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五单元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4/436d8195-ef90-4777-9d38-5f6b66b23c39/436d8195-ef90-4777-9d38-5f6b66b23c391.gif)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五单元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4/436d8195-ef90-4777-9d38-5f6b66b23c39/436d8195-ef90-4777-9d38-5f6b66b23c392.gif)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五单元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4/436d8195-ef90-4777-9d38-5f6b66b23c39/436d8195-ef90-4777-9d38-5f6b66b23c393.gif)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五单元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4/436d8195-ef90-4777-9d38-5f6b66b23c39/436d8195-ef90-4777-9d38-5f6b66b23c394.gif)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五单元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24/436d8195-ef90-4777-9d38-5f6b66b23c39/436d8195-ef90-4777-9d38-5f6b66b23c39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五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交通事业的发展难点交通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情况,两者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它们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的进程,密切了各地区的交流和联系。学生对部分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建议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学会将研究历史的方法应用于实践。本课导言部分从中西方两个角度说明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使整个世界感受到震动,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
2、,中国感受到工业文明的气息。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认识到交通事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建议教师从世界成为整体,人们如何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角度提问学生,从回答中认识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车、汽船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汽车、飞机的出现说明交通工具的发展对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认识到通讯工具在促进人类的联系和发展方面不可缺少的作用。第一目“铁路和公路”和第二目“水运与航空”是关于交通事业发展的内容。建议首先由学生借助“历史纵横”回忆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的情况,可引用唐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并结合中国南北方地区差异请学生总结出“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的
3、特点。其次分析这种现象变化的原因是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第三,了解开明人士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的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等方面都产生了哪些变化。最后总结这些变化对社会的影响。铁路是工业化的缩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巨大的推进作用。中国铁路的修建经历了曲折的历程。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清政府
4、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路,遂搁置修路倡议。19世纪70年代,英美两国商人擅自修建了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这是一条全长14千米的窄轨铁路,不到一年乘客超过15万人,由于清政府反对,不久拆毁。1881年,清政府筹建了唐山到胥各庄的第一条铁路。当斯蒂芬孙发明的火车将要在我国开辟运输新纪元的时候,朝廷的大臣们却害怕这惊天动地、狂吼怒驰的火车头会震坏了“皇陵”的风水,最后竟指令用马匹来拖拉,结果演绎了一出世界铁路史上绝无仅有的“马拉火车”的笑话。甲午战后,帝国主义通过投资铁路、开矿设厂等方式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从1895年到1899年,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近1万千米的铁路修筑权。帝国主义
5、控制的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在铁路附近,帝国主义列强竞相设厂开矿,掠夺中国的资源。说到“中国铁路”时,我们必然就要提一位中国铁道工程师詹天佑,建议教师指导学生搜集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有关资料进行补充。近代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朝野,人们视铁路为不祥怪物,如李鸿章就说修建铁路会“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后来,列强将铁路作为“割地之快刀”,逼迫清政府“借外债”、“用洋匠”,在牺牲主权的情况下修筑铁路,中国官吏或者迷信外人,轻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或是狂妄自大,以为“铁路无他,不过是堆土、垒石、架木、盖铁而已”。直到1905年,清政府派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才
6、真正开辟了中国人自办铁路的崭新篇章。由此,伴随着陈旧落后的运输局面和“以夷变夏”腐朽思想的打破,一个“开风气、通利源”,“南北冲途,成一大路”的新时代正式到来。正如晚清著名维新派人士梁启超所说,铁路既兴之后,令世人耳目一新,“人人有海若望洋之思,恍然知经国之道之所在。”由此,詹天佑成为中国近代铁路史上一个无法忽略的关键词。他一生参与、主持修建的关外、新易、京张、粤汉、汉粤川等铁路,成为我国早期铁路典范,为我国铁路路网的规划,线路的勘探、设计、施工,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提出“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口号,代表了炎黄子孙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周恩来总理评价他是
