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_第1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_第2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_第3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_第4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1 .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 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于官职或提升。这说明唐代科举制()A.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B.打击了贵族特权C.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异D.扩大了统治基础2 .有学者指出,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的察举制,以“孝廉”作为选才的重要标准,非孝者廉者不能为官。孝与廉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两种德行, 尤其是孝更被作 为天下之本,所以孝廉首先成为察举的常科,也是汉代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2、 这 表明,察举制的实施()A.开士人入仕之先河B.加速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C.保证了官员的品学兼优D.杜绝了不良社会风尚的出现3 .元代划分行政区在兼顾“山川形便”指导思想下,更突出“犬牙交错”原则, 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行省。元政府这样做是为了()A.防止出现地方凭险割据B.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C鼓励统治区域文化交流D.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4 .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根本 的社会变化”在政治上体现为()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B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C.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政治D.文官政治取代了前朝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5

3、 .有学者认为,宋初统治者制定了一套“防弊”之政。其防弊之政的第一原则是收权,尽量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第二原则是分权,尽量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 力趋于分散。宋初措施主要体现第一原则的是()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众建诸侯而少其力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6 .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进入另一个阶层,是社会 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下列选项中,最能促进社会流动的是()A. ”立嫡以长不以贤”B.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7,中国古代正史中有“选举志”,通典中

4、有“选举典”,通志中有“选举 略”,文献通考中有“选举考”。这些文献中记载的“选举”功能的实现,在 唐以后是通过()A.竞选B.推荐C考13c D.提拔8 .通鉴纪事本末记载某朝皇帝说:“朕即位之始,览前王令典,睹五代弊端, 乃革故鼎新,别作朝廷法度。”下列史实与此相符的是()A.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B.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C. ”知州掌郡国之政令,通判为之贰”D. “大学士之职,惟出入侍从备顾问而已”9 .中央集权是国家权力集中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的制度。下列言论属于加强中 央集权的是()A. “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并出于朝廷,州郡无复有辟署之事”B

5、. “今我朝罢丞相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C.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D. “文武将更,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10 .正月诏日:“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 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 的意图是()A.削弱诸侯王的力量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D.施恩于诸侯子弟11 .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 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A.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B

6、.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C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D扩大王国的辖区,巩固皇权12 .汉代以秩六百石刺史监察二千石郡守; 唐代以八品监察御史巡按郡县、 察六 部(县令从七品,六部尚书正三品);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仅为七品。以上材料表 明()A.君主专制制度的日趋完善 B.古代监察有“以小驭大”的特征C古代监察体系日趋制度化 D古代监察制度促进了吏治的发展13 .唐律疏议首篇开宗明义:“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见中 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实质上是“以法制国”而不是“法治”,不过是君主用刑罚律 令以求控制臣民罢了。下面不属于中国古代法律精神的是()A.注重等级观念B注重理性平等理念C重视刑罚惩

7、治D.强调为君主专制服务14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犹如明清的省。宋代的路较常设的机 构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 转运使与提举刑狱公事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这 表明()A.宋代地方行政制度与明清两代没有区别B行政机构分散、权属交叉有利于集权C行政机构互相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D扩大行政区域是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15 .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 有逾古典。”为解决汉高祖推行的这一制度带来的问题,汉武帝()A.设置中外朝 B杯酒释兵权 C.诛杀异女4王 D.实行“推恩令”16 .

8、“惧宰官之不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监督之容曲,设司察以纠之。”西汉政府 这一措施的目的是()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约束官员滥用权力C打击地方割据势力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17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写道:“历朝治世与乱世的制度不同,丞相的权位每 有转移。其间常发生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前代末期的乱制往往被后代承认为正 制。例如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乃是汉末魏晋南北朝乱世的变态制度;但唐代 就正式定它为常制。枢密院本是唐末与五代的反常制度,宋朝却定它为正制。”这说明了()A.一些官制呈现从权力边缘上升到核心的趋势,是皇权加强的表现B.相权被架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解决C相权一定程度上形成对皇权的制约D

9、.唐宋时期君主专制走向顶峰18 .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 纂修的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 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专制主义的日益强化 B.伦理教化的逐步加强C思想控制的日趋严密 D.史官思想的日益僵化19 .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 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在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 治者()A.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B.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C.重视对百姓信彳卬的管理D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20 .

10、元史百官志记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 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 ,无不领之。由此 反映了元代政治的特点是( )A.中央直接控制各级地方行政B.地方分权各机构相互牵制C.中央对地方实施多层次管理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1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 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 正”。其相似作用是()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限制、监督了皇权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22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

11、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 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 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和郡县制 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统治者不断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一个又一个国家。当时的人恐怖地称“秦为野兽”,把秦无情的扩张称为“蚕食”。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 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 ,这样 一代代传下去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不过,汉皇帝更注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 一点分封制,然后将其削弱到微不

12、足道的地步。 在开头时,他将封地授给他的儿 子们和近亲,不过这些封地的面积比以前周代的封建国家的面积要少,而且被散置在由国家直接治理的行政区之间。 后来,到公元前127年时,皇帝又下了一道 法令,规定嫡长子只能继承封地的一半, 余下的封地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 缩小,其重要性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 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明太祖集卷10材料四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明夷待访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后,为巩 周“主人地位”所采取的政治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初年在地方实行的政治制度、产生后 果及汉武帝采取的解决措施。(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评析黄宗羲 的主张。8 / 9答案1.D2.B3.A4.D5.A6.B7.C8.C9.A10.A11.B12.B13.B14.B15.D16.B17.A18.A19.D20.D21.D22.D23.(1)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律。制度:郡国并行制。后果:王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