凡影响到搏出量或心率的因素都将影响心输出量
10、。心肌收缩的前负荷、后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机制影响搏出量,而心肌收缩能力通过等长自身调节机制影响搏出量。1. 前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前负荷即心室肌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也就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静脉回心血量有关。前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的方式调节心搏出量,即增加左心室的前负荷,可使每搏输出量增加或等容心室的室内峰压升高。这种调节方式又称starling机制,是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从而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来调节搏出量,以适应静脉回流的变化。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的原因是心肌的伸展性较小。心室功能曲线反映搏功和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或初长度)的关系,而心肌的初长度决定于前负荷和心肌的特性。心肌达最适初长度
11、(2.02.2m)之前,静息张力较小,初长度随前负荷变化,但心肌超过最适初长度后,静息张力较大,阻止其继续被拉长,初长度不再与前负荷是平行关系。表现为心肌的伸展性较小,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 2.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心室射血过程中,大动脉血压起着后负荷的作用。后负荷增高时,心室射血所遇阻力增大,使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每搏输出量减少。但随后将通过异长和等长调节机制,维持适当的心输出量。 3.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影响:心肌收缩能力又称心肌变力状态,是一种不依赖于负荷而改变心肌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通过改变心肌变力状态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方式称为等长自身调节。心肌收缩能力受多种因素影
12、响,主要是由影响兴奋收缩耦联的因素起作用,其中活化横桥数和肌凝蛋白ATP酶活性是控制心肌收缩力的重要因素。另外,神经、体液因素起一定调节作用,儿茶酚胺、强心药,Ca2+等加强心肌收缩力;乙酰胆碱、缺氧、酸中毒,心衰等降低心肌收缩力,所以儿茶酚胺使心肌长度张力曲线向左上移位,使张力速度曲线向右上方移位,乙酰胆碱则相反。4.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率在40180次/min范围内变化时,每分输出量与心率成正比;心率超过180次/min时,由于快速充盈期缩短导致搏出量明显减少,所以心输出量随心率增加而降低。心率低于40次/min时,也使心输量减少。 2、叙述位相性反射的弧。 一
13、、牵张反射的意义:维持身体姿势,增强肌肉力量。如人直立时,由于重力作用,头将前倾背呈弓状,同时下肢关节将屈曲,但可反射性地引起骶棘肌、颈部某些机群、下肢机群等紧张性增强,从而引起抬头挺胸直腿。 3、分析脑干网状结构在产生感觉和机体运动中的调节作用。01年真题 三、简述题(每题6分,共30分) 1、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哪些? 静脉回心血量及。 单位时间内的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故凡能影响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静脉阻力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回心血量。其主要有:(1) 平均充盈压:血管系统内血液
14、充盈程度越高,静脉回心血量就越多。当血量增多或容量血管收缩时,平均充盈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就增多。反之,血量减少或容量血管舒张时,静脉回心血量就减少。(2)心脏收缩力量:心脏收缩力量越强,射血时心室排空较完全,在心舒期心室内压就较低,对和大静脉内的血液的抽吸力也较大回心血增多。(3)体位改变:当人体从卧位转变为立位时,身体低垂部分静脉扩张,容量增大,故回心血量减少。体位改变对回心血量的影响在高温时更加明显。(4)的挤压作用:肌肉运动时,肌肉收缩可对肌肉内和肌肉间的静脉发生挤压,使流加快,同时,静脉瓣使静脉内的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可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加。(5)呼吸运动:吸气时,胸腔负
15、压增加,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更加扩张,有利于外周静脉的血液回流至右,呼气时相反。 2、简述人体运动时能量的供应。人体内的供能系统分为三个:高能物系统(ATP-CP);ATP-CP供能系统单独供能的话,大概能维持7.5秒的时间,不需要氧气,也不产生乳酸,时间比较短的剧烈运动如举重、投掷等一般就是动用这个系统供能的;乳酸系统(无氧酵解系统);乳酸系统是或葡萄糖在细胞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中,再合成生成ATP的能量系统。如果单独供能的话,大概能持续33秒的时间。其最终产物是乳酸,所以称乳酸能系统。1 mol的葡萄糖或无氧酵解产生乳酸,可净生成23molATP。其过程也是不需要