7、“中国人的光荣”。今天,“詹天佑奖”已成为中国土木工程项目的最高奖项,在世界上亦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城、兰新等铁路,开通了西南、西北的交通线。90年代,贯通南北的京九铁路全线通车,将北京和香港紧密相连,对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地区稳定有重大意义。2006年,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青藏铁路通车,使西藏和内地联系在一起。建议结合图片,补充青藏铁路的修建情况,使学生感受到民族自豪感。随着铁路的延伸,机车制造和运行速度也有很大发展。建议阅读“学思之窗”的相关内容和教材提供的四幅图片,感受从蒸汽机车到磁悬浮列车在技术上的突飞猛进,以及铁路提速对人们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公路交通方面,建
8、议从道路交通、汽车工业、能源利用三方面介绍。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成为权贵、富商的代步工具,但是公路交通发展较为缓慢,原因有三:一是政治腐败,二是民生凋敝,三是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新中国成立后,公路建设成果显著,修建了青藏、康藏、新藏公路,武汉、南京长江大桥等。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一些偏远闭塞的地区也被公路联系起来。2002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1765万千米,高速公路里程增长迅速,2002年全年新增通车里程5693千米。建议阅读“历史纵横”,结合本地区情况了解城市交通现状。如调查本地区高速路、快速路建成通车情况;调查本班同学上学的主要交通方式;调查本地区新型交通工具(
9、地铁、轻轨)的应用。石油的发现和汽车的普及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建议回顾中国石油工业的生产和大型油田的建设历程,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认识到人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形成可持续发展战略。航运方面,明朝郑和之后到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没有进行大规模航海行动,鸦片战争后,外国凭借船坚炮利打开中国国门,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在中国自由进入沿海和内河口岸的特权,并垄断了中国的航运业。打破这一局面的是洋务运动中,为补充军事工业的不足,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创办的近代第一个民用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从此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新中国成立后,航运业由国家
10、统一管理,获得较快发展。航空事业的发展,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驾驶“飞行者号”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飞的梦想。中国的航空业起始于自己研制的第一架飞机的腾空。建议学生讲述冯如的故事,感受和学习他的爱国情怀。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在美国奥克兰市郊区试飞成功。1910年,他制成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在当年国际飞行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偕同助手携带两架飞机返回祖国,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任广东政府飞行队队长。1912年,他驾驶飞机在广州郊区燕塘操场上空进行飞行表演,飞机失事壮烈殉职,成为为革命和航空事业献身的英雄,被安葬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旁。1920年,从北京至天津的首条国内空中航线开通,中国
11、民航拉开了序幕。为此,北洋政府还发行了国家第一套航空邮票。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的情况,可以简单讲飞虎队的故事引发兴趣。到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近8万千米。改革开放后,乘坐飞机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民航大国。前两目学习之后,建议教师指导学生总结交通事业的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可以从交通便利、快捷,运输量大,利于经济交流,给人民生活带来方便等角度进行归纳。第三目通讯工具的变迁,建议一从第二次工业革命通讯业的成就导入,建议二设计关于学生通讯工具的拥有和使用情况的调查表,引入通讯业的发展。首先介绍电报在中国的发展。1871年,丹麦的电报公司秘密从海上
12、将海缆引出,沿扬子江、黄浦江铺设到上海市内,并在南京路12号设立报房,中国开始能够快捷地接收到信息,跟上时代的发展。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利用去台湾视察的机会提出设立台湾电报局,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此后形成通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设立无线电报局。此时电报主要用于军事和商业,民间使用较少。当今人们的主要交流方式之一是电话,1900年南京的电话局是最早的市内电话局,打破了通信事业由外商垄断的局面。但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到1949年全国电话容量只有37万门,用户26万户,普及率仅005%。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2003年,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一。随着科技发展
13、,可视电话、电子邮件等更加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层出不穷。学生可以搜集一些不同时期的电话图片,增强对通讯工具的直观认识,感受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由此分析通讯工具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建议从发展经济、信息的传递速度、人与人的联系、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角度进行探讨。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本课内容丰富,可以查阅搜集的资料很多,建议教师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影像等资料,引导学生注重历史的发展脉络,始终把握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变化”这一线索,展示变化的内容,并分析变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对于教材中的“学思之窗”和“历史纵横”应充分利用,比如关于火车机车的发展历程,教
14、材概括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高速列车的制造情况,既显示了我国在机车制造方面的科技水平,又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是非常丰富和充实的资料。在学习这段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机车的形式和特点,思考机车的改进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然后归纳机车发展的优势,完成思考题,在学习中发展学生观察、思维、分析和表达能力。对于教材中没有充分讲述的铁路部分,建议补充关于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情感教育。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城市交通,可根据本地区情况进行调查,如将学生分组研究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情况,根据数据分析整理地区交通的优势和整改方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团体协作的机会。关于通讯工具的发
