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题目与答案明天的下午的修订_第1页
语文考试题目与答案明天的下午的修订_第2页
语文考试题目与答案明天的下午的修订_第3页
语文考试题目与答案明天的下午的修订_第4页
语文考试题目与答案明天的下午的修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1 诗经六艺?诗经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2孔子的治学方法? 1、从智力来讲,人分为三种,上智、下愚、中人。 2、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4、学习为自己。“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5、学习是为了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6、专与博,博更重要。“君子不器”“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7、多闻阙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复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0、为学四忌。“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1、知识的贯通。对子贡说,你以为我是“多学而识之者”吗?不是。我是靠“一以贯之。”(卫灵公) 教学方法: 1、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2、因才施教。 3、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3 对孔子“仁”的理解?1、论语提倡的最高价值和道德要求。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居处

3、恭,执事敬,与人忠。 子张问仁:恭、宽、信、敏、惠 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樊迟问仁:爱人。 修己安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仁与礼的关系: 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礼是外在的道德规范。 仁以礼为准则,礼以仁为根据。 仁是核、里,礼是表、外。 仁为本,礼为用。个人道德以仁,人际交往用礼,“不学礼,无以立”(尧曰仁即人,意思是“爱”。儒家思想的根本和基础就是“仁爱”,因为孔子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天下你争我夺,战乱不止的原因是因为人之间“不爱”了,由此产生的仁爱的思想,希望用仁爱思想拯救社会。这个思想的逻辑是这样的“亲亲之爱”即亲情,是天生的,是基础的爱

4、。然后逐级会减弱,比如爱自己比还家人多,爱家人比爱邻居多,爱邻居比爱国人多,爱国人比爱它国人多。所以仁爱是有差别和等级了。如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找到了理论依据。“礼”除了礼仪外,更重要的是礼乐制度,这种制度正是上述差别和等级的体现。什么样的身份享受什么样的待遇都是有严格规定的,比如天子听音乐是八佾(即八排乐手),诸侯六佾.这是孔子重点推崇的。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

5、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6、,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7、。“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

8、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

9、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4孔子的统制之术? 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治国 “道之以政有耻有格” 为政首重正名。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野哉由也无所苟而已矣。” 刑与礼的关系。5请以薛宝钗和林黛玉为例说明红楼中的象征手法?1.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株寂寞林说宝钗是山中高士,大气、高贵,雪喻其冷;林妹妹是世外仙株,神仙,不食人

10、间烟火。3.第六十三回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大家玩擎花名的游戏。恁是无情也动人艳冠群芳牡丹宝钗宝钗美人,但是是冷美人,吃的药是冷香丸。无情是她的一种特征。而牡丹象征富贵。宝钗是有富贵之相,也有牡丹一样高贵气质的。所以众人说,你也原配牡丹。莫怨东风当自嗟风露清愁芙蓉黛玉黛玉是身世凄凉的,命运也凄凉,所以莫怨东风当自嗟。黛玉总是与水与愁相关的,所以是风露清愁。黛玉的美,冰清玉洁、出淤泥而不染,所以除了她,别人不配作芙蓉。 象征:用具体的形象或事物,去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第22回的谜语 (1)金玉与木石 第五回的红楼梦曲·误终身:“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孟子:舜之居深山

11、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晋·阮籍大人先生传:人不可与为俦,不若与木石为邻。 唐·柳宗元与肖翰林俛书:思与木石为徒。 清·袁枚 心与木石交,家与老农居。(秋夜杂诗) 宁与木石居,不与俗子俱。(偶然作) 北宋·苏轼木石图 (2)翠竹与草蔓 潇湘馆: 竹 17回: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 26回:宝玉“来至一个院门前,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 35回:黛玉“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窗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 40回:(贾母与

12、刘姥姥等)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 45回:(黛玉)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 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郑板桥题画: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草蔓 17回“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

13、馥,非花香之可比。” 第40回“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 (3)先天之症: 第三回: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第七回: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他说我是从胎里带来的热毒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

14、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了。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天的露水十二钱,霜降之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6阮籍咏怀两首鉴赏 详见P184 (阮公咏怀,反复凌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杂集于中,令读者莫求归趣,此其所以为阮公之诗也。必求时事以实之,则凿之。)阮籍的诗大量运用了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

15、、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

16、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其实,如果能透彻地了解阮籍其人,此诗也并不难解。阮籍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政治形势险恶,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