16、氧的,生成的乳酸可导致疲劳。该系统是1 min以内要求高功率输出的运动的物质基础。如200 m跑、100 m游泳等。有氧系统:有氧氧化系统是糖、脂肪、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其产物当然就是二氧化碳、水和ATP了。根据肌体的供氧情况,糖的有两种方式:当氧供应充足时,来自糖(或脂肪)的有氧氧化。当氧供应不足时,即来自糖的酵解,生成乳酸。乳酸在最后供氧充足时,一部分继续氧化,释放的能量使其余部分再合成。所以的最终能量来自物质(糖、脂肪)的有氧氧化。运动时,人体以何种方式供能,取决于需氧量和摄氧量的相互关系,当摄氧量能满足需要时,肌体即以供能,当摄氧量不
17、能满足需氧量时,其不足部分即依靠无氧氧化供能,这样将造成体内的氧亏负,称为。运动时的需氧量取决于运动强度,强度越大,需氧量越大,供能的比例也越大。 3、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P246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动机2、反馈3、训练水平4、大脑皮质机能状态(应激水平与运动技能水平之间呈倒U关系,疲劳和赛前紧张可降低应激水平)5、感觉机能1、动机在运动技能中的作用:支配人的行为的目的就是动机。美,摩尔根和金把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归结为:内外环境刺激-引起动机状态-产生动机行为达到满意状态-不满仪再激励引起新状态。分类:原发性动机(生理需要)和继发性动机(学
18、习生活中)动机与运动技能的形成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及表现关系复杂,呈倒U关系。在学习与比赛条件相同下,学生如果处于最家动机水平获得的效果成绩最好。动机水平过高或过低不可能取得好2、反馈在运动技能形成及教学训练中的作用:定义:输出信息的一部分,而这部分的输出信息,又返回到输入信息中去,通过饲服机构调整,使再次输出的信息更为精确。种类:生理学中根据反馈效果分(正反馈:通过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位活动,负反馈)运动技能学中根据不同信息(固有反馈:由所要完成动作本身提供的信息反馈。非固有反馈:练习者在进行练习过程中或练习之后为更准确完成动作,由外部提供的信息反馈。固有和非固有又可分为:终末反馈和同步反馈)作用
19、:提供信息(主要作用);强化动机(阳性强化,阴性强化(通过批评或减弱降低强化提高效果);激发动机(情绪信心);运动技能形成的信息反馈通道(小脑起耦合作用:本体感受器将肌肉收缩信息传到小脑,小脑有小脑红核发出信息,经丘脑外侧核返回大脑皮层纠错,指令返回小脑。3、 训练水平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运动成绩与运动技能之间的关系):(1)运动成绩或技术水平的提高有一个共同规律:初期运动成绩提高快,后期提高很慢。(2)运动成绩的提高与运动技术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学新技术初期过去掌握的与新技术相关的相似动作经验具有迁移作用,有助于新技术掌握,但到后期随技术水平提高,对运动条件反射的精确性提高与初期的差距很
20、大,需要建立新-初期是粗糙动作的分化,而到后期需要精细分化,技术水平越高,分化要求越高,因此这种分化抑制建立越困难。技术的掌握是建立在一定的身体素质之上的。初期可利用原有的素质,后期技术水平提高,对素质要求高,发展身体素质要时间。运动成绩的提高是螺旋式的,因而运动训练是分周期的。心理因素,初学新颖,后期练习内容手段重复单调)4、感觉机能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人体的各种感觉都可以帮助肌肉产生正确的肌肉感觉,没有正确的肌肉感觉就不可能形成运动技能。视觉在一些运动项目中起主导,在影响着肌肉调节平衡的能力,对肌肉的协调活动及准确性韵律性也不可忽视。训练中就应视为动力定型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听觉与本体感
21、觉间的相互作用,建立正确的动作频率和节奏感。发挥位觉与本体感觉间的作用。完成空中翻腾或旋转动作,对位觉空间三维的适应能力要求高,只有具备才能完成复杂动作。充分发挥皮肤感觉与本体感觉的相互作用。爬泳下肢打水幅度不好掌握,可用限制圈控制打水幅度,通过皮肤触觉强化本体感觉。如不能独立完成可帮助完成,使学生得到完成动作的肌肉感觉4、简述判断疲劳的方法。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1背肌力与握力,早晚个测一次,求数值差。如次日早晨恢复则正常。2呼吸肌耐力,连续5次测肺活量,每次间歇30秒,疲劳时逐次下降。)2、 测定N系统机能判断疲劳(1膝跳反射阙值,疲劳时阙值升高。2反应时,疲劳反应时延
22、长。3血压体位反射,静息5分,测安静时血压,随后仰卧3分,后坐姿,测血压,每30秒测一次,测2分,2分内完全恢复则没疲劳)3、 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1皮肤空间阙,运动后较安静时增加1.5-2被为轻度疲劳。2闪光融合频率,坐位,注视频率仪,直到将光调至明显断续闪光融合频率为止,测3次取平均,轻度疲劳约减少1.0-3.3HZ,中度为4.07.9HZ。)4、 用生物电评价疲劳(1心电图,疲劳时S-T段下移,T波倒置。2肌电兔,疲劳时肌电振幅增大,频率降低,电机械延迟延长。3脑电图,疲劳时由于神经元抑制过程发展,可表现为慢波成分增加。)5、 主观感觉判断疲劳(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半定量分析)六、测定