15、展,教师可以首先设计关于学生通讯工具的拥有和使用情况的调查表,从现实入手,引起学生的关注。这部分内容突出电话的发展,手摇电话、移动电话、可视电话等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时代进步的表现,特别是手机的普及,使人与人的联系更加方便,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在讲述教学内容之后,建议对两个变化所导致的社会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发挥历史教学的功能。2教学案例案例一京张铁路逸事1905年,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至张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于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的企图没能得逞。英俄使臣以威胁的口吻说:“如果京张铁路由中国工程师自己建造,那么与英俄两国无关。”
16、他们原以为这么一来,中国就无法建造这条铁路了。在这关键时刻,詹天佑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消息传来,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及英国报刊挖苦说:“中国能够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在娘胎里没出世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们甚至攻击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并表示:“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案例二青藏铁路创造多项世界铁路之最,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青藏铁路的建成刷新了一
17、系列世界铁路的历史纪录。一、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千米,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二、青藏铁路也是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全线总里程达1142千米。三、青藏铁路还是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千米。四、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车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五、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六、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七、海拔4704米的安多铺架基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八、全长117千米的清水河
18、特大桥,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九、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冻土地段时速将达到100千米,非冻土地段达到120千米,这是目前火车在世界高原冻土铁路上的最高时速。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于2006年7月试运行。案例三长翅膀的老虎飞虎队“飞虎队”全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1941年7月来中国参与抗日,当时美国尚未对日宣战。“飞虎队”创始人是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1937年7月初,应宋美龄之邀,陈纳德抵达中国考察空军。几天之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陈纳德接受宋美龄的建议,在昆明市郊组建航校,以美军标准训练中国空军。他还积极协助中国空军对日作战,并且亲自驾机投入战斗。
19、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20日,日机空袭昆明,美空军志愿队起飞迎战,一举击落日机4架。1942年2月8日,日机进行报复式空袭昆明,又被美空军志愿队击落12架。自此以后,昆明再也没有受到日机的空袭了。当地人民称赞美空军志愿队为“长翅膀的老虎”,译成英文为FlyingTiger,这就是“飞虎队”名称的由来。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请谈谈,火车机车的不断改进,给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解题关键:机车改进对社会的影响思路引领:从经济、社会生活角度考虑答案提示:运输量大,有利于各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快捷;机车内部环境舒适,给百姓出行带来方便
20、。【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解题关键: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思路引领:交通和通讯业受到的外来影响,中国人独立自主的发展。答案提示:交通:鸦片战争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1881年,清政府筹建了唐山到胥各庄的第一条铁路。1905年,清政府派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才真正开辟了中国人自办铁路的崭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城、兰新等铁路,开通了西南、西北的交通线。90年代,贯通南北的京九铁路全线通车,2006年,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青藏铁路通车,使西藏和内地联系在一起。火车机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高速列车磁
21、悬浮列车的发展历程。铁路营运居世界第四位。公路交通方面,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一些偏远闭塞的地区也被公路联系起来。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目前,我国已成为航运大国。通讯: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利用去台湾视察的机会提出设立台湾电报局,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设立无线电报局。1900年南京的电话局是最早的市内电话局,打破了通信事业由外商垄断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五、资料与注释1原始资料张之洞议电报之利这是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出于国防方面考虑要求架设电报的奏折。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
22、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鹜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选自张之洞全集·奏议,卷27,1928年文华斋刻本。)晚清汽船航运的发展在这段史料中记述了汽船被广泛接受后,传统的沙船航运日渐衰败的情况。本邑地处海疆,操航业者甚火。通商以前,俱用沙舱,以其形似沙鱼,故有此名。浦滨舳舻衔接,帆樯如栉。由南载往花布之类,曰南货;由北载来豆