17、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忧思独伤心。”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和愁闷的心情。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正如他“醉六十日”,以使文帝之“为武帝求婚于籍”,终于“不得言而止”(同上)一样,“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史书中“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的描写,就正是他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所以这首诗,只要看他“孤”“独”二字,就不难“曲径通幽”了。此诗起首,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18、“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这是从实景来理解。然而,也不妨把这“夜”看成是时代之夜,在此漫长的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其六十一)呵!这两句诗,实际上是化用王桀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描写这个不眠之夜。清人吴淇说:“鉴字从薄字生出堂上止有薄帷。堂上帷既薄,则自能漏月光若鉴然。风反因之而透入,吹我衿矣”(六朝诗选定论)。进一步,我们还可以从这幅画面的表层意义上,感受到诗人的旨趣。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

19、、写“吹我襟”,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这虽非屈子那种“登昆仑兮食玉英”的浪漫境界,但那种特立危行,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精神却是一致的。五六句,诗人着重从视觉、感觉的角度描写,五六句不但进一步增加了“孤鸿”“翔鸟”的意象,而且在画面上增添了“号”“鸣”的音响。这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之物、眼前之景,又同时是诗人自我的象征,它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唱着一曲哀伤的歌。“北林”化用诗经“鴥(“音郁”)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之典,从而暗含了思念与忧心之意。“北林”与“外野”一起进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之境界。结尾二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的笔触

20、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有如庄周梦为蝴蝶后“蘧(音“渠”)蘧然而觉”,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他也许想到许多许多:“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却“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诗人只能永远得不到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思,孤独地徘徊,永恒的悲哀。纵观全诗,似是“反复零乱,兴寄无端”(沈德潜语),“如晴云出岫,舒卷无定质”(王夫之语),但如果把握了诗人“悲在衷心”的旨趣,就自可理解这首“旷世绝作”。“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在诗品中对阮籍诗的评价,当是不易之论吧!咏怀诗其十九以佳人喻理想,写诗人心虽悦之而无由交接,表现了

21、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寄言云霄间,挥袖凌虚翔。飘摇恍惚中,流盼顾我傍。悦怿未交接,晤言用咸伤。    这首咏怀,在写法上是颇为别具一格的。诗人阮籍运用那灵动秀逸之笔,描绘了一位飘飘云端的美人形象:在梦幻般恍惚的云腾雾蒸之中,诗人仿佛看到了那位西方美人,她简直像太阳一样光明灿烂。她身上穿着精美纤细的丝绸罗衣,佩戴着叮当作响的双璜璧玉;修饰过的仪容弥见神采焕发,姿态十分优美;随着清风,她身上散发出阵阵幽微的芳香。她忽然登上高处,似乎是在眺

22、望所思念的情人;看她举起袖子,是为阻挡那刺眼的朝阳。她的身影寄托在云霄之间,挥舞着衣袖凌空飞翔;她虽然恍惚迷离地飘飘在空中,但分明又像在诗人身旁流连忘返,目光还频频地顾盼。然而如此多情令人爱悦的佳人,可惜只是在迷离惝恍的幻境中看见,未能真正与她交往接触。因此,当美梦惊醒之际,面对现实的黑暗,追味梦境的甜美,无限感伤,便悄然爬上了诗人的眉尖心头    全诗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写美人的光彩、服饰、姿容、幽香等静态;又以登高、举袂、挥袖、流盼等一系列动态描写,展现出美人凌空飘舞的轻盈和远眺近盼的相思多情。诗人借助于幻觉,故写得缥缈恍惚,如幻似真,充满着朦胧之美。这显示了

23、诗人高超的艺术腕力。阮籍的咏怀,大抵是以比兴手法来表现他的难言隐衷。这里的美人形象,自然也不是无所寄托的。那么,她究竟像征着什么呢?元人刘履:“此嗣宗思见贤之君而不可得,中心切至,若有其人于云霄间,恍惚顾眄,而未获际遇,故特为之感伤焉。”(选诗补注)“贤圣之君”,是对封建士人理想政治的人格化,而中国古诗又素有以美人芳草来比类贤君的传统,因此,刘履的说法也不无道理。另外,“西方有佳人”之句,显然源出于描写西周舞师的诗经·简兮“云谁之思,西方美人”之语。这首诗,根据前人理解是以美人比贤者,而伤贤者处于非位。这种注解是否正确可以不论,但阮籍用此典自比贤人失位,以抒发自己济世不得施展的郁闷,

24、这也未必不可。    “贤君”也罢,“贤者”也罢,因为阮籍的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千载之下,我们也难以深究了。如果我们将这个诗人神奇想象中的美妙幻像,理解为诗人心目中的朦胧的美好理想,这大致上总不会是错的吧。而这个美丽女性形象,被描写得如此熠熠生辉,如此令人仰慕不止,我们又可从中看到:处在漆黑长夜中的诗人,对理想的向往之情,可是何等的炽烈!7曹丕杂诗鉴赏 曹丕杂诗其一 漫漫秋长夜,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从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