23、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1基础新率,如果大运动负荷训练后,经一夜休息,基础新率较平常时增加5-10次/分以上,则认为有疲劳积累。2运动中心率,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若一段时间内从事同样强度的定量负荷,运动中心率增加,则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佳。3运动后心率恢复,定量负荷后心率恢复时间长表明身体欠佳。) 5、简述促进机体工作能力恢复的措施。 恢复过程: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和运动结束后,各种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三个阶段:运动中恢复阶段;运动后恢复到运动前水平阶段和运动后超量恢复阶段。特点:第一阶段,运动时能源物质的消耗占优势,恢复过程
24、虽也在进行,但是消耗大于恢复,所以总的表现是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下降。第二阶段,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第三阶段,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现象叫超量恢复。 机体能源储备的恢复:1、磷酸原的恢复:很快,剧烈运动后被消耗的在20-30秒内合成一半,2-3分完全恢复2、肌糖原贮备的恢复:肌糖原是有氧氧化系统和乳酸能系统的供能物质。长时间运动导致使肌糖原耗尽后,用高糖膳食46小时恢复,高脂肪与蛋白膳食5天后恢复。3氧合肌红蛋白的恢复存在于肌肉中,没千克约1
25、1ML氧。运动后几秒可恢复。4乳酸再利用乳酸绝大部分用于肝糖元合成被再利用。 促进恢复的措施:一、运动性手段1、积极休息:运动结束后采用变换运动部位和运动类型,遗迹调整运动强度的方式来消除疲劳的方法叫积极休息。2、整理活动:指在运动之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剧烈运动时骨骼肌强力持续收缩,使代谢产物堆积、肌肉硬度增加并产生酸痛。运动结束后很难使肌肉自然恢复到运动前的松弛状态。另外,由于运动时血液重新分配、内脏血液大量转移到运动器官,以保证运动时能量代谢的需要,运动后若不做放松练习而突然停止不动,由于地心引力和静止的身体姿势,严重影响静脉回流,使心输出量骤然减少,血压急剧下
26、降,造成一时性脑贫血,产生一系列不舒适的感觉甚至休克叫重力性休克。2、 睡眠非常重要,睡眠状态下,人体内代谢以同化为主,异化减弱,经理和体力恢复三、物理学手段(按摩理疗吸氧针灸)四、营养学手段(合理膳食有助于恢复。1、能源物质的补充,蛋白质、脂肪、糖2、维生素与矿物质的补充,VE、C、B1、B2与糖代谢有密切关系,补充可提高运动能力,排汗丢失矿物制,需要钾钠钙磷铁等,合理用中药增加机体棉衣,减小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四、回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见13年22题) 2、举例说明如何确定运动员训练的负荷量。1、 生理指标的检查1、 一般在
27、清晨基础状态下简易指标测试。晨脉,运动量适宜,变化每分钟不超出正常值3-4次。血压,变化上下在10mmHg内。体重,减少不多于0.5公斤。数日内如有脉搏、血压或肺活量等明显持续下降则运动量大、有疲劳积累。2、 了解高级神经活动变化是评定适宜运动量又一。可用反应速度和建立分化抑制的准确程度来评定皮质机能的恢复情况。如反应速度不便或加快,分化能力不变或提高,视觉基强度不变或下降说明皮质机能恢复良好。反之疲劳未消除。3、 可用急电图研究肌肉活动潜伏期,未消除疲劳的肌肉收缩和放松的潜伏期延长。4、 此外最大通气量、尿的成分、气体代谢、体温也可以评定。5、 也可以采取不同强度的负荷进行多级测试。如第一次
28、测试工作6分钟后测出摄氧量心率输出量等,再测第二次,第三次,第一次和第三次负荷的变化幅度几乎完全相同则训练良好。二、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及教育学观察:疲劳不大员的感觉变化不大,睡眠好食欲好,反之-。教练可以观察,面苍白、无神、迟钝则疲劳02年真题 三、简述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血液的主要功能。 血液的生理功能有:血液的运输功能,血液能够携带机体所需要的氧、蛋白质、糖、脂肪酸、维生素、水、电解质等,把它们运送到全身各部分的组织细胞,把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CO2、尿素、肌酐等运送到肺、肾、皮肤和肠道等排出;能够保持血液酸碱平衡,血液中有抗酸和抗碱的缓冲对,能对酸、碱
29、物质进行中和,保持pH相对稳定;能够调节体温,血液能大量吸收体内产生的热量,并运送到体表散发;有防御和保护功能,血浆中有多种免疫物质,白细胞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血小板能防止损伤部位继续出血,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2、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A每搏输出量。B心率。C外周阻力。D大动脉管的弹性。E循环血量 3,何谓稳定状态?它可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 4、简述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原因。1衰竭学说(依据长时间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象,认为疲劳产生的原因是能源物质的耗竭。Hirvonen1987年。