23、饼之类,曰北货。当时,本邑富商,均以此而获利。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亦借沙船,官商称便。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利便,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黄苇、夏林根编: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铁路国有,巩固国防这段资料说明民初要求铁路国有,兴办铁路,进而发展实业,巩固国防的呼声。今日不讲民生主义则已,欲讲民生主义,当先防异日大铁道公司之弊。欲免此弊,须使铁路归国家公有,以杀其势。此国有政策合与民生主义者。路归国有,利在个人。路归国有,利在国家。在人为私利,在国家为公利。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
24、网。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历史俱在,斑斑可考。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谭人凤:粤汉铁路说帖,上海民立报1912年7月89日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情况民国十年,邑人穆湘瑶与南汇朱祥绂合组上南交通事务局,推举朱祥绂为局长,修筑上海南汇县道,由公司垫款筑路,与交通局缔结租路有轨行车契约,以三十年为期。路自浦东周家渡浦滩起,南经杨思桥、三林塘,又南至天花庵南而入南境百曲,以达周浦为第一段,计路线长二十四华里,在邑境者十六里,向南经沈庄、杭头以抵新场为第二段,再向东南至大团、泥城为第三段。路面宽四十英尺。十年十月
25、兴工,十一年六月工竣,九月开驶行车,十三年冬改用铁道,修建水泥桥六座,十四年春改驶钢轮,每小时一班,与浦东轮渡衔接,人咸称便。引自黄苇、夏林根: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2课文注释轮船招商局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清末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同治十年)李鸿章令朱其昂拟章试办。次年重订章程,招商集股,正式成立。名义上商办,实际上是官商合办,大权归官方掌握。第一期资本100两,至1881年(光绪七年)才凑足。总局设上海,分局设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以及国外的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处。承运漕粮,兼揽商货。1877年以高价购进美商旗昌轮
26、船公司一批旧轮和设备,扩大经营;但因管理腐败,又遭帝国主义在华航运势力排挤,一直难以维持。1885年盛宣怀奉命加以“整顿”,由“官商合办”改为“官督商办”,仍连年亏损,甚至“远不如昔”。1909年(宣统元年)又行改组,归邮传部管辖。1930年国民党政府借口整理,改为国营。1932年归属交通部。从此成为国民党四大家族垄断航运事业的机构。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香港,后移重庆,战后迁回上海。到1947年11月止,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中国自建的第一条运货铁路唐胥铁路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运货铁路。1879年清政府允准开平矿各局出资,修建一条自唐山至胥各庄的运煤铁路,并派
27、矿务局英籍工程师金达监修。后因顽固守旧派反对,未能成功。次年矿务局再请示修建该铁路获准。1881年6月唐胥铁路建成,全长11千米。利用废旧零件装制火车头,遂正式通车。后陆续延至天津和山海关。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及飞行第一人冯如冯如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1883年生于广东恩平县。12岁时因生活所迫赴美国旧金山谋生。1903年,当得知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后,冯如决心要依靠中国人的力量来制造飞机,立志建立中国自己的航空事业。1907年冯如得到当地华侨的赞助,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立飞机制造厂,1909年正式成立广东飞行器公司,冯如任总工程师。公司于当年便投入制造飞机。9月21日,他驾驶自制飞机翱翔在
28、奥克兰市天空,以2640英尺的航程超过莱特兄弟首次试飞852英尺的成绩。美国报纸惊呼:“中国人航空技术超过西方。”1910年7月,冯如根据寇蒂斯“金箭”和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又制作了第二架飞机,10月至l2月,冯如驾驶它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大获成功,并受到孙中山先生和旅美华侨的赞许,同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1911年2月,冯如谢绝美国多方的聘任,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于1911年3月回国到达广州。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9日,广东光复,冯如立刻参加革命军,被任命为陆军飞机长,准备组织飞机侦察队。1912年,他在广州一次飞机表演中失事蒙难,年仅29岁。被追授为陆
29、军少将,遗体安葬在黄花岗,并立碑纪念,被尊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中国近代交通工具都是从西方传入的,只有人力车是1873年6月从日本传入的,20世纪初,上海已有人力车约9000辆,发展很快。早在1868年,上海已经出现了自行车。自行车最早是由洋商行出售的。1899年,苏州官府禁止中国百姓在城内骑自行车,其他城市也有过这类规定。由于道路的限制,自行车成了一种被禁止的交通工具。到1904年春,西南大都市成都仅有7辆自行车。直到20世纪,自行车才开始流行。汽车最早传入中国是1901年。当年,匈牙利人李恩时带进两辆,但没有产生什么影响。1902年侨居上海的外国人柏医生又带进一辆,并在
30、上海街头行驶,引起市民的惊奇。当年,上海有汽车8辆,1911年达到300多辆,此后在其他城市也相继出现。1899年电车传到中国。电车的运行给市民带一种全新的现代交通感受。1906年2月16日天津电车正式营业。对于远距离的交通工具来说,轮船传入中国最早,其次是火车和飞机。1829年4月,一艘从孟加拉开出的小轮船驶抵广州城,这是到达中国的第一艘轮船。到20世纪初,轮船已航行在中国各大可通航的水域以及沿海港口。20世纪初,牵引火车的全部是蒸汽机车,但车速不慢。飞机是最能激起人们的幻想而又最晚被创造出来的现代交通工具。1909年广东人冯如造出了性能优良的飞机。1910年他在旧金山作首次飞行表演。191
31、1年冯如又驾机在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地作飞行表演,顺道回国,在广州作飞行表演,这是中国百姓第一次见到飞机。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命运电报作为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清咸丰初年开始传入中国,但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当时,列强为了利用电报这种全新的通讯工具,提高政令军情传达的速度和效率,加强对中国侵略、控制,均提出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一时成为中外交涉中引人注目的焦点。1865年,上海驻华领事巴夏礼向李鸿章提出铺设淞沪电线遭到婉拒后,英商竟然暗地在浦东自行铺设电线数十里。李鸿章遂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密令上海县令动员乡民,乘夜拔毁所有英商铺设的电线。英商因属私设,无从告官,有苦说不出。1874年,日本发动侵台战争。清廷看到了通讯工具落后、消息闭塞的害处,朝野上下对电线铺设与否展开争论。而此时列强加快了使电报进入中国的进程。1871年,英国人悍然在香港与上海之间铺设了电线。总理衙门对既成事实消极应对,允准铺设水线,仍禁止铺设陆线。沈葆祯反对这种消极政策,重申李鸿章的主张,既然抵挡不住洋人,不如立足现实,自行铺设电线、举办电报事业。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最终主持自行铺设了从天津机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长达16千米的电线,随后命于大沽、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