25、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详见语文书P183曹丕是一个有着浓重的生命感伤情绪的诗人。亲朋群宴、觥筹交错中,他却是常常“乐往哀来,怆然伤怀”;在丹霞蔽日的美景面前,他会脱口而出“月盈则冲,华不再繁”的谶语;目睹汉末的天下大乱、民生凋敝的情景,使他对生命的脆弱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今日之乐不可解明日之苦,今日之兴不可免明日之亡。当无比强盛的大汉帝国大厦将倾;当受命于天的汉天子成了曹家傀儡,当身边活蹦乱跳的友人转眼逝,;当这一刻还是亲朋满座酒酣耳热,下一刻就已经“眼中无故人”时,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依靠和信赖呢?敏感的心屡屡受到这样的震动,于是他能以帝王之尊一次又一次的说“古往今来未有不忘之国,亦无

26、不掘之墓”;“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鸟栖枯枝”王夫之谓曹丕的诗为仙品,是因为他有一颗非凡的诗心,不可为后人所模拟。那是一种弗待于物的敏感。叶落雁翔,时序转换;人之喜悲,物之存亡,都可以引起诗人的感叹。“高山有涯,林木有知,忧来无方,人莫之知”,抒发着一种莫可名状的哀情。既是莫可名,所以也就不可解,以至郁结于心。当诗人转念而想到“人生如寄,多忧何为?”遂“载驰载驱,聊以忘忧”时,一种更深刻的悲哀却在刻意的消解中生成。曹子桓不曾有机会体尝去国怀乡、忧馋畏饥的悲愤;也没有国家不幸、身世浮沉的经历。“诗穷而后工”在他身上并不合适。他的诗中少有寄寓,有的只是人世间最永恒的主

27、题:乐之短,愁之长,爱别离,求不得三曹之中,子桓的作品是最像文人的一个。作为诗人的他以及作为帝王的他大多数时间都可以分裂开来。在诗歌里,他有时喜欢化身成为多情的女子,为不归的丈夫而伤怀,在“悲风清厉”的秋夜“援琴鸣弦发清商”这样的短歌微吟自是意正辞柔;或是成为思乡的游子,在长夜未央时“披衣起彷徨”这样的轻叹可谓微风远韵。他喜欢的那些意象秋雁、衰草、明月光、清水波、哀鸣的琴、空空的床那么的美丽又是那么的哀伤共同串连出一种温婉的大气。然而这种大气毕竟不同于“大风起兮云飞扬”,因此难怪有后人讥他“殊无人主迹象”。 而曹植的风格风流奔放,光芒咄咄逼人,更像一个被宠爱的世家子弟而又才华横溢。曹丕年纪轻轻

28、却更有一份伤春悲秋的敏感,与他的帝王形象不符-要知道这江山也是他打下来的,戎马一生,和南唐后主李煜是完全不同的人生历练。杂诗是游子之辞。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思乡之叹中融入了强烈的生命意识,诗句间流动着建安时代特有的悲怆情绪。诗歌以浮云起兴,以浮云的随风而行、无力自持来比喻游子听凭外力摆布,飘零异乡的命运。在哀叹游子命运的同时,又隐含着人生如浮云、漂泊无依的深长感慨,使诗歌的内在意蕴高出一般的思乡之叹。全诗文思飘忽,有如“风回云合,缭空吹远”(船山古诗评选),把人生飘零的苦闷以一片浮云牵出,笔触轻灵,不着痕迹。杂诗中,诗人把游子放在漫长的秋夜,凄凉的北风之中来描写,为游子抒发思乡之情做好了铺垫,

29、然后展示出一幅深秋月夜的图画:清清的流水泛着波汝,皎洁的月光洒落银辉,天汉流转向西,参星和晶星正错落在夜空,草丛中的秋虫悲切地鸣叫,失群的孤雁独自飞向南方。幽谧、凄凉的深秋月夜,萧瑟、孤寂的环境气氛更加使这位背井离乡之人产生了思乡之情,这里虽为写景,但景中情长。所描写的意境深远独绝,“清新万古”。陈祚明赞之为“诗之上格”(采菽堂古诗选)实不为过。因为社会的动乱、生计的逼迫,多少士人背井离乡、抛妻别子,于是游子思妇成为建安时代的普遍现象,曹丕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忧伤情思中的生命意识。游子飘泊在外,孤苦无依,有家难回,对世态的炎凉、人生的冷暖体味尤为深刻。杂诗二首展现出了游子的痛苦难言心态

30、。在“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之时,游子徘徊在旷野,他的情思倾向故乡,思乡情结困扰着他,“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故乡,是他在无依的飘泊中渴望停泊的港湾,那里有他的亲人,有他生命的根,然而他不能归去,只有“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曹丕借游子题材,表现了人生的孤苦飘零,有一股苍凉之气贯注其中。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年寿有时而尽,乐荣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末若文章之无穷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恰是他自己的写照,帝王事业早已成为二十四史的一段文字;而通过文章和诗歌,他在千年之后却依然可以动映人心。8牡丹亭第十出中小令鉴赏 步步娇 皂落袍