30、)2堵塞学说(疲劳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造成,依据是疲劳时肌肉中乳酸等代谢产物增多,引起HP降,阻碍N肌肉接点处兴奋传递,影响冲动传向肌肉,抑制果糖磷酸激酶活性,从而抑制糖酵解,使ATP合成速率减慢。另外PH下使肌浆中CA浓度降,影响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使肌肉收缩减弱)3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认为疲劳是由于机体内PH下、水盐代谢紊乱、血浆渗透压改变引起。)4保护性抑制学说(巴莆洛夫学派,是由于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大量冲动传至大脑皮质相应的神经原,使其长时间兴奋导致耗能增多,为避免进一步消耗,便产生了抑制过程。)5突变理论(爱德华兹,1982,从肌肉疲劳时能量消耗、
31、肌力下降和兴奋性改变三维空间关系改变所致。存在着不同途径的逐渐衰减过程:1单纯的能量消耗,2在能量消耗和兴奋衰减过程,存在一个急剧下降的突变峰,3肌肉能源物质逐渐消失,兴奋下降,4单纯的兴奋性丧失)6自由基损伤学说(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为配对电子的基团。由于自由基的化学活泼,可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脂类发生反应,造成细胞功能结构损伤) 5、试述准备活动的作用。 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有目的进行的练习,目的是预先动员人体的功能能力,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为运动中发挥出最大工作效率做好准备。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1)提高神经中枢的兴奋性,增强机
32、体内分泌的活动;(2)增强氧运输系统所有环节的活动;(3)使体温适度增高;(4)可降低肌肉的粘滞性,增强弹性,有助于防止运动损伤;(5)增强皮肤的血液流和降低泌汗阈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练习时身体过热。 准备活动的时间、强度以及与正式练习之间的间隔时间是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主要因素,准备活动的强度和时间应以体温上升为主要标志。 四、问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人体运动时能量供应系统有哪些?试论它们各自的特点。 (01第2题) 2、试述长跑运动员身体的结构、机能特点。03年真题 三、简述题(每题6分,共3
33、0分) 1、什么是呼吸?呼吸过程由哪些环节组成? 2、什么是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及发展:1、泛化阶段:学习初期,感性认识。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通过感受器观传到大脑皮质,引起大脑皮质C强烈兴奋。另外,因为皮质内抑制尚未确立,所以大脑皮质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出现泛化2、分化过程:不断练习过程中,对该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理解,不协调和多余动作逐渐消除。此时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由于抑制过程加强,特别是分化抑制得到发展,大脑皮质活动由泛化到分化。3、巩
34、固过程:进一步反复练习,运动条件反射已经巩固的动力定型阶段。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动作准确优美省力轻松自如4、动作自动化阶段:运动技能的巩固发展暂时联系达到非常巩固程度。自动化:练习某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特征是对整个动作或对动作某些环节暂时变为无意识的。 3、何谓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正常人的基础代谢率为多少? 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BM)是指人体维持生命的所有器官所需要的最低能量需要。测定方法是在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35、 4、动脉血压是怎样形成的?动脉血压的形成:心室收缩射血,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 5、简述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见02年第5题) 四、问答题(共30分) 1、运动中的呼吸方法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在运动时如何合理的运用呼吸方法:A减少呼吸道阻力。B节制呼吸频率,加大呼吸深度,提高肺泡通气量。C呼吸方法适应于技术动作变换的需要D合理运用憋气。 2、试述儿童、少年骨骼肌的特点及其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应注意的? 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特点如下: (1) 身体素质发