31、 至少要能翻译【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 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解说:晴空的庭院游丝如烟,春在飘荡的游丝上呈现。刚迈步又迟延,退而回房理花钿,没 想到菱花镜偷照了半个颜面,害得我将发髻梳偏。步出闺阁羞将身姿显现。 鉴赏:从游园前的整装美容,可以看出杜丽娘怎样的心理活动?怎么去理解这种心理活动? 提示:欲行又止,想扮得和春色相当;整装美容后,第一次从镜中惊奇地发现自己的俊美, 使自己情不自禁、羞答答的将发髻也弄歪,还故意自我埋怨,写出了少女含情脉脉、自我欣 赏的微妙心理。杜丽娘的这一发现极为重要。它更激发了杜丽娘

32、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 爱情的追求。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没想到春花灿烂开遍,可惜是开在破败冷寂的庭院。可叹春色美好春光虚度的日子难 捱,那赏心的乐事、欢欣的快意不知落在谁家院?瑰丽的楼阁飞檐,华丽的亭台栏槛;细雨 丝丝、轻风片片,烟雾笼罩、游船斑斓,深闺人领略这大好春色太难! 鉴赏:杜丽娘面对着怎样的春色?她的心里在怎样活动? 提示:面对的是由近及远的红花紫蓓、亭台楼阁、细雨轻风、烟雾游船,这是一片动人的春 景。在这样的春景中,先是惋惜只有“断井颓垣”相伴,后是感叹“忒看的这韶光贱”,

33、核心是“良 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惆怅郁闷。通过杜丽娘的直白,以“乐景”写“哀心”,“倍增 其哀”,宣泄了杜丽娘内心的郁闷,表达了她追求自由的热望。 9武侠小说中侠水浒传中:反社会性与主动进击性 (2)帮派意识 3)对侠、义的追求 (4)好汉爱金银与仗义疏财 (5)残暴与野蛮 (6)对女性的态度传统武侠:侠客投靠清官 侠骨柔情1、汉唐之际的“侠”(1)不拘礼法。(2)有仇必报。(3)义 新武侠中的侠: A、 对情感的重视 B、武打方式的文人化、哲理化C、快意恩仇10 作文:伤逝后感/悲剧的来源 1、怀疑主义者:在看来已经既定的命题上,划问号 “用笔和舌,将沦为异族的奴隶之苦

34、告诉大家,自然是不错的,但要十分小心,不可使大家得着这样的结论:那么,到底还不如我们似的做自己人的奴隶好。” (半夏小集,1936年10月,作家) 2、文本的复杂性与深刻性 3、伤逝写作的一些有关背景(1)(挪威)易卜生玩偶之家:女主人公娜拉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从小是她父亲的玩偶,结婚以后又是她丈夫的玩偶,最终愤而离家出走。1923年12月,鲁迅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换演讲:“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2)1923年7月,兄弟失和。 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给鲁迅发出第一封信。 1925年10月,创作伤逝。(3)1926年12月29日致韦素园的信:“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

35、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愈做愈难了。” 问题: (1)是涓生的自私造就了悲剧结局么? (2)是子君身上旧思想的束缚造就了悲剧结局么? (3)小说是在说:男女关系中,经济基础的重要性么? (4)如果他们没有经济方面的困难,结局会怎么样? (4)如果理解小说结尾随“我要向着新生的路跨进每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5)这篇小说给了你什么启示? 伤逝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在题材上, 伤逝是鲁迅唯一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如果要用几句最简单的话客观地概括其内容,大致可以这样说:伤逝写的是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

36、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迫害。但伤逝这篇作品着重的并不在于写出社会是在怎样地迫害涓生与子君,而是在于写出涓生与子君怎样去面对社会施加给他们的迫害。它是以涓生与子君作为分析和解剖的直接对象的。归根结底他们爱情的破裂,原因只能从他们自身上寻找,因为社会的迫害顶多只能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利,却无法剥夺他们的爱情。明眼人都看出涓生对子君的爱情只是缘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进步和与众不同,并不甚实质,恐怕难以维系;而子君对涓生的爱虽然是那样的专注深至,但其内容也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际,只是“盲目的爱”。那么,最后必然是要归于幻灭的。爱情和自由,到底哪个更重要?王子娶了公主是童话的结局,但不是最后的许诺。“他们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现实中也远没那么轻描淡写的笃定。究竟这样的认可形式是一种冗余还是神圣。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已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涓生与子君的确是从昏睡的梦境中清醒了,然而觉醒仅仅是斗争的开始,他们醒后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这个目标似乎对他们也并不重要。现实主义作品的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