36、展有自然增长的特点,随年龄增长(1725岁)而增长。男孩在15岁左右,女孩12岁左右身体素质增长的速度最快,幅度最大。男子1620岁,女子1320岁增长速度缓慢,男女生在13岁之前各种素质增长值的差异不大。1317岁增长值的性别差异加大,18岁以后趋于稳定,各种素质随年龄递增,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力量耐力速度。 (2) 2)身体素质发展有阶段性特点:有增长和稳定两个阶段,增长阶段中又分为快速增长和缓慢增长阶段,每种素质都是由增长阶段过渡到稳定阶段,但各阶段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速度素质最先过渡,耐力素质次之,力量素质最晚; (3) 各种素质发展都有敏感期,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各种素质增长速度不同
37、,敏感期一般男子在716岁,女子在713岁; (4) 各种素质都有达到最高水平的年龄,大多在1921岁。 11.根据儿童少年力量素质的年龄特点,如何安排体育教学与训练? 儿童少年在成长阶段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各年龄阶段都可以进行力量练习,但要掌握好负荷量和正确的手段: (1) 身高增长速度快的时期,可采用伸展肢体、弹跳、跑、支撑自身重量等适宜力量练习,可促进身体发育,有益增长力量素质。如采用过大负荷和长时间的静力性紧张练习,超越身体可能承受限度时,易引起损伤和影响骨的生长; (2) (2)在力量素质的敏感期内进行适宜的力量训练能有效的发展力量。如前臂屈肌一般在815岁,腿部弹跳力在714岁,
38、握力在1416岁,背力在15岁,在这些年龄阶段中发展力量,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也要考虑不同部位的力量发展的年龄不同,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有所侧重; (3)专门性力量训练最好在力量素质发展的最好年龄阶段时期为宜; (4)个别对待和男女生分开教学:根据不同训练水平和个体特点进行教学,青春发育后期,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时,男女生应分开教学。女子肌力较弱,应注意发展肩带肌、背肌、腹肌和盆底肌的力量。 12. 根据儿童少年速度素质的年龄特点,如何安排体育教学与训练? 儿童少年的速度素质发展比较早,增快年龄和达到最高水平的年龄,也较其它素质为早。我国儿童少年速度素质发展最快阶段的年龄,男生714岁,女生712
39、岁,最高峰年龄,男子为19岁,女子为20岁,随后即进入稳定阶段,根据以上特点,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在敏感期多安排以发展速度素质为主的运动项目,如短距离跑、游泳、滑冰、自行车以及乒乓球等球类运动,以利发展速度素质。13.根据儿童少年耐力素质的年龄特点,如何安排体育教学与训练? 有人认为,儿童少年正处于发育阶段,心肺机能均较弱,无氧代谢能力差,负氧债能力较小,能源物质贮备少,不适宜进行耐力性运动。但有人认为,儿童少年具有耐力可训练性,有承受耐力负荷的先决条件,可以进行耐力性运动或训练。青春发育期是耐力可训练的良好时期,1014岁儿童可进行很大的耐力训练,女子1517岁,男子1923岁耐力性工作能力
40、达到最大限度。根据耐力素质的年龄变化的特点,在安排耐力训练时,要抓住有效发展耐力能力的年龄阶段,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合理安排负荷与休息。进行耐力训练可做为全面身体素质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宜过多。儿童少年耐力素质不稳定,不应以运动成绩作为安排运动负荷的依据,而应以运动能力和身体反应程度为依据,并应加强医务监督。采用氧脉搏、心率等指标进行监督。 14.根据儿童少年灵敏和柔韧素质的年龄特点,如何安排体育教学与训练? 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1314岁发展的较为显著,在此年龄阶段进行灵敏练习的训练,发展灵敏素质,可取得较大的效果。柔韧是指肌肉弹性高,关节韧带的伸展度等方面柔韧性好而
41、言。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女孩比男孩柔韧性好。柔韧素质的训练要从幼年开始为好,练习时要注意与力量练习适当配合,可起到相辅构成的作用,否则相互制约,不利于柔韧素质的发展。提高灵敏素质和柔韧性,应抓住时机,早期进行训练。04年真题5、 问答题和计算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论述准备活动的生理意义。 (见02年第5题) 2、 试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促进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01年第3题) 3、 某运动员安静时心率是62次/分,运动时最高心率是184次/分。每搏输出量为200毫升,试计算出此人的心搏频率储备与运动时每分输出
42、量各是多少?05年真题1. 测定乳酸阈或通气阈值在运动实践中有何意义?(6分) 乳酸阙: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称为=。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即乳酸阙强度。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点。 人体从事渐增负荷运动时,机体供能是有氧代谢供能,随着运动负荷增加,有氧代谢满足不了集体需要,糖酵解供能比例增大,而使血乳酸浓度明显增加,出现乳酸阙。最大摄氧量反映了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阙则反映了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开始积累时的最大摄氧量百分利用率,其阙值的高低反映了
43、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生理指标。乳酸阙值越高,其有氧工作能力越强,在同样的渐增负荷运动中动用乳酸供能越晚。 将个体在渐增负荷中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阙。它能客观准确反映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高低。乳酸阙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阙是平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后者反映骨骼肌的代谢水平。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可能性小,但乳酸却可训练性大,所以乳酸阙值的提高是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增进更有意义2、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个体乳酸阙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即能使呼吸和循环系统机能达到较高水平,又同时能在能量代谢中使无氧代谢的比例减少到最低限
44、度2.试述提高速度素质的训练。3.试述运动时循环系统的适应性变化与调节4.何谓姿势反射,结合所报考专业的运动项目,举例说明运动中如何利用姿势反射完成动作 姿势反射1、定义:人体姿势的维持是通过全身肌紧张的相互协调实现的。在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中枢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叫-。2分类:状态反射 直线反射 旋转加减速运动反射。状态反射:定义: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分类:迷路紧张反射:内耳迷路椭圆囊和球囊的船入冲动对躯体伸肌紧张性的调节反射。颈紧张反射:颈部扭曲时,颈椎关节、韧带或肌肉受刺激后,对四
45、肢肌肉紧张性的调节。规律:头部后仰引起上下肢肌、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头部前倾引起-减弱,屈肌及腹肌的紧张性加强。头部侧倾或扭转引起同册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对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在完成动作技能中的作用:体操后手翻空翻跳马若头位置不正,会两臂用力不均匀,身体偏向一侧,导致动作失误或无完成。短跑起跑时为防止身体过早直立,往往采用低头姿势。翻正反射:定义: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翻正反射包括一系列反射活动,最先是由于头部位置不正常,视觉与内耳迷路感受刺激,从而引起头部位置翻正。头翻正后,头与躯干位置关系不正常,使颈部关节韧带或肌肉受刺激,从而使躯干位置
46、翻正。如空翻转体篮球转体过人。旋转运动反射:定义:人体在进行主动或被动旋转运动时,为了恢复正常体位而产生的一种反射活动。当身体向任何一侧倾倒时,前提感受器将受刺激兴奋通过传入N到达中脑和延髓,反射性引起全身肌肉张力重新分配,维持身体平衡。例如弯道跑,身体向左倾斜,反射性引起躯干右侧肌肉张力增加。直线运动反射:定义:人体在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即发生肌张力重新调配恢复常态现象叫-。分类:升降反射:人体沿垂直方向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时,耳石受到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肌张力重新调整的活动。着地反射:人从高处跳下时,着地一刹那,上肢紧张性加强,而下肢两脚分开顺势弯曲,以保持身体重心减少震动。
47、06年真题简答1 某人在运动后即刻测得做心室舒张末期容量为190ml,收缩末期容量为40ml,心率为60次/分,请计算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及每分心输出量。2 氧离曲线是”s”形,有何生理意义?(见10年第3题)3 简述激素的作用特点。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1、生物信息传递(分泌系统的信息是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即依靠激素在C与C之间进行信息传递,通过对靶组织原有的生理生化过程起加强或减弱作用,从而调节其功能活动。)2、相对特异性(激素随血液循环可以到达全身各处,但只能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器官组织C,这种特征叫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特异性与靶C上存在能与该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有关。)3、高效能生物
48、放大(虽然激素的含量很少,但与受体结合后,在C内会发生一系列酶村金放大作用,一个接一个,逐级放大,形成一个效能极高的生物放大。)4、颉顽与协同作用(当多种激素共同参与某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时,激素与激素之间往往存在着协同作用或-,这对维持其功能活动的相对稳定起重要作用。5、*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C产生生理效应,然而在它存在的条件下,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加,即对另一种激素的调节起支持作用,这现象叫=。4 简述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的关系(见13年22题)5 影响有氧耐力的生理因素有哪些?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有氧耐力定义: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影响
49、因素有:1、最大摄氧能力:是反映心肺功能的一项综合生理指标,也是衡量人体有氧耐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凡是能影响最大摄氧量的指标都能影响有氧耐力水平。心肺功能是有氧耐力素质的重要胜利指标。2、 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是决定优样耐力的重要因素3、 中枢神经系统机能:表现为大量的传入冲动作用下不易转入抑制状态,从而能长时间地保持兴奋与抑制有节律的转换4、能量供应特点:耐力项目,持续时间长,强度小,能量是有氧代谢供应。耐力训练提高有氧氧化过程的效率和各种氧化酶火星及脂肪供能能力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1训练方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高原训练)2训
50、练要素:采用超过本人VO2max强度的运动,显著提高。运动持续时间最低为5分,持续时间取决于运动强度简述1 运动过程中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功动发生哪些变化?请说明其调节机理。2 从生理学的角度谈谈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及其原理。07年真题 14.准备活动的生理机理?(见02年第5题)准备活动的生理机制:预先进行的肌肉活动在神经中枢的相应部位留下了兴奋性提高的痕迹,这一痕迹产生的生理效应能使正式比赛时中枢N系统的兴奋性处于最适宜水平,调节功能得到改善,内脏器官惰性得到 ,新陈代谢加快,有利于机体发挥最佳水平。 15.耐力运动的生理机理? 16.力量训练的
51、原则? 17.论述.相对爆发力 绝对爆发力 绝对力量 相对力量的意义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18.论述.100米 800米 马拉松疲劳的原因08年真题1、简述气体交换的动力2、简述肌肉收缩的能源3、简述慢肌纤维的特征:(见13年22题)4、简述800米专项素质的训练特点5、简述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中枢6、简述氧离曲线的意义(见10年第3题)7、简述评价训练效果的指标8、论述运动处方的要素,作用运动处方:是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周期性锻炼计划。即根据对锻炼者所测试的实验数据,按其健康状况、体力情况及运动目的、用处方的形式制定适当的运动
52、类型、强度、时间及频率,使炼者进行有计划周期性运动的指导性方案。 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1运动目的(具有主观和客观的双重性。主观性表现为运动的意志愿望和兴趣,客观性是由于健康疾病等身体因素要求。运动目的的方面:促生长,防疾病,增体质,延衰老,丰文化,提竞技)2运动类型(按肌肉活动特征分类:动力性、静力性运动,按动作结构特征:周期、非周期、混合性运动,按肌肉工作的相对强度:极限、次极限、大中等强度运动,按运动功能特点:无氧 、有氧 运动类型的选择:运动类型有有氧耐力性运动,抗阻力量性运动,伸展柔韧性运动。选择原则有以有氧供能为主,动力性与静力性结合,兼顾个人运动习惯,不常运动的以周期性为主,运动类
53、型既相对稳定又有变化)3运动强度(是肌肉单位时间所做的功,是决定运动量最主要因素,确定合理负荷的最好方法是将靶心率和主观运动强度进行结合。健身运动处方中负荷强度的设定以控制在人体有氧代谢工作的范围内为原则)4运动时间(指每次运动持续的时间,确定运动时间应根据运动目的及负荷强度来设定能引起机体产生最佳效果的运动T,20到60分)5运动的时间带(指一天中进行运动的时机,根据生物节律和日节律周期安排,早8点前血液黏度高,心血管病人老年人不能练习)6运动频度(每周运动的次数,要根据运动目的和身体情况确定,一般是每周3次上)7注意事项(以治疗康复为目的的处方应指出禁忌参加的运动)9、论述足球运动员的身体
54、素质特点09年真题1、运动技能形成的各个阶段,及各个阶段的特点和教学方法。2、心率指标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10年真题1. 身体在从卧位转为直立位时,会出现眩晕等状况,原因是什么?2. 无氧阈,最大摄氧量的定义是什么?它们在评价有氧耐力时有什么不同?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的极限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又叫最大吸氧量或最大耗氧量。乳酸阙: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称为=。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即乳酸阙强度。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
55、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点。 最大摄氧量反映了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阙则反映了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开始积累时的最大摄氧量百分利用率,其阙值的高低反映了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生理指标。乳酸阙值越高,其有氧工作能力越强,在同样的渐增负荷运动中动用乳酸供能越晚。为什么说乳酸阈比最大吸氧量更能客观地反映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 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吸氧量。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最大吸氧量反映机体氧运输系统的工作能力,是评价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
56、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称为乳酸阈。乳酸阈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通常血液乳酸浓度4 mM/L,大约为最大吸氧量的60-80%。由于个体的差异比较大,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激剧上升的开始起点并不都是4 mM/L,其变化范围大约在1.4-7.5mM/L之间。因此,此时的拐点也称为“个体乳酸阈”。最大吸氧量反映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的氧量,而乳酸阈则反映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没有激剧堆积时的最大吸氧量实际所利用的百分比,即最大吸氧量利用率(%VO2max)。其值愈高,有氧工
57、作能力愈强;反之,有氧工作能力愈低。3. 简述氧离曲线的生理学意义。氧离作用:在氧分压低的组织内,氧合血红蛋白迅速放出氧,形成还原血红蛋白,称为氧离作用。氧离曲线生理意义:“S”形氧离曲线的上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当氧分压在60100 毫米汞柱一段时,坡度不大,形式平坦,而使氧分压从100毫米汞柱至80毫米汞柱时,血氧饱和度从98降至96。这对高原适应或轻度呼吸机能不全的人均有好处,只要能保持动脉血中氧分压自在60毫米汞柱以上,血氧饱和度仍有90,不致造成供氧不足的严重后果。 曲线下段显示出氧分压在60毫米汞柱以下时,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氧分压下降,使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氧分
58、压为4010毫米汞柱时,曲线更陡,此时;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大幅度下降,释放出大量的氧保证组织换气。这种特点对肌肉活动,保证供氧都很有利。 影响因素:CO2升高。PH值下降、体温上升,都使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下降,氧离曲线右移,释放出更多的氧。反之氧离曲线左移。11年真题2、 简答:(每题10分) 1 试论述肌纤维的分类、功能特征及与运动项目的关系。(见13年22题)3、 2 试述运动时机体调节酸碱平衡的途径。 3 试述一般力量与专项力量的区别与联系。 4 试述准备活动的生理学作用 5 什么是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形成可分为哪几个阶段。三、论述(每题20分) 1 试举例说明生理学指标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2 试述能量供应系统的分类及其特点。12年真题六简答14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运动训练的关系(见13年22题)15一个人运动后 舒张量是200ml收缩量是50ml,心率是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室内装修介绍协议版A版
- 202425吨吊车租赁合同
- 2024年夫妻双方共同抚养子女离婚合同版
- 2024年企业借款及质押担保协议样式版B版
- 2024年全球货物交易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度化工产品采购与供应合同
- 2024年全新家庭护理服务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个人隐私与商业秘密保护合同模板一
- 2024年专业大客车租赁服务协议版B版
- 2024年度农产品生鲜采购业务协议版
- 柜员先进事迹银行先进柜员职工先进事迹演讲稿
- 飞机常用单词英汉对照
- 课程论文可参考格式浙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 国家开放大学《液压与气压传动》章节测试题参考答案
- 政采云采购项目合同创建及录入操作指南
- 邮政储蓄银行专业知识真题
- (借款合同)股东与公司的借款合同范本
- 马倒禄斜断人生死
- 自动扶梯大修施工方案
- 发电厂化学水汽取样及加药系统课件
- 颅内动静脉畸形护理-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